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

年轻人不讲唔得

年轻人不讲唔得 @NQRBJWD

5 本书  

哈哈哈

神风与铜钱 [图书] 豆瓣
作者: 康昊 2022 - 9
【编辑推荐】:
◆刘迎胜(元史研究会会长) 李永晶(日本研究新锐学者)沙青青(《东亚观察局》主播)一致推荐
◆跳出战争叙事,多维度呈现“蒙古袭来”前后日本的危机与变局:大兵压境的威胁,权力膨胀的幕府,南北对立的天皇,深入人心的神国幻象,捉襟见肘的财政,穿梭往来的禅僧……
◆钩沉中日史料,揭秘历史的巧合、胜败的代价以及鲜为人知的史实:“战时体制”对日本中世政局造成了哪些冲击?来自中国的铜钱为何让日本官民的趋之若鹜?规模超过唐宋的日本留学僧热潮,将如何影响后世的室町文化?
【内容简介】:面对蒙古帝国的战争威胁,日本竟以不答复、不来往、不允许使节进京的高冷姿态回应。震怒之下,忽必烈两次发兵远征东瀛,却遭遇海上风暴,大败而归。日本将此风暴称为“神风”,这如何影响了日本人的世界想象和自我认识?
尽管两国遥相对峙,海上贸易热度竟超过唐宋时期。作为压舱物抵达日本的铜钱,为何让官民趋之若鹜?不畏风险、渡海求学的禅僧,归国后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与此同时,权力扩张的镰仓幕府,在战后加剧的国内危机中一步步走向崩溃。继起的室町幕府与天皇明争暗斗,权势地位渐趋逆转。日本进入动乱频仍的南北朝,李氏王朝崛起于朝鲜半岛,元亡明兴实施海禁,东亚国际秩序又将何去何从?
以海洋视角重新审视元日关系,环环相扣的历史联系一一浮现。
【媒体评论】:
研究视角独特,其观察点时而在元,时而在日。书中向读者传达了既往了解较少的䥥仓幕府及其背后京都的日本王室的情况,以小中见大的方式展现了元史研究的新进展,值得一读。
——刘迎胜,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
中日两国有着共同的东亚古典世界秩序与文明的根源,双方在意识深处有着近似结构,因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彼此不同的“他者”。认识日本,可以说就是认识“中国”。
——李永晶,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一部讲述中世日本与元朝关系的力作。将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以生动的语言、别致的体例娓娓道来,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跳出国别史的局限,以大视角纵观、小细节切入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13至14世纪的东亚风云激荡的大时代。
——沙青青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东亚观察局》主播
皇帝与国王 [图书] 豆瓣
作者: 康昊 光启书局 2025 - 9
▼戴着历史的重重面具,足利义满是谁?
足利义满,生前,他是世界文化遗产金阁寺的主建者,武家里好风雅擅文艺的仪礼达人,将刺头宗教势力化为己用的能人,时隔70余年再度统一日本的强人,繁荣的“室町时代”的缔造者,大明天子亲封的日本恭献王,与明成祖朱棣、朝鲜太祖李成桂并立东亚的政治豪杰;死后,他是被其子请辞尊号的“太上天皇”,被贴上逆贼标签枭首的木像,京都时代祭里不被邀请的缺席者,《聪明的一休》里不太聪明的背景板将军,皇国史观中向明朝摇尾乞怜的卖国贼,日本主流史里的影子与幽灵。
——“在近代的历史叙述中,足利义满被又一次枭首,而且是一次又一次反复地枭首。实在是何其可悲的事!”
▼揭开足利义满的重重面具,勾连风起云涌的东亚史,梳理东亚朝贡贸易的根本逻辑
1374—1419年的东亚,中国燕王朱棣起兵废建文帝登基;朝鲜半岛将领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日本将军足利义满统一日本。
——为何唯有足利义满一人在历史中“面目可憎”?
从室町时代的禅僧学者瑞溪周凤,到当代的流行文化再创作,或批评,或忽视,或否认,或丑化……
——然而,足利义满真是僭越的“卖国者”?抑或有其自身的洞见和智慧?
怎样的时代才诞生了足利义满这样一位人物?
足利义满的出现,对处于以大明为核心的东亚世界中的室町日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日本史研究青年学者康昊,《神风与铜钱》后全新力作
▼周思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宋念申(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段志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1374—1419年,东亚风起云涌的一个时代:在中国,燕王朱棣起兵废其侄建文帝,是为“明成祖”;在朝鲜半岛,将领李成桂逼高丽王退位,建立朝鲜王朝,其子李芳远后夺权登基,称“朝鲜太宗”;在日本,将军足利义满结束了长达60多年的南北朝分裂,统一日本。
然而,足利义满在本国却千夫所指——政权稳固,他为回归以明朝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绞尽脑汁求取大明颁赐的“日本国王”头衔,在奉天皇为至尊的日本国内,可谓大逆不道。
本书通过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自“康历政变”到人生谢幕,从国内政治、国际交往、文化发展等角度剖析足利义满对日本国内及东亚世界的影响;以大视角纵观、小细节切入的方式试图回归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初期东亚历史的现场,从日本、中国、朝鲜半岛的不同视角,揭开足利义满脸上的一层层面具,重新解剖他的经历和意欲:足利义满真是僭越的“卖国者”?抑或有其自身的洞见和智慧?足利义满的出现,对处于以大明为核心的东亚世界中的室町日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昂贵的和平 [图书] 豆瓣
作者: 吉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 - 7
本书以详实史料与生动叙事重构了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议和全貌。作为国内首部全面研究马关议和的专著,作者通过中、日、英等多国档案与稀见文献,揭示了从清政府透露和意到烟台换约的完整历史链条。书中不仅呈现了李鸿章三渡东洋、春帆楼谈判等关键场景,更以“李鸿章遇刺事件”为切入点,剖析了刺杀行动如何成为日方拖延谈判的筹码,以及中方因电报密码未改导致的情报泄露危机。
作者以“微观史”笔法还原历史细节:德璀琳东渡的失败折射出清廷对国际法的认知缺陷,广岛拒使事件暴露了日本对“全权证书”的严苛把控,而条约草案中“以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的条款,则暗藏日本借西方体系侵蚀中国主权的野心。书中对日本外务省未刊档案《日清媾和条约案并其理由》的发掘,首次披露了日方在条约谈判中的战略预判。
不同于传统宏大叙事,本书以“外交博弈”为棱镜,折射出晚清政治生态的深层矛盾:中枢决策的摇摆、督抚大员的掣肘、外交人才的匮乏,共同构成了条约签订的“昂贵代价”。作者在严谨考据中融入反思,指出清廷对国际规则的陌生与内耗,恰是导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悲剧的根源。这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著作,不仅为马关议和研究提供了新范式,更以史为鉴,警示后人:真正的和平,从不是妥协的产物,而是实力的博弈。
康熙的红票 [图书] 豆瓣
8.8 (28 个评分) 作者: 孙立天 商务印书馆 2024 - 3
宣传语:
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
编辑推荐/图书亮点:
★以全球史视野,透过西方之眼,讲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康熙皇帝。
★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
★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
内容简介: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提出了质疑,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佳作。
媒体评价:
孙立天撰写的本书,乃是讨论耶稣会会士与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皇室之间的互动。耶稣会会士自从明末进入中国,为天主教传教,却也同时将西方的思想与技术传入中国。这一段过程,乃是前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与思想交融的过程。对于中国终于从相对孤立的东亚大帝国,牵入了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许倬云 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
孙氏精读中西文献,分析入微,对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几个大问题都有原创性的见解,确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
——夏伯嘉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
(本书)阐述的康熙帝以带有私性系统的内务府几次接待教皇使团、俄国使团,以及利用传教士与俄罗斯边界谈判等史事,对于理解清代皇帝皇权行使的某种特点、内廷与外朝行政之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新内容与思路。此外,书稿对史事叙述详实,分析细微深入,文字功夫较好,读来引人入胜。
——杜家骥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耶稣会士与康熙和雍正朝中国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中外关系史实例。自明代以后,西方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的进入,留下了很多的一手史料。孙立天在书中充分运用了这些史料,从而将这段中国历史置于一个广阔的相互关系情境中来予以理解和考察。本书很少有干瘪的历史说教,而是以史书中的事件,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来,康雍时代的精神正是借助于这样鲜活的叙事而得以体现。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这是一部分析出色、材料丰富的专著,书写引人入胜、清晰明了。(它)一方面对耶稣会传教士历史(中国部分)去除欧洲中心主义做出了本质上同时又是有针对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把这段历史从以前被过度赋予的宏大意义中解放了出来。
——Markus Friedrich德国汉堡大学教授
开启了天主教传华史的范式转移……论证回味无穷,孙立天的著作发人深省,研究和布局谋篇都充满智慧。该书推出及时,我建议所有研究清初历史和耶稣会传教史的学者都立即阅读。
——Lars PeterLaamann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讲师
通过把前现代文化冲突范式剥离出传统的中西二分法,同时置之于满族文化的背景中,作者为人们熟知的史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Ashleigh Ikemoto乔治亚州立大学教授
爪牙 [图书] 豆瓣
Talons and Teeth : County Clerks and Runners in the Qing Dynasty
8.1 (7 个评分) 作者: [美]白德瑞(Bradly W. Reed) 译者: 尤陈俊 / 赖骏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一部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典范之作。深挖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史料,描绘地方县衙吏役的日常综合图景,颠覆人们对吏役的刻板印象,从“爪牙”透视中华帝国晚期的历史。
【图书简介】
书吏和差役,帝国之“爪牙”,基层社会运行和帝国统治不可或缺之人。本书利用清代巴县档案中的丰富素材,向我们刻画了清代巴县衙门的差役和书吏们生动形象。通过辨析史料提供的丰富信息,作者挑战了人们对衙门吏役的刻板印象,探讨吏役在维系帝国统治与基层社会运行中的“合理性”(不可或缺性),从而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人物在清代县衙当中所实际扮演的角色,并思考其活动是如何可能影响到清代的国家与地方社会之关系。
在构建以“爪牙”为中心的清代基层社会运行的大叙事中,作者表现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将地方史、社会史、政治史,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学术样貌,对我们深入理解官僚制、国家与社会之关系、话语分析等社会科学所关心的重要问题皆富有学术启发性。
【图书亮点】
1.“超级教授”黄宗智主编的“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3号图书;
2.徐忠明、赵世瑜、邱澎生、张泰苏等多位学者一致推荐;
3.深挖历史细节,还原真实图景。本书深挖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史料,脉络清晰,论点集中,在零碎散乱、复杂繁多的档案中,尽可能还原历史细节,合理地描绘出一幅清代县衙吏役的日常综合图景;
4.学术价值较高,学术启发性强。在构建以“爪牙”为中心的清代基层社会运行的大叙事中,作者表现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他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地方史、社会史、政治史,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学术样貌;
5.译文反复打磨,力求“信、达、雅”。译者忠于英文原著,将西方一些特有的学术表述做了本土化处理,契合清朝的时代语境,贴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语言流畅,为中国法史学作品如何与西方演变做更有效的比较和对比,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6.本书装帧契合本书内容,融合了《点石斋画报》及渝城图—巴蜀衙门局部等元素。书中还从已影印出版的巴县档案选编、官箴书、清末的《点石斋画报》等史料中选取了若干张档案原件照片、书页和图画,并将其作为中译本封面设计的素材与书内的插图,与本书内容相互映照。
【编辑推荐】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研究清代地方政府的学术著作,皆漫画式地将衙门吏役普遍描述为贪腐成性、一心只为追求自身私利之辈,认为这些“为官之爪牙”的小人物在侵蚀着帝国统治的根基。本书利用清代巴县档案中的丰富素材,向我们展示了与上述刻板形象大为不同的另一幅历史图景。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创制出了并奉行着一些非常精细的惯例、规矩与程序,但这些事实上发挥着行政法律制度之功用的惯例、规则与程序,却不被清代的正式法律所承认,其中一些做法甚至历来被朝廷视为非法并下令禁止。不过即便如此,上述这些惯例、规矩与程序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实际上在弥补着由于缺乏正式规则所造成的空隙。
本书超越那些将衙门吏役简单视为反面人物的刻板印象描述,它不仅在瞿同祖等前辈们所做的先行研究之基础上做出了创新性的学术推进,而且揭示了迥异于马克斯•韦伯所描画的现代西方理性化官僚行政的另一种行政行为模式。
【名家推荐】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以巴县档案为基本史料,通过辨析史料提供的丰富信息,挑战了人们对衙门吏役的刻板印象。此书的一个耀眼亮点,是以“惯例”为分析工具,考察巴县衙门书吏和差役的人员构成,评估他们的人数与行为,推翻了以往那些印象式的夸张描述。特别是,基于廉洁奉公的高调职业伦理及维护这一伦理准则的律例规定,书吏和差役的定额薪资极低甚至一度被克扣殆尽,办公经费更是严重短缺,从而产生了名目繁多的规费。在清人看来,如果“规费”之外一钱不要,那么就不能算腐败。此书作者认为,吏役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么腐败。律例对吏役的规制极为粗略,其所留下的空白,往往由“惯例”来填补。关于书吏和差役的利益分配、内部晋升诸问题,便是由惯例和合约来调整的。这一亮点的启示意义在于,若要理解清代中国的官场运作与民间秩序,则必须关注惯例。此书对吏役之“家族、朋党和派系”的分析,对“权力网络”概念的运用,亦有学术启发意义。
——徐忠明(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
虽然中国学者自瞿同祖、缪全吉诸先生以来对明清时期的胥吏有一些开创性的研究,但《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利用清代中晚期巴县档案为主要材料所做相同主题的研究,将这一群体置于具体的地方情境和日常行政运作的实况之中,使我们对其的认识更为深入。随着近年来清代县级档案的整理出版和各地大量地方文书的搜集与利用,对这一群体的认识将会更为丰满、多样和细致。因此,此书无论在具体分析还是在理论讨论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国家设官,以为民也。故凡官与民亲则治,与胥隶亲则否”(光绪《澎湖厅志稿》卷3“职官”),清官与好官必定要“严打”胥吏吗?针对这类指责书吏与差役的传统中国主流政治论述,《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运用详实的巴县档案,矫正了我们习见常闻的惯性思维,并就胥吏如何作为清代政治系统有效运作的重要“非正式制度”,借助迈克尔•曼(Michael Mann)的历史社会学理论视野,进行了极有学术意义的对话与发展。
——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一书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典范之作,自其出版以来,一直广为学界称誉。该书着眼于清代地方治理的制度结构与社会生态,生动且精准地描述了政府强权与社群自治的互动、交融乃至相互依赖,兼具实证厚度与理论深度。此外,在对县级档案的运用上,该书也是先驱者之一,引领了重大的方法论变革。如今它的中译版面世,对于国内学者来说,是又一次了解、剖析、学习“他山之石”的良机。
——张泰苏(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
【图书简介】
创建日期: 2025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