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德国古典哲学”
全部 | 书籍 (105) | 影视 (1)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世界时代 [图书] 豆瓣
Die Weltalter
作者: [德]谢林 译者: 先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3
从1810年开始构思写作的《世界时代》是谢林自许的其整个哲学的“代表作”(Magnum Opus),尽管这部著作在他活着的时候从未以完整成书的形式出版。在长达十八年的时间里,谢林一直试图以“世界时代”的形式对自己的哲学体系作出最终的决定性的阐述,并为此创作了二十多份不同的书稿。这个计划最终搁浅,“世界时代哲学”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否定哲学-肯定哲学”或“神话哲学-天启哲学”的奠基性导论。谢林《世界时代》的二十多份书稿绝大多数已经遗失或毁于战火。本书收录了该书1811年和1813年的两部已正式排印的原稿、1814年的第81号手稿、以及1815年的残篇,这是国内外学界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世界时代》文本辑录。在《世界时代》这部著作里,谢林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框架,刻意地用一种夹杂着历史叙述与辩证法推演的语言阐述了上帝和人在永恒和时间之内的命运:从自身内部的不同本原之间的纠缠和斗争出发,通过斗争和分离,让一切各安其位,统一在唯一的绝对精神之下。在这个过程中,谢林几乎讨论了所有重要的哲学问题,其中关于“神性”、“存在者-存在”、“自由”、“恶”、“时间”的论述尤其具有无与伦比的深刻性和重大影响。因此,无论是就谢林的主观意愿而言,还是就客观影响而言,《世界时代》都是整个谢林哲学的核心枢纽,对于理解谢林的早期哲学和后期哲学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 [图书] 豆瓣
Between Kant and Hegel: Lectures on German Idealism
作者: [德]迪特•亨利希 译者: 乐小军 商务印书馆 2013 - 4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讲座》是著名学者迪特•亨利希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讨论了德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的思想观念,包括康德、雅各比、赖因霍尔德、舒尔策、费希特、荷尔德林、黑格尔等。作者关注的主题是从康德的先验哲学到黑格尔的观念论的转变过程,准确地说,是关注那个时代出现的不同的主体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传承、批判关系。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Between Kant and Hegel: Lectures on German Idealism
作者: [德]迪特·亨利希 译者: 乐小军 商务印书馆 2020 - 7 其它标题: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讲座)(精)/当代德国哲学前沿丛书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讲座》是著名学者迪特·亨利希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讨论了德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的思想观念,包括康德、雅各比、赖因霍尔德、舒尔策、费希特、荷尔德林、黑格尔等。作者关注的主题是从康德的先验哲学到黑格尔的观念论的转变过程,准确地说,是关注那个时代出现的不同的主体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传承、批判关系。
延迟的否定 [图书] 豆瓣
Tarrying with the Negative: Kant, Hegel, and the Critique of Ideology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夏莹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延迟的否定》中文版译后记(待出)
终于将《延迟的否定》彻底的交稿了,深舒一口气的时候,心里多少又有些惶恐。翻译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做好了,大家不过是说原著者的思想深刻,文笔出众,最多不过将译者视为一种中介而已。一旦翻译不好,错误却都在译者身上。总是会说,经是好的,可惜被念歪了。虽然《延迟的否定》已经是我的第三本翻译了,并且最早的那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还获得了相当的好评,但如今将这部沉甸甸的书交出去的时候仍然不能安心。译后记是前几日写得,今天早起突然想给自己留给纪念,于是贴在博客上,算作在无声岁月中留下的一道淡淡的痕迹。
出版于1993年的《延迟的否定》,系统地阐发了齐泽克对于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拉康化解读。这部书被齐泽克的好友巴特勒称之为“恢弘巨制”,并判定为齐泽克众多著作中“迄今为止最丰富的对黑格尔的理解”[1]。也正因如此,这部书极为晦涩难懂,因为齐泽克着意将同样晦涩难懂的拉康思想加入到康德、黑格尔的思想当中,使得原本已经异常沉重的德国古典哲学百上加斤。但这部书却实在是理解齐泽克思想不能跨越的一个门槛。不管是在其早期成名作《意识形态崇高客体》中,还是在其后各色关涉哲学、大众文化以及政治理论的相关著作中,齐泽克的“黑格尔主义”始终作为某种理论的底色侵染在他所有的著作当中,但齐泽克对黑格尔的解读所呈现出来的独特面貌在纯粹理论层面上是如何被推演出来的?这一解读究竟对于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具有着怎样的理论基础性意义?这些问题只在《延迟的否定》中被齐泽克较为系统而理论的阐发出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延迟的否定》是齐泽克思想奠基性的著作。它为齐泽克构建其理论大厦提供了砖瓦,它是齐泽克理论之树的根。
2007年6月,齐泽克造访南京大学,参加了拉康哲学思想的一个研讨会。我也有幸得以与齐泽克第一次面对面的进行交流,之前对于齐泽克的拜物教思想略有研究,但由于时间所限,当时较为熟悉的也仅仅是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崇高客体》。而那个时候江苏人民出版社刚刚出版了一套齐泽克文集,涵盖了他近年来多部重要的哲学与政治理论著作。但在与齐泽克的交流当中,他谈到,就他个人的观点来看,到目前为止,他最为重要的理论著作却是这本《延迟的否定》。正是这次交流促成了我翻译这部著作的意愿。翻译刚刚结束之际,在与出版社沟通过程中,又闻齐泽克新近刚刚完成了一部近一千页的著作,其核心的内容仍然是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阐发,这让我不得不再次强调这部已经翻译完成的著作的重要性。齐泽克是一个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反反复复说着同一件事情的思想家。在其繁杂而曲折的表达当中,很多思想的本质却是不变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才可能从他多样化的理论视角,色彩斑斓的理论兴奋点中理解他所贡献的仅属于他个人的理论思想。
整部书的翻译历时近5年的时间,并非出于本人的懈怠,只是在此期间我有了一年远赴法国索邦巴黎第一大学访学的机会。在仅仅能够携带的30公斤行李当中,除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我随身携带的就是这部《延迟的否定》,它陪伴我远渡重洋,在那里度过了痛并快乐着的一年时光。在齐泽克的理论形成过程,法国当代哲学的熏陶是显而易见的,他师从拉康的女婿和知识继承人雅克-阿兰·米勒,进入精神分析的视域。因此无论是他对精神分析的运用和解读,还是对黑格尔思想的研究都带有着浓重的当代法国哲学的色彩。所以虽然按照国籍的划分,齐泽克应该隶属于东欧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但齐泽克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与他志同道合之人却总是聚集在法国,他与阿兰·巴迪欧,朱迪斯·巴特勒等人的对话始终是法国思想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法国书店的排行榜中,位居畅销书前列的除了巴迪欧的,就是齐泽克的,或者是两者合著的书,二者目前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于是在这一年中,我沉迷于索邦大学的图书馆,参加那里每周都会举行的拉康哲学研习班以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习班,这些对于理解齐泽克的理论来说都是颇有裨益的。当然不能忽略的,还有我在法期间对于巴黎的博物馆所进行的地毯式的搜索和参观。特别是在巴黎当代博物馆中所看到的超现实主义的诸多画作,让我对齐泽克著作中常常谈论的诸如雷内·玛格利特(René Magritte)等人的画作有了最为直观的感受。
翻译齐泽克这部著作是一个极为痛苦的经历,因为他广博的理论视域让人总有目不暇接的感觉。我左右招架,仍感力不从心,常常为了一部电影,一部歌剧,一张画作、一个政治事件,一个南斯拉夫的典故和笑话的准确译名以及相关内容费尽心力。但即便如此,我仍然充满着担忧,因为如果真正能够准确而毫无疏漏的将该著作翻译完成实在需要太多的理论背景:德国古典哲学、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大众文化的最新动态、古典音乐与歌剧的历史,以及当代绘画都是不可或缺的。由于个人涵养所限,担忧之余,也只好找来学界在齐泽克领域中颇有些研究的前辈与同仁,共同帮助我作为最后的修订。中央编译局的孔明安研究员带领他的读书班曾经逐句的对照英文阅读过译稿前几章,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南开大学的莫雷老师也在百忙中为我的译稿提出了修订的建议,让我的修订多了一份保障。我虽参考了诸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但仍然担心在修订过程中挂一漏万。希望我没有辜负这部书所承载的理论厚重。当然希望也终究是希望,究竟如何,只能留待时间的检验。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南京大学的 张一兵教授。当初在我与齐泽克的交流中得知这部书的重要性,随即向张老师表达我试图将其翻译成中文的愿望,当时也仅仅是在会议间歇时的偶然一句,但不久就收到了张老师所寄来的该原版书,并被告知已经购买了版权。就此我才获得了这个学习和研究齐泽克思想的难得契机。虽然译稿最终完成被我“延迟”了两年,希望没有辜负张一兵教授对我的支持和信任。
[1] 巴特勒:《齐泽克宝典》,胡大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页。
康德的遗产与哥白尼式革命 [图书] 豆瓣
L'héritage kantien et la révolution copernicienne. Fichte - Cohen - Heidegger
作者: [法]朱尔·维耶曼(Jules Vuillemin) 译者: 安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本书将现代哲学史中的三个重要环节(以费希特为代表的后康德哲学、以柯恩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阐释学)分别视为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辨证论、分析论、感性论的再次阐释和进一步发展,从而揭示了康德哲学对现代哲学发展的规定性作用。
黑格尔《逻辑学》开篇:从存在到无限性 [图书] 豆瓣
The Opening of Hegel’s Logic: From Being to Infinity
作者: [英] 斯蒂芬·霍尔盖特 译者: 刘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 3
本书是二十一世纪解读黑格尔《逻辑学》的一部经典著作。作者斯蒂芬·霍尔盖特将《逻辑学》视为黑格尔哲学中最为晦涩难懂的文本,称之为“一部牢牢封闭的书卷”。为了向读者打开这本书,作者从近代康德哲学的问题焦点入手,采取开放性的态度,对一个多世纪以来黑格尔研究、特别是《逻辑学》研究的各种进路、各家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对《逻辑学》由以产生的各种语言的、历史的、宗教的“解释学的前提”做了充分的说明,并且准确地定位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其“现象学”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应当把《逻辑学》视为一种揭示了思想之基本范畴和存在之基本结构的“无前提的思维”,放置在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问题发展的广阔脉络之中。为了引发对黑格尔《逻辑学》更广泛的关注和兴趣,作者还典范式地对该书的开篇章节——从“存在”到“无限性”范畴——做了鞭辟入里的文本评注和内容解读,其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丝毫不下于该书其他部分。
德国观念论的终结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瓦尔特·舒尔茨 译者: 韩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 9
《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初版于1955年,是瓦尔特•舒尔茨的教职论文。在本书中,舒尔茨对谢林晚期哲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晚年谢林对于理性与绝对者的关系进行了更彻底的也更艰涩的思辨,谢林晚期哲学绝非一种基督教哲学,而是纯粹的、正统的、继续向前推进着的、 以“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为基准的观念论哲学。相对于德国观念论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峰点的传统看法,他在本书中声称,德国观念论正是在谢林晚期哲学中才达成了最终的形态。谢林晚期哲学中强烈地表现出了理性永远无法把握它的前提和根基,而这也最终宣告了德国观念论这一思想范式的终结。在本书的最后,舒尔茨还继续讨论了谢林晚期哲学的自我中介的范式在克尔凯郭尔、尼采和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回响,试图对谢林那为人所忽视的晚期哲学做出更精准的历史定位。
【名人推荐】
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个“神圣家族”(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里面,谢林扮演着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这个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正确地评估了谢林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功绩和定位,但另一方面,它也暗含着一个贬低性的判断,即认为谢林哲学尚未达到它应有的完满性,因此仅仅是黑格尔哲学的一种铺垫和准备。虽然爱德华·冯·哈特曼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都曾经对“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个近乎僵化的思维模式提出过质疑,但真正在这个领域里面给人们带来颠覆性认识的,乃是瓦尔特·舒尔茨于1955年发表的里程碑式的巨著《德国唯心主义在谢林后期哲学中的终结》。从此以后,学界对于谢林的关注度和研究深度整整提高了一个档次,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趋向于这样一个认识,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谢林才是德国古典哲学或德国唯心主义的完成者和终结者。——先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文版“谢林著作集”主编)
1955年,海德格尔的学生瓦尔特·舒尔茨(Walter Schulz)出版了《德国观念论在谢林晚期哲学中的完成》一书。这部指导性的著作为观念论哲学,尤其谢林的观念论哲学开启了一个尤为独特的研究领域,该领域正是由海德格尔照亮。——劳赫·胡恩(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系教授)
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 [图书] 豆瓣
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über das Wesen der menschlichen Freiheit und die damit zusammenhängenden Gegenstände
8.4 (5 个评分) 作者: [德]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 译者: 先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
《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1809)是谢林生前最后一部正式发表的哲学著作,也是“前期谢林”和“后期谢林”的决定性的分界点。此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尽管谢林从未停止紧张缜密的思考和创作,但他再也没有公开发表任何作品,而是仅仅在大学课堂上讲授自己的哲学思想。
本书曾经长期遭到忽视和轻视:黑格尔认为它仅仅是个别的、孤立的玄思,叔本华指责它是陈腐的神学教义的翻版。直到海德格尔1936年专门开课以之为诠释对象,并且誉之为“谢林最伟大的功绩”以及“德国哲学乃至西方哲学最深刻的著作之一”,它才激发起人们的强烈兴趣,成为谢林众多著作中最受关注的一部著作。
在这部著作里,谢林试图为人的自由提出一个新的形而上学奠基。通过“存在-存在者-存在的根据”的区分,谢林复兴了柏拉图的二元本原学说,以此改造他一直坚持的“大全一体”学说。在这个过程中,谢林的关注点逐渐从“人的自由”转移到“上帝的自由”,由此开启了通向他的后期哲学的大门。
本卷收录的另外两部作品,《斯图加特私人讲授录》(1810)和《谢林和埃申迈耶尔的通信》(1810),相当于谢林本人为《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亲自撰写的阐释和说明,因此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许多细节问题上,对于我们理解这部著作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参考意义。
现实与理性 [图书] 豆瓣
L’effectif et le rationnel:Hegel et L’esprit objectif
作者: [法]让-弗朗索瓦·科维纲 译者: 张大卫 华夏出版社 2018 - 5
《现实与理性——黑格尔与客观精神》一书是享誉世界的黑格尔法哲学专家让-弗朗索瓦·科维纲(Jean-Fran?ois Kervégan)的学术力作,此书集中展示了他在当代哲学语境下诠释黑格尔经典的努力成果。
在书的第一部分,作者主要探讨黑格尔为“法”这一概念所赋予的特殊的哲学含义,并指出这种重新定义与黑格尔对实定法(乃至法治国家)的合理性及其界限的认识有关。
书的第二部分勾勒出近代市民社会作为实定法的实现条件所蕴含的现代生活的活力及其缺陷。
作者在第三部分以对黑格尔与托克维尔之间的无声对话的构建为导引,展示了黑格尔版本的“超越民主”的国家建构。
书的最后部分以西方制度主义的热点讨论为背景,探究了黑格尔法哲学中个体、规范与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图书]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 译者: 李秋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3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本,全部直接从德文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科学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经过了德文编辑者的详细校勘。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译者以其在西方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的深厚学养,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读的康德著作文本,对康德翻译与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德国哲学1760-1860 [图书] 豆瓣
German Philosophy 1760-1860: The Legacy of Idealism
8.4 (5 个评分) 作者: 特里·平卡德 (Terry Pinkard) 译者: 侯振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18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在一段时期内统治着欧洲哲学。它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思考自身、自然、宗教、人类历史、政治和人类理智结构的方式。在这部内容丰富且涉猎广泛的著作中,特里·平卡德将“德意志”的历史——从若干邦国的松散联合演变为具有特色文化的新生国家——同发展中的哲学思想的趋势和复杂性的考察结合起来。他考察了康德因革命性地强调“自我决定”而带来的重大影响,并追溯了这种影响在浪漫主义和观念论中的发展,以及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这些后康德思想家的批判。这部著作将会引起一大批读者对哲学史、文化史与观念史的兴趣。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 马丁·海德格尔 著 / [德] 英格丽特·舒斯勒 编 译者: 赵卫国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本书是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主要为讲座文稿,对黑格尔乃至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被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32卷,主要是对《精神现象学》前两部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详细解释,是海德格尔解释黑格尔分量*重的著作,可与第5卷《林中路》中《黑格尔的经验概念》对《精神现象学》“导论”的解释相互补充。而对于《精神现象学》这个部分的研究,也正是国内黑格尔研究所欠缺的。海德格尔通过解释而阐发他自己的思想,可以使我们充分领会海德格尔本人解读和解构哲学史的一般思路,同时挖掘出蕴含在黑格尔思想中的现代西方哲学的要素。
思辨的张力 [图书] 豆瓣
作者: 邓晓芒 商务印书馆 2016 - 6
作者立足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历史渊源的追溯和逻辑结构的分析,指出它由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要素构成,即作为内在动力的自否定的努斯精神和作为反思形式的逻各斯精神。通过与中国哲学的比较,深入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这两大精神的运作方式及相互关系,阐明了由此形成的黑格尔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体系特征,展示了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内在联系和差异,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真理、时间与自由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安东·科赫 译者: 陈勇 / 梁亦斌 人民出版社 2016 - 4
《真理、时间与自由:一个哲学理论的导论》共有11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1—6节,内容是真理理论;第二部分7—8节,内容为主体性理论;第三部分9—11节,内容为时间理论和自由理论。书稿紧扣哲学史的脉络,综合了古希腊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和语言分析哲学,是作者治学三十年的结晶,为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很好学术著作。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从轴心时代算起,在东西方大概都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古老绝不意味着权威与真理。假如没有经过理性天平的衡量就接受某种学说,只能说明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前现代。哲学不是真理的化身,哲学家们总是在批判前人中更新着学说,不断进步。但哲学也不仅仅是个人领悟、感想、意见,而是作为一门学问揭示了某些方面的真理,这些真理都禁得起理性天平的衡量。那么哲学揭示的究竟是哪些真理呢?科赫在本书中给出的答案是:真理、主体性、时间、自由。
书稿紧扣哲学史的脉络,综合了希腊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和语言分析哲学,是作者治学三十年的结晶,为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学术著作。
黑格尔导读 [图书] 豆瓣
Introduction à la lecture de Hegel
作者: [法国] 亚历山大•科耶夫 译者: 姜志辉 译林出版社 2021 - 10
 法国天才哲学家科耶夫精辟解读哲学大师黑格尔
 轰动20世纪的哲学经典,逻辑严密,语言精妙,常读常新
 绝版重印,精编精校
————————————————
这是对《精神现象学》的天才解释:不知有多少次,克诺和我从小课堂里出来时透不过气来,是的,透不过气,说不出话……科耶夫的课程将我折断、压碎、杀死了不知多少次。——巴塔耶《内在体验》
科耶夫首先是一个哲人——这至少意味着他最感兴趣的是真理,整全性的真理。他对厘清世界的激情远胜于他改变世界的激情……由于科耶夫是一个严肃的人,他从不追求独特,他的独特性在于他力图在过去的明哲思想中寻找真理。——艾伦•布鲁姆
——————————————
《黑格尔导读》是亚历山大•科耶夫1933年到1939年间在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讲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课程,它并不是纯粹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导读。在这部由他的学生的笔记整理而成的著作中,科耶夫融入了他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独立的哲学著作。
为什么说科耶夫的黑格尔解读在20世纪的作品里可以为那么多人称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揭示了黑格尔思想的当代意义,并且明确告诉人们,我们正在按照黑格尔的理念,走向历史的终结。
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 塞巴斯蒂安·加德纳 译者: 蒋明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 7
这本书是加德纳教授所撰的《纯粹理性批判》的中型导读。康德专家保罗·盖耶誉之为“二十多年以来所写的最佳导读”,韩东晖先生谓其“非常出色,篇幅不大,但要害处决不放过”。这本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康德生平和《纯粹理性批判》背景的介绍,最后部分阐述了康德对后世思想家的影响。两个部分,一个承前,一个启后,写来要言不烦,错落有致,把康德哲学的来龙去脉说得十分周到,颇见作者的思想史功力。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核心。加德纳大体遵循亨利希-艾利森的解读路数,与斯特劳森-盖耶的不同,基本上反映了英美康德学界的主流见解。
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 [图书] 豆瓣
Die Bestimmung des Gelehrten; 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n
8.2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约翰·歌特利布·费希特 译者: 梁志学 / 沈真 商务印书馆 2008 - 9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包括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两部重要著作。前者发表于1794年,是作者阐述自己的伦理观点和政治观点的主要著作。文中着重阐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阐述了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人的使命》发表于1799年夏秋之交,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基本阐述他过去的哲学思想,而在第三部分,费希特则把信仰当作把握实在的官能,由此可看出他从哲学到宗教的过渡。
真理与自由 [图书] 豆瓣
作者: 黄裕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6
本书通过对康德哲学的重新阐释,不仅探讨了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如何在西方古典哲学中得到融通与统一,而且在存在论层面深入讨论了真理与自由这两个最核心的哲学问题的本质关联,从而为理解近现代社会的合法性根据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解释框架。
作者的话 1
第一章 真理的尝试与自由的缺失 4
1.1 真理的道路:从Logos到思想 4
1.2 柏拉图的真理学说 16
1.3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学说及其真理观 27
1.4 培根的新工具:真理的力量化 56
1.5 笛卡尔的表象主体:真理就在于限制自由
——思维(真理)原则的自我确立63
第二章 形而上学的任务与存在论问题 70
2.1 《纯粹理性批判》与基础形而上学 70
2.2 一个存在论问题:先验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77
2.3 存在论知识与存在者学知识的区分 84
第三章 作为存在论的超验感性论 96
3.1 康德对感性论的变革:感性的超验化 96
3.2 时空的观念化 107
3.3 时间:存在论的出发点 116
第四章 逻辑学与存在论 125
4.1 直观的有限性与思想的必要(然)性 125
4.2 超验逻辑学:逻辑学的区分 132
4.3 真理的逻辑学与幻象的逻辑学 141
第五章 作为存在论宾词的先验范畴 152
5.1 判断与范畴 152
5.2 范畴及其完整性 158
5.3 存在论宾词演绎的必要性及其原理 168
第六章 我思与存在论宾词演绎 178
6.1 我思与时间 179
6.2 统觉的综合统一:一切概念和知识的制高点 190
6.3 我思与范畴演绎 201
6.4 范畴如何是存在论宾词:范畴的超验演绎 222
第七章 时间与存在论图式 230
7.1 引言 230
7.2 图式与形象 236
7.3 图式的时间性 246
第八章 超越的存在:理念与幻象 263
8.1 辩证论的双重存在论意义 263
8.2 超验理念:事物的自在存在方式 273
8.3 宇宙论理念 288
第九章 自由与二律背反 294
9.1 超验幻象的产生 294
9.2 二律背反及其证明:幻象存在的分析 296
9.3 超验感性论与二律背反的化解 311
9.4 自由与真理 317
主要参考文献 330
后记 332
《精神现象学》义解 [图书] 豆瓣
作者: 庄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 8
本书是一部逐段考释《精神现象学》的评注性著作,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黑格尔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吸收国内外学者《精神现象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并经过多轮课堂教学、同行讨论的锤炼后写作而成的。本书不满足于对国内外某家某派观点的单纯介绍,而是基于自身的判断,对这些观点有取有舍,并重新界定辩证法、规律、理性、精神等关键概念,对黑格尔与现代性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的特质与思想史地位等问题提出作者独立的见解,堪与西方学者进行对话。因此,本书对于推进我国黑格尔研究和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大有裨益。
如果说近现代思想家中有谁能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比肩,黑格尔一定榜上有名。而他的《精神现象学》又是西方哲学史上媲美《理想国》《形而上学》的一部经典著作。此书历来以晦涩难懂著称,且不说在普通读者那里,它那熔意识、知识、逻辑与历史于一炉的风格往往让人不明所以,单就专门的黑格尔研究界而言,对这部书的解读也是时异而常新的。在崇尚人的行动与征服的年代,人们认为这是一部讲述人的自我实现的书;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承平时代,欧美诸多学者大多只希望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挖掘书中主体间性“主体间性”(Intersubjektivitt)并非黑格尔的术语,它是当代学者研究黑格尔自我意识学说乃至整部《精神现象学》的一条路径。本书中的“主体间性”主要指人际关系,尤其指通过改造、重建或修复人际关系而寻求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所的那种思路,它本质上还是立足于个人,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共同体(Gemeinschaft)层面,即还没有基于共同体本身来看待个人。当然共同体并不是跳出主体间性去另外寻得的什么东西,它是主体间性的内在根据。所以我们在主体间性能容纳“共同体”这个含义的一两处地方,也可能会以主体间性泛指这两重含义。的资源,为他们有关商谈伦理、承认的斗争或社会性的学说背书;而在学院研究界,一股将近半个世纪的回到意识哲学的潮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黑格尔研究界。但遗憾的是,这三种路径虽然都各自在某个层次上反映了黑格尔的部分看法,但就《精神现象学》整部书而言,恰恰是黑格尔要在他的第三、四、五章中逐一加以突破的立场,而黑格尔自己的根本立场则是作为意义世界本身的精神,别无其他。
黑格尔的精神学说实际上是近代以来的世界观对自身的一次真正全面而深刻的反思。精神不是主观思维或其客观投射,而是意义世界本身,它固然必须通过个人来成全,但它首先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而实在的整体,是黑格尔所谓的“事情本身”。因此离开意义世界这个基本立足点来谈论《精神现象学》的种种做法,虽然也能抉发出书中的某些闪光点,但始终无法得其要领。现代哲学对近代思想所寻求的种种确定性都已失望,然而现代思想所揭示的那种有限性处境往往又导致人的迷茫无归,我们是时候深切反思近现代所共有的内在性世界观了。基于这一考量,笔者以为我们有必要真正抱着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根据黑格尔自己在这部书的前五章中历尽艰辛后获得的那个立足点——精神,来重新审视与研究这部思想史名著,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与通行的种种解读既有部分交叠,又在根本点上大异其趣的一幅《精神现象学》图景。本书在观点上不求处处获得读者的认同,但如能激发起学界对《精神现象学》的深层次再研究,可谓功不唐捐。
哲学与宗教 [图书] 豆瓣
Philosophie und Religion
作者: [德] F. W. J. 谢林 译者: 先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哲学与宗教》(1804)是谢林的“同一性哲学”时期的代表著作之一,其从发表伊始就引发大量争议,被认为在他的整个哲学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在这部著作里,谢林提出了哲学与宗教“同源分流”,并最终回归“永恒同盟”的思想。从这个角度出发,谢林一方面反驳了宗教信仰对于哲学的僭越主张,坚决捍卫哲学和理性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以一种简明扼要的方式勾勒出了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议题。
本卷收录的另外几部(篇)著作,《伊曼努尔•康德》(1804)和《论德国科学的本质》(1807)表达了谢林对于同时代德国哲学的形势和走向的看法,《哲学导论》(1804)以阐释哲学史的方式引导初学者去接触“真正的哲学”,而《自然哲学导论箴言录》(1806)和《自然哲学箴言录》(1806)则是以独特的箴言写作方式阐释了他的哲学体系的基础部分(即“自然哲学”)。这些著作从多个方面进一步展示了谢林“同一性哲学”的丰富面貌。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