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廣島末班列車(修訂版) 豆瓣
The Last Train from Hiroshima
作者: 查理.裴列格里諾 Charles Pellegrino 译者: 廖素珊 商周出版 2016 - 4
作者根據原爆倖存者的口述紀錄,並使用鑑識考古學的新科技,描述了原子彈轟炸日本的事件和餘波。這兩次原爆,永遠改變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親身體驗原子彈爆炸的目擊見證是本書的敘述核心。目前知道有三十人逃離廣島,奔向想像中應該安全的長崎,卻只是及時趕上另一場原子彈轟炸,並且大難不死地倖存下來。山口疆是我們已知唯一逃過兩次原爆中心完全轟擊效應的人。第二次原爆時,爆炸波在山口所在建築的樓梯井旁分散開來,讓他與身邊的幾個人包覆在衝擊繭裡,而整棟大樓在周遭霎時消失。二○一○年初,山口疆因胃癌逝世,享年九十三歲。
我們對原爆瞭解多少?轟炸廣島的核彈在一次飛前測試中受損,影響其威力。艾諾拉.蓋號於八月六日飛離前數小時,物理學家路易斯.阿耳瓦雷茲在威力減弱的炸彈中加入三劑釙和鈹(此核子物質相當於在賽車引擎中加入的一氧化二氮)。
本書有如「帶你回到現場」的時空膠囊,作者以科學家的眼光來描述細節,並以真實發生的事件來還原歷史,與倖存者的真摯友誼也豐富了此書內容。本書不僅詳盡且逼真地陳述了原爆經過,也是史上關於原爆故事最感人至深的作品。
本書特色
◎我們僅大略知道原爆受難者遭遇的傷害與痛苦,卻大多不清楚其中的過程,那些傷害如何形成。書裡將其中經過像電影一樣呈現出來,讓人看了不敢致信。
◎附有圖片,包括重構當時情況的素描、地圖、轟炸前後比照圖、受難者位置圖。
◎作者以口述歷史為方,採訪記錄許多倖存受難者與執行轟炸任務的美國飛行員。將他們的個人故事編織在一起,組成一個多層次的文化與戰爭研究。
◎如今核災問題正壟罩我們的生活,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廣島長崎兩地居民以及日本人民遭遇原爆的不幸及其廣大影響,非常值得現在的我們借鏡。讀過之後,對當今核災問題與核子未來會有更不一樣的省思,對我們人類的共同未來產生更多關懷。
◎《阿凡達》導演卡麥隆計畫拍攝一部原爆電影,據目前消息指出會以這本書為主要腳本。
各界推薦
這本書是一個永不放棄的人的作品……我在書中看見黑暗、感受無力,但字裡行間,我看到一種力量,無論如何要走下去!建議一讀。──資深記者 張桂越
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為了工業發展和戰爭,往往發明很多怪物,而這些怪物也逐漸在控制人類。例如,製造武器,互相殘殺,而核子發電廠則變成無法預測的未爆彈。如今為了和平,為了解決安全問題,是有必要重新看待歷史,因此《廣島末班列車》是一本極有參考價值的好書。──作家 辜振豐
《廣島末班列車》剝去戰爭行為與人權罪行的邏輯辨證,回歸事件原點,以史帝芬.古爾德式的科學觀點與海明威式的敘述風格,為我們鋪陳一段歷史的真實,不容許人類文明遺忘的動人故事。──文史工作者 謝哲青
大和魂 豆瓣
Bending Adversity: Japan and the Art of Survival
作者: 凌大為 (David Pilling) 译者: 陳正芬 遠足文化 2014 - 10
適者生存的心態
曾經帶領日本突圍,也為它帶來巨大災難
英國《金融時報》主編親訪村上春樹、小泉純一郎
從311海嘯、地震與核災三重災難開始
完整揭露大和民族的脆弱及其韌性
★小說家村上龍、大衛米契爾(David Mitchell)、《印度的奇特崛起》(In Spite of the Gods: The Strange Rise of Modern India)作者Edward Luce、《日本國力之謎》(The Enigma of Japanese Power)作者Karel van Wolferen一致推薦!
以2011年日本311震災為起點,細緻呈現日本文化矛盾、野心與逆境中生存策略的報導作品!
儘管多年深陷不景氣泥沼,日本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獨特的文化魅力亦未曾消減。獲獎作家暨《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凌大為(David Pilling)在新書《大和魂:日本人的求存意識如何改變世界》(Bending Adversity: Japan and the Art of Survival)中,對這個不論面對經濟低迷或毀滅性震災皆展現強大韌性的島國,提出豐富淵博、令人耳目一新的描繪與分析。
凌大為從2011年的地震、海嘯、核熔毀三重災難開始切入,生動描寫災難危急時刻與災後的社會震盪。他的報導同時揭顯了一般人民的堅強韌性以及政治文化的高傲散漫,這兩種極端矛盾的反應態度促使皮林將探討觸角延伸到更深廣的歷史文化面向,進一步理解這個國家反覆經歷危機與重建的過去。
適者生存的心態(survivalist mentality)支撐日本度過苦難,卻也導致了自我毀滅:19世紀對外國殖民侵略的抵抗,孕育出自己的帝國主義野心,最後在二次世界大戰付出慘烈代價。即使是舉世聞名的戰後經濟奇蹟,也未必是表面上的純然勝利。皮林質疑日本在一味追求頂峰的過程中喪失的重要價值,同時在重新檢視1990年泡沫化開啟的「失落十年」時,反思是否能以不同方式解讀這個轉捩點。儘管財政困頓與國債問題是不爭的現實,泡沫化後的日本仍成功維持穩定的生活水準與社會凝聚力;儘管生活變得充滿不確定,機會――尤其是年輕人與女性的機會——似乎更趨多元。
日本在許多方面都仍在緩慢復原,試圖找到走出311重創與數十年經濟停滯的道路。《大和魂:日本人的求存意識如何改變世界》汲取眾多受訪者及人民的觀察見解,包括小說家村上春樹、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企業家、銀行家、社運人士、藝術家、青少年及老年人,藉由日本面對逆境危難的方式為切入點,縝密探討日本的社會、精神、金融、政治面,呈現出當代日本的細緻社會剖面與多元活力,是一部節奏明快、精采絕倫的報導作品,自認對日本已經很熟悉者更不能錯過!
編輯小語
2011年,日本經歷了海嘯、地震與核災,並讓日本重新思考地震之險、經濟穩健性以及開啟政治改革的必要。然而,穩健復甦的日本,始終維持其全球經濟與政治地位。作者為《金融時報》駐日記者,居住於日本達七年之久。他分析為何日本人能在當今災難與過往動盪時代仍舊保有絕佳韌性。儘管日本一再輸掉科技領導者的地位,但日本確實有著能夠突破逆境的勇氣。作者從各方面評斷日本,他紀錄:年長者、青年、工業領導者、銀行家、老師、學生、商販,生動描述不同社會身分的人,如何各自突破險境。他認為日本一方面以集體主義壓制、保護個人免受頑酷市場力量的打擊,一方面又與美國與中國保持微妙的平衡關係。
本書的4大特色
★知識權威性/本書作者被譽為最了解日本文化的西方記者之一。
★社會議題性/作者以兩場巨大災難串連起此書的頭尾,並分析日本文化中對上司的尊崇文化與核電廠管理上的散漫,為核災的兩大主因。作者亦為日本女性大抱不平,分析其企業文化如何將女性部屬邊緣化,並且排除其職位調遷的可能性。
★歷史性/作者分別論述幕府時代、明治時代、八零年代、九零年代的日本文化變遷,作為理解當今日本的基石。
★複雜性/作者亦以經濟、全球化角度解析日本。
名人推薦
像凌大為這樣以鮮活方式和人道觀點記述日本的書,是我們所需要的。他把晴天霹靂的悲劇和靜謐的時刻,做了無懈可擊的結合,展現他對自己深知的這個國家最核心的動態狀況。他將精準分析配上低調的一手報導,讓他筆下的作家、農民和政治人物,在書頁當中以日本脆弱的力氣及其對新生的追尋奮鬥。──歐斯諾斯(Evan Osnos)《紐約客》撰稿人
本書對當代日本的所謂(好幾個)失落的十年做了再一次的精采評估,作者結合歷史學家的視野廣度,人類學家的清晰頭腦、研究者對於該問甚麼問題的精熟了解、經濟學家對金錢流向的領悟,以及一流記者對於政治主張為人類帶來哪些影響的好奇心。結果是深入敏銳、內容豐富且具獨立思維的書籍,凡是想了解現代日本以及它在世界上的不確定位置的讀者都該讀本書。我毫不遲疑地推薦它。──米契爾(David Mitchell),《雲圖》(Cloud Atlas)與《雅各的千秋之年》(The Thousand Autumns of Jacob de Zoet)作者
無論是書寫泡沫及其過後、揮之不去的通貨緊縮還是2011年的東北地震與福島核災,皮林以親身經驗如實揭露日本的真實狀況。──村上龍,《寄物櫃的嬰孩》(Coin Locker Babies)作者
書寫日本的作者往往只是觸及經濟或文化的皮相,凌大為是少數深入兩者,並神奇地將它們喚醒的人—有時在同一個句子中。在專業分工的年代,皮林的文字令我們想起為何高水準的新聞報導無可替代。如果你只有時間讀一本關於日本的書,你應該從本書開始、本書結束。──艾德華.盧斯 (Edward Luce),《印度的奇特崛起》(In Spite of the Gods: The Strange Rise of Modern India)
凌大為是個饒富天分的作家。他從多年的報導經驗中,為當代日本及其人民打造一幅有趣且鞭辟入裡的寫照,我對於他從訪談日本各行各業領導者與平民中獲得的精闢見解感到敬佩,如果你只能讀一本關於今日日本的書,這本就是了。──派爾(Kenneth Pyle),華盛頓大學教授
這是第一本說明日本失落的幾十年的突破性著作,凌大為是我們這個年代最敏銳的亞洲觀察家也是記者,對這個時代作出深刻且引人入勝的描述,讓人想起道爾(John Dower)的同系列巨著,《擁抱戰敗》(Embracing Defeat)。──船橋洋一博士,重建日本基金會主席
台海‧冷戰‧蔣介石 豆瓣
作者: 林孝庭 聯經 2015 - 6
在冷戰時期國家機密檔案中尋找消失的台灣史!
台灣做過這些事?怎麼可能?
檔案解密之前不能談論、無從得知、
陌生而令人驚訝、震撼,一段千真萬確的台灣史。
台海冷戰史的十大謎團:
‧亞洲冷戰是從新疆青海與西藏開始的。
‧韓戰究竟是救了蔣介石還是綁住蔣介石?
‧國共之外第三勢力的謊言與真實。
‧建立在猜疑、意外和妥協上的台美軍事同盟協定。
‧美國曾經真心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嗎?
‧兩蔣父子都打過兩岸密使牌?毛澤東還透過密使提前告知台北他要炮轟金門?
‧西藏獨立問題是台美邦交上的巨大裂縫。
‧台灣、印度祕密建交功敗垂成祕辛。
‧寮國內戰、越南戰爭、支援印尼叛軍──向東南亞輸出反共武力。
‧台灣瞞著美國發展過幾次核子武器?
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
揭開塵封半世紀的台、美國家機密檔案
重現動盪威權時代裡被消失的台灣史
讓我們恍然大悟,為何台灣會走到今日這步境地?
從兩岸祕密特使到自製核武祕辛
橫跨東南亞與印度的祕密行動
《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1948-1988》
是四十年冷戰的檔案解密
看台灣如何在美蘇強權夾縫中尋求自主性
作者林孝庭在本書裡,利用美國政府及台灣方面的解密檔案,包括蔣介石日記、國防部史政檔案、蔣經國總統文物忠勤檔案、美國中央情報局解密檔案、美國國務院檔案、美國國務院機密檔案台灣卷、美國國務院中國事務司檔案、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檔案、美國陸軍參謀長陸軍情報檔案、美國空軍技術應用中心檔案、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韓國特種檔案、英國戰爭部檔案、英國外交部檔案等……,試圖重新建立1948至1988年間,台灣、中國、蘇聯與美國之間的歷史關係,重新描繪出台灣在冷戰年代中的特殊定位。
林孝庭指出,冷戰時期美、中、台三邊的互動關係,遠比過去所認知的要來得更加詭譎複雜。冷戰時期的國共與兩岸關係,也絕非敵我意識分明,毫無往來。在西藏問題之類的重大議題上,台北與北京所持的立場,遠比台北與華府等西方國家陣營之間的態度,要來得更加接近;而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也屢屢在重大事件發生時,保持著祕密聯繫管道。
同時,冷戰時期的兩岸密使往來,還牽連著當時國民黨內部微妙的權力競爭關係。讀者在將清楚觀察到,美國如何在高度現實利害考量下,以最嚴厲的立場與手段,來對待其在亞洲、乃至全球冷戰場域中最堅強的盟邦──台灣。
Midnight in Broad Daylight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Pamela Rotner Sakamoto Harper 2016 - 1 其它标题: Midnight in Broad Daylight: A Japanese American Family Caught Between Two Worlds
Meticulously researched and beautifully written, the true story of a Japanese American family that found itself on opposite sides during World War II—an epic tale of family, separation, divided loyalties, love, reconciliation, loss, and redemption—this is a riveting chronicle of U.S.–Japan relations and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in America.
After their father’s death, Harry, Frank, and Pierce Fukuhara—all born and raised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moved to Hiroshima, their mother’s ancestral home. Eager to go back to America, Harry returned in the late 1930s. Then came Pearl Harbor. Harry was sent to an internment camp until a call came for Japanese translators and he dutifully volunteered to serve his country. Back in Hiroshima, his brothers Frank and Pierce became soldiers in the Japanese Imperial Army.
As the war raged on, Harry, one of the finest bilingual interpre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sland-hopped across the Pacific, moving ever closer to the enemy—and to his younger brothers. But before the Fukuharas would have to face each other in battle, the U.S. detonated the atomic bomb over Hiroshima, gravely injuring tens of thousands of civilians, including members of their family.
Alternating between the American and Japanese perspectives, Midnight in Broad Daylight captures the uncertainty and intensity of those charged with the fighting as well as the deteriorating home front of Hiroshima—as never told before in English—and provides a fresh look at the dropping of the first atomic bomb. Intimate and evocative, it is an indelible portrait of a resilient family, a scathing examination of racism and xenophobia, an homage to the tremendous Japanese American contribution to the American war effort, and an invaluable addition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 of this extraordinary time.
The Art of Memory 豆瓣
作者: Frances A. Yat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 4
One of Modern Library's 100 Best Nonfiction Book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is classic study of how people learned to retain vast stores of knowledge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the printed page, Frances A. Yates traces the art of memory from its treatment by Greek orators, through its Gothic transformations in the Middle Ages, to the occult forms it took in the Renaissance, and finally to its us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is book, the first to relate the art of memory to the history of culture as a whole, was revolutionary when it first appeared and continues to mesmerize readers with its lucid and revelatory insights.
無聲的要角 豆瓣
作者: 張瑞德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7
★ 中國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時期,國民政府軍政史上的重要一頁。
★ 揭露蔣介石「侍從室」的神祕面紗,還原歷史真相。
★ 國府權力最高核心組織,如何影響現代中國歷史。
隱身在蔣介石政權背後的智囊團,
是戰時國民政府軍事、政治最忠實的執行者。
國民政府在日本侵華時期,蔣介石所直接掌握的「侍從室」組織,是否為當時的最高政治中心?本書從侍從室的人員、組織及功能各方面的研究,帶你一窺隱身在蔣介石背後的核心幕僚。
▍戰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如何組建他的權力分身「侍從室」,指揮調度中國的政治、軍事與外交?
本書從侍從官的起源、發展與實際運作,揭露二戰期間國民政府不為人知的一面,從這個神祕組織瞭解蔣介石軍政統治的手段、性格及特色。更深入瞭解他如何創建自己的權力分身,有效發揮其統治力量,讓侍從室的觸角深入軍事、政治及外交各個層面,協助他治理中國。
▍瞭解蔣介石國民政府黨政、軍政面貌的最佳途徑
戰時中國,在戰場上的變化、張力與衝突,呈現了敵我雙方在軍事上的國力、謀劃及指揮作戰的實力;除了砲火相攻的實際戰場,在軍事及政治的隱形戰場上,有一群文武官於後方運籌帷幄,鋪設好各種計畫,在各方面影響戰事、政局,甚至界局勢的發展。
▍侍從室的重要角色及作用──如何監督國民政府的情報機構「軍統」與「中統」?
蔣介石極度重視情報機構的功能,除了軍統、中統提供的情報,對於如何正確取得、分析及運用情報,並解決各情報機關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問題,蔣介石利用侍從室第六組,達成了這些目標。
漫畫昭和史(1~2) 豆瓣
作者: [日本] 水木茂 译者: 酒吞童子 遠足文化 2017 - 11
從不可一世的東亞霸主,到幾近滅國的喪家之犬
是令人懷念的年代,還是不堪回首的過去?
昭和日本歷史上最關鍵的一章
在戰爭中失去左手的漫畫大師
《鬼太郎》之父.水木茂回歸創作原點,
回顧從開戰到戰敗、動盪的昭和日本
昭和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年代?(1926-1989)
昭和天皇在位的64年,是日本天翻地覆的64年。
昭和時代承接明治時代的崛起、大正時代的發達,國內歷經關東大地震、金融風暴等困頓,再加上軍國主義的盛行,引導日本一步步走向開戰。而後展開滿州事變、中日戰爭、太平洋戰爭,最後戰敗。戰後日本所面臨的,是新憲法與戰後改革、美日同盟、安保條約、朝鮮戰爭……接踵而來的挑戰下,昭和日本最終走向復興之路,告別「戰後」、迎接東京奧運、萬國博覽會、經濟高度成長期。
而台灣,亦曾共同經歷過「昭和」時代。因此,了解日本昭和時代,對於戰後72年的現在來說,是剖析近代脈絡不可缺的一段歷史,更是理解今日台灣與東亞關係的關鍵線索。
尤其水木茂筆下的《漫畫昭和史》並非從權力者的角度出發,而是試著透過庶民觀點、審視這段歷史,寄託了水木茂想傳達給和平世代的訊息。
歷史記實×回憶錄,獨一無二的「昭和史」
昭和元年,裕仁天皇繼位;水木茂4歲。
昭和六十四年,裕仁天皇駕崩;水木茂67歲,《漫畫昭和史》於同年獲頒講談社漫畫獎。
見證了整個昭和時代的水木茂,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昭和史,太平洋戰爭之下、於空襲中失去單臂的他,對於戰時、戰後的日本更有一番血淚交織的體驗。
親身體驗過戰爭為何物的水木茂,將昭和時代的歷史脈絡,與自己的生命史相互重疊,創作出《漫畫昭和史》用自己的角度刻劃出獨一無二的昭和史。而水木茂細膩的畫風更讓整個昭和時代躍於紙上,從《鬼太郎》等妖怪系列作品認識水木茂的漫畫迷們,絕對不容錯過。
|第一集|1926-1939
►關東大地震~滿州事變
故事從實質上為「昭和史」揭開序幕的關東大地震開始,此時的水木茂在故鄉鳥取縣境港渡過了他的幼年時期。昭和四年(1929)十月二十四日星期四,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發生了股價暴跌事件。接著,軍國主義漸漸崛起,日本一步步向開戰邁進……
►滿洲事變~中日全面戰爭
由昭和十二年(1937)七月七日的蘆溝橋事件而始的中日軍事衝突,即使到了八月、九月,仍然沒有停止的跡象。滿洲事變、脫離國際聯盟、二‧二六事件……而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軍發動了南京大屠殺事件。
|第二集|1939-1944
從日中全面戰爭到太平洋戰爭,水木茂根據自身經驗,描寫了當時在軍中所遭遇到的嚴苛體驗。21歲的水木茂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拉包爾(Rabaul)參戰,等待他的是前所未有的壯烈遭遇……
►中日全面戰爭~太平洋戰爭開始
比起日美交涉,軍方高層開始出現應該準備開戰的聲音。昭和十六年(1941)九月六日,召開了決意開戰的御前會議。
因為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中日戰爭也陷入了膠著狀態。在進退不得之下,日本軍方則將目光轉向了太平洋,好確保石油資源。高舉著「大東亞共榮圈」這一面正義大旗,並依此運籌帷幄。為了避免開戰的日美談判,最終也以決裂收場。昭和十六年(1941)十二月八日,日軍對珍珠港展開偷襲,終於邁入了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前半
戰時體制一天比一天更加壓迫著百姓的生活。如果沒有配給券,就買不了砂糖或火柴了。每天不能用超過五根火柴。
將目光轉向南太平洋之後,日軍一路以來勢如破竹的進逼,也以中途島海戰為轉捩點而宣告落幕。終於迎向了命運的瓜達康納爾島戰役。各地紛紛被逼得全滅、玉碎、撤退。但支持軍方的翼贊體制在國內仍十分牢固,「勝利之前什麼都不想要」的精神口號響徹天際。「擊滅鬼畜美英」的標語在空中飛舞。
本書特色
◎規格體裁比照日本原版「水木茂漫畫大全集」,大開本+彩頁收錄,完整呈現大師作品。
◎由妖怪系列作中的靈魂人物「鼠男」講解歷史,緩解嚴肅的歷史情境,用輕鬆易懂的方式分析當時的形勢。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豆瓣 豆瓣
作者: 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社 2018 - 10 其它标题: 印刻文學生活誌 2024年2月號:奇萊傳奇──楊牧;1624 世界與臺灣相遇的起點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Chinese and Americans 豆瓣
作者: Guoqi Xu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 10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 are often viewed through the prism of power rivalry and civilization clash. But China and America’s shared history is much more than a catalog of conflicts. Using culture rather than politics or economics as a reference point, Xu Guoqi highlights significant yet neglected cultural exchanges in which China and America have contributed to each other’s national development, building the foundation of what Zhou Enlai called a relationship of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Xu begins with the story of Anson Burlingame, Abraham Lincoln’s ambassador to China, and the 120 Chinese students he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bringing to America, inaugurating a program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y that continues today. Such educational crosscurrents moved both ways, as is evident in Xu’s profile of the remarkable Ge Kunhua, the Chinese poet who helped spearhea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Boston in the 1870s. Xu examines the contributions of two American scholars to Chinese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law professor Frank Goodnow, who took part in making the Yuan Shikai government’s constitution; and the philosopher John Dewey, who helped promote Chinese modernization as a visiting scholar at Peking University and elsewhere. Xu also shows that it was Americans who first introduced to China the modern Olympic movement, and that China has used sports ever since to showcase its rise as a global power. These surprising shared traditions between two nations, Xu argues, provide the best roadmap for the futur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敗走千里 豆瓣
敗走千里
作者: 陳登元 译者: 陳柏翰 / 別院一郎 新雨出版社 2019 - 7
駐日盟軍全面封殺 華文世界首見天日
一名戰敗士兵的親歷實錄
瞬間沸騰侵略國人民的敏感神經
打破華文世界教科書上抗日戰爭如何輝煌崇高且充滿理想主義的海市蜃樓!
昭和十三年(1938年)一刊行即賣破百萬本!是民族主義的自命清高?亦或這名「被害者」讓人民看清戰爭的相貌?
平成二十九年(2017年)睽違半世紀重現的復刻版,亦衝上暢銷排行榜。果真是因其點出南京大屠殺的虛妄嗎?
這是身在現代的我們才有辦法正視的禁忌戰史!
在全世界圍剿日本殘酷侵華的時代中
一名「被害者」士兵卻以旁觀者清的筆法傾訴己方軍隊之腐敗
冷靜地還原當時軍民的真實
偉大的戰爭文學都不是出自戰勝國家。
這本《敗走千里》是用慘敗中國兵的鮮血撰寫而成的長篇文學。
日本歷經塹壕裡血肉橫飛、屍橫遍野的死戰後,終於能夠搖旗打燈歡慶勝利。
慘敗的士兵們渾身是血地展開逃亡,如野獸般的飢渴與性欲爆發的地獄繪卷──啃食屍體的野狗、獵捕野狗食用的士兵,享受片刻歡愉、子彈下的淫亂!
這才是生動而寫實地描述慘不忍睹的二十世紀戰爭。
在這個國家的危急存亡之際,我們要拋棄一切、賭上尊嚴參戰……
然而,在那些被強徵而去的士卒們眼中,這場戰爭的意義何在?
空襲來臨,除陳子明外,所有人光聽見引擎聲就開始填裝子彈,朝著天空瘋狂射擊。「我剛才就發射了三十發子彈。」吳昌說道。「我就連打獵也不會擊出這麼多。」陳子明回應,事實上,他連一發子彈都沒有射出。
陳子明腦海中不斷想著要逃跑,卻不停被派去執行最危險的夜襲任務。他所屬的部隊接連被迫撤退、分散,一開始要好的同袍一個個陣亡,然而最終與農民出身的金阿貴等人擬好逃亡計畫,金阿貴卻於當日死在敵軍砲火下……直到遇見慰勞隊的李芙蓉,兩人一起逃跑的幻想逐漸擴大,此時卻遇上東洋軍發狠猛攻……
本書作者陳登元於十多歲赴日留學,因掛心家鄉戰事返國,卻被強制徵兵而負傷。曾一度逃離又被抓回,於是開始記錄下戰場上的一切,並寄給日本的老師別院一郎,希冀能出版問世。此後下落不明……
「我絕不是喜歡戰爭、為了參加戰爭才放棄學業,但最後還是演變成為了參戰才回國的樣子。我從那場戰爭中學到了許多事。也許那是我這一生也沒有機會學習到的事。」──陳登元
「在那個暴風驟雨的時代裡,陳登元如同汪洋中一隻小小紙船,或許死於戰場,或許死於後方,《敗走千里》成了他唯一存世的作品。以白描手法寫戰場的殘酷、人心的詭譎、民眾的悲慘和官僚的專橫,娓娓道來,栩栩如生。陳登元這位初出茅廬的新手,幾乎可以直追英國文學大師喬治‧歐威爾」──旅美作家 余杰
*《敗走千里》一書由陳登元先生託付給別院一郎先生翻譯成日文,於日本出版,由於陳登元先生的原稿已佚失,本書由別院一郎先生的日文版再譯回中文。
胸懷祖國 豆瓣
作者: 趙永佳 / 呂大樂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 7
本書包含了兩個「熱門」題目:一是關於「六七暴動」,另一則是有關「左派」工會。葉健民所寫的「六七暴動的罪與罰」,乃以收藏於香港及倫敦的檔案文件為研究材料,重新瞭解當年抗爭的暴力程度,並反思殖民政府那種寧枉勿縱的處理手法。
梁寶霖和梁寶龍寫「愛國工會:香港工會聯合會」,是從社會政治生態的環境來看工聯會的發展歷程。
在這兩個較為「熱門」的題目以外,我們選取了幾個較少人研究的界別和團體。這很大程度上是呼應前文所提到「左派」作為一個社會系統的觀點。在體育界,趙永佳、呂大樂和梁懿剛以愉園足球會為例以說明,這類社會團體在香港戰後歷史扮演的角色。在文學界,張詠梅以《文匯報》中一個「長壽」小說專欄《港Q正傳》來勾畫「左派」如何「想像」戰後香港的殖民與資本主義。而李少恩更以「南國粵劇團」和「左派」工人的業餘劇團運動來描述文藝活動對戰後「左派」運動開展、團結群眾的重要性。
重光之路 豆瓣
作者: 鄺智文 天地圖書 2015 - 7
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爵士與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向日軍投降,香港從此進入所謂「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期,直至1945年8月30日由夏慤率領的英國艦隊回港為止。所謂「三年零八個月」,早已成為香港歷史的一個關鍵詞。有關這段時期的記憶與敍述都集中討論市民承受的苦難或日軍的暴行。
可是,要更全面地理解這段時期,則必須討論香港在日據時期遭受的暴行與苦難以外的歷史,嘗試探索香港在1937年至1946年之間的變化,更要把焦點從香港擴大至華南、東南亞、東京、倫敦、華盛頓等地,並將政治、戰略、軍事、經濟、社會等環環相扣的因素一併審視,並突出它們的相互關係。此外,本書亦嘗試呈現當時香港市民面對戰爭與日本統治時的不同反應;在專制橫暴的統治下,有人攀附極權,有人趁火打劫,有人不聞不問,有人無奈接受,有人拼死抵抗,亦有人鎮定面對,默默堅持至最後勝利。
消失的國民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9 (14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7 - 1
中國王朝時代的政權之所以能夠讓「周邊」及「異民族」自由自然地與中國交流和融合,皆因長期崇尚「德治」這一超越「民族」和時代的價值,從而延續其統治的正當性。進入二十世紀後,這一歷史趨勢卻戛然而止—周邊開始拒絕中國,異民族集團開始抵制「中國人」意識。這一過程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弄清楚這個問題,對於民族問題日益嚴重的今日中國,實在刻不容緩。 本書作者指出,因為近代中國導入了「民族」的話語,造成了「民族」與「國民」二者不分的現象;隨著民族話語不斷被政治化,各種官制及民間的民族主義思潮甚囂塵上,使中國社會與當初建設「國民」和「國民國家」的理想漸行漸遠。以「民族」來頂替「國民」的結果,不僅促生和強化了漢族排斥和歧視其他周邊民族集團的狹隘民族主義,也使處於中國周邊的其他民族集團在社會流動的自由屢受限制,因而對自詡為「近代民族國家」的中國逐漸失去國家認同的意識。 本書集結作者二十年間就中國近代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問題之思考,當中包括他在多個中國伊斯蘭民族地區的生活經驗與大量田野考察工作。 如何建設一個具有跨越階級、民族和國家利益的讓全體國民共享的政治文化,將會是少數民族集團邁向國家認同的關鍵,好讓他們不再成為這個國家的「他者」。
最后的"天朝" 谷歌图书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沈志华 中文大學出版 2017 - 6
本書通過對中、俄、美、韓和東歐各國相關檔案、公私出版物以及部分口述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等海量歷史檔案的深度解讀,梳理了1945至1976年間中朝關係的豐富變奏,破解中朝友誼堅不可破這種歷史誤解。作者以毛澤東、金日成兩位領導人的平行視角來展開論述,凸顯中朝關係的特殊之處:中國領導人仍帶有傳統的中央王朝觀念,把包括朝鮮在內的周邊國家都視為同一陣營或可能聯盟中的被領導者,試圖打造一個革命的「天朝」,而金日成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謀求朝鮮的獨立地位和個人(及家族)的專制統治。毛澤東理想中的「天朝」最終還是在他去世後走向了終結。
汴京之围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4 (32 个评分) 作者: 郭建龙 天地出版社 2019 - 7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作者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收复”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IBM 豆瓣
作者: James W Cortada MIT Press 2019 - 3
For decades, IBM shaped the way the world did business. IBM products were in every large organization, and IBM corporate culture established a management style that was imitated by companies around the globe. It was "Big Blue, " an icon. And yet over the years, IBM has gone through both failure and success, surviving flatlining revenue and forced reinvention. The company almost went out of business in the early 1990s, then came back strong with new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an emphasi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is authoritative, monumental history, James Cortada tells the story of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merican companies of the last century.
Cortada, a historian who worked at IBM for many years, describes IBM's technology breakthroughs,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nch card (used for automatic tabulation in the 1890 census), the calculation and printing of the first Social Security checks in the 1930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C to a mass audience in the 1980s, and the company's shift in focus from hardware to software. He discusses IBM's business culture and its orientation toward employees and customers; its global expansion; regulatory and legal issues, including antitrust litigation; and the track records of its CEOs. The secret to IBM's unequalled longevity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rket, Cortada shows, is its capacity to adap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and technologies.
臺北城中故事 豆瓣
左岸文化
這裡是清代的「府前街」、日治時期總督府前的「本町通」;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總督府成為總統府。
重慶南路見證了近代臺灣的權力交替與政經流轉,也帶動了附近區域的發展;
重慶南路是政經樞紐之路,也是充滿故事的道路。
臺北城中故事發生的舞台大抵在清代臺北城的範圍,涵括今天的館前路、重慶南路、衡陽路、中華路、博愛路,日治時期的表町、本町、榮町、大和町、京町一帶街區。這些街區在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逐漸展現出現代化城市的面貌。這一帶商業活動蓬勃鼎盛,茶葉、圖書、銀行、藥品、攝影器材、百貨等百業聚集一應俱全,好不熱鬧。在城中故事裡,文史專家高傳棋、凌宗魁、鍾淑敏、蘇碩斌、林月先、徐明瀚引領讀者進入城中各個階段由生至衰、由沉潛再次轉型的軌跡。
城中重要的道路──重慶南路,是交通輻輳之地,緊鄰總統府、西門町、臺北火車站,與西門町、中華商場,形成一大商圈。這條路在清朝的舊名為「府前街」、「文武街」,在日治時期稱為「本町通り」,到了1947年重新命名為「重慶南路」。雖然只有短短三公里,卻曾經是政經文化的樞紐,連結起城中的繁榮,在1970-80年代達到顛峰。
在日治時期,因應都市計畫需求而形塑了現代風景,經過兩次市區改築,建築街景大致已形塑。1910年代市區改築時興建了臺北消防組、攝津館、臺灣書籍株式會社,在1920年代後期則設立了辰馬商會、日本生命保險株式會社臺北支店、三十四銀行臺北支店、新高旅館、西尾商店、辻利茶鋪、新高堂書店、臺灣銀行、總督府、臺北高等法院、民政長官官舍、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等。在近二十年的拓展過程中,重慶南路的建築街景與地標於焉成形。
在1980年代以前,重慶南路書店林立,聲勢壯大,文字與思想在此匯聚交流,成為全世界華文圖書出版最重要的一條街。而書店街的歷史啟動器,就是來自日治時期的「新高堂」,1898年起創辦人村崎長昶從小型文具商發展為書店龍頭,於是新高堂書店、西尾商店、新起町一帶的東陽堂和鹿子島等,及榮町的文明堂、杉田等書店在一百年前形成書店街,並進行空間大改造。除了本町通和榮町通的日文書店外,大稻埕太平町也曾經發展出另一條書店街,如蔣渭水的文化書局、連雅堂的雅堂書局、謝雪紅的國際書局,儘管曇花一現,卻都是日治時期新文化傳播的重要據點。
戰後,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老字號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正中書局,以及經銷教科書的臺灣書店、戰後第一間本土創辦的東方出版社、迄今仍具規模的三民書局、被譽為那個年代最好的文星書店……,都匯聚在重慶南路這塊沃土上。書街上各種知識與各式風景相互混雜。這些書店各有專擅,成為各個世代重要思想養分的汲取地。在白色恐怖時期,重慶南路書報攤是禁書的流通點,滋養並啟迪了黨外政治與思想。從臺灣書店、東方出版社,到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三民書局等編修辭典起家的書店,再轉到武昌街明星咖啡館的文化社群,街道騎樓上周夢蝶書攤子、禁書書攤和文星書店,蔚為一片生態盎然的書森林,作家季季因此寫下:「文星和明星,印刻了我來臺北後最早的寫作記憶。成為我日後不斷想要重返的生命場域。」還有西西:「經過周夢蝶的書攤子的時候,我們停下來看看有沒有甚麼書店裡不可能再找到的詩集。譬如:一些很舊的詩集,流速緩慢、流域不廣的詩集,靜默的詩集,等等。」曾幾何時,這片茂盛的書森林逐年凋落成零星的枝葉,令人不勝唏噓。
位於重慶南路與衡陽路口的星巴克,在日治時期曾經是「茶苦來山人」三好德三郎的辻利茶舖。三好德三郎在此販售老家的宇治綠茶和臺灣的烏龍茶,透過參與一場場茶葉共進會、博覽會,投入大量的行銷廣告,讓臺灣烏龍揚名國際。這位居臺四十年、埋骨台灣的日本名流也積極參與公益與政治活動,穿梭於官民之間調和鼎鼐,讓人們看到這位有「民間總督」之稱的三好德三郎精彩鮮活的人生。
走到中華路,戰後隨國民黨政府撤退來臺的軍民在1950-60年代於中華路鐵道旁搭起棚屋聚落,進行商業活動。棚屋拆除後,1960-80年代在新建的八棟「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中華商場聚集成繁華的景象,各式商品、各路人馬在此川流不息,形成中華路和中華路兩側地景與庶民生活變遷史。在中華商場裡的家鄉味餐館、學生制服訂製店、電子零件行、唱片行等商店,帶領人們神遊那段經濟起飛的年代,令人玩味。
本書時序涵蓋清領、日治至今,每頁故事既個別又半透明地相互疊合,其中的街廓紋理、城市歷史、建築、人物、產業都交互滲透在每個時代的切片裡。雖然現在重慶南路上旅館、藥妝店、餐廳取代了昔日的人文景觀,但過往仍一直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成為一幕幕生動的場景。昔日勝景不再,逝去的城區地景與記憶也無法逆轉,所幸我們仍可透過書籍的出版,重新捕捉重慶南路街區的歷史細節,比過去更了解過去。
各界推薦
王惠君(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所教授)
文自秀(有度出版社社長、藏書家)
石芳瑜(作家)
邱翊(台北城市散步執行長)
陳建守(「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A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 豆瓣
作者: Peter Burke Polity 2000
In this book Peter Burke adopts 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to examine the chang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in Europe from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to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rench Encyclopedie. The book opens with an assessment of different sociologies of knowledge from Mannheim to Foucault and beyond, and goes on to discuss intellectuals as a social group and the social institutions (especially universities and academies) which encouraged or discouraged intellectual innovation. Then, in a series of separate chapters, Burke explores the geography, anthropology,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knowledge,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cities, academies, states and markets in the process of gathering, classifying, spreading and sometimes concealing information. The final chapters deal with knowledg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individual reader, listener, viewer or consumer, including the problem of the reliability of knowledge discussed so vigorousl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features of this book is its discussion of knowledges in the plural. It centres on printed knowledge, especially academic knowledge, but it treats the history of the knowledge 'explosion' which followed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world beyond Europe as a process of exchange or negot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knowledges, such as male and femal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high-status and low-status, and European and non-European. Although written primarily as a contribution to social or socio-cultural history, this book will also be of interest to historians of science, sociologists, anthropologists, geographers and others in another age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