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读书

炼金术士社畜型改二 Rev.8964 :typing:

炼金术士社畜型改二 Rev.8964 :typing: @kishinami

122 本书  

读!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图书] 豆瓣
8.1 (68 个评分) 作者: 林欣浩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1 - 5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内容简介:这是一本有趣的哲学简明史,也是人类最厉害的天才们自我折磨的历史。哲学家们只想在思考中寻找终极真理,但在他们的争吵中,世界却意外地被改变。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这些天才们的精神世界,做一次轻松幽默的哲学之旅吧。
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休谟到康德,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一代代哲学家不断思考,并对我们的世界做出形形色色的阐释,而哲学却并没有所谓的终极真理。那么,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他们在重复没有意义的活动吗?显然不是。
这本《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从哲学家们庸常或天才的生活轨迹入手,为我们呈现了绝大多数人惰于思考却不得不一直面对的问题: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
哲学家们的探索过程与他们自身的行为相映成趣,在哲学家们享受纯粹“思维的乐趣”的同时,也为我们充分展现了哲学的真正旨趣所在。
适用于:哲学爱好者,对哲学史有浓厚兴趣的各年龄、各阶层读者。
日本之镜 [图书] 豆瓣
A Japanese Mirror: Heroes and Villains of Japanese Culture
8.0 (33 个评分) 作者: [荷]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4
★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6)——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由内田康专文导读,以“亚文化”为关键词,梳理日本在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如何大量地吸收、模仿外来文化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精辟地点出日本文化静谧、沉稳,同时庸俗、下流的独特魅力。
★ 《日本之镜》对日本的神话传说、电影、戏剧、文学、艺术进行深刻又有趣的探讨,剥开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层层面纱,解释日本民族极端且矛盾的文化特性。伊恩·布鲁玛以幽默风趣的文笔,带领读者窥见日本大众文化中色情、暴力、变性等元素背后,追求美及自我解放的意图。
★ 《日本之镜》聚焦于日本的流行文化,通过各类漫画、女扮男装的宝冢歌剧团、演艺圈的偶像明星,到黑帮、色情、家庭等各式电影,伊恩·布鲁玛都揭示隐藏其后的日本传统文化、民族性、社会氛围,以及自我认同,也解释了为何这些流行文化或励志向上,或怪诞荒唐,或血腥低俗,卻都能在商业及文化传播上異軍突起,取得成功。
★ 获选“兰登书屋20世纪百大英文非虚构”读者票选之书。
【内容简介】
强调礼节、秩序及仪式,温柔文雅、合群顺从的日本人,其大众文化中却处处糅合了极端病态的暴力与色情美学。以“家庭”为价值判断的核心,对“母亲”“父亲”形象的期望、幻想,造成日本人对性别的焦虑与矛盾。男性对“母性”的渴望、对女性力量的恐惧,以及对女性性欲的忧虑,通过谷崎润一郎、吉行淳之介、沟口健二、铃木清顺等人的作品展现无遗。而重视合群、强调集体的日本人,个人内心情感与自我主张在社会规范与社会期许面前毫无作用。群体和人际关系的束缚,造成在义理人情之前,道德、法律都需退让,进而说明日本人往往缺乏个人责任承担意识的民族性。
《日本之镜》通过对电影、戏剧、文学、艺术和神话传说鞭辟入里的分析,剥开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层层面纱,解释日本民族这些两极又矛盾的文化特性,同时勾勒出日本人如何映照出自身的样貌。无论是黑泽明的电影、三岛由纪夫的小说、文乐《忠臣藏》、宫本武藏的传说,或是黑帮片与家庭剧,伊恩·布鲁玛都信手拈来,幽默风趣地探索有如镜子般反射出现实的戏剧性幻想。他对日本大众文化中病态怪诞的行为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解释,让读者能理解这个被迫温文尔雅的民族如何借由“人为”的风格化与仪式感,寻求压抑自我的解放。
【名家推荐】
本书列举了当代日本流行文化的怪象,从拥有庞大发行量和充斥荒诞暴力元素的色情漫画,到多愁善感的黑帮片和流浪者电影,无所不包。笔触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纽约时报》
文笔大胆,内容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日本之镜》融会了大量涉及两性的奇闻轶事,让人在读得津津有味之余,不免泛起阵阵不适感。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是从日本的神话展开论述,清楚何时应拉开幕布。
——《新政治家》
大开眼界……本书是对(日本人)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这两大问题的一项探索,既怪诞诡奇,又充满智慧……实在是妙笔生花。
——《每日电讯报》
《日本之镜》呈现了一名游客最想看见的真实日本,他应该把这本书放进行李袋中。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这本精彩绝伦的文化研究和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一样,用电影探索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但布鲁玛更进一步利用电视剧、漫画和黑白情色片强化他的分析……迷人的民族掠影。
——《卫报》
这本书精妙地解释了日本混合的国家体制和文化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柯克斯评论》
博尔赫斯谈话录 [图书] 豆瓣
Borges at Eighty: Conversations
9.0 (7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利斯·巴恩斯通 /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西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享誉世界的阿根廷诗人、作家、翻译家。西语美洲文学之父,创作风格深邃、博学,独树一帜,尤以融现实于虚构而臻于神秘的迷宫式构思著称,对世界当代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均有重大影响。
1976年, 博尔赫斯在印第安纳大学参加了一系列有关他的生平与创作的对话活动。1980年春,他作为帕登教授重返印第安纳,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他还访问了芝加哥、纽约和波士顿,一路上边走边谈。本书为这两次美国之行中接受访谈的记录结集,共十一篇对话,涉及博尔赫斯对时代、宗教、哲学、文学和写作的诸多观点。
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主题,耄耋之年炉火纯青的思想,交织闪耀在这十一篇谈话中,使人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擘的心灵堂奥。
本书为博尔赫斯、巴恩斯通、西川三位诗人一次跨越时空和语言的诗艺合作。西川自1980年代开始译介博尔赫斯,二十年后重校精译,修订新版。编者巴恩斯通三十年后新作“后记”,重新评价博尔赫斯的文学遗产。
吃鲷鱼让我打嗝 [图书] 豆瓣
Bream Gives me Hiccups
7.6 (8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西·艾森伯格 译者: 吴文忠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4
演员×剧作家×小说家、导演×制片×编剧
杰西•艾森伯格
首部短篇小说集、同名美剧拍摄中
《吃鲷鱼让我打嗝》是杰西•艾森伯格创作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全书以“吃鲷鱼让我打嗝”系列开篇,后承“家人”、“历史”、“室友偷走了我的拉面” 系列、“约会”等八个部分。故事背景既有当代美国的各种实景,也有庞贝古城和“电话之父”贝尔的电话空间。既采用常规的短篇小说体,也大胆使用书信体、短信体、邮件体等多种形式。
作品中,人物个性和虚构场景融为一体,柔情和潜藏在滑稽幽默之后的悲情相互交织,极致诠释了艾森伯格式喜剧,探索了现代世界的疯狂与光怪陆离。
书中漫画由法国获奖插画师让•朱利安创作, “为巴黎祈福”是他的作品。
《今日美国》:杰西•艾森伯格在文坛的前途就跟他在影坛一样,不可限量。
《泰晤士报》:你还没听过杰西•艾森伯格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人?那快了!
《周六夜现场》最年轻编剧 西蒙•里奇:《吃鲷鱼让我打嗝》令人捧腹,又令人心酸,有时还使劲儿自嘲,搞得我都想给杰西一个拥抱。他这多年的神经质性格终于炼成了这块喜剧真金。
波士顿公共电台:读《吃鲷鱼让我打嗝》的时候,我简直笑得不能自已!写得太好了!
《人物》杂志:伍迪•艾伦的粉丝们会喜欢这部由演员兼剧作家杰西•艾森伯格创作的滑稽大作。
走出中东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8 (25 个评分) 作者: 周轶君 译者: 有2018年5月5印本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资深国际记者 十年后重返中东
以世界的眼睛回望故园
【编辑推荐】
本书2016年在台湾上市,荣获《亚洲周刊》2016年度好书。梁文道、刘瑜、《东方历史评论》等合力推荐。内地版本增加50幅图片,全彩印刷,真实还原这个时代所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
周轶君为国内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伊斯兰世界的窗户,她作为华人新闻界中第一线国际经验最丰富的记者,带来最真实的中东与世界。作者既有专业的记者视角,也有细腻的女性视角,细读中东的过去与现在,以及世界上其他充满变革的地区,
作者遍访16个国家,与135位人物交谈,写出一百多篇采访,讲述的并非变革原理,而是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故事。由独裁者与小市民、军人与信徒、男人与女人述说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变革之中个人的喜怒哀乐。
虽写的是中东与西欧国家,但对于作者而言,也在寻找自身问题的解答。体察不同生活、制度,均是为了重新认识自己心系的那片故园。后记中提到“我总是在别人的街头,联想自己的庙堂。千万里找寻大千世界的,心里其实都装着一个故园。”
【内容简介】
与中东的情缘召唤周轶君回到出发的原点:土耳其、埃及、巴林、利比亚、伊朗、尼泊尔……一站接一站,地覆天翻。尼泊尔改制、伊拉克重建、阿拉伯之春、乌克兰战争、委内瑞拉的阴影、列支敦士登公投、英国女王存废等全球重大变革事件在书中一一展现。身历16个国家,访问135位人物后,周轶君由中东落笔,荡至全球各大新闻热点地区,她冒着性骚扰、歧视、甚至汽车炸弹的危险,为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的逆转、混乱与动荡,做了普遍描绘。她以客观、真实、思辨的笔触,记录下每个人在历史转折中的处境、变迁中的笑声与泪影。拉开时间的距离,每一瓢变革的滋味,冷暖自知。
【名人推荐】
梁文道╱作家:
在我所认识的跑国际线的记者朋友之中,周轶君最能掌握冷静与同情之间的巧妙平衡。于是她这部《走出中东》,扰乱了吾人僵固的视界,反而却因此构成了我们前路的警示。简单的讲,在观看世界的时候先把过于庞大的自我放在一边,并不是为了如其所是的‘客观’,而是为了得到更多出乎意料的联想。那些联想,对自己说不定才因此变得有教益。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周轶君去过很多我们没去过的地方,见过很多我们没见过的人,听到过很多我们没听到的声音。从利比亚到埃及,从英国到尼泊尔,她以生动细腻的笔调将我们带入很多重大国际事件的现场,并以其冷静深入的分析引领我们思考世界前进的方向。
《东方历史评论》:
周轶君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我们时代最优秀的国际观察者,因为她超越部落狭隘思维的全球眼光,对理念和事实、历史和当下的无限好奇,也有不为炮弹所扰的冷静理性,和与之共存的人道悲悯。如果没有一批周轶君这样,具有真正的全球眼光和理解他族之能力的作者,中国就谈不上是一个现代大国。她清晰地讲述了中国与看似遥远的中东之间紧密而隐秘的关系,丰富密集的观察、阅读和极简的写作使她的书坚实而迷人。”
荆棘之城 [图书] 豆瓣
Fingersmith
8.8 (4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萨拉·沃特斯 译者: 林玉葳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9 - 11
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大庄园内,居住着李里先生和他的外甥女莫德,李里先生性格乖戾,驱使莫德终日在图书室里整理和朗读藏书。可怜的姑娘从小到大都未踏出过庄园一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某日,一位陌生人的闯入给莫德干涸已久的心灵带来生机,他就是来教莫德画画的瑞佛斯,可天知道,瑞佛斯的真实身份竟然是一个贼,他听说莫德有四万英镑的嫁妆,便想出骗婚这条生财之道。
为了确保成功,瑞佛斯又找来盗窃团伙里的苏打下手,经过安排,苏成为莫德的贴身女仆。在一步步精心策划下,事情如瑞佛斯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他不知道的是,莫德和苏之间竟产生了真挚的爱情。苏越来越内疚自责,看到莫德即将被送入疯人院,苏心碎欲绝。
可事情很快急转直下,原来一切都非苏想象的那般简单,十几年前就开始精心酿造的大阴谋在等待所有的人,一个晴天霹雳般的真相已呼之欲出。
BBC热门影集《指匠情挑》精彩原著,2002年入围“柑橘奖”、“布克奖”。
基督山伯爵(上下册) [图书] 豆瓣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9.2 (50 个评分) 作者: 大仲马 译者: 韩沪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1
大仲马(1802-1870)法国著名通俗历史小说家《基督山伯爵》是他的代表作。
法老大副堂泰斯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秘密告诉了他。堂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本充满浪漫的传奇色彩,章章奇特新颖,引人入胜。
想象的共同体(增订版) [图书] 豆瓣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民族主义是一股奇异而强大的力量,它所触及的是人类灵魂深处对归属感的渴望;民族主义同时又是政治史和思想史上一个困惑难解、却又挥之不去的谜。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它们在历史上是怎样出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为何它们能够在今天拥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当性?这些都是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学者们试图要解答的问题。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力图提出一个解释上述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新的理论典范。安德森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他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通过比较史和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安德森对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进行了论证:他否定了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民族主义起源于欧洲的观点,认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南北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才是"第一波"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经由美洲而散播至欧洲,再到亚洲和非洲。安德森百科全书式的欧洲史素养与当代东南亚研究权威的背景,以及他对东西方多种语言的掌握能力,使得他的论证更具说服力。《想象的共同体》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令它已经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是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同时也是理解人类社会诸多现象时,不可或缺的指引。
错觉 [图书] 豆瓣
Why we make mistakes : how we look without seeing, forget things in seconds, and are all pretty sure we are way above average
6.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哈里南 译者: 赵海波 中信出版社 2009 - 6
我们的生活总是与一种奇怪的错觉相随:我们的眼睛常常不可思议地欺骗自己,我们曾有的刻骨回忆常被自我意识纠正,我们总是自命不凡,即便今天的股票挣了一笔,也认为自己只是小试身手而已。
在这本人类行为学的经典之作中,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约瑟夫·哈里南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一些有趣行为——我们怎样思考,怎样看,怎样记忆,怎样忘怀,是什么东西引诱我们的人生抉择变得非理性。
为了展示我们的真正生活,哈里南制作了一道行为学的大餐:有心理学和神经学做调料,有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学做陪衬,有地理学和航空知识做谈资,有橄榄球赛事和股票投资做饭后消遣。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生活不被无心的失误跟随,就看看哈里南在这本书里是怎样细心地帮你找到那些错误,并且告诉你怎样更正它,让你的生活更加完美,而不让美玉般纯洁的日子留下瑕疵。
思考, 快与慢 [图书] 豆瓣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inking, Fast and Slow
7.6 (87 个评分) 作者: Daniel Kahneman / 李爱民 译者: 胡晓姣 / 李爱民 中信出版社 2012 - 7
本书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 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 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 职场和个人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思想與方法(全新修訂版) [图书] 豆瓣
作者: 殷海光 水牛出版社 2013 - 8
是真理,還是「真理的贗品」?
如何檢證言論與思想的正謬真假?
經過50年的時空更迭,
依舊是思想方法論的經典之作!
殷海光對於台灣思想界和自由主義發展上,具有重大而長遠的影響,他也是最早在台灣介紹西方科學哲學的學者。
本書即是他關於科學哲學論述的經典著作,
特別是針對邏 輯經驗論(Logical Empiricism)的內涵分析與應用與應用推演有精闢的闡述。
本書裡面的文章分作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導論部」;第二部分是「專論部」。文章雖然分作這兩個部分,但是它們所顯示的思想脈絡確是一貫的。「專論部」裡的文章是「導論部」 裡的文章之理論基礎。「導論部」裡的文章是「專論部」裡的文章之應用。
本書特色
「他是一代人的精神導師,也是承接中國脆弱的自由主義傳統的關鍵人物。即使對於我們這一代大陸知識份子,他的影響也通過的學生李敖、張灝傳導過來。
對我們來說,他的人格比他的學識更有魅力。他的倔強存在似乎也在提醒我知識份子本應的模樣。」——作家 許知遠
時至今日,殷海光先生已成為臺灣某一世代的象徵人物。談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臺灣或臺灣的自由主義,必然會談到殷先生及其著作。他的著作,以思想深刻、邏輯層次縝密、文句充滿情感著稱,有一種極為獨特的感染力。其著作,數十年來影響了海內外的無數讀者,早已成為華人世界共享的精神遺產。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 [图书] 豆瓣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11/e)
9.1 (17 个评分) 作者: [加] 基思·斯坦诺维奇 译者: 窦东徽 / 刘肖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0 - 4
在今天的大众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到处充斥着关于潜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读心等伪装成心理学的主题,更有一些伪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治疗师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欺世盗名,从中渔利。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心理学信息面前,如何拨除迷雾,去伪存真,成为一个明智的心理学信息的消费者呢?《这才是心理学》将教给你科学实用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将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从伪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这才是心理学》第1版出版于1983年,30多年来一直被奉为心理学入门经典,在全球顶尖大学中享有盛誉,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第11版。How to ¬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是本书的英文书名,直译为“如何清晰地思考心理学”。中译本首次在国内出版时,所采用的书名是《与“众”不同的心理学》。第8版中译本出版时,伪心理学在国内正有愈演愈烈之势,加之考虑到作者始终聚焦于将科学的心理学与伪科学、伪心理学以及通俗心理学区别开来,故书名曾一度改为《对“伪心理学”说不》。第9版采用了《这才是心理学》这一更加贴切的书名,已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良好的口碑,故第11版沿用了这个书名。
这本书并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导论类教材,很多内容是心理学课堂上不曾讲授的,也是许多心理学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作者正是从此初衷出发,以幽默生动的语言,结合一些妙趣横生、贴近生活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可证伪性、操作主义、实证主义、安慰剂效应、相关和因果、概率推理等心理学中的基本原则。与上一版相比,第11版更新了最新的研究资料和实例以及290篇新文献。
《这才是心理学》不仅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助于建立心理学研究中必要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意识,其通俗易读性也非常适合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帮助你纠正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学会独立地评估心理学信息,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同时,本书也有助于培养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伪装的宗教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 卡尔·克里斯蒂安·布里 译者: 吴麟绶 商务印书馆 2020
在20世纪20年代,布里曾是位杰出的作家和政论家,《伪装的宗教——集体妄想之批判》一书描写了那个时代种种思想现象的扭曲。那么到底什么是“伪装的宗教呢?”布里对此做出了解释。他认为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充斥着各种思潮,人们被淹没在大量的知识、信息、阐释和经验之中。单个的信息虽并非错误,但汇聚一处,却并不能给人真实的感觉。后来者所缺少的是对整体意义的把握。对此我们心知肚明,但却无法改变,甚至也不想改变。这种听天由命的态度正是滋养伪装宗教的土壤。伪装的宗教给那些无法容忍不确定因素的人一个所谓真实的解释,确切地说是种根深蒂固的所谓事实。这个事实就隐身于现实世界之后,与现实世界仅有一门之隔。只要通过这扇门,就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伪装的宗教开启了这扇门后的世界,布里将那里的人称为“世界后面的人”。在布里眼中,伪装的宗教许诺能够解决所有世间悬而未决之事并战胜世间万般邪恶。这对布里而言是宗教和伪装的宗教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布里在书中提出三个观点:伪装的宗教首先是指根植于过去的英雄主义,例如对种族、超人等的信仰。其次是指有关未来的理论,如和平主义、性自由等。第三是指灵魂或通灵的帝国,如精神感应、心理分析、人智学等。显而易见,此种分类必然备受争议。虽说书中的一些数据已经过时,一些预言也被后来的结果所推翻,还有些事情我们今天知道得更多、更详细。但这本书像一盏灯,为当时的人们照亮了那个时代并引导人们审视自身。布里是位博学多才的作者,但他在后记中将这本书称为“清除杂草教科书”。这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鞭辟入里且条理清晰。时隔数十年,这本书读起来依然能令人兴趣盎然。慕尼黑大学教授彼得•斯洛特戴克称誉此书为“一部被遗忘的杰作”。
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超自然? [图书] 豆瓣
Supernatural:Death, Meaning, and the Power of the Invisible World
作者: 克雷·勞特雷吉 译者: 王婉卉 本事出版社 2020 - 2
運用心理實驗揭露死亡、生命意義與隱形世界的力量
你是虔誠的教徒?還是相信科學的無神論者?
你透過宗教信仰找到生命的意義及自我存在的價值嗎?
還是,你只相信科學並擁護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
認為運用科學與科技,就能改善並提升人類的生命,追求永生不死呢?
我們打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踏上邁向死亡的旅程,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人在一生中可以選擇的道路很多,但全都是通往相同的終點。
死亡,是一個未知的領域,而人們對於未知的事物向來充滿恐懼,
其實,無神論者就跟大家一樣也不想死去、永遠消失。
「終有一死」是所有人都得面對的問題,無關乎個人的宗教信仰。
即使對死亡有所覺知,卻也造成了特有的心理負擔,總需要有解決辦法才行。
於是,我們找到了一個方法──相信超越理解範圍以外的力量;相信超自然……
一般大眾到底是怎麼思考超自然這件事?
我們的心智究竟是如何讓我們得以思索並相信違反自然法則的事物?
為什麼人們在經歷失去、痛苦、壓力、無常時總會求助於超自然信念?
為什麼這類信念在協助我們處理上述負面情緒狀態時會如此有效?
比如說,古今中外的人都一直深受飛行能力吸引,
是因為這個能力象徵著從受制於有限生命中獲得的自由。
飛行意味著戰勝了自然法則。
飛行反映的是一種超越(transcendence)。
人死後,身體會埋在大地之下,但靈魂會飛離肉體。
因此,飛行幻想代表著逃離現實,這只是一種特有的逃避現實方式。
飛行象徵著逃離死亡。
這種超自然思維,能夠減輕壓力與焦慮,改善情緒與心理健康。
不過,這種思維也潛藏著黑暗面,可能會造成個人與社會問題,
有些人還可能因此做出不可挽回的行為。
本書將會探討超自然信仰帶來的眾多好處以及它的黑暗面。
作者帶領讀者一一爬梳各式各樣的迷人心理學研究與實驗,
描繪出人類天生就會運用超自然方式思考。
他藉由探索實驗存在心理學此一新興領域的研究,
主張所有人類都擁有同樣的存在需求,
且不分時代、文化、宗教信仰,皆具備類似的因應策略。
本書為我們呈現,科學如何協助人們了解宗教,
超自然信念如何自人們體內油然而生,
而人類的生命又是如何受到死亡形塑。
科学态度 [图书] 豆瓣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defending science from denial, fraud, and pseudoscience
作者: 李·麥金泰爾(Lee McIntyre) 译者: 王惟芬 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1 - 7
對科學的質疑洶湧而來,科學家該如何謹慎面對、維護科學價值,並避免偏誤?
本書帶您真正認識「科學」,並起身捍衛科學的獨特性。
※科學在乎的是證據,且科學家永遠願意根據新的證據改變理論。
※即使是失敗的理論也能幫助我們更加認識「什麼才是科學」。
對科學的似乎攻擊沒完沒了。陰謀論者、氣候變遷否定論者、地平論者⋯⋯他們聲稱所謂的科學「只是一種理論罷了!」科學家被政治所操弄、向大眾隱瞞真相。這些人自詡為當代的伽利略,被科學的裁判所壓迫。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為了捍衛科學價值,科學哲學家們力圖劃出一道界線,將科學與非科學區隔開來,以指出科學的與眾不同之處——科學是如何帶領人們認識世界,一步步邁向真實?
麥金泰爾在本書指出,理解科學非凡之處的最好方式,反而是從遭遇挫敗的例子中切入,觀察科學家是如何透過「科學態度」,從失敗中前進。科學態度如何轉變現代醫學?地質學社群如何從集體的偏誤中醒悟?科學史中充斥著被推翻的理論,但本書指出,即使是失敗的理論也能幫助我們更加認識「什麼才是科學」。
捍衛科學價值,區辨偽科學、陰謀論與科學造假最有效的方式,是檢視他們是否違反整個科學社群擁抱的集體價值,也就是願不願意根據新的證據而修正自我。本書提供讀者更實務的見解,從科學史角度認識社會進步的原理,拋棄教科書式的思維,避免意識形態與偏誤,培養更具彈性與進取的新一代科學素養。
本書特色
1. 破解科學迷思,透過「科學態度」來區辨科學、非科學與偽科學。
2. 認識減少科學錯誤的具體方法、培養講求實證精神的科學素養,避免認知偏誤。
3. 提供豐富舉例,從天文、化學、地質以及醫學的失敗例子中,認識科學態度的重要性!
反智 [图书] 豆瓣
作者: David Robert Grimes 译者: 楊玉齡 天下文化 2020 - 7
识破迷惑人心的把戏、似是而非的话术
理性并非本能,理智需要锻鍊
————————
你觉得下面这个三段论,有没有问题呢?
前提一:人皆不免一死。
前提二:苏格拉底不免一死。
结 论:因此,苏格拉底是人。
如果你觉得完全没问题,
那么我们把「人」换成「狗」,重写如下:
前提一:狗皆不免一死。
前提二:苏格拉底不免一死。
结 论:因此,苏格拉底是狗。
看得出来问题出在哪里吗?
我们再举两个同样类型的错误推理的案例:
前提一:巴黎在欧洲。
前提二:我在欧洲。
结 论:因此,我在巴黎。
前提一:共产党赞成加税。
前提二:我的政敌赞成加税。
结 论:因此,我的政敌就是共产党。
你知道吗:
♢ 社群媒体上被分享的文章,有六成是没仔细读过内容的人转传的。
许多人只因为标题很吸睛,就按赞、按分享!
或是因为标题令人愤怒,就在键盘上充满热血、展现义愤!
♢ 政客使用统计学,就和醉酒的人使用灯柱一样,
是为了支撑,而不是为了照亮。
♢ 卖房子的人说:「前年房价虽然跌了50%,但去年又强弹了50%,
买家完全没有亏到钱喔。」他应该是很诚实,才会这么坦白吧?
♢ 命理师和占星家说:「你很善良和热情,但如果你感觉遭到背叛,
你也可能产生令人招架不住的怒火与怨愤。」
你觉得很准吧!所以,他们几乎对每个人都这么说。
♢ 人的记忆,并不像录像装置,你只要录下事件,以后就可以回顾。
记忆其实更接近维基百科,你可以上去改动它——但是别人也可以。
♢ 媒体好像分不出「一场车祸意外」与「一场文明危机」之间有何差别,
所以行车记录器新闻,往往凌驾于专业镜头下的深度报导……
我们习惯追求速度、胜过追求真实度,习于反应、而非反省。
我们具有上帝般的科技,却拥抱中古时代的习俗,怀有旧石器时代的情绪。
《反智》搜罗了常见的推理谬误、逻辑缺陷、数字迷思、偏见和阴谋论,
以当今社会的著名事件和近代历史的精采故事为例,
告诉我们如何识破种种迷惑人心的把戏、似是而非的话术,
以及如何建立分析性思考的能力。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图书] 豆瓣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How Good Intentions and Bad Ideas Are Setting Up a Generation for Failure
作者: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 葛瑞格‧路加諾夫(Greg Lukianoff) 译者: 朱怡康 麥田 2020 - 2
這是人人為了正義出征的年代,也是飽受憂鬱焦慮所苦的年代
差別只在於:你是為自己討回公道的受害者?還是咎由自取的加害者?
而無論何者,每個人都感覺自身安全岌岌可危,個人權利遭受剝奪
當教育方針不斷暗示年輕人「你很脆弱」
我們正親手將下一代推向毀滅之路
亞馬遜網站4.7顆星好評!
史迪芬‧平克(哈佛大學教授)、麥克‧彭博(前紐約市長)│重磅推薦
2018年《彭博商業周刊》年度好書 ▎2018年《紐約時報》最值得關注的100本書 ▎2018年「美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推薦書單 ▎2018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非虛構類決選 ▎《商業周刊》1674期書摘報導
為什麼在崇尚自由民主風氣的美國大學校園裡,「走出同溫層」成了一件最危險的事?
因為數十年來,美國的整體社會氛圍持續鼓勵年輕人以扭曲的「三大謬誤」來思考!
什麼是三大謬誤?
★「脆弱」的謬誤:殺不死你的,讓你更脆弱(╳)
★「情緒推理」的謬誤:永遠信任自己的感覺(╳)
★「我們」VS「他們」的謬誤:人生是好人與壞人的戰爭(╳)
▶「脆弱」的謬誤讓人們誤以為應該要避開受挫的風險,一切「安全至上」,包括情緒上的安全感;
▶「情緒推理」的謬誤引導我們迅速回應負面情緒,而非理性論證,陷入負面回饋循環;
▶「我們」VS「他們」的謬誤則把人分為「我們」與「敵人」,而「我們」才是唯一的正義。
╱╱╱╱╱╱╱╱╱╱╱╱╱╱╱╱╱╱╱╱╱╱╱╱╱╱╱╱╱╱
當人心對立,民粹崛起,假新聞紛至,大型社會衝突不斷
「三大謬誤」取代了理性思維,「安全至上主義」成為校園的最高指導原則
與此同時,全國性的青少年情緒疾患比例不斷創下新高
新世代人類該如何重新打造強壯的心理素質?
╱╱╱╱╱╱╱╱╱╱╱╱╱╱╱╱╱╱╱╱╱╱╱╱╱╱╱╱╱╱
2017年,柏克萊大學校園爆發左派學生對右派講者的演講抗議,1500名示威者湧入,引發流血暴動;同年的夏綠蒂鎮事件裡,一名年輕的白人至上主義者開車衝進左翼團體、少數族裔人士串連的遊行群眾中,當場輾斃一名示威者,十九人受傷。
早在數十年前,三大謬誤便已為龐大的玻璃心世代埋下種子,逐漸在美國人的日常與教養經驗裡生根。如今,它們更激化了社群中的批鬥與獵巫文化,使公共事務討論難以進行,在川普當選後,這樣的現象愈發嚴重,仇恨言論四起,連帶加劇校園衝突。
本書乃美國最具權威性的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偕同憲法第一修正案專家葛瑞格‧路加諾夫振聾發聵之作,他們指出,安全至上與過度保護主義正侵蝕美國高等教育以及它們最珍貴的民主,腐蝕言論自由的根基,甚至催化了極端民粹。對此,兩位作者從自身專業領域出發,包括道德心理學、認知行為療法(CBT)與言論自由等相關學說,探究了自2013年以來,美國的多起重大校園事件與高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改變、社群媒體崛起、川普上任等變化之間的交互關係,抽絲剝繭地檢視了近年來新世代人類心理以及國家未來面貌的走向,並提出珍貴的建言。
【本書架構】
在第一部分,作者詳細闡述了自2013年起席捲大學校園的「安全」文化,並說明如何學習辨識三大謬誤。除此之外,這部分也介紹了認知行為療法(CBT)的關鍵概念,指出CBT模式如何改善批判思考技巧、抵銷重大謬誤的不良心理後果。
第二部分是三大謬誤造成的不良實例,並從社會學角度討論獵巫和校園暴力。作者解釋,由於大學的核心使命是教育和研究,若因立場相左而拒絕溝通討論,將導致大學功能失靈。本部分亦檢視了美國大學中逐漸增加的罷邀講者、嗆聲文化,探討新流行的「言論即暴力」觀念,並解釋這種觀念為何有害學生心理健康。
在第三部分,兩位作者剖析了從2013到2017年的大學變化成因,並以六條線索循序漸進:
(1)美國政治趨向兩極化,黨派對立上升;(2)罹患焦慮症和憂鬱症的青少年增加,學生因此更自認需要獲得保護,更容易接受三大謬誤;(3)家長教養方式改變。雖然童年時期早已變得更為安全,但犯罪事件的比例卻被媒體放大,加劇家長與孩童的恐懼;(4)基於上述恐懼,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兒童缺乏自由遊戲和不受監管地冒險的機會,但若要長成懂得自我管理的成人,兒童必須具備這兩種經驗;(5)校園行政管理組織擴大,保護學生的任務無限上綱;(6)人民追求正義的熱情日益高漲,但對正義的定義與看法卻與以往有所不同,甚至不惜訴諸暴力。
在第四部分,作者對家長和老師提出建議,希望他們能依此教育出更有智慧、更堅強也更獨立的新世代。同時,他們也對大學教授、學校管理階層和大學生提出忠告,建議他們將其運用到生活之中。
=本書特色=
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之後,美國最受歡迎的社會心理學家兼公共知識分子
強納森‧海德特全新力作
=各界重磅推薦=
「沒有人無所不知或不會犯錯,所以願意評估新觀念對了解世界很重要。然而,雖然大學應該是開放辯論的論壇,它們卻漸漸有了教條主義和不寬容的風評。路加諾夫和海德特都是傑出的言論自由擁護者,對於大學出了什麼問題,還有我們該如何讓大學維持最高理想,他們提出了深刻的分析。」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教授,《再啟蒙的年代》、《語言本能》作者
「不容忍不同觀點的現象增加,不僅是大學校園浮現的挑戰,也是我國政治論述面臨的考驗。民主制度要求我們了解現況如何、原因何在——這樣才能找出解決方案,並採取行動。讀《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是很好的起點。」
——麥克・彭博(Michael Bloomberg),彭博有限企業及彭博慈善基金會創辦人,紐約市第一〇八屆市長
「人在社會裡的行為不能免於理性科學分析的力量。請以本書為鏡,正視美國逐漸軟弱的事實,並思考我們能做些什麼。」
——奈爾・德葛拉司・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海頓天象館(Hayden Planetarium)館長,《宇宙必修課:給大忙人的天文物理學入門攻略》作者
「路加諾夫和海德特解釋了『直昇機家長』現象及其危險——過度保護如何放大孩子的恐懼,讓他們更不容易成為能管理自己生活的成人。為了成長茁壯,孩子必須接受考驗、承受壓力——包括面對不同觀點的挑戰。」
——蘇珊・麥可丹尼爾(Susan McDaniel),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教授,美國心理學會前任會長
「如果要讓不同背景的年輕人成為真理的追求者、民主的維護者,我們這個國家該怎麼做比較好?在《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裡,路加諾夫和海德特嚴格分析這項由來已久的挑戰,檢討這個問題在今日的樣貌,並為如何應對開出縝密的處方。本書作者正確指出推動進步必備的德行和實踐智慧,本書也體現了這些德行和智慧。路加諾夫和海德特不僅以身作則,也提出金玉良言,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我們。」
——康乃爾・韋斯特(Cornel West),美國當代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民主很重要》(Democracy Matters)作者;以及羅伯・P・喬治(Robert P. George),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著有《良知及其敵人》(Conscience and Its Enemies)作者
私货 [图书] 豆瓣
The Fun Stuff
8.5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詹姆斯·伍德 译者: 冯晓初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和《小说机杼》几本书的出版,使詹姆斯·伍德成为同时代批评家中的翘楚,继之而来的《私货》则令他稳站高地,他不仅是一个明察秋毫的评判人,更是当代小说的鉴赏家。
这23篇热烈而光彩闪耀的文评,覆盖了诸如哈代、托尔斯泰、莱蒙托夫、埃德蒙·威尔逊这样的 重要作家,在这些篇目里,詹姆斯·伍德为我们描摹出一个现代小说的全景图貌。
他也将自己对文学规则的百科全书般的深刻理解,举重若轻地和他对当代最重要作家所持有的同样深刻的分析联结在一起:科马克·麦卡锡、伊恩·麦克尤恩、石黑一雄以及V.S.奈保尔。
收录在《私货》一书中的,还有获得2011年“国家杂志奖”最终提名的、致敬基斯·穆恩的同名篇目,以及伍德关于乔治·奥威尔的文章,这篇文章被克里斯托弗·希钦斯收入他编选的《2010年度美国最佳文选》。
《私货》对任何关注当代文学的人来说,都可算是不容错过的阅读经历。
“伍德是当今最好的批评家,柯尔律 治、黑兹利特、普里希特……的承继者。”
—— 约翰·班维尔,《爱尔兰时报》
“这一代里最有影响的批评家。”
—— 威廉姆·斯凯德尔斯基,《新政治家周刊》
“今时今日仍然在世、且作品会于未来五十年间广为传阅的少数专家之一。”
—— 布莱恩·莫顿,《国家》
“当今最引人注目且最具良知的批评家。”
—— 《卫报》
“伍德是一位绝妙的批评家。他以无可比拟的生动来呈现作家是如何写作的。就像一位非常棒的老师亲临授课一般。”
—— 威廉姆·莱斯,《标准晚报》
“智识的迷眩、文学上的敏锐以及精神之严肃,他的文章于此所有当之无愧……伍德的写作如同梦境。”
—— 丹尼尔·门德尔松,《纽约时报书评》
(正在采用) (你提供的)
真看 [图书] 豆瓣
Serious Noticing: Selected Essays, 1999-2019
作者: [英国] 詹姆斯·伍德 译者: 冯晓初 / 黄远帆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11
自詹姆斯•伍德出版第一本批评文集《破格》(1999)开始,他就被认为是英语文学批评界的领军者。他既评判那些殿堂级经典作家(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臧否晚近的重要作家(赫拉巴尔、塞巴尔德),也评点重要的当代作家(埃莱娜•费兰特、海伦•加纳)。他建立起了一套富有智识,又犀利精准的批评标准,并将这套标准用自成一格的文章呈现出来。
《真看》精选了伍德二十年来的批评散文,编排巧妙,相邻的两篇往往能够相互映照,折射出伍德在尖锐之余的宽厚。此外,本书亦增补了他在《纽约客》上发表的一系列对近年来极受文学界瞩目的当代作家的评论文章,将伍德评论的版图拓展至柏林、意大利、巴尔干半岛、澳洲……全面展示了伍德评论的深度与广度。
创建日期: 2022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