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书单

Quando

Quando @resaxe

27 本书  

周老给出的相关参考文献。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胡国瑞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2
通观祖国整个的文学发展情况,魏、晋、南北朝埋藏,是一个处于重大变革的阶段。这一时期,是文学本身自觉地地艺术道路上迈进的埋藏,堃上呈现出崭新的特异的面貌。如赋和骈文,在继承前代的成就或滥觞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成为卓越的典范,诗歌,更以其多方面的成就,为后代建立巍峨大厦打下广阔和基础,其他如文学理论批评及小说,都对后世起着重大的影响。
道藏源流考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国符 中华书局 2012 - 4
“凡是读《道藏》者,必先读此书。”《道藏源流考》作者陈国符先生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又以道藏研究称誉国际汉学界,被认为是道藏学这一学术领域的开辟者和世界领先学者与权威,他一生致力于纤维素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道藏、中国炼丹史的研究。自上世纪三十年代接触中国炼丹术,四十年代在昆明西南联大利用教学之余系统研究道藏,著成《道藏源流考》,开辟了道藏学这一新的学术领域。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图书] 豆瓣
作者: 任继愈 人民出版社 1998 - 5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内容简介:佛教在印度开始传播时期,正是印度奴隶社会比较发达的时期。印度封建化的过程历时较长,大约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后6世纪,印度的封建经济才逐渐巩固下来。进入封建社会后,印度奴隶制残余曾延续了很长时期。早期佛教是为当时的印度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后期的佛教大乘则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
佛教开始传播手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以后南到斯里兰卡、印度支那半岛,北到中亚细亚,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形成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近二千年的漫长的岁月,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各阶层中曾起过广泛影响。自从它传入中国那一天起,一直是适应当时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来宣传解释其宗教学说的。不少中外学者认为中国的佛教背离了印度佛教原旨,使印度佛教走了样。这种看法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看法是不太妥当的。
思想意识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各种社会有它的成长和衰落的过程。印度佛教也有它生长和衰落的过程,总在不停顿地发展、变化着。印度的佛教,不但在一两千年间有很大的变化,即使拿释氏一生的宗教活动来说,据后人的研究,他早期传教和后期传教,其侧重点也不同。究竟什么是佛教的原样?释氏逝后约百年左右时间,佛教徒中间对教义教规的理解已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形成上座部、大众部两大部派,随后,这两部派又不断发生分化,形成了十八部(或二十部)。接着又出现了佛教大乘教派。大乘教派中先有龙树、提婆倡导的中观学派,后来又有无著、世亲倡导的唯识学派。大乘自称得到释氏的“了义”,而小乘许多学派并不服输,与大乘并存,各立门户,都继续流传。由此可见,在印度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的佛教样板。如果要把印度佛教的各种教派分化、兴衰变迁的道理讲清楚,就不能只在佛教内部去寻找佛教变迁的原因,而应当从印度的社会历史中去寻找佛教兴衰变迁的原因。这属于另外的题目,不属于中国佛教史的范围。我们的任务是考察中国佛教的历史,揭示出它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有助于加深认识东汉以后中国的古代封建文化,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哲学史、文学史以及整个历史。
社会实践表明,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古人所信奉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只能表达取得政权的地主阶级的主观愿望。哲学和宗教看起来高入云霄,好象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它们仍然是一定的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反映,只是有时是直接的反映,有时是间接的反映,有时是曲折的反映罢了。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而反映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哲学、宗教也相应地改变。我们应当通过考察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初传、滋长、兴盛、衰微的全部过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魏晋玄学论稿 [图书] 豆瓣
作者: 汤用彤 撰 / 汤一介 等导读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 6
《魏晋玄学论稿》是汤用彤在1938-1947年十年中所写的八篇论文和一篇讲演记录稿合成的文集,包括《读〈人物志〉》、《言意之辨》、《王弼大衍义略释》等。
书中对于玄学与佛学之关系、言意之辨、本末有无之争等问题的论述阐释,均有所创见,基本能够涵盖魏晋玄学的主要方面。作者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玄学思想中考镜源流,并掘发其中所蕴的义理。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汤用彤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 9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根据大量史料、经过认真详实的考证,总结出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演变。《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特别注意阐述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从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发生矛盾和融合,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历史过程。
北朝胡姓考 [图书] 豆瓣
作者: 姚薇元 中华书局 2007 - 7
本书根据史传、姓书的记载,参以石刻、方志、文集、说部等材料,考证《魏书·官氏志》所载胡姓,兼及两汉以来质子降胡和隋唐蕃将胡商,共考证一百九三姓,填补了我国史学领域胡人姓氏问题研究的空白,可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和民族史研究参考。
五朝门第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伊同 中华书局 2006 - 3
甲寅十月,予生於江苏江阴,今九秩矣。生平顺挫,有足述者。予生之年,世界大战发于欧洲。后二十三年,甫卒业燕京大学本科,而卢沟桥之难作。友校如北大、清华、仓惶播迁,燕京旗蔽外侨苟存。方其时,予侍亲避兵义兴滆湖之滨,外间事漠然不相接也。越年,自滬浮海返校,入研究院,缮《五朝门第上下册》。稿就,洪师煨莲,移书哈佛燕京学社,谋付剞劂。太平洋之战起,事骤辍。时予方自港出桂築入川,承乏成都金陵大学,假副本付梓。未二年,日军紬款,大后方诸校,汲汲科复原。喘未定,内战又起,南北糜溃。世事播遷,白雲苍狗,是书不得广其傅,台湾有盗版矣,纸劣黑恶,亦尠问津者。逮丁巳秋,香港中文大学始铸版重刑 行世。蓋目予之生,国事之变幻,此书之际遇如是。予五岁丧母,二十五岁丧父,六十六岁又丧偶。兄妹各四,皆歿,唯予子然存,私事之沮伤又如是。今老矣,蒙友人范君子烨错爱,谓此书多厄,宜再版应世,乃推介中华书局当轴,排印於京几。顾吾师吾友,教诲切磋,情节而交深者,凋亡殆尽。师辈姑无论,友朋如绍兴杨联升(莲生),贵阳刘子健,常宁郑嗣禹(持宇),卢氏李田意,永嘉徐贤修(洁人),东至周一良(太初)、杲良昆仲,天津李景均,皆先我去,不及见矣。交觥谈艺,幸旗梦魂。甲申冬,江阴王伊同。
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 [图书] 豆瓣
作者: 杨筠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9
本书收录著名历史学家杨筠如专论九品中正制的著作,并包含附录4篇。其中《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对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内容、利弊及其与门阀制度的关系作了初步探究,是我国近代学者研究九品中正制的开山之作。在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学东渐,中国学者对六朝土族的认识,开始超越清人“江左士族无功臣”的表面归纳,开始着手从制度、婚宦等方面入手,疏理相关史料。附录中,收录了已故经学大师何广棪的所做的杨君茹事迹系年,可以使读者对杨筠如先生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图书] 豆瓣
作者: 周一良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 6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一些心得、成果的汇集,从三十年邓文如先生领进门开始,六十多年来对魏晋南弱朝史的研究,一直用力较勤的方向。
本书所收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12篇大多写于1949年之前,极少几篇发表于其后,但构思属稿仍在以前。下编的22篇文章大都写于七十年末以后,只有《论诸葛亮》一篇写于1954年。
上编的论文属早年之作,行文格式与今天通行者多有不同。为便利读者及全书体例的统一,做了一些技术上的处理。部分论文补充了一新发现的资料,同时订正了原文中排印及行文中的一些讹误,但文章的整体框架则一仍其旧。
读史存稿(增订本) [图书] 豆瓣
作者: 缪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读史存稿》是著名历史学家缪钺的史学代表作,初版于1963年,一经问世即成为国内外研治魏晋南北朝史者非常熟悉的专书,其后又经再版、增订,深受专业领域研究者和文史爱好者的喜爱。此次增订,精选了缪钺先生中国古代史研究论文三十七篇,较为全面地展现了缪钺先生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方面的眼光和学术造诣。其研究重点以魏晋南北朝史为主,上溯先秦两汉,下贯唐宋,注重古今之变,探索数千年兴衰治乱之迹,尤其注重民族关系与文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图书] 豆瓣
作者: 唐长孺 中华书局 2011 - 4
本书共收作者20世纪50年代中期撰写的8篇论文,对魏晋至唐代之经济及阶级关系、工匠身份的变化、南朝寒人的兴起、拓跋族的汉化过程、科举制的萌芽诸问题详加论证和阐发,获得一系列重要结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则收入作者1958至1982年间论文15篇,分别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社会阶层。中西交通、宗教等专题,详为论证。两书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此次一并收入《唐长孺文集》。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图书] 豆瓣
作者: 唐长孺 中华书局 2011 - 4
本书共收作者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论文13篇,文章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及文化等问题详加论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1955年由三联书店出版, 1978年重印时曾做了一些修改。此次收入《唐长孺文集》,除进行了核校外,部分内容恢复了55年版文字。
金明馆丛稿初编 [图书] 豆瓣
9.7 (11 个评分) 作者: 陈寅恪 著 / 陈美延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6
主要内容包括: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述东晋王导之功业;桃花源记旁证;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等。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图书] 豆瓣
9.4 (13 个评分) 作者: 陈寅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4
这本书以陈寅恪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
这本书中纠正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绝无功业之说。列举史实,证述遵在东晋初年,团结江东境内诸政治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强胡族之侵略。当时中国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实不可没。文中又分析南来北人之社会階層及居住地域,并论其与后来南朝史事之关系。篇末附载近年广州出土晋墓磗铭,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证。
创建日期: 2022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