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海问津

十三舰队炊事班颠大勺的

十三舰队炊事班颠大勺的 @talkingrat

40 本书  

有关天津地方史的学术及专门著作

话说津商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宋美云 / 宋鹏 CICAP 2006
Quan shu jiang shu le tian jin jin dai shang ren de chuan qi gu shi, Zhan xian feng fu duo cai de jing ying zhi dao, Chu shi zhi li. Ji xie chu shang ren de guang cai de yi mian, You bu yan shi qi ruo dian he e xi, Hai qi shang ren de ben lai mian mu. Deng.
外国人在旧天津 [图书] 豆瓣
作者: 天津市档案馆 2007 - 5
《外国人在旧天津》在揭露外国侵略者给天津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真实地记叙了外国人在近代天津参与的政治社会经济活动,肯定了外国人在发展天津邮政、公交、公证、自来水、电灯、电话等工商业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及其产生的广泛影响。创办中国邮政的赫德、创设中国第一家公立医院的马根济、开创天津电信的璞尔生、开创天津料器业的神谷佐兵卫等,都在书中有较翔实的记录。近代天津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特殊地位,还成就了一批投身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外国友人。著名记者犹太人爱泼斯坦、曾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的朝鲜人李铁夫、美国著名学者拉铁摩尔、奥地利“白求恩”傅莱等都在天津开始“红色之路”。开发开放的近代天津还是一个创业者的天堂和冒险家的乐园,纷至沓来的外国淘金者在海河两岸上演了一幕幕人生“活报剧”。起士林的股东陶必治被遣送回国,“韩大人”汉纳根的败落,从“提了个包袱”到“哈同第二”的崔古柏夫的暴富奇迹,纳森叔侄如何称霸开滦矿务局等,在书中都进行了生动描述。
乱世中的信任 [图书] 豆瓣
Trust in Troubled Times: Money, Banks, And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Republican Tianjin
作者: 史瀚波 译者: 池桢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 - 2
本书以民国时期天津银行业发行的纸币与公众对纸币的信任为重要线索,以银行职业经理人卞白眉的经历为独特视角,讲述了民国时期新兴的银行业对信任构建的努力,以及面对危机时天津城里的军阀、政客、银行主以及地方精英所做出的应对,深入探讨了民国时期天津的货币、银行及国家-社会间的关系。
民国时期天津慈善社团研究 [图书]
作者: 王纪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 6
该书围绕民国时期天津的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害展开梳理,通过近代以来天津慈善社团的活动演变来探索天津近代慈善救济、慈善思想的现代化历程。在此基础上,该书联系当代中国社会慈善事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历史,提出了对发展慈善的几点建议。

本书为作者博士论文。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91%E5%9B%BD%E6%97%B6%E6%9C%9F%E5%A4%A9%E6%B4%A5%E6%85%88%E5%96%84%E7%A4%BE%E5%9B%A2%E7%A0%94%E7%A9%B6/50682678
十三舰队炊事班颠大勺的: 作者的博士论文,大概是所属院系的原因,前言非常强调意识形态,个人不太喜欢。但与人为善应该超越了各种主义,是人性共识。偏重史料,当时的慈善活动从当时各大报刊中细细整理,读来有些枯燥,但作为参考查询和细节对照还是不错的。
Religion in Tientsin [图书]
作者: Frederick Brown Methodist Publishing House 1908 - 3
A paper read before the Tientsin Missionary Association March 16th, and the Union Church Guild March 31st, 1908.

有关天津民间宗教及基督教普及的记述。

Internet Archive:
https://archive.org/details/cu31924023204328/page/n11/mode/2up
Banking in China (1890s-1940s)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Hubert Bonin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20
From the 1890s to the 1940s, French State and entrepreneurial companies were enticed to promote French interests, beyond mere colonial targets, for the sake of economic patriotism. Chinese concessions, not including Hong Kong, were thus inserted into geo-economic moves, and French stakeholders asserted their philosophy of competition, and displayed their means of influence and investment. In this book, the author assesses the challenges which confronted French actors in the face of powerful British imperial action overseas, all the more so because German Belgian, Japanese, and then also North-American competitors joined the fray. The book targets three concessions: Canton/Guangzhou, Tientsin/Tianjin, and Hankeou/Wuhan because of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emergence of a modern economy in the country. The three main sections of the book explore the position of French stakeholders, mainly businessmen, merchant houses, bankers, and a few industrialists, in these three port-cities and China overall. The chapters gauge their capital of influence and networking, commercial tools, and banking skills in the face of competition, the hardships of crossing the changes in economic productive systems or clusters in the various port-cities and their areas, rich with commercial offshoots. Also, several chapters underscore the uncertainties caused by geopolitical and military events in China. For each of the three concessions, commercial and banking systems, assessments of the successes and limits of the French bankers and merchants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aim of evaluating the reality of French entrepreneurialism and power in the regions prospected by the offshoots of French capitalism. The book will be an invaluable resource for academics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of banking and finance, business, entrepreneurship, colonialism and "economic patriotism" in Chinese history, in geo-economics and in connected history.
The Women of Quyi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Francesca R. Sborgi Lawson Routledge 2017 - 02
Why has the female voice—as the resonant incarnation of the female body—inspired both fascination and ambivalence? Why were women restricted from performing on the Chinese public stage? How have female roles and voices been appropriated by men throughout much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eatre? Why were the women of quyi—a community of Chinese female singers in Republican Tianjin—able to become successful, respected artists when other female singers and actors in competing performance traditions struggled for acceptance? Drawing substantially on original ethnographic fieldwork conducted in the 1980s and 1990s, Francesca R. Sborgi Lawson offers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and demonstrates how the women of quyi successfully negotiated their sexuality and vocality in performance. Owing to their role as third-person narrators, the women of quyi bridged the gender gap, creating an androgynous persona that de-emphasized their feminine appeara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allowed them to showcase their female voices on public stages—places that had been previously unwelcoming to female artists. This is a story about female storytellers who sang their way to respectability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by minimizing their bodies in order to allow their voices to be heard.
近代天津城市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罗澍伟 1993 - 7
哲学社会科学“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研究课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目录
第一编 近代以前的天津城市演进过程(远古-1840)
第二编 近代港口贸易与工商业城市地位的奠定(1842-1900)
第三编 近代多功能中心城市的初步形成(1900-1927)
第四编 区域性多功能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1927-1937)
第五编 区域性多功能城市的变态——日、“满”、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地(1937-1945)
第一编 从发展到停滞——近代天津城市发展的终结(1945-1949)
讲叙了天津近代城市化的历史
天津租界与日本居留民团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程维荣著 Beijing Book Co. Inc. 2021 - 06
清末,列强为瓜分势力范围,先后在中国开辟租界,天津形成“九国租界”格局,其中的日租界建立了日本居留民团。本书对天津日本居留民团的形成轨迹、组织结构、行政管理权及警察执法权,以及所谓教育文化卫生等活动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剖析,揭示了日本居留民团在日本驻天津总领事馆的监督下进行侵略扩张、旨在建立殖民制度的实质。
天津老教堂 [图书] 豆瓣
作者: 于学蕴 / 刘琳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天津老教堂》一书以生动晓畅的文字,分七个专题,对著名的城乡旧教堂、知名的传教士,旧教会与社会名人的交往及其社会事业,旧教会的结局等等,在近代天津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中展开叙述。《天津老教堂》首次挖掘利用了天津档案馆的宗教专题档案,插配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披露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作者还访问了多位知情老人,并对旧教堂的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书后的附录,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于天津旧教堂、教会、神职人员的统计和简介资料,对研究近代教会历史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
旧天津的大案 [图书] 豆瓣
作者: 周利成 / 王向峰 2010 - 9
《旧天津的大案》内容简介: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全社会呈现出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文化热”。在这股文化热潮中,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档案馆,研究档案内容,挖掘档案文化。而全国各省市、地区档案馆也越来越重视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一大批档案文化产品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档案文化的实力决定着档案行业命运的沉浮,决定着档案事业在当下语境中话语权的强弱。
天津老戏园 [图书] 豆瓣
作者: 周利成 / 周雅男 2005 - 5
“戏园子”是我国独特戏曲文化的产物,它作为人们娱乐消遣的场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背景,本书根据详细的档案资料及珍贵的史实照片,对近代以为天津的戏园子和戏曲文化的发展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记叙,表现了天津浓厚的文化氛围,展现了近代天津城市变迁中的人文风貌和天津文化艺术的辉煌。
旧天津的新生 [图书] 豆瓣
作者: 周利成 / 王向峰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 - 7
《旧天津的新生》作者以天津档案馆馆藏档案为基础,参考当年旧报刊资料,通俗的文学语言,真实再现了市公安部门与各种反革命、敌特分子展开的一场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详细记述了旧天津烟毒、娼妓、乞丐、反动会道门的发展历史及彻底铲除的全过程,并通过近200幅珍贵插图,或从某个侧面,或以某个人物,或凭某个场景,生动鲜活地揭露了旧天津的这些顽伪杂流。
今天,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贩毒吸毒、卖淫嫖娼、反动邪教、职业乞丐等建国初期早已消灭、绝迹的腐朽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严重影响和败坏了社会风气,毒化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妨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损害社会主义形象,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该书的出版,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了解旧天津各种丑恶现象的本质,从而认清危害,增强自尊、自信和自强的精神,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而且也为再次彻底铲除这些社会丑恶现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历史经验。这正是总结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 [图书] 豆瓣
作者: [丹] 李来福 译者: 刘海岩 / 龚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 - 6
丹麦工程师为何在天津挖下水道?如何用电力照亮租界夜?
一部聚焦晚清天津丹麦人生活的城市史著作。以近150名丹麦人为对象,从他们维持天津城市供水、电报通信等正常运转的经历出发,展现天津城市由传统向近代的变迁。
以异域之眼回望天津之发展脉络,讲述侨居在天津的丹麦人和当地民众的真实生活故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晚清天津丹麦人生活的城市史、社会史著作,以近150名天津丹麦人的生活为线索,记录了晚清天津从传统向近代城市转型的过程。全书从不同身份的丹麦人角度出发,着重展现他们在燃气与水电供应、河道开发与维护、铁路修建等领域的技术贡献,系统展现了丹麦工程师、商人在天津水电基建中的关键角色。同时利用大量原始史料,真实记录了天津丹麦人的生活百态,从其日常生活、工作经商、交友度假及与当地民众、其他外国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反映了天津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为我们描绘了一段生动的晚清外侨在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史。
☆ 本书亮点
1.一部聚焦晚清天津丹麦人生活的城市史、社会史著作。任云兰、任吉东、熊亚平鼎力推荐,并称其为“一部难得的生动的晚清外侨在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史书”。
2.以150名天津丹麦人的生活为线索,记录了天津的近代发展历程。本书从不同身份的丹麦人角度出发,有外交官、海关官员、军人、商人、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家属等,着重展现他们在燃气与电力供应、河道开发与维护、铁路修建、自来水供应等方面的技术贡献。使读者得以以异域之眼回望天津这座城市由传统到近代的变迁。
3.利用大量历史细节,展现当年侨居在天津的丹麦人和当地民众的真实生活。本书以原始档案为基础,从丹麦人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工作等细微角度切入,如工作、经商、度假、交友等,描绘出晚清时期在天津的丹麦移民及天津人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天津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
4.有关天津丹麦人史料的首次集结出版,为近代天津城市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本书基于存于丹麦国家档案馆、丹麦外交部档案馆及天津市档案馆等的有关档案史料,广泛获取报纸、前人著述等文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汇集了当事人后裔提供的原始资料。依靠这些史料,读者得以走进历史人物生活过的真实世界,例如李鸿章对璞尔生的电报线、劳里茨•安德森的干船坞大为赞赏,璞尔生为盛宣怀安装电灯。
☆ 丛书介绍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在城市中发现中国历史
积极经营、左右逢源的盐商,维持城市供水、电报通信正常运转的技术人员,近代工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
这是充满博弈、混乱和生机的转折时代,这是关于近代城市的全景画卷
为城市写史,为小人物立传
目前已出版:《亦官亦商:明清时期天津的盐商与社会》《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1860—1912》
☆名家推荐
本书以晚清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工程师璞尔生家族为开始,对这一时期在天津工作、生活过的丹麦人分门别类地进行了介绍与研讨,包括外交官、海关官员、军人、商人、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家属,考证了各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虽然这一时期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为数不多,仅仅150名,但丹麦人对天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尤其是在电报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作者从丹麦国家档案馆、丹麦外交部档案馆以及天津市档案馆等广泛搜集了有关档案史料,从当时发行的报纸以及前人的著述中获取了大量文献资料,而当事人的后裔提供的原始资料更为难能可贵,丰富的史料支撑了作者的研究。全书叙事性强,人物形象立体生动,是一部难得的生动的晚清外侨在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史书。
——任云兰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近代以来外国租界数量最多的中国城市,天津曾生活着数量众多的外国人,相关著述颇丰,而《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1860—1912》无疑是具有新意和独特研究视角的一部著作。该书论从史出、考证翔实,以小见大地呈现出丹麦人参与见证的近代天津城市的发展进程,展现出在近代天津城市中生活工作的丹麦人的群体状况,为近代天津城市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与城市图景。该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天津城市史的研究,也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城市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扩大了研究视野。
无论是该书的作者还是译者,都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严谨学风。译者是天津史研究的资深专家,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有助于读者阅读,通过注释等方式,对该书内容做了许多解读和完善。期待该书早日付梓,以飨读者。
——任吉东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本书虽非鸿篇巨制,却有其特色。全书在大量原始档案的基础上,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1860—1912年间生活在天津的一个欧洲人群体——约150名丹麦人为对象,以璞尔生、葛麟瑞、林德等在天津的经历为主线,通过对丹麦人在外交、海关、军事、市政工程等多个领域的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详细记录,凸显其在天津近代交通、通信、城市供水、河道治理等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现天津城市由传统向近代的变迁。
本书译者长期从事天津租界史研究,成果丰硕,治学态度严谨,外语功底深厚,故此中译本行文流畅,语句凝练,令人印象深刻!
——熊亚平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编辑推荐
在近代中国,天津是外国租界最多的城市。根据天津海关的统计,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前,生活在天津的外国人有2200人。天津没有丹麦的租界,但清末在天津居住、生活过的丹麦人有大约150人。
他们大都是丹麦的年轻人,有的刚读过大学,有的当过兵,便纷纷来到刚刚对外开放的中国。他们有的创业,成立商业公司,有的在清政府的机构或军队中供职,有的还在天津结婚成家。
丹麦人擅长从事技术工作,在天津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史进程中,举凡现代通信、城市供水、河道治理等领域,都可以看到丹麦人的身影。
从日常生活到社交、工作场景,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全方位地展现了丹麦人在天津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真实状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晚清天津城市中丹麦人和当地人生活的窗口。
创建日期: 2022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