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日本史 豆瓣 Goodreads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詹姆斯•L.麦克莱恩 译者: 王翔 海南出版社 2014 - 6
了解日本的近代历史,此一本书足以。本书每章都附有年表,最后还有中日历史大事年表对照,曾畅销多年,在读者中口碑极佳,是了解日本历史的经典之作。
法国大革命史 豆瓣
作者: 路易•马德林 译者: 伍光建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4 - 1
《法国大革命史》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路易·马德林的历史巨作,从当时法国国内外的历史大背景出发,讲述了法国三个等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国大革命,革命期间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反法联盟、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等各个党派势力之间的反复争斗,制宪议会、立法会议、国民公会等立法机构和巴黎人民三次大起义、热月政变、雾月政变等剧变之后的权力更迭,详细介绍了扫荡欧洲封建势力、标志19世纪文明开始的法国大革命,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了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拿破仑时代(上、下卷) 豆瓣
作者: 乔治·勒费弗尔 译者: 河北师范大学外语系 / 《拿破仑时代》翻译组 商务印书馆 1978 - 6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拿破仑时代(套装上下册)》不是一部拿破仑个人的传记,而是一部从拿破仑·波拿巴取得政权到他失败这段历史时期(1799—1815年)的法国和欧洲的历史。作者乔治·勒费弗尔不仅把拿破仑时期同法国大革命时期从纵的方面衔接起来,使读者看清这两个阶段的连续性,而且把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法国放到世界史范围内加以考察,从横的方面同欧洲各国历史联系起来。勒费弗尔一方面肯定了拿破仑顺应历史潮流,在巩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推进资本主义发展方面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他与封建势力的妥协和对雅各宾派的压制。
2014年9月17日 已读
接触的第一本针对拿破仑时代的学术专著,对那个时代的法国以及欧洲都有详尽的考察与分析。不过叙述战争的部分,因为我对欧洲地理只有大概的概念,所以还是看得比较吃力……但我还是把这本书的大部分都当小说一样看完了,甚至还变成了富歇的粉……
历史
罗马史 豆瓣
作者: [英] 迈克尔·格兰特 译者: 王乃新 / 郝际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9
◎罗马文化不是对希腊模式的简单效仿,罗马的成就是别树一帜的。
◎我们是罗马传统的继承人。
◎没有叙事的罗马史是没有意义的。
◎任何单一的、万能的罗马史理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本书是英国古典学者格兰特关于古罗马历史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认为,罗马文化不是对希腊模式的简单效仿,罗马的成就是别树一帜的。我们是罗马传统的继承人。基于此种观点,作者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对罗马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既展示了罗马帝国从台伯河蕞尔村庄的建立到形成多民族庞大社会的过程,也描绘了它达到光辉顶峰之后所经历的每况愈下或急剧变化的历史画面,并指出罗马社会演进的整个历史进程预示着近代世界民族国家的诞生。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夹叙夹议,使该书成为一部罗马研究领域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oodreads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8.5 (26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 4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014年8月18日 已读
本书旨在讨论史前时期以及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影响。而它本来就是科普类读物,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回答的同时,其实也暗示了更复杂的每个区域的独特性。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一个观点与角度,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答案。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依然无法得到最好的解释。
历史
全球通史 豆瓣 Goodreads
1988年11月第1版,印6千冊,定價5.55元,封面與後來印本不同
8.7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L·S·斯塔夫里阿诺斯 译者: 吴象婴 / 梁赤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 - 5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本书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后经作者多次修订增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前后一贯。 近年来,在作全球观点或包含全于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的尝试中,最具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独立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
2014年7月26日 已读
不为历史而历史。
历史
帝國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Ryszard Kapuściński(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 译者: 胡洲賢 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 - 10
見證衝突,見證苦難,見證希望
了解新興俄羅斯、喬治亞人、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東歐局勢 最重要的一本書
波蘭國寶記者卡布欽斯基華文世界首次推出中文版
直視古老帝國俄羅斯的靈魂深處
當撰寫《古拉格群島》的索忍尼辛在日前去世,
當俄羅斯就在2008年八月進軍喬治亞共和國,
我們對於俄羅斯了解多少?
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六次之多的卡普欽斯基,這是他橫越俄羅斯的私人報告,他訪談的是一般老百姓,捕捉了蘇聯帝國即將崩壞之際,那塊土地滿載的衝突與情感,以及人們對於未來的恐懼與希望。
在身為外國通訊記者的生涯中,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親眼見證了二十七次的革命與政變。
《帝國》是一個帝國的故事:有一群國度這一整個世紀大部分都潛伏在一個單一象徵,也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官僚及難以歸類的一團混亂下。在柏林圍牆倒塌那一年,也就是帝國撼動及死亡期間,卡普欽斯基和好幾百個平凡百姓談及他們非比尋常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浮現的驚駭。《帝國》是一個民族與時間對抗,讓人折服的結果:在一九八九年那極棒也極可怖的事件遠逝成為過去之前,捕捉了人們的記憶,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恐懼。
圣经的历史(黄金版) 豆瓣
The Bible: A History
8.7 (6 个评分) 作者: 斯蒂芬·米勒 / 罗伯特·休伯 译者: 黄剑波 / 艾菊红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 11
《圣经》共六十六卷,由四十多位不同时代的作者写成,创作时间跨越一千多年,全书信息首尾相贯,浑然一体。这样一本书是怎样形成的?它如何被翻译成了两千多种的文字?它如何在逼 迫者的火焰与怀疑者的批判中存留下来?它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改变了这个世界?本书讲述的就是关于这本奇书的奇妙故事。
全书图文并茂,全彩印刷,分五部分:旧约的成书、新约的成书、圣经与迅速发展的教会、宗教改革时期的圣经、圣经与现代社会。书前附“历史时间表”,书后附“参考文献”及“英汉译名对照表”。是阅读《圣经》必备的参考书。
黄金珍藏版采用全金箔装帧,三个切口都刷了金粉,与高档《圣经》工艺相同。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 豆瓣
Janson's History of Art : The Western Tradition, 7E
10.0 (6 个评分) 作者: H.W.詹森(H.W.Janson) / A.F.詹森(A.F.Janson) 译者: 艺术史组合翻译实验小组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 7
◎享誉全球五十载的艺术史划时代巨著
◎叙述时间跨度最长,门类最齐,插图最丰富的单卷本艺术史
◎艺术通史著作的典范,畅销半世纪的艺术类图书
本书是一部艺术通史著作,聚焦从史前直到20世纪末的西方艺术。该书英文原版自1962年出版以来,迅速占据最畅销艺术史书籍的位置, 成为西方大学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材。
本书以时间为框架,分为古代世界、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洛可可和现代世界四个部分,以各个时段的代表艺术品和艺术家为重点,阐释了艺术风格及其演变的历史。此外,书中穿插了六个学习板块,补充介绍了背景知识,艺术家的创作技法,艺术史家的研究方法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等相关知识,并有章末小结梳理各章重点。全书配有1450余幅插图,每幅作品都经过了调色或专业审核,确保忠实原作,是了解学习西方艺术史的最佳书籍。
本书是该经典著作的第七版,内容上较之前版本有很大扩充,除了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之外,摄影和工艺美术等门类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此外,本版还顺应了当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潮流,扩充了对女性艺术家、当代艺术和文化多元论等当代议题的论述。
--------------------------------------------------------------------------------------------
《詹森艺术史》是一部在学界和社会大众中很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在一次次新版中不断修订和补充新内容,引导读者思考和提出问题,把艺术史的学习、研究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联系起来,鼓励和启发人们探究未知。
——邵大箴,著名艺术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新版《詹森艺术史》反映了当今艺术研究、鉴赏和收藏中的新观念和潮流。新版对当代艺术的重视也远远超过旧版,选为插图的当代作品更反映了改编者对多元文化论的兴趣,而全球化则是另一被强调的重点。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可以说是传奇性的教材,它曾带领一批批充满求知欲望的本科生穿越艺术的历史,从旧石器时代一直走到现在。詹森的名字成为了艺术史课程中“研究”一词的同义词。
——温尼·海德·米奈,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分校人文与艺术史教授
书中对中世纪艺术的美丽和庄严给出了清晰并权威的阐释。……大卫·西蒙把詹森的杰作变得更可靠,更富启发 性,同时也更为实用。他对这本超越时代的著作做了一次细致而又明智的修订。
——查理·李特尔,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是《詹森艺术史》的一大进步,本版装帧精美,结构清晰,文字流畅,可读性高。除了提供基本的历史信息和精彩的形式分析之外,新版还从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加以论述。书中没有令人费解的术语,感谢作者。
——肯尼斯·E·西尔维,纽约大学美术系主任
戴维斯教授用清晰、有趣且整合良好的散文式语句阐释了古代艺术传统的发展。……这些权威、生动又引人入胜的文本必然会激励读者,并为他们做好阅读后续章节的准备。
——大卫·戈登·米滕,哈佛大学詹姆斯·洛布古典艺术和考古教授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 豆瓣
9.4 (29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本书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 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本书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社会历史记忆与失忆的过程,典范与边缘观点争论中的社会本质,以及历史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者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思考自身的认同问题(为何我们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以及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王明珂提出一个讲法,他认为我们要探讨什么叫作中华民族,或者什么叫作中国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去对“中国人”的内容或者内涵下一个定义,而是想办法去透过“中国人”这个族群的边界,来找它大概的意思。——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专栏作家 梁文道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罗 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学者、万圣书园创始人、中国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刘苏里
王明珂对华夏的界定,采以绘画“烘云托月”的手法,有别于华夏中心主义的传统视角,他被称为学界的“毒药猫”,在打通历史、人类学、人文地理的扞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人开阔视野。——民国学术史、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者 岱 峻
希特勒万岁,猪死了! 豆瓣
7.9 (11 个评分) 作者: (德)鲁道夫·赫尔佐克 译者: 卞德清 / 王霹 花城出版社 2008 - 1
德国导演鲁道夫·赫尔佐克与文献片同时写成的《希特勒万岁,猪死了!》,是一部关于第三帝国的记忆的著作。但是,它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就是政治笑话,包括一些喜剧性电影。作者没有把笑话简单地辑录到一起,而是按照帝国从崛起到覆亡的历史,有序地加以叙述。因此,与其说是讲笑话,毋宁说是讲历史。在这里,笑话成了历史文献,通过它,以及其他政治文化方面的內容,再现纳粹独裁统治下的德国的真实状况,并使之得到深入的说明。全书既有充实的史料,又有相当的文化厚度和思想深度,是一部別开生面的纳粹史。
2013年11月8日 已读
以政治笑话讲成的第三帝国历史,看似轻松,回想却阴冷沉重。可笑的并不是笑话。
历史
斯大林秘闻 豆瓣
The first in-depth biography based on explosive new documents from Russia's secret archives
作者: 爱德华·拉津斯基 新华出版社 1997 - 8
俄罗斯和苏联科学简史 豆瓣
Science in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A Short History
作者: [英] 洛伦·R.格雷厄姆 译者: 叶式煇 / 黄一勤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 10
本书论述沙皇时代、俄国革命对科学的影响、科学同苏联社会的关系、知识科学各学科的强项与弱点等内容。
德国通史 豆瓣
作者: 丁建弘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 10
配有精彩的插图、图文并茂
终篇于20世纪末,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叙述生动
凝聚了作者长期治史心得,反映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新成果
阐述了英国的兴盛之道,透视了其成功走现现代化的历程
揭示了英国民族的禀赋和创造力,展现了其所开创的现代文明
各章之后的作者话语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言近旨远,启人心智
2013年10月3日 已读
前面稍显枯燥,不过我喜欢宗教改革部分,一气呵成读完。不过这本书采用的是中学历史常见的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的历史观,比较单一。
历史
拜占廷帝国 豆瓣
Geschichte des Byzantinischen Staates
作者: 乔治·奥斯特洛格尔斯基 译者: 陈志强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6
本书原名《拜占廷国家史》,1940年出版发行后,旋即引起学术界巨大的兴趣,被一致认为是奠基性著作。作者以条理清晰、逻辑性极强的记叙,追录了拜占廷帝国千余年历史发展的线索。他在注重政治发展的同时,还特别关注机会、经济、精神和宗教生活,并勾画出这个帝国与古典文化的联系,以及它以地当时和后代欧洲及近东地区历史的深刻影响。本书观点的新颖,资料合理的安排,对拜占廷国家发展史的观察方法,以这种方法对拜占廷史上经济、社会、行政、军事、教会、意识形态等诸种因素的变化及其外部影响的考察受到特别的推崇。作者在资料使用 上的准确性,在介绍外国学者观点时的客观性,其叙述的紧凑和文辞上的简约优雅,都受到赞誉。
现代世界的起源 豆瓣
作者: 罗伯特·B.马克斯 译者: 夏继果 商务印书馆 2006 - 8
本书认为,从1400年到1800年,世界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区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而不是在欧洲。现代世界的特征是工业、民族国家、国家间的战争、世界上最富裕与最贫穷地区闻巨大而不断增长的差距、“旧生态体制”的摆脱。要从根本上解答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是如何走上现代化之路的,更多地应该是循着以下的思路:便利的煤炭储藏使英国首先工业化,然后把这种早期工业化的成果运用于武器装备,最终用这种新式武器对付亚洲人和非洲人
战争的悲悯 豆瓣
The Pity Of War
作者: [英] 尼尔·弗格森 Niall Ferguson 译者: 董莹 中信出版社 2013 - 6
本书是一本历史图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金融、经济、政治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作者认为英国应该和德国一样对战争的开始负责。如果英国没有将比利时让给德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不会发生。德国会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政权,而英国会保持它的超级地位。书中讨论了诸多一战中的关键问题,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去理解一战。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8.1 (303 个评分) 作者: [澳]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 译者: 席玉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欧洲,为什么老是抢第一?”澳大利亚知名历史学家约翰•赫斯特在本书中的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为我们梳理出欧洲文明所以能改变全世界的各种特质。
作者从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 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十字军东侵,造就出许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斗的教皇、侠义的骑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荣和启蒙果实的公民。哲学思维、民主制度的渊源、政治权力的传递、甚至是医学、生物学使用拉丁文的源始,这种种欧洲因素不断形塑了现代文明的各种特质,使欧洲遥遥走在现代世界的前列。
本书以清晰、幽默、发人深省的笔调,杂以活泼的插图,叙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明,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与巨大贡献。
2013年7月7日 已读
框架与脉络十分清晰,不是以事件分析推动,而是通过逻辑来对欧洲历史的发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文明为主干,再以多个分支来梳理历史。没有很多的事件时间记载,读起来算是轻松愉快。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