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北方”
全部 | 书籍 (25) | 影视 (2)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欢迎来北方 (2008) [电影] 豆瓣 TMDB
Bienvenue chez les Ch'tis
7.8 (126 个评分) 导演: 丹尼·伯恩 演员: 凯德·麦拉德 / 丹尼·伯恩
其它标题: Bienvenue chez les Ch'tis / 欢迎来到雪堤
菲利普(凯德·麦拉德 Kad Merad 饰)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一家邮局任职了十多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和闷闷不乐的妻子朱莉(Zoé Félix 饰)令他感到压抑。为了讨妻子欢心,菲利普装扮成残疾人申请升职到南部的黄金海岸地区,却不料弄巧成拙被调派到了极北的小城贝尔格(Bergues)担任局长。在南方人眼里,那里气候寒冷恶劣,人民粗俗不堪,说话还带着难懂的Ch'ti口音,是堪比地狱的地方。
心灰意冷的菲利普辞别家人,忐忑不安的独自赴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发现自己的新下属们和当地的居民都很热情好客,自己也很快与邮递员安东尼(丹尼·伯恩 Dany Boon 饰)交上了朋友。菲利普逐渐爱上了这处淳朴简单的小城,但当他试图说服朱莉一同来到北方生活,却遭到了妻子的质疑……
本片曾获2008年欧洲电影奖及2009年法国恺撒奖提名。
北方大道 [图书] 豆瓣
7.2 (65 个评分) 作者: 李静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6
1. 第二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她是现代社会中最敏锐的感受者之一,温柔地经营语言、勇敢地积蓄力量,用自己独特的形式发出面向未来的声音。当代最具潜力青年作家——作品曾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发表,作品影视改编权已经授予香港知名导演彭浩翔的制作公司。
2. 继《小城故事》《愿你的道路漫长》《小镇姑娘》《微小的命运》之后,伊萨卡岛的李静睿最新力作——日光之下的精神角落——这是李静睿本人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作品。
3. 沉默的时代里,生活照常流淌,个体奋力逆行——全书囊括八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叩问当下年轻人都要做出的选择:与世界妥协,还是保持愤怒?是要自由,还是要安全,纠结和犹疑令人软弱,而软弱的人往往被时代吞没。李静睿的故事层次丰富:从政治到爱情,从世道至人心,但这当中唯一相通的,是人的软弱、挣扎和犹疑。
八个跨越时间、空间,贯穿亲情、爱情的故事。
讲述你、我、他,如何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里,迎风疾驰、逆流而上。
《北方大道》写一个人,以为自己早已放弃,却意外发现生命中有些东西,永远不可放弃。
《盐井风筝》写一个人,从同类的映照中,看到自己。
《AI》写一个人,在应该对生活下手的时候,却永远懦弱地选择最好下手的那部分。
《柠檬裙子》写一个人,逃脱了人间的惩罚,却也没有上帝的审判,他只是有难得的好运气。
《沙河涨水》写一个人,既不好也不坏,他只是软弱而已。
《椰树长影》写一个人,以为人人都和他一样没有选择,其实我们永远手握选择。
《永生》写一个人,得到的时候不想得到,失去的时候发现不可失去。
《我和你只有这四个夜晚》写一个人,在最后的最后终于明白,即使所有人组成银河系,我们却依然可以自顾自在宇宙外运行,并不遵守天体力学的一切规律。
北方民族史十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姚大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形成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如此,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還對東亞、中亞,甚至歐洲的歷史均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因此,中外學者均十分重視對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研究,甚至形成為國際學界研究的熱點或專門學科,如所謂的匈奴學、鮮卑學、突厥學、西夏學等。中國傳統史學對周邊的民族,特別是北方民族的記述和研究歷來十分重視,有浩如煙海的文獻和不同歷史時期的研究成果。
北方人的巴赫 [图书]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马慧元 华夏出版社 2005 - 1
本书是一个非音乐专业人士写的音乐随笔,但是不同凡响,不是声音振天响,而是平凡、安静和孤迥,还有悠远,有从音乐“沾取一点恩泽”的感觉。这样的随笔集不光是懂音乐的人可能找到知音,不懂音乐的人仅凭这些文字,也会爱上巴赫,享受到某种境界,或者从此,开始有音乐作为自己的朋友。
不管这个世界上发生什么,有多少游戏、厌倦和绝望,都有那么一种音乐,温暖得持久而真实,与人不弃不离。
不论你是不是听很多古典音乐,读了这本书,你都可能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或者态度,接受生活,感谢生活。
听音乐是需要勇气的,你把自己的情感交出去,任它给喂养的茁壮而陌生,这中间会有多少孤独和挣扎。
这个世界有它的秩序,就像音乐里宿命的“必然”。在音乐绽放的伤口里放进心悸,放进骄傲,于是音乐吸取血气变得动荡,动荡得能撕毁。
用“道路”去感觉音乐,简直就是把音乐“种”在自己的记忆和生活里哪。
我在各种生活里观看过那些音乐被不同的心情照出的凹凸。
这些音乐无论多么寂寞,多么少有人知,他们仍然“是一种贴近皮肤的温润的渗透,你要相信他们终将抵达心脏。”请相信,我用时间和生活诚实地验证过。
神鹿呀,我们的神鹿 (1996) [电影] 豆瓣
8.9 (9 个评分) 导演: 孙曾田 演员: 柳芭 / 熊成华
其它标题: Fading Reindeer Bell
柳芭是世代生活在兴安岭山林中的鄂温克人,这个民族自古有饲养驯鹿的习俗,其中的神鹿更是象征了鄂温克民族的起落与兴衰。她的外婆是一位萨满法师,这位充满悲剧色彩的老人每救一条性命,便要相应失去家族内一位男性亲人的性命。某天,爱跳爱唱的柳芭终于走出森林,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成为呼和浩特某出版社的编辑。然而都市生活让从小生长在灵性之地柳芭倍感压抑,失去青梅竹马的伤痛更令其难以承受。最终,柳芭逃回了森林,但她很快便痛苦地发现,经过城市钢筋水泥的磨蚀,她已经无法适应家乡的生活。她就如同一个无根的灵魂,哀伤痛苦,四处漂泊……
后续:2003年,结婚生子的柳芭溺死在家边的河中,42岁。本片荣获1998年德国柏林人类学电影节评委会奖、1998年第七届上海国际电视节评委会特别奖、1998年中国纪录片学会一等奖。
呼兰河传 [图书] 豆瓣
9.2 (17 个评分) 作者: 萧红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1
《呼兰河传》作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作者是天才而短命的女作家萧红。
这部小说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小说的语言洗炼,毫无刻意雕饰的痕迹,一般都是口语化的语言、很短的句子,而且还运用了一部分当地的俗语,更是增强了语言的描摹功能,很有表现力,使得描写人物、事件、景物非常生动而形象,读者很容易就进入了小说的境界,而且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开篇这几句“严寒把大地冻裂了。人的手被冻裂了。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几乎都是口语。再看这一句: “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独特的比喻和意象,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小说的结构是比较松散的,大概是按照作者对呼兰河的各个层面的描写来结构全文的。但我认为,如果按照现在的大散文标准来衡量,《呼兰河传》也可以称作散文,是一篇标准的大散文。如,作者分别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景物、人物、不同风俗习惯、发生的故事等等进行了描写和叙述,读完小说,使人对呼兰河这个地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我记忆中的街坊邻居,我成长的经历、当地的风俗习惯、老百姓的精神状态等等,仿佛都历历在目。
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和老百姓吃瘟猪肉之间的微妙关系;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胡同里卖麻花的、粉房里挂粉条的人的生活情况;小团圆媳妇在当地人愚昧和迷信的折磨下的悲惨遭遇、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在后花园里拔草等等情节都写得非常生动,栩栩如生,简直呼之欲出,这些生动的情节和故事时而引人发笑,时而发人深思、时而触目惊心、令人发指.
安魂曲 [图书] 豆瓣
7.8 (9 个评分) 作者: [俄] 安娜·阿赫玛托娃 译者: 高莽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6 - 5
《安魂曲》是俄罗斯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代表作。这首由十四首小诗组成的抒情长诗,是女诗人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苏联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女诗人借这首长诗悼念那些在20世纪30年代肃反扩大化中冤屈而死的所有无辜者。
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长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本书为马长寿先生遗稿,系利用关中发现的碑铭25种,从其题名的姓氏、官爵、姓氏变迁、婚姻关系、阶级分化、部族融合等方面,研究这一时期关中各族的历史,初步解决了过去很难弄清的问题。此书系以碑铭证史的典范,得到了治史者的高度评价。
南凉与西秦 [图书] 豆瓣
7.8 (5 个评分) 作者: 周伟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
我国的史学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几乎每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政权,都有人为之撰写历史。同样,早在一千多年前,封建史学家们也撰写过十六国时期各个政权的专史(国别史),可惜先后散佚,至今还没有人重新为它们分别撰写历史。推其原因,一是隋唐以后历代封建史家对十六国的历史不够重视,认为十六国时是“五胡乱华”的黑暗时期,这些政权是“僭伪”之国,不值得去为它们撰写历史。即便是撰写通史,对它们也是寥寥几笔带过。二是由于十六国时史官所撰的各国史书,均先后散佚,这给后世撰写十六国国别史造成了极大的团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广大的史学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指导,开创了我国史学繁荣的新局面,加之,建国三十多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发掘了大批珍贵的文物和古籍,使撰写十六国国别史成为可能。一九八二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杨伟立同志撰写的《成汉史略》(四川通史丛书之一),首先为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作出了努力。
本书主要是叙述十六国时在西北建立的南凉、西秦两个政权的历史。为什么要将这两个政权的历史合起来撰写呢?第一、是这两个政权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由在曹魏末至晋初从大漠南北迁入我国西北地区的鲜卑族所建立;而建立这两个政权的鲜卑族都不是纯粹的鲜卑,一是主要融合了匈奴族的秃发鲜卑,一是主要融合了高车人的乞伏鲜卑。两个政权建立时间相差十二年,南凉建立时间晚,存在时间也短,最后亡于西秦。因此,他们所处的时代、整个西北地区的形势均大致相同。甚至两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亦均有相似之处。第二、南凉与西秦两个政权关系密切,几乎难以分割。他们一个在河西,一个在陇右,相距不远,而且乞伏鲜卑最早臣属于秃发鲜卑,乞伏鲜卑建立西秦政权后,一度为后秦所灭,乞伏氏王族投奔南凉。后来,西秦复国后,又灭了南凉,原南凉领有的河湟之地遂为西秦所有,一直到西秦灭亡前夕。第三、有关两国史料大都散佚,要单独叙述他们的历史比较困难。基于上述三个原因,我们将南凉与西秦的历史合起来撰写。南凉秃发鲜卑迁入河西较早,而亡国在前,故先叙述南凉史,再讲西秦史。
撰写南凉、西秦历史,最大的困难是史料问题。十六国前后有关南凉、西秦的史书,即《托跋凉录》、《西秦记》、《十六国春秋》等,均先后散佚。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两国的史料,主要是唐代房玄龄等所撰《晋书》卷一二六《秃发乌孤载记》、卷一二五《乞伏国仁载记》、《魏书》卷九九《秃发乌孤传》、《乞伏国仁传》以及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有关部分。此外,还有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所录崔鸿《十六国春秋》的一些片断。而现存的三种《十六国春秋》均为后人所撰[1],只能作参考之用。同时,因两国建国时间短,存留和发掘的地上地下文物也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撰写两国历史,只好利用现存的《晋书》、《魏书》、《通鉴》及北宋类书所引的《十六国春秋》了。《晋书》载记三十卷,是“兼引伪史十六国书”[2],故在十六国史书散佚的情况下,此书就成了最重要的资料。北宋司马光等修《通鉴》时,崔鸿《十六国春秋》及《纂录》可能还存在,故《通鉴》保存了许多《晋书》载记没有的资料,也可作信史引用。至于《太平御览》等类书引《十六国春秋》的资料,除个别字句有错讹外,均系《十六国春秋》或《纂录》原文,它们也是本书所据的主要资料之一。
由于南凉、西秦两政权是由我国古代鲜卑族所建,故我们首先从民族史的角度,分别探讨了秃发、乞伏鲜卑的来源、迁徙及融合情况;叙述了他们建立政权的背景和经过,两国与邻近各政权的关系,以及他们盛衰的历史。最后,对两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也作了一些探索。由于资料缺乏和作者水平所限,本书存在问题很多,望专家、读者不吝赐教。
氐与羌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长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
本书是马长寿先生的遗著,动笔于一九六二年,以后时断时续,到一九六五年,一直没有完成。十年浩劫中,原稿虽几经辗转,但幸运地保存下来,而先生却因精神上备受摧残,不幸于一九七一年五月病逝。
先生一生致力于民族研究,四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勤奋刻苦,著述甚丰,尤其对中国民族史颇多建树。先生学识广博,治学严谨,尤注意亲自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故所著多有创见,自成一家之言。
这部未完成的遗稿,出版社委托我整理出版。我虽从先生学习中国民族史多年,自知能力菲薄,实难担此重任,但又感义不容辞,故忞勉从之。如有不符先生原意之处,自应由整理者负责。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 [图书] 豆瓣
作者: [苏] 阿尔谢尼耶夫 译者: 刘宇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21 - 1
本书是俄罗斯著名地理学家、探险家阿尔谢尼耶夫,按照俄罗斯皇家地理协会安排,于1906—1916年间在远东科考时所做的考察笔记。全书分为“1906—1916科考总结”和“乌苏里边疆区的中国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906—1916科考总结”主要研究12—13世纪乌苏里边疆区早期居民的历史,尤其是金帝国时代和东满洲历史,实地考察当地历史传说,辅以考古发现为支撑,还原乌苏里边区早期居民的生存状态;第二部分“乌苏里边疆区的中国人”则记述了乌苏里边疆区的地理环境、动植物、气候、交通等情况,重点是生活在这里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帮会、海洋捕捞、狩猎和采参活动等。从实地考察的角度出发,辅以考古发现,研究当地的历史及传说,还原乌苏里边区早期居民的生存状态。
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 [图书] 豆瓣
作者: 杨建华 / 邵会秋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4
杨建华、邵会秋、潘玲编著的《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精)》重点在于研究不同地区与文化之间的文化交往,这种交往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一种互动。传播是指物质特征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传递。传递的方式有人群的迁徙和文化因素的次第传播,在次第传播过程中接受的特征往往会发生变异。交往会导致双方文化发生改变。例如铁器时代早期,短剑、战斧等武器以及马具在欧亚草原迅速的大范围的传播,是由于各地畜牧专业化的发展不得不采取了游动的放牧方式,各部族之间也因此为草场的争夺不断发生战争,这些新式的武器和马具正好迎合了这种需要。传播的接受者由于采用了新式武器和马具,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武士阶层的兴起,社会等级化迅速发展。迁徙(人口的流动)是传播最迅速的一种方式。在研究传播方与接受方的关系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传播方的器物组合,它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特点,例如工具与武器的比例、马具所占比例以及实用器与奢侈品所占比例,反映了社会的武装性、游动性以及社会上层维系的手段等信息。接受方接受了哪些功能的器物,则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特点。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义和团运动前夕华北的地方动乱与社会冲突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Violence and Fear in North China : Christian Missions and Social Conflict on the Eve of the Boxer Uprising
作者: [德]狄德满 译者: 崔华杰 江苏人民出版 2022 - 1
本书作者利用了德国、英国、美国和法国等国所藏官私档案,特别系统梳理了国内学界较少援用的天主教圣言会传教士的各类报告与往来函札,从新的角度探讨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实际上起源于华北数省交界的“飞地”区域,与该地乡村地区长期存在的派系摩擦、盗匪活动、教门暴力和反教斗争等地方动乱与社会冲突有着内在的演进关系,强调应从内外两重因素重新探究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认为其是内外压力同时爆发的复合型结果。
北狄与匈奴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长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此书系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名著之一。前一部分论述了匈奴的兴起之前先秦时期北方的狄诸部,后一部分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北方强大的匈奴兴衰的历史,包括其语言、文化和经济形态(奴隶制)。
丁零、高车与铁勒 [图书] 豆瓣
作者: 段连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我国商周至隋唐历史上的鬼方、丁零、高车和铁勒,为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本书上起鬼方,下迄公元七四四年回纥汗国建立前夕,分列三编(《丁零篇》、《高车篇》、《铁勒篇》)十四章,叙述此民族约两千年的历史。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丁零、高车、铁勒是今日维吾尔民族的先民,丁零、高车、铁勒的历史是今日维吾尔民族远古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根据史籍、考古材料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证明鬼方是丁零的族源。集鬼方、丁零、高车、铁勒历史于一书,阐明其源流和历史,以显现维吾尔民族远古史的全貌,这不仅是个饶有兴趣的学术问题,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参照和吸取了上述诸家的研究成果。这里特别向已故的突厥史学家岑仲勉先生表示感激之情。岑仲勉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特丰。他不仅对隋唐突厥史有精湛的研究,而且对突厥、铁勒史籍和碑文进行了独到的规模宏大的考订和注释,将我国突厥、铁勒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虽然在许多问题上不尽同意岑仲勉先生的看法,但下编《铁勒篇》的撰写,还是比较多地利用了岑先生的研究成果。
铁流 [图书] 豆瓣
作者: [苏联] 绥拉菲摩维支 译者: 曹靖华 2017 - 8
《铁流》是由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创作的一部著名革命题材小说,以十月革命后的一九一八年内战为题材,叙述了古班的红军带领被残害的红军家属和群众,突破叛乱者和白匪军的包围,进行英勇转移的事迹,反映了苏联国内战争时期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生死搏斗,表现了士兵群众由乌合之众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的“铁流”的过程。此书也因为鲁迅先生的积极引进推广,在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的先人是萨满 [图书] 豆瓣
作者: 杜拉尔·梅 民族出版社 2009 - 11
《我的先人是萨满》内容包括:家族故事神、秘的萨满世界、神与人沟通的使者、萨满的神装与神具的特点、萨满的传奇故事、我亲历的萨满神事活动、萨满文化与鄂温克民族文化、萨满文化熏陶下的鄂温克人的生活等。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