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缩历史

EXA

EXA @95135762824

39 本书   15 部电影  

以生命的名义:弗洛姆谈话录 [图书] 豆瓣
Über die Liebe zum Leben
作者: [美]艾里希·弗洛姆 / [美国] 埃里希·弗洛姆 译者: 王瑞琪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8
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在七十岁时,应德语作家汉斯•于尔根•舒尔茨的邀请,两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对谈。这些对谈一部分是在弗洛姆位于瑞士洛迦诺的公寓里录制,一部分在苏黎世广播电台的现场录制。本书便是对谈的文字记录。艾里希•弗洛姆围绕“社会中的富足与厌倦”“梦是全人类的语言”“人是谁?”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此时,古稀之年的弗洛姆已完成了十二部著作,而通过广播这种媒介,面对广大听众阐述自己的思考,这还是第一次。弗洛姆用简洁明了的口语和即兴思考,生动又新颖地阐述了他一生从事研究的精神领域,对其心理学著作构成了必要的阐释和有趣的补充。
Cecilia Chiang: Godmother of Chinese American Cuisine: 江孫芸:中華美食教母 [图书] Goodreads
2019 - 5
Cecilia Chiang was born in 1920 in China, as a child, she enjoyed elaborate formal meals prepared by her family's two chefs. After the war against Japan ended and the Civil War against Chinese Communist broke out, she and her husband escaped from China on the last flight from Shanghai to Japan in 1949. In 1960, purely by accident, she decided to open the Mandarin restaurant on Polk Street. After San Francisco Chronicle's Columnist Herb Caen wrote in 1963 that this "little hole-in-the-wall" restaurant on Polk Street served "the best Chinese food east of the Pacific". The fate of Mandarin forever changed. Cecilia regarded the quality of food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restaurant as paramount. It is hard to overstate the historic significance of this early example of a high-end Chinese restaurant, because, Cecilia Chiang challenged American stereotypes of the Chinese American, showing, in her case through food, that the extraordinary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could not be reduced to chop sued or amusing Charlie Chan sketches. Cecilia Chiang received the James Beard Foundation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in 2013. It seemed long overdue, because already by the 1970s, it was obvious that Cecilia Chiang and the Mandarin had significantly transformed American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food.
生命的探问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7.5 (13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维克多·弗兰克 译者: 李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 4
在经历创伤后,重新鼓起勇气面对生活! 弗兰克尔一生都在传递一个主题:所有危机,都是考验人性的机遇。本书简明扼要地再现了这位伟大的精神医生的全部思想,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他又通过无数篇文章与书籍将其拓展完善,其中阐明的思想深度至今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弗兰克尔年轻时经历战争,一家人经历了很长的集中营生活,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不幸在集中营内丧生。
他目睹了难以形容的恐怖。他经历了人类最悲惨的经历。
他从集中营获救 11 个月后,在维也纳工人区奥托克林的成人教育中心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在讲座中,这位后来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解释了他关于生命意义和韧性的核心思想。
“要像拥有了第二次生命一般的生活”,他揭示了他的基本信念:“作为人类而存在,意味着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现出独特的坚韧。”
本书是弗兰克尔重新被发现的一部杰作,其中所收录的文章是弗兰克尔于1946年发表的三篇演讲的抄本,其内容强大有力,时至今日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这些文章简明扼要地再现了这位伟大的精神医生的全部思想,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他又通过无数篇文章与书籍将其拓展完善,其中阐明的思想深度至今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他以自己经历的丧失、失去自由、饥饿和对死亡的恐惧等这些痛苦的经历为支点,运用科学的心理治疗技术,将希望、友谊和使命感传达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他用毕生的努力向世界表明:只要活着,凡事都有可能。
1.意义疗法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尔遗珠之作,简体中文首次引进出版!
2.由心理学大咖,亚洲存在主义团体协会创立者,李仑老师亲自翻译、导读!
3.弗兰克尔提供了一条寻找希望的路,哪怕是在那些最黑暗的时刻。——《纽约时报》
4.弗兰克尔一生都在传递一个主题:所有危机,都是考验人性的机遇。
5.“要像拥有了第二次生命一般的生活”,他揭示了他的基本信念:“作为人类而存在,意味着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现出独特的坚韧。”
6.本书简明扼要地再现了这位伟大的精神医生的全部思想,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他又通过无数篇文章与书籍将其拓展完善,其中阐明的思想深度至今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略萨谈博尔赫斯:与博尔赫斯在一起的半个世纪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Medio siglo con Borges
7.6 (10 个评分) 作者: Mario Vargas Llosa /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侯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10
《略萨谈博尔赫斯:与博尔赫斯在一起的半个世纪》是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的专题文学评论,系统收录了他在过去50年里针对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访谈与评论文章。略萨在1963年第一次采访博尔赫斯,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博尔赫斯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识乐趣”。在这本书中,略萨以举重若轻的姿态,既保持着对博尔赫斯的毕恭毕敬,又将博尔赫斯隐藏极深的瑕疵悄然揭露:“绝对的完美似乎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甚至也不存在于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中,哪怕是博尔赫斯,这个已经接近完美的人。”
略萨对博尔赫斯的认识经过了一个转变。青年略萨对萨特等介入式作家很感兴趣,排斥博尔赫斯这样的纯文学作家。但在此后的日子里他的想法逐渐产生变化,博尔赫斯和福克纳等一道成为了对略萨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这种转变和思考的过程是很迷人的。此后,略萨在世界各地的演讲、授课多次以博尔赫斯作品为主题,内容涉及其作品的内容、技巧、哲思等,以作家的目光看待作家,更显独特。
本书同时收入略萨对博尔赫斯的采访、略萨为博尔赫斯写的诗歌等一系列从未发表过的内容,无论是对略萨爱好者还是对博尔赫斯的爱好者,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哈耶克论哈耶克 [图书] 豆瓣
Hayek on Hayek: An Autobiographical Dialogue
作者: [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F.A.Hayek) 著 / [美]斯蒂芬·克雷斯吉(Stephen Kresge) 译者: 党成孝 译林出版社 2024 - 3
【编辑推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亲笔自传,讲述一段蛰伏多年,颠覆学界的传奇人生
始终坚持市场经济,坚信市场调节机制,才让哈耶克成为市场经济的精神图腾
哈耶克的成功不靠时代来成就,时代的变化才是他真知灼见的注脚
被凯恩斯压制数十载,打好逆风局,专注正业,有效积累,才能在风向改变时起飞
【内容介绍】
本书是弗里德里希·A. 哈耶克仅有的自传性质作品,也是一部典型的思想家传记,呈现出这位敏锐且富有洞见的思想家如何将自己对人生、学术和社会的思考与20世纪的时代脉动结合在一起,深刻地参与并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哈耶克曾因《通往奴役之路》而名噪一时,也曾因凯恩斯在经济学领域的统治地位而被学界忽视了三十余年。但随着他对货币政策和经济周期研究的卓越贡献,以及他在1974年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终于在晚年收获了理应享有的学术声誉。本书包含此前未曾公开的哈耶克自传笔记和各类访谈,用哈耶克本人的声音,讲述了他早年的教育经历,其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世界对其观点的曲折接受过程。
【名人评价及推荐】
我们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探索了人类社会对于自由的承诺,以及自由的边界……[哈耶克]给这个世界的思想和政治生活带来了变革。
——乔治·布什
哈耶克并非厄运和灾难的先知,而是和平与富足的向导。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乃至整个时代的智慧之声。我们应该聆听他。
——玛格丽特·撒切尔
表彰他们[哈耶克与默达尔]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入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词
一间拉吧的往事 (2021) [电影] 豆瓣 TMDB IMDb
Gateways Grind
导演: Jacquie Lawrence 演员: Sandi Toksvig
其它标题: Gateways Grind / Gateways Grind
当人想到国王大道的时候,会联想到什么?“摇摆六十年代”?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开创的朋克时尚?在这块历史飞地上,有个著名组织常被人遗忘,就是伦敦存续时间最长的女同俱乐部Gateways。桑迪·托克斯维(Sandi Toksvig)在扑克游戏中从原主人那赢得了俱乐部,并延续了此俱乐部的传统,直到它逐渐成为女同性恋生活的中心和安全空间。从其标志性的绿色大门到本片名中所包含的轻佻的舞蹈动作,Gateways是为伦敦同性恋历史增添了重要一笔。在这部充满魅力和信息量的影片中,此俱乐部绽放着值得称颂的光辉。
我叫保利·默里 (2021) [电影] 豆瓣 IMDb
My Name Is Pauli Murray
8.4 (7 个评分) 导演: Julie Cohen / Betsy West 演员: Patricia Bell-Scott / Dolores Chandler
其它标题: My Name Is Pauli Murray / Julia
Overlooked by history, Pauli Murray was a legal trailblazer whose ideas influenced RBG's fight for gender equality and Thurgood Marshall's landmark civil rights arguments. Featuring never-before-seen footage and audio recordings, a portrait of Murray's impact as a non-binary Black luminary: lawyer, activist, poet, and priest who transformed our world.
等待那个男人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 杰里米·里德 译者: 董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2
【编辑推荐】
★杰里米·里德所著传记《等待那个男人:卢·里德的人生与音乐》经全新修订,中文版重磅面世。
★陈德政、郝舫、华东、健崔、刘敏、张有待、朱文博联袂推荐。
★在关于摇滚乐界传奇卢·里德的传记中,他本人认可且极力推崇的有且只有这一部:“所有关于我的书都是胡扯,杰里米的除外。”“雷朋墨镜……守卫着镜片后面的谜团——他总是这样,戴着太阳镜,对观众和音乐记者们冷眼相向,显然还带有一丝轻蔑。”杰里米·里德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为我们引出了这个粗鲁男孩的形象,重新审视了与卢·里德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那些身份:瘾君子、同性恋者、纽约市非官方桂冠诗人、全球亿万歌迷顶礼膜拜的摇滚乐教父。这个谜一般的男人用歌词将纽约这座都市的尘土变成了黄金。在这部传记里,杰里米如旋转万花筒一般呈现了20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亚文化:卢·里德、安迪·沃霍尔、帕蒂·史密斯、鲍勃·迪伦、大卫·鲍伊……他们共同创造了那个难以归类的时代。
【内容简介】
在《等待那个男人:卢·里德的人生与音乐》中,杰里米·里德把卢·里德视为摇滚乐重要的文学化身,格外关注他那些充满争议的歌词和充满原型色彩的车库之音。卢·里德影响了模仿他的一代人,他们学习他那无法无天的气质;与异装者雷切尔相恋所凸显的模糊性取向;极致的神秘和酷;还有身为亚文化叙事者的挑衅态度。《等待那个男人》涵盖了里德的全部音乐生涯,从“地下丝绒”到四十年顽强的单飞时期,再到他超越性的平静的晚年。杰里米以非凡的洞察力详细追溯了这个男人和他的音乐,对此,卢·里德本人有过如是评价:“一个局外人的故事需要另一个局外人来书写。”
纽约人 [图书] 豆瓣
New Yorkers: A City and Its People in Our Time
作者: [加]克莱格·泰勒 译者: 张艳 / 许敏 2023 - 1
☆全景式展现21世纪纽约的生活图景
☆经受新冠疫情、恐怖袭击、飓风、经济衰退、社会不平等加剧的纽约人
☆《伦敦人》姊妹篇,口述史大师克莱格·泰勒花费六年、采访数百位普通人完成的全新非虚构力作
“纽约意味着所有的东西加倍。快乐加倍,痛苦加倍。经历加倍,找到真爱的几率加倍,财富加倍,贫困加倍。”
这本书就像纽约本身一样华丽、嘈杂、令人震撼。
——《孤独的城市》作者奥利维亚•莱恩
这是一部记录我们这个不稳定、灾难和混乱的时代的不朽文献。同样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解药,是封锁的对立面:欢迎我们进入邻居的公寓,然后来到生活的街道上。
——加斯·瑞斯克·哈尔伯格(美国作家)
******************************
继《伦敦人》出版后,作家克莱格•泰勒移居到纽约,历时六年,走遍纽约的大街小巷,对各色人物进行了数百次访谈。这些人包括医生、心理咨询师、警察、保姆、服刑人员、小偷、房地产中介……他们有人是与新冠搏斗的幸存者,有人经历了“9·11”事件,却永远无法摆脱它的影响;有人深爱着这座城市,有人抱怨它的混乱和不平等。
富人和穷人,年轻人和老人,移民和当地人,城市边缘人……所有普通人的声音汇集出这座瞬息万变的城市当下最丰富的细节。
我知道籠中鳥為何歌唱 [图书] 豆瓣
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
作者: 瑪雅‧安吉羅 译者: 于霄 / 王笑紅 小樹文化 2015 - 3
本書特色
◎ 半世紀暢銷500萬冊的文學經典!
◎ 美國2013年最佳書獎得主
◎《RICHEST》雜誌評選為西方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女作家之一
◎ 瑪雅•安吉羅代表作「自傳六部曲」第一部曲首度繁體中文譯本
◎ 林婉瑜,枚綠金,曾琮琇,曾淑美,當代女性詩人,真情相惜推薦!
內容簡介
生命,像一場永恆而矛盾的拔河競賽
愛與傷害,總是同時現身
它們站在彼此的對面,粗暴地將我們扯向自己
且不計一切代價……
「我並非因為回想起自己的孩提時代而被觸動,而是因為書中人物比我們每天打照面的對象更為真實,這才是我深深感動的原因。」──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
「瑪雅•安吉羅以其獨特的智慧與機巧,來看待這世界與她自己,並以獨具優雅的方式紀錄那些發生在她生活中的總總事件。」──威廉.麥克弗森(William McPherson)
「深刻動人的幽默之作。」──《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一部勇敢而美麗的傑作。」──《克里夫蘭據實報》(Cleveland Plain Dealer)
「一旦了解她的人生,你將不禁思考自己這輩子究竟做了些什麼,同時暗自慶幸自己未曾遭受哪怕只有她一半的不幸。」──《衛報》(The Guardian)
「禮物打開了一扇門,通向我們已經迴避許久的問題:
他們為什麼把我們送走?是不是我們做錯了什麼?
有什麼錯誤嚴重到非得離開我們不可?」
被父親拋棄的幼小兄妹,搭上長途列車,抵達了黑色的南方……
在阿媽的嚴厲教養、叔叔的照顧與哥哥的愛護下,
女孩逐漸出落為少女,適逢此時,
仳離多年的漂亮父母與母親的男友,在她的生命中重新現身,
且召來沉重的孺慕和無可挽回的傷害……
孱弱的身體,敏感的心靈,現實的艱困,階級的傾軋,
種族,信仰,友誼,親情與愛情,
交織為豐富喧嘩的交響曲,
高聲唱出當代美國詩壇最嘹亮的名字──瑪雅•安吉羅!
◎ 瑪雅•安吉羅代表作「自傳六部曲」之首部曲,凝覽女詩人曲折青春時期的第一扇窗!
◎ 林婉瑜,枚綠金,曾琮琇,曾淑美──華語當代秀異女詩人,真熾薦賞
◎《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衛報》等眾多媒體,異曲同薦的美妙傑作!
游艺黑白 [图书] 豆瓣
作者: 焦元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0
【作品看点】
★当今音乐世界苐一套一手顶尖钢琴家访谈录,经典之作重磅再现,简体版、繁体版、日文版同步问世。
——《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问录》于2007年初次出版,主要收录焦元溥自2002至2007年之间的钢琴家访问,共53篇,55位钢琴家,53万字。2019年新版更新与浓缩原访问内容至44万字,原来55位钢琴家中,有30位增加新内容,又添53位钢琴家访问,最终成为容纳106篇访问、107万字、108位钢琴家、109位音乐家的煌煌巨著,堪称一部正在发生的古典音乐史。
★媲美小说的真实传奇,字字扎实的纸上大师班。出版、音乐、文化三界领袖几米、林怀民、吕绍嘉、几米、杨照、张艾嘉、詹宏志挚爱推荐。
——齐默尔曼三十年来唯一长篇专访,贾尼斯首度披露美苏冷战中音乐外交细节,白建宇夫妇险遭特工绑架的惊险遭遇,俄国钢琴家对于铁幕年代的集体回忆,波格雷里奇、邓泰山、霍夫、巴维杰等访问跨度长达十年的人生轨迹……从名家泰斗到乐坛新星,从巴黎到莫斯科、维也纳、台北、纽约,访谈内容不仅关乎音乐,更包括了音乐家们对于艺术、文化、政治、社会、家庭以及人生的讨论。爱乐人和习乐人可从中开拓视野,纵览20世纪至今的钢琴演奏史、学派与风格变化与重要名家传承,获益良多,普通读者更可通过本书,展开音乐与文化的思索。
★1999-2019,音乐作家焦元溥20年珍贵现场记录,追踪108位世界级钢琴演奏家,辐射全球30座古典音乐之都,勾勒20世纪至今众多钢琴演奏家璀璨星图。
——焦元溥以惊人的勤奋和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创造了自身独特的一块音乐鉴赏、策划、推广领域,改变了台湾古典音乐的演奏与聆听环境,更将影响力扩展到中国大陆及日本等地。从1999到2019,焦元溥遍访世界各大钢琴名家,将20年的心血汇聚成这部珍贵的访问记录,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深刻的洞见,引领音乐人和普通读者走入大师级的音乐殿堂。
【媒体推荐】
结合对钢琴音乐的赤子之爱与渊博学养,焦元溥是能直探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性情中人。因此《游艺黑白》不仅是他二十年遍访世界各大钢琴名家的珍贵纪录,更是处处闪烁人生智慧,探究生命真理的精彩故事。本书深入浅出,可读性极高,音乐人、一般读者千万不要错过!
──吕绍嘉,国际知名指挥家、台湾爱乐音乐总监
我没学过音乐,编舞时自卑而焦虑。读元溥的书,去听他提到的音乐,久而久之,竟然“不会作诗也会吟”。元溥的书让人觉得古典音乐充满人的体温,可亲可爱。只有元溥有这本事!
——林怀民,“云门舞集”创办人
焦元溥带我迈入古典音乐第一步。由于这一步,我排除了因为不懂而产生的莫名抗拒,也开始明白为何年轻的他如此着迷于这些几百年前的创作,以及一生都在和古典音乐谈恋爱的演奏家。每一首曲子都是情感,一如元溥的每一篇访问。作为读者,我除了感谢,更期待他带我聆听更多精彩的演出。在此,就不如先好好享受他《游艺黑白》的最新版。
──张艾嘉,知名演员、电影导演
何其幸运,有这套书为我们开启一扇神奇的音乐之窗。看见当代的传奇钢琴家,如何奏出最动人的音乐
──几米,著名绘本画家
十二年之后,等到了《游艺黑白》的新版。旧版问世时,焦元溥是台湾音乐界一颗前所未见的奇异新星,用这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深邃而美丽的钢琴音乐世界;新版堂皇脱胎时,焦元溥已然创造了自身独特的一块音乐鉴赏、策划、推广领域,不只是改变了台湾古典音乐演奏与聆听环境,还将影响力拓展到大陆及日本等地。《游艺黑白》其实从未过时,从旧版到新版,见证的是元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刻的理解、更自信的洞见,而要能有这样的成长,仰赖的是他更辛勤不懈的努力──聚集108位顶尖钢琴家的人生与音乐告白于一书,这背后的准备与坚持,应该足可另外再写成一本书吧!
──杨照,作家、文学评论家
【内容简介】
本书以访谈的形式书写音乐史,梳理二十世纪至今的钢琴演奏史、学派与风格变化、重要名家传承、诠释与演奏观点,兼及重要作曲家与乐曲,形成透古通今、纵横交错、迭代更新、交融杂陈的迷人景观。作者对许多钢琴家的追踪和访谈长达三五年到十年不等,碰撞交流过程中呈现出罕见的深度、广度、密度、高度,钢琴家们敞开心扉、巨细靡遗、畅所欲言,甚至主动参与问题设计与内容讨论,多次来回修订,每一篇均可视为钢琴家的口述自传。
全书共四册,计107万字,收录106篇访问,是焦元溥耗时20年,追踪世界108位钢琴家、109位音乐家的访问实录,聚焦的钢琴家来自各学派、文化、地域、种族、年代,代表了当今钢琴演奏领域的最高水准,为了尽可能呈现多元面貌,作者还访问了数位古钢琴名家。在编排上,一至四册整体而言以钢琴家出生年排序,第一、二册大致以学派或地域划分章节,第三、四册则渐渐走向个人化。
【分册内容介绍】
第一册(1912-1944)
钢琴的出现,带来音乐创作天翻地覆的改变。它是表现性能最强、和作曲家互动最频繁的乐器。它要求对音乐最全面的理解与掌握,也拥有最广泛多元的曲目。因此,要成为钢琴家,必须也得是学者、音乐家、艺术家与运动员,甚至还是哲学家与时空旅人。
收录在第一册的钢琴名家,多是各演奏学派的重要传人、赫赫有名的大师与国际赛事获奖者,更是二十世纪音乐史不可或缺的要角。他们是时代的见证,受教于昔日钢琴巨擘,又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中实实在在地经历了钢琴学派的演变与发展。贾尼斯是美苏冷战中音乐外交的代表人物,本书访问是他首度透露相关细节;史兰倩丝卡学承多方,甚至与拉赫曼玛尼诺夫请益,经历尤其特殊;三位亚洲钢琴大师——傅聪、殷承宗、王青云——的人生故事,更是令我们在细细品味钢琴艺术之外,感慨世事多艰,莫测难言。
第二册(1944-1953)
收录于第二册的钢琴家,除了科瓦切维奇,皆出生于1944至1953这十年之间,在相似的大时代背景中成长。这是世界大战结束,美苏成为超级强权,世界秩序重组的时代,也是百废待举,从断垣残壁重新出发,求新也求变的时代。大环境如此,钢琴家也反映世局,悲欢离合、幸运无奈,都在音乐里细说从头。
名家辈出的德国钢琴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何销声匿迹?作为战后德国唯一享有持续国际名声的钢琴家,奥皮兹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心得故事?英国为何长期没有培育出自己的钢琴家与作曲家?本册唯一的英国钢琴家多诺霍,将娓娓道出自己对于英国钢琴传统的理解。白建宇夫妇险遭朝鲜特工绑架,曾是昔日欧洲各报头条;陈必先含辛茹苦的学琴过程,或许更令人讶异与震撼。“匈牙利三杰”的访问承接了第一册中桑多尔和瓦萨里的艺术理念,群星闪耀的俄国钢琴家则在这动荡不安的十年里各自面对不同的人生际遇,荣耀有时,痛憾有时。
第三册(1954-1965)
随着国际交通往来频繁,音乐学习与交流愈来愈普遍,学派与地域特色也就愈来愈不显著。第三册内容仍大致由地域分类,但访问内容愈来愈个人化,读者将自此看到学派影响如何变化消长,反思学派的定义与意义。
本册独立成章的齐默尔曼与波格雷里奇两篇独家访谈,前者为齐默尔曼近三十年来唯一长篇专访,后者先后访问跨度长达十年,被波格雷里奇收入个人官方资料,成为他独有的“传记”。所谓“音乐见天地,一人一世界”,正是对两位大师最好的注解。
本册中同样追踪访谈超过十年的钢琴家还有邓泰山、霍夫、巴维杰与齐柏丝坦,他们或是来自东南亚的山野,以赤子之心琢磨出缤纷灿烂的音色,在孤独中解读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与秘密;或是多才多艺,在钢琴演奏之外,于文学艺术亦深有造诣;或是大器晚成,在访问中见证演奏事业的起步与辉煌……
第四册(1968-1990)
主观而言,钢琴家的成长与教育背景,自然和其艺术与人生息息相关。然而无论就风格或曲目,收录于本册的钢琴家,整体而言较前辈展现出更大的融合性,学派与地域对其演奏风格的影响也愈来愈淡。这也代表了钢琴演奏发展至今的趋势之一:不同的传统不再是分界或桎梏,而是可以彼此借鉴与吸收的宝藏。
如毕业于巴黎高等音乐学院的塔霍,现在的技巧概念却得益于俄国大师索科洛夫;当今俄国钢琴学派的顶尖代表贝瑞佐夫斯基,却相当欣赏传统法式“似珍珠的”演奏;横山幸雄与列夫席兹,曲目广到惊人,学派背景对他们而言,像是遥远的过去。还有像费尔纳与弗格特这样曲目多以自身文化为主的钢琴家,但他们的诠释角度也更面向世界……
至本册第二部分,更收录了更年轻的、比例极高的亚洲钢琴家访问。亚洲有属于自己的欣赏角度与聆听观点,我们更该有属于自己的声音。这并非要扭曲西方经典音乐,或恣意比附解释,而是在努力深入了解后,以我们的文化丰富古典音乐的内涵,为这门艺术开创更宽广的表现可能,探索更深邃的精神层次。他们代表了古典音乐的现在,也将成为这部正在发生的古典音乐史的未来。
创建日期: 2023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