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饭从四面八方来

饭从四面八方来 @ftalza

79 本书  

reading

我的二本学生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1 (184 个评分) 作者: 黄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8
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点模糊的。为了让读者真切了解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性现实,在书中,黄灯做了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借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书中最真切动人的,是一个个具体学生的采访日志。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访谈个体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在这些倾诉中,你将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交距离、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自己人生还有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与跋涉。这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都带着看得见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没有将他们彼此区分很开,反而,成为他们共享的课题。
看得见的正义 [图书]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陈瑞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7
当走向法治成为社会共识
本书用23条法律格言讲解共识形成的必然
当程序正义成为一种流行词话
本书用通俗语言阐述流行背后的深刻
陈瑞华教授十年之后再推力作
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看得见的正义》作为一本法学经典著作,时隔十年之后由陈瑞华教授全新修订,本书三分之二篇幅重新写作。在“程序正义”成为流行话语的当下,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为依托,用流畅的语言讲解“程序正义”的真正内涵,可以说是面向社会进行一场法学理论的知识普及。本书讲述的法律格言,极具传播性,初读令人耳目一新,细读则足以令人受益匪浅。
本书初版于2002年,本次修订版本以法律格言的解读为主线,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更新。
本书对法律格言的解读没有采取学术论文的表述方式,而更多地采用即兴而发的方式。通过对一个个案例、故事、典故的解读,作者以一种非学院式的论述方式,或“娓娓道来”,或“循循善诱”,或“旁征博引”,通过对经典法律格言的分析和讨论,深入浅出地揭示了程序正义的理念。
可以说,本书不仅是法学学子、法律从业人员的必读图书,更是对法律感兴趣的一般读者的首选法律读本。
社会性动物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al Animal
9.0 (63 个评分) 作者: 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译者: 邢占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2
《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Revue des Questions Scientifiques的评价),“仍然是最好的……是一部杰作”(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6.2 (8 个评分) 作者: 王伟 南方出版社 2011 - 3
用一本书看懂世界格局!
听不懂新闻,看不清局势,时政谈话无从插口?现在可以和这些困窘说拜拜。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细数近代世界史政事件,从资本流向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将其中的是非曲直剖析的淋漓尽致,呈上一部国与国之间的精彩大戏。
这是一本给人意外惊喜的书!除了作为普及世界格局的入门读本,本书作者用超脱常规的经济学、军事、国际关系思维客观深刻地解构了当前国际格局背后的利益格局以及大集团之间的微妙博弈,本书难能可贵的同时受到多名专家学者的击手称赞,凤凰卫视主持人杨锦麟、曹景行,上海交大著名学者江晓原、人大教授张鸣老师对本书作者给与了极高评价,江晓原老师将作者称为“本年度最应被请进大学校园讲课的人”。
这本书是观察世界、了解世界当下的第三只眼睛。(杨锦麟 凤凰卫视主持人)
理解今日的世界格局,是为了开创明日属于中国的新格局。(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世界格局是个很俗的词,大学里的国政专业的人老是讲,但却讲不过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司机会讲,但讲不出道理。第一次听人讲格局,讲得这么通俗、这么有趣,用经济学的原理,把世界的变迁,讲得津津有味。(张鸣 人民大学教授)
放眼看世界,花精力去了解世界,有了解才有客观实际。(曹景行 新闻时事评论员)
读完本书,世界格局的全貌就在你的面前!(张宇清 《世界新闻报》总编)
本书用大开大合的笔法将复杂多变的世界全景呈现出来,并从政治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对以上这段历史加以回顾和剖析,将其中所隐含的背后规律一一展现,使读者能够了解当今世界格局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的走向。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为未来的中国找出一些启示。正如江晓原先生所说:“理解今日的世界格局,是为了开创明日属于中国的新格局。”
这才是心理学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9.1 (20 个评分) 作者: 基思·斯坦诺维奇 (Keith E.Stanovich) 译者: 窦东徽 / 刘肖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要认识真正的心理学,首先要懂得:
1.心理学的进步是通过研究可解的实证问题而取得的;
2.心理学家提出可证伪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研究发现;
3.理论中的概念都具有操作性定义,这些定义将随着证据的积累而逐渐演变;
4.这些理论是通过系统实证的方法来检验的,收集来的数据是公开的;
5.心理学家的数据和理论,只有在那些经过同行评审程序的科学刊物上发表之后,才算是进入了科学领域。
6.实证主义之所以具有系统性,是因为它遵循控制和操纵的逻辑,这二者也是真实验的特性。
7.心理学家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获得他们的结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各有不同。
8.最终被揭示的行为规律通常都是一种概率关系。
9.大多数时候,知识只能通过对众多实验数据的慢慢积累得到。
也许目前我们自身对于心理学的认识还只是伪科学信念系统的产物,借助本书的科学观念,我们可以去伪存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弄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学习好或读书多的孩子都不擅长交际和体育;
低自尊导致攻击行为;
孩子会给父母带来幸福;
做多选题时, 即使对所选答案感到不确定, 也千万不要更改最初的答案;
我们只用了 10% 的大脑功能;
早熟者必早衰;
……
如今,各种伪心理学的论调充斥了我们的媒体、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的书架,一个经营伪科学信念系统的巨大产业正在兴起,这一信念系统出于既得利益的考虑, 总是想让大众相信,无论什么都能纳入心理学的范畴。
翻开本书,让心理学大师教你如何站在批判性思维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学,彻底走出伪心理学的误区
邻人之妻 [图书] 豆瓣
Thy Neighbor's Wife
8.3 (115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木风 / 许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不可贪图邻人的房产。不可贪爱邻人的妻子、奴婢、牛驴或他的任何东西。(《旧约·出埃及记》)
☆新新闻主义之父 盖伊·特立斯 惊世骇俗之作 九年性爱之旅,终朝袒裎相见
☆以性爱视角窥见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变迁
--------------------
1925年,纽约的落魄地下书商塞缪尔·罗思在自己创办的杂志上最早连 载了《尤利西斯》,此后他还出版售卖了《欢场女子回忆录》《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爱经》等书籍,频繁被定罪判刑。1956年,“罗思诉美利坚合众国案”罗思败诉,入狱五年,但该案判决书中对淫秽作品的定义解放了大批步罗思后尘的出版商、制作人。
1953年,退伍军人休·海夫纳在芝加哥自己的厨房桌上组稿、编辑,推出了《花花公子》创刊号,后来迅速成为美国销量增长最快的杂志;1957年,威廉·马斯特斯和弗吉尼亚·约翰逊开始用自制的“性交机器”来研究性满足的秘密;1968年,约翰·威廉森和他的妻子芭芭拉·克拉默创办了自由性爱的砂岩俱乐部;1973年,一位计划描绘美国性开放和中产阶级色情消费主义盛行的作家盖伊·特立斯走入了纽约住所附近的一家按摩院,花15美元“享受”了一次服务,并这样开启了自己的性爱奥德赛……
1981年首次出版,《邻人之妻》就以其对美国性行为和性癖好写实的描写而震慑了美国社会。特立斯以奇迹般的新闻勇气和技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建基在新的道德基础上的新世界,带领我们领略了花花公子宅邸、最高法院、按摩院的后院与温床,展现了色情产业、群交文化的兴起,相应的对抗淫秽色情的法律努力,以及普通人的性心理和性观念。虽然话题涉及下半身,但特立斯的写法并不轻佻,这本书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看待自身的方式。
--------------------
一部有关性的“天路历程”……几乎不会有人比特立斯在性革命的最前线走得更远。——《大西洋月刊》
一流的作品,内容相当精彩,其中的社会信息不断累积:美国人的性已经彻头彻尾改变了。——《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书写的是当代生活最有爆炸性的话题,性和道德,同时还有对人际关系的深刻观察。——斯蒂芬·巴赫,美国作家
非道德的政治 [图书] 豆瓣
Amoral Politics: The Persistent Truth of Machiavellism
作者: [以]本-艾米·沙尔夫斯坦 译者: 韵竹 2022 - 3
◆为何政治总是不道德的?
◆如果不能认真思考这一问题,理论的现实关怀性不仅会备受质疑,生而为人的完整性也将遭到贬损。
◆以色列奖得主沙尔夫斯坦,审视不同时空下的不道德政治实践,叩问棘手而残酷的人性与社会现实。
···
【内容简介】
沙尔夫斯坦认为,如果把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具体的政治生活相分离,政治学和伦理学理论不仅会失去对于人类事务的适用性,其理论本身与现实政治的关联度也会遭人质疑;同时,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为达政治目的而摒弃道德顾虑的非道德性,则必然会赋予政治生活中的欺诈与暴力以正当性。
本书探讨的是,政治为何且如何是非道德的。作者从比较文化的视角,考察了古代中国、古代印度、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现代欧洲,以及部落文明中非道德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一方面揭示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非道德政治在世界历史上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着重回答:人们为什么会接受违背“真实”“公正”诸原则的政治行为?历史上主流的哲学思想,是否对马基雅维利主义持一贯的批判态度?在政治生活中采用欺诈手段,是否确实有助于政客们追求最大利益?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盛行,是否意味着未来更加美好的政治生活是不可能的?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沙尔夫斯坦做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他对马基雅维利主义跨地域、跨历史时期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从不同知识史的视角切入,尤其具有创新意义。这本书特别令我赞赏的是,它大胆而富有创见的学术洞见,以及沙尔夫斯坦在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的驾轻就熟。——弗雷德·E.卡茨(Fred E. Katz,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社会学教授)
沙尔夫斯坦声称,政治领导者在履行政治责任时,倾向于使用暴力和欺诈。尽管这不是一个原创论点,但理论家们往往未能从比较的角度审视这一问题,沙尔夫斯坦这样做了,这恰恰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迈克尔·E.马尔(Michael E. Meagher,密苏里科技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论述充分、资料详实的比较文化研究著作,本-艾米·沙尔夫斯坦在书中不仅检视非道德政治的相关理论,还细致考察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非道德政治实践。本书对现实政治状况与政治未来的探讨,并试图阐明马基雅维利主义盛行对其的影响,极具启发性。
◆作者本-艾米·沙尔夫斯坦先后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亦是该系在20世纪50年代的创系学者之一。沙尔夫斯坦是2005年以色列奖( Israel Prize laureate in philosophy)的获得者,他研究兴趣极为广泛,横跨比较哲学、艺术、心理学、人类学、宗教学等诸多学科,本书即展现了他广阔的知识史视角,以及游走于不同学科间的游刃有余。
◆知名学者徐贲撰写导读,细述“专制”概念的形成与政体演进,解读权谋之士与专制统治者的互动关系,并邀请读者把目光投向后极权时代的新马基雅维利主义。
◆中文版封面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设计师周伟伟操刀,底图选取马基雅维利画像作版画风处理,上印巨型字母M,红黑配色现代稳重,尽显凌厉之风。
走出帝制 [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8 (47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群言出版社 2015 - 10
由秦晖先生近几年写的一些近代史文章组编而成。2011年时逢辛亥百年,秦晖应报章之邀开了个专栏,就中国“走出帝制,走向共和”中的许多问题谈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

到了2014年“一战”百年、2015年新文化运动百年,秦晖又写了些相关文字。这期间还对太平天国与近代中日关系也发表过意见。所有这些看法其实都来自多年以来秦晖对近现代史的一个宏观构想,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走出帝制,走向共和”?如何理解“三千年未有之变”何以发生?秦晖认为,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抓住了这一头一尾的两大变局——形成我们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与历时百余年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的“晚清以来之变”,也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并看到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了。
碟形世界:零魔法巫师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Colour of Magic
作者: [英]特里·普拉切特 译者: 马爽 文汇出版社 2018 - 11
《碟形世界》是英国作者特里•普拉切特创作的系列小说,与《哈利•波特》《魔戒》并称世界三大魔幻巨著。
所有的《碟形世界》都是杰作,而这本是一切的开始
1983年,特里•普拉切特爵士创造了“碟形世界”。后来的人们相信,在碟形世界里,一切怪事,皆有可能;看过《碟形世界》的人也证实,所有的《碟形世界》都是杰作。
而一切杰作的开端,要从一个红帽子巫师说起。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他的一生:他的魔法值约为零,但他拯救了世界。
2011年,英国皇家邮政为“八大巫师”发行了一套邮票,零魔法巫师与《哈利•波特》的邓布利多、《亚瑟王传奇》的梅林等一同入选,至于这是为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但我已经告诉过你,在碟形世界里,一切怪事皆有可能……
比小說還離奇的12堂犯罪解剖課 [图书] 豆瓣
Forensics: The Anatomy of Crime
作者: 薇兒.麥克德米 译者: 楊佳蓉 馬可孛羅 2017 - 9
英國犯罪小說天后薇兒.麥克德米親炙法醫與鑑識科學最前線
從調查者、被害者與加害者的多重角度,窺見犯罪偵查堂奧!
「這些科學家所分享的故事,從犯罪現場到法庭的曲折旅程,將是你聽過最引人入勝的故事之一。同時提醒我們:事實往往比小說更驚異。」
一直以來,英國犯罪小說天后薇兒.麥克德米都在小說中解決複雜的刑事案件,面對人性難以想像的邪惡。這一次,她把目光轉移至現實世界,研究關於鑑識科學的一切!
歷史上第一個被解剖的對象是誰?發生在什麼時候?
如何從屍體上採集的蛆判斷死亡時間?
怎麼運用相當於一撮鹽的百萬分之一的DNA痕跡,將殺人犯定罪?
由美國考古學家帶領的阿根廷科學家團隊,如何揭開種族屠殺受害者的祕密?
本書各章節分別切入當今法醫與鑑識科學的各種主要技巧,從火災現場取證、血跡、DNA分析、臉部重建、人體解剖學、法醫人類學及昆蟲學的應用,到最新的電子鑑識技術等。麥克德米在各項技術發展中都觸及一個主題:「鑑識是一門在科學與人性中間遊走的學問。」在安全、控制度高的實驗室中發展出來的技術與知識,如何理解、回應被害人家屬的需求與心情;如何推測、設想加害者的動機與方法;如何在法庭交鋒中,贏得陪審團的理解與共識(但並不是百分之百保證成功)。如同科學方法是一門持續演進的知識,法醫與鑑識科學中永遠會有某些主觀成分,可能左右詮釋走向──例如,專家對於指紋是否相同一事確實可能有不同詮釋,因而導致庭審結果迥異。
麥克德米運用她一貫的明快書寫風格,融合記者多線採訪及資料並陳的銳利思考,佐以犯罪小說家述說故事的功力,切入圍繞著犯罪鑑識這門學科的種種提問與迷思、進展與挫敗。從犯罪現場如何採證、被害者遺體如何鑑別、一路到如何進入犯罪者的內心,透過剖繪人格、行為與動機以取得破案先機。在這趟奇特旅程中,我們將走過戰地、火場、停屍間,觸及超凡的勇氣與邪惡。
★ 入圍得獎紀錄 ★
2016年安東尼獎(Anthony Award)最佳非小說得獎作
2016年愛倫坡獎(Edgar Award)最佳犯罪實錄入圍作
泛科學網站2017年9月選書
被誤解的犯罪學 [图书] 豆瓣
Criminal : The truth about why people do bad things
作者: 湯姆‧蓋許 / Tom Gash 译者: 堯嘉寧 臉譜出版 2018 - 4
直探地下紐約、倫敦暴動、美墨邊境、各國監獄、大都會幫派及貧民窟治安等社會議題,
以統計數字破解法律和道德間的迷思,並重新思考「人」為何犯罪?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賴擁連——專文導讀】
【國內推薦】
呂秋遠 律師
李茂生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林文蔚 獄政改革倡議者
邱顯智 律師
苗博雅 《阿苗帶風向》主持人
翁國彥 執業律師
楊士範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冬陽  推理評論人
朱家安 沃草公民學院主編
臥斧  文字工作者
馬欣  影評人
張國立 作家
陳國偉 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副教授
國內第一本犯罪學的入門讀物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時代是否一去不回?監獄為何關了人卻沒有解決問題?明明已經加派警察巡邏,為何悲劇仍重演?人們期待英雄帶來正義,但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人,不是名偵探福爾摩斯,而是一名坐在電腦螢幕前,將犯罪關鍵字一一鍵入世界各國犯罪資料庫的英國智庫研究員湯姆.蓋許,他本以為這些問題沒有答案,但其實看懂大數據,就能找到民眾、政府、媒體亟欲探尋的答案和方向。
犯罪學家聯合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領域專家,如何找到犯罪的根源?在他們和各國警方、社福單位、獄政機關合作的過程中,又如何在質疑中推動改革?蓋許曾在英國首相政策小組中負責犯罪政策分析,他指出人們往往相信犯罪是道德問題,嚴刑峻法方能嚇阻潛在犯罪人繼續犯罪,但將潛在犯罪人和犯罪行為分開看待,才能看清犯罪現場的問題和預防方式。這本犯罪學入門,不只分析普遍的犯罪觀點所造成的弊病,在監獄不斷擴建、刑度次次加重、獄政輔導經費卻嚴重不足的今日,更直陳現行法律和警察制度的得失和未來發展可能。
在現代生活與犯罪的種種討論中,可以見到迷思如何隨著政黨輪替、媒體輿論而改變了警力和獄政資源的配置,更反映了人們對刑罰、正義、犯罪本能、移民議題、窮人汙名化等問題的激辯和焦慮。我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的基礎從何而來?犯錯的人重回社會時又如何不重蹈覆轍?如果改變焦點,仔細探究犯罪的本質,蓋許認為,比槍與監獄更好的解決方案,將能改變這個充斥暴力和復仇式正義的世界。
【推薦文】
關於犯罪,多數人(包括我自己)的理解恐怕是零碎的、旁觀的、甚至是矛盾且反覆的,卻又每每在某個重大社會事件發生的當下苦於無法分辨龐雜的訊息,見解相異的同溫層間頻頻發生流於情緒宣洩的衝突對抗,激情過後問題仍不見改變。湯姆.蓋許在《犯罪學的迷思》書中給予了一個脈絡清晰的視角,有系統地破除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與思考盲點,從諸多事例中探索犯罪的真貌。或許存有東西文化差異,也或許這只是諸多犯罪研究的其中一個論述,但對於想透過閱讀建立觀點的我來說,確實方便受用。
——冬陽,推理評論家
這幾年來,臺灣始終對司法有一種迷思,也就是亂世用重典。酒駕?判鞭刑。酒駕肇事致死?判死刑。吸毒?判鞭刑。販毒?判死刑。在這樣的庶民文化中,彷彿臺灣人都以為只有鞭刑與死刑,才能讓臺灣恢復安定。然而,真實的情況卻是,當這些刑罰真正實施時,面對懲罰的人竟然以中下階層居多。例如吸毒,往往是因為失去社會連結的結果;酒駕,可能是騎乘摩托車的勞工居多,這時候嚴刑峻法是不是真的周全?所有的犯罪都有成因,我們並不一定要同情犯罪者,畢竟受害者需要我們更大的關注。但就抑止犯罪的角度來看,了解所謂的「壞人」為何做壞事,是我們應該密切關注的議題。
——呂秋遠,律師
讀完本書譯稿,我就決定要推薦給在司法系統以及從事法律相關工作的朋友們了。當年參加監所管理員考試時,讀那厚厚的犯罪學猶如嚼蠟,各派學說各家之言在進入職場後成為見證人性複雜的工具,不過在面對因罪定刑的受刑人時,我仍難消心頭之惑。人為什麼要犯罪?犯罪是社會常態?還是病態?要怎麼樣才足以減少及預防犯罪的發生?這樣的困惑至今未曾得到解答。
對於犯罪的各種迷思,在作者湯姆.蓋許(Tom Gash)以實證角度一一解析後,會發現原來我們對於犯罪的想像,比了解的還多。我國刑事政策向來喜歡引進外國的政策,例如迷思九中美國一九九三年為懲處謀殺十二歲女童者所立的三振出局法案,但我們卻未曾思考,這些效仿自國外的法案及政策,究竟合不合於國內的社會條件?無法減少和預防犯罪的刑事政策,究竟是病態?還是常態?
——林文蔚,獄政改革倡議者
本書運用實際數據破除有關犯罪學方面的十一個迷思,舉凡犯罪日益增加、犯罪組織龐大邪惡、加強警力的必要性、嚴刑峻法的有效性、激進的改革方案等,這些迷思不僅困擾了英美等先進國家,我國也無法倖免。這些迷思讓我們浪費了許多資源,而且效果不彰。
作者認為不論是犯罪生物學還是犯罪社會學,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或甚至偏頗,事實上許多犯罪人都是機會犯。對於有犯罪傾向的人,就業、信仰或其他信念、支撐的人際關係以及心態和個性的轉變等是讓他們遠離犯罪機會的最佳策略。而一個人為何會犯罪其原因是非常複雜的,因人而異,所以我們無法以一個單純的模式去解決複雜的犯罪問題,而應按照犯罪類型進行分析,然後透過情境的改變才能抑制犯罪行為的發生。這種將犯罪潛在者與犯罪行為分開思考的方式,正是讓許多先進國家在這二十餘年來,犯罪數量不斷下降的策略。
我國在面臨犯罪問題時,不管對個別的犯罪人,還是整體的犯罪情事,往往都過於偏向情緒反應,為求有效利用資源抑制犯罪,為政者與一般民眾都應該讀讀這本犯罪學的普及書。
——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在資訊爆炸的今天,每晚隨著電子媒體的噬血報導,網路群眾對著酒駕致死的肇事者激情高呼引入鞭刑或「唯一死刑」。《被誤解的犯罪學》在此際出版,毋寧是沉重的暮鼓晨鐘,敲醒許多人長期以來對「犯罪」的迷思。單是加重刑度能否有效嚇阻犯罪,作者就廣徵博引、清晰指出犯罪者未必會認真將行為代價納入考量,反而事後是否被逮捕或受到制裁才會影響犯罪動機。書中亦可見其他深層議題,例如人為何甘冒風險犯罪?何以出獄後會再犯?國家如何面對犯罪率提升的問題?這本書,正是引導我們在思索所有與犯罪有關的社會議題時,必須具備的態度:挑戰既有迷思,帶入深度思辨。
——翁國彥,律師
湯姆・蓋許在《被誤解的犯罪學》中,大量引用各種研究、理論和分析,討論了十一種我們對於犯罪常見的迷思,並且一項項解釋為什麼這些都是迷思。這本書不見得符合你過去對於犯罪的想法,甚至還會持續挑戰你深信不疑,來自於有名的書或教授/理論家的見解分析。閱讀本書不見得會讓你舒服或愉快,但它絕對可以刺激你思考,非常有意思。
——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恨意、精神分析與羅夏克墨跡測驗 [图书] 豆瓣
Anatomy of Malice: The Enigma of the Nazi War Criminals
作者: 喬.汀斯戴爾 译者: 張馨方 / 李之年 商周 2016 - 8
人性本惡?或環境是讓人犯下惡行的最大原因?
猶太大屠殺的主謀者,生來就是精神病態?
又或者,他們的心理狀態跟你我並無不同?
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同盟國於紐倫堡召開國際軍事法庭,將納粹戰犯的種種罪行公諸於世。審判期間,為了評估戰犯的心理狀態是否適合受審,精神病學家道格拉斯.凱利與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吉爾伯特受命探索納粹首領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為何下令殘殺六百萬名無辜的猶太民眾。
除了透過密集的精神評估面談、智力測驗,兩人不約而同應用了當時屬尖端技術、可評估受測者精神狀態的羅夏克墨漬測驗。儘管如此,兩人卻做出了天差地別的結論,甚至在大審結束後,為了搶先出版羅夏克墨漬測驗結果鬧得沸沸揚揚,最後反而使得測驗結果埋沒了數十年。這些結果究竟揭露了哪些訊息?
凱利認為,這些納粹分子不過是純粹有道德瑕疵的平凡人,殘暴的作為只是因應當時局勢而生,任何正常人在相同的情境下,都可能做出同樣的暴行。吉爾伯特卻認為,這些戰犯是非我族類,才會對猶太人懷有異常恨意,簡言之,他們是泯滅人性、天生邪惡的魔鬼,可歸入精神病理中的特殊「類別」。為何兩名專家的意見如此不同?究竟誰對誰錯?
在本書中,擁有數十年精神分析經驗的丁斯戴爾博士,將以當代的角度剖析戰犯心理,檢視「恨意」的各種樣貌,重新解讀佚失七十年的羅夏克墨漬測驗紀錄。他也將透過自紐倫堡審判以來有大幅突破的精神病學(精神病態定義的演變)、社會心理學(如漢娜.鄂蘭的「平凡的邪惡」、米爾格倫的權威服從實驗、達利及拉丹內的「旁觀者的冷漠」、金巴多的史丹佛監獄實驗)和神經學研究(大腦損傷、神經傳導物質缺乏),討論做出惡行之人究竟是「大腦天生異常」,或純粹是「受到環境驅使」。
針對策動屠殺的政府領袖深度研究,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本書是對犯罪心理學發展與二次世界大戰相關歷史有興趣的讀者,不容錯過的好書。
名人推薦
當代精神醫學大師 歐文.亞隆 好評推薦
本書對於納粹戰犯的審判過程有著精湛的描繪,書寫出色、研究縝密,生動敘說了紐倫堡審判、納粹戰犯及參與其中的心理分析師,是一本相當吸引人的著作。──歐文.亞隆(Irvin Yalom),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
這是一個悲慘又懸疑的故事,探究納粹戰犯與其他人是否有著本質上的相同,抑或是根本上的迥異。這本書敘事精闢、引人入勝,重新檢視人類絕不能遺忘的一段歷史,並意圖洞察何為人性的核心問題。──T.M.拉赫曼恩(T.M. Luhrmann),《當上帝回答:美國福音教派與上帝的關係》(When God Talks Back: Understanding the American Evangelical Relationship With God)作者
這段穿透納粹首領邪惡心靈的迷人旅程中,作者以備受尊崇的大屠殺學者身分,探究恨意的本質,令人讀來愛不釋手。──湯瑪士.威斯(Thomas Wise),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
這本書令人興奮又驚豔,以精采的敘事探索納粹掌權者的各種人格。作者丁斯戴爾完美統整了這些罪犯的背景和故事,帶領讀者探究精神病學與心理醫學懸而未解的挑戰,也思索心理分析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溫佛瑞德.里夫(Winfried Rief),德國馬爾堡大學教授
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前,精神病學與心理學專家便一直試圖了解納粹首領的內心世界。丁斯戴爾以嶄新的角度看待人類的邪惡天性,以及我們試著想去解讀的意圖。這是一本不容錯過的著作。──西蒙.威斯利(Simon Wessely),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教授
Surrounded by Psychopaths: How to Protect Yourself from Being Manipulated and Exploited in Business (and in Life) [The Surrounded by Idiots Series] [图书] Goodreads
Omgiven av Psykopater
作者: Thomas Erikson St. Martin's Essentials 2020 - 10
Charming, charismatic, and delightful or manipulative, self-serving, and cunning? Psychopaths are both and that’s exactly what makes them dangerous.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international phenomenon
Thomas Erikson reveals how to identify the psychopaths in your life and combat their efforts to control and manipulate.
Using the same simple four-color system of behavior classification that made
so popular,
teaches readers how to deal with psychopaths in their lives by becoming aware of their own behavior and their weaknesses. Vivid example stories illustrate ways that psychopaths can take advantage of various behavior types, helping readers identify their own weaknesses and be proactive about protecting themselves. Erikson outlines some of the most common forms of manipulation used by psychopaths—and others—to influence those around them. Since manipulation can often be a feature of ordinary, non-psychopathic relationships, the book also includes practical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o help readers confront controlling people and rehabilitate negative relationships into mutually respectful ones.
By understanding your behavior as well as the tendencies and strategies of psychopaths,
will teach you to protect yourself from manipulative influence in your workplace, social life, and family.
犯罪心理画像 [图书]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布伦特·E·特维 译者: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 4
本书试图建议一个参考课本用于犯罪心理画像演绎方法的应用。它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专业术语和专业核心观念的同时,能十分清晰和形象地对这种方法加以介绍。此外,另一个目标是,建立刑事物证、行为证据和犯罪心理画像之间联系的牢固基础。
本书的内容共有28章,分别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的历史,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方法,还有如何从犯罪现场、证据、伤害形态、被害人、犯罪行为、犯罪动机、犯罪人特征等角度进行犯罪心理画像。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对一些常见案件类型如杀人、强奸、变态犯罪和网络犯罪的心理画像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还专设一章用于论述“心理画像作为一门职业”所需要的严谨态度和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审慎和严肃的态度。
论犯罪与刑罚 [图书] 豆瓣
9.2 (18 个评分) 作者: 切萨雷·贝卡里亚 译者: 黄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1
《论犯罪与刑罚》这部著作篇幅虽然不大,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被誉为刑法学乃至法学领域里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论犯罪与刑罚》原著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自1993年由黄风教授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出版以来,《论犯罪与刑罚》已被列人中国刑法学研习者的必读书目。当时译本依据的是原著法文译本编排次序(也称42章版,由法国学者对原著重新编排章节而成),此次再版依据的是原著的47章版,由黄风教授最新授权。
犯罪心理学 [图书]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柯特·R.巴托尔(Curt R. Bartol) / 安妮·M.巴托尔(Anne M. Bartol) 译者: 李玫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 - 8
本书旨在用心理学的观点探讨犯罪问题,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本书涉及犯罪行为的界定与分类;犯罪行为的发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学习和情境因素;攻击和暴力行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异常人格的犯罪行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为;伤害、杀人和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职场暴力;恐怖主义行为;性侵害行为;侵财犯罪行为;跟踪骚扰行为;网络欺诈行为;药物滥用与犯罪等内容。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材料新鲜,多元包容,是一本难得的犯罪心理学佳作,可供公安、检察、法律、司法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蛛丝马迹 [图书] 豆瓣
Every Contact Leaves a Trace
9.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康妮·弗莱彻 译者: 毕小青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5
自助餐里的果冻里,有告密人的印记;枪击的方向,指认母亲射杀自己的孩子……本书将读者带进真实的犯罪现场调查过程之中,作者采访了八十多位破案专家,讲述其看家本领以及经手的案件。
尸检报告 [图书] 豆瓣
Past Mortems: Life and Death Behind Mortuary Doors
7.4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拉·瓦伦丁 译者: 马楠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8
卡拉·瓦伦丁为死者工作。
在成为世界上“超恐怖”的巴斯病理学博物馆(就是BBC剧集《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做实验和跳楼的那座博物馆)的馆长之前,她做了多年的尸检工作,完成了大约5000次尸检。在这本书中,她以尸检过程为叙事主线,分享了她的专业知识。
从尸体的第一个切口开始,我们将跟随作者,着手进行尸体的外部检查,随后依次进入尸体内部,解剖单独的器官,直至最后的尸体缝合。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随着作者的笔触,了解尸检的过程和知识,了解人类生与死之间的历史和不断变化的文化关系,了解生命究竟是什么。
她对我们的身体最终会发生什么,有生动的洞察。书中的每一章除详细描绘尸检的其中一个环节,也描述了作者生活和工作的细节,纠正了我们从综艺节目、剧集上看到的关于尸检的错误认知。她的文字触及了我们对死亡的感受中一些更具争议的方面,比如性和死亡的关系,比如我们对人体组织收集、器官捐赠等的态度。
Killer Women - Devasting True Stories of Female Murderers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Wensley Clarkson Kings Road Publishing 2011 - 09
In the bestselling Deadlier Than The Male and Female of the Species, Wensley Clarkson revealed the terrifying truth of the horror that women can inflict upon their men. Now he brings you a new volume that is more compelling than ever before. The horrifying truth of 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women is revealed in these pages. They come from every cross section of society, and whether young or old, rich or poor, they are united by one thing - murder. This is a collection of darkly readable tales, and if they make you feel uncomfortable then remember that they are made all the more sinister by the fact that each one is completely true...
创建日期: 2023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