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趣

Kolya Krassotkin

Kolya Krassotkin @KolyaKrassotkin_5734

85 本书   4 部电影   10 张专辑  

笑忘录 [图书] 豆瓣
8.3 (66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王东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1
《笑忘录》1979年在法国出版,获法国文学奖项“梅第奇大奖”。这是一部关于笑与忘、关于布拉格、关于布拉格、也关于天使们的小说。作品以1968年苏联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为时代背景,描写了捷克不同阶层知识分子的多舛命运。书中不同的章节一个接着一个,如同旅行的几个不同阶段,朝向某个主旋律的内在,朝向某种独一无二情境的内在,而旅行的意涵已迷失在广袤无垠的内在世界,欲辩却已忘言。作者在故事叙述当中,探讨了人生中间记忆和遗忘的哲学关系;记忆,人们希望保持或者忘却的内容,如同附带欢娱和讽刺的笑一样,是交相辉映的永恒主题。是米兰·昆德拉奠定大师地位的关键代表作。
在这部批评界奉为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现代派小说杰作中,昆德拉试图打通小说、哲学和政治议论以及自传之间的隔膜关系,籍以用罕见的政治正确的角度,探讨人生、音乐、性、哲学、文学和政治等重大话题,用笔诙谐独到,常常使阅读者在沉重的阅读中邂逅绝妙的幽默趣事,以致忍俊不禁。
小说在法国出版后引起西方舆论界高度关注,获得当年法国最佳外国文学奖。但是,它也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当时的捷克政府以此书在法国的非法出版为由,剥夺了昆德拉德捷克国籍。不过,这也从另一方面成就了昆德拉,使其成为国际驰名的小说家。
普罗米修斯的束缚——马克思科学思想的神话结构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维塞尔 译者: 李昀 / 万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4 - 9
一般观点认为,马克思是一个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追求对世界之理解的科学化、力图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的思想家,人们当以自然科学理论体系的模式来理解他。
在《普罗米修斯的束缚》中,作者维塞尔不否认这个观点,但他将马克思的科学思想与古典思想中的神话传统加以比照对观,进而分析马克思的科学思想所具有的古典思想中神话传统的结构特征,在这一系列精彩推进的理论分析中,作者又显示出了其对马克思思想、德国浪漫派和德国古典哲学以及古典诗学和神话传统的精准把握与对相关原始文献的熟悉。作者主张,马克思的科学思想不仅仅有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表面特征,其中关键结构的生成和整体的实质,依然深受古典思想中神话传统的影响。
意外的圣地:陝甘革命的起源 [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周錫瑞 (Joseph W. Esherick) 译者: 石岩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1 - 07
延安是中國的「革命聖地」,也是曾經的中共陝甘寧邊區首府所在地。1935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在這裏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和實踐確立了整個毛澤東時代的坐標系,令陝北成為中國革命的「搖籃」。陝甘革命聖地的建立,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美國著名史家周錫瑞以三十餘年心血傾力研究,對其間歷史的必然走向與時勢轉換的偶然因緣提出深刻的洞察。他廣泛搜集同時代的文獻、親歷者的回憶錄和口述訪談等資料,並多次前往歷史現場實地考察,從不同角度觀察清代以來這一地區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此消彼長;對關鍵人物在歷史關口的大小抉擇給予客觀之認識與同情之理解;並「以扎實的研究和強有力的敘事」,解析革命聖地之所以能夠出現的種種機緣、意外與偶然,和共產革命如何在「一系列因緣際會的長期過程」中生長起來。
大辯論: 左派與右派的起源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Great Debate: Edmund Burke, Thomas Paine, and the Birth of Right and Left
作者: 李文(Yuval Levin) 译者: 王小娥 / 謝昉 時報文化 2018 - 12
內容簡介
美國Amazon.com選書
第一本完整介紹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起源
全球極右派勢力崛起!
民粹思維抬頭、國家主義盛行
台灣向左走?向右走?
選前喊左派,選後變右派?
我們常聽說的「激進左派」「保守右派」,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般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難以解釋清楚,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主張,影響我們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更牽涉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以及社會文化。
本書作者李文(Yuval Levin)曾任美國總統小布希的公共政策官員,也是著名政論雜誌《國家事務》(National Affairs)創辦人,他引領讀者回到二百多年前,藉由知名政治家:主張自由激進、支持美國獨立的潘恩(Thomas Paine),以及保守主義健將、主張改革應循序漸進的柏克(Edmund Burke),兩人之間對立的大辯論,進而理解當今人們為何會有如此壁壘分明的左、右派之分。
兩個世紀以來,世界由兩個涇渭分明的陣營組成:以潘恩為代表的激進黨和以柏克為代表的保守黨。法國大革命期間,兩位意識形態巨擘在「改革的保守主義」與「重建的激進主義」之間爭執不下,左派與右派由此而生。
面對社會,我們是要對運轉良好的政策心懷感激、鞏固現狀,還是要對措施不當的政策心懷憤怒、破舊立新?為了減貧,我們是希望由政府出資補貼窮人,還是由民間社團幫助窮人?
左、右派對婚姻平權、土地正義、賦稅改革、基本薪資、社會福利,又有何不同主張?
《大辯論》深刻檢視了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這兩個哲學信仰系統對於自由、正義、平等、人性、歷史、理智與改革等概念的不同理解,並進一步說明二者的對立,對當今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凡試圖理解個中要義的讀者,都可以從本書尋得答案。
名人推薦
沈清楷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徐世榮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陳宜中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陳芳明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顏擇雅 作家、出版人
吳景欽 真理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推薦序文)
媒體讚譽
《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
《外交雜誌》(Foreign Affairs)、《旗幟週刊》(The Weekly Standard)
《評論雜誌》(Commentary)、《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
由官學到書院 [图书] 豆瓣
作者: 陳雯怡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4 - 4
本書試圖通過對「南宋書院復興運動」此一歷史過程的分析,討論書院如何發展並延續成為此下千年中國歷史上私學理想的象徵。本書將理想的書院制度置於現實的歷史環境中,檢視南宋書院的理念如何因回應兩宋的科舉制度與北宋的教育改革而成立,書院制度的新典範如何在舊傳統上形成,如何結合官方制度與私學精神,在當時社會教育普及的需求中,這種特質如何被靈活地運用而呈現不同於單純「私學」的多樣面貌,但官與私的緊張性又如何使書院面臨「官學化」的危機,並探討為何書院在實際上紛雜多歧的制度表現中,仍得以維持其理念上統一的理想形象,這種新的書院理想出現的意義又應如何從宋以下新興科舉社會中士人階層及其獨立價值的形成來理解。
州县官的银两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Magistrate's Tael: Rationalizing Fiscal Reform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g China
作者: 曾小萍 译者: 董建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1
本书共分为7章,包括“不稳定的财政根源”、“非正式经费体系”、“火耗归公”、“财政合理化改革和各地的试验”、“地方改革的多样性和基本原则”、“改革的障碍:基层腐败和江南清查案”、及“前瞻:火耗归公改革的失败”。
作茧自缚 [图书] 豆瓣
Against the Grain: A Deep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ates
作者: (美) 詹姆斯·C.斯科特 译者: 田雷 2022 - 5
文明破晓·农耕初兴·城镇乍现·国家诞生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到人类早期文明国家形成的历史,著名考古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巴里·坎利夫爵士盛赞本书:“历史就应该这么写!”
这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政治学家、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最新著作,全书以大历史的纵横视野探究了人类社会早期国家的深层历史,主要关注两河流域也即美索不达米亚的初民国家,必要时也纳入了对古埃及文明和古代中国的比较分析。这是斯科特集毕生功力,综合考古学、生物学、环境史、人口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所写作的人类早期国家的文明史。本书既有跨越数千年、游走多个人类早期文明的恢弘视野,同时又随处可见严谨、细致、令读者拍案叫绝的分析,对人类早期国家的形成这个文明史的大问题,书中提出了若干极具颠覆性的观点,并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
昆厂劳工 [图书] 豆瓣
作者: 史国衡 商务印书馆 1946
《昆厂劳工》是魁阁时期费孝通指导史国衡完成的一部工厂民族志,是一部关于战时云南工厂中劳工问题的民族志作品。此书于1944年曾以“中国进入机器时代”(China Enters the Machine Age)之名在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有费孝通亲自翻译成英文,吴文藻作序。同年魁阁小组在美国出版的还有费孝通的名著《乡土中国》(Earthbound China,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本人当时对于史国衡的劳工研究是非常看重的。在史国衡从事昆厂调查的过程中,费孝通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从研究问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到具体田野中的问题解决,直至最终成书,费孝通都给予了充分“在场”的指导。读过史国衡的书稿后,他在意犹未尽之余,写下了两万多字的后记,即《〈昆厂劳工〉书后》(以下简称《书后》),对这一研究的背景、方法和问题意识做了充分的讨论和发挥(费孝通,1946:200-235)。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篇《书后》的分量并不亚于正文。
美国的财政革命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赫伯特·斯坦(Herbert Stein) 译者: 苟燕楠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 1
《美国的财政革命:应对现实的策略(第2版)》关于美国财政政策变迁的书,是一本关于美国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变迁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美国治国理念和思想兴衰浮沉的书。斯坦展现的是一幅错综复杂的现实画卷,财政管理和财政政策不只是某个思想家的理性建构,不只是某个政要的主观意愿,不只是某个党派的政治方略,不只是某个团体的利己行动,不只是广大公众的利益诉求,不只是对经济形势的机械反应,而是上述所有各方面的综合。书中既有对具体人物和事件细致入微的描述,也有对宏观趋势清晰明确的勾画。斯坦从美国财政管理和财政政策的变迁过程中提炼出若干基本问题和基本模式,对它们的深入分析则在最大限度上探讨了财政管理和财政政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大馬士革之夜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Rafik Schami 译者: 陳慧芬 玉山社出版 2001 - 1
擅長說故事的老馬車夫沙林,突然變成啞巴了,大家議論紛紛。沙林用僅剩的十三個字告訴他的七個好朋友,他得在三個月內得到七樣特別的禮物,不然將永遠失去說話的能力……。眼看還有八天就到期限了,這七樣特別的禮物還沒有著落……。《大馬士革之夜》是一扇通往阿拉伯的窗,透過它,我們看到另一個世界,另一種文化,看到許許多多的驚奇與夢境,還有形形色色的人生。在幻想與現實交織的「故事中的故事」裡,我們重溫了聽故事的樂趣,也滿足了浪跡異鄉的渴望。
*1989年德國最美麗的書,德國青少年文學獎推薦好書、奧地利國家獎、美國蜜爾德莉德•巴特赫德獎;英國年度童書。
孤岛狂欢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彤 2022 - 5
“流量为王”的时代造就了如今规模化、组织化、制度化、功能化的饭圈群体,其中一些还带有攻击性和偏激性。粉丝社群如何架构?粉丝之间有怎样的沟通机制?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又有怎样的利益联结?本书作者从“试图成为一名粉丝”到成为“将生活重心集中在追星上”的资深粉丝,用500余天的深度体验和观察,为我们揭开了“饭圈”的面纱,打开了对话青年的窗口,帮助青年人清醒地面对潮流、时尚,更理性地面对社会与自我。书中内容也为了解青年文化、进行网络疏导和治理带来诸多启发和思考。
伊朗 [图书] 豆瓣
Iran: Empire of the Mind: A History from Zoroaster to the Present Day
作者: 麥克‧安斯沃西(Michael Axworthy) 译者: 苑默文 / 劉宜青 廣場 2018 - 8
關於伊朗(波斯)我們不僅知道的太少,而且大部份是誤解!
當人們提起「波斯」時,聯想的圖景是那個浪漫的國度:優雅花園中的玫瑰和夜鶯,矯健的駿馬,奇幻的故事,挑動情慾的美女,寒光四射的彎刀,像是嵌了寶石一樣發光的彩色地毯,詩歌和憂鬱的音樂 。然而在西方媒體營造出的「伊朗」則是另外的一番圖景:眉頭緊鎖的教長,黑色的石油,黑袍後面露出蒼白臉色的女子面無表情地凝視別處,兇殘的人群點燃旗幟,嘶嚎著「XX去死」的口號。這是同一國家與文明嗎?
伊朗充滿了各種悖論、矛盾和例外。大多數非伊朗人都覺得這是一個遍佈炎熱沙漠的國度,但伊朗是有高聳、寒冷的群山環繞的,它擁有富饒的農業省份,其它的地方則充滿了茂盛的亞熱帶森林,因為有各種氣候類型,這裡有多元又多彩的動植物分佈。伊朗位於伊拉克和阿富汗,俄羅斯和波斯灣之間,這裡的人在普遍說阿拉伯語的中東地區說著印歐語系的語言。伊朗一般被誤認為是一個具有強大民族文化的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例如亞塞拜然人、庫德人、吉拉克人、俾路支人、土庫曼人等等各種少數族裔人口構成了伊朗人口的一半。自1979年革命以來,伊朗的女性要遵守整個伊斯蘭世界中最為嚴格的著裝法規,然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前所未有的大量伊朗家庭讓家裡的女孩外出讀書和工作,伊朗現有百分之六十的大學生是女性,很多女性(即便已婚)都擁有自己的工作。一個將神權與共和國結合的國家,一個高喊反美卻羨慕美式生活,1979年伊朗大學生攻佔美國大使館的同時,也沒關閉美國企業的可樂工廠。
波斯曾經打造過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包容多民族、尊重各民族傳統與信仰的大帝國。後來即使在阿拉伯人征服下,信了伊斯蘭,然而大部份時期是以什葉派為國教(其中有人為刻意的因素在裡頭),這不僅獨樹旗幟,讓它不同於其他伊斯蘭政權,而且做為少數是註定無法爭奪伊斯蘭世界的共主地位。
本書有一獨到的見解:波斯—伊朗是中東世界的晴雨計、風向雞,觀諸歷史上伊朗的動向,因為其地緣與文化魅力,後來常常成為周邊國家發展方向的預告。伊朗究竟是一個好戰勢力還是一個受害者?伊朗在傳統上是一個擴張主義國家,還是一個傳統上被動又防禦性的國家?伊朗的什葉派究竟是一群靜默主義者,還是一群暴力、持有革命性和新紀元幻想主義的人?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從歷史中才能得到一些啟發。
血色大地 [图书] 豆瓣 博客來 Goodreads
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作者: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译者: 陳榮彬 / 劉維人 衛城 2022 - 3 其它标题: 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
要理解暴政,先見證歷史
《暴政》作者提摩希.史奈德,衝擊歷史認知的經典之作
20世紀最黑暗的歷史現場,不在納粹德國,也不在共產蘇聯,
而在兩者的野心交會之地:1400萬人葬身的血色大地。
見證普利摩.李維未能記錄的屠殺真相,
漢娜.鄂蘭理論之外的極權全貌。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本以為已經看透、聽遍有關這主題的一切,但我錯了。』
──Michael Savage,美國電台節目主持人
『權威性與想像力兼具,述說歐洲史上最多人遇害的慘劇。』
──BBC歷史雜誌
◆單獨看希特勒或史達林,反而看不見人類史上最黑暗的暴行
希特勒與史達林是二十世紀最臭名昭著的獨裁者,也代表著臺灣讀者最耳熟能詳的暴政與邪惡。然而,《血色大地》不止聚焦希特勒或史達林,更要把光線照進兩大獨裁者「之間」的黑暗世界。
這塊被夾在中間的地方,就是廣義的東歐,也就是書中所稱的「血色大地」。這塊地方包括今天的俄羅斯西部、白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波蘭與烏克蘭。我們對這些地方的歷史長期陌生,但歷史上最黑暗的暴行卻都是在這裡發生。烏克蘭大饑荒、史達林恐怖大整肅、猶太大屠殺、戰俘滅絕、兩大政權刻意實施的餓死政策與報復行動,以及二戰後國界變更後的雙重占領與族群清洗。這裡是納粹與蘇聯兩大獨裁者野心交會之處,也是1400萬東歐平民的家鄉與遭到蓄意謀害的葬身之處。
血色大地上發生的事,長久以來受到世人普遍的忽視。每當人們想到希特勒與史達林的極權暴行,就會先想到猶太大屠殺與古拉格集中營。然而,在1400萬這天文數字般的死亡人數之中,大部分人都沒見過納粹集中營或古拉格。受害者也不是只有猶太人,還包括東歐各族裔的人民。無論生死,他們都與我們對這類大屠殺的刻板印象大相逕庭。
本書挑戰了讀者對這段歷史的所有直覺假設,將1930到1940年代發生在東歐土地上的各種屠殺事件融於一爐,首次以淺顯易懂、有脈絡的方式,講述近代東歐這段慘痛歷史,以及血色大地上這些人的故事。史奈德不僅生動描繪龐大受害者的面貌,也細數納粹與蘇聯政權加害者的政策,探討暴行背後的動機與責任。
◆填補東歐歷史的空白:10種語言.16處檔案.首次完整呈現
我們為何沒有聽過「血色大地」的歷史?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絕大部分的東歐地區都籠罩在蘇聯共產政權的鐵幕之下。因此對於納粹與共產的實際暴行,歷史學家與政治理論家長期都難以拼湊出完整全貌。即便是共產主義倒臺與蘇聯解體,也需要有嫻熟精通東歐語言與文化的專業人士,才能挖掘被埋藏多年的真相。
本書作者提摩希.史奈德精通10種歐洲語言,更運用了16處檔案資料。本書因而能跳脫民族主義藩籬,從跨國視野完整檢視兩大獨裁政權的殺戮政策與動機,重頭改寫我們對大屠殺地理與時間範疇的歷史認知。不僅如此,本書也特別關注受害者留下的證詞,無論是往返書信、刻在教堂牆上的異國文字、被丟出列車外的紙條,或是屍身上的日記,藉此還原歷史上受害者遇難的真相。
除了史料基礎紮實,史奈德還運用了散文與詩句般的沉穩文字,搭配上畫面感極強的敘事,讓讀者彷彿置身當年東歐的血色大地,一一見證血色大地的黑暗歷史,同時找回被兩大極權政權所扼殺的人性。
◆不理解極權暴政的全貌,如何評價極權之惡?
二十世紀中葉的黑暗暴行,形塑了今日世人的道德準則。就連生長在臺灣的我們,很常用納粹與蘇聯的暴政進行政治討論,甚或奠定是非善惡的道德基礎。納粹法西斯、共產極權與集中營,紛紛成為全球描述暴政的負面詞彙。
然而,我們長期以來就像看到水面上的冰山,以為那就是希特勒與史達林兩人最邪惡的暴行,實際上卻對納粹與蘇聯暴行的範圍與程度一知半解。由於不曾聽聞這塊土地的真實歷史,我們往往因此低估了兩大極權暴政的嚴重程度,以及這段歷史對現代東歐國家所留下來的深刻影響。
本書帶領讀者穿透當代的民族國家框架,重回「血色大地」的歷史現場,深化對歐洲、歷史、暴政與人性的完整理解。見證血色大地的歷史,不僅有助於理解希特勒與史達林對東歐的暴行全貌,更有助於我們理解我們的時代與我們自己。
史達林與希特勒為何迫害血色大地的人民?納粹與蘇聯這兩大極權體系又是如何運作,交織出人類史上最黑暗的暴行?今天東歐各國對俄羅斯與德國、民主與獨裁的態度,又與當年血色大地的歷史有何呼應?
本書特色
★不需要太多知識上的閱讀門檻,只要你有雙願意直視黑暗的眼睛。
★俄烏戰爭下,理解東歐局勢與歷史最受熱議的迫切之書。
★再也無法用同樣眼光看待二戰與東歐:原文出版十年來,已深刻顛覆世人理解猶太大屠殺、希特勒與史達林的方式,是任何欲理解二十世紀暴政的人,都無法繞開的重要巨著。
★全球唯一中文版.與美國十週年紀念新版同步出版。
★特別收錄:新版15000字作者序。
得獎記錄
★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暢銷20萬冊.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德國漢娜.鄂蘭獎最佳政治思想類作品(Hannah Arendt Prize for Political Thought)
★德國萊比錫書展大獎(Leipzig Book Prize for European Understanding)
★德國北德廣播電臺文化頻道非虛構類圖書獎入選(NDR Kultur Sachbuchpreis, Shortlist)
★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獎(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Award in Literature)
★美國愛默生人文獎(Phi Beta Kappa Ralph Waldo Emerson Award)
★美國斯拉夫、東歐與歐亞研究學會韋恩沃西尼奇書卷獎入選(Wayne S. Vucinich Book Prize, Shortlist)
★加拿大坎迪爾獎「優秀表彰獎」(Cundill Prize in History Recognition of Excellence)
★法國歐洲歷史圖書獎(Le Prix du Livre d´Histoire de l'Europe)
★英國達夫.庫珀獎入選(Duff Cooper Prize, Shortlist)
★波蘭莫察斯基歷史圖書獎(Moczarski Prize in History)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最佳國際歷史與二戰書籍獎(Prix Baron Velge in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Université Libre in Brussels)
★奧地利年度最佳學術書籍獎入選(Austrian Scholarly Book of the Year, Shortlist)
專文導讀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共同推薦
伍碧雯|臺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李志德|鏡文學副總編輯
房慧真|作家
林文凱|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阿潑|《憂鬱的邊界》作者
許菁芳|作家
黃哲翰|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專家推薦好評
曾經,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十年期間,俄、德兩國之間的一大片土地淪為歐洲的殺戮地獄。一千多萬平民遇害,要不是被餓死,就是遭蘇聯與納粹德國的政府與部隊打死、槍斃,或被毒氣毒死,他們來自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等國家。我們自以為對這段故事很了解,為這故事貼上很多簡單的標籤:奧斯威辛、古拉格。在這本關於歐洲「血色大地」的專書裡,提摩西.史奈德盡情展現其開創性與勇氣,讓我們知道這故事遠比本來了解得更加複雜。他仔細分析兩大殘暴政權在國內與在外國戰場上的殺人手法與動機,徹底改寫我們對近代大屠殺歷史與其背後涵義的了解。《血色大地》的研究可謂滴水不漏,對棘手難解的史料極其敏銳,堪稱近幾十年來有關大屠殺主題的最重要鉅著,未來肯定也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必讀參考作。──東尼.賈德(Tony Judt),《戰後歐洲六十年》作者
史奈德可以直接閱讀研究英文、德文、意第緒文、捷克文、斯洛伐克文、波蘭文、白俄羅斯文、烏克蘭文、俄文、法文的一手檔案資料。此等學識真可謂卓越不凡。他的想像力豐沛,所以別人看到的史料一片混亂、備感困惑,他卻能做出各種連結,找到相似性,觀察到一般趨勢。──伊斯特萬.迪克(István Deák),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史奈德挑戰了時下對[二十世紀中葉歐洲]大屠殺受害者、死亡人數、謀害方式的假設,更改寫了我們對大屠殺地理與時間範疇的認知。本書書名並非隱喻……血色之地的人們先後歷經過史達林與希特勒最瘋狂的意識形態浩劫。……如果我們能記住二十世紀真正發生過的歷史,而非停留在對過去的想像,才能減少今日出於政治目的而濫用歷史的現象。我們對二十世紀了解的越多,就越不會輕易得出過度簡化的歷史教訓,也不會對經歷過那時代的人妄下斷語。──安.艾普邦姆(Anne Applebaum),普立茲獎得主
無論是研究納粹或蘇聯,史家往往傾向於聚焦在政治運作以及獨裁體制的決策過程,忽略了受害者的命運。身為一位東歐史史家,史奈德兼顧兩者,並且聚焦在一個特定區域上,檢視史達林與希特勒的屠殺政策如何互動,有哪些重疊之處,還有雙方的政策如何促使彼此變本加厲。史奈德的敘述生動無比,讓我們看出雙方的政策如何聯手衝擊「血色大地」上居民的人生,最後釀成了歐洲史上受害者最多的人為慘禍。──克里斯多夫.布朗寧(Christopher R. Browning),大屠殺研究史家
與其他史家相較,史奈德更有勇氣去面對那些會把別人嚇跑的重要問題:最多人遇害的事件在何時發生?發生在哪裡?受害者是哪些族裔與民族群體?該怎樣計算並檢證死亡數字?這是一本會迫使讀者重新思考歷史的書。──諾曼.戴維斯(Norman Davies),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
朝鮮半島現代史 [图书] 豆瓣
Korea’s Place in the Sun: A Modern History
作者: 布魯斯.康明斯(Bruce Cumings) 译者: 黃中憲 左岸 2022 - 6
在光鮮亮麗的背後,我們忽略這個國家的歷史陰暗面,
面對困境,他們是追尋驕陽的國度。
冷戰史權威學者,以大眾口吻和鮮明的文字意象,融合他自己與朝鮮人的接觸經驗,
綜合政治經濟學觀點
探討自十九世紀末,經歷日本、美國勢力,
朝鮮半島上的獨裁者如何在大國之間找到生存之道?
群眾運動如何推動韓國向民主體制轉型?
東亞又如何自成一體,彼此相連?
★探究南北韓現狀,追朔歷史根源★
★觀察朝鮮半島的歷史,等於深度理解冷戰在東亞★
★臺灣與韓國處於平行時空,如何在東亞彼此關聯★
★作者不只是學院教授,更實際參與美國政府的朝鮮半島事務。★
★不同於一般頌揚韓國經濟表現的書,探究群眾運動在歷史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同情理解的角度,帶領讀者認識北韓★
韓國,是臺灣人羨慕又嫉妒的對象,但他們一路走來並不順遂。從二十世紀初被日本殖民,歷經二十世紀中葉最慘烈的內戰,然後國家分裂。接著南韓經歷經濟奇蹟,卻也付出社會激烈衝突的代價。北韓則是先經歷高速發展,然後又退回「隱士之國」。
我們可以如何理解這一國度?
日本殖民時期留下的內部矛盾,深深刻進朝鮮社會,定下二戰後朝鮮半島左右派分立的政治格局,加上美國、蘇聯與中國的涉入,強化了南方與北方的分裂。這樣的國內外局勢讓朝鮮半島處於冷戰最前線,當「圍堵」這兩個字都還沒形成美國冷戰策略之時,美國就已實質上「占領」朝鮮半島南方,讓南北衝突越來越不可避免,終於爆發了最慘烈的「韓戰」。
韓戰後,美國持續高度涉入南韓事務,不過在作者眼中,南韓並不是美國的傀儡,南韓的威權者將美國玩弄於股掌之間,獲得非常鉅額的資金挹注,但卻可以不顧出資者的意願,逕行心目當中的國家建設;回過頭來,獨裁者對國內的財閥施予獎勵和懲罰,發展出獨樹一格的經濟繁榮。但是,最有創造力的成就並不是經濟奇蹟而已,韓國的群眾運動,數次推翻獨裁者,推動國家自我改革,邁向民主化歷程,作者認為這才是韓國最值得世人關注的成就。
北韓也不是被蘇聯和中國操控的棋子而已,北韓獨有的行事風格都是對外界勢力的合理應對。
從時間軸來說,作者將歷史因素注入每個階段的敘事,從空間上來說,作者放眼東亞,對照參考周邊國家的動靜變化。例如:「韓戰」的軍事需求,促使美國投資日本,為戰後日本的經濟打下基礎。而後來「越戰」爆發,韓國除了派兵參加,也得到美國軍方的委託,生產鋼鐵和運輸設備,可以說,東亞的戰事促進了經濟成長。除此之外,在臺灣的獨裁政權,也是作者敘事的一環,以及比較的參考點。
這本書是面向大眾的歷史寫作,洋溢熱情筆調。作者對這個國度懷有深刻情感,不只因為這個國度追求獨立自主的現代化歷程令人動容,還來自於他個人的體悟,連妻子、岳母、岳父家族的故事都如同一把萬能鑰匙,帶領讀者更加深刻理解朝鮮半島。朴正熙時代,他躲避催淚彈的往事,全斗煥時代,他的著作被查禁的故事,以及金大中返國他擔任美國代表團一員的歷史現場,都融入這本歷史著作裡。
對臺灣讀者來說,臺灣與韓國的歷程雖然相異,但也有某些相似性。兩者同為日本殖民地,戰後,李承晚與蔣介石,都在風雨飄搖的處境中,與美國人周旋,彼此之間也互有往來。臺灣二二八事件的隔年,韓國發生了濟州島四•三事件;朴正熙有漢江奇蹟,蔣經國有十大建設;美麗島事件的同一年發生光州事件;臺灣解嚴的那一年,韓國也走向民主。這本書雖然是以朝鮮半島為主,但歷史將周邊國家也一同捲入。
本書特色
★探究南北韓現狀,追朔歷史根源★
★觀察朝鮮半島的歷史,等於深度理解冷戰在東亞★
★臺灣與韓國處於平行時空,如何在東亞彼此關聯★
★作者不只是學院教授,更實際參與美國政府的朝鮮半島事務。★
★不同於一般頌揚韓國經濟表現的書,還探究群眾運動在歷史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同情理解的角度,帶領讀者認識北韓★
★融合個人經驗,隨手捻來皆是歷史的弔詭和反諷,也更增加對東亞局勢的比較與理解★
專文推薦
羅士傑(臺大歷史系副教授、開設「東亞現代史」通識課程)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推薦人
吳叡人(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朱立熙(「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
黃長玲(臺大政治系教授,研究領域之一為臺韓婦女運動與國家發展的比較)
郝明義(資深出版人,現任大塊文化董事長)
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
各界好評
康明思引用了不少第一手文獻和其他學者的論著作為其論述佐證。因為時時不忘將其個人觀察與西方學者的成果進行對比與對話,因此讀來並沒有文獻積累產生的閱讀遲滯,而是凸顯了作者想用生動素材編織韓國現代歷史的策略,並以之為例去與其他學者的成果進行對話的學術野心,這樣的書寫策略有利於重新確立朝鮮半島歷史在世界歷史發展當中的重要性。——羅士傑(臺大歷史系副教授,開設「東亞現代史」通識課程)
靠著史料與美國的官方檔案,康明思得到一條書寫韓國現代史的路徑,並讓這「亞洲四小龍」光彩背後的血腥灰暗,得以為世人所見──在上世紀末,韓國以其傲人的經濟躍上世界舞台,其民主化歷程便顯得清淡……隨著韓國真相調查的進展、轉型正義工程的推進,康明思在《朝鮮半島現代史》完成之後,又找出更多檔案證據,對於冷戰與威權體制下的韓國更為瞭解……另外完成了《光州日記》、《朝鮮戰爭》(左岸文化出版)等書。而他對轉型正義的看法也在過程中更加清晰,並在《朝鮮戰爭》一書中肯定韓國人追索真相的視角——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美國學界研究現代朝鮮的權威……精彩呈現一個國家,跟著二十世紀東亞史一起跌宕起伏的變化。」──《經濟學人》
「作者是美國鑽研現代朝鮮半島歷史、剖析現代朝鮮半島政治的頂尖學者,此作精闢剖析了韓戰和南韓經濟的迅速成長……他也使世人重新關注朝鮮民族這個世上自成一格的文明,讓人認識到朝鮮民族並非中國、日本文化的混合體……這是今日了解兩韓的最佳書籍。」──詹鶽(Chalmers Johnson),《通商產業省與日本奇蹟》(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作者
「此書是關於此主題最出色、最振奮人心的書……作者精闢探究一九○五年後的歷史、韓戰的起因和影響、令人害怕的韓國情報機關、一九五○年代後的血汗工廠和經濟奇蹟、韓裔外移美國一事的重要性、兩韓統一的可能性和影響。」──華特.拉費伯爾(Walter LaFeber),康乃爾大學美國史教授
「對有心弄清楚這段歷史者來說,這是本絕佳的入門書。除了對朝鮮半島歷史作綜合考察,此作還帶讀者認識兩韓晚近的發展和現代生活樣貌……作者說故事的功力一流,連朝鮮民族之精彩傳說都置於筆下,讓人有相當豐富的感受。」──卡洛.斯巴霍克(Carol Sparhawk),《駐外事務雜誌》(Foreign Service Journal)
「令人見聞大增……使人眼界大開且易懂的一部歷史書。」──《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不可多得的佳作……第一本英文著作,針對一般大眾講述從史前迄今之朝鮮半島的歷史。」──丹尼爾.史奈德(Daniel Sneider)《新聞日報》(Newsday)
「凡是想瞭解現代兩韓的讀者,不可錯過的專題論著。」──徐大肅(Dae-Sook Suh),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共產元年1917 [图书] 豆瓣
The Russian Revolution, 1917
作者: 雷克斯.韋德(Rex A. Wade) 译者: 謝家柔 廣場 2021 - 7
推翻沙皇專制,革命的平等理想,
為何一年內掉出自由窄廊,落入共產極權?
劍橋大學出版社長銷二十年史學名著.首次中譯版
重新理解共產世界與美蘇冷戰的起源──1917俄國革命
知名蘇聯史學者,俄國革命史權威,雷克斯‧韋德教授學術代表作
俄國史專家,輔仁大學榮退教授,周雪舫審定+專業導讀
一年內從專制到民主再到專制,
1917年的俄羅斯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1917:共產政權誕生、改變世界的關鍵一年
1917年2月,飢寒交迫的俄國人民走上街頭,二月革命爆發。沙皇退位,延續三百多年的君主專制政權就此終結。人們開始期待新政府能夠帶來更光明的未來。然而,就在同年10月,列寧與激進左派便掀起了十月革命,成功控制首都並推翻自由派與中產階級的臨時政府,建立全世界第一個共產政權。
短短一年之內,俄國從一個專制君主統治的帝國,快速走過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最後直奔最激進的共產主義「烏托邦」。這兩場革命不只帶來俄羅斯歷史的鉅變,也讓美國與蘇聯,自由民主與共產極權的對壘成為二十世紀的主旋律,對世界局勢的影響至今不歇。
為何俄羅斯一度看似要踏入自由的窄廊,轉眼間又落入專制極權的陷阱?
充滿動盪、激情與希望的一年,又如何為共產奪權鋪平了道路?
不只是列寧:重現革命年代的黨派鬥爭與路線競合
《共產元年1917》作者韋德教授為知名蘇聯史學者,也是俄國革命史權威。本書破除俄國革命的常見迷思,提醒讀者看見一九一七年政局背後的複雜歷史:這既不是布爾什維克(後來的共產黨)對無知大眾的單純操弄,也不僅是一起在列寧縝密計畫下的奪權行動。俄國革命的歷史,既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國際局勢相牽連,同時深受國內不同政黨派系政治主張的影響。本書特別著重在二月革命之後,新出現的政治集團與政治主張,尤其左派與右派內部的政治重組,以及溫和中間路線與激進鬥爭路線的之間的勢力消長。為何政治人物最終無能回應人民的訴求?中間路線的失敗如何引發人民的不滿,成為布爾什維克掌權的鎖鑰?這些都是值得讀史者深思的課題。
時代洪流下的社會百態:看見革命群眾的複雜與多元
另一方面,革命的歷史也遠遠超出活躍於首都的一小群政治領袖或工運分子。韋德教授指出,除了列寧與布爾什維克黨之外,許多立場各異的政治團體都曾活躍於俄國革命之中;除了政治領袖之外,工人、農民、女性也都追求各自的目標,而未必完全服從「黨中央」的指揮;除了首都與俄羅斯人之外,俄羅斯帝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也各自懷有革命的理想,而不見得與首都同步。這些過去革命史鮮少訴說的群眾,也是左右政治局勢的關鍵。唯有看見各方路線在俄國革命中扮演的角色,看見他們的投入與參與,期望與挫折,我們才能理解1917年俄國革命的全貌。
本書以「一九一七年」為經,「黨派、階級、民族」為緯,為讀者勾勒出最完整的俄國革命史圖像:
◆在革命前夜,俄羅斯帝國面臨怎麼樣的政治、經濟與階級困境?
◆為何在推翻帝制之後,自由派與中產階級的臨時政府無以為繼?
◆階級對立與黨派路線的分歧,如何主導了革命的走向?
◆為了革命走上街頭的工人、士兵、農民,他們對革命懷有怎麼樣的願景?
◆俄羅斯帝國崩解後,少數民族又如何抓住爭取自由的機會?
◆激進的革命願景又如何變質,成為共產極權體制的開端?
本書特色
本書英文第三版發行之際,正逢俄國革命100周年。彼時俄國雖然擺脫了蘇聯共產意識型態的陰影,卻依舊無法脫離專制強人的統治。俄國人民看似不再受到低效率計畫經濟的束縛,但政治的自由、人權的保障並沒有增加太多。為何俄國要進入自由的窄廊如此困難?另一方面,俄國與烏克蘭的戰火未歇,與歐美關係緊張,在中亞則面對伊斯蘭社群與中國一帶一路的壓力。俄羅斯帝國留下的遺緒似乎仍然主導了當代歐亞大陸的政局。
這些疑問都促使我們重新省思俄羅斯在歐亞大陸的地位,以及俄國革命在歷史上的意義。本書既呈現了舊沙皇體制與社會的緊張,也描繪了革命之後,中上階級與工農階級之間,不同政治路線的競合與對抗。本書也觸及了非首都地區以及少數民族對革命的追求與反應。《共產元年1917》提供了俄國歷史的一個切片,讓讀者得以綜覽俄國社會的各個層面,並對革命的影響有具體而微的認識。
名人推薦
導讀: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楊肅獻|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劉蕭翔|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所副研究員
蔡榮峰|Pacific Forum非駐點研究員
(姓氏筆畫排列)
一致推薦
各界推薦好評
★《斯拉夫評論》(Slavic Review):
本書毫無疑問,是英語世界關於一九一七革命的最佳單本著作…整合大量晚近研究的可讀作品……韋德教授為俄國革命史做出傑出的貢獻,本書必將成為俄國革命史的標準教材。
★《俄羅斯史學》(Russian History):
本書綜合了過去三十年大量學術研究,針對一九一七年革命的提供了既全面又有分析銳見的權威敘述。
★《BBC歷史雜誌》(BBC History Magazine):
韋德教授的文字簡潔,內容可靠而審慎……清晰的闡釋堪稱當前歷史著作的典範。
★格雷姆‧吉爾(Graeme Gill)|雪梨大學政府與國際關係系名譽教授:
韋德教授寫下了簡短又精彩的俄國革命史。
★弗拉基米爾‧布爾達科夫(Vladimir Buldakov)|俄羅斯科學院俄國史研究員:
本書寫作相當深思熟慮且注重平衡,並依序交代了一九一七年事件的來龍去脈……在今日,這本書也平衡了對於過去這場革命的諸多極端詮釋。
★安東尼‧比古德(Anthony Bidgood)|蒙納許大學歷史系教授:
學生與感興趣的大眾將選擇韋德的書,不只是折服於韋德教授對革命的再思考與詮釋,也是在這個前個世紀影響深遠、家喻戶曉的歷史事件,享受閱讀良史的樂趣。
★劉蕭翔|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風起雲湧的1917年俄國大革命影響後世深遠,而作者全方位的詳實闡釋,則讓讀者身歷其境般地重返現場,並洞悉其間的轉折演變。對俄國與國際關係研究有興趣者,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書。
战争指挥 [图书] 豆瓣
Command in War
作者: [以] 马丁·范克里韦尔德 译者: 吴丽 / 朱勤芹 2022 - 5
本书是以军事指挥为专题的著作,是当代分散指挥理论的奠基之作。作者是当代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马丁·范克里韦尔德。
作者研究了从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会战到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重点分析了近代以来的拿破仑战争、德意志统一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四次中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作战指挥,从中寻求指挥的本质属性和指挥方式的演变规律。作者认为,指挥的本质是对确定性的无尽追求,包括敌军部队状态和意图,天候、地形等影响作战环境的种种因素,以及己方部队的状态和行动。一方面,战争是敌对双方实力意志的对抗,不确定性是战争的本质属性,这就构成了指挥对确定性追求的逻辑障碍。另一方面,为了获得确定性,指挥机构需要掌握所有的相关信息,信息越多,处理信息的时间就越长,区分相关与不相关、重要与不重要、可靠与不可靠、真实与虚假信息的难度就越大,这就构成指挥对确定性追求的现实障碍。通过对军事指挥历史的深入研究,作者认为,处理不确定性有集中与分散两种基本方式,如果2500多年的历史经验能够提供任何指导,那么可以说,分散处理不确定性比集中处理不确定性效率更高,这也正是分散指挥的优势所在。
现代企业管理与军事指挥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本书既适合职业军人和军事历史爱好者阅读,也会给企业管理者以启发和教益。
房间里的成年人 [图书] 豆瓣
Adults in the Room: My Battle With Europe’s Deep Establishment
作者: [希]雅尼斯·瓦鲁法克斯 译者: 沈丹琳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0
★编辑推荐
●希腊前财长眼中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国际政治版《纸牌屋》
●在国际政治里只有利益,没有道义,突破一国之内常规政治斗争底线
●希腊前财长回忆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来龙去脉,一书窥探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波谲云诡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凸显的是欧洲的困局,欧洲的困局折射的是整个西方世界的窘境
★名人推荐
●杰弗里•萨克斯、马丁•沃尔夫、斯拉沃热•齐泽克、诺姆•乔姆斯基,一群永无可能站在一起的人共同称赞。
●杰弗里•萨克斯、马丁•沃尔夫、斯拉沃热•齐泽克、诺姆•乔姆斯基,一群永无可能站在一起的人共同称赞。
●杰弗里•萨克斯(经济学家、联合国秘书长前顾问):我们时代的修昔底德。
●马丁•沃尔夫(经济学家、《金融时报》副主编):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人,在关于欧洲的基本争论中,我认为他是对的。
●斯拉沃热•齐泽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斯洛文尼亚思想家):我心目中为数不多的英雄之一。只要有瓦鲁法克斯这样的人在,就还有希望。
●诺姆•乔姆斯基(美国左派思想家):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分析家。
★媒体推荐
●《泰晤士报》年度时政图书
●《卫报》:《房间里的成年人》是一本对现代国际政治感兴趣的人均有必要读一读的书。欧元区危机,欧洲政治现状,改良主义政治的逻辑、局限性及其得以运行的原因,以上种种的内幕,该书均有精彩描写……瓦鲁法克斯剖析了一个执意要维持其自身糟糕逻辑而排斥其他选择的政治机器,其见地着实令人震惊。……瓦鲁法克斯写出了有史以来颇为伟大的政治回忆录之一……这是一个局外人讲述的国际政治的内幕故事……瓦鲁法克斯对现代权力的描述是有史以来颇为准确、颇为详细的。
●《华盛顿邮报》:《房间里的成年人》读起来就像一本小说,故事是一个骑着摩托车环游世界的英雄如何对抗暗黑又愚蠢的欧洲强权。
●《商业内幕》:世界上颇为有趣的人。
★内容简介
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了稳定和刺激经济,各国政府纷纷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由此不断扩张。特别是部分欧盟国家,为了维持高福利,本来就长期实施赤字财政,并大规模举债,在金融危机影响之下,赤字和负债都达到了惊人的规模。2009年10月,希腊政府突然宣布,由于公共账目造假,自身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实际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上限。自此,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正式拉开序幕。
希腊作为欧元区国家,随即与欧盟展开了救助协商。而欧盟对财政紧缩的严苛要求和希腊极力想不受惩罚脱身的渴望之间,相去不啻十万八千里。
谈判桌上唇枪舌剑,谈判桌下屈辱妥协,欧盟对希腊强力施压,希腊政府对民众难以交代,政治精英处心积虑于自己的前途,银行家千方百计地降低自己的损失,普通民众只能用选票为自己的未知命运开出一条更加难以预测的前路,而看穿一切的知识精英在此时登场了……
本书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2015年初,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驾马车”)为救助希腊采取的紧缩措施越来越严厉,严重拖累了本就存在结构性问题的希腊经济,使该国陷入财政紧缩—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之中。债务危机并未化解,政治和社会却持续动荡。绝望的希腊民众将反对实施紧缩政策以换取救助贷款的激进左翼联盟推上了执政舞台。身为资深经济学教授、知名博弈论专家的瓦鲁法克斯——也就是本书作者,临危受命出任财政部长,负责与“三驾马车”继续展开已陷入僵局的谈判。
作者试图通过本书讲述,在自己任职的162天里,他是如何意欲重构希腊与欧盟关系,进而引发了一场影响全球的宏大斗争的。与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展开闭门谈判,在华盛顿密会权力掮客,清算本党政策主张争取中国支持,努力通过公投方式决定是否接受苛刻的救助条件,为了赢得更大谈判空间凛然辞职……他怀揣新的政策主张,游走于全球权力场,在与奥巴马、普京、默克尔、马克龙、拉加德、萨默斯等等大人物的对话与争论中,力图为希腊争得一个新的未来。他解决问题的逻辑简单而清晰,最终却不得不屈服于全球权力格局形成的大网。
我的辩词与梦想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思之 法律出版社 2016 - 10
◎黑铁时代发出的黄金般的辩词!
◎精装版本重装上市,带我们重温"中国律师的荣耀和良心"--张思之律师的精彩辩词与法治思想。
◎《我的辩词与梦想》平装版本2013年出版当年即入选《经济观察报》十大好书,精装收藏版除保留张思之律师精彩辩词外,新加入部分珍贵照片资料。
《我的辩词与梦想(精装收藏版)》汇集了张思之律师所代理的有代表性的案件辩护词、代理词、申诉状等,从"四人帮"辩护、大兴安岭火灾辩护,到南方周末系列名誉侵权案的辩护等。在很多必输的案件中,张思之律师秉承法律与正义的信念,坚持依法辩护,依理辩护,虽未赢得案件,但却为律师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书中收录的一篇篇"黑铁时代发出的黄金般的辩词",见解之超拔,逻辑之缜密,文字之行云流水,特别是字里行间遮掩不住的激情,令人叹为观止。这次辩词甚至不是用语言文字写就,而是浩然正气、铮铮铁骨和赤子之心凝练而成。
危险的愉悦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 译者: 韩敏中 / 盛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危险的愉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创建日期: 2022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