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标记最多的图书

Libearian | neodb.social admin

Libearian | neodb.social admin @neodb

10 本书  

根据用户标记数统计

Other Rivers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9.2 (75 个评分) 作者: Peter Hessler Penguin Press 2024 - 7
An intimate and revelatory eyewitness account of two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in China’s heartland, chronicling a country in the midst of tumultuous change through the prism of its education system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fter teaching English to China’s first boom generation at a small college in Sichuan Province, Peter Hessler returned to Sichuan to teach the next gen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Hessler and his wife enrolled their twin daughters in a local state-run elementary school, where they were the only Westerners in a student body of about two thousand. Over the years, Hessler had kept in close contact with more than a hundred of his former students, who were now in their forties. By reconnecting with these individuals—members of China’s “Reform generation” —while teaching current undergrads, Hessler was able to gain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China's incredible transformation over the past quarter-century.
In the late 1990s, almost all of Hessler's students were the first member of their extended families to become educated. Their parents were subsistence farmers who could offer little guidance as their children entered a brand-new world. By 2019, when Hessler arrived at Sichuan University, he found a very different China and a new kind of student—an only child whose schooling was the object of intense focus from a much more ambitious and sophisticated cohort of parents. Hessler’s new students have a sense of irony about the regime but mostly navigate its restrictions with equanimity, and embrace the astonishing new opportunities China’s boom affords. But the pressures of this system of extreme “meritocracy” at scale can be gruesome, even for much younger children, including his own daughters, who give him and his wife an intimate view into the experience at their local school.
In Peter Hessler’s hands,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perfect vehicle for examining what’s happened to the country, where it’s going, a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it, for good and ill. At a time when anti-Chinese rhetoric in America has grown blunter and uglier, Other Rivers is a tremendous, indeed an essential gift, a work of enormous human empathy that rejects cheap stereotypes and shows us China from the inside out and the bottom up, using as a measuring stick this most universally relatable set of experiences. As both a window onto China and a distant mirror onto America and its own education system, Other Rivers is a classic, a book of tremendous value and compelling human interest.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心脏地带两代学生的亲密而揭示性记录,由一位观察了过去二十五年中中国剧变的作者何伟所撰写。

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初期教授英语二十多年后,何伟回到四川省,教导下一代的学生。他的这段经历也在他的书《江城》中有所记录。同时,何伟和妻子将双胞胎女儿送入了当地一所国立小学,她们是唯一的西方学生。多年来,何伟与许多他在上世纪90年代教过的人保持密切联系。这些人如今已是四十多岁的中国“改革一代”。通过与这些人重聚,同时教导当代的大学生,何伟获得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目睹了中国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

1996年何伟抵达中国时,他班上的几乎所有人都是第一代大学生。他们通常来自大型农村家庭,父母多为维持生计的农民,对孩子踏入全新世界几乎无法提供指导。到2019年,何伟来到四川大学,他见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中国以及一种新的学生类型——独生子女,他们的教育是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家长群体的重中之重。在四川大学,许多年轻人对体制抱有一种讽刺的态度,但大多数人平静地适应着体制的限制,并拥抱中国崛起带来的机会。然而,极度竞争的压力依然让人精疲力尽,甚至影响到更年幼的孩子——包括何伟的女儿们,她们的学校经历让他得以深入了解当地教育环境。

在何伟的笔下,中国的教育体系成了审视这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完美媒介,让我们从中汲取正面和负面的经验。在美国反华言论愈加尖锐和丑陋之际,《Other Rivers》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巨著,饱含深厚的同理心,摒弃了廉价的刻板印象,从内而外、从下至上地展示了中国。这本书既是对中国的窗口,也是对美国的镜子,堪称这位大师级作者的经典之作。
素食者 [图书] 豆瓣 博客來
채식주의자
8.2 (373 个评分) 作者: [韩] 韩江 译者: 胡椒筒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 - 9 其它标题: 素食者套裝(全兩冊)
亚洲首位国际布克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
我在写作时,经常会思考这些问题:人类的暴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如何界定理智和疯狂;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别人。我希望《素食者》可以回答我的这些问题。我想通过《素食者》刻画一个誓死不愿加入人类群体的女性。
——韩江在国家布克文学奖颁奖礼上的 致辞
编辑推荐:
1亚洲唯一布克国际 文学奖获奖作品
连续击败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和大江健三郎代表作《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水死》,阎连科《四书》、“那不勒斯四部曲”终曲《失踪的孩子》等154本全球热门佳作赢得桂冠
同时,这也是布克国际历史上第一次颁奖给单本书(之前都是颁给作者终生成就)
2 享誉全球的现象级杰作,锐利如刀锋,把整个人类社会推上靶场。
荣膺韩国最高文学奖李箱文学奖、全球售出43个国家和地区版权,累计销量突破600万册。《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出版人周刊》等60家媒体年度图书。
3 韩国最具国际声誉作家代表作!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
作为韩国文坛的中坚力量,韩江极有可能成为韩国当代作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人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文坛领军人勒克莱齐奥
像《素食者》这样精彩描写性与疯狂的杰作,理应获得巨大的成功。
——布克文学奖得主、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
4与《三体》并列选入十年十佳
2019年美国权威杂志《连线》将《素食者》选入10年来10本最佳类型小说之列,同时入选的还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和刘慈欣的《三体》。
5 女性写作巅峰之作
入选《纽约时报》21世纪15本重塑我们思想和写作的女性写作杰作书单
6 借阅人数超过《82年的金智英》
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于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针对全国845个图书馆的借阅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解忧杂货店》成为20-29岁人群最爱图书。
继《解忧杂货店》之后,《素食者 》超过话题图书 《82年生的金智英》夺得韩国原创文学借阅第一名,文学总借阅率第二名。
7韩国总统文在寅、BTS防弹少年团团长金南俊、red velvet金艺彬、GOT7朴珍荣、大势演员林秀晶真诚推荐
8改编电影入围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世界电影单元-最佳剧情片
为了逃避来自丈夫、家庭、社会和人群的暴力,她决定变成一棵树
在英惠的丈夫郑先生的眼中,“病”前的英惠,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子:不高不矮的个头、不长不短的头发,相貌平平,着装一般,温顺、平淡、文静。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英惠完美地扮演了平凡妻子的角色——料理家务,伺候丈夫,就像千千万万的传统妇女一样。
然而,一场噩梦之后,妻子却突然开始拒绝吃肉,拒绝为家人准备荤菜,甚至到最后,她开始拒绝自己的“人类”身份,把自己当成了一株植物,一株只需要阳光和水,谢绝任何食物和交流的植物。而随着她被动的反叛以越来越极端和可怕的形式表现出来,丑闻、虐待和疏远开始让她螺旋进入她的幻想空间。在精神和身体的完全蜕变中,她现在危险的努力将使英惠——不可能的、狂喜的、悲剧性的——远离她曾经为人所知的自我。
《素食者》以一种抒情却又撕裂的风格,将柔情和恐怖微妙地融为一体。揭示出强烈反抗对女主人公和她身边所有人的冲击。这本凝练、精美而又令人不安的书将长久萦绕于人心,甚至潜入读者的梦中。
——国际布克文学奖主席博伊德·唐金
作为韩国文坛的中坚力量,韩江极有可能成为韩国当代作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人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文坛领军人勒克莱齐奥
像《素食者》这样精彩描写性与疯狂的杰作,理应获得巨大的成功。
——布克文学奖得主、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
这部小说里那种近乎于变态的诱惑,恰恰源自字里行间的画面诗意。它们暴力又情色,彷彿恶梦。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置身于充满了奇花异草的房间,浓浓的香味会扼住你的喉咙、让你睁大眼睛、震惊不已。
——荷兰《阿姆斯特丹人杂志》
翻开这本书那你就准备好被切成薄片,被涂上颜色,被拍打,被爱抚,被撕成碎片,被震惊,摇摇欲坠吧!
——美国小说家阿米莉亚·格雷
疼痛部 [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The Ministry of Pain
8.5 (99 个评分) 作者: [荷]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译者: 姜昊骞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 - 5
来自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教授一门四分五裂的语言,我像童话里的龙一样吐出舌头,然后它就分叉了: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
一门如此令人痛苦的语言,一门从来没有学会描述现实,与人对于现实的内在体验同样复杂的语言,能够讲故事吗?
一开始都是这样。或者 那样。他们做了那件事,去了那里,然后来到荷兰。流亡者的叙事是没有日期的。短短的“战后”发生了太多的事,他们的心理时钟在重压之下坏掉了。一切都坏掉了。地点和时间分成了“以前”和“后来”,生活分成了“这边”和 “那边”。他们突然间没有了证人、父母、家人、朋友,乃至借以重构生活的平常见到的人。没有了这些可靠的中介,他们被抛回了自身。
在媒体化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记忆经过许多个中介,以朱丽叶·比诺什或红白蓝编织袋的形式出现,将我个人的疼痛翻译成我的语言。只有这一件事是真实的。
疼痛是无言的、无用的,却唯一真实的证人。
东京八平米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2 (212 个评分) 作者: [日]吉井忍 Shanghai Sanlian Culture Publishing House 2022 - 11
身居八平米,坐拥全世界
《东京八平米》是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八平米在日本被称为“四畳半”,即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租金便宜。
因为八平米房间没有厨房和冰箱,也没有洗澡间和洗衣机,她兴致勃勃地写起如何饮食起居,以及亲历的日本庶民生活日常。居住空间逼仄,她 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写东京的洗衣店、钱汤、咖啡馆、24小时漫咖店、独立电影院、小餐厅等等,同时写下她遇见的东京平民的故事,这些人物是“看不见的、真正的东京人”,他们的故事为我们铺陈日本的世情百态,亦照见自身。
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
*
【特别推荐】
*
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找到舒适感和归属感。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
东京曾经是“全球物价最贵城市”排名前列的常客,但这只不过是学到东京一些皮毛的外国记者们的偏见。东京其实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呢,我在心中长年抱有这样的不平,这也成为了我过去写了不少文章、做了好几本与东京相关的书的基本动力。
东京、京都、上海、北京……不管是在什么城市,吉井很擅长找出价格合理的房子。有时候她的居所只够睡觉,但在房子的外面,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便捷的城市设施。你心爱的餐厅可以当作自家的餐室,喫茶店成为你的客厅,书店和图书馆是书房,健身房则是带有三温暖的浴室。
把城市当作自己的房间的延伸,并将其运用自如。吉井非常明白这个“城市生存技巧”的秘诀。这就像动物可以本能地找到最舒适的地方筑巢,也又像它们时机一到,干脆离巢飞走。
——都筑响一(独立编辑、摄影师)
*
【编辑推荐】
*
★ 身居八平米,坐拥全世界。吉井忍“八平米”经济学,展现都市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献给将要创建新生活的人。——离开日本二十年后,吉井忍回到东京,租住东京中心地带的八平米房间,重建在地的生活。八平米是生活的原点,东京整个城市则是生活的延长线。物质与精神的断舍离,带来经济空间和身心自由。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为每一个身心俱疲的现代人提供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珍惜此时此刻,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你所需要的舒适感和归属感,赋予明天继续生活的活力。
★ 没有厨房、冰箱、洗澡间、洗衣机,如何在八平米房间自在过活?都市新型“蜗居”生活,东京深度探索指南。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因为八平米房间空间局促,日常生活延伸到东京的街头和公共空间:洗衣店、钱汤、漫咖、小餐厅、咖啡馆,此外还有每周的独立电影院巡礼、听落语、学三味线、看展览等。便捷舒适的公共空间、生机勃勃的多元文化、热情活力的市井生活,你的“小”不成问题,因为外面的世界足够大。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平米”。深入城市细部拜访“附近”,讲述东京平民故事,看见真正的普通人。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人来人往的都市中,偶尔的相遇带来宝石一般的回忆:被称为“活字典”的金星堂咖啡馆主人大泽先生、快九十岁的犀利幽默的Mako咖啡老铺女主人、热情善良勤劳的荞麦面店女店主……朴实真诚的东京人,流动隽永的东京风景,呈现生活的本真面貌。“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平米,以及对其的定义,它不指实际面积,而是指心中的某一块地方。也许八平米在别人眼里是畸形状态,但它能够让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它也许是某个地方或某个人,在那里你不用伪装,可以好好地面对自我,尽可能地去享受当下。”
★ 著名书装设计师陆智昌操刀设计,清新典雅,质感舒适,巧妙呼应“四畳半”的布局。——著名摄影师都筑响一和作家吉井忍摄影,百余幅彩色图片呈现“八平米”和东京这座城市流动的风景。全书使用雅致书纸印刷,触感柔软,轻盈便携,适于在日常与旅途中阅读。
明亮的夜晚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8 (122 个评分) 作者: [韩]崔恩荣 译者: 叶蕾 台海出版社 2023 - 7
我有一个愿望,想写一写妈妈或祖母,很久以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女性的故事。
一部女性版的《活着》,四代女性的友谊、抗争、泪水与欢笑
韩国最大网络书店22万读者票选“2021年度之书”
第29届大山文学奖获奖作,天才作家崔恩荣首部长篇小说!
女人们不再是仅供同情、怜悯的角色,也不再是装饰男人壮丽生活的配角。
她们是自己,生如草芥,彼此搀扶,尽全身之力对抗荒诞的时代。
-------------------
和丈夫离婚后,三十一岁的我独自来到海边小城熙岭,却在那里邂逅多年未见的祖母。尴尬和沉默之后,孤独的心一点点靠近,我和祖母成为相互倾吐心声的朋友。在祖母家老屋的旧相册里,我发现一位和我长相非常相似的女子,依偎在少女时代的祖母身旁。
一个个鲜活的面孔逐渐从一张张黑白相片中,从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书信中,从久远的回忆里,穿过女人生如飘萍、命如草芥的时代,走到我面前。
经过曾祖母、祖母和母亲,来到我身边的故事,
她们的人生在我的眼前重现。
现在的我能够触及她们吗?
正如过去无数的我组成了现在的我,
现在的我也能见到过去的无数个我吗?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8.1 (70 个评分) 作者: 杨素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 - 1
我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有时会想:除了教书,我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做点什么?一次机会,我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让我错愕。更让我错愕的是,我即将接手的这个“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 要建在地 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就我和馆长小宁两个人。
小宁说买书的事情全听我的。书商纷纷发来书目,但我发现得自己动手编一个更适合本区读者的书目出来。我们的馆小,书少,这恰恰困难——稍微买偏了,就会大量被闲置。
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周末常有家长带小孩子来附近逛街,应该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展出的不是绘画或者器皿珠宝,而是“字”。这个地方离我们图书馆步行只有几分钟,应该设立一个碑帖专区,大量地买,做成特色。要设立一个单独的外文童书区,在碑林区工作的外国人不少,如果他们的孩子在这里看见母语故事,一定很激动吧。还应该有一个漫画专区,把这个区域做好了,这几个书架也可能会成为漫粉聚集地, 也许周末会被读者挤满吧……
我求助各方朋友,要选出1万种图书来。不曾想,一个小小的书目触动了各方利益,一场“书目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
+++++++++++++++++++++++++++++++++++++++++++++++++++++++++++++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素秋到西安碑林区挂职一年,主持西安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在确定图书馆书目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各种潜规则和来自各方的阻力,关关难过关关过,最终,理想与现实得到了最大的平衡。
★本次事件获得央视新闻周刊、腾讯谷雨工作室、爱奇艺的关注和报道,杨素秋被誉为“公共选书人”
我在北京送快递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7.8 (174 个评分) 作者: 胡安焉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3
进入社会工作至今的十年间,胡安焉走南闯北,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导购、加油站加油工……他将日常的点滴和工作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记录了一个平凡人在生活中的辛劳、私心、温情、正气。
在物流公司夜间拣货的一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生理印记:“这份工作还会令人脾气变坏,因为长期熬夜以及过度劳累,人的情绪控制力会明显下降……我已经感到脑子不好使了,主要是反应变得迟钝,记忆力开始衰退。”在北京送快递的两年,他“把自己看作一个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一旦达不到额定产出值就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但他最终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些在事后追忆中写成的工作经历,渗透着他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与反思,旨在表达个人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中,对生活意义的直面和肯定: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有决定意义。
巴别塔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Babel: An Arcane History
7.5 (62 个评分) 作者: [美] 匡灵秀 译者: 陈阳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 10
❤️‍🔥我渴望被世界理解,哪怕徒劳无功
🧙‍♀️27岁华裔女作家匡灵秀斩获科幻界诺奖星云奖,轨迹奖,英国国家图书奖
🪄语言即魔法,翻译即背叛
🎆设定新颖的银条奥秘,小人物撼动帝国根基
🧚‍♂殖民主义、身份认同、语言翻译、暗黑学院……堪称“工业革命时期的哈利·波特”
【内容简介】
19世纪20年代,瘟疫席卷广州,男孩罗宾全家惨死,而他死里逃生,神秘的洛弗尔教授出手相救,把他带往大洋彼岸的英国伦敦培养成人,只为使他有资格进入巴别塔内学习。
巴别塔是这个世界的翻译中心,也是魔法的中心。塔中精通多门语言的学者借助翻译使魔法生效。翻译不可能完美,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丢失或扭曲的含义就被银条捕捉并展现。刻字的银条是帝国力量的源泉,它使英国的舰队所向披靡,促使白银工业革命诞生,还帮助英国把全世界的白银卷入囊中。
随着学习的深入,罗宾沉醉于翻译魔法,却不知道自己和同伴即将卷入一场酝酿已久的阴谋当中……消失的学生,诡秘的社团,当恶意、嫉妒、贪婪和暴力充斥这座理想之塔,是忠于自己母语与故土,还是在异国他乡继续苟活,他们必须做出抉择。
【编辑推荐】
一、语言即魔法。设定新颖的魔法奥秘,它来源于翻译时丢失的语义,只要一个词翻译出来与原意有所差异,魔法就会在银条上生效。
咒语:囫囵吞枣/To accept without thinking。
效果:甜腻滋味充斥着他的口腔。他快要被蜜枣噎死了。喉咙堵得严严实实,他无法呼吸——
咒语:无形/invisible。
效果:他们没有了形态,飘荡着,扩张着。他们是空气,是砖墙,是鹅卵石地面。
二、史诗般的恢宏叙事,真实还原的牛津古老校园,渺小的人物如何撼动帝国的根基,孤独无助的时刻只有依靠友谊。
电报的发明、照相机的诞生,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白银魔法息息相关。它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背后推手,是协助帝国殖民扩张的帮凶。当人物的选择与历史的走向相互重叠,小说的厚重由此显现。作者参照牛津史与过往学习经历,还原了古老的牛津校园。《巴别塔》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人物塑造,尤其是对主角罗宾的塑造。在小说结束时,试着回顾一下小说的开头,你会发现罗宾的变化有多大。他的悲伤、愤怒、进退两难、挣扎、善良以及相对短暂的幸福时刻都让人感觉如此真实。他要战胜的嫉妒、贪婪、人物的善良一次次遭受着考验。幸运的是,罗宾还有陪伴他的三个小伙伴。
三、翻译即背叛。语言不是涵盖一整套普世概念的术语表,翻译也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是戴着镣铐舞蹈,是遗憾的艺术,是巴别塔的诅咒。
翻译意味着对原意的损毁,还意味着对母语的欺骗。当罗宾发觉自己所钟爱的翻译魔法,成为帝国侵略的帮凶,他陷入迟疑与犹豫。是遵循内心的道德指引投身反抗,还是苟且偷生享受荣华富贵?
四、封面沿用美版封面,主视觉巴别塔气势恢宏。书名采用烫金工艺,内封专色印金工艺,封面魔法能量线往塔尖汇聚象征着巴别塔在这个世界魔法中心的地位。
【名人推荐】
韩松、姚海军、何平、苗炜、陈楸帆、肖鼠击掌推荐
《巴别塔》的作者是出生在广州的匡灵秀,敏锐捕捉到了语言学习和帝国贸易及战争的关系,她安排男主角罗宾前往牛津学语言,然后安排另一位主角来劝诫罗宾——你要认识到殖民者与帝国的不公正与非正义,你要反抗。罗宾陷入两难境地,他不想破坏平静的学习生活,也不愿违背良心。小说前两百页可能有太多关于语言学习的内容了,读者期待看到更多魔法,可作者偏偏不停地讲语言学习和翻译理论。但如果你有耐心,会发现这个故事的迷人之处,语言不就是魔法吗?这本以牛津大学为背景的小说,会激起你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作家 苗炜
《巴别塔》如同一件自我指涉的精巧艺术品,展现了一个以翻译为魔法的架空世界,同时又无比犀利地借助充满代入感的角色与扣人心弦的剧情,揭露了语言作为一种强大的权力武器,如何被帝国主义用于殖民、操控、混淆并创造新的现实。匡灵秀完美地平衡了现实与虚构,学术与通俗,野心勃勃地打破类型界限,堪称杰出。
——科幻作家 陈楸帆
匡灵秀笔下奇妙的魔法设定,开启一段关于贸易和殖民、文化和技术的另类历史。跟随主人公在学术体制中的成长之路,读者也被那些经典问题不断敲打:知识生产和权力运作拥有怎样纠缠不清的关系?巴别塔为拥有边缘身份和语言天赋的年轻人提供的学术舞台,也正是逐渐觉醒的主人公和他的伙伴们不得不痛苦正视的庇护所。无疑,这庇护是由暴力的砖瓦严丝合缝地构筑而成。从何反抗?正如所有“弑父”的动作一样,主人公必然从他所处的巨大结构的内部找到缝隙,进而引爆——而人内心最本真的愤怒和屈辱,则是这结构中早已暗藏的引信。
——科幻播客“惊奇”主播 肖鼠
语言恶女 [图书] 豆瓣
Wordslut: A Feminist Guide to Taking Back the English Language
7.5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曼达·蒙特尔 译者: 李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6
◆脏话一定辱“她”?男人讲话不能“娘”吗?女人总是“婆婆妈妈”?
◇日常语言中处处隐藏着性别偏见!是时候掀起一场女性主义语言革命了!
◇和炫词狂魔阿曼达·蒙特尔一起,用恶女力重构我们的语言
◇在嬉笑怒骂中粉碎父权制的堡垒
++++
◆人从一出生就在学习语言,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这样说话?性别是否会影响我们讲话的方式?日常语言中是否也存在着性别偏见?语言本身是厌女的吗?
是时候挑战我们最习以为常的语言了!在这本书中,你将知道:许多脏话最初并不“辱女”;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喋喋不休;八卦从来不是女性的专属……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教你从容击破语言背后的父权结构,游刃有余地发挥语词的力量,用重新定义的语言创造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的世界。
◆准备好了吗?在轻松科普、爆笑评论和引人入胜的女性主义思想中,开启一场酣畅淋漓的语言学冒险!
++++
【编辑推荐】
◆语言“恶”女?直击日常语言背后的性别偏见!
◇为什么大多数脏话都有侮辱女性的意味?为什么默认“保洁”为女而“保安”为男?为什么男人不可以“娘娘腔”“像个娘们”?为什么女人讲话总被认为肤浅做作?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的表层之下,隐藏着性别偏见。翻开这本书,跟着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去父权制的语言系统大搅一局!深入思考性别如何影响我们说话和理解他人的方式,向贬低和限制女性的日常语言发起挑战。
◆发挥恶女之力,用话语粉碎父权制,从语言中重获力量!
◇这是一本女性主义语言指南,囊括各种实用策略:怎样不厌女地说脏话,怎样性别友好地称呼他人,如何反击那些打断女性发言、攻击女性的声音,如何轻松自在地表达自己……这本恶女宝典将教你打破语言背后的不平等结构,重塑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言为自己赋权,用收复回来、重新定义的语言,建立一个更平等、更放松、更富有同情心、更少人会被冒犯的世界。
◆语言学原来这么有趣!
◇坐上酷飒语言学家的探险飞船,前往性别和语言交叉的迷幻宇宙,穿梭在历史和流行文化之间,领略脏话侮辱、闲聊八卦、流行俚语、气泡音和夹子音的奥秘。不必担心令人眼花缭乱的语言学知识和语言变革潮流产生的颠簸,沿途有轻松有趣的故事、犀利俏皮的评论,也有让每个人乐在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始终相伴,让你在大笑之余思考语言的力量。
++++
【名家推荐】
每读完一段书中对英语的充满活力的迷人批评,你都会感觉自己变得更聪明了。——《破产姐妹》编剧、制片人 惠特妮·卡明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就可以在聚会上迅速拿出书中有趣的知识来让那些喋喋不休的男人闭嘴。——《时尚》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图书] 豆瓣 Eggplant.place
Der König verneigt sich und tötet
9.1 (70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李贻琼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3 - 4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准自传
从小村庄走向诺奖领奖台,以锋利的笔刺破罗马尼亚社会表象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出版于2003年,收录九篇文章。作者讲述了从罗马尼亚小村庄到诺奖领奖台的传奇经历,是了解其生活与创作的绝佳切入点。
◎ 杏树、手帕、国王,幼儿园、工厂、新移民,告密、恐惧、逃跑,通过敏锐的视角与克制的语调,作者出入于生活与文学,熔淬成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文章,刺破罗马尼亚社会的表层。
👁内容简介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是一部散文集,汇集了赫塔·米勒的九篇文章,主题各不相同。作者运用冷峻、超现实的诗性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环境的内心感受,对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的感想。总括起来说,不同的文章都展现了作者对真正的人性的尊严与诗人的胸怀的关注。
本书首版于2003年,是这位诺奖得主出色的散文作品,以清晰直接的风格,阐述其小说主题,生命感悟,可以更好地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双重异乡人的身份,以及由此而来的旁观者视角,再加上她对语言媒介的敏感性使得她的这些文章读来很有启发。
👁名人推荐
说不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一种由脑至手的劳作。——赫塔·米勒
本书是了解这位独特而有成就的作家的绝佳切入点,描述审讯和压制的文字中缀有作者对语言的尖锐而机智的点评。
——曼迪·怀特(德语译者)
赫塔·米勒是不应该忽视的作家。她就像一把尺子,丈量着时代、语言和虚构,也丈量着读者和她自己。
——邱华栋
创建日期: 2024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