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读书记录

Karin

Karin @karinshae

23 本书  

2022年读书记录:总计23本,值得推荐12本

低端中國 [图书] 谷歌图书
7.5 (6 个评分) 作者: 羅谷 八旗文化 2021 - 3
★2020《經濟學人》年度好書!
★理解中國發展趨勢必讀!

  習近平宣稱「全面脫貧」的背後,是半數中國人口的貧弱!
  當中國耗盡「人口紅利」之後,成長的動力將難以為繼。

  4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建立在官僚與企業聯手壓榨農民之上。
  過去,他們的廉價勞力是中國製造的原動力、經濟奇蹟的火車頭,
  如今,衰老、貧窮、低技術的他們,成為中國最大的潛在危機。

  莫路波在13歲那年輟學。但他不打算跟著他的表哥到東莞,而是隻身一人,坐了30小時的火車來到寧波。1993年的夏天,他才一出火車站,就被三個流氓痛毆一頓,搶走身上所有的財物。一輩子第一次坐火車出門的他,舉目無親,不知該如何是好……

  莫梅荃唸書到15歲,是村子裡教育程度最高的孩子之一,但她在家鄉找不到工作,農地又太小,於是來到東莞的電子工廠打工,賺一小時一塊人民幣的工資。儘管生活辛苦,她相信要離開村子人生才有希望……

  莫姓家族全都來自貴州南方的炳花村。布依族的他們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像他們這樣因為貧窮而必須遠赴沿海大城市找工作的中國人,占人口總數的一半,高達近六億。他們在家鄉是農民,到了城市裡做工人。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開始,「農民工」龐大的人數與其廉價勞力,就是中國經濟起飛的原動力,賺進了無數的外匯,賦予中南海領導人在世界舞台上耀武揚威的底氣。

  ◆一個中國,兩種身分:農民工雖然對中國經濟無比重要,中國特有的「戶口制度」卻待他們如二等公民,規定農民無法享有城市居民的醫療、社會福利與教育權利。他們子女無法就讀公立學校、生病不能就醫,甚至要忍受警察的隨時盤查,被打入「黑牢」勒索賄賂更時有所聞。

  ◆國家裡的異鄉人,犧牲自己成就中國經濟奇蹟:農民工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障,只得忍氣吞聲接受待遇極差的工作。名義上,共產黨信奉社會主義,實際上,他們踐踏工人福利、嚴禁勞工運動與組織。工廠靠這群廉價勞工累積巨大利益,但平均而言,鄉村人口的薪水只有城市居民的1/3。他們的犧牲成就了中國奇蹟,但也成了貧窮問題的根源。

  ◆「留守兒童」占青少年人口的1/5:今天全中國有人數高達6100萬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去沿海城市打工,但他們無法在當地就讀公立學校。孩子被迫做選擇:與父母分離、回到家鄉就學;或是待在父母身邊,但是不能唸書,只能打零工賺錢,重蹈他們父母淪落底層的宿命。

  ◆「人口紅利」消失,「路易斯拐點」形成,發展動力難以為繼:然而,隨著中國人口的逐漸減少與老化,過去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隨之而來的是所謂的「路易斯拐點」,意指農民工越來越少而造成的勞動力短缺。中國應對這項挑戰如果失敗,將會使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亦即低端產業已喪失競爭力,但又無法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產業。

  ◆既貧且弱的中國農村人口,難以支撐中國的內需市場與「中國製造2025」。在人口逐漸老化的同時,中國也面臨產業升級的壓力,希望AI與自動化生產能彌補勞動人口減少的困難。然而,大量引進機器人是否又將搶走農村人口所剩不多的就業機會?同時,大量貧窮、低教育、低技術的農村人口也難以創造內需市場。

  追蹤採訪長達20年,橫跨貴州農村、東莞工廠、秦嶺上的小學、安徽、湖北、海南島,《彭博商業周刊》資深記者為你揭露「大外宣」之外的中國!

  在《低端中國》書中,作者羅谷深入廣東、貴州、湖北、安徽、海南、陝西各省,透過與當地的底層農民工建立緊密、親切的關係,做長期的追蹤報導。這位《彭博商業周刊》的資深記者指出,雖然中國今日已經雄踞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沿海城市享有驚人的經濟成就,但戶口制度對農民工的剝奪、城鄉發展的落差、中央計畫經濟的僵化以及官員貪腐的遺害,造成中國內陸嚴重的社會不公與發展不足,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過去,這樣的言論可能被歸類為蓄意唱衰中國的烏鴉,但當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20年6月公開說出「中國有六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人民幣一千元」時,證明了羅谷長期調查的價值與意義。

作者簡介

羅谷(Dexter Roberts)

  羅谷是美國駐派中國的資深記者,從1995年開始採訪報導中國長達23年,曾任《商業周刊》(Businessweek)中國社長與《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中國社長,採訪過無數中共高層、中國或外資企業的高層執行長,足跡遍布全中國各省,包括新疆、西藏等偏遠敏感地區,以及香港、澳門和台灣。報導議題涵蓋經濟改革、中美貿易與投資,工廠與農民工、人口與公民社會等等。他也曾遠赴蒙古、北韓、南韓,日本、印度、越南和柬埔寨等地,瞭解中國的政治與經濟力量對周邊國家的影響。他近期的關注集中在中國政策,如戶口制度導致的當下社會衝突和階級差距對中國經濟發展未來的影響;中美競爭與中國崛起對整個世界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2018年他回到美國,目前擔任大西洋理事會亞洲安全倡議(Atlantic Council's Asia Security Initiative)高級研究員,同時擔任蒙大拿大學曼斯菲爾德中心(Mansfield Center)研究員,並在政治系任教。

  羅谷畢業於史丹佛大學政治系,在校時學習中文兩年半。畢業後赴台灣師範大學繼續學習中文。之後回到美國,取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主修國際事務,側重於中國研究和新聞學。

  《低端中國》是他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廖世德

  長期從事翻譯及翻譯論述工作,現有譯作近六十冊,其中包括《敬愛的領袖:從御用詩人到逃亡者,一位北韓反情報官員眼中的北韓》、《不為人知的敵人:科學家如何面對戰爭中的另類殺手》、《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現代瘟疫的蔓延》、《榮格:分析心理學巨擘》,以及克里希那穆提的《生與死》、《謀生之道》、《論自由》、《心靈自由之路》、《論上帝》等書。樂意與各方朋友交流翻譯心得,個人信箱:selfliao@gmail.com
万历十五年(经典版) [图书] 豆瓣
9.1 (43 个评分) 作者: 黄仁宇 中华书局 2014 - 9
一部打开中国人视野的经典之作,全新修订,超值珍藏。
32年口碑相传,90次印刷,畅销逾130万册!
独家附赠《经典的历程》别册,揭秘传奇之旅 。
【编辑推荐】
1,畅销经典:这是一部打开中国人视野的经典之作,被誉为 “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自从1982年中文初版本问世,至今32年口碑相传,各种版本累计有90次印刷,畅销已逾130万册!
2,口碑见证:史景迁、牟复礼、杨联陞、刘志琴、杨念群、厄普代克、王小波、王朔、谢冕、易中天、吴思等国内外众多名家一致推荐!主流网店五星图书!各类媒体推荐书单榜上有名!
3,全新版本:经典版是黄仁宇名作《万历十五年》的最新中文版本。全书统一校订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四篇文章,精选黑白和彩色历史图片以及黄仁宇相片、手迹等40多幅,图文相得益彰,并采用布面精装装帧形式,便于收藏、鉴赏,为《万历十五年》截至目前内容最完善、最丰富的版本。
4,独家赠品:特别附赠《经典的历程》,揭秘《万历十五年》中文版传奇之旅。在别册中,除了本书出版纪事外,既有初版老编审细细讲述《万历十五年》出版背后的故事,也有新版编辑勾勒《万历十五年》经历三十年毁誉的过程,同时探讨阅读本书的种种角度,让我们更加容易读懂《万历十五年》,理解国情与世事。
【名家推荐】
无论是作为历史著作,还是作为文学作品,这本书都堪称杰作。
——杨联陞(历史学家)
“欣赏”这个词不能形容我对黄仁宇的崇敬。
——易中天(学者)
黄仁宇先生对明朝末期一个年份的聚焦,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了那时中国官僚阶层的运作方式。……我有把握相信,这本著作将有助于全面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
——L.卡林顿•富路特(历史学家)
黄仁宇的书并不是一般的历史著作,也不只是给学者专家写的。而是写给大多数的中国人看的,时代感特别强,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高王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在二十年前就开始影响我整个的思想以及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当我们观察身边周遭组织里的这些人,从他们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当中,可以看到企业未来的兴衰,从而培养出一种对未来的洞察力。读透这本书,我用了二十年时间,读了五遍。
——曾文祺(明基电通公司中国营销部总经理)
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有关中国人过去和现在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如果你有意同中国发展贸易,(这本书)将对你大有益处。
——史洛利•布洛特(美国心理学家)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历史书、对历史的看法。……《万历十五年》像一扇窗,打开了我的视野。
——王朔(作家)
《万历十五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前辈——古时候的读书人,或者叫作儒生们——是怎样作人做事的。……《万历十五年》是今日之鉴,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之鉴,我希望他们读过此书之后,收拾起胸中的狂妄之气,在书斋里发现粗浅原则的热情会有所降低,把这些原则套在国家头上的热情也会降低。
——王小波(作家)
《万历十五年》尽管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但却具有卡夫卡小说《长城》那样的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色彩。
——厄普代克(美国作家)
它是我学习撰写学术文本的入门书。……它象一盏指路明灯,让我看到,学术文本其实还可以这样写!这坚定了我选择学术生涯的信心。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关于本书】
这是黄仁宇名作《万历十五年》的最新中文版本:经典版。经典版统一校订全书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章,精选黑白和彩色历史图片以及黄仁宇相片、手迹等40多幅,图文相得益彰,采用布面精装形式,为《万历十五年》截至目前内容最完善、最丰富的版本。随经典版特别附赠《经典的历程》,揭秘本书中文版传奇故事。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American Book Awards)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必备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等。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万历十五年》畅销中文阅读界30多年,是高校师生以及企业家、作家、学者、艺术家、新闻记者和官员等社会各界人士常读常新的经典作品,频频出现于历年报刊杂志的阅读推荐榜单,斩获诸多荣誉:
《新周刊》《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中国图书商报》“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出版科研所 “新中国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
第九届深圳读书月“30年30本书”
2009年搜狐网“读本好书”经典好书奖
《东莞日报》“影响新时代的60本书”
南京大学百名教授推荐“十大好书”
湖南首届“读书月”社区推荐书目
……
厌女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6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9.1 (11 个评分) 作者: [德]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2018 - 4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的著作,也是国内外学者较为重视和经常使用的学术资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该著作中,恩格斯系统而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论述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的产生原因和阶级本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探讨社会结构的内在机制,恩格斯明确指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范式转向,即如果说以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关注的重心还是主要落在生产场所(如工厂)的话,那么恩格斯在此处即打开了另一个重要场所的研究,即家庭。由此,也打开了通过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去逐步展开并透视整个社会结构的研究路径。为此,有的学者认为,恩格斯在该著作中的做法,是在某种程度上执行马克思的遗志。因为,恩格斯在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时,大量地占有和利用了马克思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所作的摘要和批语,并根据时代发展的新成果,又补充了相当多的材料。
地铁2033 [图书] 豆瓣
Metro 2033
8.0 (22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 译者: 陈恒哲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 - 8
◆ 百万销量游戏大作《地铁》系列原著,俄罗斯废土科幻小说代表作
◆ 俄语版6个月内售出30万册,雄踞俄罗斯畅销小说榜单数月,图书版权远销欧美17国
◆ 改编游戏《地铁:离乡》广受赞誉:Metacritic均分80,IGN评分8.5,steam近五万人给出“特别好评”
◆ 荒芜的城市、冰冷的站台、黑暗的隧道、盘踞的怪物、疲惫的士兵、篝火前浓醇的伏特加……独特的世界观设定、逼真的末日图景与荡气回肠的“毛味”故事征服无数读者与玩家
◆ 正传三部曲终于集结!包含粉丝期盼多年的大结局《地铁2035》,并特别收录番外故事《阿尔乔姆的福音》及《道路尽头》。“支线任务”同样精彩
◆ 资深译者俄文直译,还原原著厚重细腻文笔;参考英语版、波兰语版等多个版本,对专有名词逐个精修,并添加俄罗斯地理、政治、风俗等特有文化注释,无障碍流畅阅读。这一次,不再遗憾!
◆ “地铁”游戏系列新作确认开发中,作者亲自参与编剧;真人版电影由俄罗斯传媒巨头Gazprom Media操刀,预计2024年上映
——————————————————
核战争结束二十年后,人类几近灭亡,世界化为一片废墟。楼房倾塌,森林被烧为灰烬,遍布辐射尘的地表被各种变异生物占据。最后的幸存者们蜷缩在莫斯科地铁站与隧道中,建立起新的团体、城镇和文明,在挣扎求生的同时,也开始了无休无止的斗争与厮杀。人类沦为野兽,最后的避难所变为永久的牢笼。
年轻的阿尔乔姆生活在地铁北部的展览馆站,他始终无法忘记已经离去的母亲,也热衷于幻想战前世界的模样。随着神秘生物“黑暗族”的威胁日益加剧,为挽救家园,阿尔乔姆接受了向其他站台求援的重任。他踏上了穿越整个地铁网的旅途,而人类的最终命运也渐渐从黑暗中浮现……
狂热分子 [图书] 豆瓣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8.6 (15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霍弗 译者: 梁永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精英的傲慢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TYRANNY OF MERIT: Can We Find the Common Good?
7.7 (31 个评分) 作者: [美]迈克尔·桑德尔 译者: 曾纪茂 中信出版社 2021 - 9
※引领当今世界思潮的重要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作者迈克尔·桑德尔时隔8年重磅新作
※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反思美国梦的破碎,揭示教育的目的、工作的意义,应答当代社会的热议话题,剖析西方政治分歧的根源,启发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每个关心社会公平的人,都请读一读这本书
※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当公平的假象造成撕裂与对立,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
※桑德尔亲自为中文版书写寄语,期待与中国读者探讨公正、美德与成功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作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濂、复旦大学教授陈云诚挚推荐;《时代周刊》《泰晤士报》等40多家权威媒体热评好书
※在《精英的傲慢》中,桑德尔对优绩制的批判揭示了严重的不平等造成的社会危机,引人深思,催人警醒。他呼吁社会开启道德上的转变,重新定义成功的观念,探寻一种新的公共生活理想。——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应该如何平衡普通人的生命尊严与生活压力?贡献正义可否取代分配正义?英才统治要为欧美民粹主义的泛滥负责吗?针对这些棘手问题,桑德尔给出了颇富争议性的回答。这不禁让人好奇,在接下来的哈佛公开课上,桑德尔会以何种方式回应那些反对的声音。——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桑德尔机敏、有见地、有同理心地揭露了我们所钟爱的成功神话的残酷本质。读完这本书,你可以理解民粹主义怨恨存在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对许多美国人来说,“美国梦”更像是一种嘲讽,而不是一种承诺。——塔拉·韦斯特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
——————————
【内容简介】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
当“美国梦”成为谎言,当平等的假象造成胜者的傲慢与败者的愤怒,当不同立场的人失去相互倾听的能力,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
·
曾经,社会承诺人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同等机会下公平竞争,那么优胜者就应该获得奖赏。这是“美国梦”所代表的理想,也是大多数现代社会认同的优绩至上主义的伦理核心。
然而桑德尔认为,昔日激励无数人奋斗的“美国梦”,恰恰是造成今日美国社会分裂的根源,这种看似公平的成功观造成精英的傲慢和底层民众的怨恨,使成功者深信其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忘记帮助他们的时机和运气,轻视比自己不幸和缺乏资格的人。这一现状阻碍了社会流动,助长阶级对立,侵蚀民主政治,最终导致民粹主义的兴起。
面对优绩的霸权,桑德尔希望每位公民思考:不同阶层的人是否可以谋求一种公共利益?我们对彼此的责任是什么?他带领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辨: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如何建立每一份工作的价值与尊严,重新反思成功的意义。同时,他提醒我们保持谦卑,珍惜所有人的付出,积极讨论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举措,走向一种少些怨恨、多些包容的公共生活。
乌克兰史 [图书] 豆瓣
The History of Ukraine
6.8 (5 个评分) 作者: 保罗·库比塞克 译者: 颜震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 9
《乌克兰史》详细介绍了乌克兰的历史全貌,着重于苏联时代和后苏联时代的历史。《乌克兰史》收集多种第二手资料,包括一些普通读物和一些专题学术著作。《乌克兰史》的一部分,尤其是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主要参考作者本人于1992—1993年在利沃夫国立大学公民教育项目做讲师时的研究成果。
数学与人类文明 [图书] 豆瓣
作者: 蔡天新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 1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科学通识系列丛书·数学与人类文明》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种族,依次探讨了数学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并各有侧重,包括埃及、巴比伦、希腊、中国、印度、阿拉伯;至于近代文明,我们考察了文艺复兴的艺术与几何学、工业革命与微积分、法国大革命与应用数学的关系。
对现代数学与现代文明进行阐述和比较,是《化学与人类文明》的一个特色。至于古典部分,也着力发现有现代意义的亮点。19世纪,数学和艺术同时从古典进入现代;20世纪以来,抽象化成为数学和人文学科的共性;哲学与数学的再次交汇产生了维特根斯坦和哥德尔定理。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 [图书] 豆瓣
9.4 (29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本书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 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本书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社会历史记忆与失忆的过程,典范与边缘观点争论中的社会本质,以及历史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者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思考自身的认同问题(为何我们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以及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王明珂提出一个讲法,他认为我们要探讨什么叫作中华民族,或者什么叫作中国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去对“中国人”的内容或者内涵下一个定义,而是想办法去透过“中国人”这个族群的边界,来找它大概的意思。——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专栏作家 梁文道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罗 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学者、万圣书园创始人、中国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刘苏里
王明珂对华夏的界定,采以绘画“烘云托月”的手法,有别于华夏中心主义的传统视角,他被称为学界的“毒药猫”,在打通历史、人类学、人文地理的扞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人开阔视野。——民国学术史、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者 岱 峻
我愛她也愛他: 18位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 [图书] 豆瓣
作者: 陳洛葳 心灵工坊 2011 - 3
他們,
是不受性別侷限的自由靈魂?
還是不願承諾、男女通吃的牆頭草?
雙性戀,
是一種神祕的少數族群?
還是最接近人性情欲的普遍傾向?
【第一本探討雙性戀的本土著作,看見情感世界無限可能性】
據說,發現自己是雙性戀(Bisexual),比發現自己是同性戀還令人焦慮。「我到底是不是?」、「Bisexual的定義是什麼?」、「別的雙性戀都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的背後,透露出一股集體焦慮。除了難以歸類,找不到合適位置的不安,還有內化了社會歧視的愧疚。
雙性戀,一個難以歸類的族群,藏身在雙重衣櫃之中。
陳洛葳是台灣第一個雙性戀團體「Bi The Way」發起人之一,她為雙性戀下的定義是,你說你是你就是。她檢視歷來的相關研究,仔細耙梳了雙性戀者在異/同性戀社群內所受到的雙重歧視,探討社會上的刻板印象、異/同性戀社群各自的「雙性戀恐懼症」,勇敢追求雙性戀者獨特的性別認同。
書中並呈現了18位雙性戀者真實的生命故事,既有滲出了邊界的驚慌猶疑,也有悠遊兩個世界間的從容自在;原來,人類情欲世界真實的樣貌,是如此豐富旖旎,令人驚嘆!
把「一」等同於性別的真我或情感的堅貞,正是性別框架與情感結構的悠久桎梏。「跨」性別與「雙」性戀則以生命的多元現實突破「一」的想像。
——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講座教授 何春蕤
悉达多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Siddhartha
9.2 (88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杨玉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0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直到1951年在亨利·米勒的再三说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此后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黑塞热潮,据说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这部作品不仅是亨利·米勒的最爱,更是影响了各类毫不相关的音乐人,从60年代到00年代,从尼克·德雷克到电台司令,从深沉悲伤到摇滚妄想,《悉达多》是他们灵感的来源。 《悉达多》是黑塞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此次特别增补保罗·科埃略的最新导言,
看不见的性别 [图书]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J.M.阿多瓦西奥 译者: 李旭影 大象出版社 2010 - 1
《看不见的性别:提示史前女性的真实角色》内容简介:受卡通片和博物馆的标本展出的影响,我们对旧石器时代的想象通常与这样一幅画面相连:身着毛皮的男性猎手勇敢无畏地向猛犸发起进攻,而胆怯的女人们则满怀恐惧地畏缩在一块巨石后面。事实上,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一想象跟现实几乎没什么关系。
近20年来,由于女性考古学家对其男同事们只关注矛尖等坚硬的人工制品而忽略了更难发现的出自女性之手的考古证据的做法提出了挑战,考古学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J.M.阿多瓦西奥(J.M.Adovasio)和奥尔加•索弗(01gaSoffer)是世界上研究篮子、绳子和编织物等易腐烂的人工制品的两位顶级专家。在《看不见的性别》中,作者们描述了一幅有关史前时代的令人激动的崭新画面,他们认为女性发明了所有关键性的东西,包括对寒冷地区的生活十分必要的衣服、用来制作使长距离的水上旅行成为可能的筏子的绳索以及用在公共捕猎中的猎网。更为重要的是,女人在语言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中——简言之,在我们演进为人的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在这本使人大开眼界的著作里,出现了一个关于史前时代的女人的新故事,故事里引人深思的含义必将影响到我们今天对性别问题的假定。
24/7 [图书] 豆瓣
24/7: Late Capitalism and the Ends of Sleep
8.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克拉里 译者: 许多 / 沈清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5 - 9
【编辑推荐】
◎社会景观考古的巅峰作品
◎以一种更具才气和诗性的语言,本书表达了与德勒兹、瓜塔里、本雅明和福柯相似的怀疑
◎资本主义每时每刻都在操控我们的生活,睡眠作为最后的抵抗,也难逃被终结的命运
···
【内容简介】
21世纪资本主义不断扩张,每时每刻都在操控我们的生活,迫使我们陷入无尽的奔忙,让我们注意力涣散,感知力受损,并破坏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生命已经被裹挟进了没有间歇的持续状态,不停地运行。
睡眠是人们从纷繁世界中抽身而退且暂作修整的必要行为。由于它本质上不能带来效益,给生产、流通和消费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因此永远与24/7体制的要求相冲突。资本主义对睡眠的侵蚀也愈演愈烈。以北美地区为例,20世纪初的人每天要睡10个小时,上一代人睡8个小时,如今北美成年人平均每晚睡大约6.5个小时。也许,我们将进入无眠时代。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数码乌托邦正在网状地捕捉消费者的每一个踪迹和冲动,使其快速无产阶级化。 我们须拿出超控制艺术、自由和梦想,来反制被自动控制的这个社会,去开始一个新的关怀时代。这本《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是对我们的一记当头棒喝!
——陆兴华,哲学家,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
一本魅力十足的小书。
——《纽约时报》
·
这篇驳斥精良凝练的程度有如一行纯可卡因。
——《洛杉矶书评》
·
一本黑暗而充满才气的书。
——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 《艺术论坛》(Art forum)
·
一场关于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如何辗转潜入到我们生活最私密的部分的讨论,睿智又有趣……《24/7》探索的是生活在当今时代无休止的新自由资本主义和它复杂多样的影响之下的人类个体、人类梦境和这个种族的未来,这探索极为精细巧妙。
——反击(Counter Punch)
·
《24/7》是克拉里社会景观考古的巅峰作品,大概也是这一类书中最值得注意的作品。它的作者是这个星球上思想最为透彻新颖的研究者之一,他的博学为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在《24/7》里,克拉里对广阔繁多的知识碎块天衣无缝的编织组合,让人联想起米歇尔·福柯的作品……它具有一种道德热情的烙印,这为克拉克的论争提供了燃料,也突出强调了那些岌岌可危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的未来——既在物质层面上,也在情感层面上。另外,它极具可读性。
——《流行议题网》(Pop Matters)
·
克拉克提出的观点很机智……狡黠富有远见。
——欧文·蒙哥马利(Erwin Montgomery),克里斯汀·鲍姆家萨博 《新调查》
·
24/7式的电子交易的幻影将商品深深地印刻进我们身体的肌理,独独留下睡眠以供片刻喘息。乔纳森·克拉里以其对于看似永恒的当下的敏锐批判刷新了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麦肯基· 沃克(McKenzie Wark), 《解体的景观》(The Spectacle of Disintegration)作者
·
(在24/7式的世界里)我们在被迫持续生产的同时,消耗我们自己、我们的世界以及想象一个共同未来的集体能力。这是对当代生活的模式和节奏的绝佳评论。
——朱迪· 迪恩(Jodi Dean),
《共产主义的视域》(The Communist Horizon)
平面国 [图书] 豆瓣
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
8.9 (170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德温·A·艾勃特 译者: 鲁冬旭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8
很难简单概括《平面国》这本书。
它可以是:首次解释"维度"概念的科普读物、脑洞大开的科幻小说、煞有介事的数学童话、剑走偏锋的精神启蒙、辛辣讽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寓言。
这本一百年前横空出世的小书,通篇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散发着浓浓英式幽默,有趣、迷人,令人捧腹 。
它启发过无数大师,深刻影响了现当代科学。“平面国”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超级文化符号。
*********************************
作者在平面宇宙设定基础上,展开细节详实的“平面国”生活画卷。平面国的各形状居民操心自己的国家社会,就像我们操心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们住在平面房子里,通过雾气和光线识别他人,靠彼此触摸识别“角度”区分地位。平面国史上还发生通过染色消除阶级而引发的大事件,比起空间世界的人类历史也不遑多让。
故事的主角,一位体面的正方形先生突然遇到了从三维国前来平面国传福音的“球”。他决定跟随这位导师向平面国传播立体空间的真理,却无法用平面国居民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高度和上(而不是北)。被人当做疯子后,他写出了这部传世的《平面国》。
作为读者的我们,将在这个故事中获得上帝视角,得以审视自身,以科学的态度,理解“科学的谦卑”
*************
*** 题 献 ***
写给所有空间中的居民
特别献给H·C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谦卑的平面国居民
他一开始只知道两二维的世界
后来才有幸被引入三维的空间
作者把这本书献给天空之国的臣民们
希望本书能激励你们不断立下更高的志向
去探索四维、五维、甚至六维的秘密
立体人,你们是比作者更高级的物种
愿探索能拓宽你们的想象
并孕育出最少见、最卓越的美德——谦虚
—— 本书作者正方形
剧本 [图书] 豆瓣
8.1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沃尔特 译者: 杨劲桦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6
【内容简介】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电影学院的影视写作专业在全美国排名No.1,而本书作者理查德·沃尔特是这个专业的主席。他讲授的影视写作课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一致评价为富有传奇色彩,不仅桃李天下,还有学生接二连三地获得了奥斯卡、金球奖等奖项。《剧本》作为这门课程的内容大纲,涵盖了标准的剧本格式、剧本修改方法、真实的业界环境,三十多年来被全世界一百多所大学当作教科书使用。通俗易懂,手把手教你写出一部专业的影视剧本。
【编辑推荐】
在美国排名前三的影视类院校中,南加州大学(USC)以校友发达、设备先进著称,纽约大学(NYU)擅长培养作者导演、独立制片人,位于好莱坞中心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则掌握着最优质的编剧专业。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于洛杉矶西木区一栋教学楼的三层见到了专业主席理查德・沃尔特教授。他坐在被剧本堆满的办公室里,带着UCLA棒球帽,身穿休闲运动服,头发银白,笑容温和,镜片后面的双眼干净有神——典型的学者风格,让人瞬间产生了信赖。
在好莱坞前沿写作、执教近四十年,这位亲切随和的老师,有着业内的高度评价和学术权威。在两年收费五十五万人民币的硕士学位课程中,他的高级创意写作课每期只招收八名学生,以至于有编剧说“能在他的课上觅到一个席位,才算真正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时被书中的幽默风趣和谆谆教导所打动,仿佛真的坐在了UCLA的课堂里,看着沃尔特教授在眼前为我们全面、细致地讲解这个行业和这门艺术的基本规则。无论技巧、规范,还是美国电影行业的真实业态,对准备进入影视行业的我们来说,都具有启发意义。
【名人推荐】
理查德·沃尔特是业内最好的编剧老师。——《侏罗纪公园》《蜘蛛侠》《碟中谍》《夺宝奇兵》编剧大卫·凯普
身兼编剧一职,理查德·沃尔特是唯一一个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剧作指导。——《本能》编剧乔·埃泽特哈斯
在写作的淘金热中,理查德·沃尔特教你走的是正道。——《脱衣舞娘》《马龙·白兰度传》导演安德鲁·伯格曼
了解电影奥秘的专家。——《Final Cut》图书作者史蒂文·巴赫
这本书综合全面且富于启发,以清晰、智慧、幽默的方式讲授了剧本创作要素。——奥斯卡、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获奖者,《杯酒人生》《后人》编剧、导演亚历山大·佩恩
【媒体评论】
编剧教母。——美国权威影视杂志《Variety》
卓越的电影专家。——《纽约时报》
好莱坞年轻编剧天才的最佳经纪人。——《华尔街日报》
阅读浪漫小说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Reading the Romance:Women,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8.5 (1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 译者: 胡淑陈 译林出版社 2020 - 7
【编辑推荐】
如今,通俗浪漫小说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范围广阔、成果颇多的学术领域,不仅拥有相关的国际联盟组织可以每年召开世界级的研讨大会,还持续稳定地出版了一系列学术期刊。而为所有这一切可喜发展打下关键性基础的,正是珍妮斯•A. 拉德威这本于三十多年前写就的经典著作。
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作为出版业最有利可图的类别之一的浪漫小说会吸引数百万女性读者?作者从复杂的出版和发行业务到个人读者与文本的接触,多角度深入探讨女性阅读浪漫小说事件肌理,挑战女权主义者、文学评论家以及大众文化理论家对阅读浪漫小说的贬低,认为应该鼓励浪漫主义读者在现实中发声,而不是在想象的孤独中表现出来。
【名人评价及推荐】
《阅读浪漫小说》是独一无二的。它为文化研究设定了一个标准,几乎没有后来者可以达到其高度,即通过密切接触那些可能受到大众文化影响的人群,来检验关于大众文化效应的理论。
——《美国历史杂志》
本书针对浪漫主义小说及其热诚的消费者,做出了非常精彩且透彻的分析。
——《纽约时报书评》
珍妮斯•拉德威对当代女性阅读小说的现象,以及享受这类小说的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巧妙而动人的描绘。
——《传播学期刊》
本书不仅探讨了浪漫小说的成规惯例,还对小说及其读者如何对抗某些特定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考察,这类印象通常是由那些不读此类书的人塑造出来的。拉德威的研究是社会性文学批评的一个既有趣又有争议的方面。
——《大都会》
【内容介绍】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浪漫情节”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神话”,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创建日期: 2022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