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东正教
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 [图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
作者:
[俄罗斯] 梅列日科夫斯基
译者:
刁绍华
/
赵静男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2
《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的情节移到俄国,发生在18世纪初期彼得大帝改革的时代。小说有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一条是彼得大帝与其长子阿列克塞之间的矛盾斗争;另一条是彼得的政权及其所建立的“新教会”与人民群众当中广泛流行的各种旧教派(特别是分裂教派)之间的激烈斗争。彼得与阿列克塞的矛盾斗争不是普通的父子冲突,而是体现着尖锐社会矛盾的皇室政治斗争。小说截取了1715年6月至1718年6月这段时间,这是阿列克塞一生中最后的三年,是他与父亲的矛盾达到白热化的三年。小说不仅深刻表现了彼得与阿列克塞之间的斗争,而且通过回忆等手法,全面展示了沙皇父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涉及了彼得大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刻画了异常复杂的彼得形象。
果戈理与鬼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梅列日科夫斯基
译者:
耿海英
华夏出版社
2013
- 8
《果戈理与鬼》揭示果戈理作品的神秘本质,揭示其作品中的魔鬼形象,亦即揭示最神秘的俄罗斯作家果戈理。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发现,在梅列日科夫斯基那里,“作者”(现实的人)和“主人公”之间完全没有界限,他在两者之间没有做严格的区分。被揭示的各种实体的“鬼”(赫列斯塔科夫,反基督一乞乞科夫,《狄康卡近乡夜话》里的鬼),与其说是作品里的人物,不如说就是作者果戈理本人。梅列日科夫斯基把这些都当做事实来接受:果戈理从自己身上写出了赫列斯塔科夫,一风儿吹透的果戈理的外衣启发了他的小说《外套》的构思等等。因此在梅列日科夫斯基那里“作者”和“主人公”常常是游移互串的。
《果戈理与鬼》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和哲人写另一个伟大的作家和哲学家。没有人比梅列日科夫斯基做得更好了。其独特的内涵与视角,精辟而深刻的分析,深深吸引了我们;因为他,我们真正地为自己事]开了果戈理。在梅列日科夫斯基和罗赞诺夫的批评著作之后,不可能再把果戈理看作彻底的现实主义者,把他的作品只看作忠实地准确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俄国的现实。这也正是别尔嘉耶夫N指出的“果戈理的非现实主义性”,即他的象征性、神秘性和宗教性。
《果戈理与鬼》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和哲人写另一个伟大的作家和哲学家。没有人比梅列日科夫斯基做得更好了。其独特的内涵与视角,精辟而深刻的分析,深深吸引了我们;因为他,我们真正地为自己事]开了果戈理。在梅列日科夫斯基和罗赞诺夫的批评著作之后,不可能再把果戈理看作彻底的现实主义者,把他的作品只看作忠实地准确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俄国的现实。这也正是别尔嘉耶夫N指出的“果戈理的非现实主义性”,即他的象征性、神秘性和宗教性。
拿破仑传 [图书] 豆瓣
Наполеон
作者:
[俄罗斯] 梅列日科夫斯基
译者:
杨德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7
作者梅列日科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重要的作家、思想家和宗教哲学家,他于1928年在巴黎写作的这部《拿破仑传》,分“拿破仑其人”、“拿破仑生平”两卷,前一卷侧重写这一个人的品性和特质,后一卷以太阳一天的行程为譬喻,详述拿破仑由盛转衰的一生。全书从宗教哲学角度上看待这位历史人物,对拿破仑的个性——从生到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看到了历史风暴中的一副具有深刻人性的面容。拿破仑傲慢,永不满足,是革命之子,又是革命的掘墓人;以自由理想的名义战斗,却置欧洲于血与火之中;提高了法国的地位,然后又把法国推进困苦和破坏。
如果说梅列日科夫斯基描写达•芬奇的小说《诸神复活》体现了天才的话,在拿破仑这里体现的则是人的抱负,而且施展到了极致。拿破仑被自己天才的过度发挥所吞噬,到最后才认识到救赎。对于这位关注心灵的俄国作家来说,拿破仑在皇帝资格身份之外的生活,乃是用以创造巨人塑像的胶泥。在这部著作中,引人注目的不仅仅是命运之于这位选民的力量,而且还有它的脆弱方面。因此,拿破仑成为一个单独的人,单独面对上帝,在其令人心碎的赤裸之中孤身一人。
作者善于把人的命运描写得感人、动情、富于人性,阅读这样的作品,足以见出像拿破仑这样宏伟的英雄塑像。
如果说梅列日科夫斯基描写达•芬奇的小说《诸神复活》体现了天才的话,在拿破仑这里体现的则是人的抱负,而且施展到了极致。拿破仑被自己天才的过度发挥所吞噬,到最后才认识到救赎。对于这位关注心灵的俄国作家来说,拿破仑在皇帝资格身份之外的生活,乃是用以创造巨人塑像的胶泥。在这部著作中,引人注目的不仅仅是命运之于这位选民的力量,而且还有它的脆弱方面。因此,拿破仑成为一个单独的人,单独面对上帝,在其令人心碎的赤裸之中孤身一人。
作者善于把人的命运描写得感人、动情、富于人性,阅读这样的作品,足以见出像拿破仑这样宏伟的英雄塑像。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上下) [图书] 豆瓣
Л. Толстой и Достоевский 所属 作品: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上下)
作者:
【俄】梅列日科夫斯基
译者:
杨德友
华夏出版社
2009
- 10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1~2卷(套装共2卷)》内容简介:梅列日科夫斯基是俄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前半期最有影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宗教思想家之一。他的成就涉及欧洲和俄国文史哲各个领域。“基督教是什么”这个问题,贯穿了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全部创作。他通过解读历史人物,尤其通过剖析人物的灵魂、精神过程来表现和叙述他的宗教哲学思想。
这部写于1900年到1902年的两卷本长篇作品《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明证。通过对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及其主要作品的剖析,梅列日科夫斯基力图审视俄罗斯现代民族精神的代言人的灵魂,揭示俄罗斯现代宗教思想所面临的问题,探索这些问题在现代语境中的宗教哲学意义。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1~2卷(套装共2卷)》共2卷。
这部写于1900年到1902年的两卷本长篇作品《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明证。通过对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及其主要作品的剖析,梅列日科夫斯基力图审视俄罗斯现代民族精神的代言人的灵魂,揭示俄罗斯现代宗教思想所面临的问题,探索这些问题在现代语境中的宗教哲学意义。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1~2卷(套装共2卷)》共2卷。
诸神的复活 [图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诸神的复活
作者:
[俄]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科夫斯基
译者:
刁绍华
/
赵静男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7
- 6
本书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精品书系”之一,本书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为背景,反映了这个时期杰出代表人物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生平与创作活动。作者详尽地展现了达·芬奇创作发展的道路,细致地描绘了《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著名作品的创作过程,塑造了一个复杂的艺术家形象。作者将笔墨集中在主人公内心活动与言谈上,把人物的外貌描绘与人物命运、性格联系在一起,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全面立体的达·芬奇,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完美的和谐统一——艺术与科学,知识与信仰,理性与宗教。
自我认知 [图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自我认知
作者: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译者:
汪剑钊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自我认知——哲学自传的尝试
前言
第一章 起源与出身 我与世界环境 最初的动力 贵族世界
第二章 孤独 忧郁 自由 反抗 怜悯 精神的怀疑与挣扎关
关于爱欲的沉思
第三章 第一次皈依 生活意义的探索
第四章 哲学认知的世界 哲学的来源
第五章 转向社会主义 革命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六章 20世纪初俄罗斯的文化复兴 与风云人物的相遇
第七章 转向基督教 宗教剧 精神的相遇
第八章 创造的世界《创造的意义》与创造迷狂的体验
第九章 俄罗斯革命和共产主义世界
第十章 俄罗斯和西方世界
第十一章 我的终极哲学 信仰的自白 末世论的世界 时间与永恒
第十二章 关于自我认知及其限域 自我鉴定
附录一 沉重的年代(1940-1946年的补遗)
附录二 1949年的补遗
俄罗斯的命运
世界性的危险(代序)
第一章 俄罗斯民族的心理
第二章 民族性问题(东方与西方)
第三章 各民族的灵魂(比较论)
第四章 战争的心理学和战争的意义
第五章 政治和社会性的心理学
俄汉人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起源与出身 我与世界环境 最初的动力 贵族世界
第二章 孤独 忧郁 自由 反抗 怜悯 精神的怀疑与挣扎关
关于爱欲的沉思
第三章 第一次皈依 生活意义的探索
第四章 哲学认知的世界 哲学的来源
第五章 转向社会主义 革命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六章 20世纪初俄罗斯的文化复兴 与风云人物的相遇
第七章 转向基督教 宗教剧 精神的相遇
第八章 创造的世界《创造的意义》与创造迷狂的体验
第九章 俄罗斯革命和共产主义世界
第十章 俄罗斯和西方世界
第十一章 我的终极哲学 信仰的自白 末世论的世界 时间与永恒
第十二章 关于自我认知及其限域 自我鉴定
附录一 沉重的年代(1940-1946年的补遗)
附录二 1949年的补遗
俄罗斯的命运
世界性的危险(代序)
第一章 俄罗斯民族的心理
第二章 民族性问题(东方与西方)
第三章 各民族的灵魂(比较论)
第四章 战争的心理学和战争的意义
第五章 政治和社会性的心理学
俄汉人名对照表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 [图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
作者:
尼·别尔嘉耶夫
译者:
耿海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6
本书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别尔嘉耶夫从人、自由、恶、爱、革命、俄罗斯、神人、人神等问题出发,以其独特的宗教哲学视角,系统阐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别尔嘉耶夫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是真正的思想盛宴。” 他认为,“思想”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起着巨大的核心作用。
别尔嘉耶夫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自己的“精神之父”。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同源,使得这一带有俄罗斯特色的宗教哲学阐释令人惊异地充满了诗意的激情。别尔嘉耶夫火一样的激情、旋风般的思考,带领我们饱尝了“思想盛宴”。
目录
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代序)
前言
第一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形象
第二章 人
第三章 自由
第四章 恶
第五章 爱
第六章 革命。社会主义
第七章 俄罗斯
第八章 大法官。神人和人神
第九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我们
附录一
大法官
斯塔夫罗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关于人的启示
附录二
人名译名表
译后记
别尔嘉耶夫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自己的“精神之父”。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同源,使得这一带有俄罗斯特色的宗教哲学阐释令人惊异地充满了诗意的激情。别尔嘉耶夫火一样的激情、旋风般的思考,带领我们饱尝了“思想盛宴”。
目录
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代序)
前言
第一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形象
第二章 人
第三章 自由
第四章 恶
第五章 爱
第六章 革命。社会主义
第七章 俄罗斯
第八章 大法官。神人和人神
第九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我们
附录一
大法官
斯塔夫罗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关于人的启示
附录二
人名译名表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