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10週年 - 現場與聲音

島國毒癮紀事:那些在製販、司法、醫療、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 [图书] 博客來
The Many Faces of Addiction: Taiwan’s Eternal War on Drugs
作者: 李雪莉 春山出版 2023 - 5



以多重面向,立體呈現臺灣毒癮地景的調查性報導

  #臺灣在亞太毒品販運鍊扮演的角色為何?
  #LSD、愷他命、大麻、笑氣、毒咖啡如何四處蔓延?
  #大麻合法化是否有公民對話的可能?
  #看似無害的電子煙如何危害青少年?
  #法、醫、警界如何看待用毒╱用藥者?他們是罪犯還是病患?
  #「緩護療」如何協助藥癮者更容易回歸社會?
  #戒治所為何近年人滿為患?觀察勒戒與強制戒治真的有效果嗎?
  #女性藥癮者的生命難題。
  #毒癮者家人們要怎麼先療癒自己?

  包括安非他命在內的傳統與新興毒品,以及遊走邊緣的電子煙、笑氣……毒品議題已成盤桓臺灣上空的幽靈;施用者光譜橫跨藍、白領階層,年輕族群亦快速增加。藥與毒是一線之隔。不同的劑量與用途,有的成了醫治病痛的藥,有的因濫用而成為毒物。目前的毒品氾濫不只在個人及家庭層面造成傷害,它也反映了社會集體性的焦慮與痛苦。有關單位雖已修訂新法,盡力阻擋年輕世代遠離毒害,但是否能力挽頹勢,仍需持續追蹤觀察。

  把視角轉向亞洲。二〇一九年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點名臺灣跨國犯罪組織,在亞太運毒鏈中占有重要角色;同年,美國緝毒署(DEA)首度派遣人員駐臺。臺灣販毒集團一次又一次在日本、韓國、印尼打破安非他命走私的紀錄。這讓臺灣背負汙名,然嚴峻的國際情勢與司法困境,卻又讓臺灣在打擊毒品犯罪上多有限制。

  歷經六年的追蹤與田野,採訪了數百位受訪者,《報導者》記者群透過多重面向,為讀者們立體呈現這個被毒品沁染的島嶼,及流竄其上的多樣性毒品;深入用毒╱用藥者的人生,瞭解他們的成癮之路與掙扎,並採訪了第一線的警察、律師、醫師、法官、檢察官、調查員、毒化檢驗員、社工等專業人士,他們如何看待臺灣毒品蔓延的現象?毒品施用者究竟是罪犯還是病患?現行制度有什麼執行的困難及必須調整之處?對於毒品在當代的複雜網絡與毒殤者的多重面貌,本書是第一手且全面的現場報導。

名人推薦

  王子榮(雲林地方法院法官)
  王以凡(桃園地方法院主任調查保護官)
  林達(臺北地檢署檢察官)
  束連文(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李志恒(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名譽教授)
  李俊宏(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 )
  李菁琪(律師)
  陳亮妤(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
  陳娟瑜 (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陳毓文(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蔡銀娟(《火神的眼淚》導演)
  趙德胤(電影導演)
  ──共同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列)

戒不掉的癮世代:臺灣的毒梟、大麻、咖啡包與地下經濟 [图书] 博客來
作者: 鄭進耀 鏡文學 2024 - 1


  ★亞太毒鏈的角色建構x毒品潮流的世代爬梳x成癮眾生的深度探訪
  ★第一手採訪資料!資深記者鄭進耀(aka萬金油)耗時五年的追蹤跟進──
  ★以人物故事為核心,細膩勾勒「成癮臺灣」的日常現場與「島嶼毒鏈」的時代觀察
 
  毒從海上來,銷往何處去?
  那時的「福爾摩沙」怎就成為今日的「有毒之地」?
 
  吸不完的毒,戒不掉的嗨:一座遺世而獨立的島嶼,怎就上了癮?
 
  「癮之所以為癮,是因為藥物帶來的快樂經驗,與日常生活的感受、細節做了緊密結合。」
 
  身處東亞島鏈的中心位置,臺灣既是亞太貿易的樞紐,也是毒品運輸與交易的中繼站。毒品在此中轉、流通,進而落地生根,使得這座島嶼歷經了不同時代的毒品潮流,見證了各有脈絡的成癮現象,更孵育出一個又一個的毒梟大夢。
 
  自荷蘭東印度公司崛起,大航海時代來臨,鴉片嗎啡是如何隨貿易漂洋過海而來,甚至在日治時期成為專賣?何以國民政府遷臺後大力掃除毒品、勒戒毒癮,卻依然無法阻止紅中白板海洛因隨黨國生根臺灣?時至今日,大麻合法化的辯論尚未底定,安非他命、搖頭丸、冰毒、笑氣、咖啡包卻又輪番占領島嶼,是哪些關鍵形塑了如今的「臺毒」現象?
 
  如今,毒品成癮,已然成為臺灣的顯性問題,然而大眾卻甚少知曉成癮者的生命歷程──是什麼因素使他們接觸?又是怎樣的推力令他們成癮?此後他們又是如何走出毒癮?本此關懷與好奇,資深記者鄭進耀,以人物為核心,解構各個世代的毒品潮流,勾勒出成癮臺灣的眾生相,試圖用溫柔目光,照探那些陽光不到的地方。

東南亞詐騙園區內幕:有人自願、有人被誘拐,96名園區工作者,揭發殺豬盤、殺魚盤、AI深偽詐騙的勾結與真相。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方易仁(Ivan Franceschini)、李玲(Ling Li)、薄馬克(Mark Bo) 大是文化 2025 - 10
我希望你們可以寫出我的故事。這不是太貪心或太笨的問題,任何人都可能是下一個。     ──來自臺灣的愛麗絲
◎這些人都是太傻或太貪?詐騙集團狩獵的管道多達7種,誰都可能「被錄用」。◎詐騙組織也講人事制度:頂端是「狗莊」,中層主管、訓練組長各有專長。◎假檢警已過時,動物系詐騙(殺豬盤、殺魚盤)、「AI深偽詐騙」才是主流。
2023年,全球至少有12萬人在緬甸、10萬人在柬埔寨,從事網路詐騙。有些人的確因想賺大錢而自願入場,但多數人都是被誘拐進入。
本書匯集3位作者多年來在東南亞(以柬埔寨為主)的實地調查,並訪談來自12國、共96名曾在園區工作者(包含臺灣):為了還債,被仲介騙入KK園區的中科院博士、誤信直播平臺廣告,被暴力逼迫做詐騙的17歲工地少年,幫人到泰國代購佛具,卻被送到緬甸賣淫和行騙的女子……。
看完這些遭遇,你還是自認沒那麼傻、沒那麼倒楣?這不是太笨或太貪的問題,而是你還沒遇到為你寫的腳本。
◎惡夢的開場
.工作描述很模糊、其他都很具體的徵才廣告「找工作嗎?男女皆可,年齡18歲~30歲,月薪30,000元,表現佳可加薪,包住宿。基本條件:會打字、會中文。」哪裡可疑?如果你沒察覺異樣,詐騙分子盯上的,正是你。  .多數人都是被自己人給賣了一起玩遊戲的網友、對你特別溫暖的同事、很久沒聯絡的遠房親戚,突然報給你一個不錯的工作(賺錢、代購)機會,你以為撿到好康?這就是誘餌……。   ◎這裡應有盡有,宛如一座小城市
.這裡跟大公司一樣也有「人資」新人要先受訓並隨機抽考,沒通過就受罰;笨手笨腳?沒關係,只要願意配合,有腳本可照抄。業績好,還能得到獎金、升遷、帶你去賭博、去買春……一步步突破你的道德底線!
.從下餌到殺魚分工流程頂端是「狗莊」,掌控全局;中層主管負責訓練、懲罰與鎖定潛在獵物;最底層的「狗推/菠菜」,才是真正出面行騙的人。下餌、網魚、殺魚是慣用的3階段詐騙手法。
◎想逃,不外三條路▶請親朋好友籌贖金,但難保他不會吞了錢,再把你轉賣;▶發訊息向政府求救,卻馬上傳回園區經理耳中,並銷毀證據;▶找非官方求援得靠運氣,多數救援網紅只是想蹭熱度騙錢。本書的這些倖存者是如何逃跑呢?
媒體報導這麼多、警察天天宣導,還是這麼多人受害被騙?因為人最怕寂寞和絕望。詐騙集團就是利用這一點為你寫腳本。
推薦者   詐騙受害者家屬、社團法人反詐騙聯盟理事長/陳安迪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戴伸峰臨床心理師/蘇益賢LINE臺灣公共事務部副總經理/林若凡《法官的日常》作者、執業律師/P律師臺灣警察專科學校科技偵查科副教授/曾春僑《黑暗資本》(Crack-Up Capitalism)作者/昆恩.史洛伯迪安(Quinn Slobodian)《網路詐騙、一般詐騙與他們的受害者》(Cyber Frauds, Scams and Their Victims)共同作者/馬克・巴頓(Mark Button)《幣漲無疑》(Number Go Up)作者/齊克・法克斯(Zeke Faux)《禿鷹資本主義》(Vulture Capitalism)作者/葛蕾絲・布萊克利(Grace Blakeley)《金三角》(The Golden Triangle)作者、《中國海洛因交易》(The Chinese Heroin Trade)共同作者/陳國霖《世界化中國幽靈》(The Specter of Global China)作者/李靜君《香港勇者群像》(Among the Braves)共同作者/希巴尼.瑪塔妮(Shibani Mahtani)
暗網惡帝:直擊全球最大器官交易、毒品走私、軍火買賣帝國絲路偵查全紀錄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尼克.比爾頓 高寶書版 2025 - 03
★ 連續7年登上美國亞馬遜犯罪紀實類暢銷排行榜★ Amazon4.7星,入選年度編輯精選最佳非小說類作品★ Goodreads4.4星,入圍年度讀者選書最佳非小說類獎★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尼克.比爾頓震撼人心的史詩級巨作!
──服刑12年,川普連任後首位特赦囚犯────好萊塢導演操刀,紀錄片即將上映!──
「酸十三大麻、迷幻藥、搖頭丸、古柯鹼、黑焦油海洛因,透過匿名瀏覽器『洋蔥路由』,使用比特幣線上付款,這裡就是暗網裡的亞馬遜,只要你想要,什麼都買得到。」
──這不只是改變世界的創新,更是一場為自由而戰的革命!────問題不在於得到誰的允許,而是沒有人能攔得住我。──
2010年,羅斯.烏布利希深受《絕命毒師》啟發,策劃一場顛覆體制的革命。他利用洋蔥路由器隱藏蹤跡,在暗網打造完全匿名、政府無法干預的自由交易平臺──絲路,只要擁有比特幣,想買多少毒品、想怎麼嗑,全憑個人決定。
短短一年內,絲路迅速茁壯成市值12億美元、地下網路最強大的「新創企業」,羅斯也從自由市場的推崇者,蛻變為暗網黑市的統治者──恐怖海盜羅勃茲,一個不受控管的新時代即將來臨。
絲路的影響力不斷擴張,媒體爭相報導它的驚人規模,毒品、槍械、藥物、人體器官,無所不賣!這裡成了毒梟、駭客、黑商的樂園,也成了當局最頭痛的存在。在毫無線索、缺乏證人的困境下,政府展開一場橫跨兩年的追捕行動,試圖找出絲路的幕後首腦……
二十年資深記者尼克.比爾頓,透過獨家訪談、相關報導,以及羅斯與員工百萬字的聊天紀錄,完整重現這場世紀對決。當法律與自由產生衝突,善與惡的界線逐漸模糊,這有如電影情節的真實犯罪,將會如何改寫世界?
【各界讚譽】 「一本節奏快、可讀性極高的真實犯罪故事,展現了地下經濟的未來可能樣貌。」——《柯克斯書評》 「一部令人驚嘆的調查報導……比爾頓講述故事毫無贅述,這本書既犀利又引人入勝,甚至可以讓你在機場候機時,一口氣讀完。」——《環球郵報》 「尼克.比爾頓寫出了一部極為出色的當代真實犯罪驚悚故事。這本書節奏快得令人咋舌,卻充滿精美的報導和細節。它生動地呈現了當天才、野心與墮落相互碰撞時會發生的事情,也是一部善與惡複雜拉鋸的研究。」——艾胥黎.范思(Ashlee Vance),《鋼鐵人馬斯克》作者 「驚心動魄,讓人欲罷不能。」——美國電影製作人、1260萬訂閱知名Youtuber 凱西.奈斯塔特(Casey Neistat) 「我敢保證,你一定會一口氣讀完這本書。這本書報導精湛,寫作出色,比爾頓讓你深入當今最知名的網路犯罪黑暗核心。這是一部一流的驚悚實錄。」——約書亞.庫珀.拉莫(Joshua Cooper Ramo),《第七感》(暫譯,The Seventh Sense)作者 「引人入勝、令人上癮、緊張刺激——這本書從第一頁就緊緊抓住了我,我完全停不下來。《暗網惡帝》是我近年讀過的最棒作品,強烈推薦!」——丹.萊恩斯(Dan Lyons),《閉嘴的藝術》(STFU)作者 「在這本書中,尼克.比爾頓再次展現他身為科技界頂尖說書人的實力,憑藉精湛的研究與細緻入微的描寫,描繪出一位創造瘋狂市場的天才,以及那些行動凌亂卻最終將他繩之以法的執法人員,讓人不寒而慄。」——史蒂文.李維(Steven Levy),《後臉書時代》(FACEBOOK)、《Google總部大揭密》(In The Plex)作者 「比爾頓筆下的羅斯.烏布利希特既聰明又大膽,即使為了讀完整本書而熬夜狂追,你也會忍不住一路讀到最後,只為親眼見證正義如何伸張。」——布拉德.史東(Brad Stone),《貝佐斯新傳》(Amazon Unbound)、《Uber與Airbnb憑什麼翻轉世界》(The Upstarts)作者 「這是一趟驚險刺激、細緻報導的暗網旅程。我根本停不下來。」——克萊夫.湯普森(Clive Thompson),《雲端大腦時代》(Smarter Than You Think)作者 「比爾頓對絲綢之路的調查充滿戲劇性,甚至令人難以置信。本書讓你最愛的驚悚小說都相形見絀。」——史蒂芬.帕斯費爾德(Steven Pressfield),《藝術之戰》(暫譯,The War of Art)作者 「這個充滿懸疑的故事,只有尼克.比爾頓寫得出來。《暗網惡帝》在每一個轉折點都引人入勝,直到最後一刻都令人心跳加速。」——亞當.藍辛斯基(Adam Lashinsky),《蘋果內幕》(Inside Apple)、《橫衝直撞》(Wild Ride)作者 「《暗網惡帝》既是一部驚人的調查報導傑作,也是一次緊張刺激的敘事盛宴。這才是真實犯罪寫作的應有樣貌。」——布萊恩.伯瑞(Bryan Burrough),《門口的野蠻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作者
邪教事典:史上最惡名昭彰的九大邪教團體,揭露惡魔領袖與狂熱信徒的致命共生之謎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麥克斯・卡特勒、凱文・康利 高寶書版 2024 - 08
★Amazon編輯精選最佳非小說類選書,讀者4.5星著迷推薦★下載次數突破5,500萬!知名犯罪實錄Podcast節目《Cults》改編,更加深入邪教信仰的駭人內幕 「令人不寒而慄……本書深刻探討了人們被邪教吸引的原因,以及邪教領袖的心理。」——《出版者週刊》 曼森家族聽命犯下連環虐殺案,人民聖殿教九百多名教徒集體自殺,螞蟻山之子信徒任由教主凌虐……邪教領袖是怎麼從天真的孩子成為掌控信徒生死的嗜血惡魔? — 神祕、邪惡、狂熱、危險……邪教滲透世界各個角落,在黑暗中誘人上鉤。有的領袖以神之名行惡,有的領袖以神自居橫行,引領一眾信徒偷拐搶騙、燒殺擄掠,行徑喪盡天良。 從青少年到成年男女,從毒蟲到知識分子,從社會邊緣人到權威人士,無一不對領袖死心塌地,信徒可能就是你我身邊的人。
邪教的瘋狂令人匪夷所思──為什麼看似荒腔走板、裝神弄鬼,卻能吸引成群信眾? 人們渴望信仰、需要歸屬,這是刻劃在基因中的本能。信仰與歸屬可以救人,卻也可能殺人。 邪教領袖利用人類本質的特性,獵捕脆弱的靈魂,一步步操縱人心、扭曲事實、編造神話,徹底支配信徒的思想、身體及生命。 本書介紹史上最驚世駭俗的九個邪教團體,包含曼森家族、毒梟撒旦教、人民聖殿教、螞蟻山之子、天堂之門……他們奴役信徒、謀殺平民、活體獻祭、大規模屠殺,打著信仰的旗幟釀成無數悲劇。 我們將深入挖掘邪教領袖與信徒的走火入魔之路,探究道德淪喪卻蠱惑人心的領袖如何從沒沒無聞到崛起興盛,以及人們為何承受極端暴力、控制和監禁,仍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媒體盛讚 「令人欲罷不能。」——《紐約時報書評》 「令人震驚……卡特勒的重點既有敘事,詳細講述了領袖的成長經歷以及邪教的興衰,也有探究:《邪教事典》關注動機,並在可能的範圍內進行診斷……對於真實犯罪迷來說,這絕對不是膽小者所能承受的,但充滿了細節,毫不畏懼地提出解釋這些極端奇異且恐怖故事的理論。」——《Shelf Awareness》 「描寫從曼森、瓊斯到柯瑞許等惡名昭彰的人物,令人毛骨悚然,還有那些我們可能已經遺忘的名字……本書深入報導頭條新聞背後的故事,探究邪教領袖及其受操控的受害者的靈魂和心理……犯罪播客粉絲以及真實犯罪迷會欣賞這場引人入勝的展演。」——《書單》 「介紹了邪教領袖令人入迷的世界……研究透徹且組織有序。」——《柯克斯書評》
竹林姊妹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 麥田 2025 - 09
繼暢銷書《我們最幸福》、《吃佛》,獲獎記者芭芭拉.德米克最新力作不僅提供了一扇窺見過去半個世紀裡瞬息萬變的中國的絕佳窗口,展示中國最惡名昭彰的政策所留下的深遠影響,同時也講述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 ◇◆『這本書有力地證明了,沒有人能在不讀德米克作品的情況下真正理解中國,因為她挖掘出政府想要掩埋的故事。』──歐逸文(Evan Osnos)

極權、由上而下的壓迫仍是德米克的核心關懷,新書中,她將從一對誕生於中國的雙胞胎命運,來探討中國的一胎化政策與跨國領養議題。
▍計畫生育政策的影響──偽造孤兒2000年,幾分之差,芳芳和雙潔先後於湖南邵陽的鄉村家庭呱呱墜地,卻因一胎化政策,使得兩人命運丕變,芳芳輾轉被一對美國夫婦領養,兩姊妹就此分隔兩地。芳芳的養父母以為他們是在「做善事」,領養遭親生父母遺棄的中國孩子,卻不知實情是國際上領養兒童的需求激增並有利可圖,中國當地官員強行從農村帶走幼兒,把他們賣給孤兒院,孤兒院再將孩子轉賣到國外。在一胎化政策下,貧困的家庭無力面對高額罰款與政權威脅,只能被迫放棄珍愛的孩子。
▍《洛杉磯時報》的報導間接促成分離雙胞胎的重逢之路芭芭拉.德米克曾擔任《洛杉磯時報》的北京分社社長,在中國進行了七年多的報導。她對收養問題的懷疑始於2007年搬到北京之後,當時她看到中國父母驕傲地牽著女兒的手,難以想像中國社會對生育女孩的文化偏見根深柢固。2009年,德米克在《洛杉磯時報》發表文章〈拐賣的中國嬰兒成為國際收養的供應源〉(Stolen Chinese Babies Supply Adoption Demand),附帶一篇關於芳芳和雙潔的故事。這篇文章是最早揭露中國跨國收養背後腐敗問題的報導之一,顛覆了許多西方收養家庭認為他們是在「拯救被遺棄兒童」的敘事,並提及2002年5月30日,芳芳是如何被計生官員從舅舅家強行帶走。這篇文章引起了以斯帖養母瑪莎的注意,她從中發現以斯帖的身世與文章中描述的被綁架雙胞胎驚人吻合。
如今,曾經的芳芳已改名為以斯帖,在德州當攝影師。德米克生動地描繪了那個感受到「神的呼召」而收養芳芳的基督教家庭,他們完全不知道這是一場綁架。透過德米克不懈地調查報導和尋找這些失散兒童的活動家的努力,這對失散多年的姊妹是否終能重逢?若真能相見,她們還能重拾完整的人生嗎?
德米克在書中全面審視了中國一胎化政策(1979-2015)的起源、其殘酷性及長期影響;國際收養的興起和支持它的宗教思潮;以及罕見的雙胞胎分離現象。藉由分別追溯以斯帖和雙潔在美國和中國的人生,她也進一步探討和質疑:人們對於東西文化和社會的廣大幻想(或偏見),究竟是如何被創造而影響生活於其中的微小個人?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矢板明夫 日本資深媒體人李志德 《端傳媒》前任總編輯李麗美 旅美書評人阿 潑 文字工作者張潔平 飛地書店創辦人顏擇雅 作家
◆卓越……引人入勝又令人不安……芭芭拉.德米克是我們最優秀的東亞紀錄者之一。她筆下的人物刻畫豐富立體,這些往往經過多年報導的故事,帶來罕見的情感震撼。──《紐約時報》
◆這本書強而有力地印證,要真正讀懂中國,必讀芭芭拉・德米克的作品。她總能揭開當局極力掩蓋的真相,文筆充滿人文關懷又兼具文學美感,敘事如小說般引人入勝,但句句屬實,字字擲地有聲。──歐逸文(Evan Osnos),《野心時代》作者、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
◆德米克以無可挑剔的同理心書寫每一位當事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她以少數西方觀察者能達到的方式,捕捉到了中國農村社會的精髓。──《泰晤士報》
◆德米克的故事赤裸裸地揭露了中國人口控制實驗的毀滅性影響,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口失衡問題——這個國家至今仍在努力修正。書中還描繪了推動國際收養需求的社會和宗教潮流。這兩個要素在書中匯聚成一場完美風暴。──《彭博社》
◆卓越之作……芭芭拉.德米克動人地追溯了這段中國海外收養的歷史及其在太平洋兩岸產生的漣漪效應。 ──《華爾街日報》
◆德米克以優雅而富有同理心的散文講述了這個如噩夢般的故事。這是一部力作。──《出版者週刊》
◆在這部駭人的揭露作品中,《洛杉磯時報》資深中國特派員兼調查記者德米克……以驚人的細節層次、細膩入微、同理心和優雅,講述了這些脆弱家庭的故事。──《書單》
◆本書以熱情的筆觸與縝密的細節精彩呈現,讀來宛如步調緊湊的偵探小說,只不過受害者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及無數無辜的女童。──方鳳美(Mei Fong),《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One Child)作者、普立茲國際報導獎得主
◆歷經十餘年深入中國偏鄉與德州小鎮的採訪,芭芭拉・德米克寫下這部時而令人心碎、時而溫馨感人的故事。這本書讓我看到欲罷不能,看完後又一直念念不忘,不斷與朋友分享討論。──鄺麗莎(Lisa See),《譚夫人的女人圈》(Lady Tan’s Circle of Women)作者、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資深駐外記者德米克以洞察力和敏感度講述這個故事……德米克的深度訪談和生動筆觸,將以斯帖、雙潔及其親屬既描繪為不同文化的象徵,也呈現為複雜的個體……這是一個關於堅韌和情感成長的動人故事。──BookPage星級評論
◆芭芭拉・德米克精準地捕捉其筆下人物的心思與情感,讓人有時忘了自己是在讀紀實作品。她把社會中看似平凡的悲歡離合,化為電影般震撼人心的磅礴故事。在她的筆下,每個人的故事都得到應有的關注——那些生命中的美好、尊嚴與奇妙,透過她的文字躍然紙上。──馮哲芸(Zhuqing Li),《唯有紅花綻放》(Let Only Red Flowers Bloom)作者、美國國家公共電臺前駐華記者
◆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詳實地記錄了中國計畫生育政策所造成的痛苦影響。這部充滿同理心、感人至深又發人深省的敘事作品,帶領讀者了解國際收養背後的複雜困境。──李竹青(Zhuqing Li),《花香園的女兒們》(Daughters of the Flower Fragrant Garden)作者、布朗大學東亞研究教授
◆這本震撼人心的非凡作品,為那些被遺忘的人發聲。這個雙胞胎被迫分離的故事,不只談兩個女孩相隔重洋仍血脈相連的牽絆,更是成千上萬個家庭因政策、貪婪與謊言而支離破碎的縮影。──欣然(Xinran),《無名中國母親的來信》(Message from an unknown Chinese Mother)作者
◆這是一個令人揪心卻又難以釋卷的真實故事,講述一個中國家庭在「一胎化政策」的高壓下,被迫放棄「非法超生」的骨肉,而這個孩子最終輾轉由美國父母收養的故事。──夏偉(Orville Schell),《富強之路》共同作者、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紐約)主任
◆這是一個關於心碎、羞恥、分離和無法彌補傷害的故事——但最重要的是,關於愛的故事。──布蘭尼根(Tania Branigan),《紅色記憶》(Red Memory)作者、《衛報》駐北京記者
勇敢發聲:揭發日本自衛隊性暴力黑幕的戰鬥紀實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五之井里奈 游擊文化 2025 - 02
首位實名露臉 控訴日本自衛隊性暴力引爆日本自衛隊MeToo浪潮的女性替全日本帶來勇氣的故事  出生於宮城縣東松島市的五之井里奈,在三一一東日本大震災時受到女性自衛官的親切幫助,從此立志成為自衛官。然而,她在入伍後卻發現,隊上的性騷擾情況相當嚴重。在某次野營演習中,五之井遭受了嚴重的性暴力事件。  她試過內部申訴及抗議,也想透過司法調查追究真相,卻撼動不了口徑一致、相互掩護的軍隊體系,以及只想草率了事的司法官僚。後來,五之井里奈只能被迫離開自衛隊,失去夢想與生活的目標,甚至多次想尋死。  又一次的強震,使她決心和自衛隊奮戰到底。她以真實姓名和面貌,透過YouTube實名控訴日本自衛隊的性暴力問題,成功引發輿論、媒體及政府單位的關注。過程中雖然經歷酸民的外貌中傷、流言誹謗與死亡威脅,但在她的堅持下,最終使防衛省道歉、對加害者究責,也促使防衛省主動調查自衛隊性暴力、職權騷擾的情況,募集上千筆申訴,並有多樁案件成功立案調查。  本書是由作家岩下明日香採訪、編著,記錄五之井里奈與自衛隊體系奮戰的故事,在全球引發廣泛關注,法新社和《華盛頓郵報》等國際媒體都報導了她的故事,五之井里奈也獲選美國《時代雜誌》年度「次世代百大人物」、英國《金融時報》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二十五位女性之一。
各界推薦
**以下均為推薦者感受,非作者原意
 「看完書稿的當下,肩膀感覺莫名沉重,因為此時此刻,『日常的性騷擾行為』可能仍在不斷上演;然而,發聲後的里奈終於能好好活下去並邁步向前,讓人倍感欣慰。 我慶幸自己生活在父權影響相對較小、性別平等意識較為提升的現代臺灣社會;卻也遺憾,身邊或多或少仍有軍中性暴力及騷擾事件發生。那些痛苦與悲傷,旁人無法完全體會,但作為女性,在聽聞類似事件時,代入感仍極其強烈。尤其在艦艇單位工作,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密閉船艙空間,讓壓力倍增,倘若心緒不穩,執行海上任務時,一個輕生念頭就可能釀成悲劇。 雖然臺灣國軍如同日本自衛隊一般,存在行政流程繁冗及延宕的問題,然而值得慶幸的是,臺灣現今已建立相對完善的性騷擾防治法規,亦有專門的委員會處理相關案件。再加上現在網路發達,人手一機,隱瞞與掩蓋等手段,已無法完全阻止真相曝光。希望本書的出版,能促使社會關注女性在某些職場中的弱勢處境,改善其所面臨的不平等及壓迫。」——小雯(海軍上尉)
 「情感的流露在議題討論中,經常被視為苦肉計,五之井以冷靜的陳述揭露真相,掀起了軍中改革的浪潮。其平鋪直敘的寫作方式,格外讓人心疼。 軍隊極度重視同質性,有時甚至接近病態。『別人可以,為什麼我不行?』的思考方式,成為遭受不合理待遇之人的桎梏。在階級權威與資歷至上的氛圍下,我們往往以團隊和諧為優先,習慣忍讓並忽視個人感受,將苦難視為保家衛國的『必要之惡』。 用來刷馬桶的牙刷、可以將人關進去的內務櫃、反覆交互蹲跳後滲出鹽漬的制服——這些都成了軍中的日常。真正可怕的是,我們被同化為自己所畏懼的模樣,嘲笑新訓人員軟弱的眼淚,批評同事抗壓性過低。我們也曾問過『軍隊會改變嗎?』,但最終卻放棄等待答案。 作為志願役,我們經常被誇讚勇敢;然而,我們是真的勇敢,還是懼怕面對傷痛?在國家的光榮之下,太多人選擇隱忍。有人像我一樣忍辱負重地繼續走下去,有人卻跌得遍體鱗傷。我們真正需要的,或許不是勇敢,而是直面傷痛的力量。這些事不應存在,更不應被放任存在。」——海德先生(志願役)
 「我是女同志退伍軍人,曾在軍中服務六年,對軍隊內部的性別與權力結構有深刻體會。從數據看,臺灣女性軍人占比達16.9%,是日本的一倍,且臺灣自2007年推行性別主流化政策以來,國防部性騷擾申訴數據遠低於日本,然而對照我的過往經驗,我不禁想問,臺灣的案件真的較少,還是大多被壓下? 軍隊的階級與性別權力結構交織,讓高階男性軍人騷擾低階女性軍人的情況很容易發生,受害者往往為了保住工作而選擇隱忍。我也曾向上申訴,卻被長官摸頭要我『算了』,最終只能妥協,這是一種在軍隊內的自我保護機制。相比日本自衛隊更明顯的肢體暴力,臺灣軍中更多的是語言暗示與精神層面的性騷擾,但對受害者的傷害並未減輕。 五之井的書深刻揭露了日本自衛隊內的性暴力現況,她賭上了職業生涯與身心健康來推動改變,挑戰自衛隊中根深蒂固的共犯結構,勇氣令人動容。然而,我認為沒有人應該需要如此的勇氣,因為這些事情本就不該發生。本書值得每位關心軍隊與性別議題的人細讀。」——摳尼(女同志退伍軍人/微叛逆女孩Podcast主持人)
 「#MeToo的後面,還能加上#WithYou『和你一起』,因為改變社會的運動,不是只有受害者當事人才能參與。沒有人該遭受性暴力,縱使是幸運躲過一劫的人,也能和當事人站在一起,共同對抗不公不義的環境。 本書記錄了五之井里奈從小到大的生命旅程:一次又一次的地震,總在關鍵時刻指引她方向;好不容易進入夢寐以求的自衛隊,卻經歷了『不該發生』的事情;走向實名控訴之前,隊上的處理態度成了二次傷害,最終只能在悔恨之中離開這個傷心地。 性暴力事件往往伴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軍中階級分明、性別比例失衡,又是相對封閉的環境,更容易助長歪風。要杜絕性暴力或性騷擾,必須從日常做起,不能放過任何騷擾行為,否則一旦形塑出『這樣也沒關係』的風氣,就難以單靠內部力量導回正軌。 五之井在書末寫道:『我不想以性犯罪受害者的身分,而是以真實的自我活下去。』能在《勇敢發聲》繁中版出版前夕,看到五之井在生日發文中提到:『覺得心情終於恢復,可以做自己、繼續活下去。』或許正是她逐漸走出傷痛的最好證明。傷害雖然無法挽回,但當有受害者決定向外發聲、求救時,我們就該接住這些聲音並傳遞出去,才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張郁婕(粉絲專頁「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版主)
掘墓人:揭發法國高級長照機構的老人虐待黑幕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Les Fossoyeurs: Révélations sur le système qui maltraite nos aînés
作者: 維克多.卡斯塔內 译者: 陳衍秀,陳郁雯 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2025 - 03 其它标题: 掘墓人
每個月收費超過三十萬臺幣的頂級老人長照機構,卻持續發生失能長者被刻意關在房內、任由住戶長時間躺在便溺之中不更換尿布、營養不良、醫療及看護人手嚴重不足的情況。負責經營的歐葆庭(Orpéa)集團是業界龍頭,在二十幾個國家擁有一千多家長照機構與診所,為何會出現這樣駭人的情況?
 
獨立調查記者卡斯塔內花費三年時間,設法訪問到二五○位相關人士以及十多位願意具名作證的吹哨者,同時還取得數十份內容驚人的關鍵文件,詳細完整地揭發這個集團罔顧住民健康與基本需求,只為賺取更多黑心錢的惡劣手段。
 
例如,歐葆庭集團向政府領取了大筆醫療人員聘用補助及照護用品補助,卻不聘用足夠的人員也不購買足量的用品,反而將精力用在編造假資料蒙騙稽查機關,並向供應商收取高額回扣,以住民福祉為代價而詐取政府補助。
 
在調查過程中,儘管作者帶著許多有力的證詞與關鍵資料向各個主管機關請求調閱資料進一步比對,然而某些政府機關卻消極不願配合,甚至私下告知歐葆庭集團此事。而在出書前夕,歐葆庭甚至對作者開出一千五百萬歐元的封口費。
 
本書出版之後在法國掀起巨大的檢討聲浪,歐葆庭更是積極進行抹黑與漂白的公關戰,作者在一年後推出增加十章的新版,將出書前到出書後這家公司進行的各種騷擾與媒體公關作為全盤揭露。


作者簡介
 
維克多.卡斯塔內 Victor Castanet
 
獨立調查記者,二○二二年出版的《掘墓人》獲得阿爾貝.隆德爾獎(Prix Albert Londres),以外還獲得新聞圖書獎(Prix du livre du journalisme)、Babelio非虛構獎(Prix Babelio Non-Fiction),以及人權文學獎(Prix Littéraire des droits de l'homme)。二○二四年出版新書《食人怪》(Les Ogres),揭發日間幼兒托育中心的黑幕。


譯者簡介
 
陳衍秀(翻譯本書第一至第四部)
 
法國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歷史與文明博士,留法期間關注性別議題。曾任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大學講師、出版社編輯,現為英、法文自由譯者。譯有《唯有入地獄,才能救自己:40位哲人,40段省思,重啟人生的轉念新起點》、《人文主義的追尋:人文主義七百年來的自由思考、探究和希望》、《溫情主義寓言・當代華語電影》等。歡迎交流:yenhsiu@gmail.com
 
陳郁雯(翻譯本書新增之第五部)
 
專職法文譯者,譯作有:《關於稅,你知道多少?》、《不平等的經濟學》、《啟動循環經濟:自然與經濟的共存之道》、《經濟學.視覺資訊全解讀》、《平等的反思》、《性的世界地圖》、《通往死刑台的電梯》等書。
烈火黑潮 [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开放图书馆
Fiery Tides: The Hong Kong Anti-Extradition Movement and Its Impacts
作者: 李雪莉 讀書共和國╱左岸文化 2020 - 01 其它标题: 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隨書附贈《爆眼少女》手繪海報) / 烈火黑潮: 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
強權與反撲.絕望與希望 香港人,返來了。一國兩制的快速崩解,讓游離在無力和沮喪的香港人,重新找到自我定義的方法。這場仗,跨世代發出對強權的怒吼,不只是香港這塊土地的存亡之戰,也是世代浪潮在絕望中的奮力掙扎。不舍晝夜,綿延不絕。

★台灣媒體《報導者》對香港反送中運動的第一手紀實
★28篇專文+38張彩色照片+23個關鍵詞+反送中大事記
★吳叡人(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17000字重磅訪談〈致一場未完的革命〉

在2019年夏天尚未結束前,沒有人會想到:一個貌似單純的逃犯條例修訂案居然可以成為延燒半年的反送中運動。百萬香港人在沒有大台的領導下,穿著黑衣、戴著口罩上街頭和理非,要求特首林鄭撤回修例草案。但林鄭態度強硬,堅持不修。港人於是加大力道、每個週末都上街頭:五大訴求,缺一不可。

過程中有反抗者絕望地結束自己的生命,林鄭雖在龐大壓力下宣布撤回修例,但港警獲得中國官方的支持,反制抗爭者的行動愈趨暴力,逼使抗爭者從和理非快速轉向勇武派。以full-gear的年輕人為主的勇武派,被設備精良的港警丟催淚彈、用警棍打、用實彈射擊、逮捕、群毆、性侵、疑似被自殺。原本Be water的游擊策略到了11月,甚至演變成進入中大、理大、浸大、城市大的陣地戰。

烈火黑潮背後,是回歸22年的情結積累,反修例的6個月催化了反中的心結。歷經四任特首,中國治理方式全然改變,共產黨透過第二支線以中聯辦治港;在香港的菁英階層分化為民主派和親中派;港警在此次運動中更看出不再只聽令於港府。香港全城演變為支持建制派的藍區以及支持民主派的黃區,雙方在1124的區議會選舉決一勝負,民主派在超高投票率之下囊括了85%的議席,無疑給定性香港抗爭者為「暴民」的林鄭、建制派和中國政府丟了一枚震撼彈。

從回歸前出於文化差異和經濟發展對中國的優越感,到近年對中的憎惡感,這樣的差異讓香港人在2012年反國教運動、2014年傘運和2015年的魚蛋革命中,不斷地重新界定自己的身分,要區別自己與中國。這場運動在香港本地是建制與民主的對抗,區議會的選舉只是中場,中國與香港的認同之爭,才正要開始。   作者簡介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台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與影視中心總製作人。加拿大McGill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台灣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卓越新聞(SOPA)獎、香港人權新聞獎得主。著有《血淚漁場》、《廢墟少年》。以記者為志業。
 
楊智強

《報導者》記者,主要負責國際、人權與能源等相關議題。長期關注羅興亞難民、緬甸內部族群衝突以及韓國社會等題目。第43屆金鼎獎專題報導獎得主。著有《最陌生的鄰居:韓國》一書。

陳怡靜

新聞工作十餘年,曾任職《鏡週刊》人物組、《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等媒體。目前為獨立撰稿人、《報導者》特約記者。不敢奢望以文字改變世界,只希望,那是安靜的傾聽、貼近的觀察,而不是獵奇的書寫。

攝影者簡介

余志偉

「跟攝影一起死去。」投身新聞攝影工作十七餘年,拿下臺灣新聞攝影大賽2015及2018年度最佳攝影記者,現任《報導者》攝影主任,拓展新聞攝影邊界和教育,嘗試建立新時代影像敘事的論述和實踐,進而改變產業生態和運作模式。

陳朗熹

《報導者》駐香港特約攝影記者。大學時期修讀社會政策,畢業後成為攝影記者,並為不同海外媒體工作,曾獲多個香港及國際攝影獎項。現為獨立攝影師,專注記錄社會現況並開展個人攝影計劃。

劉貳龍

《報導者》駐香港特約攝影記者,過去曾作為學生組織成員,積極參與雨傘運動。大學時期接觸新聞和紀實攝影,現在致力記錄香港社會及政治運動,希望以影像關注社會問題。
絕望者之歌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傑德.凡斯 讀書共和國╱八旗文化 2024 - 10
《絕望者之歌》2024年重新校訂版,暢銷經典再度回歸!
美國第60屆大選候選人凡斯親筆自傳
來自「鐵鏽帶」的魯蛇男孩
為何從「反川」變「挺川」,走向副總統之路?
★亞馬遜網站5萬名讀者好評,問鼎排行榜第一名
★艾美.亞當斯主演2020年Netflix同名電影
★比爾.蓋茲推薦2017年夏季選書
★《經濟學人》2016年關於美國最重要的書
每一個孩子也都希望能有一個安穩的家。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能給孩子成功的未來。然而,在一度被認為是「圓夢之國」的美國,在不被主流媒體與社會大眾關注的阿帕拉契山區與「鐵鏽地帶」,這樣平凡的期待只是奢望。籠罩著殘破的美國鄉間小鎮的是絕望。
這裡的人們誠懇、直率、熱愛家庭、篤信上帝,然而文化的差異、社會的排斥,剝奪了他們向上流動的機會。這裡的孩子不僅無法念大學、永遠只能做低階藍領工作,更被家暴、輟學、未婚生子、酗酒,與毒品給緊緊掐住。真正更不幸的是,時候久了,他們只能視之為理所當然,拒絕批評,拒絕外界的援助,也拒絕相信自己……只能怨天尤人,把內心深處的挫折轉化為對社會的憤怒。
在各種因素的眷顧下,本書作者傑德.凡斯掙脫了山裡小鎮套在他身上的階級鎖鍊,從耶魯大學法學院畢業、進入名聞遐邇的創投基金公司Mithril Capital Management上班,成為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見證「美國夢」的奇蹟。然而,在這本自傳當中,他透過他命運多舛的前半生述說底層美國與憤怒白人的絕望與無力,分析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他們無法改變命運、在美國社會安身立命。另一方面,他也試圖透過自己的案例說明,在這個每年都有好幾位青年因毒品或犯罪而死亡的美國小鎮,成功地翻轉人生、突破階級的枷鎖。他認為,關鍵在於對自己創造改變能力的信任,以及一個和睦的家庭。
從絕望的底層,胼手胝足攀向人生勝利組,
凡斯的故事述說著白人勞工階級的困境與憤怒,
也見證了在親情的支持下,魯蛇翻轉人生的可能。
《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透過一個小人物的個人角度,以感人、溫馨的故事闡述美國工人階級面臨的文化危機。儘管已經有大量的報導在警示過去四十年來這個階級經歷的困境,但從來沒有一個來自內部的人述說他們真實的故事。在《絕望者之歌》中,凡斯用他真實的人生來呈現,對一群生下來就注定無法翻身的族群來說,社會、經濟、與階級的墜落究竟是什麼感受。
凡斯家族的故事始於二戰後情勢一片大好的美國,他一貧如洗的外祖父母為了逃離貧窮,從肯塔基的阿帕拉契山區移民到俄亥俄州。外祖父在汽車工廠找到工作,讓他們的家庭晉升中產階級,他們的其中一位孫子甚至成為耶魯法學的畢業生,可謂光耀門楣,達成了「世代向上流動」的夢想。然而,在《絕望者之歌》的家族記事中我們看到,凡斯的外祖父母、阿姨、舅舅、姐姐,以及最重要的是他的母親,始終無法適應城市中產階級的生活,並難逃糾纏部分美國城鎮的貧困、家暴、酗酒等等社會問題。在凡斯毫不掩飾揭露的家族鬧劇與悲劇當中,是折磨著每一個美國工人階級的惡夢。
《絕望者之歌》的故事悲喜交織,真誠而感人,從書中人物我們可以看到要擺脫階級牢籠究竟要付出多少努力且多麼遙不可及代價。同時也提醒著世人,美國底層社會究竟蘊藏著多少的徬徨、挫折與憤怒,這些都是我們理解川普現象所不能忽視的社會背景。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 [图书] 博客來 Goodreads
Underground Lives: Stories Untold for Migrant Workers in Taiwan
作者: 簡永達 春山出版 2023 - 10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他們是底層勞動市場的人力,從農漁、營建、傳統3K產業到科技業,臺灣經濟成長的實績有許多來自他們的血汗與付出。

他們為一個個家庭承擔長照與看護之責,若沒有他們作為補充人力,已是高齡化社會的臺灣將有許多地方難以運作。

當他們出現在公眾視野時,時常顯得扁平、晦暗,連結的意象往往也與剝削、勞動傷害甚或死亡有關……然而,真實的他們,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其實,選擇跨海工作就是面對未知,這些願意來臺工作的異鄉人,正是一群勇於擺脫既定生活、充滿冒險性格的人。當他們碰撞上充滿歧視的移工制度與僵固法律,有些不幸遭致碾壓,但也有許多人展現了高度能動性,在制度所不及之處,以各自的方法與想像,和臺灣這塊土地產生連結,建構起屬於他們自身的連帶、社群與地下社會。

從二〇一六到二〇二三年,從臺灣到越南,獨立記者簡永達持續跨國追蹤臺灣移工議題,除了描繪鮮活的移工故事、他們在工作中所面臨的困境與危機外,也深入制度面,討論職災補償機制與移工寶寶所觸及的人權議題。此外,本書更從國際政經結構出發,討論族裔經濟的興起、跨國遷移的仲介角色、國際搶工的趨勢以及國際品牌對於供應鏈勞權的關注,如何影響臺灣移工的處境,是近年來理解臺灣移工與勞動現場全面且重要的調查報導。
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羅漪文 寶瓶文化(udn) 2024 - 01
★第24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首獎!★金石堂、讀冊當月選書
司法通譯,是不可被撼動的基本人權。一個家族經歷過戰爭、偷渡、黑戶口的司法通譯,對涉案移工的最深情理解與聆聽。
----------------------------------------------------------------------------------------------------------------------擔任司法通譯的羅漪文,不但傾聽涉案移工訴說心事,更給予暖意與善意。在移工最脆弱的時候,拉他們一把,是她心底的渴盼。
每一次的司法通譯,常常是某一位在台灣的異鄉人正在受苦。
司法通譯‧羅漪文讓涉案移工覺得「不再沒人聽懂我說的話」,也讓移工卸下憂懼、脆弱、惶惑與孤絶。
■ 警察說:「失聯移工打黑工,摔下來了,現場沒有人知道他是誰。我們只有指紋和臉部識別系統,但摔下來的時候,有時連臉和指紋都沒有了。」
■ 逃跑的越南看護大姊,拜託我幫忙打電話,告訴朋友她被抓的消息。我猶豫後幫她忙,而她在筆錄簽名、按指紋、解手銬後猛然爆哭……
■ 疑似失聯移工的男人,右手食指被包紮成白饅頭,雙手左右被銬,打破不介入原則,我問專勤隊員:「有必要銬兩隻手嗎?」我拉過藥袋,用越文寫下吃藥的時間與次數,對他交代藥袋上的註記。
出生於越南西貢的羅漪文,13歲隨父母定居台北。身為華裔,她的家族經歷戰爭、逃難、偷渡、黑戶口、打零工,因此當她成為司法通譯,移工們的非法工作、非法入境、逾期居留,那些為台灣法律所不容許,在她的目光下,卻多了份理解。
除了同理那些想賺錢、想翻身的欲望與脆弱,她也帶我們看見移工在失聯背後的苦衷及委屈;移工搏命逃跑,往往是因背負巨額的仲介費用和老家嗷嗷待哺的人口,而當失聯移工數字攀升,甚至在2023年超過8.3萬人時,是否台灣的法規存在環環相扣的結構性問題?
通譯的每一字、每一句翻譯都攸關涉案移工的權益,但卻長期被漠視,因此哪怕費用極其微薄,羅漪文仍全力以赴。書寫的另一脈伏流,是當她對涉案移工伸出雙手,她也深情撫摸坑疤往事,那些在血液裡流淌的蹇澀的移民歷程,以及潛藏內心多年的怔忡和創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據勞動部統計,至2023年10月止,在台移工達75萬多人,但失聯移工超過8.3萬人,且逐年攀升,而當新聞標題是「非法外勞」,常讓人以為移工殺人、放火,或搶銀行,但其實他們大多數只是想要換合適的工作,多加班,多存點錢寄回老家而已。
如此卑微,卻如此不可得。
名人推薦
◎ 陳允萍(台灣司法通譯協會創辦人)、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游惠貞(製片)撰文推薦。
◎ 王子榮(雲林地方法院法官)、林立青(作家)、唐福睿(律師;導演)、楊佳嫻(作家)、蔡崇隆(紀錄片導演)、盧郁佳(作家)、顧玉玲(作家;北藝大文跨所副教授)同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確認)
◎「漪文藉由她擔任司法通譯的機會,加上她細心的觀察與描繪,勾勒出近幾年來移民工的各種面向。大家可以透過她的書寫,一窺保守的執法界對於處理涉外案件時,執法人員與移民工之間的微妙互動,也許也能進一步反思,我們該如何做,才能讓司法通譯的制度更完整,不讓更多涉案的移工蒙受冤屈,而對於移民問題及司法通譯有興趣的讀者們,這本書也是一本很好的入門導覽。」──摘自陳允萍推薦〈司法通譯是基本人權〉
◎「過去因為工作,我常拜訪獄所裡的外籍受刑人,訝異於他們的刑期一個比一個長。我推測,這或多或少與案件審理時的語言能力有關。一個在他鄉異地欠缺語言能力的當事人,如果沒能得到適當的翻譯協助,前景堪憂。以羅漪文的文字功力和文學素養,乍聞她兼差擔任司法通譯,似乎有點大材小用。但也不盡然。就急迫性來說,司法通譯恐怕比文學創作更「實用」呢!一字一句都牽涉到案件當事人的人身自由、真金白銀,以及正義。而能被羅漪文服務的案主,也算是,嗯,不幸中的大幸?如今多了這本羅漪文不溫不火的文字紀錄,讓沒機會親臨司法通譯現場的我們略窺究竟,更是一大功德。」──摘自張正推薦〈司法通譯的文藝韻律〉
◎「漪文提到雜貨店出現來自北越的勞工顧客,令爸媽和其他越南移民相當意外,「……大概是沒有心理準備某一天竟會遇到『勝利的一方』」!多數的台灣人恐怕意會不到來自南越的移民和外籍配偶,遇到來自戰爭勝利的北越的「革命後裔」,牽動了什麼樣的情緒波動,畢竟我們一般只把外勞當作人力工具,雖日日與他們擦身而過,感覺卻如此陌生、如此漠不關心。作為一位專業的司法通譯,一個移民家庭的一份子,漪文是嚮導、是橋梁,引領我們一窺身處其中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社會面向,為我們辨識、轉譯台灣的多元樣貌。──摘自游惠貞推薦〈邊緣生命的傳譯者〉
街頭的流離者:一名街頭社工與無家者的交會微光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楊小豌 寶瓶文化(udn) 2025 - 01
容不下「圈外人」的這世界,街頭的深度陪伴,是一場小而慢的溫柔革命。──────[ 有沒有一個不淘汰人的社會? ]──────
● 深入車站、地下道、公園等地,持續陪伴無家者的年輕社工,溫柔而堅定地直面流離議題:年輕的/女性的/高齡的無家者、精神疾病、街頭詐騙、酒精/賭博成癮、求職碰壁、居住困境……

「我就是被社會淘汰了啦。」每當服務的大哥、大姐這樣說,我不禁想:這社會憑什麼淘汰人?我們怎能確定自己永遠在「圈內」,不會掉出去?
[有沒有可能,我們一起,盡可能不落下任何人?]

我所陪伴的人們,從來也不能被單一歸類為好人或壞人,我們都擁有共通的人性,有善良,亦有貪婪,有冷漠,亦有愛與被愛的渴望。
大學畢業生因病失業、不見容於家,到街上遭譏諷「年輕人跟老人搶什麼物資」,只能隱身更暗角。女性徘徊身心暴力充斥的街頭,竟為尋求「更安心」的避風港。
高齡流離者被視作「死了也無所謂」;黑洞般的匱乏,成了詐騙集團的完美獵物;一度搬離的人重回街頭;一場車禍意外,讓一個人失去老師身分,甚而包含他作為人的生存位置。
∎自光亮驅離、視野淨空,由城市這頭漂至那頭,流離者依舊在街頭。∎一切無關年齡、性別、身分,我們身處的環境比我們想像的更脆弱。
社工楊小豌,大學時從台北的艋舺公園開始接觸無家者,畢業後返回台中,偕一群志工繼續陪伴流離者的日常。有人質疑:「你頂大畢業欸,年紀輕輕為什麼做這種工作?」甚至無家者都問:「幹麼老往這種地方跑?」
而她以書寫作為回答,記下心上的重重撞擊,記憶無數滄桑的靈魂,望向他們看著的方向。因其微小的進步同喜,當挫敗又無力時,轉念想道:人生嘛,有重新站起來時,便也有再度跌倒時。
她但願成為「撿海星的人」,只要有一個人知道自己的苦難被看見了,療癒便發生了。
∎我們能否不急著以「排除」來面對無法理解的人事物?∎會不會有一天,被拒絕的人成了我們自己? 
本書特色:
●【關於本書】:.為保護個人隱私,本書所有名字都已使用化名,以及去識別化的調整。.〈封面故事〉妞妞是一隻陪伴主人十七年的狗。兩年前,牠不幸被車撞死,但牠在一生中,默默守護著失去伴侶、深陷酒癮的無家者主人,也是街頭許多人的開心果。
●【作者的話/摘自本書內文】:「作為一個社會新鮮人以及年輕的助人工作者,儘管過程中面對各種挑戰,但正因為年輕、資歷較淺,我將之視為一種修煉的機會。這些養分也許無助於提升職場競爭力或薪資水平,卻深刻地關乎我如何看待自己、尊重他人及理解世界。深深感謝有這些街上相遇的老師們。」
●【推薦者的話/摘自本書推薦序】:.「當在黑暗中點起一道光火,會映照出彼此的容貌,使人們得以相認、凝聚。社工系畢業的小豌,行動足跡深入街頭、監所,其書中記錄的街頭生命,也讓我看見了這些光芒。」(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今日墮入貧窮、位在邊緣的群體,面臨嶄新的排除形態與無助的困境,需要更多的同理、陪伴及倡議。盼望你我能跟著小豌的書頁及她的勇敢腳步,直面街頭流離者的臉孔,伸手投入富含意義的未知助人志業。」(黃克先/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危殆生活》作者)
●【在生命的傷口面前,我們試著更靠近眼前這個人所面對的處境】:.街頭上,住著許多受過傷、跌了跤、失去希望的人。在選擇看似躺平的生活之前,他們也曾拚搏過,也曾懷抱夢想。在絕望之中,我看見的不只是人們的無力,還有生命的奇蹟。.「他們」的故事,其實也是「我們」的故事。他們的低谷,或許是我們曾經走過的過去,亦或是未來將面臨的境地。其實,我們身處的環境比我們想像的更脆弱。.原來,有些時候什麼都不做地躺著,是一個被逼到極限的人,面對殘酷現實最深的抗拒。.即便我無法完全理解他的過去,仍然相信有某些原因讓他走到今天這個狀態。在實際接觸之前,我不會知道眼前這個人做出這樣的選擇,也可能多麼不容易。.我們有可能對人生的想像拉開更多可能性嗎? 
●【助人工作的旅程,也一直都在回應關於「我希望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的人生命題】:.不能過度樂觀,但也不能過度悲觀。更重要的是在這些苦難之中,我們如何傾聽、如何理解,如何放下專業包袱,創造一個讓人安心述說的空間,實踐關懷與陪伴的本質。.人們經常更容易看見彼此的不同之處,卻沒發現我們其實低估了彼此的共通性。不論是善良的一面,抑或墮落、失去自制力的一面,都是我們身而為人的一部分。.我相信助人工作的重點是做評估後,選擇較合適的行動方案,而不是做出評論,去斷定誰不值得幫助。.透過重要關係的連結,人們總是還能找到在自己不喜歡的世界中,繼續活下去的力量吧。.有一種非洲部落精神叫「Ubuntu」,意思是「人性」、「我的存在是因為大家的存在」。部落裡的人們相信,一個人如果犯罪,是因為忘了自己的好,而身邊的人有責任讓他想起自己被創造為人的美好。如果有一天,我們也帶著傷走向傷害自我或旁人的道路,到那時,我們會希望身邊的人如何將那個健康的自己重新呼喚回來呢?
各界人士共好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序推薦】.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黃克先(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危殆生活》作者)
●【共好推薦】.文國士(蛻變方成事協會創辦人).江婉琦(作家).巫馥彤(台灣獄政工作權益促進會理事) .李佳庭(攸惜關懷協會社工).李玟萱(文字工作者).林立青(作家).孫大川(前監察院副院長/「貧窮人的台北」發起人).徐敏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教授).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張娟芬(作家/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理事長).陳又安(台灣街角家關懷協會理事長).陳怡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陳紫雲(慈善撒瑪黎雅婦女關懷協會社工督導).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楊淑秀(國際第四世界運動華人世界聯絡人).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劉一峰(花蓮玉里天主堂神父).蔡晶玫(台中旌旗教會主任牧師/沐風關懷協會理事長).顧玉玲(作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副教授)
危殆生活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黃克先 春山出版 2021 - 11
臺灣無家者現場的都市民族誌

一九二〇至三〇年代,一群芝加哥大學社會學者抱持著「把褲子弄髒」的實作精神,深入城市中被認為失序的地域進行參與觀察,發現舊有社群雖逐漸凋敝,但新的連帶卻不斷形成,各鄰里基於不同族裔、職業或社交次文化,發展出大都會的多元樣貌。

這種「在表面失序的邊緣人群中,發現不為主流所知的生活世界」 ,後來一直存在於社會學的傳統中。過去被認為如動物般活著的邊緣者,他們在內部擁有自成一格的次文化及社會秩序,互動也展現了特定規範與價值;而在種種「偏差」、「失序」行為的背後,其實也隱藏著人們所共有的愛、渴望、尊嚴、互助精神及意志。

基於這樣的學科訓練,讓作者黃克先認為在無家者孤離的表象下存在著真實的生活連結;他們棲宿之地看似髒亂,卻是這個綿密且立體的社會世界運行的空間。

本書以在艋舺公園從事的民族誌為素材、從連帶分析的角度切入,呈現無家者在工作、休閒、親密關係、社交上,如何運用豐富且多樣的連帶,滿足精神與物質上的需求。但是,因為不確定性高的露宿環境、不穩定的經濟生活、社會汙名及歧視、制度性支持的缺乏,使得無家者之間這些豐富的連帶較一般人更顯脆弱。同時,圍繞著他們的幫助網絡,包括宗教、國家與「善心人士」,雖然提供物資與服務以供急難所需,但在互動中也傷害他們的尊嚴並扭轉其自我認同。最終,不穩定且帶著貶義的連帶,連同窘迫的物質生活與絕望的存在感受,讓無家者的生活更形危殆。

本書呈現無家者的生命歷程與社會生活實況,更交織了一位研究者的反身性思考,除了描繪無家者的社會世界,也點出善意提供協助的一方應有的反思,同時試圖提出面對臺灣無家可居問題的政策建議與行動方案。


作者簡介

黃克先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議題涵蓋無家者、華人社會的宗教發展、政教關係、基督宗教,研究專長包括宗教社會學、都市底層研究、質性方法、微觀社會學。曾發表於多篇期刊論文於《臺灣社會學》、《臺灣社會學刊》、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Social Compass。曾翻譯社會學名著包括《人行道》(與劉思潔合譯)、《泰利的街角》、《真實烏托邦》、《自由之夏》等。
美麗國度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王乾 讀書共和國╱二十張出版 2024 - 10
獻給沒有留下任何記錄的童年 ★歐巴馬年度選書
★今日秀「與珍娜共讀」選書
★甫出版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三名
★《紐約時報》、《衛報》、《出版人週刊》2021年度好書 「我在這裡生的,我一直住在美國!」
爸爸教我說的這句話像咒語。
多年來,我假裝自己與其他美國小孩並無二致,
彷彿人生第一份工作並不是在血汗工廠剪線頭,
我披上謊言並活在其中,直到謊言拒絕合身。 --------------------------------------------------------------------------------- 那天,王乾在聯邦法院完成宣誓儀式,正式成為美國公民。獨自走出法院時,她想到,其實自己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成了「美國人」,卻直到現在才獲得認可。 「美國跟大家承諾過的一點也不一樣。
一切聞起來都很怪,看起來也截然不同。
我在想,我們是不是拋下了世上唯一擁有我們同類的地方。」 現為美籍律師的王乾,七歲那年隨父母從中國移民至美國。在中國,王乾是大學老師的女兒,而到了美國紐約,她們一家則成了沒有身分的無證黑戶。 在這個她翻譯為「美麗國度」的地方,她很早就發現生活的艱辛,飢餓、孤獨與恐懼如影隨形。然而,作為孩童的她被保護著,父母才是最直接面對語言與環境全然轉變的人。她眼睜睜見識到父母為了生存,變成他們原先不願成為的那類人:安靜、不多嘴、避免會引發問題的任何情況。 爸爸曾不斷提醒、要她告訴大家:「妳是在這裡生的,一直都住在美國!」只要不斷覆述這個句子,就不會有人敢忽視她,更不會遭到逮捕或遣返。但在當年,恐懼淹沒一切,擁有的只有擔心受怕的心。 然而,如果她跟其他所有正常的美國小孩別無二致,會是什麼感覺?
身為一個真正的美國人,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 ※ ※ ※ ※ 在這個關於移民、家庭、歸屬感與身分追尋的故事中,王乾回望童年的真相,拒絕讓恐懼與謊言占據所有發聲空間。她以童年的自己為視角,時而殘酷、時而幽默地述說作為黑戶的生活經歷、父母為生存而掙扎的模樣,以及對何處為家的迷惘。 長期以來,非法的身分讓王乾只能省略關鍵的真相、埋葬童年的自己,只為尋求安全感與不容質疑的歸屬。但那害怕的小女孩卻在她的影子中住了下來,始終向她提醒自己的存在,直到有一天在通勤路上,她打開手機備忘錄,一字一句寫下長久不敢記起的移民經驗。本書表面上描寫一段艱難而重大的童年往事,實際上卻是為過去留下記錄,成為生存的證明。 「我擁有了美國夢告訴我應該去追求的一切,但我花了很多時間才認識到真正的成功不來自物質上的富有。我現在所擁抱的美國夢,是真正誠實地面對我自己,並了解我的童年其實深深形塑了我這個人,並且持續引導著我前進。」──王乾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診療實錄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宮口幸治 遠流出版 2023 - 07
住在鐵窗另一側的,不是罪大惡極的重刑犯,而是大量的身心障礙者。
● 猥褻女童的慣犯 ● 縱火燒死鄰居的少年 ● 挺著8個月身孕入院的少女 ● 出院後犯下殺人罪的前少年犯 ……
暢銷書《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真人真事紀實小說! 兒童精神科醫師六麥克彥任職於醫療少年院,不同於一般少年院,這裡收容的是犯下殺人、縱火、猥褻等重罪,或疑似有身心障礙的孩子。 |田町雪人|輕度智能障礙。16歲入院。在少年院是模範生,出院後犯下殺人罪。 |門倉恭子|臨界智能。15歲懷著八個月身孕入院,在院內未婚產下一女。 |荒井路彥|臨界智能,認知功能障礙。14歲在自家縱火,燒死鄰房老婦人。 |出水亮一|自閉症類群障礙。14歲入院。反覆猥褻女童,進出少年院兩次。 日本前眾議院議員山本讓司在其著作《獄窗記》如此描寫監獄裡的實情:「住在鐵窗另一側的,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重刑犯,而是大量的身心障礙受刑人。」 本書猶如《獄窗記》少年版。書中主角們不會將蛋糕均分為三等分、無法臨摹幾何圖形、看不懂國字,也不會算數,甚至不知道現任首相是誰。他們多為「臨界智能」,意指智商介於正常和輕度智能障礙之間,但被診斷為「沒有問題」,這樣的人口多達14%。 在這塊灰色地帶,他們是一群被社會遺忘的人,因犯罪而入院,又因再犯而入獄。 在日本,犯罪少年的世界呈現「兩極化」 ─── 儘管犯罪人數逐年減少,再犯率卻節節上升,同一群人反覆非行、犯法,不斷在深淵裡打滾。而走出了少年院,社會的每個角落更是充斥著各種兩極化:貧者愈貧、困者恆困,都在本書中完整體現。 本書特色 1.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告訴我們關於犯罪少年的基礎知識,而本書賦予了場景與語境,將矯正教育與整個社會立體化,帶領我們真正去認識少年「本人」。 2. 少年院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教官們在做什麼?少年們為何非得痛下殺手?出院後真的改過自新了嗎?在作者寫實而冷澈的筆觸下,這本書將翻轉你的既有認知。
專文導讀
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兼任教授 震撼推薦 文國士(國國)|蛻變方成事創辦人林蔚昀|作家鐘穎|諮商心理師、愛智者書窩板主
監獄醫生:圍牆之後的痛苦與生死 [图书] 博客來 豆瓣
Stitched Up: Stories of life and death from a prison doctor
作者: Shahed Yousaf 译者: 李伊婷 堡壘文化 2023 - 7


  在圍牆之後,他們是罪人,是病人,更是一個人──
  一位監獄醫生在監獄之中看見的,那些被遺忘者的痛苦與生死……
 
  當前全球的監獄系統普遍面臨著各種挑戰,包括人權問題、過度擁擠、缺乏醫療保健等等。然而,這些問題的影響對囚犯和監獄工作人員同樣巨大,而尤薩夫這位在監獄中照顧所有人健康的監獄醫生,就在這鐵幕圍牆之中,親眼見證了無數由此而生的悲劇與問題。
 
  在書中,尤薩夫分享了他從一個初來乍到的新手到一個經驗豐富的醫生的轉變,並且描述了他在監獄系統中的工作經驗和所面臨的挑戰。他從一個監獄醫生的角度,細緻描繪了監獄醫療保健的現實,以及他如何應對各種困難情況,包括囚犯的心理健康問題、毒品成癮、自殺等等。
 
  他親眼看著這些被奪去名字與尊嚴的人們在牢籠之中痛苦、受盡折磨,在渺小見方的囚室內,寒冷卻沒有暖氣貌似理所當然,受苦而無力拯救就像例行公事,藥物需要控制以避免被囚犯拿去交易,為囚犯看診需要隨時緊盯出口位置以及緊急鈴避免憾事發生,這一切衝擊著他對於成為一位醫生的應有的信念。
 
  在這裡,他們不相信醫生,整個體制也告訴他們絕對不要相信囚犯,但他卻從未放棄過他們,也從未過問他們所犯下的罪刑,因為在犯人這個身分之上,他們也是人,是病人,也是他需要救助的人。
 
  尤薩夫透過自身親眼所見的種種故事,刻劃出令人難以忘卻的無數生死與苦難,讓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監獄系統中的挑戰和困難,進而反思和探討如何改善監獄系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認識監獄系統中包括囚犯、監獄工作人員、政府等等的各方利益關係。此外,尤薩夫更點出了監獄中存在的種族不平等和性別歧視,這些問題對囚犯和監獄工作人員的影響非常深遠。
  
  對許多人來說,在監獄圍牆之後的人們是犯罪者,他們觸犯了法律,更甚者有些還剝奪了他人的性命,他們甚至不應該擁有人權,或應該要剝奪屬於「人」的某些權利當作懲罰。然而對於身為醫生的尤薩夫來說,不論在圍牆之內或圍牆之外,他們都與你我相同,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不應該因此刻意的遺忘他們,並且對他們在其中的遭遇不聞不問,甚至認為他們都活該如此,因為生而為人,我們都應保有良知與人性。
  
感動推薦
 
  李茂生 | 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兼任教授
  邱瑀庭 Jessie | 小太陽社工師
  張誌閔 | 諮商心理師
  黃明鎮牧師 | 台灣更生團契總幹事
  法律白話文運動

殺劫(2023年全新修訂版)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唯色 (Tsering Woeser) 大塊文化 2023 - 05
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說過一句名言:
「關於文明的記錄同時都是關於野蠻的記錄。」但我要修改為:關於所謂文明的記錄,實質上是關於野蠻的記錄。
西藏文革最直接而真實的紀錄無論過去多少年,歷史只是更加鮮明,從未褪色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烈火開始燎原,作家唯色出生於西藏軍區總醫院。當時她的父親是中國駐藏解放軍的一名軍官,也是一位熱心的攝影愛好者。透過鏡頭,這位軍官記錄了迄今為止關於西藏文革最全面的一批影像。「與強權的鬥爭就是與遺忘的鬥爭」,在世界面前,文革是中共的一個尷尬,西藏則是另一個尷尬,因而西藏的文革就成了雙重禁區,愈加不可觸碰。
「我像什麼呢?是不是,我像一個隱秘的、並不專業的考古愛好者,也像一個著了魔的廢墟收藏者,更像是這個被佔領的老城裡的流亡者之一,心懷許多個前世的記憶流亡著?逐漸地,在重新拍攝與記錄中,我像是從對西藏文革的倦怠裡恢復過來,重又繼續研究父親生前拍攝的照片,包括記錄了兒女成長的家庭照片。並將從拉薩家裡帶往北京的底片掃描,於是電腦變成了讓昨日再現的場域。」――補記《殺劫》之後   
這期間,唯色嘗試使用她父親在文革當年拍照片的蔡司伊康相機,站在她父親當年同一角度,拍攝今日拉薩圖景,兩個時代照片的對比,顯示出歷史的無常。如今文革超過五十年,世界依舊未對西藏文革多置一詞,消極犬儒,和諧漠視這道傷痕。書中,作者提及「凡是革命者,都善於製造標語口號,製造革命術語和政治運動,製造沒完沒了的集會和狂歡」。今日再看,感慨更甚。中國培養出一批高舉愛國心的新世紀紅衛兵:小粉紅。於是西藏成為不可干涉的「國家內政」,文革已是過去式。他們有強大玫瑰色濾鏡,死守黑歷史不現形。但是影像紀錄不可抹滅。當前世界處於和平崩毀的邊緣,不聽不看並無法使危機消失。因此我們必須閱讀《殺劫》,必須見證歷史、才能記取歷史,並且不讓記憶遭到竄改、抹滅。
本書特色
華文世界最重要、觀點最真誠的藏族作家 西方學者認為她是「中國知識分子中,運用現代傳媒表達觀點的第一位藏人」。 中文版內容全新修訂,增加多幅前版遭刪減照片
唯色作品集 名為西藏的詩(2006) 西藏記憶(2006) 看不見的西藏(2007) 聽說西藏(與王力雄合著,2009) 西藏火鳳凰(2015) 絳紅廢墟(2017) 疫年記西藏(2021)
《殺劫》2006年出版,「關於文革在西藏最全面的一批民間圖片記錄」「文革研究的西藏部分因此不再空白」。
2016年,發行文革五十週年紀念版。
2023年,在英文版於2020年出版後,作者為新版再做內容修訂,增加數幀珍貴照片與補記。
我的西域,你的東土【中國最敢言的作家王力雄探索新疆議題經典著作新版,新增〈十六年後續篇〉】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王力雄 大塊文化 2023 - 05
● 中國最敢言作家王力雄從維吾爾人出發的新疆議題爬梳。● 在新疆議題為舉世關注之前就已經從內部探索,深入議題的核心源頭。於「烏魯木齊七五事件」前便提出警醒,因此本書被認為具有預見性,走在歷史之前。● 經典作品全新版本,新增〈十六年後續篇〉,供讀者一窺新疆問題和中國民族問題在這十六年的發展和現狀。 站到維吾爾人中間來思索直接進入新疆議題的核心中國最敢言的作家──《黃禍》、《天葬》、《權民一體論》作者王力雄探索新疆議題經典著作新版,新增〈十六年後續篇〉 何謂「新疆」?顧名思義,「新的疆土」。但是對維吾爾人而言,那片土地是他們的家園,是祖先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只有對佔領者才是「新的疆土」。維吾爾人不願意聽到這個地名,那是帝國擴張的宣示,是殖民者的炫耀,同時是當地民族屈辱與不幸的見證。 近年來,「新疆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超過「西藏問題」,成為北京當局最頭疼的民族問題。所謂「新疆問題」,核心所在就是「東土耳其斯坦」的獨立運動。九一一之後,中共當局以反恐名義全力鎮壓該獨立運動,導致整個維吾爾自治區更為緊張的對立局勢。後來的「七五事件」與「再教育營」,使得新疆議題全面躍上國際視線。 一九九九年,王力雄剛出版《天葬──西藏的命運》,再寫一本新疆問題的《天葬》是他最初的想法。不過當局以「竊取國家機密文件」的指控,讓他鋃鐺入獄,而這個牢獄之災卻也成了他理解新疆的轉捩點。在今日中國,能讓維吾爾人接納漢人的地方,大概只有關押政治犯的監獄。那次入獄給他的最大收穫就是結識了同是政治犯的維吾爾人穆合塔爾。正是因為有了他,這本書才有了新的角度。新疆不再是文件、書本和資訊中的符號,而是真實的血肉、情感乃至體溫。他與新疆的土地和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從此有了脈絡相通、呼吸與共的感覺。不再居高臨下,而是置身其中;不再用外人眼光,而是站到了維吾爾人中間。 這本書的內容是在不同時間所寫,但都和穆合塔爾有關。第一部分是王力雄被捕經歷的追憶,包括與穆合塔爾的相識。第二部分是作者出獄後四次重返新疆的經歷,四次都和穆合塔爾見了面。第三部分是本書的核心——王力雄對穆合塔爾的訪談。傾聽一位維吾爾人敞開心扉的談論,將會帶你直接進入新疆議題的核心。第四部分是王力雄對新疆問題的思考,以寫給穆合塔爾的信呈現。 《我的西域,你的東土》的初版,比新疆民族問題爆發的標誌性事件——「烏魯木齊七五事件」早了兩年。七五事件是發生在烏魯木齊的維漢民族仇殺,數千人傷亡,被視為維吾爾人與漢人從此整體敵對,當局治疆從發展經濟為主轉向政治高壓的轉折點。《我的西域,你的東土》也因此被認為具有預見性,走在歷史之前。此次的新版添加了〈十六年後續篇〉,王力雄新寫了兩位維吾爾朋友和一位西藏仁波切的命運,可以視為本書的續寫,供讀者一窺新疆問題和中國民族問題在這十六年的發展和現狀。 至今,我未見任何漢人研究者真實展現過維吾爾人的內心。中國官方近年對新疆研究投入很大。眾多官方研究者有權看文件,瞭解機密,見的人廣,到的地方多,卻唯一做不到打開維吾爾人的心扉。⋯⋯在我看來,能聽到一個維吾爾人的心裡話,絕對勝過讀一百本外人寫新疆的書。如果沒有新疆入獄,我永遠不會有這樣的機會。穆合塔爾是我的同牢獄友。在今日中國,能讓維吾爾人接納漢人的地方,大概只有關押政治犯的監獄。那次入獄給我的最大收穫就是結識了穆合塔爾。這本書正是因為有了他,才有了現在的角度——不再居高臨下,而是置身其中;不再用外人眼光,而是站到了維吾爾人中間。——王力雄
有去無回的地方:一個維吾爾女孩在新疆「再教育營」的真實經歷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米日古麗.圖爾蓀、安德莉亞.C.霍夫曼 商周出版 2022 - 12
*從中國集中營劫後餘生,甘冒生命危險為維吾爾人挺身而出*
*漫畫「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主角親筆,道出她充滿殘暴與哀傷的命運*


「我倖存下來,就是要向全世界揭發此事。日後再沒有人可以辯稱,他們對這樁人間慘劇一無所知。」


她有罪,只因為她是維吾爾人?


米日古麗.圖爾蓀的三個孩子被強行帶走,自己被帶到「再教育營」,每日每夜遭受慘無人道的苦刑折磨,並且被迫絕育。她目睹同室獄友被強暴和殺害;全天被攝影機監控,不能說話,只能蹲著或站著睡覺;不一定能吃到稀粥和饅頭,但常常吃到電擊棒的滋味;唱黨宣歌曲、喊口號、背紅書和習語錄,沒有一分鐘能夠自主思考。中國政府為消滅維吾爾文化與宗教信仰施行同化措施,打垮自己的人民,阻止他們親近,讓他們活在恐懼中,恐嚇他們,不允許他們擁有自由,要他們沉默。


今天即使在流亡中,米日古麗依然遭到跟蹤與威嚇,但她決心挺身而出,不再沉默,勇敢公開自己的親身經歷,向世界昭告集中營牆內的罪行,維吾爾人受的苦難。她的故事是中共迫害維吾爾人的鐵證,並讓我們能接近那些被中國新聞隱匿的人。
创建日期: 2025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