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值得读

你姨拒绝你不询问转出毛象

你姨拒绝你不询问转出毛象 @ziwendong

49 本书  

收集近些年读过的值得力荐的好书

鸟类星球 [图书] 豆瓣
BIRD PLANET
作者: [美]蒂姆·拉曼(Tim Laman) 译者: 何鑫 / 程翊欣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 - 8
鸟类栖息在地球上的每个大陆和主要岛屿,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脊椎动物类群之一。对于鸟类学家和摄影师蒂姆·拉曼来说,记录这些壮观的生物是他毕生的追求,他曾前往世界各地一百多个鲜有人至的地方,从无人居住的新几内亚岛的福贾山脉到南极等地,去追踪和拍摄鸟类。
本书收录了拉曼从事野外工作近30年来拍摄的世界各地最经典的鸟类作品,包括他获得过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年度野生生物摄影师”等国际大奖的作品,以及一些尚未公开过的绝佳作品。拉曼去过的惊险之地使他与许多传说中的、世间罕见的以及备受人类珍视的物种面对面,从婆罗洲雨林中的犀鸟到新几内亚地区树梢上的极乐鸟,再到在德雷克海峡上空翱翔的信天翁。
全书分为八个地理章节,将带领读者环游世界,涵盖亚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著名鸟类学家约翰·W.菲茨帕特里克在前言中提到,书中关于濒临灭绝的自然世界的影像令人印象深刻,一定会激发人们更加重视对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保护,这不仅仅是为了鸟类,也是为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阿伦特 [图书] 豆瓣
作者: 约翰逊 译者: 王永生 中华书局 2006 - 3
这套丛书精辟地论述了西方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的学术观点,以及这些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线索,是广大学生和哲这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丛书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丛书的每位作者都是研究该思想家的著名学者,对其本人及原作都有独到的见解。尤为可贵的是,丛书既介绍了每位思想家的生平,又清晰地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难得的佳作。丛书的每位译者均是国内研究该思想家的专家,曾翻译过多本西方学术著作。
1 出世与去世之间
2 极权主义
3 人类的境况
4 艾希曼
5 面对黑暗的时代
6 反思美国的经验
7 思考的意义
8 阿伦特与当代思想
年平及著作年表
参考书目
你姨拒绝你不询问转出毛象: 因为重看这本小书,想起关于#要不要读导读类作品 的这个问题——
大学阶段作为一个工科生,我曾经非常懵懂但执着地试图保持对哲学的兴趣,那些年囫囵吞枣地看了不少公认的经典,但因为缺乏指导和交流的环境,也同时忍不住去看各种导读和概述。然而当年比我年长的朋友却对此表示担忧,说“你不要看那些提供二手信息的导读,是浪费时间,就该坚持直接看原著,然后得出自己的判断”。
当年的确因此怀疑自己错了,试过硬着头皮只啃原著,却又由于一些原著无法理解,最后不得不一次次向导读妥协,并越发对自己不如人家“悟性好”感到沮丧。
那时购买和阅读导读类作品对我而言是一种“耻辱的必须”,所以看完后有些书我都不好意思在豆瓣标记读过。
十几年过去了,虽然人到中年的我不再专注于读哲学类作品,可也很庆幸阅读热情没消失,心里很清楚感兴趣的关键点未改变过。只不过是更有信心和底气按自己的方式探索更多领域了,甚至常有触类旁通、殊途同归的惊喜。再回想那时候的自己,也早已平和。现在我很清楚当年的读法没有错,只是和给我建议的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目标,并处在不同的智识成长阶段罢了。
对方的建议也的确有用,后来鼓励了我积极地读更多原著,避免了迷失在越来越简单化、浅薄化的二手解读中,然而——并不是所有导读都没有阅读价值,很可能有些人遇到了合适的导读作品后,会大幅提高阅读原著的效率,也有更深刻的收获。用导读类作品节省阅读的时间精力并不必然就是“耻辱”,导读类的好书都帮了我很多。
而且哪怕读过一些原著了,再去翻翻相关的导读,也会有很大收获,甚至比没读过原著时惊喜更多,因为它们既可以帮我们查漏补缺,又能把散碎的印象做一定整合。我甚至觉得,对于有多年的阅读积累的人,翻看导读类书是非常必要的,除了能看到相关主题研究者的个人观点,也能学到学者们进行分析、梳理和表达的方法——这一点对于非专业的读者帮助尤其大。
总之,导读和原著都值得读(也不止哲学类),没必要强迫自己硬着头皮一心只啃原著,尤其是在还没有足够积累和训练的情况下,逼自己当悟性超人的“天才读者”这种野心是很幼稚很荒唐的,搞不好就会变成神神叨叨只会甩概念和词汇长篇大论的某类“网络民哲”。更有弹性地求知和探索生活,阅读和思考的乐趣也才能持续更久,也更有能力体验和积累阅读之外的经验,这些也是重要的知识,会反哺我们的阅读。
而“有弹性”的意思就是:别执著于为了显得“更强”而否认真实的感受,包括“读不懂字”“读了犯困”“是不是该读点儿入门书”的自我怀疑;也别强迫自己模仿更“厉害”的别人,能写出那些概念和词汇,并不等于我们和学者、哲学家一样明白在说什么。在遇到障碍后找找省力的办法不丢人,更不是“错误”。导读书传递的并不是“二手知识”,而是“方法参考”,是有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的。
情绪价值 [图书] 豆瓣
8.4 (8 个评分) 作者: [英]罗斯·哈克曼 译者: 徐航 / 潘沂然 中信出版集团 2024 - 2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被迫调整自己的喜怒哀乐,以便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特别是女性群体,会被更多地要求完成这项没有报酬且令人筋疲力尽的工作。
罗斯·哈克曼将案例研究和统计数据结合起来,以此揭示情绪劳动在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并探究情绪劳动在两性间的不平等现象——女性被期待承担更多的情绪劳动。同时,她进一步阐述了女性群体在父权制社会的弱势处境。此外,她还探讨了情绪劳动背后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案,为我们指明改变现状的道路。
情绪劳动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不需要成为心理负担。认识到情绪劳动的价值,是全人类获得自由的关键。
生命与新物理学 [图书] 豆瓣
The Demon in the Machine
作者: [英] 保罗·戴维斯(Paul Davies) 译者: 王培 中信出版社 2019 - 8
大开眼界的跨学科前沿探索之旅
-
重新理解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奇迹
-
弥合生物学与物理学之间的巨大鸿沟
-
运用全新视角破解生命谜题
-
信息引擎、生物电路、量子计算机、癌症基因、表观遗传学、地外生命……聚焦前沿成果,阐释宏大议题,解读生命秩序的隐秘动力,剖析复杂世界的内在逻辑,启迪思想、提升智识,一本不容错过的深度好书!
-
-
-
-----------------------------------------------------------------------------------------------
★生物物理学点睛之笔——全新的视角,开拓性思考
★对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绝妙回应——融合生物学、物理学、计算科学、认知科学等前沿研究
★《物种起源》+《自私的基因》,达尔文进化论2.0——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
★《今日简史》+《十问》,关于未来的“大问题”——科学家对人类命运的前瞻性思考
★生命领域的《规模》——解读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展现尺度不同带来的巨变
-
-
-
【内容简介】
生命是什么?
194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薛定谔提出了这个划时代的问题,他指出:我们需要新物理学来给出答案。
-
这本书从这个经典问题出发,结合香农的信息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诸多领域的前沿研究,将量子力学应用于生物学、计算科学等领域,超越各个学科的界限,用全新视角探究生命的本质。书中提出了一个突破性的观点:生命=物质+信息,分子组构是生命的“硬件”,信息组构则是生命的“软件”。生物体中含有大量高效的微型机器,它们聪明地处理和控制着信息,像变魔术一样从混沌中获得秩序。进化让这张隐形的信息网络不断升级。
-
保罗·戴维斯将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化学、信息科学、医学和哲学等领域融为一体,引领了极具洞见的全新交叉学科。这种新科学涉及信息引擎、生物电路、癌症基因、量子计算机等众多前沿科学领域,用信息的观点重新解读生命之谜。
-
这是一本探索生命起源及内在逻辑的生物物理学普及读物,也是一次让人大开眼界的跨学科前沿探索之旅。
-
让智力探险,思想旅行,一起寻找生命秩序的隐秘动力!
寻找家园 [图书] 豆瓣
9.3 (54 个评分) 作者: 高尔泰 花城出版社 2004 - 11
我的故乡高淳,位于江苏省西南端与安徽省交界的地方,恰好是“吴头楚尾”。地势东省交界的寺主, 恰好是“吴头楚尾”。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是茅山山脉和天目山山脉的衔接处,山高林茂,俗称“山乡”;西部为丹阳湖、石臼湖、小南湖三湖所环绕,溪河交错,苇岸无穷,俗称“圩乡”。最早的县治固城始建于公元前五四一年,比楚威王筑石头城置金陵邑(前三三三年)还早二百来年,可称古邑。
到我出生的时候,固城早已荒废,县治淳溪镇也是一个仅数千户人家的小镇。镇上只有一条三米多宽、青石板铺面的弯曲小街,俗称老街。……
醉舟 [图书] 豆瓣
作者: 兰波 / 达米安·屈佩斯 译者: 飞白 2015 - 2
年轻艺术家达米安·库贝用狂热的色彩和充满能量的笔触,捕捉诗歌的灵魂所在。
新疆再教育營:中國的高科技流放地 [图书]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戴倫.拜勒 春山出版 2023 - 05 其它标题: 新疆再教育營
在新疆,高科技監控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城市中監視器密布宛如「天網」,每隔兩百公尺就有一個檢查站,人們必須掃描身分證,通過依族群劃分的通道。另一端,螢幕中的人臉被以綠框或黃框鎖定,方框旁是人物的基本資料,綠框代表你是「還沒問題的人」,黃框則標示出你「需要被注意」。公安可以隨時要求你交出手機,檢查是否有「可疑」的聯繫紀錄,並強制安裝官方的監測APP。 中國政府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監控系統,一方面是以全民健檢的名義,蒐集新疆兩千五百萬人的生物特徵,包含臉孔、虹膜、聲紋、血液、指紋和DNA,另一方面,從美國西雅圖及矽谷移植而來的科技,也成為國家監控的核心技術,不僅如此,自美國九一一事件以來的全球反恐論述,也正當化中國對伊斯蘭的壓制,即便政府宣稱對所有族群一視同仁,但只要造訪清真寺超過兩百次,就會被系統辨識為「預備犯」,穆斯林逐漸失去集體實踐宗教及文化的自由——再教育營,就是對新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族群進行強迫改造的具體例證。 戴倫.拜勒是全球最頂尖的維吾爾族社會與中國監控體系專家,他對新疆地區進行長達十年的研究,透過檢視官方文件及長期深入的訪談,揭露再教育營如何成為新疆的「日常」——超過一百五十萬維吾爾人被迫進入再教育營及其附屬的工廠。本書受訪者涵蓋全面,包含曾受拘禁的美國回族大學生、哈薩克族農夫、卡車司機,以及協助抓人的輔警、被迫於再教育營「教學」的老師,這些不同位置的人提供瞭解再教育營的多面視角。作者透過扎實的研究觀點與人物故事,呈現新疆再教育營的現況、中國的監控治理網絡,以及跨國的高科技產業關係。 中文版特別新增五篇文章:維吾爾記者埃賽爾.蘇萊曼(Eset Sulaiman)的導讀、維吾爾語言學家及詩人阿不都外力.阿尤普(Abduweli Ayup)的推薦序、本書簡體中文版翻譯小組推薦序、《真相製造》作者及國際新聞記者劉致昕對作者的專訪,以及戴倫?拜勒為中文版新寫的序。
风·海·信念 [图书] 豆瓣
作者: 梁桂兰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5 - 8
哥伦布首次踏上特立尼达岛四百五十年之后,哈罗德拉博德,这位二十七岁的特立尼达小伙子,一位初出茅庐的航海家,怀着异乎寻常的勇气和求知欲,出发去完成他的使命和梦想。他对冒险和海洋的热爱程度,只有他对心仪的那位年轻女士的爱慕可以相提并论。可以理解,这位女士起初并非像他那样对蔚蓝的大海充满热情,至少没达到同意与他一起经历一场既危险又大胆的航行——穿过大西洋抵达英国。
求索 [图书]
作者: 谭蝉雪 / 向承鉴 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2010 - 2
有人将至 [图书] 豆瓣
Nokon kjem til å komme
8.1 (11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约恩·福瑟 译者: 邹鲁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选取福瑟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五种《有人将至》:一男一女买下了一幢坐落在陡峭悬崖上的,远离城市的老房子,准备抛弃过往的一切,在此开始无人打扰的新生活。《死亡变奏曲》:大海吞噬了他和她的女儿,迫使爱情早已死去多年的他们重新面对彼此,面对记忆和过往,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困惑着,却无从寻找答案。《名字》讲述了一个同一屋檐下相互疏远的家庭的故事。一个怀孕的女孩和这个孩子的父亲无处可去。这是一个功能缺失的家庭,对话几乎无法进行;所有必要之事都变为习惯性的姿态,每个人都感到孤独。《一个夏日》:丈夫在某天毫无预兆地选择了死亡。他离开家走向大海,从此再没有回来。而妻子则自此日复一日地站在窗前,面对着大海,无法摆脱记忆的纠缠。《吉他男》是福瑟作品中唯一的一部独角戏,也是福瑟作品中在全世界被学生搬演最多的一部。
马利亚的自白 [图书] 豆瓣
The Testament of Mary
作者: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译者: 张芸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5
★ 爱尔兰文学大师科尔姆·托宾三度入围布克奖的惊人之作
★ 给圣母马利亚,这位在十字架下沉默的妇人一次发声的机会
★ 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献声录制有声书
★ 同名戏剧在纽约、伦敦、都柏林、芝加哥等地巡演,入围托尼奖最佳编剧奖
圣母马利亚的形象透过西方绘 画和雕塑深入人心,可是除了《圣经》里的只字片语和一些宗教研究著述,几乎没有作品以文学艺术的手法刻画过这位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母亲。
科尔姆•托宾通过小说《马利亚的自白》,把想象力投向最神圣却又最神秘的母子——马利亚和耶稣。他直接通过马利亚之口,让一向以沉默温婉形象示人的圣母发出自己的声音。
耶稣殉难数年后,马利亚独自在以弗所生活。在恐惧和悲伤中,她回忆起儿子罹难前后的过程。她觉得,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她的儿子是一个容易受到伤害的人,他周围的那些人都不值得信任。
马利亚努力说出她所理解的真相。一个性格饱满、令人难忘的马利亚形象,在托宾丰富的想象力和简洁有力的语言刻画中,深入读者的心中。
-
这本书篇幅很短,但它像钻石一样密实。它既像一座西班牙的圣母哀子像那样悲哀,但也完全颠覆正统……托宾没有采用多年来形成的关于马利亚的种种神话,却维护了马利亚的尊严。
——埃德蒙•怀特,《爱尔兰时报》
一部优美而大胆的作品……它出乎意料的语言和几乎令人震惊的人物塑造使得它充满力量。
——玛丽•高顿,《纽约时报》
《马利亚的自白》描写母子之间痛心的失落和逃避,托宾创作出一个颠覆性的圣母哀悼像,他把母亲抱在自己的怀中。
——《独立报》
炙热的你 [图书] 豆瓣
9.6 (7 个评分) 作者: [德]希拉•德利兹 / [德] 路易莎•施托默尔 译者: 马心湖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 - 6
女性身体记录着生命的历史,她会喧闹生长,自然也会回归深邃沉静。这是一部写给所有女性的温情健康启示,出版后在欧洲收获一致盛赞,长踞德亚图书总榜前5位,多次登顶《明镜》周刊畅销榜,领衔了各大健康图书榜单。同时,图书的出版也掀起了全欧洲对于女性健康与女性觉醒的探讨热潮。
图书所探讨的议题,是我们终要抵达、迄今为止却总是不被看见的重要人生阶段。随着人类寿命的延展,它甚至成为了比青春期和成熟期更为长久的一段时光。作者生动而深度地解析了有关荷尔蒙、卵巢、子宫、乳房、骨骼与心脏的一切,让我们了解到,面对身体与情感的动荡,女性不必注定承受大自然所设定的种种不适,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更好的准备。更年期,以及它所开启的人生下半场,绝非“生命的深秋”,而是人生的盛夏——当荷尔蒙的迷雾散去,女性将不再被母亲、妻子、女儿的角色所定义,真正拥抱忠实内心的最重要的自己。浴火重生后的人生下半场,一切都是崭新的。
希望每位女性都能勇气满满迎向岁月的激流——我们的第二次人生,每刻都值得期许!
道德的重量 [图书] 豆瓣
8.6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瑟·克莱曼 译者: 方筱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一位越战英雄,在离开战场三十年后,家庭圆满、事业有成,却为何自责悔恨、郁郁而终?
一位在非洲从事人道救援的年轻女性,在经历战乱、腐败、贫穷和疾病的威胁后,为何仍能鼓足勇气,继续艰难的奉献工作?
一位在文革时期被好友出卖、受尽磨难的医生,当有机会复仇时,为何会选择将手中的刀剑轻轻放下?
美国知名人类学家和精神病医师阿瑟•克莱曼,费时数年对这些“苦难经验”细致观察和体验,并以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和无常,并超越地方性价值观所带来的的限制,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要命还是要灵魂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
9.3 (26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妮·法迪曼 / Anne Fadiman 译者: 汤丽明 / 刘建台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 2 其它标题: 要命还是要灵魂:医病冲突中的跨文化误解
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推荐阅读书目
东方苗族巫术与现代医学的角力,一部独特的在美苗族民族志
爱与信仰、高超的医学,都无法挽回黎亚的性命
当文化的藩篱成为冲突的起点
命与灵魂的二选一之外,是否有新的可能?
🎊🎊🎊🎊🎊
❊编辑推荐
“假如你看不清自己的文化里也有一套维护自身利益、感情和偏好的模式,如何奢望自己能好好和别人的文化打交道?”
“希望这本书的定位不是关于苗族的‘那一本书’,而是描写沟通与误解的众多书籍之一。”
◎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推荐阅读书目
本书1997年甫一出版即受到众多媒体好评,赢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奖、美国沙龙图书奖等多项大奖,作为探讨医患关系与文化冲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被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列入推荐阅读书目。
◎促使美国医疗体系做出改变的真实案例
1982年10月24日,三个月大的苗族女童黎亚癫痫发作,被父母送进美国加州的默塞德医院就诊。黎亚到达医院时发作已经结束,由于语言障碍,医生无法从黎亚的父母处获知发生了什么事,进而导致误诊。后来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在之后的几年中,黎亚被频繁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在一次严重的癫痫发作后,她被宣布脑死亡……
该案例引发了默塞德医院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冲突,受到广泛关注。后促使美国设立了巫医制度,有计划地将其导入医疗体系。
人人都爱黎亚,却都救不了黎亚。医生治病方式与家庭认知理念产生冲突时,怎么做才是好医生?怎么做才算好父母?医患冲突的根源,是医生的失职还是患者的不配合?是误会、意外还是认知的偏差?
◎一部改善医患冲突、文化误解的未来启示录
草药与手术刀、神话与科学、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当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碰撞时,语言、宗教和社会习俗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苗人以为西方医生“吃人脑”,医生以为苗人“吃胎盘”;苗人以为身体被切割会影响健康,所以手术于他们是禁忌,西方医生认为苗人手上戴的安魂绳环不卫生,会直接给他们剪断;西方医学要“命”,苗族文化要“灵魂”……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是否有达成和解的可能?
本书是关于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深度记录,处在文化的交界点,倾听双方的声音,深入理解双方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寻求文化沟通的破解之道。不仅对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还给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我们每一个人以启迪。
◎蒙太奇般穿插叙事,爬梳出苗族的特质
作者一方面用温情细腻的语言描述故事的发展经过,另一方面以理性的语言、人类学的视角整体性地描述在美苗族的民族文化、历史记忆与生活现状,两部分穿插进行,内涵丰富、情节精彩、引人入胜。
他们在陌生的国度,无法找到文化认同,不能进行正常交流,不会西方人的“简单”日常操作,他们处处碰壁,无时无刻不怀念着自己的故乡。“几乎没有人知道,苗人拥有丰富的历史、复杂的文化、有效率的社会体系,以及令人羡慕的家庭价值观”。这是一个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也是一部在美苗族的民族志,作者的思考充满了人道关怀,探讨了跨文化背景下沟通的新可能。
📖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个在美老挝裔家庭为女儿寻医治病的真实故事。黎亚一家是苗族难民,1980年从老挝移民到美国。黎亚大约三个月大时,突发癫痫,被母亲抱着来到默塞德医院求诊。不通苗语的急诊医生将黎亚误诊为“初期支气管肺炎”,开了药后便请他们离开。在以后的岁月中,黎亚频繁地进出医院,在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医生发现,黎亚的父母根本没有按指示给黎亚服药。
在苗族,癫痫被认为是一种光彩的病,代表此人受到神召,所以黎亚特别受父母疼爱。黎亚的父母更相信苗族传统的治疗方式,他们认为医生开的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致病。在黎亚病情越发严重时,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医生能够治好黎亚。
双方言语不通,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医学要“生命”,而苗族文化要“灵魂”,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导致一次次医病沟通沦为徒劳。
作者一方面以温情细腻的语言记述故事经过,另一方面以人类学的笔法理性地论述在美苗族的民俗文化、过往经历与生活现状,两部分如蒙太奇般穿插进行,如纪录片般展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同时编织出一幅生动壮丽的群像。
⭐️媒体推荐
2019年,被Slate评为过去25年最伟大的50部非虚构作品之一。
本书深入探索两种不同文化共存时所引发的不安,引人入胜又启迪人心……法迪曼的书很了不起的一点,是她能平衡而细腻的呈现出这些不同的文化及其分歧的观点,而她的公平不是冷酷、毫无同情,而是温暖、相知相惜的,她看见了,也拥抱每一事件的两方面……不同凡响、非正式的文化人类学,让人大开眼界,可读性强,魅力十足。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以诗歌般的优雅、悬疑而惊心的笔法所呈现的一部既深入且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类学调查。
——《新闻日报》(Newsday)
这本精美的书讲述了一个沉痛的悲剧……它既没有英雄也没有反派,但是它有着丰富而无辜的痛苦,以及确切的寓意……这是一本悲伤但优秀的书。
——《纽约时报》
法迪曼以高超的叙事技巧,描绘出西方医学和苗族文化的冲突世界。
——《纽约客》
法迪曼高敏感风格的报道,等于是在一条巨大的文化鸿沟上探索。
──《时人杂志》(People Magazine)
法迪曼给我们一个叙事式的故事,却和任何惊悚故事一样令人注目,故事中出现大量人物,人人都爱上黎亚。本书热情的倡议,呼吁我们的医界大老要考虑到移民父母对于疾病和健康的观点。这本令人惊讶的书不但帮助我们认识其他文化,也更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最深层的对于神祕的身、心、灵的关系的信念,也会因之改变。
──《Elle杂志》
✨名人推荐
这本书不但医界、文化人类学家、新闻记者要看,任何对如何在越来越小的世界沟通有兴趣的人都要读一读。法迪曼对于一心一意要自己解决问题的苗族人能感同身受,对尽责的医生、社工和政府官员,她也具有同理心,这使得她的故事既丰富又充满人性的光辉。有时候是多种文化和谐共存,互相体谅,有时是生死交关,不论是在战时或是在急诊室里。但是不论场景为何,法迪曼的报导严密,文字则是让人读来欣喜。从开始到最后,其成就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迈克尔·贝鲁贝(Michael Bérubé),医学研究学者、文学家
在1982年黎亚癫痫发作后,黎亚家人一心信赖将她送进默塞德医院时,每个人都失控了。法迪曼在黎亚何以毁于西方医学的问题上,以优美而痛心的文笔勾画出这令人信服的故事。
──史蒂夫·温伯格(Steve Weinberg),知名作家、文学教授
本书改变了医生看待自己与病患的方式,作者赞扬人类互动的复杂与特性,这帮助了医疗实务的建立,并同时指出应该修正的方向,也让读者在这个文化错置的悲剧、医疗的局限与自认高明的善意中,无比心碎。
──佩里·克拉斯(Perri Klass),权威医师、获奖作家
很少有像本书这样让我列为必读的非文学读物,本书探讨的主题包含了文化、移民、医药以及越战,并以如此近乎完美的写作技巧呈现出来。我读完既悲伤且深受启发。
──林内亚·兰农(Linnea Lannon),资深主编
法迪曼是个高手。她的报道极具启示性,她的写作风格优雅,她的故事扣人心弦。本书是一部让人难忘的非虚构作品。
──戴维·麦克林蒂克(David McClintick),资深调查记者、获奖作家
任何曾经思考过美国医学现况的人,都会深感震撼。但是绝不止如此……在法迪曼笔下,书中的人物也尽显其人性,以及脆弱与高贵的一面。
──舍温·B. 努兰(Sherwin B. Nuland),知名医师、获奖作家
这是安妮·法迪曼的第一本书,也是一本好书,将难民父母为保护重病女儿的大爱、努力维系古老文化传统,以及社工人员和医院科技官僚的傲慢,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阿尔·圣托利(Al Santoli),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高级官员、亚洲政策顾问
法迪曼这个记录苗族家庭与美国医护体系的故事,直指出许多我们这号称世界最佳医护体系的薄弱之处。
──朱迪安·比格比(JudyAnn Bigby),美国麻省卫生与福利厅长,权威医师
法迪曼以一种小说家的优雅来说故事,她扮演了文化中介的角色,深入了解那些互不了解的人,观察出如果我们事先知道有哪些事或哪些话语可以做到或说的,故事就可能有不同的结局。
──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资深记者、知名作家
一本独特的美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之作。
──路易丝·斯坦曼(Louise Steinman),知名作家
发自理性和感性的力作。我禁不住一口气看完,然后再看一遍,又再一次思索其中深意。本书是一场医学悲剧的研究之作。
──戴维·H. 马克(David H. Mark),知名医师、《美国医学学会期刊》主编
本书是法迪曼的大作,费时九年才完成,写的是加州默塞德郡一个病重女孩的故事……发生在黎黎亚身上的故事既给人启发,也让人深思。
──克里斯廷·范奥托普(Kristin Van Ogtrop),时尚生活杂志资深编辑
有一天,我拿起一本我并没有计划要买的书,八个小时以后,我只有在结账时才暂停埋首其间,我开车回家,待我阖上安妮·法迪曼的《黎亚的故事》,我开始打电话给各位朋友……这是一本重要的书。
──万达·A. 亚当斯(Wanda A. Adams),知名作家
🏆获奖记录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美国沙龙图书奖等
图说中国绘画史 [图书] 豆瓣
Chinese Painting: A Pictorial History
9.0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高居翰 译者: 李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4
本书是1958年由瑞士人史基拉策划的一套亚洲艺术丛书之一,以编入他当时已获盛名的欧洲艺术丛书。经喜龙仁推荐,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高居翰获得了写作本书的机会,完成一部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的艺术通史。
高居翰的这部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图文并貌,以一个外国人的眼 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读物。
自1960年首度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来,它一直是西方最受欢迎的简明《中国绘画史》,不断再版。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向广大读者清晰介绍了他以及诸多行家集体努力而达到的对中国绘画的看法。此外,书中也精选了美国、日本、台北故宫的大量名作,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解读。以实在的例子、具体的描述、渐进的叙述、专业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进入历史的轨迹。
高居翰写作的特点是直接从对画面的观看和体验入手,带领读者进入绘画史的理解,而不是套用文字记载的生平、风格等等来进行概念性的描述,这在三联已出版的几种学术专著中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而这本书原本就是为西语世界的普通读者所写,比为专业读者所写的研究性著作更普及,对画面的分析也就更细腻。
亚洲史概说 [图书] 豆瓣
アジア史概説
8.2 (8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宫崎市定 译者: 谢辰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 - 11
在辽阔的亚洲大陆上,分布着东亚的中华文明、西亚文明、印度的梵文文明以及日本文明等,各种异质文明通过交通的纽带而建立联系,相互竞争并相互弥补,从而展开了亚洲史发展进程的宏大画卷,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全人类的真正历史。作者提出“西亚文明东流论”,并开辟了“亚洲史”这一全新的领域,着重考察各文明之间的交通联系,通过交通线的转移和变化,揭示文明兴衰与时代演进的历史大势。
才女之累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9.3 (49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朗诺 译者: 夏丽丽 / 赵惠俊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一部关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研究专著。作者在古今浩繁的相关资料中爬梳抉择,经过严密的分析论证,认为后人对李清照一代才女形象的认知和看待她的立场经历了层累性的改变,几乎所有关于李清照的惯常言论都是经过精心阐释的产物,只有经过传统这一棱镜的折射后,李清照才为正统文化所接受。后人为了强化她的传统形象,在明代结集的李清照的作品中,甚至混杂了后起的拟伪之作。作者将数世纪以来外加于李清照的累赘层层剥离,以重构一个接近本来面貌的李清照的形象,揭橥数世纪以来颇富趣味的李清照接受史。
怎样观察一棵树 [图书] 豆瓣
Seeing trees : discover the extraordinary secrets of everyday trees
8.8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南茜·罗斯·胡格(Nancy Ross Hugo) / [美] 罗伯特·卢埃林(Robert Llewellyn) 译者: 阿黛 商务印书馆 2016 - 9
人人都知道树长什么样子,对吗?但你真的观察过红花槭上精巧的花朵吗?或是鹅掌楸正在萌发的嫩叶?水青冈的枝条?当你仔细观察一棵树时,一个被形状和细节填充的新世界会向你敞开大门——你将看见你不曾知晓的美,你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欣赏树木。当你能够从一棵树的生长轨迹中感受生命的四季,你会真正领略自然那激励人心的力量与美妙。
《怎样观察一棵树》邀你将细致敏锐的目光投向身边常见的树木,并关注一些罕见却易于观察的树木特征。作者将定期细致观察树木的收获娓娓道来,清晰地列举了改进观察方法的策略,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树木微妙而常被忽略的细节构造。对美国白栎、荷花玉兰、北美乔松、北美鹅掌楸等10种常见树木的深入描摹会让你感受到许多小小的震动,重新发现身边的自然奇迹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图书]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Der König verneigt sich und tötet
9.1 (78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李贻琼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3 - 4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准自传
从小村庄走向诺奖领奖台,以锋利的笔刺破罗马尼亚社会表象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出版于2003年,收录九篇文章。作者讲述了从罗马尼亚小村庄到诺奖领奖台的传奇经历,是了解其生活与创作的绝佳切入点。
◎ 杏树、手帕、国王,幼儿园、工厂、新移民,告密、恐惧、逃跑,通过敏锐的视角与克制的语调,作者出入于生活与文学,熔淬成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文章,刺破罗马尼亚社会的表层。
👁内容简介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是一部散文集,汇集了赫塔·米勒的九篇文章,主题各不相同。作者运用冷峻、超现实的诗性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环境的内心感受,对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的感想。总括起来说,不同的文章都展现了作者对真正的人性的尊严与诗人的胸怀的关注。
本书首版于2003年,是这位诺奖得主出色的散文作品,以清晰直接的风格,阐述其小说主题,生命感悟,可以更好地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双重异乡人的身份,以及由此而来的旁观者视角,再加上她对语言媒介的敏感性使得她的这些文章读来很有启发。
👁名人推荐
说不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一种由脑至手的劳作。——赫塔·米勒
本书是了解这位独特而有成就的作家的绝佳切入点,描述审讯和压制的文字中缀有作者对语言的尖锐而机智的点评。
——曼迪·怀特(德语译者)
赫塔·米勒是不应该忽视的作家。她就像一把尺子,丈量着时代、语言和虚构,也丈量着读者和她自己。
——邱华栋
创建日期: 2025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