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d_stoneS 的收藏单
大同书 [图书] 豆瓣
作者:
康有为
中华书局
2012
- 7
《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大同书》作者康有为依据公羊家的三世说,结合礼运篇的小康大同说,佛教慈悲平等和耶教博爱平等自由的教义,卢骚的天赋人权说,加上耳食到的一些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构想出一个大同世界。所谓三世,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是人类社会发展依次展开的三个阶段。太平世即大同世界,为最理想的社会。全书分为十部。他首先揭发了人类在不平等制度下所遭遇到的种种苦难,进一步主张破除九界,进入大同世界。一去国界,消灭国家;二去级界,消灭等级;三去种界,同化人种;四去形界,解放妇女;五去家界,消灭家庭;六去产界,消灭私有制;七去乱界,取消各级行政区划,按经纬度分度自治,全球设大同公政府;八去类界,众生平等;九去苦界,臻于极乐。他谌歌「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
The One-World Philosophy of K'ang Yu-wei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Yu-wei K'ang
Allen & Unwin
1958
仁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清] 谭嗣同 著
/
张维欣 导读
…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21
- 3
谭嗣同不仅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而且是晚清维新运动四大思想家之一,其《仁学》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过深远影响,堪称思想史上的经典文本之一。谭嗣同著述整理本以中华书局《谭嗣同全集(增订本)》最为通行,可惜的是,包括此本在内的众多《仁学》整理本,都未能利用全套的《亚东时报》本,以致在文字上未能足够权威准确。今逢《仁学》发表120周年,为纪念谭嗣同的挚友、《仁学》首次全文刊发者唐才常逝世,将目前所能见到的最为重要的四个版本的《仁学》进行汇校,厘清版本关系,澄清《仁学》写作和刊行中的前人谬说,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一个忠实展现各本面貌、文字校订准确可信的版本,特推出《仁学》汇校本。
本书以最早全文刊发《仁学》的《亚东时报》本为底本,以《清议报》本、《清议报全编》本和国民报社单行本为通校本,详列各本异同,为进一步考索《仁学》写作与刊行中的史实,观照谭嗣同与唐才常、黄颖初、梁启超等人的交往和思想交流,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同时,通过荟萃各本之长,刮垢磨光,并通过揭示《仁学》主要思想价值和当下意义的导读,也可为广大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权威可信的《仁学》读本。
本书特点如下:
1.首次利用全套的《亚东时报》,纠正包括中华本在内的以往各本的脱误、错讹与重要异文百余处。
2.首次汇校5个重要版本,并以附录文章详细考索,全面揭示《仁学》的写作、刊行与传播,订正前人成说中的不确之处,为《仁学》版本研究推进一步。
3.撰写扼要导言,系统总结《仁学》的思想价值,并结合当下实际,从探索精神、批判精神、日新精神、爱与平等等方面揭示《仁学》的当下意义,使本书不仅是古籍整理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思想意义的人文读本。后附文章集中反映了从文献学、书籍史等交叉视角研究《仁学》的前沿成果。
本书以最早全文刊发《仁学》的《亚东时报》本为底本,以《清议报》本、《清议报全编》本和国民报社单行本为通校本,详列各本异同,为进一步考索《仁学》写作与刊行中的史实,观照谭嗣同与唐才常、黄颖初、梁启超等人的交往和思想交流,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同时,通过荟萃各本之长,刮垢磨光,并通过揭示《仁学》主要思想价值和当下意义的导读,也可为广大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权威可信的《仁学》读本。
本书特点如下:
1.首次利用全套的《亚东时报》,纠正包括中华本在内的以往各本的脱误、错讹与重要异文百余处。
2.首次汇校5个重要版本,并以附录文章详细考索,全面揭示《仁学》的写作、刊行与传播,订正前人成说中的不确之处,为《仁学》版本研究推进一步。
3.撰写扼要导言,系统总结《仁学》的思想价值,并结合当下实际,从探索精神、批判精神、日新精神、爱与平等等方面揭示《仁学》的当下意义,使本书不仅是古籍整理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思想意义的人文读本。后附文章集中反映了从文献学、书籍史等交叉视角研究《仁学》的前沿成果。
曹汝霖回憶錄: 新注本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曹汝霖
新銳文創
2019
- 7
其它标题:
曹汝霖回憶錄
《曹汝霖回憶錄》原名《五四運動始末》,曾載於香港《天文臺報》。他寫這部回憶錄的初衷,是想澄清與五四運動的關係,洗刷賣國賊的罪名。他一生經歷複雜,長期處在最敏感、關鍵的地位,從他的角度重新陳述事實,無疑就有了一種親證歷史、還原事情本來面目的求真價值,也讓學界多了一個方向可以探討「二十一條」喪權條約的簽訂始末。全書共分157章,除了紀錄曹汝霖參與各項國家重大決策時的心路歷程外,亦有早期留日、晚年留美的觀察側寫。原書提及學、政界相關名人,多為字號相稱,針對此現象,文史專家蔡登山特別旁徵博引一一考究,於字號旁重新加上本名,避免讀者閱讀翻檢之勞。本書雖名為回憶錄,實為一部橫跨半世紀的政、商、文化史,具有相當學術價值,是研究近代史不容錯過的好書。
民国通俗演义(全四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蔡东藩
/
许廑父
中华书局
1973
列子童话/民国经典童书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朱文叔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9
- 1
正版授权 Seller : Bonrise加微信[soweinc]每天分享好书,邀你加入国际微信群学习交流.微信好友低至5-9折的优惠 .书名:列子童话简介:作者:朱文叔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01月装订方式:平装-胶订分类:童书|中国儿童文学|传统文化图书|童书|7-10岁|文学图书|童书|11-14岁|文学
中国问题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伯特兰▪罗素
译者:
田瑞雪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9
- 9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童世骏,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数字经济智库副院长储殷倾情作序推荐!
21世纪全新译文图景版:西方哲学家百年前确切预言,呼唤东方古国的崛起。
1920年伯特兰▪罗素应梁启超之邀来华讲学,这是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盛事。然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胡适对罗素的来访却态度冷淡,且曾一度对罗素的学术观点持质疑态度。
罗素在中国讲学近十个月后,出版了对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系统论述——《中国问题》。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撰文称赞该书为“最近写就的将西方读者与远东问题联系起来的众多图书中最富有启发意义的一本”。
在罗素的《中国问题》中,不仅有关当时中国社会之种种弊端的议论,而且有关对中国未来发展之种种可能的展望,这些都可以启发我们解决当下面临的种种问题;罗素研究中国的方法亦可为我们的西方研究提供启发,让我们思考如何在西方找到更多具有同理心和理解力的对话者,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有效地论证自己的主张,在国际交往中更加广泛地传递自己的善意。
21世纪全新译文图景版:西方哲学家百年前确切预言,呼唤东方古国的崛起。
1920年伯特兰▪罗素应梁启超之邀来华讲学,这是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盛事。然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胡适对罗素的来访却态度冷淡,且曾一度对罗素的学术观点持质疑态度。
罗素在中国讲学近十个月后,出版了对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系统论述——《中国问题》。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撰文称赞该书为“最近写就的将西方读者与远东问题联系起来的众多图书中最富有启发意义的一本”。
在罗素的《中国问题》中,不仅有关当时中国社会之种种弊端的议论,而且有关对中国未来发展之种种可能的展望,这些都可以启发我们解决当下面临的种种问题;罗素研究中国的方法亦可为我们的西方研究提供启发,让我们思考如何在西方找到更多具有同理心和理解力的对话者,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有效地论证自己的主张,在国际交往中更加广泛地传递自己的善意。
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1919, Vol. 10 (Classic Reprint)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China Continuation Committee
Fb&c Limited
2016
- 12
Excerpt from 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1919, Vol. 10 There never was a time when wisdom was more needed than now in order that these enlarged plans may make for the upbuilding of a strong indigenous Chinese Church, deeply spiritual and fired by a passion to win China for Christ. About the Publisher Forgotten Books publishes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rare and classic books. Find more at www.forgottenbooks.com This book is a reproduction of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work. Forgotten Books uses state-of-the-art technology to digitally reconstruct the work, preserving the original format whilst repairing imperfections present in the aged copy. In rare cases, an imperfection in the original, such as a blemish or missing page, may be replicated in our edition. We do, however, repair the vast majority of imperfections successfully; any imperfections that remain are intentionally left to preserve the state of such historical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