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于堅”
全部 | 书籍 (14) | 影视 (2)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巴黎记 [图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于坚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楚尘文化 2020 - 3
到巴黎去,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欲望。
《巴黎记》是诗人于坚对巴黎的朝圣之作。1994年,年届不惑的诗人第一次飞往巴黎,深夜抵达,他一直以为巴黎是一座璀璨的未来之都,可当黎明唤醒他时,他震惊了。全世界都在追求焕然一新,唯有巴黎岿然不动。这里依然是巴尔扎克的巴黎,雨果的巴黎,波德莱尔的巴黎,这里到处是历史、时间、细节、包浆,这完全是一个旧世界,一个接纳昔日什物、气味的世界故乡。漫步在大街小巷,你感觉高老头随时会从一个漆黑的门洞里出来,贝姨会在某个窗口浇花,你也随时会走进雨果的故居、乔伊斯的故居、马尔克斯落魄时暂住的小旅馆……
此后,诗人经常拜访巴黎,世界日新月异,巴黎我行我素,沉默如大象。二十多年的所见所思,诗人最后熔铸成63段巴黎絮语,163张实地街拍,带你漫游巴黎,寻找全世界的故乡。
…………………………………………………
【编辑推荐】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于坚最新力作,致力于反思现代文明,追寻诗意栖居。
★到巴黎去,是一种世界性的欲望;懂得巴黎,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本书是深度解密“巴黎之所以独一无二”的哲思随笔。
★巴黎并不只是旅游手册上的巴黎,巴黎是人类创造的自然之书。读这本书你得自己浸淫其中,耗干你的心智,如此,你方能获得生命的深度、无用的奢侈……
★二十余年的沉思熔铸成63段巴黎絮语,数千张图片中精选出163张精彩街拍,诗人于坚带你漫游巴黎,寻找全世界的故乡。
【名人推荐】
于坚以文会心、为文招魂,写诗、作文、立论,皆自由挥洒,辞直义畅。他居边地数十年,独持己见,一意孤行,如今个人细语终成高论宏裁。
——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授奖辞
于坚的散文题材广泛,语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将口语和书面语交替使用,使得他的叙述和描写,在体验和经验、现实和历史之间来回巡游、自由穿梭,堪称当代散文精品。
——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 授奖辞
回到内心,回到生存的现场,回到常识,回到事物本身,回到记忆中和人的细节里,一直是于坚写作的一种内在愿望。
——谢有顺
于坚的散文是真正来自人间的笔记,其中沾染着太多的人间烟火,有着太多的人间气息。它把中国的散文拉回到人生的现场。
——祝勇
建水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于坚 中信出版集团 / 楚尘文化 2018 - 1
【编辑推荐】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16年度杰出作家”于坚的最新力作。
★阅读此书,可以令你跳脱出千城一面的审美疲劳,学会理解一座古城、一座建筑、一种仪式,如何安放、庇护人类的心灵。
★礼失求诸野,论及古典中国的生活方式,中原大地、江南水乡早已被现代化尽数侵袭,唯有处于边地的古城建水,才能承托你的梦想和追寻。
★几十年间,诗人不断穿梭在建水的大街小巷,体悟建水的建筑、手艺、生活方式,查询各类古籍,最后熔铸成37篇文章、配以精挑的134张照片,述说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探寻了建水人为何至今仍能“诗意地栖居”。
【内容简介】
《建水记》是一本关于古典生活、建筑、手艺的沉思录;也是著名诗人于坚追问何为“诗意地栖居”之作。
2015 年冬天,于坚带着比利时汉学家麦约翰来到建水。麦约翰浸淫中国文化数十载,他在建水长叹,他一辈子要找的那个中国,就在这里。
14世纪晚期,明朝廷“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二三十年间,数十万移民背井离乡,迁徙云南。这是一支由生活世界的行家里手、大师组成的队伍,他们从中原、江南带着各类种子、精致的手艺,依照宋元时形成的经典“营造法式”来建筑一个梦想中的天堂。建水城就这样诞生了,彼时的它,名曰“临安”——一个来自天堂的名字。
如今,建水城已经年华老去,与它同时代兴起的古城,大都焕然一新。而它却在20世纪的城市化、大拆迁的洪流中如顽石般幸存,以致今天在中国,人们要证实曾经存在过一个“雕栏玉砌”的诗意世界,找回那些传统的建筑样式、生活方式……只有去建水。建水成了古典生活世界的活化石。
【媒体评价】
于坚以文会心、为文招魂,写诗、作文、立论,皆自由挥洒,辞直义畅。他居边地数十年,独持己见,一意孤行,如今个人细语终成高论宏裁。 ——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授奖辞
于坚的散文题材广泛,语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将口语和书面语交替使用,使得他的叙述和描写,在体验和经验、现实和历史之间来回巡游、自由穿梭,堪称当代散文精品。
——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 授奖辞
回到内心,回到生存的现场,回到常识,回到事物本身,回到记忆中和人的细节里,一直是于坚写作的一种内在愿望。
——谢有顺
于坚的诗 [图书] 豆瓣
作者: 于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1
《于坚的诗》主要内容:在这个日益光滑的世界,于坚的诗歌是少有的粗砺言辞之一。他的诗,经常以“非诗”的方式出现,经常通过对现成美学秩序的反动来敞开诗歌写作新的可能性。这是一个从语言的另一端进入诗歌世界的人,是一个站在诗歌反面的美学异端,但他简朴而百无禁忌的写作,的确重新唤起了我们对存在和事物的挚爱。他在二OO二年度发表的一系列新作,有着诗人性情的天真流露,并将接续传统的情怀和风尘仆仆的个人魅力结合得完美无缺,他的语言,也因挣脱了底层的土气而获得真正的诗性光辉。于坚的写作提醒我们,应该是时代和它的美学向诗歌妥协,而不是相反。从早年的《尚义街六号》到后来的《感谢父亲》、《零档案》,再到他2002年的大量作品,《于坚的诗》收入作者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包括《尚义街六号》《罗家生》《避雨之树》《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事件系列》以及长诗《O档案》《飞行》等。许多作品是第一次结集出版。
故乡 (2011) [电影] 豆瓣
导演: 于坚 / 朱晓阳
纪录片《故乡》的拍摄历时两年,于2007至2010年在昆明市官渡区宏仁村拍摄完成,影片全长239分钟。影片讲述的是关于一个村庄的现实、传统、命运与人们的心灵世界。影片从老百姓的生活切入:殡葬仪式、日常农耕、文化娱乐、换届选举等,真实反映了农村在现代发展进程中的无奈、挣扎和阵痛。
于坚
诗人、作家和纪录片制作人。1954年生于昆明。他曾经当过十年工人。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作为诗人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诗六十首》(1989)、《于坚的诗》(2001)、《诗集与图象》(2003),散文有《棕皮笔记》(1995)、《人间笔记》(1997),《于坚集》五卷2004年初版。在戏剧方面:他曾经参加《与爱滋有关》(北京)《一个夜晚的谈话》(巴黎)的演出和写作《关于彼岸的一次汉语词性讨论》。2003与2005年曾两度出任云之南纪录影像展评委。他的纪录片包括《来自1910的的列车》(1992)、《慢》(2002)和《碧色车站》(2003)。其中《碧色车站》曾经入选2004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竞赛单元。
朱晓阳
人类学博士,现任职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自1996年以来在滇池东岸的“小村”进行田野调查,出版过《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1931-1997》(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1931-1997)》(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11);《小村故事:地志与家园(2003-2009)》(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纪录片《故乡》(与于坚合作)是2007至2010年在小村拍摄的。
碧色车站 (2003) [电影] 豆瓣
导演: 于坚 演员: 碧色寨村民
其它标题: Jade Green Station
碧色寨车站位于蒙自县城北10公里的草坝镇碧色寨村山梁上,居犁耙山东麓,占地2平方公里。
碧色寨车站是鸦片战争后,法国根据1903年《中法会订滇越铁路章程》修建的滇越铁路,和中国修建的个碧石铁路、米轨与寸轨交汇换装的一个车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及我国人民与侵略者抗争而修筑的最早、曾经“繁荣”一时的一个火车站,对研究中国铁路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987年12月21日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还保存原貌,整个车站都属保护范围,重点保护的有建筑和遗物,包括碧色寨车站站房、个碧石铁路站房、哥胪士酒店、大通公司。
导演:“这次我放弃了把握整条铁路历史的野心,我把镜头对准其中某个车站。我试图表达时间。这个纪录片是一个车站的各种日常生活场景的组合,缓慢而沉闷,太慢了,相对这个时代来说,太慢了。我试图在反映世界变化的重要场合——车站,呈现某种不变的东西。我为这个作品深感自豪,这个片子是我的诗歌的某种延伸,它可以说是一部长诗。”
印度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于坚 2013 - 9
★ 2012年获得《人民文学》最佳非虚构奖
★ 摄影作品获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华夏典藏奖
★ 诗人于坚独特敏锐的摄影视角,深获荒木经惟等摄影大师的肯定与推崇
★ 160幅摄影图片,于坚把他的镜头和心置于平凡之中——理发店、单车、河岸、集市、空露台、火车站、张望、沐浴的人群……从这些一闪而过的日常瞬间和平凡物事,提取出诗意,觉知感悟印度点滴。
★ 于坚写印度,带着一份“寻根念旧”的情怀,由印度所见之“旧”,唤起对旧时旧事的怀缅追寻;再反观现世之“新”,身处这个凡事求新的世代,生活洪流汹涌前向,更多时候,我们真需要回头看看。
★ 有别于其他行纪的书写方式。于坚用洋洋洒洒的断词、分句,譬喻、排比,还有极富个人特色的长句,热热闹闹淋漓畅快,引读者仿若掉入特吕弗的电影《四百击》中安托万的旋转魔桶,恰好还原一个目不暇接、色彩斑斓的印度,读来是自成一体的诗性与深意。
《印度记》是于坚的一本关于印度、尼泊尔、不丹之行的随笔集。于坚以富于感性色彩的文字,细腻真实地描绘了旅行所到之地,字里行间洋溢着于坚对印度的精神世界的独到感知,如电影场景般历历在目,令人身临其境,行文处处流溢出“反诸求己”的自觉意识,其中包含对印度精神世界的独到感知、对故乡昆明的某种旧日情怀等,全书配以摄影图片互为表里,另收录行走尼泊尔、不丹的两篇新作,为读者带来亲临其境般的阅读经历。
于坚诗歌·便条集 [图书] 豆瓣
作者: 于坚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 9
收入于坚在1996~1999年间创作的诗歌214首,配有40余幅插图,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便条集”是指作者以便条格式创作诗歌。
人间笔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于坚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 - 1
《人间笔记(散文)》的字里行间涌流着于坚作为诗人、作家的使命感和写作的庄严感,尽管任何时下不难遭遇的虚张声势、冠冕堂皇、自吹自擂的写作态势均与于坚的写作无缘,也尽管“崇高”一类的审美术语由于太与“高、大、全”的政治观念有染而早已被列入于坚志在清除者之列。《人间笔记》的使命感和庄严感来自于作者对当下生存状态,特别是历经“文革”漫长政治时代的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清算,以及对造成这种状态的政治的、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等诸多因素的深入追究。“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原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被上升为至高无尚的人类生存理想。海德格尔的这一哲学思想一旦成为《人间笔记》终极的追求或最后的退守,于坚就以其散文进入了哲学意味的观照和思索。
彼何人斯 [图书] 豆瓣
作者: 于坚 2013 - 1
本书是于坚2007到2011年的诗作首次结集。最近五年是于坚诗歌创作又一蓬勃时期。他继续为人生而诗,沉思存在之真相,重建日常生活的神性,极力在现代汉语与古典汉语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拉拉》《芳邻》《他是诗人》等作品甫一问世 ,即在读者和诗人中引起很大反响。于坚再次引领中国先锋诗歌潮流,在当代诗歌口语化媚俗和书面语的象牙塔之间另辟蹊径。这些诗极具个人特色,长短句的形式,强烈的在场感、反讽、历史意识以及幽妙的形而上意味,是一部更为成熟、丰硕、精致、深邃、精彩的诗集。
他们 [图书] 豆瓣
作者: 杨克 / 小海 1998 - 5
《他们》是一份民间刊物,1985年创办于南京,截止1995年,一共出过9辑。韩东是这份刊物实际上的主编和灵魂人物,他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趣味对刊物有很大的影响。
目录
韩东
于小韦
丁当
于坚
小海
普珉
吕德安
朱文
小君
鲁羊
杨键
吴晨骏
刘立杆
王寅
任辉
侯马
杨克
翟永明
杜马兰
李胡
雷吉
李森
李冯
刘磊
海力洪
非亚
伊沙
洪蓝
大西
贝斯
阿坚
陆忆敏
张枣
裴庆欣
陈寅
杨黎
欧宁
朱朱
唐丹鸿
徐江
陈云虎
张弛
吕约
南嫫
李苇
部分作者简介
后记
火车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于坚 鹭江出版社 2006 - 8
中国散文档案:先锋文丛


目录:
火车记
治病记
住房记
装修记
城市记
看画记
绳子记
运动记
一日记
翠湖记
山洞记
高原上的高原
大地记
看见斯布炯神山
梧桐树在周围
滇东北雄狮大峡谷
高原上的葡萄
虎跳峡记
癸未三峡记
谈散文



……这就是结婚的好处,便于互相监督。而单身呢,那就难说了,谁也不知道你会把什么藏起来,无法监督。所以要求住集体宿舍,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但夫妻二人在床上两个人互相监督,比起八个人隔着蚊帐互相监督来,毕竟要舒服多了,一日夫妻百日恩,互相监督,但相亲相爱,互相信任的时候还是多数。就是他或她是睡在你身边的定时炸弹,也比和八只老虎睡在集体宿舍要好。在集体宿舍,你真是翻朝在怕小王听见,翻朝右又担心睡心不睡,在假寐。呆在宿舍里要考怎么说话才能和同舍的和睦相处,不在宿舍又怕别人翻看你的日记……
相遇了几分钟 [图书] 豆瓣
作者: 于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在散文上,我是后退的,我是要回到最基本的说话。”语出作者于坚。本书收录了于坚的五十多篇散文,包括:《游泳池记》、《看画记》、《火炉上的湖泊》、《似是而非的镜子》、《少年中国》等优秀作品。
这是一部关于日常生活、身体旅行和心灵游历的文字,同时富含哲理。
还乡的可能性 [图书] 豆瓣
作者: 于坚 2013 - 1
《还乡的可能性》是于坚最近几年的重要诗学文章和访谈构成。全部未在其他集子中出现过,是本完全的新书。该书集中体现了当代最重要诗人于坚的诗歌观点和主张。有着引人入胜的阅读性。
诗集与图像 [图书] 豆瓣
作者: 于坚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9
本书由马非策划,王绍玉编辑的中国先锋诗典《诗集与图像》(于坚著)。读后,有一种生动、穿透、直指人心的感受。本书内容包含有停下来、塑料袋、
纯棉的母亲、失败的楼梯声音、朱文在云南、在秋天的转弯处我看见怒江、主任等。
棕皮手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于坚 2014 - 1
本书是于坚在《棕皮手记》这一总题目下的随笔集,记录了作者对语言、人生、世界和大地的思考。特别注重思与诗的融合以及深度。该书集中体现了当代最重要诗人于坚的诗歌观点和主张,以及对当下社会的思索。本书文笔细腻精到,富含哲思,有着引人入胜的阅读性,有作者对于自身诗歌创作的坦陈与反思,较为全面的呈现了诗人的创作历程与诗歌观点。
Flash Cards (Bilingual Edition) [图书] 豆瓣
便条集
作者: 于坚 译者: Wang Ping / Ron Padgett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1 - 5
Flash Cards is a primer of modern Chinese life—constructing a complex philosophical vision from swatches of daily events and observations. As Yu Jian has written about his own work: "It is possible to see eternity—to see everything—in a teacup or a candy wrapper.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poetry."
The JINTIAN [今天] series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features new and innovative writing from chinese mainland and abroad. Titles in the series are edited by Bei Dao, Lydia H. Liu, and Christopher Mattison.
A collaborative venture between Zephyr Press, the Jintian Literary Foundation,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each bilingual title highlights the ever-changing literary culture of China while simultaneously expand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with a wave of new voices in translation.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