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理论”
革命与历史 [图书] 豆瓣
Revolution and History: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1919-1937
8.5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里夫·德里克 译者: 翁贺凯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以1920—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为中心,在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下,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阐明了其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对其时中国的革命性大变革的专注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处理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方式的。作者认为,尽管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学术上存在着应受责难的瑕疵,尽管他们经常是在粗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却是持久的。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是由其时中国的思想和政治背景所塑造和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召力,主要并不在于如列文森所指出的是对“历史”与“价值”的矛盾作出了回答,而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何为封建主义 [图书] 豆瓣
Qu'est-ce que la féodalité
9.7 (6 个评分) 作者: [比] 弗朗索瓦·冈绍夫 译者: 张绪山 / 卢兆瑜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封建主义”这一概念有三种理解:狭义封建主义、广义封建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封建主义。
狭义封建主义概念源于16世纪法学家对西欧中世纪“封建法”的研究,专指封臣制和封土制。现代史学家以比利时学者冈绍夫为主要代表。
广义封建主义概念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形成于启蒙思想家对中世纪社会的批判。广义封建主义的代表是马克•布洛赫,他将封建主义视为一种社会类型、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其研究是对这种“社会组织结构以及把它联为一体的各项原则进行剖析并做出解释”。
马克思主义封建主义概念源于马克思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研究,封建主义具有生产方式的含义,代表社会形态演进的一个阶段,其根本特征,是将封建主义首先理解为一种所有制形式、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社会形态。
《何为封建主义》(Qu'est-ce que la féodalité)是研讨狭义封建制度的名作。集中探讨西欧封建主义的起源、加洛林王朝时期的封建主义和10 —13 世纪的封建主义。冈绍夫认为,构成这种封建主义基本内容的是两大要素,一是人身方面的,即封臣制,二是财产方面的,即封土制或称采邑制。所以他认为封建主义“意味着封土制和封臣制的体系”。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何兆武 / 陈啟能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 8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评价西方史学理论一百年来发展史的专著。 本书内容不仅包括历史哲学方面的重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人物,如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形态史观、自由主义、生命派的历史理论、分析的历史哲学等,还包括当代西方重要的史学流派的理论,如比较史学、计量史学、心理史学、法国年鉴学派、英国马克思主义学派,美国新科学史派等。此外还有当代自然科学与史学、苏联及中国对西方史学理论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
本书的特点尚有: 一、各章都由专门研究这些问题的专家执笔; 二、各章作者都是根据原著和第一手资料写成; 三、各章夹叙夹议,注意分析,是一部研究性的作品; 四、注释详尽,资料翔实,文字深入浅出; 五、作者注意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态度对西方各个流派和代表人物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
当代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晴佳 / 张旭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4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到今天,当代史学在观念、方法和研究范围上出现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本书从“人物、派别、焦点”三方面入手,描述、分析和讨论这些变化,突出了这一时期与20世纪上半叶之间的不同,从而为中国学界提供一部内容新颖、架构独特的著作。本书的这些史学新潮反映了当代史学所面临的挑战,而深入思考和应对这些挑战将有助我们共同面对人类的未来。
全球史学史(第二版) [图书] 豆瓣
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2nd edition
作者: 【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 【美】王晴佳 译者: 杨豫 / 王晴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一本采用比较眼光和全球视角的史学史著作,将18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史学的发展置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加以讨论,不仅研究西方的史学流变,也考察亚洲、中东,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史学发展,并提供了关于全球化时代历史书写现状的最新叙述。第二版更新了有关拉丁美洲史学、非洲史学、全球史、环境史、性别史,以及俄罗斯史学的内容。
东亚近代经济的历史结构 [图书] 豆瓣
作者: 中村哲(主编) 译者: 王玉茹(监译) 人民出版社 2007 - 3
21世纪初的现今,全世界存在三大经济圈,分别是以EU(欧盟)为核心的欧洲,以美国为中心的NAFTA(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东亚。其中,东亚是最新崛起而且发展最为显著的地位。截至目前的经济史理论,近代之前以西欧为研究对象,现代主要以美国为研究对象。但是,现在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形成了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圈。所以考察东亚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和各项条件,成为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东亚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在很多方面与欧洲和美国不同,所以还需要结合东亚的历史情况,重新构筑经济史理论本身。本书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The Uses and Abuses of History [图书] 豆瓣
作者: Margaret MacMillan Profile Books Ltd 2009 - 4
Acclaimed historian Margaret MacMillan explores here the many ways in which history affects us all. She shows how a deeper engagement with history, both as individuals and in the sphere of public debate, can help us understand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better. But she also warns that history can be misused and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History is used to justify religious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campaigns alike. Dictators may suppress history because it undermines their ideas, agendas, or claims to absolute authority. Nationalists may tell false, one-sided, or misleading stories about the past. Political leaders might mobilize their people by telling lies. It is imperative that we hav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t and avoid these and other common traps in thinking to which many fall prey. This brilliantly reasoned work, alive with incident and figures both great and infamous, will compel us to examine history anew—and skillfully illuminates why it is important to treat the past with care.
可能与现实 [图书] 豆瓣
作者: 何兆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何兆武作品集之一种。何兆武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学贯中西,先后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清华大学从事研究与教学,研究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思想史、历史哲学等领域,有学术专论数十篇,均卓有创见,先后结集成书;此外还有大量学术随笔文字。此次经系统整理,将其著述文字编订成书,分专题五种出版,为其一生学术精华的总结。本书收入作者有关史学理论的原创性论文十余篇,代表了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前沿水平。
知識生產與傳播 [图书] 豆瓣
作者: 劉龍心 三民 2019 - 1
現代中國史學與傳統史學究竟有何不同?如何轉型?這是本書要回答的兩個核心問題。
民族國家的出現,是構成現代史學有別於傳統史學最重要的差異,這個差異並不只是將民族國家視為現代史學形成的外在條件,抑且在近代中國歷史知識生產的過程中,不論時間、空間和記載人群活動的事類等範疇,民族國家都成了最根本且不證自明的前提。在民族國家的主權框架下,現代中國史學以西方傳入的「長時段」、線性歷史時間概念,取代朝代更迭循環的時間;並以「民族」、「國民」作為歷史舞臺上的主角,取代帝王將相、公侯卿貴的故事。而標榜科學、客觀的方法,以及組織化、制度化的學術機制,則進一步為歷史書寫的公正品質提供了保證,讓人們得以相信學院生產的歷史知識為真。為了擴大影響力,現代史學家在戰爭期間亦積極投入通俗歷史的創作,為動員民眾而努力改造歷史知識的形式。
在這個巨大的知識轉型過程中,歷史如何被重新書寫?新的歷史知識如何建立?歷史學家們如何操作不同的社會網絡去傳播新的歷史觀念給廣大的群眾?因著民族主義、戰爭動員而逐漸趨於單一化的敘事方式,是不是摧折了歷史原本複線多元發展的可能性?本書從史學史的角度出發,將有助於吾人深入了解這些問題,並藉以思考當代史學的新出路。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