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三年想閱讀的書目

Zeitgeist

Zeitgeist @Zeitgeist

45 本书  

二零二三年讀書計劃:八十本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图书] 豆瓣
東南アジア:多文明世界の発見
作者: 石澤良昭 译者: 林佩欣 八旗文化 2018 - 6
東南亞型的歷史是以「森林、水田及海」為基礎,
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
深耕吳哥研究五十年的學者,
從佛像與碑文考古中解讀出繁榮與衰退的訊號,
呈現東南亞夾在「中印」之間,
吸納並消化、非線性發展的多文明世界。
常見的東南亞史,多採取國別史和民族史的視角,而缺乏通觀該區域的文化或文明的著作,也更多聚焦在歐洲人進入東南亞之後的歷史。甚至,「東南亞」一詞也是歐洲人的發明。
那麼,古代的東南亞史是什麼樣貌?對於沒有留下文獻的文明,如何從遺跡建構出偉大王朝的歷史?而作為一個夾在印度和中國兩大古文明之間的區域,東南亞型的文明是什麼?而我們又該如何認識?
一八六六年,在首度對吳哥遺址進行科學調查的法國考察團中,一位考古學家後來回想初次見到吳哥窟時的情景,讚嘆道是「超越最壯麗的夢境的存在」。
本書作者從一九六○年代開始進入柬埔寨吳哥遺址的現場從事考古調查,親手「觸摸」歷史,並將其對吳哥王朝史的建構,透過考古和人類學「通觀」東南亞型的多樣性歷史文化及文明特質,濃縮在本書當中。
東南亞地區存在著多樣的文化、人種、語言、宗教、社會組織,甚至政治體制,這是它多元文明的外在表現。不過在氣候風土、生活型態與文化的核心精神上仍具有一致性。東南亞型的歷史是以「森林、水田及海」為基礎,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長篇生活故事,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豐富自身傳統,不以時間為主軸的文化史。
■東南亞史並非「直線進步發展」的歷史,而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新舊並陳,豐富自身內涵的歷史。
東南亞的歷史不是像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的直線性「伴隨進步和發展的歷史」,而是一部自我成長的歷史,精神文化的深化史。它並非一般認知的歷史發展模式:即隨著持續改變、克服各種困難後帶來進步、革新的過程;而是不以時間為主軸的文化史,一部與自然環境共生的長篇生活故事。
東南亞受惠於自然環境的恩澤,保持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並選擇性地接受了印度和中國的思考與技術,當作文化或制度的拼布,補強了在地既有的文化核心,開發出自身獨特的文化。
但是,雖然東南亞作為海上交易的中繼地,自古以來具有眾多人群往來的開放性,一邊積極地接受從外部來的文化,並以自己的方式改造、融合,卻沒有積極地向其他外部世界傳送東南亞的政治、社會、文化的獨特性。這也是為何東南亞始終很難被周邊地區或國家熟悉的原因。
■跟隨作者的文字腳步進入吳哥遺址,從近代吳哥的發現史開始,建立關於吳哥王朝的完整知識!
散布面積廣達六百公頃的吳哥遺跡群,含有超過一百個以上的世界遺產。在吳哥王朝鼎盛的十二世紀,都城人口成長至五十萬人,已發展出大規模的集約灌溉農業。究竟,蓋了吳哥窟的人是誰?又為何而蓋?
面對著曾如此興盛的帝國,現今我們能掌握的文獻史料卻意外地稀少。當時柬埔寨使用一種椰葉製成的稱為「貝葉」的紙記錄文字,但是因為不易保存,經過戰爭及蟲害後已盡數佚失。
本書透過對遺址的碑刻文、以及中國文獻記錄(例如周達觀)的研究,從吳哥在近代被「發現」的故事開始,對以往令人陌生的吳哥王朝的歷史,從政治、經濟、宗教、建築、美術等等各方面,建構出了豐富且立體的樣貌。
■吳哥王朝為何滅亡、並將雄偉的都城遺留在雨林之中?透過佛像與遺跡的發掘,重新修正吳哥失落文明的真相。
曾如此繁華的都城,為何會滅亡呢?最初發現這些巨大寺廟的人,對此有著眾多的猜想。時至今日,歷經一百年的發掘與探索,我們對於吳哥王朝的理解,已有了長足的進步。
關於吳哥王朝邁向衰亡的說法,長期以來皆以「法國遠東學院」學者們的看法為定見,認為在闍耶跋摩七世(1181-1219)以後,因為屢次內戰再加上大型寺院的工程造成龐大負擔,使得之後國力逐漸轉衰。最終於一四三一年吳哥都城被阿瑜陀耶攻陷,王朝滅亡。此即「建寺衰亡說」。
不過,作者在二○○一年時挖掘出多達二百七十四座佛像,修正了此說。這些佛像證明了十三世紀中葉時吳哥王朝頒布的廢佛令,能被徹底執行,表示王的統治威信和日常政治充分地發揮功能。再加上周達觀於《真臘風土記》中的記載,絲毫不見社會的疲弊,反而呈現無比繁盛的景象。因此王朝應是從十四世紀後半才出現衰落的徵兆,至於原因仍眾說紛紜。
■現在對於「東南亞」的概念,是如何逐漸形成的?亞洲國家該如何看待現今的「東南亞」?東南亞諸國又該走向何方?
「東南亞」一詞的出現,有著特別的意義。因為從近代以來,東南亞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被認知為「東南亞」,而是被冠以所屬殖民國家的名稱,例如荷屬東印度、法屬越南。「東南亞史」原本也是「殖民地學」的一部分。
在印度與中國的陰影下,東南亞一邊被視為「外印度」,一邊則是與「華南」相接。至一九五○年代東南亞諸國獨立,對自身的自然、社會及文化展開調查和研究後,既不屬於印度也不屬於中國,獨立的特定地區「東南亞」的姿態才逐漸為人所知。脫殖民地化的東南亞,於二十世紀後期朝向建設民族國家努力,發展國民經濟。
如今,經歷過全球化的衝擊,已運行數百年的地方傳統社會面臨崩壞的危機,被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東南亞,很難在遵行傳統歷史發展的路線。一九六○年代成立的跨國組織「東南亞國協」(ASEAN)未來的發展值得關注。
■吳哥王朝──政教合一、水陸並進的帝國
◎政教合一
吳哥王朝基本上是以王(跋摩)為中心的君主制政體。但是王的權力並不強勢,有相當程度依靠婆羅門集團(國師)的宗教權威支持。故此,建築巨大寺廟,也是一種政教合一、鞏固王權的必要手段。
◎以農立國
吳哥是以集約稻作農業為立國基礎的國家。他們修築蓄水池(巴萊),開鑿運河,一方面藉由水網和海外通商,另一方面也藉此進行灌溉,化沼地為良田。
◎受印度影響的文化
吳哥王朝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很深。不只上層通用的文字主要是梵文,就連宗教、法律等各方面,也都受到印度的影響。吳哥人崇拜印度神祇梵天(四面佛),為之修建宏偉的寺廟,但上座部佛教也有很強的勢力,並且一直流傳至今日的柬埔寨。
◎吳哥王朝的法律制度
法律主要是用來處理土地所有權的糾紛。王底下設有審判官,負責處理較大的訴訟事務,一般的糾紛則由地方的郡長村長等來解決;如有遇到重大事件時,王本人也會親自進行聽訟。
◎吳哥王朝的建設
在吳哥王朝的建設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王道」與「巴萊」。「王道」是以首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快速道路;「巴萊」則是修築在要城或是寺廟周圍,用以儲水的巨大蓄水池。無論王道或是巴萊,都需要龐大的人力來興建維持,由此可知,吳哥在當時已經擁有了高度密集的人口,以及強大的動員能力。
西方突厥学研究文选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浩 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20 - 10
一窥突厥汗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若干重要历史问题
内容简介:
作为商务印书馆“突厥学研究丛书”的第一种,《西方突厥学研究文选》既是一部突厥简史—— 读者从中可以管窥突厥汗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若干重要历史问题,也是20 世纪西方突厥历史研究的一部学术史,可以借此了解西方学者研究突厥历史的路径和范式。作为该领域内的第一部“文选”,我们希望《西方突厥学研究文选》能对读者了解突厥汗国和突厥语人群的历史有所裨益。
本书所收9 篇文章和1 篇书评,都是介绍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德国、美国、俄国和土耳其。这些国家都有研究突厥历史和语言的深厚传统。当然,中国学者对突厥的研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考虑到对于国内读者来说,汉语文献相对容易获得,所以就没有将其纳入本书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一取舍,也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外国学者在研究突厥和突厥语人群历史时的关怀和问题意识,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伊本‧巴杜達遊記 [图书] 豆瓣
The Travels of Ibn Battutah
作者: 提姆.麥金塔.史密斯(Tim Mackintosh-Smith)編 译者: 苑默文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5 - 4
★作者行腳里程數是馬可.波羅三倍之多;真實性與正確率更勝馬可‧波羅遊記。
★十四世紀旅人書代表作,一部浪跡天涯二十九年、行腳四十多個城市、7,500英哩的遊記,深入伊斯蘭世界的最佳捷徑。
★獨家附贈伊本.巴杜達旅行精美地圖。
★前台灣伊斯蘭研究學會理事長林長寬教授,專業導讀、審訂。
睜開你的雙眼,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
好的故事讓世界因此與眾不同
伊本.巴杜達:「能夠在大地上遊歷探索就是我今世所求。」
趣味盎然的冒險旅程,以穆斯林之眼記錄世界的脈動與吐息
十四世紀的傳奇旅人伊本‧巴杜達,最初為實踐伊斯蘭信仰前往麥加朝聖,二十一歲時從家鄉摩洛哥的丹吉爾啟程。他僅靠步行、馬匹、駱駝和船筏旅行二十九年,足跡遍及阿拉伯半島、印度、蘇門答臘、中國、非洲、歐洲等地。
這本遊記由伊本‧巴杜達口述而成,涵納他飽覽的奇觀美景與遭遇的歷險故事。這是一趟波折不斷的旅程,他曾因法學家身分而受重用,享盡統治者贈與的金銀華衣,但也曾在海上被盜賊洗劫一空,只剩一條褲子可穿。
他踏遍繁榮大城與荒蕪沙漠,親眼見證奇人異事,品嚐各地的美食佳果,以穆斯林的身分和異文化互動、交流。伊本‧巴杜達的抄寫員保留他饒富人性的語句,寫成中世紀世界各隅珍貴的風俗紀錄。
引進西方世界後引發熱潮,行腳里程數長達馬可.波羅的三倍
《伊本‧巴杜達遊記》在十四世紀成書後,就在穆斯林世界廣受歡迎,但直到十九世紀初才被引進西方。法文版上市後,西方學術界開始投入遊記內容的研究與考證,發覺其真實性與正確率超越馬可‧波羅遊記,里程數更是馬可‧波羅的三倍。
本書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另有許多相關研究或旅行文學的著作出版,更被製成兒童讀物,伊本‧巴杜達的旅程成為精彩的床邊故事,世代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與冒險精神。
此簡明版本的編者提姆‧麥金塔‧史密斯長年旅居葉門,熱愛旅行與世界文化,他去除全本中龐雜、零碎的段落,輯成這本完整呈現伊本‧巴杜達重要旅行見聞,又不失個性與溫度的遊記。
「所有的異鄉人都流著同樣的血液。」
儘管《伊本‧巴杜達遊記》距今已近七百年,書中所描繪的景物或消逝、或留存,旅行的樣貌卻從未改變。在旅途中,伊本‧巴杜達曾加入熱鬧非凡的商隊或行軍隊伍,也曾咀嚼著寂寞獨自前行。他滿懷熱忱地追尋信仰,探索未知的土地,卻又時時惦記家鄉。他接觸與自身背景大相逕庭的文化習俗,卻又在其中看見認同的價值觀。
所有旅人都在異地面臨拉扯,都共享近似的情感,而正是這份相同,將我們與這位真誠的旅行家連接起來,使他有如你我的摯友。他歷久彌新的迷人旅程,每次閱讀,都是一趟心靈的出走。
大月氏 [图书]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谷仲男 译者: 王仲涛 商务印书馆 2017 - 3
《大月氏——寻找中亚谜一样的民族》一书是考古学家小谷仲男先生实地考察月氏民族遗迹的一本考古兼散文通俗阅读书。在这本书中,序章,第一章、第二章主要是论述中国西北边境出现的游牧民族月氏。第三章介绍在阿富汗北部发现的真正的希腊人城市阿伊哈努姆的发掘成果,同时涉及西迁后月氏的情况。第四章和第五章论述的是在即将兴起和刚兴起后的贵霜王朝的问题。第六章和第七章是1996年作者造访苏联中亚时记得旅行日记中的要点。最后一章系从考古学的角度考察月氏,重新审视月氏与贵霜的关系。
遊牧民的世界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韓]金浩東 译者: 鄒宜姮 八旗文化 2018 - 2
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

教科書都說他們野蠻殘暴、毀壞中華文明!

但事實上,他們才是橫跨歐亞大陸的文明創造者──

結合地圖+年表+史料,96篇遊牧民歷史主題的權威研究

首部以中央歐亞為舞台,全面記錄兩千年草原文明變遷

教學與研究必備──第一本全彩圖解中央歐亞史!

【市面唯一!結合中亞史、中國史、世界史,教學與研究必備!】

◆台灣首部──中央歐亞史主題的全彩地圖集

◆深入淺出──介紹橫跨歐亞大陸東西方的遊牧民族二千年史

◆打破中國中心看歷史──教科書的「反派角色」成為世界舞台的主角

◆引進韓國史學家視角──借鏡韓國對歷史教育推廣的重視

【以騎馬遊牧民為主角,翻轉你對中國史與世界史的認識!】

•匈奴帝國與漢帝國一北一南抗衡,不是個只懂騎馬打仗的國家!

匈奴帝國並不完全依賴遊牧生活,也包括了為數不少的農耕民,是一個同時與中國文化、歐亞大陸西部文化有著密切接觸的草原政權。

•「五胡十六國」與「南北朝」被中國史書歸類為國家分裂的時代,說法不準確!

這種說法呈現了中國史書以中國史為本位的問題,立場偏頗。事實上,在四到六世紀中央歐亞整個區域、包含遊牧民族的民族大遷徙時代,漢人的勢力縮小到淮水以南,而中央歐亞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則從蒙古草原擴大到中國北方一帶。

•東突厥歸降、設立羈縻體制,唐太宗「胡越一家」的心意只是一場騙局!

「羈縻」原指控制牛和馬的繩子,羈縻體制可視為唐太宗主動統合、支配異族的的手段。而被稱為「突厥降戶」的人超過一百萬,就管束在「羈縻」體制下,實與「胡越一家」的說法有所出入。

•與中國歷代王朝有所接觸的遊牧民族並不全以漢化為目標!

女真的金世宗就反對女真社會過分漢化,曾積極推動女真本位主義的相關政策,例如為了恢復女真人固有的精神與風氣,每年舉行狩獵活動、透過熟悉軍事技術來加強尚武精神。

•「世界」這個超脫居住區域或文明範圍的概念,就誕生於蒙古治世!

西元十三到十四世紀,以蒙古治世和大旅行時代為背景,成就了空前絕後的文化大交流,世界地圖的出現、世界地理和世界史相關的書籍也相繼出版。而這現象與忽必烈統治時代推進國際貿易事業、蒙古帝國的地圖繪製相應擴展有關。

【透過全彩圖解地圖與年表,深入淺出重現草原文明演變!】

多年來我們一直都是以所謂的中國中心看歷史,從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到女真與蒙古,都只是中國史舞台的配角。如今終於有一本以遊牧民為歷史主角、以中央歐亞為地理中心的的歷史敘述,原本的西域、新疆,如今站在歷史地理的中心,傳統教科書的地理中心(西安、洛陽、北京)反而變成了邊陲。

所謂的「中央歐亞」——「亞細亞的中央」雖然是一個地理上的用語,但同時也包含了歷史、文化的概念,若是要用一句話描述中央歐亞的特徵,「遊牧─綠洲文化圈」就是最適當的定義。中央歐亞草原既是絲路的中心區域,同時也是巨大遊牧帝國的故鄉,因此對周邊的文明影響深遠,成為歷史上不容忽視的重要文化圈。

本書作者金浩東是韓國中亞學會會長、也是全球知名的中央歐亞史專家,著述甚豐,本書是他第一次面向一般讀者書寫的歷史普及作品。事實上,單純用漢文史料,無法呈現中央歐亞的真實圖景,因此金浩東廣泛利用突厥、滿、波斯、漢、英、土、俄以及德、日等語言資料,勾勒出中央歐亞的政權、國家間此消彼長和最後轉化政體的歷史。

本書研究範圍橫跨歐亞大陸東西方,從西元前分布歐亞大陸東西方的斯基泰人和匈奴人寫起,一直寫到19世紀中後期、中央歐亞世界被兩大強權(清、俄羅斯)納入勢力範圍為止。全書結構分成五大章、共96個研究主題,言簡意賅,涵括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並以地圖、年表、史料圖片呈現中央歐亞史的豐富文明。
创建日期: 2023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