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smilefruit62

smilefruit62 @smilefruit62

37 本书  

书籍

逃避自由 [图书] 豆瓣
Escape from freedom
9.1 (97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刘林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性爱与婚姻 [图书] 豆瓣
伯特兰·罗素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文良文化 中央编译 2009 - 8
《性爱与婚姻》是一部论述爱情、婚姻和幸福的著作,是罗素的代表作品之一。19世纪,欧洲受英国维多利女王时代严厉的宗教性禁锢影响,女性的贞洁要求非常苛刻,妇女受到严重的歧视,严格的终身一夫一妻制束缚着人们,即使感情完全破裂的夫妻也不许离婚,不准谈论性,不准进行与性有关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为此,人们普遍受到沉重的性压抑。在《性爱与婚姻》中,罗素对宗教的性禁锢进行了抨击,倡导真诚纯洁的爱情和婚姻自由,提出了严肃的婚姻革命的主张。
罗素在书中分析妇女在社会中被歧视的根源,并从社会地位、性道德、妇女教育等方面讨论了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问题。他看到妇女的政治解放和婚姻道德有重要的联系,认为在古代社会,人们一直用束缚妇女的方式保持她们的道德,从不设法培养其内心的自制能力。所以,最初的男女平等要求,不仅涉及政治问题,而且与性道德有关。但罗素也因此而走向了极端,主张性解放和性自由,认为女性也可以像从前的男性一样有一种开放的性态度和性生活,并赋予“婚外恋”等现象以合法化。他的这些论点具有某些时代的局限性。
中國女性的性與愛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銀河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6 - 10
对妇女个人生活史的访谈和真实记录,向来备受争议。随着女性主义呼声日渐高涨,从女性角度出发,打破旧有的理论概念边界,从而颠覆男权社会的价值观念;同时在方法学上创出新的公共论述话语的主张备受关注。本书毫无疑问是一部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深入访谈了47位中国妇女,访谈涉及的性生活完全为个人的生活史,隐私性很强。在这里我们看到,中国女性的性生活既像福柯所说的古希腊罗马那样,性爱艺术不理会对错,关注的是享受与节制快感;又像弗洛伊德心目中的维多利亚时代,禁欲成为每个人为文明所付出的代价。但是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本书对中国女性性生活的深入访谈中,我们同时又看到,“性”在中国的地位极为独特,它并不完全像古希腊罗马和维多利亚时代的、更不同于现代的西方社会。
在这部中国女性“性”与“爱”生活的记录中,我们看到,尽管中国女性的性情各有不同,性爱经理和观念也差异很大,但她们看重“自我”,为“自我”或欣喜若狂或痛不欲生。
后村的女人们 [图书]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是作者从未出版过的新作,是一份翔实生动的调查研究报告,也是李银河教授关于农村家庭权力关系的最新研究作品。该项调查始于2006年秋,2007年夏结束,成书于2008年,2009年补充整理后,首次出版面世。
本书以描述性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河北省一个普通农村——后村的家庭结构、性别权力关系等情况,针对女性的不同社会角色——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进行走访调查,分析她们在上学、就业、婚嫁、抚育后代、家务劳动、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等方面与男人的权力差异,从而得出当代农村家庭权力关系,男女仍然是不平等的,但这种不平等正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缩小。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当前社会学界对农村家庭权力关系变迁研究较少,而这个问题相当重要。研究的难点在于中国地域广阔,难以通过抽样或非抽样方式获取最全面、客观的材料。本研究以描述性研究方法为主,回避了这一问题。本调查内容详细、充实,是一本“有趣”的社会学研究作品,是对农村权力关系的生动记录。
新人口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寅初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新人口论》作者是马寅初。主要是1955年根据他在浙江、上海等地进行的人口调查和中国的国情总结出来的科学预见。马寅初于1957年4月,在北京大学大饭厅就人口问题发表首次演讲,题为《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同年6月,马寅初将自己的演讲整理成文,作为一项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并于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发表,这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
新中国性话语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银河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4 - 6
此书系李银河一项性社会学研究的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得到成果鉴定和较高评价。全书的资料全部来自1949年至2010年的《人民日报》,实际上是一个用科学的研究框架对这份报纸上所有涉性话语的一个文本研究。内容涵盖了对60年间主流话语在性氛围、涉性表达规范、淫秽品管理、卖淫管理、性病管理、人口管理、性罪错管理、婚外性管理、婚前性管理、同性恋管理诸方面的深刻分析和研究。
活过,爱过,写过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8.0 (25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其它标题: 活过, 爱过, 写过
★社会学家李银河新版自传——一位女性主义者的人生自述,坦荡、独立、勇敢、自由,一生所求不过爱与美。
生于1950年代,经历“文革”、上山下乡、工农兵学员、公派留学……李银河成长中的苦闷彷徨和命运转折,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那一代知识分子从理想狂热走向独立思考,再到致力于社会进步的缩影。成长、爱情、学术在李银河生命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人生的这三个向度上,她“像蜜蜂采蜜一样”,只采撷最精华的部分。
★李银河首次深入、完整回忆与王小波的爱情历程,呈现《爱你就像爱生命》背后的故事。
王小波是李银河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十分详细地记录了与王小波的婚恋故事,读来令人动容,仿佛斯人未逝。从手抄小说《绿毛水怪》结缘,到热恋时的情书互递,婚后出国求学并借机穷游欧美,再到回国共同生活,甜蜜、浪漫、诙谐有趣,呈现了一个更加生活化的王小波和一对精神伴侣的日常生活。
★借由李银河的回忆,一窥中国社会近三十年婚姻家庭、性别与性的观念更迭与变迁。
作为中国第一位研究性领域的女学者,李银河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调查,揭示中国人关于婚姻、家庭、性的观念及其文化根源,并积极为中国社会的性少数群体发声,致力于扩大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接受与认知。她对学术生涯的回忆和梳理,清晰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三十年来在上述领域的观念变迁,以及与西方社会普遍认知的异同。
★李银河亲自修订,篇幅增补5万字。收录精选照片四十余张,首次曝光多张珍贵生活照。
特别增加了与年轻读者互动的一章,选取青年人普遍关心的有关婚姻、家庭、性的问题,逐一回答。
精选的四十余张照片,串联起李银河的一生经历:在北京度过童年、进内蒙古兵团、上工农兵大学、赴美国留学、与王小波相恋并一起留学、晚年与大侠相伴,等等。
★文字坦荡,率真。公众眼中特立独行的李银河,在她本人讲述下,却寻常不过,只是一位活出了自己所相信的一切的人。
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是情感生活,我只要那一点点精华,最美丽的,最舒适的,最诗意的,最适合我的。 活着,就享受所有这些感觉;死去,就告别所有这些感觉。这就是我的生活的全部意义。——李银河
★知名设计师操刀,装帧风格新颖前卫,彩插版本,用纸精良。
内容简介:生于1950年代,李银河一生的命运转折和苦闷彷徨,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那一代人从理想狂热到独立思考,再到致力于社会进步的缩影。与众不同的是,她一生都坚定地追求真我与自由:不顾一切与王小波热烈相爱,全心投入中国婚姻、性与家庭研究,通过学术实践打破偏见、为少数群体发声……李银河在书中回溯近七十年的岁月流光,落笔坦荡,纯真率性。人们眼中特立独行的她,在除去种种标签之后,只是一个敏感、纯粹、为了爱和美而真实地活着的人。
转行 [图书] 豆瓣
Working Identity: Unconventional Strategies for Reinventing Your Career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埃米尼亚·伊瓦拉(Herminia Ibarra) 译者: 张洪磊 / 汪珊珊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8
一名审计人员抛弃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创办了一家玩具公司;
一名职业技术经理人走出了知名企业,成为独立咨询顾问;
一位将要拿到终身职位的文学教授,成为股票经纪人;
一名律师放弃了原有的一切,成为一名船长……
如果你很想知道他们如何完成这么大的转变,那么本书非常适合你。
传统观点告诉我们,要想转型成功,首先要清楚自己最想做什么,然后据此来实施一个可行的方案。
然而,职业发展专家伊瓦拉博士告诉我们:转行并非换个工作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自我的重塑。我们应该从实践中认识自我,而不是通过理论;通过在现实中尝试,而不是通过内省。随着尝试新的行动,接触新的组织,寻找新的角色榜样,向周围的人们重新讲述我们的故事,我们的职业追求会变得越来越清晰,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自画像。
伊瓦拉博士对来自各行各业的39位成功转行者进行了深度访谈,提炼出一系列职业转型的普适策略。这些策略与你已知的传统观点完全不同,是全新的、颠覆性的。伊瓦拉博士的"职业转型三部曲"将带领你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身份,发现一个未知却更美好的自我。
为权利而斗争 [图书] 豆瓣
9.2 (6 个评分) 作者: [德] 耶林 译者: 郑永流 商务印书馆 2018
作者鲁道夫·冯·耶林(1818—1892),十九世纪西欧最伟大的法学家、新功利主义(目的)法学派的创始人。本书是他在1872年所做的一场有关“为权利而斗争”的报告的基础上,修改和扩充完成的一部法学著作。在本书中,耶林指出,所有的权利都面临着被侵犯、被抑制的危险,因为权利人主张的利益常常与否定其利益主张的他人的利益相对抗,所以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准备着去主张权利,要实现权利,就必须时刻准备着为权利而斗争。耶林在文中雄辩地批评了萨维尼所认为的“法的形成同语言的形成一样,是在无意识之中,自发自然形成的,既无任何角逐,亦无任何斗争”这一观点。本书可谓法律史上不朽的名著,它以深刻的思想鼓舞民众的权利观念和斗争意识。
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劉致昕 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2021 - 6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五年、橫跨八國,一個臺灣記者來自前線的第一手採訪與關鍵實錄
★金鼎獎、卓越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大獎、吳舜文新聞獎得主,近年來最受矚目的國際新聞記者
近年來網路與社群媒體的興盛,人們的連結、互動與訊息共享變得更容易,然而,這也使得民主國家面臨前所未見的考驗。極端主義以網路為工具點火,使穆斯林青年成為恐攻分子;境外勢力可以跨海介入另個國家的總統大選,使社會分裂;當網路行銷與政治利益結合,傳遞的是人民的聲音,還是產業的聲音;日漸極端化的立場,又如何在每一個國家樹立新的「柏林圍牆」?寄生於網路的「真相產業」,從政治、商業到社會心理層次,如何在全球演變,成為亟需理解的新課題。
記者劉致昕二○一六年以布魯塞爾為第一站,從訪問傷心卻不絕望的聖戰士媽媽開始,帶著我們深入真相製造在不同國家造成的致命效應,橫跨比利時、法國、印尼、德國、中國與臺灣,不僅有第一手的採訪,透過這些國家呈現真相產業不同面向的威脅,最珍貴的,是採訪到的每一個人物。劉致昕的報導當中沒有絕對善良的好人與邪惡的壞人,被這些處境所傷害吞噬的人們,起身對抗挽救頹勢的人們,在其中牟取套利空間的人們,這本書寫的是他們的故事。故事的基調是鋪展他們所在的社會結構,為何如此行動,以及提出時代趨勢往何處去的警示。
這個時代我們就置身其中,共同經歷、見證過一些事件,但總是很難說得清楚,在假新聞讓一切真假難辨的時候,我們正需要一本堅實的報導之作,在訊息的流沙中不致暈眩。
寻路中国 [图书]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黄金时代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黄金时代
9.1 (419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花城出版社 1999 - 4
这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一次次被斗、挨整,他都处之坦然,乐观为本,获得了价值境界上的全线胜利。作者用一种机智的光辉烛照当年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使人的精神世界从悲惨暗淡的历史阴影中超拔出来。
大国空巢 [图书] 豆瓣
3.9 (11 个评分) 作者: 易富贤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 2
《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曾于2007年在香港出过一版,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激烈争论,从而奠定了本书在中国人口研究历史上的地位。在人口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际,本书经过作者大篇幅的精心修订之后在内地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比较而言,内地版《大国空巢 》持论更温和,内容更精简,数据更扎实,观点更明确,如作者在本书自序中所言:“从文字来看,香港版去除了一些‘酒糟’,只浓缩为本书20%的内容,新增了80%内容……香港版里主要用的是自制的‘鸟铳’……这一版添置了一些‘枪炮’(复习了大学和研究生时学过的人口统计学,并向一些人口学者请教,使得方法更符合规范)。”可以说,这是作者的一本心血力作!
无权者的权力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钟伟 / [捷克] 瓦茨拉夫·哈维尔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 1
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宿命是,只要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出现停顿或逆转,那么升值将是其唯一先进方向。当我们痛陈人民币升值的种种恶果时,留恋于现行制度安排的好处时,能否从硬币的另一面也思考一下升值恐惧症的危险?
导致国有银行困境的种种病根,在上市之外而不在上市之内。为政者必须共大力气解决市场外的种种盘根错节的病灶,不幸的是,不少“市场外”病灶就是银行管理体制内问题,所谓“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全球化如果遭遇中美的对决,则21世纪就可能是个悲剧性的,全球化如果迎来中美真诚的对接,早21世纪可能是给全球十几亿人带来共享繁荣的世纪。
在过去数年,底层人群之所以能换扎求生,就在于柴米油盐这些东西便宜。而今涨价,对于将每天的开支精确到几个蜂窝煤、精确到每支牙膏几块几角的群而言,是非常不幸的。所谓民以食为天,倘若底层人群无以为食,则无所谓天。
1984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Nineteen Eighty-Four
9.6 (756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刘绍铭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0 - 4
★村上春树以《1Q84》向本书致敬
★著名学者刘绍铭经典译本内地首次出版
★62种文字风靡110个国家,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册
★《时代周刊》“最好的100本英语小说”
★兰登书屋“100本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
★入选英美中学生必读书书目
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 一部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乔治•奥威尔(《我为何写作》)
《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有若一个永不褪色的警示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益显强大,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
中華秩序 [图书]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博客來
The China Order: Centralia, World Empire, and the Nature of Chinese Power
7.8 (5 个评分) 作者: 王飛凌 译者: 王飛凌 / 劉驥 八旗文化 2018 - 11 其它标题: 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
正在崛起、但在美國貿易制裁下似乎顯得是隻紙老虎的中國,它的本質是什麼,它的力量真正代表著什麼,以及國際社會應該如何因應?「整個世界秩序的未來、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都有賴於這個判定 。」

然而來自西方的主流分析工具,如現實主義、共產主義或者法西斯主義看起來並不大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修希底德陷阱、中國崩潰論、百年馬拉松、G2、這些看法都觸及到了某種重要的問題,然而無法從根本上理解今天中共之種種作為──比如無情地汲取和剝奪內部社會、發動一帶一路、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種看似道德、實則虛幻的概念。

本書作者王飛凌試圖引領讀者回到西元前三世紀的秦漢時期,通過重新解讀從秦漢帝國到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長達幾千年的歷史,根本性地展示「中國是什麼」,以及「崛起的中國代表著什麼」。具體而言,他著重分析「中華秩序」(The China Order)──中華秩序,亦即中華世界帝國的政治秩序,是一種威權主義、常常是極權主義的世界政治秩序 ,它的基礎是用儒家粉飾其表的法家帝國政體,也即是「秦漢政體」(Qin-Han Polity)。

本書的第一部分,描述和分析了中華秩序的來源、性質、前景和意義。凡秦漢政體,必然要以中華秩序作為其天命(Mandate of Heaven),來證明和捍衛自己,去統一、規範、統治整個已知世界(也就是「天下」)。它形成於歐亞大陸東部特有的地理生態環境,和形成於歐亞大陸西部的、在法理上強調國際比較和競爭的「西發里亞體系」(Westphalia System)恰恰相反。

中華秩序的歷史表現是好的嗎?作者從政治治理、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文化和社會,以及人民生活水準各個方面加以評價。他的答案是:對皇帝、官僚體系和黨國體系的統治精英而言,中華秩序極有吸引力,甚至令他們有如吸食鴉片般上癮;也建立了一種似乎不可動搖的合法性。在兩千多年裡,它已被世界最大的人群(中國人)深深內化為某種信條:中華秩序不僅可行,而且優越。

然而,它在社會經濟發展上的記錄卻不甚優秀,甚至十分低劣。中華秩序下的人民不僅苦難深重,還周期性地大規模非自然死亡。19世紀一場未竟的王朝更替──即太平天國叛亂,在十年內就消滅了近一億人口,占當時中國總人口的近四分之一;毛澤東時代的一場人為大飢荒,在四年間(1958-1962)就造成了3000萬至4500萬人的死亡,佔到當時總人口的5%-10%。中華秩序下的中華文明長期停滯,形成了「超穩定」結構 。直到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中華秩序才因「西發里亞體系」的衝擊而崩潰,中華世界不再是天下。

作者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實際上是「中華秩序」缺失或者弱化的時期,也是中華世界在法理上或者事實上採取了「西發里亞體系」的時期。包括:(1)先秦的中華世界(春秋戰國);(2)宋代的中華世界(宋金遼西夏大理諸國並存);(3)十九世紀後期以來的中華世界(北洋政府時代)。然而,北洋時代之後的國共兩黨主政中國,令中華世界再次淪落為專制秦漢政體。1949年,中共革命的所謂偉大勝利,很快就被證明是一個史詩級的歷史大躍退。

作者用單獨一章分析了宋代的「中華秩序之停頓」。他認為,處在澶淵之盟──相當於西發里亞條約的中華版──的宋代(960-1279),不僅創造了中華古代文明的最高峰,也代表了一個劃時代的歷史機遇。但它被不幸地遺棄,其深刻教訓也大半被遺忘,直到今天。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作者分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他認為北京作為新的「中共秦漢式政體」,建政以來的各種政治運動、文化革命、改革開放,及其伴隨著的各種官方敘事,彰顯出它被中華秩序的內在邏輯和使命所支配的歷史。

和古代的政權不同,中共政權是生活在西發里亞國際體系中的一個成員。身處一個沒有中華秩序的世界,卻深受其必需建立一個中華秩序的艱難命運所驅使,中共治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本質上就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一個悲劇性大彎路:耗費了驚人的生命、金錢和時間,除了維護其政權外,卻所獲甚微。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政權本身也有放棄世界革命,不再追求「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種新的大同論,接受美國領導的西發里亞—全球化貿易體系,才得到拯救並壯大。而伴隨著它的富強,陰魂不散的中華秩序意識形態也隨之復甦。因此,北京的新秦漢政體日益強大,代表著對當前世界秩序的一個系統性全面挑戰。中國的經濟模式──「裙帶資本主義」──和它創造的竊國腐敗官僚政治(kleptocracy),令中國對當前世界秩序的挑戰更具有結構性、更有力。

在美國學者王飛凌看來,習近平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不過是古老中華的「大同世界」或「天下體系」的現代翻版。只是這個詞更野心勃勃,它不僅僅侷限在東亞大陸,而是要在地球上推行中華秩序。

然而它會成功嗎?它有哪幾種可能的結局?中華世界的歷史已經昭告出答案。 作者簡介

王飛凌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現任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納恩國際事務學院教授,為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 (CFR) 成員。曾任教美國軍事學院(西點軍校)和美國空軍學院。在中國、法國、義大利、韓國、日本、 澳門、新加坡、台灣等地的十餘所大學擔任過兼職、榮譽或客座教授/研究員。主要研究國際關係,政治經濟學和中美關係。出版中英文著作七種(含合編兩種),包括《中國的戶口制度》(美國斯坦福大學出版社2005年)。另外發表過中英文文章數十篇,其中一些已經被譯為法、意、韓、日文發表。曾在多家國際媒體受到採訪,包括Al Jazeera, AP, BBC, CNN, The Financial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聯繫電郵:fw@gatech.edu.
女性的奥秘 [图书] 豆瓣
The Feminine Mystique
作者: [美] 贝蒂·弗里丹 译者: 程锡麟 / 朱徽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 - 5
《女性的奥秘》讲述了她,引发了第二次女权主意运动的浪潮,《女性的奥秘(第一推动力改变美的20本书)》关于社会关系的见解唤醒了男人和女人。这《女性的奥秘(第一推动力改变美的20本书)》改变了一个国家,甚至这个世界的意识。
创建日期: 2023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