科普
追寻记忆的痕迹 豆瓣 Goodreads
In Search of Memory
9.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坎德尔 译者: 罗跃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 1
书中作者追溯了维也纳的儿时经历引起他对记忆的强烈兴趣,这一兴趣首先体现在对历史和精神分析的爱好,然后转到脑生物学领域,跨越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最终从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破译了人类记忆密码,从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为了满足人们对追寻记忆痕迹的好奇和渴求,坎德尔教授娓娓道来,把个人成长融入科学发展历程,讲述他传奇的人生探索之旅,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大师的治学之道和大家风范。
这是一位科学巨匠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心路历程。他对前辈和同行的尊重与谦和,对年轻一代的提携和鼓励,对故土维也纳的眷念,以及身为犹太人所特有的民族自豪感,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不论 豆瓣
作者: John D. Barrow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5
此书的主旨如副标题所述,讨论“科学的极限与极限的科学”。
科学的极限往往是世纪末的热门话题。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登峰造极,祝捷庆功之余,极限论冒头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迈克耳逊说:“物理学大厦已经建成,它被将来新发现取代的可能性非常之小。……我们将来的发现必须在小数点后第6位寻找。”然而,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建立使这种极限论成了笑柄。
科学的极限这个命题很难处理,弄不好就会陷入悲观论。巴罗有鉴于此,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他将科学的未来按自然界的极限与人类认识能力的极限分为四种可能:自然界无极限,人的能力也无极限;自然界无极限,人的能力有极限;自然界有极限,人的能力无极限;自然界有极限,人的能力也有极限,并旁征博引地加以综述,这不仅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和选择的自由,而且不落窠臼,“引而不发,跃如也。”手法确实高明。
对极限的科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作者对此加以发挥,触及许多科学的前沿,谈天说地,挥洒自如。宇宙学是其专精,滔滔然笔锋所向,遍及暴胀宇宙、混沌宇宙学、多维空间、时间隧道、黑洞奇点等假说和概念。此外,超弦理论、分子生物学、认知科学等也是他讨论的领域。这些科学前沿的假说和概念大多没有定论,为天马行空的思绪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
此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对各种悖论的讨论。悖论的英文是paradox,也译为“佯谬”。在物理学中,佯谬往往以理想实验的形式表现出来,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爱因斯坦的“追光实验”启发了他对狭义相对论的研究;“双生子佯谬”及“祖父佯谬”促进了对相对论含义的深入探讨;最近提出的“黑洞信息佯谬”,正在为广义相对论与量子论的结合催生。“薛定谔猫佯谬”和“EPR佯谬”使物理学家争论至今,不仅加深了对量子力学解释的理解,而且围绕后者所做的一系列实验衍生出量子通信、量子编码、量子计算机等潜在新技术。
巴罗在《不论》中列举了十几个悖论,对它们的讨论深化了对各领域关键问题的认识。悖论的实质是形象化地揭露矛盾―――将矛盾的对立推到极至就成了悖论。它显示出现有理论体系的局限,呼唤突破。
突破,首先要对旧体系说“不”。如果不否定地心说,就无法建立日心说。说“不”的最大好处是冲决藩篱,有助于突破。但有利必有弊,说“不”最大的弊病是可能因此而人为地设限,使人被“不”
吓住了。因此,在科学前沿上,正确地拿捏说“不”的分寸是不容易的。听到别人说“不可能”时,一定要追问:“根据是什么?”
例如,“不可能超过光速”的理论根据是狭义相对论,但超光速并非绝对不可能,而是必须突破狭义相对论现有的理论框架。如果说“不”者提不出根据,那么说“不”就只是他个人的信仰了,信仰各有所好,却无约束力。最近有人写书否定地外文明的存在,其实这并无科学根据,更不能因此而阻挡人们去探索地外文明。又如,霍根相信“科学终结”,而我们有权不信。所以,追问说“不”的根据,这非常重要,否则就不敢突破,会阻碍科学的发展。
其实,说“不”是为了求“是”,持这样的态度才不会为“不”
所惑,才能从“不”中获取最大的收益。
《不论》不仅泛论科学的各个方面,而且旁及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技术等领域,作者用质疑的多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这对惯于单向思维的读者可能会感到不习惯,但不习惯不正标志着进入了新的境界吗?由此可以扩大眼界,开阔思路。当前正极力提倡创新,创新要克服保守,敢于突破;创新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论》在这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天地,不仅使读者漫游了科学的最前沿,还介绍了各种不同的科学思想方法,特别是多向思维、逆向思维以及跳跃式的联想,善加利用将会有助于创新。例如,艺术家可以从中了解到科学与艺术原本相通。科学前沿的一些新思想往往会激起艺术家的灵感,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作品来。数学中的多维空间概念及哥德尔定理就在艺术界引起了回响。读者如能以开阔的胸怀和勤思善问的头脑来读《不论》,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可能是从此书获益的最大之处。
失控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8.3 (10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凯文·凯利 译者: 东西文库 新星出版社 2010 - 12 其它标题: 失控
《失控》,全名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2006年,《长尾》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在亚马逊网站上这样评价该书:
“这可能是90年代最重要的一本书”,并且是“少有的一年比一年卖得好的书”。“尽管书中的一些例子在十几年后可能有些过时,但(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却越来越成为真知灼见”。“在那时人们还无法想象博客和维基等大众智慧的突起,但凯利却分毫不差地预见到了。这可能是过去十年来最聪明的一本书。”
这是一部思考人类社会(或更一般意义上的复杂系统)进化的“大部头”著作,对于那些不惧于“头脑体操”的读者来说,必然会开卷有益。
《失控》成书于1994年,作者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这本书所记述的,是他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
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说它是一本“预言式”的书并不为过。其中必定还隐藏着我们尚未印证或窥破的对未来的“预言”。
进化的大脑 豆瓣 Goodreads
The Accidental Mind: How Brain Evolution Has Given Us Love, Memory, Dreams, and God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戴维·J·林登 译者: 沈颖 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本书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林登博士向公众普及脑科学知识的富于趣味性的读物。作者认为人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组织系统而不是刻意设计的产物,因此将脑比作可以叠加新成分的甜筒冰淇淋。以这一思路为主线,作者介绍了大脑的构成、基本发育、感觉和感情等,进而描述脑如何支配学习、记忆和个性,如何决定性行为和性倾向,以及脑在睡眠和梦中的活动机制,还尝试性地阐述了脑功能与宗教的关系。书中穿插了不少趣事并有近50幅插图。
情绪的解析 豆瓣 Goodreads
8.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艾克曼 译者: 杨旭 南海出版公司 2008 - 1
你兢兢业业却总不能升职,你是忍气吞声还是据理力争或者干脆炒老板鱿鱼?一时冲动和爱人吵架,你能不能先冷静下来,还是各不相让以致感情破裂?你苦口婆心,可孩子就是不听话,你能否保持心平气和,还是暴跳如雷,甚至拳脚相加?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并理解他人的情绪,可以让生活顺风顺水;错误表达自己的情绪,忽视甚至误解他人的情绪,就可能招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保罗·艾克曼是享誉全球的著名心理学家、全球首席识谎专家,专精于非语言沟通。美国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警方、反恐小组等政府机构,以及皮克斯动画公司,常常请他当表情顾问。40年来,他系统研究新几内亚土著、精神分裂症患者、间谍、连续杀人犯和职业杀手的面容,《情绪的解析》就是他集大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本书科学地解析了产生情绪时体内的生理变化、外在的肢体语言、声音、面部表情等方面,并提供小测试和练习,考察你对情绪的了解,帮你认清自己和他人最细微的情绪表现,提高你对情绪发生的敏感度。
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情绪,我们要在情绪的世界里生活得更好!
寻找斯宾诺莎 豆瓣
作者: (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 译者: 孙延军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 1
快乐、悲伤、嫉妒和敬畏这样或那样的情感体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素材。他们通常被认为是过于私密以至于科学不能对之有所解释;同时也被认定为,对我们理解认知活动并非不可或缺,而被忽略。但斯宾诺莎和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对此并不认同。在本书中,达马西奥作为世界公认的神经科学院就领域的领袖运用他创造性的科学探索以及他与神经病患者接触所获得的经验,验证了人类得以生存并能够创造最伟大的精神产品的情绪和感受的基础。
《寻找斯宾诺莎》是对一位思想家的重新发现,斯宾诺莎的工作于是了现代神经科学,这不仅表现于他对情绪和感受的研究,而且体现在他对分裂身心关系观点的拒斥。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共同努力有助于我们领会我们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何以在此。
2012年1月31日 已读
没有完全读完。其实也可以要求自己坚持读完全书的,但感觉读过后真正留在心里的,现在也都已经大概清楚了。或许对我而言明确细致的描述分析并非那么必要,只是思路和概貌便已足够。
斯宾诺莎 科普 认知
薛定谔的猫 豆瓣
作者: 罗特莱因 译者: 俞建平 百家出版社 2001 - 1
本丛书旨在作为茫茫知识海洋中的航标,导引我们遨游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最为重要的专业领域;文笔通俗易懂,重点放在基础性、关键性的知识和理论,并且自始至终刻意地省略了艰深的细节问题。
担纲本丛书写作的是一些杰出的科普作家,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人们讲解复杂深奥的科技内容。
量子物理长期得不到承认,而爱因斯坦的那句评论“上帝不掷色子”,愈发增添其神秘色彩。本书以十分形象的方式向我们展示量子理论工作者的卓越工作,是他们确立了量子理论在物理界的地位。现在它已有了十分成熟的技术,并不断地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这其中,最有代表的例子就是激光技术。
大学物理拓展与应用 豆瓣
作者: 严燕来 叶庆好 蓝色畅想 2002
《大学物理拓展与应用》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大学物理拓展与应用》中涵盖了现有工科教材中较薄弱、较不成熟的部分,即基础物理向近代和应用的拓展部分。《大学物理拓展与应用》包括天体运动与大爆炸;振动、波与非线性;熵概念的深化与自然观;电磁场理论与同步辐射;介质物理与传感器;光学与信息光学;光量子基础与激光;固体量子基础与新材料;中华古科技瑰宝中的物理等9个专题及19个教学实验。《大学物理拓展与应用》既可与大学物理的主体教材配套使用,在多学时的教学计划中完成,也可作为大学物理的后续课程教材。与《大学物理拓展与应用》配套的多媒体电子教案将与《大学物理拓展与应用》同时出版。
自私的基因 豆瓣 Goodreads
The Selfish Gene
9.0 (46 个评分) 作者: (英)里查德.道金斯 译者: 卢允中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 10
虽然黑猩猩和人类的进化史大约有99.5%是共同的,但人类的大多数思想家把黑猩猩视为畸形异状、与人类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他们自己看成是上升为万物之主的阶梯。对一个进化论者来说,情况绝非如此。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是毫无客观依据的。不论是黑猩猩和人类,还是蜥蜴和真菌,他们都是经过长达约三十亿年之久的所谓自然选择这一过程进化而来。每一物种之内,某些个体比另一些个体留下更多的生存后代,因此,这些得以繁殖的幸运者的可遗传特性(基因),在其下一代中的数量就变得更加可观。基因的非随机性的区分繁殖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造就了我们,因此,要想了解我们的自身特性,就必须懂得自然选择。
尽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学说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关键所系(特别是同
孟德尔的遗传学相结合时),但却一直为许多人所忽视。社会科学领域内一系列研究部门相继兴起,致力于建立一种达尔文前和孟德尔前派的社会和心理世界的观点。甚至在生物学领域中,忽视和滥用达尔文学说的情况一直令人诧异。无论造成这种异常发展的原因究竟何在。有迹象表明,这种状况即将告终。达尔文和孟德尔所进行的伟大工作已为日渐增多的科学工作者所发展,其中著名者主要有菲希尔(R.A.Fisher),汉密尔顿(w.D.Hamilton),威廉斯(G.C.Williams)和史密斯(J.Maynard Smith)。现在,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把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介绍给大家,这是第一次。
道金斯对社会学说中这一崭新工作的主要论题逐一作了介绍:利他和利己行为的概念,遗传学上的自私的定义,进犯行为的进化,亲族学说(包括亲子关系和群居昆虫的进化),性比率学说;相互利他主义,欺骗行为和性差别的自然选择。道金斯精通这一基本理论,他胸有成竹,以令人钦佩的清晰文体展示了这一崭新的工作。由于他在生物学方面的造诣颇深,他能够使读者领略生物学文献中的丰富多彩和引人人胜之处。凡遇他的观点同已发表的著作的论点有分歧时,他的评论,就象他在指出我的一处谬误时一样,无不一箭中的。同时,道金斯不遗余力地把据以论证的逻辑推理交待清楚,俾使读者能够运用这种逻辑推理再去扩展这些论据(甚至可以和道金斯本人展开争论)。这些论据可以向许多方面扩展。例如,如果(按道金斯的论证)欺骗行为是动物间交往的基本活动的话,就一定存在有对欺骗行为的强烈的选择性,而动物也转而必须选择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使某些行为和动机变成无意识的,从而不致因蛛丝马迹的自觉迹象,把正在进行的欺骗行为败露。因此,说自然选择有利于神经系统是更准确地反映了世界的形象这种传统观点,肯定是一种关于智力进化的非常幼稚的观点。
近年来社会学说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由此引起了一股小小的逆流。例如,有人断言,近年来社会学说方面的这种进展,事实上是为了阻止社会前进的周期性阴谋的一部分,其方式是把这种社会的前进说成在遗传上似乎是不可能的。还有,把一些相似而又不堪一驳的观点罗致在一起,使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即达尔文的社会学说,其政治含义是反动的。这种讲法同事实情况大有径庭。菲希尔和汉密尔顿首次清楚地证明了遗传上性别的均等性。从群居昆虫得到的理论和大量数据表明,亲代没有主宰其子代的固有趋势(反之亦然)。而且亲代投资和雌性选择的概念,为观察性别差异奠定了客观的和公正的基础,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展,超越了一般把妇女的力量和权利归根于毫无实际意义的生物学上的特性这一泥潭中所作的努力。总之,达尔文主义的社会学说使我们窥见了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对称性和逻辑性,在我们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的政治见解当会重新获得活力,并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必将对我们受苦受难的许多根源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人是机器 豆瓣
5.8 (9 个评分) 作者: [法] 拉·梅特里 译者: 顾寿观 译 / 王太庆 校 商务印书馆 1959 - 9
本书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拉·梅特里(1709—1751)的代表作品。梅特里根据大量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科学材料,证明人的心灵状况决定于人的机体状况,特别证明了思维是大脑的机能和道德源于机体的自我保存的要求。在自然观、认识论、社会历史观、无神论和伦理学等许多方面,梅特里还提出一系列后来为其他法国唯物主义者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
本书是十八世纪法国第一部以公开的无神论形式出现的系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著作。
果壳中的宇宙 豆瓣
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8.6 (58 个评分) 作者: [英] 史蒂芬·霍金 译者: 吴忠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3
在《果壳中的宇宙》这部新作中,霍金把读者带到理论物理的最前沿,真理在那里甚至比幻想更令人眼花缭乱。他利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制约着宇宙的原理。
万物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8.3 (72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译者: 严维明 / 陈邕 接力出版社 2005 - 2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这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恋爱中的爱因斯坦 豆瓣
作者: (美)奥弗比(OverbyeD.) 译者: 冯承天 / 涂泓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 - 4
20世纪初是一个科学发现的年代,伟大的爱因斯坦则是其中最响亮的名字。他在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里作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科学发现,先后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从根本上改变了物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解释了引力的本质,并首先窥见了原子中心的量子混沌,正是这些知识巨变的柱石成就了爱因斯坦,使他成为一代科学明星。与此对照的是,年轻时的爱因斯坦风流倜傥,先后与玛丽、米列娃、埃尔莎发生恋爱关系。她们相继走入爱因斯坦的情感世界,并对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最终促成了一部科学罗曼史。本书在新近发现的大量史料基础上写成,力图对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进行完整的阐述,不但探索他神圣的一面,同时也描述他凡俗的一面,是一部融科学思想和个人情感于一体的独特作品。
古多尔的精神之旅 豆瓣
Reason for Hope : A Spiritual Journey
作者: (英)简・古多尔,菲利普・伯曼 译者: 祁阿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5
简・古多尔从蹒跚学步起,就对世上的各种生命形式充满了好奇;成长过程中,又受到《人猿泰山》和《丛林故事》的影响和鞭策。后来,她为著名古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博士工作,在贡贝的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对我们知识世界影响重大的贡献者之一。
在本书中,她不仅详细地叙述了40年前就已经介绍给世人的贡贝黑猩猩故事,而且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一生,讲述了她的母亲、儿子和已故的丈夫、她的朋友以及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所给予她的爱和支持。
简・古多尔博士酷爱自然,也目睹了人类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危险、不公、物欲、种族屠杀。她提出自己对这些危险的独到见解,并高度赞扬了为地球新生而奋斗的人们。这些人就是她所说的“希望的理由”。
真实世界的脉络 豆瓣
作者: [英] 戴维·多伊奇 译者: 梁焰 / 黄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8
宇宙、时间、生命、等等,如果用量子物理学、计算机科学、进化论、认识论将这些最基本而又复杂的问题纠缠在一起时,那将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也许,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为这些问题求得真解。我们在这里只是提出一种理论模式、一种思维模式或哲学,甚至逻辑学意义上的思考。
魔鬼出没的世界 豆瓣
The Demon-Haunted World
7.2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尔·萨根 译者: 李大光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 10
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精神世界的源泉是什么?萨根在书中写道:“当科学与大自然相遇时,科学就必然会使人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的感觉。对大自然的真正的理解的行为是与自然的结合和融合的欢庆,即使是在很小程度上的结合也能使人感受到宇宙的宏伟和壮观。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积累起来的世界 范围内的知识体系使科学变成了跨国界、跨时代的超越所有界限的理智的东西。‘精神’一词是从拉丁文‘呼吸’变化而来的。我们呼吸的是空气,无论它多么稀薄,但毫无疑问它是物质.....”
卡尔·萨根博士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同时他又是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对科学的精辟见解使他成为“唯一能够用简单扼要的语言说明科学是什么”的科学家。他成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是他临终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当年便创下最佳畅销书第一名的记录。
求生科学:中国科学家野外生存手册 豆瓣
作者: 《图形科普》杂志社 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 9
《中国科学家野外生存手册》记录的是我国30位著名科考科学家亲历的最惊险、最艰难的野外经历、及科学家们用生命总结出来的野外生存技巧,充满智慧和征服的魅力,感人至深。探险历来是人类诸多行为中最神秘、最惊险,也最富吸引力的领域之一。人在探险中经历的是极端状态下对身体、心理及人性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科考探险比运动探险又多了许多责任和使命,也多了许多破解玄奥、探索求知的乐趣。
时间简史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豆瓣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8.9 (205 个评分) 作者: [英] 史蒂芬·霍金 译者: 许明贤 / 吴忠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4 其它标题: 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讲述是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故事,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包括我们的宇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不确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这么黑、时间箭头等内容。第一版中的许多理论预言,后来在对微观或宏观宇宙世界观测中得到证实。
自1988年首版以来,《时间简史》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万册。此版更新了内容,把许多观测揭示的新知识,以及霍金最新的研究纳入,并配以250幅照片和电脑制作的三维和四维空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