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缩历史

EXA

EXA @95135762824

39 本书   15 部电影  

对话艺术家保罗·考克斯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莎拉·马特拉 译者: 陈卓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3
【内容简介】:
保罗·考克斯的视觉世界生动有趣,充满着图形和诗意,它由鲜艳的颜色、符号、规则组成。保罗将自己定义为画家,但远远不止,他还拥有着平面设计师、作家、舞台设计师等多个身份,装置、儿童读物、海报、舞台布景都是他的设计领域。限制性和偶然性是保罗创作中两个如影随形的“同伴”,保罗总是会运用一切他能够想到的因素和方式去不断创新,而非简单重复和再现。
本书主要是由法国作家莎拉·马特拉与保罗·考克斯的对话,以及保罗的作品展示构成,对保罗视觉艺术的展现具有重大意义。在这场热情的谈话中,保罗·考克斯讲述了他的青年时代、他的职业生涯、他的灵感,并一丝不苟地解释了他的工作方法。通过本书,我们能体会到保罗那种没有压力、没有造作的生活哲学,瞬间回到温暖、轻松、真实的当下。
“就如一些人可以用准确的词语表达他们看到的一切一般,保罗·考克斯选择用恰当的图像来表达自己。他的图像可以带我们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编辑推荐】:
★保罗·考克斯身份多元,是一位“斜杠艺术家”,他既是画家,也是平面设计师、作家、舞台设计师,其鲜明的风格在各个艺术领域都独树一帜。他在书中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艺术之路,以及独特风格形成背后的创作理念与方法。本书既可以成为画家、插画师等专业人士的参考读物,其中的理念、技巧也可为设计师、设计学习者提供灵感,也适合从事创意工作的读者、对艺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保罗在创作时追求“偶然”与“限制”,这也造就了他作品中那种没有压力、没有刻意、没有造作的生活哲学。在如今纷杂的生活中,保罗可爱、鲜艳,充满个性与愉悦的作品总能给大家带来治愈。
★全书以作者莎拉·马特拉与保罗·考克斯轻松的对话为主,言语中尽显保罗幽默且童真的性格。书中还包含大量保罗的作品,图文并茂,展现出他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以及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
★本书在中国的出版,得到傅雷出版资助计划的资助,也将是保罗·考克斯的作品与理念第一次系统且较为全面地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对中国当代视觉艺术相关的创作者有较大的学习价值。
波普主义 [图书] 豆瓣
POPism
作者: [美] 安迪·沃霍尔 / [美] 帕特·哈克特 译者: 寇淮禹 2022 - 7
波普艺术,鲍勃•迪伦,地下电影制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场文化风暴以纽约为中心爆发开来,当时处于这场风暴之眼的人便是安迪•沃霍尔。他的工作室,那个以 “工厂”之名为人所知的曼哈顿敞间,正是整个六十年代文化圈的枢纽。在这里,他不仅创作出了定义波普艺术的汤罐头和众多文化偶像的大幅画像,还拍摄出了《切尔西女孩》及其他沃霍尔经典;从卢•里德和“地下丝绒”到伊迪•塞奇威克,那个年代每一个人的身影都在这里出现;沃霍尔自己亦置身其中,旁观着那段不可思议的时光。《波普主义》以幽默坦率的爆料,为那改变世界的十年留下了一份终极的内幕记录。
大坊咖啡店手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大坊胜次 译者: 童桢清 新星出版社 2023 - 11
◎1975—2013 写给一间咖啡店的安魂曲
三十八年不休店的日本咖啡文化传奇
◎小泽征尔、向田邦子、村上春树等 文化名人与过路油漆工人皆能流连放松的自由空间
◎烘焙笔记、手冲测试,追溯大坊咖啡风味的起源
默剧、诗歌、陶器、花道、绘画,多重审美协奏回响
------------------------------------------------
★内容介绍
2013年,在咖啡爱好者的一片叹息中,开业三十八年未曾休店的“大坊咖啡店”,因所在大楼老朽而关闭。至今,怀念之声仍不绝于耳,更增添了这间咖啡店的传奇色彩。店主大坊胜次先生自开业以来坚持手摇烘焙咖啡豆、不断测试调整风味、使用法兰绒滤布和点滴法萃取咖啡、平等待客……使这里成为小泽征尔、向田邦子、村上春树等日本文化名人与路过店铺的油漆工人皆能流连放松的自由空间。
闭店五年后,大坊胜次先生饱含着对客人们的感谢与怀念,回顾了他在咖啡店的时光,用11篇内容包罗万象又充满哲思的随笔探讨了咖啡、艺术与生活,留存下大坊咖啡店的精神,并与其做正式的告别。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间自由的咖啡店,来者不拒,来去自由;咖啡必须是苦的,咖啡也必须是甜的,它只为客人需要而呈现。
这是一间沉默的咖啡店,客人沉默地坐下,沉默地离开,享受独处的时光,但也通过咖啡与店员、其他来客进行着无声的交流。
这是一间时间造就的咖啡店,等待着来客,等待着咖啡滴滤完成,但又只存在于此时此地,让人放下匆忙,放下将来,只专注于当下、此刻。
大坊咖啡店,在三十八年的时间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和精神。
为什么要开一间咖啡店?为何将店选址在青山?如何选择待客时寒暄与称呼,为何坚持不休店?烘焙临界点的把控,酸味、苦味与甜味的平衡,水流的速度与温度……如何调动起所有元素,呈现出一杯咖啡?太田省吾的默剧、栗崎升的插花、金宪镐的陶器、西胁顺三郎的诗、平野辽与盐崎贞夫的画作,这些看似遥远的艺术,在咖啡店中产生了怎样的回响?
且听大坊胜次先生一一道来。
莎拉·巴拉斯:弗朗明哥的呼唤 (2017) [电影] 豆瓣
Sara Baras. Todas las voces
导演: José Andreu / Rafael Moles 演员: 萨拉·巴拉斯
其它标题: Sara Baras. Todas las voces / 莎拉·巴拉斯:弗朗明哥的呼唤(台)
莎拉巴拉斯是当今国际舞坛身价最高的佛朗明哥舞蹈女王,本片记录她致敬佛朗明哥大师Paco de Lucía的最新舞作「Voices」幕后筹备工作及全球巡演。从世界首演巴黎开始,巡迴遍及墨西哥、美国、西班牙及日本。
这位事事要求完美的重量级舞者,不仅致力发扬佛朗明哥的传统,也勇于挑战与创新,成功转化 专属于男性的传统曲式,展现出引领时代的强大女力。透过镜头,莎拉分享她的故事和生命,片中撷取舞作的精华片段,情感浓烈、画面壮盛,深深震撼观者的感官与心灵。
十年一觉电影梦 [图书] 豆瓣
9.0 (88 个评分) 作者: 张靓蓓 中信出版社 2013 - 4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导演李安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这不仅是一个坚持“理想不死”的电影人的成长告白,更是一部探究“如何面对磨难和荣耀”的自我对话。
美国《时代》周刊说,李安荣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与娱乐人士”,当之无愧。
张艺谋说,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李安一人。
陈文茜说,李安终于跃上顶峰,成了东西方电影世界没有人可以忽视的导演。
站在荣耀的巅峰,李安却通过《十年一觉电影梦》告诉所有人,他眼中的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
他,两次高考落榜,却意外步入舞台生涯;
他,在纽约名校高分毕业后,遭遇“毕业即失业”;
他,在美国煮饭、带孩子,做全职“家庭煮夫”,整整六年;
人往四十岁走,他才华满腹,却只能在剧组守夜看器材,扛沙袋,做苦力。他“不好意思再谈什么理想”,却不知理想已深埋心底。
李安活得很明白。他说,我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
《十年一觉电影梦》,讲述一个导演的自我修养,一个男人的征服与温存。
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下)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俄] 米·谢·戈尔巴乔夫 译者: 述弢 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 4
这部《回忆录》的中译本(全本)分5篇44章。
第1篇“我的身历”记述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总书记前的亲身经历以及他个人的家庭生活及与其知心友人间的关系。第2篇“在克里姆林宫”记述他当选总书记后进行改革的理念及活动。其中戈尔巴乔夫本人对改革事业的思考与理念、心理活动等等方面的细腻记述、“事过境迁”后的反思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辩解,官僚、派别间的明争暗斗,是任何其他书刊无法取代、独一无二的珍贵资料。第3篇“新思维和对外政策”记述在他的“新思维”指导下的对外政策。第4篇“改革与社会主义国家”记述他对国际共运、社会主义大家庭整个阵营解体原因的分析,以及在改革和新思维的“第三维”思想指导下的各种探索。第5篇“严峻的1991年”记述八月政变、年终解体的详细过程和他一个当权总统被迫辞职到签署联盟解体而成立独联体协议后的复杂的内心感受。
本书是一部对研究苏联兴亡历史极有参考价值、具有其他书刊所没有的独特视角的珍贵文献。
欧洲剪辑大师访谈录 [图书] 豆瓣
Fine Cuts:The Art of European Film Editing
作者: [英] 罗杰·克里滕登 / Roger Crittenden 译者: 成果 2022 - 3
《教父》剪辑师、《眨眼之间》作者沃尔特·默奇作序力荐,金棕榈获奖导演肯·洛奇盛赞
《视与听》《美国剪辑师工会》等行业刊物专文推荐
近30位欧洲剪辑大师的创作生涯,由资深业内专家历时数年贴身采访、精心整理而成,
回顾与大导演一起“并肩战斗”的历程,还原影史名作的“剪辑室诞生记”
特别收录塔可夫斯基、戈达尔、特吕弗、瓦尔达、贝拉·塔尔的剪辑随想
“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真挚对谈,处处流露对艺术、人生、文化、社会等多领域话题的深刻洞见
...................
📖 编辑推荐
曾任BBC经典纪录片《文明的轨迹》剪辑师的罗杰·克里滕登,走访欧洲各地,开启了一场场同行间的分享之旅,记录下这些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对话。剪辑是孤独的工作,而书中的剪辑师也曾与伯格曼、费里尼、奥逊·威尔斯、瓦尔达等大师一起,共同见证过影史伟大作品的诞生。
“在倾听这些剪辑师的心声时,你会对他们所经历的兴奋感同身受……我把他们中一些剪辑室‘穴居人’从规律或不规律的生活里‘拽出来’,让他们向读者敞开心扉……”
■ 核心主创现身说法,披露众多影史名作的“剪辑室诞生记”
○ 阿涅斯·吉耶莫丨戈达尔《蔑视》《女人就是女人》
特吕弗《偷吻》《婚姻生活》
○ 扬·德代 | 拉斯·冯·特里尔《破浪》
○ 彼得·普里斯高达 | 维姆·文德斯《德州巴黎》
○ 萨比娜·马穆 | 阿涅斯·瓦尔达《一个唱,一个不唱》
○ 利迪娅·索恩 | 基耶斯洛夫斯基《影迷》《车站》
○ 尼诺·巴拉利 | 帕索里尼《十日谈》《索多玛120天》
莱昂内《美国往事》《黄金三镖客》
○ 罗伯托·佩尔皮尼亚尼 | 奥逊·威尔斯《审判》
贝尔纳多·贝托鲁奇《巴黎最后的探戈》
○ 西蒙娜·帕吉 | 罗伯托·贝尼尼《美丽人生》
○ 塔基斯·扬诺普洛斯 | 安哲罗普洛斯《养蜂人》
○ 尤利亚妮·洛伦茨 | 法斯宾德《中国轮盘》《雾港水手》
○ 西尔维娅·英厄马松 | 伯格曼《秋日奏鸣曲》《芬妮与亚历山大》
○ 米哈乌·莱什奇洛斯基 | 塔可夫斯基《牺牲》
○ 托尼·劳森 | 库布里克《巴里·林登》
萨姆·佩金帕《稻草狗》
○ 乔纳森·莫里斯 | 肯·洛奇《土地与自由》
……
■ 既有趣又有料,透露大师鲜为人知的创作细节
○ 居然有剪辑师“背叛”特吕弗,“投奔”戈达尔?
○ 特吕弗到底有多爱“撒狗血”?
○ “电影之神”伯格曼的“普通人”瞬间
○ 片子都上映了,库布里克还想找剪辑师回来干活?
○ 瓦尔达和阿兰·雷奈从相识到“莫逆之交”
○ “教父”一样的奥逊·威尔斯
○ 坐拥威尼斯广场大House,却羡慕同侪的莫里康内
■ 欧洲艺术电影“众神殿”, 展现多元化的美学视野
如果导演是一个眼神,那么蒙太奇就是一次心跳。
——让-吕克·戈达尔
我发现剪辑工作乐趣十足。那也是我第一次开始“虐待”电影。
——弗朗索瓦·特吕弗
是镜头中流动着的独特的时间,创造了电影的节奏。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库布里克会花很长时间剪一场戏,这只是他寻找答案时的一种“掩饰”。
——托尼·劳森
如果一个剪辑师的贡献是“不可见”的,那他一定很杰出。
——埃娃·保洛陶伊
大部分美国电影似乎都有个显著的特点:非常重视理性——一切都要说得通,要准确,就像字幕一样。声音和画面要表达同一件事,镜头会反复解释和无休止地重复早就被演员刻意表达过的东西。典型的美国电影就是永无休止地在强调显而易见的东西。
——扬·德代
我不知道欧洲电影和美国电影之间是不是存在着边界,还是说,这种边界在于前者是那种相信观众有理解力和领悟力的电影,而后者则是寻求最高票房回报的产品。
——弗朗索瓦·格迪吉尔
欧洲电影人会把焦点放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面,美国电影却希望操控观众,不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参与电影。
——塔基斯·扬诺普洛斯
📖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近30位欧洲剪辑大师的长篇专访,以及戈达尔、特吕弗、瓦尔达、塔可夫斯基、贝拉·塔尔等“作者导演”的剪辑随想。这些采访聚焦于他们的职业生涯、多元化的美学视野及剪辑手法,描画了不同于好莱坞工业体系且少为人知的创作细节。他们言谈之间显露的情真意切足以让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动容。正如给本书作序的著名剪辑师沃尔特·默奇所说,这些访谈“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不仅涉及电影,还呈现了对艺术、人生、文化、社会等多领域话题的真挚关切和深刻洞见。
📖 名人推荐
我认识的剪辑师普遍洞察力十足,而且都有一套自己的剪辑哲学。这本书提到了很多剪辑师的趣闻轶事,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
——肯·洛奇,英国导演,金棕榈奖得主
一个导演,要想学会拍电影,学会面对自己的局限性,同时进一步明确自己接下来该做的事,那他就必须走进剪辑室。导演最好和剪辑师搞好关系。书中受访的剪辑师都是业内的佼佼者,我们很有必要认真聆听他们的想法。
——斯蒂芬·弗里尔斯,英国导演,银熊奖得主
📖 媒体推荐
克里滕登这本书囊括了剪辑师访谈,以及同他们合作的导演发表的关于剪辑的随笔和重要观点。对任何一位喜欢法国新浪潮、意大利现实主义,或者塔可夫斯基和伯格曼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
——《美国剪辑师工会》杂志
剪辑既能不着痕迹,也能变得极具存在感,它在苏联电影、主流英语商业片或者导演主导的欧洲电影中的应用可能截然不同。技术是人们谈到剪辑时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在经历了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巨大跨越之后。罗杰既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剪辑师,也是机敏的采访者,他擅长根据受访者自身的个性和兴趣点调整每次采访的形式和内容——这很像需要应对各种情况的剪辑师。
——《视与听》杂志
希望为电影 [图书] 豆瓣
Hope for Film
7.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特德·霍普 译者: 沈旦 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8 - 1
「一个穿着风衣、手拿塑料袋、外表谦和的亚洲人走了进来。
我不知道他是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来。
说道,打扰了,我是李安。
再不拍电影我就要死了。」
他发掘了李安,他是《综艺》“全球娱乐业影响力五百人”之一,现任亚马逊影业制作部主管
听“纽约无成本制片之王”特德·霍普畅谈电影制片风云史 —— 一部有干货、有远见、有真心、有八卦的制片人手记
...................
※编辑推荐※
身为电影制片人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从在《席德与南茜》的片场打杂开始,特德·霍普已经在美国独立电影圈里磨练了近三十年。如今,他已走在电影界数字变革的前端,名列《连线》杂志“25名正为打造令人难以置信的‘未来世界’而努力的天才”、《综艺》杂志“全球娱乐业中最有影响力的500位商业领导者”。“做电影”这份工作从来都不那么简单,不那么稳定,甚至不那么“体面”……可他却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工作了!
◎ 李安早期制片人详谈“李安电影”工作方式的形成
◎ 中小成本电影制片人必读的项目开发指南、片场管理经验集、发行备忘录
◎ 从亲历者角度,娓娓道来一段上世纪末美国独立电影圈简史
◎ 附有《独立电影的141个问题与机遇》,一则关于互联网时代电影生态的从业者沉思录
◎ 特德·霍普特意为中国读者撰写前言,袒露从卖方到买方的心理变化,公开在亚马逊影业的项目甄选原则
◎ 相信我!读完真的会对电影充满希望!
...................
※内容简介※
这是美国著名电影制片人特德·霍普的一次“自白”——它既是一本职业生涯回忆录,又是一本制片人工作手册,还是一本展望电影界未来的宣言。
在这本书中,霍普记录下了世纪之交的纽约电影圈。尚未成名的李安、爱德华·伯恩斯、哈尔·哈特利、塔玛拉·詹金斯、托德·索伦兹、米歇尔·贡德里等人携带自己的佳作和猛料纷纷登场,让霍普尝尽了身为制片人的酸甜苦辣。霍普也记录下了电影界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答案。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一窥这位幕后英雄的精神:热情而专业、独立且团结、为求新而叛逆、兼顾艺术与商业……还有,最重要的是——永远对电影抱有希望。
...................
※名人推荐※
特德·霍普是独立电影界绝无仅有的人物,本书的每一页间都闪耀着他的智慧与真心。
——李安,奥斯卡金像奖导演
特德·霍普多年来一直证明着他的企业家才能,他制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电影,并为独立电影业界描绘了一幅强有力的未来图景。
——克里斯·凯利,Facebook前任高管,Fandor董事会成员
特德·霍普杰出的职业生涯给这本书带来了魅力。霍普对独立电影所面临的挑战和进程颇有见解。无论你是学电影的学生,还是独立电影的影迷,你都可以从中一瞥那些“偏门”的电影是怎样被拍出来的、卖掉的、发行的。
——爱德华·伯恩斯,《麦克马伦兄弟》导演
有志拍电影的人必读——在把十几万糟蹋在电影学校上前,先读读这本书!
——托德·索伦兹,《欢迎来到娃娃屋》导演
这本书里满是发生在幕后的趣闻轶事,它们混合着勇气、魄力和魅力……《希望为电影》证明了:只要有像特德·霍普这样的激情倡导者、深度局内人、长期思考者,电影这一艺术就会有希望,电影制作这一行就会有未来。
——《洛杉矶时报》
这是一本局内人视角的有益指南,出自一位多年的实践者之手,它毫无保留……对学习电影的学生来说,它是无价之宝。
——《科克斯书评》
对于参与制作了超过70部电影的特德·霍普来说,他已经将自己的毕生都奉献给了独立电影。
——《连线》杂志“25名正为打造令人难以置信的‘未来世界’而努力的天才”推荐语
老友、爱人和大麻烦 [图书] 豆瓣
Friends, Lovers, and the Big Terrible Thing
作者: [加] 马修·派瑞 译者: 陈磊 译林出版社 2023
《老友记》“钱德勒”扮演者马修·派瑞唯一亲笔自传
“菲比”扮演者丽莎·库卓作序
坦率、幽默、勇敢,带我们走进《老友记》的幕后,讲述他与成瘾症的斗争
🎾
“嗨,我叫马修,不过你认识我可能是因为另外一个名字。朋友们叫我马蒂。”
就这样,著名演员马修·派瑞开始向我们讲述他的跌宕人生,从少年野心,到巨大名利,到成瘾泥潭,再到命悬一线。在频繁进出医院和康复中心之前,他是五岁的马修,从蒙特利尔飞往洛杉矶,在已经离婚的母亲和父亲之间兜转;他是十四岁的马修,在加拿大拥有全国性排名的网球新星;他是二十四岁的马修,拿到一个人人都想要的主演角色,出演当时人人都在谈论的试播集,彼时那部剧的名字还是《像我们这样的朋友》……
这是只有马修·派瑞自己才能讲述的非凡故事。他用我们熟悉的真挚、诙谐和温暖的方式,将放养他长大的破碎家庭、驱使他成名的对获得认可的渴望,以及即使美梦成真也无法填补的内心空洞,一一道来。但他也细细讲述了他怎样在清醒中找到平静,讲述了他与《老友记》深刻的连结,讲述了他和另外五人以及其他明星的相遇相知。马修·派瑞坦率、自省,他以标志性的幽默,展现了他与成瘾症的终身斗争,以及是什么让成瘾症在他似乎已拥有一切时愈演愈烈。
《老友、爱人和大麻烦》是一部令人难忘的回忆录,既亲切,也震撼——同时,它向每一个为清醒生活而苦战的人伸出援手。这是粉丝们一直在等的那本书,坦诚得无畏,让人捧腹大笑,也让人动情。
🎬
非凡、震撼、诚挚……马修·派瑞这本书的勇敢之处不只在于他讲述了什么、他怎样讲述、他怎样坚定不移地讲述,而在于,他选择了讲述。
——GQ
坦诚、黑色幽默。他满怀感激,热烈地书写着……粉丝将从中读出悲怆。
——《纽约时报》
一部美得令人心碎的回忆录。
——《人物》
这是一部坦然、毫无保留、需要勇气来书写的回忆录。事实证明,马修·派瑞很有勇气。他带我们经历了他的成瘾、他的疾病和他令人胆寒的孤独。不知为何,在他的一生中,马修能够把他的痛苦转化成让人快乐的喜剧,但是,他告诉我们,这是有代价的。马修带我们走过他的“地狱”,但他没有沉沦。归根结底,这本书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如果你想知道马修·派瑞是谁,请远离那些破报纸,读一读这本书。
——玛尔塔·考夫曼,《老友记》联合制作人
记忆之声:莱维访谈录,1961—1987(莱维作品) [图书] 豆瓣
The Voice of Memory: Interview 1961-1987
作者: [意]普里莫·莱维 著 / [意]马可·贝波里蒂 译者: 索马里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3
◆普里莫·莱维——意大利国宝级作家,奥斯维辛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这个世界给莱维贴上沉重的标签,使他简化为一个符号
《记忆之声》重现了另一个更加复杂和真实的莱维
···
【内容简介】
1961—1987年间,普里莫·莱维接受了不计其数的采访。本书两位编者精选了其中36篇采访,编录成这本《记忆之声》。本书分为六个部分,涵盖了莱维一生的轨迹,呈现出“幸存者”“作家”“化学家”“政论家”“犹太人”等多面向的莱维。在书中,他谈到从奥斯维辛返家后,自己迫切地想要讲述集中营的故事,享誉全球的“奥斯维辛三部曲”就在莱维与他人的对话中应运而生;他谈到自己为数不多的科幻小说和诗歌创作,拥抱技术的同时,莱维对人类的创造力依然抱有信心。在奥斯维辛40年后,莱维认为战争的阴霾仍未散去,法西斯主义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因此莱维积极地介入离散犹太人与以色列的问题,终其一生,他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
【编辑推荐】
◆普里莫·莱维是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备受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卡尔维诺以及安伯托·艾柯等文学大师的推崇,卡尔维诺称其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这本莱维访谈录,是本书编者马可·贝波里蒂和罗伯特·戈登从25年间200多家报纸、期刊、电台和电视台刊登的普里莫·莱维中访谈精选集结而出,涵盖了莱维人生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作家”“化学家”“犹太人”“普通人”等多面向的莱维。
◆“来自英语世界的采访”收录了如菲利普·罗斯等英语国家中著名作家、记者与莱维的对谈;“生活”收录了与其的个人生活和兴趣爱好相关的采访、广播节目稿、自述文章;“作品”则收录了关于莱维创作生涯中的几部重要作品的访谈,既包括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休战》《元素周期表》《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也包括莱维的科幻故事集和文学选集;“文学与写作”中收录的访谈围绕莱维的文学创作观;“奥斯维辛和幸存”收录了莱维的电视采访稿、自我采访稿等,内容关涉奥斯维辛大屠杀与人性之恶,这也是莱维的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犹太教和以色列”收录的访谈稿围绕莱维对犹太人身份的认同、对宗教信仰的看法以及对以色列建国问题的思考。
◆相比莱维的其他作品,本书以对话体为主,语言更为口语化,对读者来说更为亲切好读。
◆译稿清晰流畅,新增的译者注将更好地帮助中国读者理解当时发生的某些事件及重要人物。
◆此次出版的莱维作品集,全面收录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的莱维作品,设计精美,适心娱目,适合每一位喜爱莱维的读者收藏。
后台谈话 [图书] 豆瓣
作者: 小饭 作家出版社 2023 - 11
《后台谈话》是一本作家访谈录,也是one一个的主打栏目“后台谈话”的访谈精华。访谈者为80后知名作家、one一个原主编小饭。本书访谈了当下创作活跃的作家二十余位,其中包括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麦家等、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田耳、鲁敏、葛亮、韩东等,还有青年作家蔡骏、路内、那多等。本书以对话的形式、从多种角度,呈现这些作家在创作、生活等方面的状态和思索。
巴黎评论·诺奖作家访谈 [图书] 豆瓣
The Paris Review: The Nobel Laureates Interviews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译者: 刘雅琼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 - 10
⚠友情提示:如果您已拥有《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1-7和《巴黎评论·诗人访谈》,则本书可以不买,因为本书34篇访谈文本中有33篇已分别收录于上述8本书中,仅有一篇为首次翻译出版。
★一场与伟大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的持续对话,一份能够定义我们写作生命之精髓的不朽档案:
上述利息将被平均分成五等份,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分配:[……]其中一份将被授予在文学领域某一理想方向创作出最杰出作品的人。——引自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
-《巴黎评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后你是什么反应?
-谢默斯·希尼(1995年诺奖得主):有点儿像遭遇了一场大体温和的雪崩。
★122年诺贝尔文学奖×70年《巴黎评论》,两大世界文坛ICON的巅峰对话:诺贝尔文学奖创立于1901年,一年只颁发一次,一次一般只颁给一位作家;《巴黎评论》创刊于1953年,一年四期,每期刊登一至两篇作家访谈,一位作家终其一生一般只能登上《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栏目一次。自《巴黎评论》创刊至今,共有72位作家获颁诺贝尔文学奖,其中近半数作家曾登上过《巴黎评论》,这让《巴黎评论》成为当之无愧的诺奖风向标;
★34位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获得者,34场一生仅此一次的文学对话:全书分上下两册,以诺奖获奖时间为序,史无前例地将艾略特、福克纳、海明威、聂鲁达、马尔克斯、莱辛、门罗、赫塔·米勒等3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巴黎评论》长篇访谈集结一处,集中出版。这些访谈是《巴黎评论》与身处世界文学之巅的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持续对话的产物,展现了当代文学世界最具启迪和创见的思想;
★专人专译,20+位知名译者联袂翻译:由陶立夏、俞冰夏、许志强、唐江、杨向荣等20+位熟稔相关作家作品的知名译者联袂翻译,部分篇目译文经过二次修订,翻译更精准;
★不止于作家访谈:每篇作家访谈前均配有作家信息页,补充介绍该作家的诺奖获奖理由及生平;相关获奖信息直接援引自诺奖官网,翻译准确可信;
★独家收录31张诺奖作家珍贵手稿图,带你重返文学杰作的诞生现场:其中12张系此次首度收录,不见于此前已出版的《巴黎评论》系列;
★书中随附《巴黎评论》诺奖海报:完整收录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单,历数《巴黎评论》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渊源。
我以文字为业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Words Are My Matter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厄休拉·勒古恩 译者: 夏笳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4
阅读 写作 批评 行动
六十八篇散文 一部“思想自传”
“艰难的时代要来了,在那样的时代里,我们将会需要另一些作家的声音,他们能够看到与我们当下不同的生活方式,能够穿过我们饱受恐惧之苦的社会,穿过其对技术的痴迷,去看到其他生存道路,甚至能够想象希望的真正土壤。
我们将会需要能够记住自由的作家——诗人,富有远见的人——能够把握一种更大现实的现实主义者。”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1
9.2 (9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译者: 黄昱宁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2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近四十八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三卷陆续出版。第一卷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
弦裂: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家斯特恩回忆录 [图书] 豆瓣
作者: 赫尔穆特·斯特恩 译者: 李士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4
这本精彩的自传是一位小提琴家的奋斗史,也是一部20世纪形象的历史参考书,文笔流畅生动,在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忆述中,表达了对于生活、命运、人生和音乐的独特体验与深刻理解。
作者斯特恩30年代为逃避纳粹的迫害,跟随父母来到中国,在哈尔滨等地度过十一年,中国成为他的第二故乡。50年代他进入以色列爱乐乐团,与著名指挥家祖斌・梅塔,著名演奏家海菲兹、梅纽因、鲁宾斯坦等人合作。60年代他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第一小提琴,与蜚声全球的指挥家卡拉扬长期共事。
本书在德国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引起热烈反响,受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卡奈蒂的高度赞赏。作者多次到德国各地巡回朗诵,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和喜爱。
伊本·赫勒敦 [图书] 豆瓣
Ibn Khaldun: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8.0 (8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欧文(Robert Irwin) 译者: 苑默文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他被称为人类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
汤因比认为他的著作堪与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相媲美
.
伊本·赫勒敦(1332—1406),中世纪阿拉伯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他总结了阿拉伯诸王朝兴衰的历史,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循环的观点。他的学说为近世欧洲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所推崇,被称为“人类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
英国当代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他 的历史著作:"在聪明才智方面,都可以与修昔底德或马基雅维利的作品相媲美……他精心构思和明确表述了一种历史哲学,这无疑是古往今来、普天之下任何心灵所曾经构想过的这类著作中最伟大的一部。"
.
罗伯特•欧文对最伟大的阿拉伯思想家之一进行了全新思考。正如太常被表现出的那样,人们将伊本•赫勒敦从十四世纪中拿了出来,重新放在模子中做成了现代设想中的样子。这本生动又博学的著作把伊本•赫勒敦还原到了正宗的非现代状态,令人着迷。
——诺艾•玛科姆(Noel Malcolm),牛津大学万灵学院。
.
很少有学者能够像罗伯特•欧文那样对伊本•赫勒敦有如此广泛的涉及和敏锐的洞察。他的这本书是对伊斯兰文明的卓越有远见者的精彩研究。这本书不仅将会成为世界史学生的必读书,而且对所有想要掌握历史的未来的读者也是如此。
——布鲁斯•劳伦斯(Bruce B. Lawrence),《英语的古兰经:一本传记》的作者
.
罗伯特•欧文利用他几乎无人能及的对马穆鲁克世界的知识,把伊本•赫勒敦放在他的时代大环境中,这样的做法没有别人做过。欧文还精彩地论述了从奥斯曼帝国至今的东方学家、历史学家、殖民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们是如何对伊本•赫勒敦加以阐述来为他们的目的服务的。这是欧文的学术巅峰之作。
——弗兰西斯•罗宾森(Francis Robinson),《莫卧儿皇帝》作者
.
给传统上对伊本•赫勒敦的看法提出了质疑,这本重要著作反映出了罗伯特•欧文渊博的学识和对中古穆斯林世界思想的理解。
——休•肯尼迪(Hugh Kennedy),《哈里发国家:历史与思想》的作者
.
在罗伯特•欧文的笔下,伊本•赫勒敦终于找到了几乎和他一样多才多艺又学富五车的传记作者和阐释者。
——埃里克•奥姆斯比(Eric Ormsby),《华尔街日报》
.
一本关于十四世纪的一位阿拉伯历史学家和博学多识者激动人心的新作……欧文带来了一本典范之作。
——盖文•杰卡布森(Gavin Jacobson),《金融时报》
放任自流的时光 [图书] 豆瓣
A Freewheelin' Time
作者: (美) 苏西·罗托洛 译者: 陈震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7 - 11
【编辑推荐】
◆获奖无数的文艺经典,鲍勃·迪伦女友苏西·罗托洛回忆录。
◆海明威《流动的盛宴》写的是1920年代的巴黎左岸,苏西·罗托洛《放任自流的时光》写的则是1960年代的纽约格林威治村。这是20世纪两段耀眼的黄金年代。
◆国内著名翻译家陈震全新增补修订版本。
◆精装,草絮封面,浓浓复古怀旧感;内文采用60g瑞典轻型纸,轻盈柔和。
【内容简介】
20世纪六十年代前期,苏西和男友鲍勃.迪伦一起居住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那是特别的年代和特别的地点。冷战阴影、核危机下,作为反文化运动的东海岸诞生地和大本营,格林威治村汇聚了时代的精神。民谣复兴运动,民权、女权、同性恋权益等各种运动在格林威治村风起云涌,激情澎湃的反叛时代和置身其中的绚烂人物互相塑造,创造着历史。
与其说本书娓娓道来的是苏西和迪伦共度的时光,不如说它是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艺术的全记录。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悉数登场,一件件生动活泼的轶事跃然纸上。
"我讲述的是自己的20世纪60年代,以及当时的格林威治村--我在那个大时代从皇后区移居到格林威治村,村里的那段经历塑造了我,改变了我的一生。"
"那是个令人惊叹的时代,一个充满了抗议和反叛的多事之秋。整整一代人在18岁时被允许喝酒、战死,却要等到21岁才能拥有选举权。动乱在所难免。言论制造了音乐,音乐又制造了言论,鼓舞着我们走上街头,要民权、反核弹、反越战。与此同时,1950年代保守僵化的道德观也在1960年代黯然退场。'垮掉的一代'已经砸破了它虚伪的外表,而他们的下一代--我们,将它彻底冲破。"
我係何式凝,今年五十五歲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8.4 (5 个评分) 作者: 何式凝 译者: 韓麗珠 三聯書店 (香港) 2013
何式凝的一生就似是電影劇本,一幕幕情節甚至比電影更充滿戲劇性、戲味和張力。
觀者並不知道是否該為女主角惋惜或心痛,因為她是多麼堅定地稟承著她對關係的想像,即使她愛上的是一位男同性戀者,她認為純粹的愛可以跨越一切:不計付出和回報,不論是性取向、別人的阻力、社會的框框抑或政 治和生活環境的轉變、分離。雖然結局並不圓滿,何式凝自有她的看法和提升,沿用新的方式,繼續「以藝術拯救愛情,以談笑創造希望」。
這一部由當時人親身表述的自傳,會告訴你情愛歷史與個人歷史密不可分。研究情慾和性別議題的她,以二十年時間,與同一位男人去歷劫關係的可能,放在書首,自然是她生命之重。第二章關於她的線人父親與家庭,描述成長於資源匱乏的年代以及父母親不和諧的家庭氣氛下,如何形成了她緊張和多愁的性格;及後在修女學校的嚴厲壓迫下,她學會收藏真實情感,卻建立了無畏權力,反抗不公義的剛烈特質;她敢言更敢做,提倡多元關係,對婚姻抱有懷疑態度,除了在生活的選擇有所印證,也學術研究範疇確立出一套論述,這些,均一一在書中以最坦承的筆觸細表。
走了大半的人生路,何式凝對疾病和死亡也有親身體會。子宮切除、跌斷手臂,敲響死亡之門,卻令她變得更積極地尋找別的途徑去述說何式凝的故事。
而《我係何式凝,今年五十五歲》正正是她的終極嘗試。留手不留情,前塵往事,被她爽脆俐落地道來,肯定痛苦的價值,苦痛才有價值。
名人推薦
陳可辛
我們都曾經當過別人愛情電影裡的「臨時演員」,
何式凝這個臨時演員,卻當了三十年。
林愛華
不別扭的自述,半百人生,卻仍存赤子之心,難得,面對自己或朋友,也沒「手下留情」,更難得。
黃耀明
式凝,當你提到電影「致褒曼的情書」時,我就想起很多時候我們終其一生都只是不斷重覆灌錄同一首歌,不斷重覆拍攝同一部電影。或者將所有的恩怨愛恨用千百種方式書寫出來時,最後它真的會昇華為給你自己和你的褒曼的終極情書。
你的大片快要首演了,我坐在大堂正中為你鼓掌。
郭啟華
在學生、同袍、朋友、聽眾、讀者眼中,她是良師、烈女、強人、才女、蕩婦。我們看到的總是她的強悍,但其實她從不掩飾自己的脆弱。或許很多人會問,幹嘛她要在五十歲時來跳一次脫衣舞? 是的,這其實是一場自己跳給自己的看的脫衣舞。看不順眼的,請過主!
茜茜公主 [图书] 豆瓣
作者: [奥] 布里姬特·哈曼 译者: 王泰智 商务印书馆 2001 - 9
《茜茜公主:伊丽莎白(一位不情愿的皇后)》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内容简介:伊舍尔小城的婚约、小茜茜——1853年的奥地利——女亲王索菲——皇帝的婚配计划——巴伐利亚的卢多薇卡和马克斯——一见钟情——迟到的调教——东方危机——嫁妆的忧愁、维也纳的婚礼等。
莎乐美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亚凡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0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这个女性的名字和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的名字紧紧相连。这本传记讲述了莎乐美在生活上自由不羁,精力充沛、意志顽强,敢于反传统、敢与破除历史之积淀的非凡一生。
创建日期: 2023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