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值得读

你姨拒绝你不询问转出毛象

你姨拒绝你不询问转出毛象 @ziwendong

49 本书  

收集近些年读过的值得力荐的好书

任意车站 [图书] 豆瓣
作者: 靓灵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5 - 9
首发三篇新作,90后女性科幻作家靓灵幻想小说集
她看过世界后,才学会爱自己。
身体可以“加速”的外卖员,能否跑赢资本的算法?
控制天气、改造物种,我们殖民星球,却无法治愈自己?
能源耗尽,是将离去者转化成能量,还是保留最后的尊严?
------------------------------------------------
★内容介绍
本书收录靓灵的7部中短篇幻想小说,其中,《纪录片:速之甜》《一列货车》《皑皑》为首次发表新作。
·
✲《纪录片:速之甜》:
外卖员服用让身体“加速”的软糖,想用肉体跑赢算法;但一系列代价让他们输掉人生。这是一个女外卖员的纪录片:资本以效率至上吞噬人性的时代,健康、尊严、生命是否还在我们的账本上?
✲《走春》:
漆匠少女误入极地世界,在这片春天会快速移动的奇幻冰原,她与游牧的“走春人”依靠麋鹿携屋迁猎,追逐春天。
✲《一列货车》:
陨星的能源即将耗尽,三万万国民被迫成为静止的雕塑。把死去的人执行星葬,又或者投入转化炉变为供生者活下去的能量?国王必须做出决定。
------------------------------------------------
★编辑推荐
本系列作品文字优美,兼顾故事性和思想深度,同时文体上靓灵做了诸多创新,例如伪剧本形式的《纪录片:速之甜》。与传统核心科幻小说风格不同,靓灵的小说极具文学性,行文优雅,可读性强,主题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
.
作为女性科幻作家,靓灵的文字与创作视角,十分细腻、真挚。故事较少出现战争、竞争等极端化的矛盾,而是在人类日常化的未来世界中,展现极强的人文主义关怀,在悲悯与示警之间,用温柔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
.
作者靓灵在本系列小说中融合了“异世界”和“旅程”的各种元素,给读者思考“现状”的空间,以及选择“出发”的勇气。故事展现了各种惊奇的世界以及不同生活的方式,为读者展示一种从未设想过的“选择”,给读者勇气体验不同的人生。
------------------------------------------------
靓灵邀请你玩一个游戏:
第一步,用三个词语或短语形容“世界是什么样的?”。
下一步,是把句子里的“世界”换成“我”。
……
“十三岁的我曾经想,世界是没有边的,世界是好玩的,世界是有很多树的。我在这本书中写下我幻想中的世界、文明、种族:有的世界很冷,那里的居民一直在追逐温暖气候;有的世界经历了漫长的人类殖民和扫荡;还有的世界可能就在你身边,其中的人在你看不见的维度里,护卫着你的安全……
.
“当我把‘世界’替换之后,我是无限,我是新奇,我是森林。我也是流水,是航道,是车马,是站台。今天我是讲故事的人。而你可以从这里出发,去任意的地方。”
如何阅读小说 [图书] 豆瓣
The Novel:Language and Narrative from Cervantes to Calvino
作者: [南非]安德烈·布林克 译者: 汪洪章 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6
作者选取了从17世纪到20世纪西方小说史上的15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以小说的语言和叙事方法为线索,作了全新的解读,既有小说这一体裁产生之初的《堂吉诃德》和18、19世纪的所谓“经典小说”,也有20世纪现代派小说,其中包括《爱玛》《包法利夫人》《诉讼》《百年孤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寒冬夜行人》。在对15部小说的个案分析中,布林克旁征博引,对20世纪西方重要思想家的观点都有比较精到的引证和阐析。
堂吉诃德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Don Quixote
9.0 (13 个评分) 作者: [西] 塞万提斯·萨维德拉 译者: 唐民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
西班牙拉曼查地方有一位乡绅,酷爱骑士小说,终日捧读,手不诗卷,最后读昏了头脑,竟异想天开,想要做一名游侠骑士,锄强扶弱,行侠仗义,闯荡天下,便自称堂吉诃德,并说服村上一位农夫做他的侍从,乘马持矛,踏上冒险之途。
堂吉诃德满脑子都是骑士书中的人和事,所以,在他的眼中,妓女是贵妇,客栈为城堡;他同风车厮杀,将羊群视为军队;闹了许多笑话,出尽了洋相。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坚持自己的理想,直到一命归西。
堂吉诃德和侍从桑丘·潘沙主仆二人,一高一矮,一瘦一胖,一个追求理想,一个非常现实,两者形成强烈对比,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又象征人的双重性: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因此,使作品具有普遍和永恒的意义。
包法利夫人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9.2 (84 个评分) 作者: 福楼拜 译者: 李健吾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其它标题: The name of the famous Madame Bovary Translated Books
《包法利夫人》于1856-1857年间在《巴黎杂志》上连载,轰动文坛,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法当局对作者提起公诉,指控小说“伤风败俗、亵渎宗教”,并传唤作者到庭受审,最终以“宣判无罪”收场,而隐居乡野、籍籍无名的作者从此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声誉和在文学的地位。曾有人问福楼拜,谁是法利夫人的原型,他答道:“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自己。”
夜的命名术 [图书] 豆瓣 Eggplant.place
Poesia Completa De Alejandra Pizarnik
7.9 (71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 译者: 汪天艾 作家出版社 2019 - 10
《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翻译自西班牙语原版《皮扎尼克诗全集》,收录了皮扎尼克生前以“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署名结集出版的全部诗作,以其六本诗歌单行本为分辑之界:《最后的天真》(1956年)、《失败的冒险》(1958年)、《狄安娜之树》(1962年)、《工作与夜晚》(1965年)、《取出疯石》(1968年)和《音乐地狱》(1971年);另有辑七从原书附录所列生前未结集出版的诗作中挑选了诗人生命最后三年的部分作品。这是汉语语境里首次完整译介这位西语世界最富传奇魅力的女性诗人之一。同时,这部涵盖皮扎尼克一生作品的诗合集也渴望逾越“被诅咒的自杀诗人”神话,展现出其中饱含的艰巨劳作:她的诗歌是一座用智慧与耐心建筑的高楼,以大量阅读造就了坚定批判、跳脱传统的笔触与目光。
皮扎尼克的人生是一个热切的、被诗歌点燃的故事。终其一生,她不断撞击着那堵名叫“诗歌”的墙,在她几乎全部的作品中都饱含着一种提纯、精炼、不断向中心靠近的意愿和努力。自创作生涯伊始就围绕内心阴影写诗的她以无可否认亦无可比拟的生命烈度燃烧出女武神的声音,写出“准确得恐怖”的诗歌。在文学和生命之间,她选择了前者。到最后,这场旷日持久的缠斗,是她自己放弃了拯救自己,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诗歌用词语命名不可言说之物的本质。她全部的努力在于把诗歌视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她想成为一位完全的、绝对的诗人,毫无裂缝与伤口的诗人。某种程度上,她得到了她想要的完全,而《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旨在呈现这一完全。
大地中心的人 [图书] 豆瓣
作者: 童末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 - 3
童末最新长篇小说《大地中心的人》
◎“不吉不祥”的女人们,翻转山地的古老规则
被家支放逐的女头人孜那,与无名者“兹莫女儿”相遇,联合陷于困境的诸多山地女性,打开唤醒古老神灵的通道,踏上觉醒与铭记之旅。
◎从大凉山流出的生命挽歌,书写人类的生命状况
以大凉山区传说中的“鬼母”形象为基点,融合二十世纪三十年 代的社会巨变,对百年前大凉山的生命状况做出极具想象力的书写。
◎他是铁哈,也是冯世海;是边地汉人,也是被困彝地十五年后出逃的奴隶。
他如何面对乱世中自己的无根状态?人,是否可能在被命运之手抛掷之后,借助关于“希望”的想象,重获生存的意义?
◎故事不仅是一种讲述,更是讲述者的故事
若有一天我们失去文学,历史中默默无名的那些人,和他们的感受和讲述,多半将归于永久的沉默。
来自过去的喑哑之物不会消失。一个喑哑的开端,随后越来越响亮,汇合不同的声音,直至破碎,但随着时间过去,那些碎片将留下来,进入未来。如果过去的喑哑之物被人类在绝境中迸发的力量擦亮,它便不会消失。
……
内容简介:
几个世纪以来,驷匹尕伙的山岭中,高山的牧场和广袤的森林中,鹰巢一样的房屋里,火塘边,生活着这些自称诺苏的黑色的人类。他们把自己叫作“大地中心的人”。
20世纪30年代,大凉山,一位名为“铁哈”的奴隶决定出逃。从驷匹尕伙到山棱岗,他见证着山地与世界的不断下沉。“守护者”恩札在清醒与浑噩的轮回中逐渐迷失,贪婪的俄切在不断掠夺,“兹莫女儿”被迫带着“希望”走进德布洛莫,想唤起山地的新生……
孜孜尼乍的故事不是历史,但它会成为历史的母亲。
……
“书中的‘凉山’是我的虚构,是人的存在及困境展开其命运的实验地,也是语言展开其命运的所在。我创造出的所有角色都在接近我自身——他们的灵魂与我的并不相异,同样地复杂,犹豫,矛盾重重;和我一样,局限性镌刻在几乎每个人物的身上,其绝望和希望都如此。”——童末
苏门答腊的郁达夫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日]铃木正夫 译者: 刘高力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3 - 5
太平洋战争爆发,新加坡沦陷,郁达夫被迫出逃至印尼,辗转定居于苏门答腊。他掩藏身份,在当地开办酒厂并娶妻生子,被日本宪兵征用为翻译,因而掌握了日本宪兵的大量罪证。日本投降后,郁达夫失踪。 日本郁达夫研究家铃木正夫用半生心血追查郁达夫烈士的殉难真相,近距离接触曾于太平洋战争期间驻守印尼的多名宪兵,查明并访谈了下令杀害郁达夫的宪兵队长,解开了郁达夫失踪之迷。 本书被认为是研究郁达夫在印尼期间活动的重要著作,于1996年获得首届郁华、郁达夫烈士文艺奖。本次重新修订翻译,并甄选珍贵影响资料70余张首度公开。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图书] 豆瓣
Der König verneigt sich und tötet
9.2 (81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李贻琼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0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是一部散文集,寓意丰富。作者运用“少数民族语言的独到性”,讲述了她在秘密警察的监督下,颠沛流离的灰暗生活。她在极权统治扭曲语言的现状下,选择以冷峻、超现实的诗性语言,表达对现实环境的不安全感。
照护 [图书] 豆瓣
The Soul of Care : The Moral Education of a Husband and a Doctor
8.6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博文 译者: 姚灏 中信出版社 2020 - 11
阿尔茨海默病是什么?如果有一天家人突然不认识你了,你该如何应对,如何劝慰,如何照料?面对一场注定以“失败”告终的战斗,面对亲人终将失去理智、失去自我的结局,被现实击中的我们,该如何与孤独共存?
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彼此“照护”的动人故事。凯博文在妻子被诊断出患有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后,作为一个丈夫同时也是医生,开始了对她的悉心照护。书中讲述了他在医学领域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和妻子的点滴故事,从中我们能看到凯博文与妻子之间真挚笃厚的感情,能看到现代医学及医学教育对于“照护”的忽视,能看到“照护”如何为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找寻到了意义。他以自己的毕生经历强调,“照护”才是医学的核心。
【作者简介】
凯博文是精神病学、人类学、全球卫生以及医学人文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文理学院院士。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斯坦福医学院,而后在哈佛大学任教逾四十年,目前是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与医学人类学教授,同时也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人类学讲席教授。2008年至2016年,他曾担任哈佛亚洲中心主任。著有《疾痛的故事》《道德的重量》《苦痛与疾病的社会根源》等专著。
【编辑推荐】
★这是一封用十年照护写下的动人情书,一本由精神科医生亲自践行的“科学照护指南”。
★哈佛大学著名人类学家、医学人类学奠基人凯博文用亲身经历写给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研究疾病和照护,但为了我所爱的人而成为一个真正家庭照护者的实践经验,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礼物。”
★直击医学本质,直面医患矛盾,直达照护核心。
★著名人类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阎云翔,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作序推荐;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潘天舒担当审校;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景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查无此人》作者、文学翻译于是,联合推荐。
【媒体评论】
《照护》可以为美国四千万家庭照护者带来指导和安慰。
——《华盛顿邮报》
凯博文细腻地回忆了他的已故妻子与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故事。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坦诚指出了社会对于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照护的忽视。
——《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让照护的治愈作用变得无与伦比!医疗与照护不是对立的,凯博文教授正努力阐述这一点。拥有一颗关怀的心是如此重要——它的意义甚至超越了医学。
——《纽约日报》
【国外推荐】
《照护》这本书会让你感到非常震撼,但同时它又会教给你很多东西。在如何用一生来耕耘我们的人性方面,这本书既提出了伦理上的要求,也分享了许多给人以希望的宝贵经验。
——保罗·法默,哈佛大学全球健康与社会医学系主任
这是一部真正出类拔萃而又美丽动人的著作,它将改变我们思考人生与社会的方式。
——迈克尔·普鸣,哈佛大学中国史与人类学教授
打开这本书,然后做好被震撼与被启迪的准备。
——金镛,世界银行前任行长
这是我读过的最感人的书之一,让人难以忘怀……凯博文提醒我们,究竟什么才是工作、生活及死亡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霍华德·加德纳,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凯博文的这本书富于人性关怀,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会是某种启迪。
——李·古德曼,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院长
非常感人……《照护》这本书见证了人们从爱的回忆中汲取养分的能力,即便那些回忆正从所爱之人那里渐渐消失。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躁郁之心》作者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一篇道德论文,同时也批判了现代机构及关系中照护精神的缺失。
——塔米娜·阿那姆,《优雅之骨》作者
这部感人至深的著作提出了一个叫人信服的论断,即照护不应被当作某种不幸的义务,而应被当作某种道德层面的实践。
——安妮·法迪曼,作家
【国内推荐】
本书要义已远超个人经验,直达医疗本质。我们是谁,何以为人,医学理性与人性,病患的苦难,怜悯与希望,相助,有尊严的离世……凯博文作为丈夫同时又是医者的感悟由十年之久的躬身照护历程生发开来。每个人,无论是否是医疗从业人员,作为照护者或终将成为的被照护者,都需要补上这一课。
——徐一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
优雅地变老和离去,是我们每个人最后的尊严。每个人在离开世界前能得到精心的照护,是我们现代社会和文明努力的方向。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凯博文教授是我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之一,他在近八十岁之际撰写此书的动力,是要探讨“照料之魂”。通观全书,魂之意涵,在于两点,一是形形色色的护理者对患者发自心底的精心照护,二是患者从各式各样的护理者得到的无比之爱。两者之并联是现代医学一直难以面对的重症病人的精神慰藉问题。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哈佛大师阿瑟•克莱曼一生著述很多,这本书或许是他的封笔之作,他的一生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有很高的理论建树,这本书却是晚年陪伴失智妻子的体验书写,由此构成他阅历的极致,生命理解的巅峰。从个体疾苦到人类疾苦,从亲人照护到社会照护,阿瑟•克莱曼的书开启了全新的生命之门。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凯博文建立了科学和生老病死之间的感性纽带,提议把叙事纳入医学领域,强调了疾痛那无形的存在,也赞赏了中国式养生养老的传统。最基本的照护体验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人性教养。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在内的各种重疾最终考验的是家庭关系,而不仅仅是医患关系。这本书也是一位学者在多年实践中的思想史,他告诉我们:从照护出发,可以最终抵达博大深远的人类文明核心。
——于是,翻译、《查无此人》作者
这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名医生在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妻子时的心路历程,作者以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双重身份,以独特的视角在书中探讨了对认知障碍和精神类疾病的照护伦理,一定程度上也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照护指导。
——贾龙飞,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一个华侨家族的侧影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登翰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3 - 6
本书是知名学人、海外华文文学学科重要奠基人刘登翰的“朝花夕拾”。作者从个人记忆、族谱、地方文献等挖掘,借助广博的历史视野和敏锐的学术触觉,编织出一部闽南家族过番移民史、个人心灵史:用深沉的情思连接起自大移民时代以来家族过番的艰辛足迹,牵引出一生的等待与守望;记录家族迁居厦门后的都市记忆,以一地故事召唤出家国记忆;作为海上古丝路的一个切面,着力表现不同历史情境中下南洋带给番客及其眷属的情感感知上的“全貌”。作者饱含情感的书写,勾勒出侨乡子弟血脉中流淌的开拓气质,见证了背井离乡的华侨为故土的建设和发展奉献毕生,诠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侨”之丰富内涵。北大中文系谢冕教授、洪子诚教授分别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书报》等刊文推荐本书。
如何捉鼹鼠 [图书] 豆瓣
A Life in Nature: Or How to Catch a Mole
作者: (英) 马克·哈默 译者: 王知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 - 2
◎作品亮点
威尔士版《瓦尔登湖》& 科学捕鼹指南 | 入围温赖特奖的当代自然写作经典 |远离人群,走向荒野 & 告别鸡汤,直面自然
——————————
◎内容介绍
“有时候,鼹鼠的故事和我的故事似乎紧紧纠缠在一起,无法分开。它们相互呼应,彼此映照。”
十六岁那年,马克·哈默只带着一个背包离家出走,踏上了徒步之旅。白天,他观察飞禽和走兽。晚上,他睡在树篱下、林地里和河岸边。由此,他开启了居于自然的一生。
多年后,马克在威尔士的乡村安了家,做起了园丁和捕鼹人。一路走来,他在旷野中有过种种奇遇,终被山林塑造为真正的自然之子。同鼹鼠打交道的奇特经历则让他熟悉了这一神秘生物迷人的生存之道,知晓了与其有关的种种迷思。回首过往,在行将退休之际,他决定写一部作品,谈一谈乡村生活、四季流转、独处的意义,人生的目的。
而你手中的这本小书,正是他多年劳作与思索的结晶所在。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鼹鼠的书,也是一扇洞悉一个人灵魂的窗户。
——克雷格·布朗(《爱尔兰周日邮报》)
——————————
◎编辑推荐
🌿 一本难以归类的奇书
既是博物志,也是个人史;既是回忆录,也是哲思集;既是游记,也是指南;既是随笔,也是诗歌……包罗万象,但万变不离其宗——是一部你拿起来就很难放下的作品。
🌿 一段寻找自我的旅程
少时离家出走,独自流浪在旷野之中,这样的经历已属罕见;但出走乡野的结局并非回归城市,而是留守乡郊,成为园丁,继而以捕捉鼹鼠为业,这样的人生堪称稀奇。人生如逆旅,作为行人的马克始终在寻找自我。
🌿 一种神秘莫测的动物
鼹鼠,一种不可捉摸的动物,一种神出鬼没的动物,一种难以定义的动物,却和很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影响了马克的一辈子,它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这本书里会有你想要的答案。
🌿 一份来自自然的礼物
这本小书因自然而起,因自然而终。对马克来说,自然如同一份礼物,给了他启发,让他写下了这些文字;对读者来说,这份礼物如同一扇窗,借着这扇窗,我们得以从四季流转、万物枯荣中窥见生命的奥秘与生活的意义。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不同凡响的作品:部分是自然史,部分是回忆录,部分是诗歌——全都非常引人入胜。我从未读过这样的书。其中的美好与伤感会令我久久难以忘怀。PS:作者不再捕杀鼹鼠了,谢天谢地。
——赛·蒙哥玛丽(作家)
这是一本美妙的书,讲述了我们与地球、与其他动物,以及与我们自身陷入困境的人性的关系。它让我受益匪浅。我非常喜欢它。
——马克思·波特(作家)
很少会遇到对自然如此尊重与理解的作品。
——罗莎蒙德·杨(作家)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和《以鹰之名》的结合体。
——麦克拉·赖丁(书店人,国王英语书店)
(马克·哈默的)《如何捉鼹鼠》是一部佳作,一首献给这种非凡生物的优美、哀婉的颂歌。每一页都洋溢着惊叹、爱意、遗憾、谦逊以及对大自然的好奇(与亲近)。
——《华盛顿邮报》
《如何捉鼹鼠》是一本包含了许多内容的小书。它用平静、清澈的笔触,将回忆录、对自然敏锐的观察以及对生命、衰老和死亡的沉思融为一体。
——《华尔街日报》
我们甚至开始与这种难以捉摸的穴居动物产生共鸣,它们的困境与我们自己的困境并无太大不同。
——《纽约时报》
《如何捉鼹鼠》是我这十年来读过的最好的书。它会让你屏住呼吸、心跳加速。它太珍贵了。
——《哈罗史密斯》杂志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穿黑丝绒的小绅士”的引人入胜的沉思录……同时也是一份关于孤独与美丽的边缘生活迷人而富有诗意的记录,一部关于流浪的回忆录。
——《泰晤士文学增刊》
事件 [图书] 豆瓣
L’événement
9.1 (19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甘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9
🌞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影片《正发生》原著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爱尔兰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记录一个永远无法回到前世的“事件”。
🌞“我要写下女性所遭遇的恶,写它是为了记住针对数百万女孩和妇女的暴力,不惜以冒犯读者的情感为代价。”
- --内容简介----
1963年,23岁未婚的安妮·埃尔诺发现自己怀孕了。羞耻感袭来,她明白自己的意外怀孕将使她和她的家庭成为社会的失败者,她知道自己不能留下这个孩子。四十年后,埃尔诺写下这个故事,讲述她从未克服的创伤。在当时堕胎属于犯罪的法国,她试图用毛衣针自行解决,但徒劳无功。在恐惧与绝望中,她终于找到一名地下医生,结果最后却被送进了医院的急诊室,差点丧命。
在《事件》一书中,埃尔诺梳理了她的记忆,清晰准确地挖掘出身为女性的这段特殊经历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媒体赞誉----
《事件》具有普遍性、原始性和勇气,是一部激烈错位、意义深远的作品;既是一部艺术作品,也是一部人类经验的作品。它应该成为必读书。
——《金融时报》
《事件》读起来扣人心弦、痛苦难免,就像一部惊悚片。在安妮·埃尔诺的孤独中,我感到自己与她很亲近,这种亲近感是我在其他书中很少感受到的。女人会感谢埃尔诺的智慧、简洁和对死亡与生命的执着。
——黛西·希尔德亚德
埃尔诺的作品是对真实的探寻。不是对真相的叙述,而是“努力重新审视每一个画面”。埃尔诺的作品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她的主题,还因为她处理主题的方式:微妙的矛盾;她冷静的委曲求全,夹杂着暴力;她详细的讲述,夹杂着零碎的文字。
——《爱尔兰时报》
埃尔诺的作品细致入微地记录了欲望、羞耻、阶级焦虑和情感苦恼,在细节上毫无保留,在语气上毫不留情。她的震撼手段让人感到有原则,与其说是出于自恋或自我辩解的需要,不如说是出于某种更崇高的冲动:她渴望捕捉过去的真实面貌,不受错误记忆、道德判断或装饰性文学粉饰的干扰。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重要的、引起共鸣的作品。
——《出版人周刊》
简单的激情 [图书]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Passion simple
8.3 (56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袁筱一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编辑推荐-----
*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代表作
* 一部分析普遍激情的反情感作品
* 以主观彻底客观化的视角,写出饱受离别和孤独无益之苦的人的内心
----媒体推荐----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生活”。
——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时代周刊》
埃尔诺的成功之处在于珍视平凡的情感,同时提升情感的平凡表达......这是一座无法简单解释的激情纪念碑。——《纽约时报》
一部抒情精确,如钻石般清晰的作品。——《纽约客》
等待的痛苦和焦虑、做爱后短暂的灵魂接触、随之而来的昏昏欲睡和疲惫、欲望的重燃、迷恋和抛弃的微不足道的侮辱和蔑视,所有这一切埃尔诺都以平静的、冷酷的态度娓娓道来,让人感到坚定的、真实的自我。——《华盛顿邮报》
在这本书中,安妮·埃尔诺描述了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男主角并不自由。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字,都让读者更接近一种最纯粹的渴望......——《观察家》
与埃尔诺的其他作品一样,《简单的激情》令人着迷的地方在于生活材料的个体自我性与纪实性、无功利性、几乎无我的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新政治家》
----内容简介-----
安妮·埃尔诺以其简洁、质朴的风格,记录了一颗完全被激情吞噬的人心的欲望和卑微。她模糊了事实和虚构的界限,试图描绘她与一个已婚男人之间两年的情感和身体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句话、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要么都与她的爱人产生关联,要么她都漠不关心。埃尔诺以勇气和精确性,寻求一个完全为他人而存在的时代背后的真相。
希特勒的逃兵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 对马达雄 译者: 陈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
★背叛还是抵抗?英雄还是懦夫?光荣还是耻辱?
★最后一位纳粹逃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
★一个关于人类尊严与勇气的故事
逃兵非死不可。——希特勒《我的奋斗》
我当然不是英雄,但我也绝不是胆小鬼。——路德维希•鲍曼
二战期间,被俘虏并被判处死刑的纳粹国防军逃兵有3万多人,大大超过了英美两国。 他们中的许多人并非在战斗过程中临阵脱逃,而是因不愿参与种族灭绝的罪行,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了抵抗。战争结束后,幸存下来的逃兵长期被斥为懦夫,受到社会的否定,但他们最终成功地揭露了军事法庭的不公正的真相,恢复了名誉。 本书通过最后一名逃兵路德维希•鲍曼的生平故事,讲述了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1941年,19岁的路德维希•鲍曼应征入伍,被分配到驻守于法国的军营。第二年,他与同乡友人库尔特策划逃离军队,不幸失败,被判处死刑,后减刑释放,被再次投入战场。1945从苏军战俘营被释放后回到家乡,却遭到亲朋好友的唾骂,一度消沉,终日酗酒,又遭受妻子去世、家庭破碎的打击,其后终于振作,在贫困中抚养大了子女。受到前狱友的鼓励,他65岁时投入和平运动。70岁时成立了全国纳粹军事司法受害者协会,将为逃兵恢复名誉视为人生目标。在变化的社会舆论和历史学家的共同努力下, 2009年9月,德国联邦议会以全场一致的投票通过了逃兵名誉恢复决议。此后鲍曼继续从事和平运动,2018年以96岁的高龄去世。
本书以鲍曼一生为轴,以战后德国围绕恢复逃兵名誉之争为主要焦点,揭开了德国现代史中曾被视为“禁忌”的话题,也探讨了什么是人类的勇气和尊严。
看不见的中东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8.7 (9 个评分) 作者: 姚璐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4 - 11 其它标题: 看不见的中东:深入日常生活的中东之旅 / 看不見的中東:深入日常生活的中東之旅
◎ 内容简介
中东拥有着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明,也是一片时常被战火和纷争阻隔的神秘土地。
在山呼海啸般的历史进程中,在政治、文化、习俗的高压背后,一个个具体的人如何在夹缝中维系日常生活?他们的人生如何被时代左右?他们如何看待那些改写历史和命运的重大事件?
在性别极度不平等的国度,女人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她们的人生多大程度上受制于性别?她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存现状?
带着诸多好奇和疑惑,作者姚璐用四年时间(2016—2020),克服各种困难,独自前往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伊朗、土耳其、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埃及、伊拉克、叙利亚、沙特。同时她以女性身份的便利,以“沙发客”这种独特的旅行方式,深入31个陌生的中东家庭内部,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她得以与当地的许多女性密切地相处、交流。
经过四年扎实的旅行和深度的观察,作者用这本《看不见的中东》,为我们揭开一个新闻之下长期被硝烟和纱袍遮掩着的更为鲜活、丰富的中东世界,以及这个动荡、神秘的世界里个体的命运、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和女性的生存状态。
作者姚璐也是一名摄影师,书中配有70多幅高质量的纪实与风光摄影作品,与文字互为补充、交相辉映。
......
◎ 编辑推荐
★ 日常生活视角,更为真实、丰富的中东。不同于聚焦中东的政治、战争、难民等新闻热点,本书作者更关注长期被硝烟和纱袍遮掩的普通中东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她住进一个个中东人家里,深度参与中东人民的日常生活——参加家庭聚会、婚礼,在伊拉克过开斋节,在叙利亚看足球赛,在沙特阿拉伯的沙漠里露营,等等,呈现出一个更内部,因而也更为鲜活、丰富的中东世界。
★ 女性视角下的中东,女性视角下的中东女性群体。涉足中东高风险地区的游客几乎都是男性,但受制于中东的宗教、文化和习俗,男性很难深入当地人家庭,几乎无法与当地女性相处并深入访谈。作者作为极具亲和力的女性,用“沙发客”的方式住进中东家庭,非常罕见而难得地展现了女性视角下的中东和中东的女性群体,关注中东女性的受教育权、工作权、家庭暴力等问题,既揭开了一层颇有些神秘的面纱,也呈现了跟我们既不同也有几分相似的生活和内心。
★ “高难度旅行”与深度的解析和思考。近年以游客身份走遍中东的人极少,尤其是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四年间,受制于战争,受制于糟糕的邻国关系和签证互斥政策,作者不得不根据局势频繁调整计划。本书记录了作者旅行过程中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也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对中东的历史、战争、女性等问题做出了深入解析和思考。
★ 高质量的风光和纪实摄影作品。作者也是一位知名风光和人文摄影师,书中配有70多幅高质量的纪实与风光摄影作品,与文字互为补充、交相辉映。
......
◎ 评论
姚璐撞进了中东,“中东”便不再是一个宏大、模糊的概念。
她看见一个一个迥然不同的个体,一个一个鲜活生动的生命。因为相似的经历,读她的文字,我常常会笑,完全明白她在说什么,但她有时比我靠得更近。我们介入中东的初衷不同,她的动机是对性别议题的探究。不过殊途同归,一个女孩子走过世界才认识自己。
——周轶君 [资深国际记者,《走出中东》《中东死生门》作者]
......
这是一本读来令人感动的书,对我个人来说,也是等待已久——终于能有中国人也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来了!
一个中国姑娘,通过“沙发客”的方式进入多个中东国家的普通家庭。她不只是旅行,更是去生活和感受。她以既细腻又开阔的笔触,尤其是通过她深度了解的不同中东女性的视角,把历史与现实、政治与家庭、挣扎与希望、生活与梦想……生动地呈现给了我们。这是一般的阅读无法得到的知识与感受。我曾读过多种西方女性作家、人类学家的类似作品,虽然也是很好的阅读体验,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姚璐的这本《看不见的中东》弥补了那种缺憾,也就是,她是带着中国人的视角,用比较讲究的文笔来写作,这种观察和记录,是真正对中国读者友好的作品。
——昝涛[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中东研究学者]
荒野时光 [图书] 豆瓣
A WILDER TIME: Notes from a Geologist at the Edge of the Greenland Ice
作者: [美] 威廉·E. 格拉斯利 译者: 彭 颖 2022 - 10
“万物都是崇高的,抑或并无一物崇高。”
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人类在其中仅仅是占据了一席之地,负有一些责任,但不代表全部意义;荒野则全然不同,它作为人类的生存背景而存在,静默而强大。
《荒野时光》是一部关于探索格陵兰冰原荒野的科普手记,主体部分由“分离”“融合”“显现”“尾声”这4个关键印象词构成,它们串联起了作者前后6次探访格陵兰到底的美妙经历:令人目眩神迷的蜃景、被时间击碎的岩石以及仿佛是天外来客的游隼带来的是全然一新的新鲜体验;冰川、阳光、鹿蕊、鹧鸪等组成的连贯图景显现出生命本初的多样形态;带有漫长生命印记的卵石讲述的是关于记忆与解密的神秘故事;……这些荒野转递给我们的种种震撼与感动,会唤起我们对会荒野的好奇、敬畏、尊重……
&推荐语&
“一位科学家关于原始奇观的体验,在地球上最辽阔也最危险之地的独处的智慧。”
“极少有人像格拉斯利这样如此深入地在荒野上投入如此多的时间。也正因此,我们应该且必须关注这本书,关注它呈现给我们的种种神奇、可爱且有益的观察。这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
——Bill McKibben
“格拉斯利表现出一种神秘的能力,带领我们置身格陵兰岛广袤的寂静之中,去深入探索地球的灵魂。这是一次兼具重要性和叙事性的冒险之旅,关于生命的无边的扩展朝我们打开,它呼唤我们投入其中,尽管我们只是稍纵即逝的存在。”
——John Francis
潮汐国度:生命的繁衍密语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毅 / 尉鹏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3 - 7
潮涨潮落间,生命的交织与繁衍在海边开展了一场壮丽的盛宴。从海浪的冲击到高温的炙烤,生物们在潮起潮落间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生存本领,它们悉心实践着初为父母的喜悦。
生物如何把握生存繁衍的密码?本书将带你穿越潮水的涌动,探寻潮汐间生命传递的隐秘故事,讲述你所不知的生命接力,追问潮间带物成为父母的“升级打怪”进阶之路。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潮间带生物的观察研究及长期的经验积累的成果,它结合了大量的野外补充调查、室内研究、文献查阅、照片拍摄和行为记录,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趣味笔触,以潮间带生物的繁殖策略为切入点,介绍了数十种潮间带生物的繁殖策略和生存故事,对多个物种的行为、习性、繁殖、栖息地、捕食关系和面临的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希望在提升公众科普认知的同时,也能引发读者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层面的思考。本书图片丰富翔实,内容严谨有趣。
本书适用于对潮间带生物、生态保护感兴趣的大众读者,及各科研单位、管理部门、科普机构和保育组织。
【编辑推荐】
1. 全面介绍潮间带生物的繁殖策略及生活习性。聚焦头足类和腹足类及餐桌上常见的双壳类、蟹类、鱼类,更有海绵、海参、鲎、文昌鱼等30大类100余种生物。除了“能(吃吗) 好 (吃吗)怎(么吃)”,更有关于物种行为、习性、繁殖、栖息地、捕食关系及其生态问题等详细讲解。
2. 通过400余幅实拍图,领略自然造物之美。大量物种和卵囊群超清实拍图,详细记录及拍摄潮间带生物从小到大样子,感受生命历程的不可思议。
3.专业讲解新生命的降临,尊重自然规律,培养读者对自然世界的敬畏和保护之心。高清生境图还原潮间带充满生机的场景,满足读者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增进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认识。多角度表达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无尽的惊喜与启发尽在阅读中。
【推荐语】
张素萍(著名贝类学者、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潮间带是海陆过渡带,也是公众最容易认识海洋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区域。潮涨潮落,许多海洋生物在这里栖息觅食,繁衍生息,进行传宗接代,上演着无数繁殖的故事,其中贝类是典型的代表。到了繁殖季,潮间带会出现数量庞大、造型各异、颜色丰富的贝类卵囊群,这些大多是腹足纲和头足纲贝类的杰作,充分体现了贝类繁殖的智慧。
海洋贝类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是海洋生物中形态最丰富多样的门类之一,倍受大家的关注和喜爱。但人们对贝类繁衍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对潮间带滩涂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贝类卵囊群甚至不知是何物?本书作者通过多年的野外调查和研究,收录了近130种潮间带生物繁殖的故事和图片,其中贝类超过100种,绝大部分贝类物种均记录了卵囊群照片,图文并茂,知识性、趣味性极强。可为科研、公众科普和自然教育等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黄一峰(自然野趣生态教育工作室创办人 、台湾金鼎奖科普作家):
在野外记录自然生态时,常常觉得生物的繁殖行为不但不容易见到,而且非常难了解,而在潮间带的水下生物的繁衍就更难观察了。我只要在海边遇见了不明的物种、卵囊等,都会直接询问我的好朋友刘毅,请他代为鉴定;我常常说他:“不在海边,就是在去海边的路上”,刘毅用了超过20年的时间,在海岸做观察,他的求知与研究精神实在让我钦佩,很高兴看到刘毅与尉鹏,将他们多年的观察成果集结成这一本《潮汐国度:生命的繁衍密语》,为普罗大众解开潮间带生物的繁衍谜团与生存策略。相信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科普图书,推荐给爱自然的您。
三蝶纪 (动物学硕士、科普作家严莹):
海洋潮间带的无脊椎动物,充满了趣味和神秘感。不同于陆地上的很多生物,它们如何生长,如何繁殖,往往不为人所知。现有的观察和研究都非常地有限,只能窥探到冰山一角,物种的鉴定工作也面临重重困难。本书通过多位研究者、爱好者在各自的海滨潮间带探索和研究,搞清了近130种潮间带生物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在海滨留下的痕迹,图片精美,内容扎实严谨,填补了相关的空白,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海王弗兰克( 电力工程设计师、海洋视频博主陈旻) :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青少年阅读的海洋科普书籍。随着我国交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朋友会在节假日选择去到海边,而赶海似乎成为了大人孩子必不可少的活动。 在赶海的时候,你们可能会遇到许多奇奇怪怪的问题:海里一串串黑色白色和葡萄一样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海滩上会有一个个碗底状的物体?亦或是石头边上和粉丝一样的到底是什么?这些看似没有生命的物体其实就是我们海边常见物种的卵。黑白色葡萄是乌贼的卵,碗底一样的物体是玉螺的卵,而粉丝一样的则是海兔的卵,这本书非常详细介绍了潮间带这些海洋生物繁衍的秘密。让我们身临其境潮间带的海洋王国,学习探索其中的奥秘!
还有谁谁谁 [图书] 豆瓣
作者: 黄永玉 作家出版社 2023 - 7
《还有谁谁谁》是著名画家、作家黄永玉先生的全新散文集,主要创作于2022-2023年,可以说是《比我老的老头》的续集或补充,两书共同构成完整的当代个人记忆史,映照出一个时代的背影。
在这部新作里,百岁老人回望走过的漫漫人生路,以及一路同行的故友亲朋,讲述他们的情怀与命运、理想与归途。《只此一家王世襄》篇写与文物收藏及鉴赏大家王世襄的相遇相交,《侥幸的小可见闻》记录了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的豪爽率性,《轻舟怎过万重山?——忆好友王逊与常任侠》写尽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孤梦清香——难忘许幸之先生》彰显民国导演许幸之为人的操守,《让这段回忆抚慰我一切的忧伤》倾情书写黄家与香港《大公报》潘际坰、邹絜媖夫妇肝胆相照的60年情义,《郑振铎先生》显示出尊重事实的学者风范,《差点忘记的故事》看到一个平等宽厚的蒋经国,《迟到的眼泪》文学家萧乾与他的儿子萧铁柱浮出水面,对小人物的悲悯与怀念令《你家阿姨笑过吗?》摧肝断肠……黄永玉记录下他们的真性情,就是在记录一种旷达自由的生活方式的消散,一种属于一代人的精神质地的隐逸。
这些文字平静而锐利,从容而跌宕,幽默而忧伤。那些灵魂相映、肝胆相照的交往瞬间,照亮过彼此的生命,也成为不曾磨灭的记忆。他们的惺惺相惜令人深感震撼,高山流水的情义照拂是不可见的绝世风景。直率、诚挚、犀利、自省,笔端尽是一个哲人对生命的厚重之爱。
《还有谁谁谁》中袒露着一个忧伤而狂野、独立而自由的世纪之魂。
全书共14篇,配多幅黄先生新创作的插图。
昆虫的艺术 [图书] 豆瓣
Extinct & Endangered:INSECTS IN PERIL
作者: [英]列文·比斯 译者: 王建赟/译 / 张辰亮/审校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 - 3
本书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作品集。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FRPS) 列文·比斯
※ 昆虫超微距摄影技术开创者列文·比斯全新昆虫画册,历经4年打磨,每幅作品需要拍摄10000张后再处理方得佳作,只为记录一个正在消失的昆虫世界。
※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官方授权, 珍稀藏品震撼公开。有“全球杰出科学文化机构”之称的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官方授权,科学家团队全程保驾护航,2000万件昆虫标本中精选出40个物种。
※ 40个濒危和灭绝昆虫的肖像巨作,足以持续影响一生的世界观。放大到300倍进行摄影创作,独创的手法给一件件沉寂的科学标本注入了活力,展现前所未有的细节,极致的微观之美。每个人看完都不得不重塑自己的生物认知,足以影响一生的世界观。
※ 每个物种配有约500字的科普文字,理性与感性平衡表达。除了震撼心灵的影像,还包含科学的文字信息,既有基本的物种信息,还有当今的保护研究进展。
※ 科研人员实力翻译,“无穷小亮”张辰亮审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人员王建赟倾心翻译,特约博物君“无穷小亮”审订全书,为中文版的科学性把关。
※ 艺术品级的画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收藏之作。与“国际印刷大奖收割机”雅昌艺术印刷联手,采用高水平的色彩管理和印刷技术,高质量呈现每个物种的细节与颜色。护封采用起凸工艺,还原九星瓢虫的立体感,壳面采用特种镭射纸印刷,还原蝴蝶翅膀变幻的结构色。
※ 附赠惊喜小海报,触手可及的“昆虫艺术”。
创建日期: 2025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