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壹玖壹壹(软精装版) 豆瓣
作者: [美国] 刘香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 - 9
第一部全面反映清末民初百年沧桑的大型历史画册
[ 编辑推荐 ]
●著名摄影家、普利策奖华人唯一得主刘香成先生以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20年代的标志性事件为线索,第一次以视觉影像的形式勾勒出这一时期政治、社会、民生等的变迁,直观而立体地呈现了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本书展现了海内外近代中国影像档案收藏的最重要作品,分别来源于世界顶级图片社、档案馆、博物馆及重要的私人收藏,有1/3以上是首次发表。在厄内斯特•莫理循、方苏雅、路得•那爱德、小川一真等来华摄影师、传教士和探险家的镜头下,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 作者遍访全球、动用可观资源对这些珍贵的照片进行了第一次综合的、全面的、大规模的、细致的整理、分类和研究,从上万件弥足珍贵的影像作品中精选四百来张汇聚成册。与以往只是单镜头“老照片”的简单合集不同,本书更像是一部综合的纸上历史纪录片,依次呈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武昌起义、军阀混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及其细节。高标准的国际化设计思路,最新的影像修复调整技法,结合前沿的高端印刷装帧手段,完美地再现鲜活的历史画面。精装版采取限量印刷发行,极具收藏价值。
● 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及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继《壹玖壹壹》精装版后再次同步推出软精装版,发行范围覆盖全球华文世界。
[ 推荐语 ]
这本书很出色。为了这本书,刘香成走遍全球,从珍稀的影像收藏中挑选作品。这些照片生动地呈现了中国一百年间动荡的历史,使得这本书焕发出灼热的光辉。
——詹姆斯·金奇,《中国震撼世界》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者
这本非凡的影像集呈现了中国与西方超过一个世纪的激烈冲突。刘香成遍访世界各地的影像收藏,为这个处于现代性风口浪尖上的国家的官员、学生、掏耳工做了一次悲壮、刺激的影像挖掘。这本书是一个时代的独特视觉历史呈现,那个时代至今仍持续塑造着中国人的情思。
——何伟(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作者
1911年是中国走向现代的第一步。虽然事实上的皇帝不断出现,可是皇帝的名义谁都不敢用了。我们希望中国再向前走一步,既没有皇帝的名义,也没有了事实上的皇帝。
——周有光,109岁老人,《朝闻道集》作者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影像就渐渐成为历史书写的一部分。以图证史,图文互证,相互阐释,历史越来越丰富、真实、生动。这就是《壹玖壹壹》的意义。
——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这是一项伟大的工作!书中的每一页,刘香成和他所选的摄影作品都捕获了紧张、欣喜、悲伤和羞耻。简而言之,这就是一部中国的近代人文史。一种纯净、简约的高贵赋予这些影像以生命。
——罗恩·嘉维斯,罗恩·嘉维斯全球公司的负责人和创立者,原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执行总编辑
[ 内容简介 ]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取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其中三分之一为第一次披露),编辑成册,全面呈现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动荡巨变的中国百年近代史,期望能帮助历史学家、读者直观地认识、思考这段历史,回顾反思其间的辛亥革命这一开创性事件。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加速清王朝覆灭的关键,促成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是必然,还是偶然?慈禧太后、康有为等保皇派,梁启超等立宪派,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凯这类军阀,严复、蔡元培等教育家……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不断在海内外学者中引发激烈的辩论。各地学者对辛亥革命遗产也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抛开派别的分歧,所有中国人都将那段动荡岁月视为“百年忧虑”或“百年屈辱”,其中蕴含的情感至今萦绕在人们心头。
作者通过历时一年对全球范围内公共展馆和私人藏品的梳理汇编,用真实的影像重现近一个世纪的“集体记忆”,这些历史的印记可以帮助认识现代的中国。曾协助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为中美关系铺平道路的亨利·基辛格写道,即使最具开放思想的中国国际主义者都认为,中国过去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决定了中国如何参与世界事务、如何界定在其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本书通过所收集的影像,为今天与未来的读者塑造1850—1928年间中国日常生活、历史事件与社会巨变的视觉叙事。它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在这里,人们可以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当历史可以观看 豆瓣
8.0 (15 个评分) 作者: 冯克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5
2013年5月出第一版,此次新版增订3篇访谈录,分享老照片的19个专辑,冯克力主编《老照片》100辑同步亮相——多年来征集、编辑老照片的亲历亲闻,“照片遭遇之种种”,老照片被抄检、被藏匿、被销毁、被涂改的历史。从影像中“观看历史”,以历史的维度重新“观看照片”,感知存留在照片中个体生命的温度,丰富我们 共同的集体记忆。
收入图片112幅,蔚为大观的“家国”影像——有颠覆了历史教科书中已有叙述的、“让历史成见尴尬的照片”,有新华社的档案图册里当年被批示为“不宜发表”的照片,有原本由国外教会拍摄保存、后被归于“敌伪档案”的老照片,有属于市井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日常民国”。
昨天的青春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任曙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11
青春回不来,纯真依旧在
1980—1989,越久越清晰的影像记忆
...................
※编辑推荐※
☆ 一个有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不断孕育成长的时代,一群敏感神秘、不断变化的中学生,被任曙林用独特的凝视记录下来,瞬间成为永恒,平淡中见真实。
☆ 雨后操场上 的白色长裙、考试时与同桌交换的眼神、放学时的热闹和空荡的楼道……当青春不在了,还有照片可以印证。不管你在哪里、在何时度过你的青春,都会在这本摄影集里找到熟悉的记忆和曾经的纯真。
☆ 时隔五年,重版出来。更大开本,更多照片,更纯粹的呈现方式。
☆ 从编辑、设计、排版到印刷,追求每个细节尽善尽美,给《昨天的青春》一个摄影集应有的品质。
...................
※内容简介※
《昨天的青春:八十年代中学生》精选了任曙林在1980—1989年期间拍摄的170幅中学生照片。这十年间他进入中学校园,旁观中学生的课堂和课余生活,观察他们的动作、神情、关系,揣摩他们的心思,用温柔抒情的镜头语言记录下那一代人的青春。
书中前64页为任曙林的回忆文字,分享了他的青春故事:跟随恩师狄源沧学艺的点滴、与影友惺惺相惜的友情、拍摄中学生的动机、在校园内外与师生的交往……后224页为四色印刷的168张作品,和任曙林本人的珍贵旧照。
...................
※媒体推荐※
这二十多年间,还有哪位摄影家亦如任曙林,属意于校园,窥探少年人的身影与内心吗?我很希望这批照片能使近日辗转于考试之苦的中学生们看一眼,而在我辈眼中,永逝的八十年代,可能唯余这批照片能使我们蓦然遭遇从前的自己。
——陈丹青,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
他的摄影的最为着力之处,也是摄影本身的最为有力之处,可能正好就在于这么一种耐看的平淡之中。
——顾铮,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
人間現場 豆瓣
作者: 蔡明德 南方家園出版社 2016 - 11
一九八○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社會快速轉型,人文精神與文化生活卻日益膚淺頹喪,《人間》雜誌秉持對弱勢群族、文化、環境與政經議題的關懷而創辦。作者蔡明德參與了《人間》草創至結束的歷程,透過鏡頭與回憶,重返「人間現場」──再現底層人民為生存所付出的代價、拉回台灣解嚴前夕的呼喊、揭露工商社會風光背後對環境與心靈造成的傷害。
三十年前,蔡明德走遍台灣,挖掘生活百態,紀錄時代;三十年後,我們是否仍迷走在同樣的角落,萎滯不前?
本書特色
一九八○年代台灣影像記憶回流
──「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人間》發刊詞
專文推薦
關曉榮│報導攝影家 蕭嘉慶│攝影評論、攝影家 郭力昕│影像文化評論者 楊渡│詩人、作家 李威儀│《攝影之聲》主編
贊聲推薦
黃春明│作家 張照堂│攝影家、文化工作者 黃武雄│台大退(而不)休教授 陳列│作家 黃翰荻│畫家暨藝評家 楊祖珺│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 鍾喬│作家、導演、「差事劇團」負責人 劉振祥 │攝影家
§蔡明德專書收錄的攝影成果,大部分是「人間」時期的心血結晶。回首前塵,固然親切溫暖,卻也揉合著世事多變往事已遠的痛切,沒有理由掉進緬懷美好時光的陷阱。─關曉榮│報導攝影家
§蔡明德的攝影作品,平靜但深刻地提示觀者,你我那個不可再得的、消逝的年代的人事物,讓我們在複習過往的歷史事件當中,增添更多對台灣的理解,和對土地的情懷。─蕭嘉慶│攝影評論、攝影家
§在蔡明德的人道主義注視和見證下,幾乎全方位的實踐著紀實影像的古典精神。其中不少影像,已經成為台灣社會對那個年代某些歷史事件的集體圖像記憶。─郭力昕│影像文化評論者
§蔡明德的影像讓人深心觸動的,往往不是那些街頭衝突的瞬間,而是在事件的背後,呈現那些質樸的、溫煦的、純厚的、天真的、堅毅的,甚至是絕望的人的容顏。有時只是那回眸的一瞬,卻讓人心中生起憐憫、希望、愛和溫暖。─楊渡│詩人、作家
§三十年過去,如今蔡桑將歲月都換成了照片,這些照片也已成為歷久不衰的社會寓言—貪酷如他鏡頭下的屠虎記,瘋狂如那座六合彩的明牌市集,扭曲如受資本體制支配的環境公害,壓迫如吳鳳神話,異化如災變礦場。這座島嶼的死生榮辱和哀樂悲傷仍舊繼續,人間無從迴避躲藏,報導紀錄是永遠沉重的擔子。─李威儀│《攝影之聲》主編
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 豆瓣
9.5 (12 个评分) 作者: 艾伦·拉森 / 比尔·迪柏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0 - 4
本书是由飞虎队员在1944-1945年间所拍摄的摄影作品集,反映特殊年代中特殊人群眼中的中国社会,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