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在路上 (2012) 豆瓣 TMDB
On the Road
6.9 (152 个评分) 导演: 沃尔特·塞勒斯 演员: 萨姆·赖利 / 加内特·赫德兰
其它标题: On the Road / 浪荡青春(港)
赛尔(萨姆·赖利 Sam Riley 饰) 是一个追寻灵感,渴望遨游的年轻作家,迪安·莫里亚蒂(加内特·赫德兰 Garrett Hedlund 饰)则是个风流率性,曾几进监狱的不安少年,还娶了16岁的浪荡姑娘玛丽露(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Kristen Stewart 饰)为妻。然而赛尔十分喜欢迪安充满激情的生活,迪安则钦佩赛尔的风度与学识,三个迷恋自由的年轻人结识后,很快便决定抛下生活,一同行走在路上。他们一路搭便车,吸大麻,行时高歌,醉时沉思。在穿越美国东西的大道上,放浪形骸,追寻自我,燃烧青春。
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自传性同名小说,该小说被奉为“跨掉的一代”的圣经。
在伯克利 (2013) 豆瓣 TMDB
At Berkeley
7.7 (12 个评分) 导演: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演员: Anahid Modrek
其它标题: At Berkeley / 直击柏克莱(港)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简称:伯克利)属于一个由十所州立大学共同组成公立高等教育体系。在这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大学系统里,伯克利分校又是其中最久负盛名,也最成果斐然的研究和授课机构之一。怀斯曼带领我们走进伯克利的教室和办公室,聆听课程和会议,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世界名校的运转,感受一所高等学府的生命力。影片不只展现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走近大学行政管理的决策过程及部门合作的台前幕后,揭示一所世界顶级名校是如何积极地承担自己的科研责任和社会义务,又是如何在点滴细节中实践和拓展高等教育的意义。
续命之徒:绝命毒师电影 (2019) Eggplant.place Bangumi 豆瓣 TMDB
El Camino: A Breaking Bad Movie
7.6 (342 个评分) 导演: 文斯·吉里根 演员: 亚伦·保尔 / 乔纳森·班克斯
其它标题: El Camino: A Breaking Bad Movie / 绝命毒师电影:续命之徒
Netflix 电视内容《续命之徒:绝命毒师电影》回归,主角杰西·平克曼(艾美奖得主亚伦·保尔饰演)再次与粉丝见面。杰西戏剧性地逃出囚禁后,他必须接受自己的过去,才有可能创造未来。这部扣人心弦的惊悚片由《绝命毒师》的创剧人文斯·吉里根编写和执导。该电影由马克·约翰逊、梅利莎·伯恩斯坦、查尔斯·纽沃斯、黛安娜·默瑟和亚伦·保尔以及 Sony Pictures Television 联合制作。
肠子 豆瓣
Haunted
8.0 (13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恰克·帕拉尼克 译者: 景翔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1
重口味神作,阅读有风险,身体虚弱者勿入!
《搏击俱乐部》作者最黑暗最天才最虐心的神作。
读者在阅读后,不是火到想找作者单挑就是发出凄厉的惨叫或是整个人狂笑不行更有人虚脱到无法出声!
有73人在作者读《肠子》的时候晕倒,晕倒人数还在持续增加中。
本书包含了二十二个恐怖、好 笑,又让你反胃的故事。说这些故事的人都是应一则“作家研习营”的广告而来,却陷入类似“求生”情节的处境中——他们没有暖气,没有电力,没有食物。这些说故事的人越来越绝望时,他们的故事也越来越极端。然而,他们无情地密谋着,让自己成为由他们受苦经验改编而成的实境节目中的主角。这将是你所读过的最令人心里发毛且虐心的小说,唯有恰克·帕拉尼克才能写得出来。
《伊莎贝拉》《志明与春娇》导演彭浩翔鼎力推荐:
本书的精彩程度,是你看后不好意思再告诉朋友,自己也有写小说。它的好,到这个程度时,你不禁要抚心自问,要是这故事掉在你的门口,你能够说得比他更动听吗?那不单单是文笔用字的问题,而是在说故事的过程中,透露资讯的次序和速度,如何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把整个画面点出来,并让人有看下去的冲动。
年轻作者总以为每个读者跟他都有血缘关系,非要成为他的忠实崇拜者,每个字都要读完不可,完全没有想过如何吸引人看下去,只是一直在喃喃自语,自渎满纸。满街都是这样的闷作,让恰克·帕拉尼克更见珍贵。
The Great Gatsby 豆瓣 Goodreads
The Great Gatsby
9.3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F·Scott Fitzgerald Penguin Books 2000 - 2
在线阅读本书
Jay Gatsby is the man who has everything. But one thing will always be out of his reach ... Everybody who is anybody is seen at his glittering parties. Day and night his Long Island mansion buzzes with bright young things drinking, dancing and debating his mysterious character. For Gatsby - young, handsome, fabulously rich - always seems alone in the crowd, watching and waiting, though no one knows what for. Beneath the shimmering surface of his life he is hiding a secret: a silent longing that can never be fulfilled. And soon this destructive obsession will force his world to unravel.
The Snakehead 豆瓣
作者: Patrick Radden Keefe Anchor 2010 - 7
In this thrilling panorama of real-life events, Patrick Radden Keefe investigates a secret world run by a surprising criminal: a charismatic middle-aged grandmother, who from a tiny noodle shop in New York’s Chinatown managed a multi-million dollar business smuggling people.
Keefe reveals the inner workings of Sister Ping’s complex empire and recounts the decade-long FBI investigation that eventually brought her down. He follows an often incompetent and sometimes corrupt INS as it pursues desperate immigrants risking everything to come to America, and along the way, he paints a stunning portrait of a generation of illegal immigrants and the intricate underground economy that sustains and exploits them. Grand in scope yet propulsive in narrative force, The Snakehead is both a kaleidoscopic crime story and a brilliant exploration of the ironies of immigration in America.
帝国的分裂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郑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4
美国革命是一次奇怪的革命。“在其他的革命中,人们拔剑出鞘是为了捍卫受到侵犯的自由,反抗那正在威胁着社会核心的压迫。”但很难说美国革命是由于这个爆发的。北美的保皇主义者彼得·奥利弗(Peter Oliver)批评说:“这是地球上从未有过的最胡闹和不自然的叛乱。”
对北美在 英国治理下的生活的优劣,可以用几个量化指标来做一个简单的审视。第一个指标是人均税负。以不列颠本土人民在1765年人均税负为100,弗吉尼亚、康涅狄格、纽约、马萨诸塞、马里兰、宾夕法尼亚诸州的税负只在2到4之间(0.1到0.22美元之间)。第二个指标是居民身高。英法七年战争期间美洲殖民地新兵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727米,比同期的英国新兵的身高平均要高上7到8厘米。也就是说,几乎在200年前,殖民地人民的身高就达到了现代水平。根据常识,身高反映营养水平,间接反映生活水平。第三个指标是收入水平,1760年代北美人的人均收入是6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920美元)。第四个指标是经济学家所估算出的英国贸易法规给北美施加的直接间接经济负担——平均每个人损失0.26美元。
无论如何,英国在北美的统治说不上严酷。正相反,可以说是善治的典范。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北美人民普遍都有英国认同。
那么,为什么北美还会独立出去,就是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本书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两个旧观念:1,不要把北美的独立看作是殖民地对帝国的反抗,而应该看出,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北美独立不是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而只是内战的结果;2,应该从英帝国的整体环境来考虑美国革命问题。
首先,与其说美洲革命是一场反抗暴政的起义,不如说这是一次“跳船”行动。从根源上来看,使北美人离心离德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英国统治的不放心。再具体一点,就是英国国内政治的弊陋和腐败导致它统治合法性的丧失。再追根溯源一点,就是十八世纪英国正在经历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的争斗、大众社会与大众政治的兴起、政治改革呼声与社会运动都在摧毁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政治的信心。直到1775年,殖民地人士都确定自己在处于一场由政治和社会腐败引发的宪法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心态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对英国诸项殖民地政策的判断。
其次,英帝国的政治结构是有严重缺陷的,而这种缺陷反过来激发了北美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面,英美双方一直在寻找一条帝国框架下满足彼此需要的合法出路,他们思考了若干种方案,比如让北美向不列颠议会派出代表,或不列颠与北美组成共主体制,或成立帝国总议会,又或建立一个倾斜式双头帝国,但是这些方案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而无法实行。
由于宪法结构上的缺陷,导致北美和不列颠两方的妥协空间减少,敏感性与脆弱性增高。
最后,不列颠人的应对实在不当。尽管从国王到大臣未必存心为恶,但是他们的反应却不好,一是回避真正的政治问题,把美洲问题简单归结为一小撮人野心作祟,把政治冲突庸俗化;二,在冲突显性化之后,却又实施“边缘政策”,又把政治斗争“零和”化。这些行动策略极严重的恶化了局势。
总之,本书的观点可总结为:
1.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内战的结果是北美独立。
2.美国革命也是第二次英国革命——美国独立运动与英国革命之间存在继承关系。
3.18世纪英国的政治与社会转型制造着一场总危机,北美人士的抗争是英国抗争运动的一部分。
4.大英帝国的政治结构存在根本缺陷,这种结构上的缺陷转化成实际的政治对抗。
5.英国统治者无意镇压,北美抗争者无意决裂,但存在循环刺激,恶性升级。
6.在革命/改良的关键时刻,英式保守主义并不胜任。
最后,本书也提出,对美国独立这个案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突破既有的国家分裂理论的限制(现实冲突视角、情感-心理视角、资源动员视角、政治过程视角等),从变迁、结构、话语、互动等更动态、更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国家分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