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傳媒”
全部 | 书籍 (269) | 影视 (23) | 播客 | 音乐 (4) | 游戏 | 演出
访美记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胡舒立 中信出版社 2012 - 11
编辑推荐:
美国报业全景式观察与记录
胡舒立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溯源
•本书写给那些想了解美国新闻报业的读者,提供全景而真实记录,让人身临其境。
•本书从报人、报纸、报业三个角度,对美国报业做了深入的观察,通过此书很容易对美国报纸运行情况有个清晰的了解。
•本书是被称为“亚洲最危险的女人”的胡舒立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溯源,从中不难看出胡舒立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来源。
内容简介:
《访美记》是胡舒立对美国新闻业深度考察的全记录。她的美国之行,是一次“强化”采访,四个多月几乎都是在汽车轮子上度过的。一行十名国际记者自驾两辆中型吉普车,从中西部出发,最后经底特律回到圣保罗,走了25个州,晤谈了400多人,话题无所不包,可谓地地道道的美国报业“面面观”了。这次访美,胡舒立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开始启蒙,从此她开始在中国推介、践行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媒体界产生巨大影响。
《访美记》分为三部分。报人、报纸、报业。从这三个角度,作者对美国报业做了全景式观察和记叙。
逛书架 [图书]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逛书架编辑小组 重庆出版社 2006 - 1
《逛书架》是台湾的几位“重度书痴”搞出来的。内地版甫一问世,就被书友批评,说是封面设计太难看,够不上爱书人的要求。实际上,我觉得,书中的采访的部分也不能令人满意,因为记者显然对书籍知之不深,问题都问不到点子上,介绍语中常有外行话,让人恨不得走上前拨开他们,直接向藏书家发问。
不过,《逛书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呈现了十几位台湾爱书者的书房全景,让书迷得到“窥探隐私”的快感。其中杨泽、陈苍多、陈建铭、张大春等人,是在藏书界久享大名的人物,“登堂入室”,直接看到他们的收藏,应该是许多书迷做梦都不曾想到的美事。不知别人是怎样,反正我是把杨泽书架上能看得清楚的每一本书的书脊都浏览了一遍,那上千本看下来也着实让我费了很多工夫。此种乐趣有时不足为外人道,识者自知,不识者强聒亦无用。
The Shallows [图书] 豆瓣
作者: Nicholas Carr W. W. Norton & Company 2010 - 6
"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 When Nicholas Carr posed that question, in a celebrated Atlantic Monthly cover story, he tapped into a well of anxiety about 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us. He also crystalliz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bates of our time: As we enjoy the Net's bounties, are we sacrificing our ability to read and think deeply? Now, Carr expands his argument into the most compelling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net's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yet published. As he describes how human thought has been shaped through the centuries by "tools of the mind"--from the alphabet to maps, to the printing press, the clock, and the computer--Carr interweaves a fascinating account of recent discoveries in neuroscience by such pioneers as Michael Merzenich and Eric Kandel. Our brains, the historical and scientific evidence reveals, change in response to our experiences. The technologies we use to find, store, and share information can literally reroute our neural pathways. Building on the insights of thinkers from Plato to McLuhan, Carr makes a convincing case that eve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rries an intellectual ethic--a set of assump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He explains how the printed book served to focus our attention, promoting deep and creative thought. In stark contrast, the Internet encourages the rapid, distracted sampling of small bits of information from many sources. Its ethic is that of the industrialist, an ethic of speed and efficiency, of optimize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and now the Net is remaking us in its own image. We are becoming ever more adept at scanning and skimming, but what we are losing is our capacity for concentration, contemplation, and reflection. Part intellectual history, part popular science, and part cultural criticism, The Shallows sparkles with memorable vignettes--Friedrich Nietzsche wrestling with a typewriter, Sigmund Freud dissecting the brains of sea creatures, Nathaniel Hawthorne contemplating the thunderous approach of a steam locomotive--even as it plumbs profound questions about the state of our modern psyche. This is a book that will forever alter the way we think about media and our minds.
当和尚遇到钻石 [图书] 豆瓣
The Diamond Cutter: The Buddha On Managing Your Business And Your Life
作者: 麦克尔·罗奇格西 京华出版社 2005 - 5
《当和尚遇到钻石》故事主要内容:外表上,他是钻石行业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内底里,他却是一位取行藏传佛教最高学位的格西。他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走进佛门,他将欠债五万美元的小公司,以营成年收入一亿美元的大企业.他说:钱本身并没有罪过。这一切都在......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The Diamond Cutter: The Buddha on Managing Your Business and Your Life
晚清的媒體圖像與文化出版事業 [图书] 豆瓣
作者: 魯道夫・瓦格納(Rudolf G. Wagner) 译者: 賴芊曄 / 徐百柯 傳記文學出版社 2019 - 1
本書著重在早期中文報刊(Chinese language press),內容大多涉及《申報》、發行《申報》的公司,以及初期數十年間總綰公司營運的美查(Ernest Major)。「申報館」成爲近代中文新聞媒體的起源,以及造就上海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成為幾十年來中國媒體之都的因素。中國報刊不管就形式或者內容,都是屬於跨文化的媒體,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連結,其體例和修辭,也都是在當時不斷發生的跨文化交流中形塑而成。透過以美查與「申報館」之媒體與文化出版事業的分析,本書一方面挑戰著名學者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和「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理論架構,提出批判性的視角,另一方面兼容社會史與媒體報導的取徑,呈現出晚清時期政治與公共領域的互動、女性形象的建構、「報刊」角色的自我定位。本書視野獨特,材料豐富,是國內第一本歐洲重量級漢學家的開創性著作。
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房慧真 時報出版 2017 - 1 其它标题: 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房慧真的人物採訪與記者私語
本書收錄房慧真人物採訪文章三十三篇、記者私語十三篇、訪後拾遺七篇、現場紀實兩篇、採訪心法一篇。二O一一年,她半路出家成為菜鳥記者,也正好迎上一個新聞碎片化、媒體巨獸化的紛亂時代。她沒有傳統記者的養成背景,有的是《壹週刊》的嚴酷訓練,以及自身的融會貫通,成為非典型記者的代表:冷靜理性的眼,灼熱感性的筆,火燙真誠的心。
這不只是一本人物採訪集,也是一名記者的修煉之書,用充滿內省的自白刻劃動盪的媒體年代。「人物專訪」依特質分為「游於藝」、「志於道」、「依於仁」和「據於德」四部,作者寫盡人物風流,也挖掘被隱蔽的月球暗面,光影相依。〈拾遺〉是採訪後的浮想及補述,是畫外音,也是記者壓箱的私房話。〈拘束的場所〉紀錄318學運從初始萌發到學運明星走下神壇,世事變化劇烈,宛如滄海桑田。
別冊〈私語〉自我質疑有之,感性自剖有之,也有深夜憶友、如詩囈語,可見記者之路的躓礙曲折。附於文末的五千字〈採訪心法〉,是作者練成技藝後不藏私的武功秘笈,讓每個有志成為記者的人,能將新聞這條路走得更悠遠、綿長。
传播与社会影响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译者: 何道宽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6
《传播与社会影响》是加布里埃尔·塔尔德(1843-1904)的选集。塔尔德与孔德、迪尔凯姆齐名是19世纪法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本书译自英文版,编选者是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特里·N·克拉克教授,他执教于芝加哥大学,现任国际社会学会主席。克拉克精心撰写的长篇绪论分10个方面论述塔尔德的成就,系统而详尽地论述了塔尔德的理论框架、核心思想、杰出成就、与迪尔凯姆论战的是是非非,相当于一部塔尔德评传。
其余9章17节涵盖了塔尔德思想的各个方面,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法学、犯罪心理学、统计学、传播学界的研究者都可以从中“各取所需”。塔尔德对公众与群众、公众舆论与大众传播的论述至今犹如洪钟巨响,具有振聋发聩的震撼力量。
受众分析 [图书] 豆瓣
作者: 丹尼斯·麦奎尔 译者: 刘燕南 / 李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3
《受众分析》是一本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的理论专著,也是迄今为止西方传播研究界全面总结和探讨受众问题的一本著作。
全书分为九章,作者首先对受众这一概念及其演变历史进行了梳理;接着全面总结和分析了各种受众理论和受众研究的主要传统、方法和结果,这些理论和研究中的受众观念,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在描述和解释各种受众类型的基础上,作者联系实际分析了受众研究中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人文方法之间的异同,并就媒介到达问题、受众的形成和保持问题、媒介的社会应用等实际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
此外,作者还从受众和媒体两个角度对传受关系进行了探讨,力图客观反映现实,不矫枉过正,也不偏执一端,这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
最后,作者对蓬勃兴起的新媒体、特别是跨国传播和交互式传播之于受众群体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并对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受众概念的相应变化进行了评述,与本书开头对受众概念的历史梳理相呼应,
作者采用大量资料围绕受众、受众研究、受众实践做文章,既反映过去的概貌,又阐明目前的思考,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该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资料丰富、论说简明,对于大众传播和媒体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们来说具有比较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作用。
做文化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保罗·杜盖伊(Paul du Gay) / 斯图尔特·霍尔 译者: 霍炜 商务印书馆 2005 - 6
《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通过对索尼随身听的个案研究,介绍了这种“求助于文化”的现实的和理论的状况。和者以索尼随身听为例,向读者说明文化实践和文化习俗在我们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和方式,并介绍一些有关进行文化研究的关键的思想、概念和分析方法。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 [图书] 豆瓣
作者: 戴维·莫利 译者: 郭大为 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 1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理解“现代性”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科技对于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文化意义;汇集了多年以来在媒体和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有关研究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诸多论争;论述涉及众多学科和理论,包括文化地理学、人类学和人种学、设计研究,文学理论、艺术史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地区研究等。内容颇具创见性、辩证智慧与思考厚度,学术价值极高。
莫斯科的黄金时代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克里斯汀·罗思-艾 译者: 蓝胤淇 / 陈霞 商务印书馆 2016 - 1
本书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对参与者进行了深入的访谈,是了解二战后到苏联解体期间苏联电影、电视和广播文化宣传方面别具一格的作品。
第一次从全新的文化视角剖析了拥有强大文化实力的苏联在与美国的文化冷战中最终落败的深刻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苏联媒体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然而却成败参半。1959 年,赫鲁晓夫访问好莱坞,可是却在那里遭受一些女演员的恶意中伤。他表现出了十分强硬的态度:苏联文化定会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扔到历史的垃圾箱。
本书作者描写了二战以后到20 世纪70 年代之后,苏联的广播电视业和电影工业的基本状况,向读者阐释了赫鲁晓夫构想苏联媒体文化的勃勃雄心最终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全力发展现代媒体业,致力于为全国观众(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观众群)建设文化基础设施。苏联人民热衷于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但是他们所收听、收看的并非西方媒体上作为重要新闻所播报的五彩纷呈的文化,而是典型的、正统的苏联式节目,这都是由于赫鲁晓夫对好莱坞的强硬态度所决定的。
这正是苏联文化真正的黄金时期,它向世人宣扬:社会主义文化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应该享有的。但是,这种苏联式的成功也带来了复杂的、始料未及的后果。
作者强调了苏联的独立自主的媒体文化、越来越复杂的消费者文化、国外媒体种种深谋远虑的诱惑性影响以及媒体的野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向人们展示了战后苏联传媒帝国由内部发生的转变。
由此,作者还得出结论:苏联的新媒体文化越来越接近西方的大众媒体文化(比如好莱坞文化),也就是它所定义的敌方文化。20 世纪70 年代,苏联传媒帝国超越了赫鲁晓夫的雄心,开始不断将苏联特有的正统文化予以瓦解,并渐渐走出了文化冷战。
传播理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赛佛林 译者: 郭镇之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 1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是较早引进中国的介绍传播理论的经典性译著,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沃纳.J.赛佛林(Werner J.Severin)博士与小詹姆土·W.卡德博士(James WTankard,Jr)合著,国内著名传播学者郭镇之主译。
有几家出版社推出过该书的不同版本。我社此次推出的是该书的最新版第五版,与之前的版本改动较大。这也是两位传播学大家共同推出的最后一版了,小詹姆士·W.坦卡德博士在与癌症搏斗五年之后,已于2005年8月去世。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为国内各新闻传播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使用最多的权威性教材。也可作为新闻从业者和相关人员的自学读物。
美国新闻史 [图书] 豆瓣
The Press and America : An Interpretive History of the Mass Media (9th Edition)
8.0 (5 个评分) 作者: 迈克尔·埃默里 译者: 展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5
《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9版)》第一版曾获得众人向往的“西格马·德尔塔·凯”(即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全国研究成果奖,这是新闻学该领域的最高奖。
连线 [图书] 豆瓣
作者: 加里·沃尔夫 译者: 黄锫坚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 7
简言之,是一个人和一本杂志的传奇……
放在大环境中,是一个时代的跌宕起伏……
一直大力地向所有人推荐这本书,只是因为,故事真的很精彩,是一个伟大而疯狂的时代所造就的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路易斯·罗塞托,还有这本举世皆知的杂志——《连线》。
通过本书,中国读者会知道,新经济热潮的主角不仅是比尔·盖茨、杨致远等技术和商业能人,还有一大批新文化的传教士和吹鼓手,比如路易斯·罗赛托,比如凯文·凯利,他们创办媒体、开设网络社区、召集精英聚会……各种新点子从此生根发芽,对时代影响至深。
《连线》是一本什么杂志?
1993年,《连线》杂志横空出世,成为数字化时代的预言家与鼓吹手。
技术与创新、科学与医疗、商业与全球政策、艺术与文化……颠覆传统科技杂志风格的《连线》,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洞察着改变我们生活的一切新兴事物。可以说,中国对于网络的认识,就是从阅读《连线》杂志开始的。
《连线》是一本什么书?
它是一个商业故事,记录了以《连线》杂志创办人路易斯·罗塞托为首的创业者,如何寻找赢利机会和商业模式,如何说服风险投资者、如何成功上市的过程。
但它更是一部心灵的传奇,展现了青春战胜衰老、天真战胜世故、热爱终究战胜所有诱惑的故事。
通过本书,中国读者会知道,新经济热潮的主角不仅是比尔·盖茨、杨致远等技术和商业能人,还有一大批新文化的传教士和吹鼓手,比如路易斯·罗赛托,比如凯文·凯利,他们创办媒体、开设网络社区、召集精英聚会……各种新点子从此生根发芽,对时代影响至深。
新闻业的怀乡病 [图书]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 8
本书是一部媒体评论集。身为《经济观察报》主笔的作者许知远,从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视角, 以新闻写实的手法,聚焦《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财富》、《经济学人》、《连线》等这些全球传媒巨擎,对它们的经营理念、发展历史、未来走向进行了有益的梳理、回顾、总结和展望,展现了这些传媒帝国的精英们的媒体精神。 新闻从业者、传媒行业相关人士、媒体研究人员,以及对传媒业感兴趣的业外人士。
十年 [图书] 豆瓣
作者: 孙玉胜 三联书店 2003 - 8
本书是平和的、沉静的,但始终总有力量在扣击思维。希望在阅读过程时时引领读者走进电视新闻理念的深处-用以阅读的书籍能够伴随阅读者,而用以思考的书籍有可能改变阅读者。
前言
十年前,这些满怀理想的激情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吸引他们的是创业,十年后的今天,凝聚和吸引人才的基础仍然是创业-是一种创新机制使得这个集体充满活力。尽管创业的过程充满艰辛,但我的同事们却用激情和意志矗起了一座理想的山峦。他们用自己年轻的感受,独特的视角,开放的理念,全新阐释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宣扬着他们对生命意义和人文精神的理解。这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为了追求一种不平凡的生活,为了给自己的青春和理想一个有分量的交待,义无反顾地走进了一个他们认为能够放置自己生命中最好年华的地方。
我曾任新闻评论部主任四年多,最令我骄傲的是,我曾提议并主持起草了评论部部训:“加入新闻评部是我们自愿的选择,我们愿意为中央电视台的荣誉和尊严尽职尽责。在这里,我们崇尚求实,公正、平等,前卫。”我至今清楚地记得那天傍晚,在北京西山宾馆的一个会场里,大家集体通过这个部训时的气氛:郑重,神圣而充满激情。这个部训后来成为新闻评论部特有的部门文化的灵魂。多年里,新闻评论部乃至新闻中心的许多同仁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和中央电视台的荣誉尽职尽责,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始终令我欣赏和尊重,因为电视记录的每个画面,情节,事件和故事都出自他们之手,他们是一切优秀节目的原创者。
本书叙述的是十年中的事,但不是十年史,它只是一个新闻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身处其中的观察,体验与感悟。它叙述的是一些电视新闻改革事件以及新栏目实验和大型特别节目动作的过程,背景。追求和检讨,还有我对一些电视理念的注释和解读,而这些理念和解读必定也受历史环境和个人认识水平的局限。
朝发夕至,路上十年,坚定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来者,勇往直前面不重蹈覆辙。
谨向本书编辑潘振平、插图作者衡晓阳、张亮致以谢意。
2003年5月
米字路口 (2013) [电影] 豆瓣
Novice Chinese Journalists in New York
导演: 刘逍然
其它标题: Novice Chinese Journalists in New York / 米子方向
唯一拥有新闻学院的常春藤大学,每年录取不超过10名中国学生,他们有着怎样的生存状态?哥大新闻12级留学生拍摄纪录片《米字路口》
记者如何专业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志安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 - 11
记录或影响,监督或启蒙,悲悯或专业……中国最优秀的深度报道从业者在卓越的新闻实践背后呈现出不同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本书试图纵向回望改革开以来深度报道的发展路径及功能嬗变,横向呈现由个体、组织、行业或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多元职业意识,并由此折射出转型社会新闻业独特的行为景观和思想脉络。
全书分为“启蒙的回响”“监督的困境”“调查的逻辑”“记录的策略”“职业的追问”“支援的力量”等六个篇章。既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引领深度报道实践的《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李大同、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卢跃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江艺平,又有近年来崭露头角的《凤凰周刊》主笔邓飞、《三联生活周刊》李菁;既有擅长调查报道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编导曲长缨、《新闻周刊》主笔唐建光,又有极富特稿写作才华的《南方周末》高级记者李海鹏、南香红;既有在不同层面上非常“另类”的新华社名记者朱玉、《财经》资深记者何华峰,还有以不同方式支援调查记者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展江教授、公益律师浦志强先生,等。
相信这些深度报道精英展现给读者的,不仅是他们从事新闻实践的勇气、智慧和策略,更是他们推动公共利益的理念、价值与精神。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图书] 豆瓣
作者: Marshall McLuhan / Quentin Fiore Penguin Classics 2008 - 9
Well known for coining the term 'Global Village', Marshall McLuhan's thinking was, and still is, revolutionary. His theories, many of which are illustrated in this astonishing 'inventory of effects', force us to question how modes of communication have shaped society. This is an astonishing work by a truly astonishing man. The Penguin on Design series includes the works of creative thinkers whose writings on art, design and the media have changed our vision forever. This is one of four books in that series.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