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三年想閱讀的書目

Zeitgeist

Zeitgeist @Zeitgeist

45 本书  

二零二三年讀書計劃:八十本

黑龍江 [图书] 豆瓣
Black Dragon River: A Journey Down the Amur River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作者: 多米尼克•齐格勒(Dominic Ziegler) 译者: 譚天 聯經 2018
源頭是蒙古,北邊是俄國,南邊是中國,亞洲帝國與民族在這裡交會
人跡最罕至、全世界第九長的神秘大河,是帝國幻夢的起點與終點,也牽動世界命運
黑龍江──中國與俄國的界河,源遠流長,蘊蓄沉重的歷史文化,承載帝國恩怨糾葛
東亞文明的歷史演變,東、西方對抗的起源,
黑龍江現代史,是俄國人跨越歐亞大陸向東方伸張勢力,卻未料碰上中國的故事。
《經濟學人》雜誌亞洲區編輯齊格勒,帶領你展開奇幻旅程。
中國在黑龍江邊簽下它與歐洲國家的第一個條約。
奪取黑龍江,被俄國視為邁向偉大的必經途徑,卻也鑄下俄屬遠東地區的悲慘命運。
它是普亭主義的關鍵,其歷史也和俄國與西方持續不斷的帝國衝突結上不解之緣。
有關黑龍江數世紀以來的恩怨,至今仍影響中俄關係及兩國對世界的態度。
黑龍江是大多數西方人從沒聽過的大河。新聞人齊格勒把握亞洲大帝國在此聚首的特性,透過它來檢驗歐洲與東亞唯一接壤地的社會狀況。他從黑龍江源頭一路走到黑龍江出海口,以縱橫交織、評古論今的手法陳述黑龍江的歷史、生態與民族,一方面向我們顯示,這處看似荒蕪不毛的地區,事實上卻有太多歷史──在中、俄兩國今天既複雜又極端重要的關係中,這個地區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自一千年前成吉思汗與蒙古帝國崛起後,黑龍江一帶的歷史就一直脫不開擴張與征服──特別是俄羅斯跨越歐亞陸塊東進,最後撞上中國為止。甚至在今天,幾個世紀以來有關黑龍江的恩恩怨怨,仍然影響著中、俄兩國關係,以及兩國對外的態度。想了解普亭的帝國之夢,我們必須了解俄國與俄屬遠東的關係,必須了解這種關係何以至今仍左右俄國心態。黑龍江不僅是普亭主義的關鍵,它的歷史也和俄國與西方持續不斷的帝國衝突結上不解之緣。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導讀
藍美華(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好評推薦
何萍(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連弘宜(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國際媒體、專家一致強力推薦
一本非常好的書,作者以高級遊記手法,把他在世上一處最人跡罕至地區的見聞,與探險家、皇帝、亡命徒、革命家與傳奇人物的精采事蹟絕妙搭配──而這一切都出現在黑龍江:一個等著像齊格勒這樣無畏、這樣有決心的旅者探討的大河。──喬納森‧芬比(Jonathan Fenby),《企鵝版中國現代史》(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作者
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了解現代世界,最好再想清楚。齊格勒帶領我們來到這世上一處非常不凡的地區──蜿蜒穿越歷史,還可能影響我們一切未來命運的一條河──展開一次奇幻之旅。這是一個訴說殘忍、神祕、美麗與蠻荒的故事,讀了以後會讓你對過去自己的無知啞然失笑。──約翰‧米克思維特(John Micklethwait),《第四次革命》(The Fourth Revolution)共同作者
齊格勒在這本大作中提出強有力的論證,證明俄羅斯的歐洲元素儘管小得多,對這個亞洲大國的影響卻大得離譜……誠如這本書的子題所說,齊格勒以美妙細膩的筆法,透過自然學者的眼光,藉由這世上的一條大河訴說他的故事──而這真是好一條大河。──《華爾街日報》
黑龍江簡直就像一條黑龍一樣盤踞著……對齊格勒來說,它既是和藹可親的遊伴,也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教授,為他講授精采的人類學……想到在這過度開發的世上,竟然還有這樣一處原始蠻荒等著我們開發,真是令人開心。──NPR.org
背景動人,權威可信,文字彷彿行雲流水般引人入勝。──紐約時報書評
文筆絕佳……真正的用心之作。《黑龍江》這本書讓人心動。──《旁觀者》(The Spectator)週刊
就像他在書中以生花妙筆描繪的鮭魚、螢火蟲與其他西伯利亞野生動物一樣,齊格勒的文字也同樣活蹦亂跳,生趣盎然……對有冒險精神的讀者,這本書真是一大福音。他在旅途中編織的不僅是迷人的遊記,還有歷史與人類學。──《電訊報》(The Telegraph)
在這本令人回味無窮的遊記與史學大作中,《經濟學人》編輯齊格勒沿著兩千八百二十六英里的黑龍江一路前行,從它的蒙古源頭直到太平洋出海口……他在黑龍江蜿蜒曲折的支流流連忘返,以辛辣不失風趣的筆法,夾雜著傳說野史,栩栩如生地描繪了當地人文、自然景觀。談到俄羅斯黯淡無光的今天,總令人想到黑龍江,而這本書將黑龍江風情刻劃得淋漓盡致。──《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齊格勒在這本黑龍江遊記中,穿插了當地多采多姿的歷史……黑龍江地區之所以特別讓人迷戀,正因為它夾在俄羅斯與中國兩大帝國之間,區域發展與歷史深受沙皇、蘇聯、明朝與清朝等等勢力影響。對中俄關係、對俄國東進擴張歷史有興趣的讀者,會特別喜愛這本書。──《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齊格勒騎馬、乘吉普車、搭火車完成這趟艱辛但難忘的旅程,也接觸了各式各樣耐人尋味的人物。他非常了解黑龍江地區,以及它與中俄現行緊張情勢的關係……這是一本富有歷史風情的遊記。──《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香港簡史(香港史名著譯叢) [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Critical Issues in History)
9.1 (14 个评分) 作者: John Mark Carroll 译者: 林立偉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3 - 6 其它标题: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When the British occupied the tiny island of Hong Kong during the First Opium War, the Chinese empire was well into its decline, while Great Britain was already in the second decade of its legendary "Imperial Century." From this collision of empires arose a city that continues to intrigue observers. Mel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influences, Hong Kong has long defied easy categorization. John M. Carroll's engrossing and accessible narrative explores the remarkable history of Hong Kong from the early 1800s through the post-1997 handover, when this former colony became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book explores Hong Kong as a place with a unique identity, yet also a crossroads where Chinese history, British colonial history, and world history intersect. Carroll concludes by exploring the legacies of colonial rule, the consequences of Hong Kong's reintegration with China, and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since 1997.
黑暗之城 [图书] 豆瓣
9.6 (38 个评分) 作者: Greg Girard / Ian Lambot 译者: 林立偉 / 朱一心 中華書局、圓桌精英 2015 - 8
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九龍城寨,是一個傳說,是一個謎……
有將近五十年,九龍城寨這個奇特社群是位於香港中心地帶的黑暗世界。城寨沒有法律、漠視基本服務、規劃條例或建築標準,但它不但繼續存在,而且蓬勃發展。但是,在英國、中國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情況下,這種地方怎麼能存在於一個現代城市之中?誰會在那裏生活?為什麼?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不但收錄具份量的歷史篇章,更有俯拾皆是的精彩照片、繪畫、地圖和城寨街坊的口述故事,詳細地探討1945至1990年間城寨的急遽發展,同時研究它過去的黑暗面。城寨總給人詭異和神秘之感,是源於許多關於它的謬見,此書也會道出這些謬見背後的真相。
九龍城寨,是一個逝去的地方,在巔峰時期,曾是三萬五千多人的家,而且至今仍是世人所知人口最稠密的社區,城寨清拆二十年多後,《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記錄了城寨的黃金歲月與消亡,與讀者一同重新思考和認識九龍城寨這個空間和生活其中的不平凡社群,為他們留下獨特的城寨印記,撿拾城寨的凋零與茂盛。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 [图书] 豆瓣
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作者: 歐陽泰(Nonio Andrade) 译者: 鄭維中 遠流 2007
從十七世紀開始,臺灣是個海盜出沒、橫行的島嶼。約百年之後,此地成為大清帝國所管轄的一個府,數以萬計的漢人自唐山移民到此。是什麼因素造成了這樣的變化?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這本書,帶領我們追尋一六二三年起到一六六二年止,這段臺灣歷史上的關鍵時代──西班牙、荷蘭人治理時期的史事。我們瞭解了海盜如何對荷蘭殖民體系見縫插針、胡攪蠻纏的故事;日本武士又如何帶領原住民赴日,企圖說服幕府將軍發兵攻擊荷蘭人﹔原住民殺退漢人獵戶的經過﹔哭嚎著「殺!殺!殺!殺死紅毛狗」的草地農民﹔還有關於國姓爺,也是海商鄭成功率軍掃除荷蘭人,建立漢人王國等等事蹟。
荷據時期的臺灣人事物,就在這裡,讓我們回溯彼時的福爾摩沙歷史。
福爾摩沙海洋事件簿 [图书] 豆瓣
Formosa in the Age of Discovery
作者: 姚開陽 蒼璧出版有限公司 2018 - 7
《福爾摩沙海洋事件簿》是「台灣與海洋三部曲」系列中的第一本,它以繪本的方式呈現台灣從荷蘭統治時代開始與西方大航海時代的連結,包括航海、海商、殖民、海戰等主題。當我們從海洋的角度看台灣時會發現與過去從黃土高原看台灣完全不一樣的視角,原來台灣在世界的海洋歷史中佔有那麼重要的地位,台灣成為與世界接觸的前緣而不是偏遠的一個荒島。
全書以大量精美的水彩插畫方式呈現那個還沒有照片年代的事件與風情,不但有知識性,還具有藝術性與收藏價值,因為全世界從來沒有出版過這樣的書。我們是以「決定版」的心情在做這本書,期待您也以「決定版」的心情來收藏它。
柬埔寨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Cambodia’s Curse: The Modern History of A Troubled Land
7.2 (6 个评分) 作者: Joel Brinkley 译者: 楊芩雯 聯經 2014 - 3 其它标题: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
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布林克里震撼人心力作
繼北韓之後,另一個你應該認識、卻從未深入了解的國家
吳哥窟,充滿神祕的文化韻味,迷人而富有情調
事實上,柬埔寨像是被施了魔咒的苦難國度
上千萬人民困在永無止盡的惡夢裡,早已失去掙扎的氣力……
1970年代,赤柬統治柬埔寨,屠殺200萬人民,等同四分之一人口
1990年代,聯合國接管柬埔寨,各國捐贈巨款,卻進了政府官員口袋
喬‧布林克里的《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點明了柬埔寨的真實面貌,以及導致今日困境的深厚歷史根源。
閱讀這本書,我們得以了解一個國家何以走上歧途,成為現在的樣貌;
歷史又是如何埋下遠因與近果,使其人民沉默迎向苦難,喊不出求救的聲音。
柬埔寨在盜賊統治之下,官富民窮、貪汙腐敗,黑暗勢力籠罩全國,
半數人民患有創傷後症候群,出現極端暴力行為,並直接影響下一代,
潑酸、強暴、毆妻、虐殺等駭人案件,每天在社會各個角落例行上演。
在這裡,金錢比人命重要,只要有利可圖,殺人放火也在所不惜;
上學、考試、看病、打官司、運送貨物等,全都要支付賄金,
沒有錢,一律免談;付了錢,一切合法。
政府砍伐林木、販賣人口、侵占醫療資源、強奪土地,人民生計飽受威脅;
40%的兒童嚴重營養不良、80%的人民過著與千年前無異的原始生活,
這個看不到希望的國家,百姓卻也無力發出怒吼……
微笑的吳哥窟眾神

受苦的柬埔寨人民
你給我天堂,也給我地獄
天堂與地獄,原來在這個地方,沒有差別!
血淚交織 真實存在的悲慘世界
不可思議 令人震撼、憤怒又心碎……
吳哥窟是世界文化遺產,每年湧入數十萬各國觀光客;然而吳哥窟所在的國度柬埔寨,卻有全球數一數二的貪汙政府與貧窮人民。離開觀光景點,全國大多數土地低度開發,鄉間居民生活水準低落,無法享有道路、自來水、電力、學校、醫院等現代國家最底線的基礎設施。
在一片貧瘠景象的同時,柬埔寨卻年年接受數億美金外援,大大小小非政府組織都在首都金邊設有辦公室。有了這些錢、這些援助人員的努力,為什麼柬埔寨人的日常生活還是不見重大改善?答案是政治與金錢掛勾,掌權者以常人想像不到的方式,拿走原應屬於全國人民的大部分資源──是大部分,而不是一小部分。
作者布林克里曾赴柬埔寨撰寫赤柬下台後的報導,30年後,他回到柬埔寨,發現柬埔寨人民依舊是世界上最飽受摧殘、虐待的一群人。政府貪贓腐敗,人們身陷其中深深受苦,不賄賂政府,甚至連最基本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都無法享有。多數柬埔寨人生活落後,與千年前無異;而政府官員轉手塞入自己口袋的公款,金額高到難以置信。同時,經歷赤柬時代得以倖存者中,半數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至今仍受折磨──且這份苦痛已傳到下一代,使整個國家偏向黑暗的負面人格。
布林克里以《紐約時報》資深記者經驗,訪談多方決策要角,包括柬埔寨政治人物和企業家、美國大使和參議員、非政府組織派駐當地工作者,以及身處苦難現場的柬埔寨人民,並爬梳大量新聞報導和調查報告資料,寫就20萬字著作,分別以17章詳述柬埔寨經濟掛勾、政治操弄、土地掠奪與開發、非法砍伐森林、醫療與教育貧乏收賄等各個面向。本書筆法引人入勝,描寫出柬埔寨領導人存心造成的國家管理不善;作者運用豐富且深入的報導,勾勒出柬埔寨的真實面貌。包括生存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的人民,以及導致今日困境的深厚歷史根源。
名人推薦
知名作家、資深記者 陳柔縉/專文推薦
深具批判力與解析力,並充滿了如小說般的片段。哀傷處,更加活生生;驚悚處,更加血淋淋。
國際媒體一致好評
柬埔寨名列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至少30%的柬埔寨人只靠不到一美元度過一日,約40%的兒童因為營養不良而發育遲緩……除了證實人民蒙受苦難的數據以外,《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徹底讓讀者認識到富裕國家在這場災難中扮演的角色。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閱讀本書令你憤怒,也令你黯然神傷。布林克里提出強而有力的資料佐證,不帶過度詮釋,多有犀利辛辣的軼聞。他嚴格監督,不對誰手下留情。柬埔寨官員從貪汙腐敗、邪惡到病態的人都有;局外人和捐贈團體要不是漠不關心,就是天真過頭或淪為共謀──有一種是漫無目標、未善盡責任,另一種則是心照不宣。貪汙官員繼承赤柬惡行,為了利益虐殺人民。柬埔寨人困在永無止盡的惡夢裡,被動消極且逆來順受,幾乎要被世人所遺忘。布林克里以發自內心深處的同情與憤怒,再一次給了我們見證。
──前美國駐中國大使暨外交關係理事會主席,洛德(Winston Lord)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一書歷經多個月的田野調查以及數百次訪談,沉著剖析今日柬埔寨權位和貪汙的運作方式,令人聞之心傷。布林克里從未忘記要站在受害者的角度,這本書尖銳深刻、發自真誠且具有說服力。
──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榮譽教授,錢德勒(David Chandler)
發人深省……布林克里1980年採訪柬埔寨難民的報導,贏得了普立茲新聞獎。他訪問握有權勢的國家要角與外交人員,談及政治、法庭審判、醫療、土地開發、森林與學校教育,剖開柬埔寨的底層,將細節一一梳理成扣人心弦的論證。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布林克里裁剪出清晰脈絡,描述這個名列世界上最為殘酷貧窮、亟待外界伸出援手的國家,其領導人自私自利、令人困惑的政治,以及充滿暴力的社會生活。
──《外交期刊》(Foreign Affairs)
引人入勝……一個關於欺騙與貪汙,發人深省的故事,文句敘述別具動人風采。
──《美國利益雜誌》(The American Interest)
布林克里以新進年輕記者之姿,在1980年憑著柬埔寨難民危機的報導贏得一座普立茲新聞獎。三十年後重返舊地,如今身為史丹佛大學新聞學教授的布林克里,慎選鑽研主題……極佳地展現洪森行政體系已釀成許多柬埔寨人的災難。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一本精采且富有文學性的報導文學作品。
──《出版人週報》(Publisher’s Weekly)
關於柬埔寨的絕佳敘述,描寫其根源於歷史的貧窮,因越戰更加惡化,至今顯然如故。
──《柯克斯書評》(Kirkus)
令人心碎卻至關緊要的現況報導,此地人民理應獲得更好的生活。
──《書單》(Booklist)
覺醒才能終止詛咒/陳柔縉
這個國家的人不喜歡孔雀,千萬不要去那裡開工廠、做生意,設計個有孔雀的商標。
這個國家的人民多信仰佛教,所以,他們不喜歡大聲講話,爽朗的哈哈大笑到那裡會變得有點不太禮貌。
入了這個國境,看見無邪的可愛兒童,也別想摸他們的頭,否則就犯禁忌了。
這個國家有世界遺產,十二世紀留下的吳哥窟,巨大的岩石完美堆積,沒有一根釘子,任何人站在那裡,都要為七、八百年前王朝的能力和鼎盛,發出讚嘆。
以上是讀一般介紹柬埔寨的書,會得到的親切資訊,像從旅遊中心拿到的旅遊導覽一樣,總是有最漂亮的風景和最親切的國民笑顏。這類書會說,柬埔寨的政治體制是王國,已逝的老國王西哈努克「功勳卓著」,娶了法國和柬埔寨的混血美女,他「多才多藝」,喜歡體育、藝術,會創作歌曲;又會說,首相才握有實權,是真正的國家領導人,現任首相洪森在位快三十年,「愛讀書,鑽研理論」。
但是,這本《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不講這些味道偏甜的民俗風土,也不用社交辭藻去吹捧政治人物,反而形容洪森「沒受過什麼教育,既聰明又殘忍」,是「一位狡猾的前赤柬師長」。筆下對老國王西哈努克也不客氣,指他「喜歡在痛罵貪汙者的同時,過著難以想像的奢靡生活,而他的財富來源一直是個謎。」並引用九○年代美國國務卿貝克的助理親眼所睹,早上十點,僕役為西哈努克國王遞上香檳,「他彎腰倒了一杯給狗喝,行為跟路易十六沒有兩樣。」
作者布林克里是美國知名的國際記者,三十幾年前曾赴柬埔寨,揭露赤色高棉大屠殺後難民的苦境,獲得普立茲國際報導獎。相隔快三十年,他再度深入柬埔寨,花了兩年的時間,採訪了兩百多位國際組織派駐柬埔寨的外國人、柬埔寨官員和民眾。資深記者功力非凡,全書不似平板資料彙整的國情報告,而是深具批判力與解析力,並充滿了如小說般的片段。哀傷處,更加活生生;驚悚處,更加血淋淋。
一九五三年結束法國的殖民統治後,柬埔寨至今經過幾個戲劇般轉換的階段,以統治者來大略區分,先是老國王西哈努克,而後是龍諾將軍、紅色高棉的波布、韓桑林,到今天的洪森,他們背後各有不同的國家支持,包括中國、美國和越南;柬埔寨猶如虛弱的掌中布偶,其間的換手,無不經由無止盡的戰鬥、燒殺與政變,近代柬埔寨人民的苦難可想而知。波布掌控的三年半,更有兩百萬人遭到屠殺,等於每四個國民就有一個被殺,結果,柬埔寨損失了八○%的老師和九五%的醫生。近代國家中,再沒有比柬埔寨更悲慘的了。
一九九三年,聯合國出馬了,給了柬埔寨民主選舉的制度,一切似乎要步上康莊大道,然而,民主空殼裡頭,卻包裹著暴力和獨裁,每次大選都有人要死於暗槍。作者多次提到一個典型的場景,兩個騎摩托車的人,戴著黑色頭盔安全帽,拿著槍,殺了揭弊的記者或反對黨的幹部。而國際懷著救贖心理的捐款,也往往提供貪汙溫床更滋養的肥料而已。柬埔寨人民仍在黑暗深淵裡。
一九九七年,台灣首次民選總統的第二年,金邊一場反政府的集會,被丟了幾枚手榴彈,有孩童的臉瞬間炸開,大人被炸成兩半。在場有一位美國共和黨的人也受傷了,聯邦調查局探員飛去追查。多人指證丟手榴彈的人從現場政府警衛隊伍中出來,又被開道掩飾躲回去。聯邦探員追到最後,跟現場指揮的少校對質。探員問少校當時人在何處,少校否認他在隊伍中,探員拿出照片,少校啞口無言,只剩忿怒,突然,房門開了,一列警衛隊轟然衝進來,一陣亂聲,他們身上全掛著手榴彈、機關槍、突擊步槍,護在少校的身後。
作者除了訪問聯邦幹員,得到如電影般的駭人情節,也到農村訪問老百姓,追查社會結構的弊病。有人幫軍官盜捕保育類動物穿山甲謀利,路上穿山甲抓破袋子逃走,軍官火大,找來爪牙把這個人淋了汽油、點了火。嚴重燒傷的男人被轉送進大醫院,醫生告訴家屬傷口需要清創,必須付醫生一百美金,傍晚又加到一百五十,男人的太太哭出來,說她沒錢,醫生說,那不必清傷口了,邊說邊脫掉手套,然後走人。家屬再沒看過這位醫生,他們把痛到哭不停的男人包起來帶回家,第二天他就離開人間了。
這本書講了很多悲哀的故事,解析近一、二十年來柬埔寨的政治暴力、司法黑暗、官商勾結、強奪人民土地,看醫生,被索紅包,連小孩子上學,老師也天天跟小學生要「贊助費」。
近代亞洲國家多被列強侵略殖民過,但也為千百年停滯的農鄉狀況注入現代文明的契機,最可貴的是帶來新式教育。明治初期,日本馬上覺悟,拚命學習西方,大興基礎教育。過了三十年,日本統治台灣,也鼓勵孩童入學。太多台灣學生都因為日本老師不厭其煩,再三到家裡勸說父母,才能受教育。第一代學生當上醫生和老師,扭轉身分地位和財富後,台灣人慢慢瞭解教育的價值。二○年代掀起的爭權抗日行動,也來自這樣的知識基礎。
日本給台灣人一個金字塔式的教育結構,文盲大幅下降,英國給殖民地印度的就不同了,反金字塔式,設很多大學,看似漂亮,卻只是培育了菁英階層。法國對於柬埔寨,則更糟糕了,如本書所說,一九三○年代,法國人才創辦第一批高中和初中,而且全數集中在金邊,「法國占領者對於為了更好的柬埔寨社會而教育下一代並不感興趣」。到今天,柬埔寨也未施行義務教育。
這個國家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讓人嘆息,簡直不知道從哪一點救起,國家才能走上正常成長的路。
近一、兩年,財經新聞總把柬埔寨捧成投資致富的新天堂,但柬國裡,誰賺走了錢?中國元朝的周達觀在十三世紀末出使到柬埔寨,他看到人們以竹蓆為牆,棕櫚葉為屋頂,在戶外升火,用瓦鍋煮食,「就地埋三石為竈」,本書作者所見仍然一樣,千年真真如一長夜。柬埔寨政經社結構性的問題還待時機解決。
受苦的柬埔寨,必須人民先受教育,因教育而能覺醒,擺脫對外國的依賴心,自己推翻獨裁,才有可能從惡性循環的漩渦爬出來。去年夏天的選舉作弊,引發強烈抗議,年底並有工人大規模示威,逼迫當權者略有讓步,取消集會禁令。祈禱這不是一次性的火花,有一天,柬埔寨的人民終於掌握住了自己的命運。
柬埔寨史(第4版) [图书] 豆瓣
A history of Cambodia
作者: [美] 大卫·钱德勒 译者: 许亮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 8
《世界历史文库:柬埔寨史(第4版)》内容简介:柬埔寨,旧称高棉,是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的一个国家,首都金边。该国西部及西北部与泰国接壤,东北部与老挝交界,东部及东南部与越南毗邻,南部侧面向暹罗湾。柬埔寨是东南亚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亦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贫。
歐亞帝國的邊境 上:衝突、融合與崩潰,16-20世紀大國興亡的關鍵 [图书] Goodreads
貓頭鷹 2020 - 6
來自邊境的警告<br /><br />你知道嗎?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為止,無數戰爭與世界危機,全都爆發於帝國的邊緣。從波羅的海到日本海之間,克里米亞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以及韓戰,皆爆發在這些邊境熱點,甚至冷戰的開始與結束也是如此。<br /><br /><br /><br />歷史悠久的大帝國<br /><br />近五百年來,歐亞大陸上曾有過五個大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俄羅斯帝國、鄂圖曼帝國、伊朗帝國以及清帝國,他們在不斷變動的軍事邊境上進行擴張,並以戰爭、外交和文化手段彼此對抗,而受統治的臣民也努力維繫自身文化、捍衛自主權。這些帝國的統治相當實際且有彈性,懂得利用征服、移墾、改宗與收編菁英來讓帝國延續。不過,既然各大帝國能在歐亞邊境上彼此對抗好幾世紀,又為何在進入二十世紀後,短短十年間一一崩解?<br /><br /><br /><br />轉型失敗的後果<br /><br />在波羅的海東岸及南岸地區、多瑙河中下游地帶、東歐大平原、高加索地峽、外裏海地區及內亞草原,帝國在這些邊緣交錯之地遭遇軍事上的失利,各自開始進行無數改革。為了維持統治,帝國開始接受西歐的憲政思想、軍事改革、文化實踐和經濟滲透,也建造超越族群的帝國意識型態,但接受新思想的人民卻無法再認同帝國的統治和制度,最終導致它們都在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三年間因為革命和戰爭而相繼瓦解。<br /><br /><br /><br />生活在帝國的邊緣<br /><br />有帝國就有邊緣,我們生活的臺灣,也長期處於帝國的邊緣,從明、清到中國皆可說是如此。在邊緣地帶有文化交流,更有許多文明衝突,在一次次的軍事征伐裡,不見得能促使族群的融合,而可能把各具特徵的族群區隔開來。舊帝國已經在上世紀崩解,新的無形帝國仍在繼續,邊緣究竟等同於失去資源,或是更具彈性與生存力,都值得我們從前人的經驗一一驗證。
歐亞帝國的邊境 下 [图书]
The Struggle for the Eurasian Borderlands
作者: Alfred J. Rieber 译者: 李易安 貓頭鷹 2020 - 6
來自邊境的警告

你知道嗎?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為止,無數戰爭與世界危機,全都爆發於帝國的邊緣。從波羅的海到日本海之間,克里米亞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以及韓戰,皆爆發在這些邊境熱點,甚至冷戰的開始與結束也是如此。



歷史悠久的大帝國

近五百年來,歐亞大陸上曾有過五個大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俄羅斯帝國、鄂圖曼帝國、伊朗帝國以及清帝國,他們在不斷變動的軍事邊境上進行擴張,並以戰爭、外交和文化手段彼此對抗,而受統治的臣民也努力維繫自身文化、捍衛自主權。這些帝國的統治相當實際且有彈性,懂得利用征服、移墾、改宗與收編菁英來讓帝國延續。不過,既然各大帝國能在歐亞邊境上彼此對抗好幾世紀,又為何在進入二十世紀後,短短十年間一一崩解?



轉型失敗的後果

在波羅的海東岸及南岸地區、多瑙河中下游地帶、東歐大平原、高加索地峽、外裏海地區及內亞草原,帝國在這些邊緣交錯之地遭遇軍事上的失利,各自開始進行無數改革。為了維持統治,帝國開始接受西歐的憲政思想、軍事改革、文化實踐和經濟滲透,也建造超越族群的帝國意識型態,但接受新思想的人民卻無法再認同帝國的統治和制度,最終導致它們都在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三年間因為革命和戰爭而相繼瓦解。



生活在帝國的邊緣

有帝國就有邊緣,我們生活的臺灣,也長期處於帝國的邊緣,從明、清到中國皆可說是如此。在邊緣地帶有文化交流,更有許多文明衝突,在一次次的軍事征伐裡,不見得能促使族群的融合,而可能把各具特徵的族群區隔開來。舊帝國已經在上世紀崩解,新的無形帝國仍在繼續,邊緣究竟等同於失去資源,或是更具彈性與生存力,都值得我們從前人的經驗一一驗證。
哥萨克在黑龙江上 [图书] 豆瓣
Казаки на Амуре
作者: 谢·弗·巴赫鲁申 译者: 郝建恒 / 高文风 商务印书馆 1975 - 7
《哥萨克在黑龙江上》写于1925年,是一本叙述十七世纪沙俄扩张主义分子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的通俗历史著作。本书从1643年以波雅尔科夫为首的第一批沙俄侵略者侵入黑龙江流城开始,一直写到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缔结。
阿穆尔边区史 [图书] 豆瓣
История Амурского края. (Как русские завладели Амуром и как на нем утвердились)
作者: (俄)冈索维奇(Е.В.Гонсович) 译者: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研究室 商务印书馆 1978 - 1
本书作者Е. В. 冈索维奇是沙俄时代布拉戈维申斯克(即海兰泡)的一个历史教员, 曾讲授过阿穆尔(即黑龙江)边区史。本书是他在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于1914年在海兰泡出版。
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却写了近三百年沙俄扩张的历史:从十六世纪沙俄越过乌拉尔山东侵开始,一直写到十九世纪中叶,沙俄侵占我国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大片领土为止, 着重写了沙俄侵占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本书是为沙俄侵略扩张政策服务,为沙俄侵占我国黑龙江流域辩护,向俄国人民灌输“侵略有理”反动思想的所谓一本通俗历史读物。
作者站在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立场上,竭力为沙俄侵略分子评功摆好。他慨叹俄国人只熟悉那些衣着华丽的西欧殖民主义者,而不知道那些为沙俄侵占了远东大片领土的“身穿原色粗呢外衣和至多是天鹅绒男长衣,腰系宽缎带,头戴貂皮帽的勇士”。于是作者对十七世纪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殖民强盗波雅尔科夫、哈巴罗夫、斯捷潘诺夫等和十九世纪的侵略分子穆拉维约夫、涅维尔斯科伊、英诺森等都立了专章,大肆吹捧。妄图在俄国人中间为这些侵略者“树立非人工的纪念碑”。此外,作者对沙俄侵华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极尽歪曲、篡改之能事。
日俄战争 [图书] 豆瓣
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 Из дневников А. Н. Куропаткина и Н. П. Линевича
作者: [苏俄] 国家中央档案馆 译者: 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翻译组 1976 - 11
《日俄战争》一书是苏俄国家中央档案馆于1925年根据有关资料编辑出版的。
全书分三个部分:一、战前;二、战争;三、附件。第一部分包括帝俄前陆军大臣、日俄战争期间俄国对日作战部队第二任陆海军总司令(1904 年末——1905 年3 月)库罗巴特金撰写的札记《满洲悲剧的序幕》,这个材料是他根据自己九十年代初的日记整理补充写成的。第二部分赴战争后期俄国对日作战部队陆海军总司令(1905年3月一1906年2月)利涅维奇的日记摘抄。第三部分收入了尼古拉二世的亲信别卓布拉佐夫等人的奏疏、节略
和他们之间的来往公函二十二件。
现在译出的是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二部分从略。第三部分中又删去库罗巴特金的讲话记录一件和利涅维奇的公函两件。
库罗巴特金的《满洲悲剧的序幕》和别卓布拉佐夫等人的奏疏、节略、公函,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帝俄统治集团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为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而进行的一系列罪恶活动的内幕。
滨海省1856-1898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翁特尔别格(П.Х.Унтербергерд) 译者: 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研究室 商务印书馆 1980
俄中战争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乔治·亚历山大·伦森(George Alexander Lensen) 译者: 陈芳芝 商务印书馆 1982 - 10
白山·黑水·海东青——纪念金中都建都860周年特展 [图书] 豆瓣
作者: 首都博物馆 / 黑龙江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2013 - 8
本书以首都博物馆和黑龙江省博物馆合作举办的“白山黑水海东青—纪念金中都建都860周年”展览为基础,收录文物260余件,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翔实的资料,展示了我国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在兴起、发展及其促进边疆地区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和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南斯拉夫简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斯蒂芬·克里索德 / 亨·克·达比 译者: 黑龙江大学英语系翻译组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76 - 10
本书原系英国海军情报处组织编写,供军事人员使用,后经增补编订,另行出版。中译本根据剑桥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本译出。
蒙古高原考古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普·巴·科诺瓦洛夫 译者: 陈弘法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6 - 8
讨论这些遗存的论文对于我国北方、西北、东北考古学界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考古类图书虽不是直接面向广大读者,但针对性强主要用于高校师生、研究院所及考古爱好者。目前图书市场很难找到关于蒙古高原考古研究类的图书,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填补空白之作,也会取得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普·巴·科诺瓦洛夫著的《蒙古高原考古研究/北方民族史译丛》收入苏联、蒙古、匈牙利考古学家撰写的有关蒙古高原考古的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片断,共计25篇。
蒙古高原指现今的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部,我国的内蒙古、宁夏、新疆,哈萨克斯坦东部。蒙古高原考古中发现的各类岩画、鹿石、方形墓、匈奴墓葬和腰饰牌、突厥石雕像、围墙、墓葬和如尼碑铭以及匈奴、回鹘、契丹、西夏蒙古的古城古村,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北方各民族——东胡、匈奴、鲜卑、契丹、回鹘、突厥、西夏、蒙古等在古代和中世纪留下的遗存。这些遗存对于我国研究这些民族的历史以及社会经济、生活习俗的学者们具有极大的实际价值。
而发现于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等地的不同考古遗存,在我国境内北部、西北部、东北部各省区也均有发现。因此,讨论这些遗存的论文对于我国北方、西北、东北考古学界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夹缝中的六国 [图书] 豆瓣
The Lands Between: A History of East-Central Europe Since the Congress of Vienna
作者: (英)艾伦.帕尔默 译者: 于亚伦 商务印书馆 1997 - 11
本书是一本中东欧地区史。书中详细地叙述了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六国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的战后1968年的历史,由于作者是从这个地区各国各民族人民历来遭受邻近大国德、意、奥、俄的侵略、兼并、凌辱,到起而反抗、争取民族独立为主题来写作的,因而本书也涉及了这些“夹在中间的国家”与邻近大国的关系史,其中包括苏联与东欧之间的内幕情况。书中的主要内容有:东欧各国民族复兴运动的发展;摆脱异族统治、大国控制,建立民族国家;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各国所作出的反应;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到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影响;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经过情况等。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对重要的历史人物也作了扼要的介绍。本书所提供的史料,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东欧的历史与现状,以及苏联与东欧的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创建日期: 2023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