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播与媒介研究”
摄影小史 [图书] 豆瓣
A History of Photography
8.6 (39 个评分) 作者: [德]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许绮玲 / 林志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
全书共收入瓦尔特·本雅明于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摄影小史》(193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绘画与摄影》(1936)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1938)4篇论文。
其中,《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均为本雅明享誉世界的佳作名篇。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它们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尼埃普斯(Nicéphore Niépce)、欧仁·阿特热(Eugène Atget)乃至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
宣传 [图书] 豆瓣
9.5 (17 个评分) 作者: 刘海龙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宣传概念的历史,也是宣传观念的历史。为了回答什么是宣传、它为什么会存在、大众为什么会容忍宣传等问题,本书追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概念的产生、美国20世纪初宣传与民主的争论、俄国革命的宣传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观念、二十世纪后期的新宣传等宣传观念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以此为背景,重点研究了中国宣传观念的产生、国民党及共产党宣传观念的建立、知识分子与宣传、1949年之后中国宣传观念的变迁等问题。本书以理性中立的笔调,详细描述了二十世纪以来各种宣传观念和话语的交锋,展示了一幅国家与个人、控制与自由、思想与身体等观念相互冲突的全景图像。本书提出的问题值得每个深受宣传影响的中国人思考。
网络、群体与市场 [图书] 豆瓣
Networks, Crowds, and Markets
作者: 大卫·伊斯利(David Esley) / 乔恩·克莱因伯格(Jon Kleinberg) 译者: 李晓明 / 王卫红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过去十年来,现代社会中复杂的连通性向公众展现出与日俱增的魅力。这种连通性在许多方面都有体现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包括互联网的快速成长、全球通信的便捷,以及新闻与信息(及传染病与金融危机)以惊人的速度与强度传播的能力。这种现象涉及网络、动机和人们的聚合行为。网络将人们的行为联系起来,使得每个人的决定可能对他人产生微妙的后果。
本书是本科生的入门教材,同时也适合希望进入相关领域的高层次读者。它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计算与信息科学以及应用数学的有关概念与方法,考察网络行为原理及其效应机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描述了在网络的作用下正在浮现与发展起来的一些交叉学科领域,讨论了社会、经济和技术领域相互联系的若干基本问题。本书是一本带你跨入信息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研究之门的优秀参考书。
数字化生存 [图书] 豆瓣
Being Digital
作者: 尼葛洛庞帝 译者: 胡泳 等 海南出版社 1997 - 2
《数字化生存》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指南。英文版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尼葛洛庞帝向我们展示出这一变化的巨大影响。电视机与计算机屏幕的差别变得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或他们的数字勤务员将把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拿过来”并参与到创造它们的活动中。
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与之交谈,与之一道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 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
犀利的见解使尼葛洛庞帝成为《连线》 杂志极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之一。《数字化生存》一书充满种种洞见,是我们每个人的必读之书。
作为文化的传播 [图书] 豆瓣
作者: 詹姆斯·W.凯瑞 译者: 丁未 华夏出版社 2005 - 8
詹姆斯·凯瑞超凡的洞察和富有见地的评论,在学术批评家中是少有的。他的著作启发了不同的学者群,还有媒介的专业人士,因此,他在这部著中提出的观点应该引发更广泛、更有价值的讨论。
凯瑞富有创见的著作不仅涉及了这个领域的核心问题,而且对此作了新的界定。他的著作会让读者用新颖而有益的方法,思考传播研究中传递观对仪式观、行政性对批判性、实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对权力取向研究等两分法。凯瑞对一些重要事物与理论所采用的历史观,值得有内涵的学者一读。
凯瑞这些论文所包含的东西远不止对某一学科的批判,其生动的思想、明晰的风格以及深邃的学问将引领读者穿越一片开宽而丰盛的知识领地,尤其是那些已经影响现代美国人思想的议题。无论作为一种思想启示,还是作为一次愉快的阅读经历,《作为文化的传播》必将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
传播理论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麦格雷(Éric Maigret) 译者: 刘芳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 7
《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对传统的新闻与传播学进行梳理之后,作者首次以批判的视角,指出传播效果传统理论的局限,并将研究重点放在制作产业的复杂性和公众对内容的回应能力上。作者还从民意调查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电视新闻的社会地位以及互联网的掌管等方面,分析了传媒与政治的关系。
目录
前言 社会学与传播学理论
传播的三个维度
大众传播是核心问题
绪论研究客体的构成
第一章 传播研究的诸多难点
人所共知?
主流传媒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合理性”
批评走向极端
歌颂走向极端
理性/技术的冲突是传播的核心问题
“传播”和“传媒”
社会学话语
第二章 传播社会学错失发展转机
社会科学基本概念与传播
欧洲社会学奠基人与传媒
奠基理论后继无人与针对现代性的悲观论调
美国的实用主义
芝加哥学派
第一部分 让传播告别自然效果问题……或怎样摆脱效果问题?
第三章 直接效果论的陷阱
传媒效果恐惧症及其渊源
宣传的定义
刺激效果和“皮下注射”理论
广告是说服传播合理存在的证据吗?
小结
第四章 法兰克福学派与大众文化理论
从大众文化到文化工业
战争因素的作用与文化精英主义
问题与方法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承
第五章 拉扎斯菲尔德的有限效果论
美国经验主义的起源
“人的发现”
二级传播理论
扩散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
过于重视实证与轻意识形态分析
第六章 从数学模型到传播人类学研究
香农与数学信息论
维纳与控制论
传播、道德和万用物理学
错拿人类打比方
与功能主义相遇
帕洛·阿尔托学派和乐队模型
小结
第七章 麦克卢汉和技术决定论
“媒介即信息”
正反论据和案例
技术的尽头在哪里?
历史的诡计:麦克卢汉学说成了阐释学
第二部分 将传播纳入文化范畴生产/接收的博弈
第八章 从符号学到实用主义
语言学的转折
结构语言学与传播普遍理论之梦
符号学与大众传播符号研究:巴特与艾柯
话语的社会铭写
转向实用主义
超越界线:社会
第九章 文化实践理论
消费:布尔迪厄的文化实践等级论
文化的种族中心主义问题
当代的文化变迁
“从排他到兼收并蓄”
从消费到接收
接收研究传统
米歇尔·德塞尔托和接收问题
小结
第十章 文化研究
穷人的文化:走向人种学
斯图沃特·霍尔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编码/解码模型
美国的影响
新的理论立场:猛烈抨击精英主义
多义和意义的普遍商谈
“符号民主”和“后现代主义”的难点
建构主义进一步发展:酷儿和后殖民拐点
第十一章 传播从业者的社会学分析
功能主义新闻社会学:“新闻制作”研究
回归批判:记者及其环境
多重目标的问题
小结:没有公众的风景?
第十二章 从生产逻辑到传播行业
埃德加·莫兰:标准化与创新的矛盾
政治经济学:从文化工业到创新产业
霍华德·贝克:生产即合作
挑战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身份
听命于受众?
小结
第三部分 传播多元化民主、创新、反思
第十三章 公共舆论的政治理论
议程设置和沉默的螺旋理论
传媒左右选举?
公共舆论确实存在吗?
作为互动的政治传播
走向公共空间
第十四章 公共空间理论
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
交往行为
当代公共领域
南茜·弗雷泽眼中的公共空间
“真人秀”:走向堕落,还是更加丰富?
公共经验的表现形式
深入研究多元化进程
第十五章 全新的传播社会学
传播社会学的三个阶段
后现代主义的死胡同
回归奠基人:转向反思
从社会学到文化研究……又回到社会学
新的传媒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知识的链条
接收
生产
内容
公共空间
作为社会运动的“文化产品”
第十六章 互联网与“信息新技术”
互联网:超级媒介的承诺与幻想
超越乌托邦:依靠单一手段的异质媒介
互联网的使用
屏幕竞争:电视的终结?
报业及音乐领域之变迁
个人主义和族群之问题
“电子民主”
政治重组的启示
结论
谣言与近代教案 [图书] 豆瓣
作者: 苏萍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本书共分五章,其内容为谣言:反教的手段、反教谣言的制造与传播者、个案研究等等。深刻、全面地探讨研究了谣言与近代教案。作者从反教方法入手,对我国晚清时期的教案作了自己独特的分析和研究,从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入手,以“谣言”为研究的契入点是本书的特点。书中不仅以大量的文字说明,同时穿插了多幅生动形象地漫画,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内容全面,分析深刻,见解独到,可供相关人士参鉴。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 [图书] 豆瓣
作者: 董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9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提供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理解并把握传播学的概念系统和理论框架的路径。新闻、广告、市场营销、公关等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可以将这《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作为简明易懂、体系完整的案头工具书,通过简易的目标检索对自己置身其中的行业环境背景获得更系统、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把握。
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 [图书] 豆瓣
作者: (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 译者: 胡正荣 / none 华夏出版社 2001 - 1
本书拒绝将一个人、一种关系、一次历史事件所具有的明显复杂性简化成一个核心本质或核心概括。
尽管大森媒介及传播研究中的政治经济学取向在时下极具建设性和启发性,但是本书作者文森特·莫斯可只是将其视为解释社会过程的一家之言。他坚持认为,他所全力投入的这个学科并不因为它的来由而具有了天然权威性的一系列意义。因为,从本质上说,沟通和传播的价值不在于贡献出问题的答案,而在于不时展现人类意识格外锐利的一面。
媒介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利萨.泰勒 译者: 吴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4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中文版)的内容和组织结构还可以看出以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为核心的欧洲媒介研究与美国主流大众传播研究在课程设置、思路和方法论上的一些差别,以及二者近些年来在学术界的互动与融合。媒介研究通常被分为三个研究领域,这也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中文版)所用的分类模式:文本、机构和受众。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媒介研究领域的分类、主要概念、核心问题、研究切入点等,为初学者提供了进入这个学术领域并能够利用专业的概念和思路参与讨论的基础知识。作者提供的文本分析“工具”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媒介内容:通过梳理关于媒介机构的争论,作者审视了提供媒介内容的组织机构,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媒介产业;在有关受众的章节中,作者对受众的各种情况及其对媒介的消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媒介考古学 [图书] 豆瓣
Media Archaeology:Approaches, Applications and Implications
作者: 埃尔基.胡塔莫 / 尤西.帕里卡 译者: 唐海江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此书——作为一般意义而言的媒介考古学——旨在充当时光机的作用,在历史的多个时刻停驻,并激发人们意识到这些时刻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一种时光机,媒介考古学从人们的遗忘中挽回那些多样而另类的往昔,并让它们再次紧密相关,从而促进人们以全新的方式来思考媒介。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埃尔基·胡塔莫(Erkki Huhtamo)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教授 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
本书汇编的论文不仅提供了创新性的历史案例研究,而且,通过物质性和历史性分析,为未来的媒介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此书将注定成为新一代媒体学者的一本重要手册。
——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媒介、传播与文化研究系教授 肖恩·库比特(Sean Cubitt)
最近甚嚣尘上的媒介考古学——它强调工具、技术和机器在文化逻辑生产中的优先性作用,为媒介史提供了一种反解释学的方法——席卷英美等地,有理由让那些与此术语最为亲近的德语学者也颇感不安。
——德国洪堡大学媒介学教授 伯纳德·盖根(Bernard Dionysius Geoghegan)
清代报人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程丽红 2008 - 4
《清代报人研究》作者以清代的新闻传播主体——报人为研究对象,将清代报人置于社会变迁的主题中进行系统梳理与观照,在揭示传播主体从专制皇权掌控下解放的过程,以及从封建伦理观中游离,走向近代化的心灵轨迹的同时,对清代报人在中国报业近代化的构建与开拓作用,对其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作为、贡献及应有的地位等做出了准确评判,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水准的学术专著。
报海旧闻 [图书] 豆瓣
作者: 徐铸成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 2
《报海旧闻》是徐铸成先生叙述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的报界掌故、轶事的随笔性著作,是一部可以作为信史读的"野史"旁征博引,考廖翔实,对于记述往事,保存史实极有价值,同时对今天的报界也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Comparing Media Systems [图书] 豆瓣
作者: Daniel C. Hall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6
Building on a survey of media institutions in eighteen West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democracies, Hallin and Mancini identify the principal dimensions of variation in media systems and the political variables which have shaped their evolution. They go on to identify three major models of media system development (the Polarized Pluralist, Democratic Corporatist and Liberal models) to explain why the media have played a different role in politics in each of these systems, and to explore the forces of change that are currently transforming them. It provides a key theoretical statement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media and political systems, a key statement about the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a clear overview of the variety of media institutions that have developed in the West, understood within their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网络迷群与跨国传播 [图书] 豆瓣
作者: 雷蔚真 2012 - 5
《网络迷群与跨国传播:基于字幕组现象的研究》通过对网络迷群当中的“影视字幕组”的深入研究,从积极性受众(active audience)等角度,对网络生态环境链条中网络迷群的特殊作用和机制开展了理论性探讨。另外,由于字幕组现象不但涉及网络迷群,也造就了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新型跨国传播,《网络迷群与跨国传播:基于字幕组现象的研究》还对网络迷群在跨国、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进行了多角度的梳理与分析。《网络迷群与跨国传播:基于字幕组现象的研究》对研究和理解网络传播具有创新贡献。
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静庐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9 - 3
张静庐是现代出版家,做过报刊、图书编辑,曾创办光华书局、现代书局、上海杂志公司等。1949年后,曾任出版官员、古籍出版社编审等。《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是上海书店根据现代书局1932年版影印“民国丛书”第三编版,主要是谈论中国新闻记者的兴起机缘和报纸发展历史。
传播的偏向 [图书] 豆瓣
作者: 哈罗德·伊尼斯 译者: 何道宽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译丛•大师系列:传播的偏向》内容简介:伊尼斯传播研究三部曲的核心著作,最详尽地阐释传播的“偏向论”和“帝国论”;建构、拓展并阐释“两论”,对传播的偏向、时间的诉求、空间的问题进行分析,给西方文明敲响警钟;与死亡赛跑——三部曲成形于他生前病入膏肓的几年,所以他把最丰富的思想浓缩在最短小的篇幅、最紧凑的句子之中。
海报:
媒介生态学 : 艺术与技术文化中的物质能量 [图书] 豆瓣
Media Ecologies : Materialist Energies in Art and Technoculture
作者: (英)马修•富勒 译者: 麦颠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9
本书一方面分析了电台、电话、摄像机、监控、计算机媒体以及网络的确定形态。另一方面,精确地说,则是解读“标准物件文化”——一种基于对被抽象和铺层、可无限客体化媒体物件的重组式生产进行全面吸纳的文化。
传播理论史 [图书] 豆瓣
Theorizing Communicatuion A History
作者: 丹·席勒 译者: 冯建三 / 罗世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未名社科·传播政治经济学译丛·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将传播理论的发展,放置在世界史与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内容涉及美国的生产者共和论、传播行为研究、从杜威至米尔斯的学说贡献及缺陷;美国的大众文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传播政治经济学名家席勒提纲挈领地勾勒了欧洲大陆的结构、后结构与后现代派别,以及哈贝马斯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作者不仅检视传播本身,更着墨于“传播”与“劳动”这个较少在传播学著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主张用“生产性的劳动”(productive labor)克服劳心劳力之分,如此才能建构“文化的劳动理论”。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