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echwan
八角笼中 (2023) IMDb 豆瓣 TMDB
八角笼中
6.5 (205 个评分) 导演: 王宝强 演员: 王宝强 / 陈永胜
其它标题: Never Say Never / Octagonal
电影讲述了向腾辉(王宝强 饰)倾注心血想把当地无人照料的孩子培养成才,这让生活本没有出路的孩子们看到了一丝通向未来的曙光。然而,随着往日的表演视频被爆出,这些“残忍、血腥”的画面刺激了不明真相的人们的神经。一夜之间,舆论开始发酵。向腾辉的生活、孩子们的前途都陷入到人们以善良为名编织的大网中,让 他们难以挣脱,重回泥沼,关于未来,他们的“出路”又将在哪……
2023年9月14日 看过
王寶強的四川話跟河北老家來成都的表哥說的四川話簡直一模一樣,所以一點都不出戲,反而很有親切感。但是娃娃們的四川話就太…不口語化了,就是普通話換了個發音。王迅要負主要責任,只顧自己的台詞走得順,給別個改一哈嘛,你自己聽到不惱火嗦。劇情轉折未免跌宕得有點兒虛幻…跳脫…唐突。人物情緒也跟吃了藥一樣,砰一下就來了,多少來點兒鋪墊嘛,醞釀一下嘛。就非常許三多。主要還是給個真誠分嘛,也給給觸碰這類涉嫌遞刀題材的關懷和勇氣,為這些造孽的娃娃說句話。真的太造孽了。批評電影“感謝政府”真的沒看出有多大必要。
#children @china @szechwan
花脸巴儿 TMDB
花脸巴儿
导演: Ai Weiwei 演员: Ai Weiwei
艾未未 | 92分钟 | 2018年
《花脸巴儿》片名源自四川歌谣。歌谣是这麽唱的:花脸巴儿,偷油渣儿,婆婆逮到打嘴巴儿,爷爷抓到扯毛根儿;花脸巴儿,豆腐渣儿,娃娃砸到溅泪花儿,爹娘不见撕心肝儿……
歌谣出处暂无可考;不知是歌谣预演现实,还是时事催生歌谣?《花脸巴儿》来到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现场,聚焦于震灾中罹难的中小学生与倒塌校舍所爆发的豆腐渣工程问题。
那间街角的茶铺 豆瓣
作者: 王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10
《那间街角的茶铺》,是著名历史学家、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王笛的最新非虚构历史读物。
作者以1900—1950年的成都茶铺为中心,运用田野调查、官方档案和小说诗歌等资料,以微观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深描的文学写作手法,生动展示了成都茶铺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以及在那个公共空间中呈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
作者跳出学院派的历史讨论和分析的模式,既保持了字字有依据的历史写作传统,又把茶铺这个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描绘得栩栩如生。
过去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许多方面是我们的传统,然而它们就在我们眼前一天天消失。这是现代化过程中每个人都面对的问题。
茶铺是成都文化的代表。这是成都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对成都茶铺的探索,提供一个样本和一种经历。微观历史的意义在于为理解城市史的普遍规律提供了个案,不仅深化我们对成都的认识,而且有助于理解其他中国城市。
本书把焦点放到普通民众,跳出过去帝王将相、英雄精英的研究模式,写出了眼光向下的民众生活史。
这本书也是继续践行“为民众写史”这个历史使命。写历史,需要有细节;有细节的历史,才是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似乎缺乏宏大的叙事,但是却为宏大叙事提供了支撑。那些似乎不经意的鸡零狗碎,却是回归历史现场的定海神针。
——王笛
2022年3月10日 已读
“有的所謂的‘新’,是禁錮人們的思想,充滿著帝王駕馭之術,成為以壓制民眾為主要目的的工具,成就有些人的新的皇帝夢;有的所謂的“舊”,卻是為了保存做人的基本的尊嚴,而與權力的抗爭”。
#history @szechwan
显微镜下的成都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王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7
★一只四川蟋蟀,远离故乡,“在乡愁者的心窝”,唱了近30年的歌
★数十年心血构筑迷人微观世界,百年川地历史讲述“另一个中国”
★收录全新未刊访谈,选入数十幅珍贵插图,麻将研究首次结集出版
★作者五次校订,历时三载成书,精选精编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教授30年作品精粹。全书以四川地区四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街头、茶馆、袍哥、麻将作为具体个案,将目光投注在小贩、茶客、堂倌、瓮子匠、 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通过档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说、竹枝词、调查、新闻报道、图片等多种资料,还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区的日常生活记忆,细致入微地绘制了一幅中国腹地大众公共生活的生动画卷。通过这种有情的叙事史,人们得以真正深入不同于沿海、华中等城市的“另一个中国”,发现普通民众充满活力的生活世界及其顽强的文化延续性。
———————————————————————
★升华乡愁的解法,书写有情的正史——
赋予历史研究以情感、血肉和文学性,笔调动人。
★从成都观察“另一个中国”——
将成都作为内陆城市的样本,考察其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和传统文化的延续性,观察不同于北京、上海、汉口或广州等沿海、华北及华中城市的“另一个中国”。
★刻画小人物元气淋漓的日常生活世界——
将小贩、堂倌、茶客、瓮子匠等无名之辈的鲜活生命写入历史舞台,再现长期为人忽略的下层民众生活。
★见微知著,由公共生活的常变兴衰,揭地方与国家的张力和互动——
聚焦街头、茶馆、袍哥、麻将这些具体而微的物质空间和文化现象,呈现它们在成都百年来所经历的衰落与复兴,由此重新思考地方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史料丰富扎实,视野广阔——
钩沉档案、小说、竹枝词、地方志、口述史,综合中日美三国文献。
★图像证史,栩栩如生——
收录数十幅珍贵图片资料,大部分均首次作为史料披露及使用。图文并茂,使一个西南内陆地区的文化风貌跃然纸上。
★结构缜密,层层递进,清晰勾勒微观史学的发展路径——
正文各部分体现了作者趋于微观、偏向叙事的史学研究路径,而附录部分则收录了作者较为宏观、具有计量史学色彩的早期研究。这不仅勾勒了作者的个人学术转向过程,也是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文化史研究在过去30年发展路径的缩影。
2021年12月15日 已读
總是喜歡說成都和紐奧良有幾乎一樣的氣質,直到看到這樣的書才覺得真正有些底氣。但現實中,無論拿起哪本書,歷史/現實,名流/平民,紐奧良就是書裡的樣子;成都…千篇一律嚼故紙的渣滓,只剩幾個古廟作證,那些有著或市井或詩意街名的街道都早已消失,更看不到對普通人生活的記錄和描述,没有这些坐標,實際的生活多大程度是在以自己宣称的態度或方式過活呢。算了 又是在自己找存在感了。願像作者寫的,同質化是在發生,風俗也是在延續的。睡前看完這本書,想起最後那次去青羊宮茶舖不能入睡,陰天細雨,青磚綠苔,茶座僅上座兩成,都是叔叔阿姨爺爺奶奶,我們是唯二兩個黑髮人散落在一旁,引來一個既說得一口地道京片子又操濃重成都口音的大爺有一搭沒一搭聊過大半天,直到茶葉再冲不出茶味。成長中的標誌都消失了,只剩老廟庇護下的老茶舖可以回味記憶裡閒適的味道。
#history @szechwan
古蜀之肺 豆瓣
作者: 冉云飞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1 - 1
本书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还原历史。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一本用随笔的文体,兼用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方法来写的寺庙传记。
大慈寺虽然经历了千多年的发展,但一直没有一部完整像样的寺志,因此其寺庙诸多情形付诸阙如。一座寺庙的历史,没有很好的实物档案和地下文物相互印证,没有较为完备的寺志,那么要说清该寺庙的历史是比较困难的。
由远及近,作者顺着历史的光环娓娓而谈,述说着一座寺庙的兴衰。于成都而言,大慈寺今天的地位十分重要,身处城市之心,人文厚重,就像一叶肺片一样,左边是文化新闻区,右边是现代商业区。所以被称之为“古蜀之肺”。
这,也正是作者在此书中,游刃有余的表达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