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AD

AD @ADBAT

61 部电影   2 部电视剧  

中外纪录片(自囤

全世界的记忆 (1956) [电影] 豆瓣
Toute la mémoire du monde
8.4 (30 个评分) 导演: 阿伦·雷乃 演员: 雅克·迪梅尼 / Dominique Raoul-Duval
其它标题: Toute la mémoire du monde / All the world's memory
一部介绍法国国家图书馆(现为旧馆)日常工作流程的记录短片,极具阿伦·雷乃个人特色。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在一部关于国家图书馆的黑白短片中,看到消息通过气动邮政装置沿着那或许可以说是图书馆的神经系统的东西,从阅览室迅疾地传到书库;这让我想到那些学者们,连同图书馆里的所有设备 一道, 构成了一种极其复杂、持续进化着的有机体,它需要数不尽的词汇来作为养料,从而反过来创造出更多自己的词汇。我想,这部我只看过一次,可是在我想象中却变得愈加荒诞和奇妙的电影名叫《全世界的回忆》,由阿伦.雷乃制作。
——塞巴尔德《奥斯特利茨》 刁承俊译
艾格妮捡风景:两年后 (2002) [电影] 豆瓣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deux ans après
8.7 (28 个评分)
其它标题: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deux ans après / The Gleaners and I: Two Years Later
法國人周街執垃圾吃的人,當中還有碩士生,吃了八年所謂的垃圾,其實是大型超市棄掉的過期食物,他是富裕城市裡的另類分子,不工作一樣可以活得好長命,吃別人不吃的食物,一樣行得企得。有位老人喜歡收藏塑膠公仔,他創作的公仔城堡絶對是藝術品。最欣賞是八十幾歲的女導演,生鬼有趣,靈感處處。
拾穗者 (2000) [电影]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Eggplant.place TMDB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9.2 (171 个评分)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演员: Bodan Litnanski / 阿涅斯·瓦尔达
其它标题: La vita è un raccolto /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1998年12月至1999年4月,年过七旬的阿涅斯·瓦尔达带着数码摄像机在法国的城市和乡村“闲逛”的过程中,拍摄了一些关于当今时代法国拾荒者们的影像:流浪汉和生活贫困的人为维持生计拣拾各种生活必需品,艺术家们从废铜烂铁堆里寻找创造艺术作品的原料,喜欢拾荒的人的动机是出于反对浪费的品德。除了拾荒,影片还有一条游离于主线之外的副线,表现了一些表面看来与拾荒毫不相干、其实关系密切的人和事,比如采访一位兼做心理医生的葡萄园主,与发明电影的先驱者之一马莱的后代谈论电影问题。此外,本片还是一幅影片作者的自画像,瓦尔达不时从镜头后面走到镜头前面,即使当她在镜头后面时也有意地适度表现自己,而且有些镜头是她亲自拍摄的。
这部受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名画《拾穗者》启发而拍摄的纪录片,描绘了法国当今时代的拾荒者形象。在瓦尔达看来,形形色色的拾荒者大致分为三类:“有些人拾荒是因为他们被生活所迫,有些人拾荒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有些人拾荒是因为他们喜欢拾荒。”本片的完整片名是“拾荒者们和女拾荒者”,其中“女拾荒者”是指瓦尔达本人。影片中的所有人都在拾荒,瓦尔达本人也是拾荒,她在拣拾被人遗忘的记忆。本片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瓦尔达创作了一部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实验性数码纪录片,而且表现在影片作者巧妙地把握了“唯我”与“主观”以及电影作者的“自我”与被拍摄的社会现实中的“别人”之间的细微界限。这部影片是用DV拍摄的,然后扩转成35毫米电影胶片发行,曾经在30个月的时间里获得过30个奖。(
景观社会 (1974) [电影]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8.2 (26 个评分) 导演: 居伊·德波 演员: 居伊·德波
其它标题: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作者:明瀚


一:生平与实践

Guy-Ernest Debord,理论家、电影导演和社会运动者,生於1930年11月28日,卒於1994年11月30日(自杀身亡),是国际情境主义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简称SI)的创始人和理论贡献者。他曾是Lettrist International和Socialisme ou Barbarie的一员(此二团体皆是发起於二战後法国的左翼社群,前者是脱离Lettrist的极端分支,後者则源自於扥洛斯基主义-第四国际),此外,1953年德博也参与了这群Lettrist International者所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学地图,藉由自由联想式的行走步调漫游於巴黎城中,这些活动之後被收录在Naked Lips一书之中。

1967年《景观社会》一书的出版造成了许多知识人和学生的,1968年学运中在巴黎街道上的墙上不时有著从这本书中徵引的话语。他该书的理论是试图去解释日常生活中公私领域在於欧洲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导致的精神衰弱的问题,而他假设「景观」就是罪魁祸首,而他对於景观的批判基本上是承袭於马克思、马库塞、卢卡奇对商品的批判。1972年因为他涉及Gerard Lebovici(他的好友兼他的出版者)的暗杀命案而遭致名声诋毁,因此他的著述和多部重要的电影也因此无法在他有生之年出版发行,他五部电影也是於这两年才陆续在法国本土重新由私人释出、出版,2005年11月15日也才真正完整发行。(台湾目前买不到,要订)

二:情境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介绍

「情境国际」对社会的批判和主张对当下生活采取的行动和作为是当时知识青年主要思想的来源之一,除了奇德博之外,还有Asger Jorn以及另外一位撰写《日常生活的革命》(The Revolution of Everyday Life) 的哈伍尔˙范内哲姆(Raoul Vaneigem)也是大将之一。「情境国际」1959年正式从Lettrist(单字主义:一支後结构主义的作家和诗人派别,主张用低限和抽象形式的方式作出艺术表达,源自达达Dada,主要想区辨当时布尔乔亚的品味)分裂出去,「情境国际」同时也是68五月学运的主要催化者。

「情境国际」(1957-1972)相信思考当下性的时刻能有作出改变的高度潜力,并且从中藉由有效的权力关系去转化社会,而自我的解放也来自於此;而这个对社会结构的转化也就是去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知觉方式。「情境国际」试图去创造一连串源自於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的策略,例如世俗启迪、衍生(encounters:行动的流窜和无以名状的偶遇)、创旧手法(Dtournement:运用已存在的形式、概念,将之加以改造後对原先的意义和作用产生反噬和颠覆力,并以此传达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讯息 ),在当时,他们与「眼镜蛇」(CoBra)这个艺术团体(北美馆有展过)交往也十分密切。

之後,研究显示(参考【今艺术】156期)从英国的庞克运动也可以看出「情境国际」的些许传统,当情境主义见用於80、90年代的政治领域时,许多以Psychogeography(暂译「精神地形学」,该词首用於【情境国际】1958年第一期的刊物中)一词为名的派系则纷纷出现於世界各地。

三. 德博拍过哪几部电影:

Howls for Sade (1952) :从原声带译文揣想,第一到三音轨不同的voice在说著不同的话,但是没有一个提到萨德(But no one talks about Sade in this film)。这部片似乎是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每个段落看似互不相关,但又有其特殊观关联的方式,路如不同音轨的间续叙事,以及一个大叙事/後设叙事的旁白。

On the Passage of a Few Persons Through a Rather Brief Unity of Time (1959):
从原声带译文揣想,应近似於1953年德博参与了那群Lettrist International者藉由自由联想式的行走步调漫游於巴黎城中去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学地图,这个传统的延伸可以在高达早期新浪潮电影或是瑟铎(De)的“Walking in the City“文章中可见一般。

Critique of Separation (1961)
片中就是一个短发女性和男性友人不断地在巴黎街头行走、或坐下喝咖啡,就像是《爱在黎明破晓前》上集的维也纳或下集的巴黎那样相知相随,见片段:@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73)
这部片利用大量的电影片段拼装而成,其中插入一些颇具意象的片段或是街头暴动的纪录片,德博以覆颂他於1967年写成的《景观社会》段落的方式进行影片的画外音叙事,在有限的下集阅听中,德博用了不少关於战争或革命的电影来说明革命的时间观,从布尔乔亚革命到後续的无产阶级革命,透过陆续放映《埃及战役》、《波坦金战舰》、史达林政权阅兵、1968年学运纪录片等片,来达成他的影像实践。其中有许多问题性留待之後课堂举证与讨论。

Refutation of All the Judgments, Pro or Con, Thus Far Rendered on the Film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75)
In girum imus nocte et consumimur igni (1978)
在有限的影片阅听中,这部短片似乎是以360度摇镜的方式将巴黎某处的广场周边景观全数摄尽,而片末重新回到摄影机一开始拍摄之处,这看似无意义的拍摄其实可能是有对话性和政治性的,例如对蒙太奇的省用、以及俗常市民生活的捕捉,或是对城市景观化的批判(这似乎有些薄弱)。见片段:@

四:《景观社会》的阅听札记

与本堂课讨论读本同名的《景观社会》那部电影主要在演什么,很可惜我无法获得上集,所以不能窥知全貌,但是我可以针对下集作出解释、批判和一些根据该片内容具高度关联也具联想性的切题方向:

札记1:女子听到曲调的多愁善感而後又豁然惊醒,是否意味者班雅明强调超现实主义化「入梦」之後必须「出梦」的实践重要性。麻醉的问题一向是神游者的问题。而资本主义的新纪元是一种内在去历史的历史观,正如流行会不断循环,历史在其中自己取消了,而这便是德博所说的历史的瘫痪,时间的错误意识。(但是德博在电影後半段又说,不能只一昧地否命资产阶级历史,无产革命有更无限和完整的任务要实现。)

札记2:在《埃及战争》(War in the Land of Egypt)的选映片段中,德博讨论到权力如何规避其自身获取的方式,正如编年史也没有记载任何权力更迭的事件细致是如何发生的,总用一种模糊化的技术让权力或神话永远置於高位。德博说:「这是一个沉默的表演,统治者走出门外,对群众招招手,不发一语,不加解释自身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和让何往後的政治主张」

札记3:布尔乔亚和农耕者(平均地权者)曾经同心合力过,但後来布尔乔亚取得统治地位後则幸存者(Survivals)逐一灭绝,布尔乔亚的历史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历史,个体在其中仍然牺牲,而商品经济成为宿命,以物之拥有这件事来评断一切也是宿命。(History was, but is no more, new immobility in history,资本主义让time unify。)

札记4:所谓资本主义让time unify,同一的不可逆转的时间是世界市场的时间,同时也是全球的一般化时间,而这便是世界景观的必然结果(景观是资本高度积累的必然结果)。

札记5:而劳动阶级也不外於此同一化的时间,所以第二次革命即无产阶级革命,阶级斗争的新纪元兴起也来自布尔乔亚的发展,{电影中有氢弹大爆炸的画面}则,历史又动了,无产阶级点出了一种为著新的历史生活的可能之点
札记6:在现代景观中,工人也可以被再现为阶级自身的对立物。要如何能抿除景观,则必须够过思维对景观的穿越,意识则於此成形。

札记7:不能只一昧地否命资产阶级历史,无产革命有更无限和完整的任务要实现。正如同意识形态不能将部份目标伪装成整体目标,无产阶级革命也不臣服於意识形态之下,基於这样的实践氛围,劳工应该是更多变的、自发的并且范围更大的(故不被特定化利用)。

札记8:革命和理论的关系德博身为国际情境的理论创建者也有讨论,他说,是有理论需求这件事,但是他们并不被理论地塑造,他举例:苏维埃政府并不是一个理论的发现。

问题1:德博挑选几段当成旁白来念,与影片有一种对应、无关也有扞格,到底他的叙述策略为何?这些电影的选用有什么样的策略性、批判性(或教条意味),会不会他所正面支持扬言的革命在他的影像化时间中也变成了一种景观,如果这是一个社会资本宏大实现後的景象背後,又是一种完美的决裂?他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盲点,阶级斗争完全无法影像化、也无法理论化。

问题2:如果这部影片是基於史达林集权主义的思考,是否便是呈现了那一代知识人对左翼热情的逐渐淡却,虽然在片尾看似庆功般赞许(可以讨论本片中那神来多笔的配乐)者68学运的活跃和罢工(推翻布尔乔亚社会)的全面胜利,但是不免嗅到镇暴烟硝味後的那一股沧凉且永不止歇的官僚臭气。

五: 相关电影作品网站、68电影与书籍
˙德博电影作品文字载录:

˙德博影像全集网站:

˙德博影像全集法国fnac贩售网:

˙文章:“Henri Lefebvre on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路况,<五月之砖---68学运影想录>,《五月之砖》2005.1唐山出版社
˙贝托鲁奇,The Dreamers《巴黎初体验》,金马影展片名译为《爱做爱作梦》
赫尔曼·黑塞的漫长夏日 (1997) [电影] 豆瓣
Hermann Hesse's Long Summer
9.3 (24 个评分) 导演: Werner Weick 演员: Carlo Altomar / Bruno Hesse
其它标题: Hermann Hesse's Long Summer / Hermann Hesse, ein langer Sommer
This film follows the life story of Herman Hesse,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46. Hesse was born in Germany on July 2, 1877, and made a vow at the age of 13 that he would be "a poet or nothing". He lived in his adopted land of Switzerland from 1912, until his death in 1962. This deeply philosophic writer was a pacifist, and a student of Jungian psychology, Nietzsche, Dostoyevsky, Spengler, and the Buddhist belief system. His writings, such as "Siddhartha", "Steppenwolf", and "Demian", reflect those influences. These themes made Hesse enormously popular with the counter-culture in America in the late 1950"s and 60's. The film gives insight into events which shaped the character and works of this great author. ~ Rose of Sharon Winter, Rovi
旧世界群像 (1972) [电影] 豆瓣
Obrazy starého sveta
8.9 (35 个评分) 导演: 杜桑·哈那克
其它标题: Obrazy starého sveta / 老年世界群像
捷克斯洛伐克1972年影像大师杜桑·哈那克执导的一部黑白纪录片,是其电影生涯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也是捷克电影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拍摄完成后,因其主题过于灰暗,关注乡村中命运悲惨、失去劳动力的老人,无法通过捷克电影局的审查。捷克文化部长、诗人Miroslav Valek出面挽救了该片,将其更名为《旧世界群像》而转移了审查的压力。
这部纪录片的灵感来自马汀马伦克拍摄的老年人物肖像摄影。看似奇特的人物常隐藏着悲剧性的命运,他们因为贫穷、自私、疾病或老迈而频频挣扎,却又同时对抗着这世界。
智利不会忘记 (1997) [电影]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Chile, la memoria obstinada
导演: 帕特里西奥·古斯曼 演员: 帕特里西奥·古斯曼 / Vincent Davy
其它标题: Chile, la memoria obstinada / Chile, the Obstinate Memory
经过几十年的智利法西斯统治,帕特里西奥古斯曼返回他的国家筛选他的纪录片,智利,它直到拍摄的时间被当局禁止的战斗。他的听众,新一代智利人谁记得小的革命和随后的政变反映他们经过这么多年的抑制在看电影的经验。
进入地狱 (2016) [电影] 豆瓣
Into the Inferno
7.9 (17 个评分) 导演: 沃纳·赫尔佐格 演员: 沃纳·赫尔佐格 / Clive Oppenheimer
其它标题: Into the Inferno / 深入火心(港/台)
烈焰熔岩,一幅幅煉獄似的末世奇觀,景象震撼。拍罷《蘇弗里耶火山》(1976)後,荷索對火山的熱情越燒越旺,遇上同是狂迷的火山學家奧本海默,一拍即合並肩走訪印尼、冰島、埃塞俄比亞等地,看熔漿爆發的原始威力,更看人心依附的信仰神靈。科學助人避災,卻難阻人着魔。瓦努阿圖村民相信熔岩是惡魔發怒的表徵;日惹王獻祭祈求海洋女神與火山鬼神和諧共處;地主建造雞教堂朝向火山祈禱;村民信奉住近火山的美國大兵有日會帶來西方家電;背靠革命聖山的偉大領導人金正日,更令朝鮮人民瘋狂膜拜。火山,令人聯想到文明某日或會灰飛煙滅。其毀滅性的美麗,有如愛情,越危險,越教人着迷至不能自拔。
人类本质的内在记录:理解沃纳·赫尔佐格 (2019) [电影] 豆瓣
The Inner Chronicle of What We Are – Understanding Werner Herzog
导演: LSOO 演员: 沃纳·赫尔佐格
其它标题: The Inner Chronicle of What We Are – Understanding Werner Herzog
In this extensive review of the work of Werner Herzog, I examine the philosophy beneath his unique approach to filmmaking, and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any stories he brought home from faraway lands.
Sources:
Paul Cronin – Herzog on Herzog
Roger Ebert – A Letter to Werner Herzog
With the support of Creative Europe – MEDIA Programme of the European Union
快乐的人们 (2010) [电影] 豆瓣
Happy People: A Year in the Taiga
8.4 (43 个评分) 导演: 沃纳·赫尔佐格 / 德米特里.瓦萨科夫 演员: 沃纳·赫尔佐格
其它标题: Happy People: A Year in the Taiga
地球上的天堂在哪里?通过赫尔佐格的镜头,那就是巴赫塔,位于俄罗斯北部叶尼塞河畔的一个村庄,他与导演德米特里.瓦萨科夫捕捉了当地人的生活,砍伐树木,建造渔船,捕鱼,收货食物,漫长的冬季和四季,加上他们分享的观点。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2013) [电影] Min reol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Jodorowsky's Dune
8.8 (179 个评分) 导演: 弗兰克·帕维奇 演员: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 阿曼达·李尔
其它标题: Jodorowsky's Dune / 曠世奇片之死
影史传奇中的传奇。《圣山》后佐杜洛斯基誓要改编科幻小说《沙丘》,目标远大到要改变世界,改变思维。他筹组史上最强战队,作实参演有奥逊威尔斯、米积加,甚至达利! Moebius 当年的分镜图接成一个长镜头,满足何止影痴,更可确定随后而至的,从《异形》到《普罗米修斯》,都活在 那巨大魂魄下。佐杜洛斯基激情澎湃现身说法,「我强姦了原著」,谈组班过程奇情过瘾。筹备两年大洒金元,荷里活却步,巨作成泡影。献身的幕后战士,尔后在无数科幻片大放异彩。影痴必修的一课。
黑暗之课 (1992) [电影]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Lektionen in Finsternis
8.4 (23 个评分) 导演: Werner Herzog 演员: 沃纳·赫尔佐格
其它标题: 어둠의 교훈 / Lektionen in Finsternis
  赫尔佐格与1992年与科威特拍摄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后的纪录电影。描述了撤退的伊拉克军队点燃油田所带来的生态灾难,与常见的纪录片不同的是此片并没有竖立鲜明的主观的主观立场并未以访谈作为电影的切入点,带给观众的仅仅是美丽的画面和音乐。
In Their Own Words (英国小说家们的自述) (2010) [剧集] 豆瓣
In Their Own Words - British Novelists Season 1 所属 : In Their Own Words
9.0 (23 个评分) 导演: David Berry 演员: Rebecca Front
第一集
第一战之后,随着英国盘算到了战争的毁灭性,以及帝国的衰亡,人们在战间期萌发出了自我怀疑与意识形态危机,这使英国小说界发生了变革。在此期间,一些最为伟大与创新的英国现代小说作品横空出世,它们从此主宰了小说界的命运与财富,永垂不朽。
第二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迎来了原子时代——那个威斯坦·休·奥登杜撰出的焦虑年代已然来临。大屠杀与蘑菇云霸占了当时人们的情感,随着政治局势的恶化,焦虑、惊骇与惶恐“世界末日大战可能爆发”的情绪日益强烈。新一代的小说作家们身负重任,将遭遇并表达出这个时代。
第三集
最后探索了70至80年代——这段时期诚如安吉拉·卡特所示,鉴于当时的风俗观念无时不刻不被质疑着,确是“没有什么是神圣的”。由于英国小说猛然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小说家们无疑站在了一场新革命的最前线。作为挑衅的使者们,他们改变了文学思潮,根深蒂固。
希望的翅膀 (2000) [电影]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Julianes Sturz in den Dschungel
8.8 (8 个评分) 导演: 沃纳·赫尔佐格 演员: Werner Herzog / Juliane Koepcke
其它标题: Julianes Sturz in den Dschungel / Wings of Hope
赫尔佐格关于秘鲁雨林空难唯一幸存者,生物学家朱利安·克普克的纪录片。赫尔佐格本人当时也曾差点登上同一架飞机。
沉默与黑暗的世界 (1971) [电影]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Land des Schweigens und der Dunkelheit
8.5 (16 个评分) 导演: 沃纳·赫尔佐格 演员: Fini Straubinger / M. Baaske
其它标题: Land des Schweigens und der Dunkelheit / 无声无色
Fini Straubinger, 是既聋又瞎的老妇,从她十几岁起就这样。通过对她的纪录,关照整个聋瞎人群。 这部影片显示聋瞎人的奋斗,让你了解和接受他们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的世界。
获奖:1971年曼翰姆-海德堡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
德国前卫摇滚:重生的德国 (2009) [电影] 豆瓣 TMDB
Krautrock: The Rebirth of Germany
8.4 (31 个评分) 导演: Ben Whalley 演员: can / neu!
其它标题: Krautrock: The Rebirth of Germany / Krautrock:重生的德国
该片关注了激进的一代音乐人为德国战后的文化废墟创造新音乐身份的历程。以1968至1977年间的“新乐队”、罐头乐队、浮士德和发电站等电子音乐先锋为例,分析了其作品的原创性和毫不妥协的特征。他们分享着共同的目标,以难得的前瞻性来突破阴森的过去,但尽管如此,依旧沉迷于战争的 英国音乐媒体仍将这些作品称为“泡菜摇滚”[Krautrock]。(小易甫字幕组)
直到光芒把我们带走 (2008) [电影]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Until the Light Takes Us
8.5 (15 个评分) 导演: 亚伦·艾茨 / 奥黛丽·艾维尔 演员: 哈莫尼·科林 / Fenriz
其它标题: Until the Light Takes Us / 언틸 더 라이트 테이크 어스
“黑色金属在九十年代遍地开花,也带来一股自杀与谋杀的怪像,许多教堂也遭到人为纵火,究竟黑色金属是什么?这部由Aaron Aites和Audrey Ewell执导拍摄的纪录片,以许多充满魄力的惊人影像,详述黑色金属狂潮如何席卷欧陆,并在挪威造成震撼!Aaron Aites两人为拍摄本片更移居挪威数年,以最真实与亲密的镜头,记录下挪威重金属乐坛最活跃的时光。本片向我们介绍了神秘的挪威黑色金属音乐。”
创建日期: 2022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