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艺术:让人成为人 豆瓣
The Art of Being Human
作者: [美] 理查德·加纳罗 / 特尔玛·阿特休勒 译者: 舒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
《艺术:让人成为人》旨在向那些没有或者没有多少文科背景的学生介绍人文学带给我们的喜悦。一直以来,我们的目标就是交流我们对于作为心智与情感体验的人文学所怀有的热情。学生藉由学习审慎的思考,以及对于创造性艺术的认知,也将会更好地了解自身。
《艺术:让人成为人》叙述的历史上人文学取得的杰出成就。尽管我们的方法是主题式,而不是编年史式的,但是历史语境仍然作为了解特定作品发挥着,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感激过去了所取得的成就,这是因为我们非常相近的人过去并存在过,他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天。我们会继续发现新的原因去体验喜悦,并在过去的、现在的、西方的、非西方的、男人的、女人的,以及在不同种族文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受力中得到的激励。
本版特色:本书的版本次数已经达到第7版,这是因为人文学是活着的,并将永远活着。同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必须要生长和变化。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在的这一版作出了一些重要的修订,它们对于我们特殊的方式走进人文学是非常必要的。
伯格曼论电影 豆瓣
7.8 (6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译者: 韩良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7
本书为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四十年来对电影艺术、电影创作的总结与感想,其中包括他在拍《沉默》、《野草莓》、《处女之泉》、《芬妮与亚历山大》等影片时的感怀。
七部半 豆瓣
作者: 李宝强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 8
《七部半(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世界)》介绍了塔尔科夫斯基的生平、电影及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全书分成长、创新、求索、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思想和关于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评论四部分。
于是,自1994年我得到全俄电影学院所赠的纪念塔尔科夫斯基的珍贵小书《塔尔科夫斯基:开端与道路》之后,就试着译出了其中的《导演艺术讲义》。除了全俄电影学院1994年出版的《开端与道路》外,在我看到的资料中,还有1991年莫斯科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和他的世界》及图洛夫斯卡亚所著的《七部半,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这两《七部半(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世界)》。书中较为全面准确地介绍和分析了塔尔科夫斯基的生平、电影及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因此我萌发了介绍塔尔科夫斯基的愿望,上述三《七部半(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世界)》是《七部半(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世界)》的主要资料来源。又承蒙中国电影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的愿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编译此书的过程中,我有幸受到了富澜先生执手的帮助,他学风严谨、知识渊博,使我受益匪浅。我深知像我这样从“文化断裂带”挣扎过来的人自身营养的先天不足和实现愿望的艰难,如果我能把老一辈辛勤耕耘的精神和扎实深厚的经验学习过来,就能不负先生的重望和教诲,实现自己的夙愿——和所有爱好塔尔科夫斯基的朋友们一起欣赏他的影片和认真思考他的艺术真谛。
中国美学名著导读 豆瓣
作者: 朱良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8
《中国美学名著导读》注意对学术界研究状况的介绍,给读者研读原著提供必要的背景,了解学界的研究重点,昭示值得注意的学术问题,并对其中的疑难问题予以交代。各篇之后还附有参考文献,以备读者进一步研究之需。所选的大多数篇章,国内外都有很多研究成果,《中国美学名著导读》不可能一一予以涉及,只是介绍一些与核心论题相关的内容。
阅读凡.高 豆瓣
作者: 刘治贵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6 - 6
在电影《凡·高传》里,预言家描述了凡·高的一生“你会去伦敦、巴黎,在那里卖画;你还会恋爱,遭到拒绝。丢掉工作后,在一个煤矿当传教士。再恋爱,再遭到拒绝。成为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妓女结合。画了八百幅画。在普罗旺斯发疯,在医院住了一年,三十七岁时自杀。一生只卖出一幅画……”凡·高的一生,就是这样充满坎坷却不失传奇色彩,饱受冷落和贫穷的打击而作画不断。
这个孤独的艺术家离开我们这个世界已经一百一十多年了;而他距离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更为遥远。然而,即使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在谈论艺术的时候,谁又能避开“凡·高”这个名字呢?事实上,在世界的不论什么地方,只要有两个爱好艺术的人碰在一起,凡·高的名字就是神圣的;在世界的不论什么角落,即使是艺术的门外汉,也都听说过凡·高割下自己耳朵的故事。海明威说,一个像凡·高这样的艺术家对我们的启示,要比来自一个作家的启示多得多。凡·高,这个热爱生活并创造了艺术之美的短命天才,对于我们的艺术的创造,对于我们的人生的启示,对于我们的心灵的滋养,也就不是可有可无的。
凡·高并不遥远,让我们走近凡·高。
走近凡·高的唯一途径,是阅读凡·高。
凡·高的意义是多重的,他的人生与艺术是如此丰富与深邃,在不同的阅读中,必然会有不同的取向。有时候,他的书信中所记述的琐碎的事,他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细微的技巧,其间所蕴涵的某种东西,往往能打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停下来思索。本书在编排上有别于常规传记,而是从阅读凡·高的绘画作品进入,并呈现可资切换的凡·高主题,让读者用“点击” 的方式任意选择,进入情景阅读。这是一种互动交流的阅读方式,是与凡· 高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读者在聆听凡·高声音的同时,也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在观赏凡·高绘画作品的同时,也获得自己情感的释放与共鸣。
本书在凡·高绘画作品的解读和凡·高主题的叙述中,引用了大量西方美术史家和评论家的著述——是包括从观念到形式、从风格流派到精神意蕴的多个层次多种视角的经典阐释。虽然我们无须匍匐在权威的脚下,不假思索地趋从,但也不可忽略,前辈的智慧可以引领我们走近凡·高的世界。
阅读是一种体验,心智的体验。
阅读凡·高,将获得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让我们穿过纽南的沼泽地和蒙马特尔的小巷,在阿尔的麦田里,在圣雷米的星月下,阅读凡·高。
退步集续编 豆瓣
7.8 (33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4
这本书是《退步集》之后陈丹青的又一部杂文集。由近两年陈丹青所撰杂文、演讲、访谈汇编而成,内容涵盖绘画、艺术教育、城市文化诸领域,亦收录陈丹青论鲁迅及木心的文章数篇。
纽约琐记(修订版) 豆瓣
8.2 (5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修订版全部删除。
美学三书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 10
《美学三书》是李泽厚先生全面、系统地论述自己美学思想的专著三种。作者成名于五十年代的美学论战中,被认为是三派之一(另二为朱光潜、蔡仪)。此三本则为作者美学思想在文革后的伸延,其特色是现代哲学观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美的历程》是对中国数千年的文学艺术所作的鸟瞰式的宏观美学把握,提出了诸如“龙飞凤舞”“狞厉的美”“儒道互补”楚汉浪漫主义、“人(文)的觉醒”、佛像雕塑、山水绘画三品类等等重要观念,发前人之所未发。《华夏美学》则从传统理论出发,比前书更为深入地谈论了华夏文化强调理 欲交融的非酒神型特征。此两书构成作者中国美学史的内外(艺术史)篇。《美学四讲》是作者美学思想的系统论者,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等话语,阐释了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构建起作者作人的人类学本体论哲学,回应了国外各派哲学美学思想。
摄影大师对话录 豆瓣
作者: [法] 法兰克·霍瓦 译者: 刘俐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0 - 10
本书是14位摄影大师对摄影本质的思辨,这些严肃的问题却是以轻松的对谈方式书之,由于访谈者霍瓦本身也是一位摄影名家,对他所心仪的摄影家做过认真的观察和思考,而且曾有志写作,比别人多了一份对语言的敏锐,因此总能针对各家的风格,自不同角度切入。他花了四年的时间,巴黎之外,还远涉英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地。除了两位日本摄影家通过传译,其他访谈都以原文进行(再自己译为法文),因此谈论能酣畅尽兴,引人入胜。
本书法文版于1990年中甫一上市,不但引起了摄影界的巨大回响,同时也被其他艺术领域及文化界人士称许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这么有深度又生动无比的对话录。
退步集 豆瓣
8.2 (130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退步集》是陈丹青归国五年来部分文字的结集,三十余篇文章,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诸方面,自云“退步”,语涉双关,也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问。
后窗看电影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卫西谛 / 黄小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后窗看电影”论坛,是网络社区“西祠胡同”中最早的一个电影论坛,也是国内最老牌的电影论坛之一,由卫西谛创建于1998年12月。
自创建以来“后窗看电影”一直是人气最旺兼质量最高的电影论坛,《南方周末》等全国数十家著名平面媒体都曾有过报道和介绍,“电影是生活的一扇后窗”、“影像沉淀为文字”等版内口号也广为流传。“后窗看电影”涌现出的数批写手,目前是全国大小媒体中影视片评论者中的中坚力量,包括许多知名电影人和电影学院专业人氏在内圈内人氏也都长年蛰伏的版内。
“后窗看电影”成立的这六年,正是网络影评崛起、发展、成其规模的六年。而后窗网友这些文字,基本代表了这些年来的民间电影评论的正果,《后窗看电影》这本书集结其中的精华篇目,不讲求专业、机械,是观影者直接的观感,具有浓厚的电影气质。
伦勃朗油画 豆瓣
作者: 吴晓欧 / 吴晓欧 编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6 - 7
《伦勃朗油画:伦勃朗诞辰400周年典藏版》收录了伦勃朗的著名作品,以纪念伦勃朗诞辰400周年。伦勃朗·哈门斯·凡·莱恩(Rembrandt HaImensz van Rijin,1606—1669年)与大多数欧洲艺术家不同,也与当时许多局限在单一主题范围内的荷兰画家不同,伦勃朗在各种绘画体裁上都有着惊人的创造与贡献。从创作题材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他都是当之无愧的天才画家。与他之前的任何一位艺术家们相比,在叙事性绘画中他更注重画家本人的内心感受,更直白真诚地表露画家对心灵与身体、精神与欲望的深切体验。17世纪的肖像画大师,各有其动人风采,然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伟大与谦逊、庄严与自然却都不及伦勃朗,他能激发人们去探寻自己的心灵世界。伦勃朗在当时的荷兰画派中是一位相当前卫的艺术家,他能够坚持自己的艺术见解、表现风格而不受商业行市的左右,他的创作理念与现代艺术中那些富有“奇思怪想”的艺术家们绝无二致,破产、贫困、孤独佐证了他非凡的毅力与倔强的性格。《伦勃朗油画:伦勃朗诞辰400周年典藏版》收录了伦勃朗的著名作品,以纪念伦勃朗诞辰400周年。
我的爱我的自由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伊莎多拉邓肯 译者: 高仰之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4 - 3
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an)现代舞创始人、著名舞蹈家,把解释性舞蹈提高到创造性艺术地位,她是先驱者。在生活中,邓肯更是以奔放的情爱和强烈的母爱来体现其独特的生命认知。一直到自传的最后,邓肯的生活和她的开篇一样艰难和拮据,她的历经判道给她带来了荣誉也给她带来了批判。在最后一章,邓肯甚至还发出“人生的真谛究竟是什么”的疑问,可是一直以来,她是自由的。也许直到现在,了解现代舞,或者说了解邓肯的艺术形式的人并不太多。人们对她那种只觉得已成的清规戒律令人不快,于是她就选择了自己的方式的追求,对生命人性的态度,有了近百年而更为激越的共鸣……在这本书的序里,邓肯这样写到:无论是什么人,只要如实地写下自己的生活经历,都会成为一部杰作。这部自传被称为世界传记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书是现代舞创始人,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的自传。在这本自传中邓肯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生活是一种冒险、一种感受、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在表现生活艺术的舞台上,邓肯更是以奔放的情爱和强烈的母爱来体现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在自传中它尽情阐述了她对生活的态度,生动的让我们感觉到一个亮丽生命的耀现。
傅雷家书 豆瓣
8.3 (37 个评分) 作者: 傅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0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的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态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走进大师:从达・芬奇到杜尚 豆瓣
作者: 刘剑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4
艺术大师是人类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的艺术和传奇经历常常被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后人仰之弥高,遥不可及。其实,艺术大师也是一个个凡人,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非凡的艺术天赋和高超的技巧,更因为他们有着非凡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征。 本书试图通过对杰出的西方艺术大师们的人生经历与作品的解读,一步步逼近他们的人性和艺术活动的真相――一个人一生所遭遇的一切在他灵魂深处的投射必将显现在他们一生的劳作之中。
约翰·克利斯朵夫 豆瓣
Jean-Christophe
8.8 (39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曼·罗兰 译者: 傅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 1
本书写的是关于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爱德蒙·高斯称此书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整个作品分为四册,相当于交响乐的四个乐章:
第一册包括克利斯朵夫少年时代的生活(黎明,清晨,少年),描写他的感宫与感情的觉醒,在家庭与故乡那个小天地中的生活,——直到经过一个考验为止,在那个考验中他受了重大的创伤,可是对自己的使命突然得到了启示,知道英勇的受难与战斗便是他的命运。
第二册(反抗,节场)所写的,是克利斯朵夫像年轻的齐格弗里德”一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唐·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大,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这些都可以归在反抗这个总题目之下。
第三册(安多纳德,户内,女朋友们)和上一册的热情与憎恨成为对比,是一片温和恬静的气氛,咏叹友谊与纯洁的爱情的悲歌。
第四册(燃烧的荆棘,复旦)写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难关,是“怀疑”与破坏性极强的“情欲”的狂飙,是内心的疾风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毁了,但结果仍趋于清明高远之境,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