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媒介理论”
全部 | 书籍 (22)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对空言说 [图书] 豆瓣
SPEAKING INTO THE AIR: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9.5 (26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 译者: 邓建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在当今社会,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而又独一无二的角色。
《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一书,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史,它不仅阐述了传播观念的历史沿革,而且旁征博引,论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法学与技术史领域,将传播的视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最根本的问题。即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取向,也以一种通俗大众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公众对传播学的兴趣。
《对空言说》为突破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传统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也因此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该书在2000年荣膺美国传播学会奖,这是美国传播学界的最高奖项,并在传播学界乃至公众之间激发起广泛的对话。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交流的无奈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9.0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斯 译者: 何道宽 华夏出版社 2003 - 7
本书的主题本身就很奇怪。作者公开声称交流是不可能的。他要我们放弃交流的幻想,断言:“我认为,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放弃交流的梦想,同时又保留它激发出来的好处。我们说,把交流当做心灵共享的观点是行不通的。”又说,“我们永远不可能像天使一样交流,这是一个悲惨的事实,但又是幸运的事实。”他研究的是交流的失败,所以他说:“交流是两颗脑袋借精细无误的符号手段产生的接触。
理解媒介 [图书] 豆瓣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 (critical edition)
8.3 (15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马歇尔·麦克卢汉 / 注释点评:特伦斯•戈登(Terrence Gordon) 译者: 何道宽 译林出版社 2011 - 7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重要思想著作之一”。这是神使墨丘利的杰作,洞悉未来,深入分析,是思想史转折的路标。麦克卢汉将传播媒介作为主要动因,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解释历史。他认为,媒介是塑造历史和社会的隐蔽力量,常常被人忽视;媒介的“讯息”在于其如何“扭曲”现存的社会秩序;由于忽视媒介,我们常常对其熟视无睹,被其遮蔽,这是“书面文化”或西方式感知能力的失败。书面文化执著于媒介的内容,它必须在新的电子环境里革故鼎新。麦克卢汉邀请我们抛弃旧的思维习惯,采纳感知和知识的新标准。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初版于1964年,麦克卢汉借以登上世界舞台,成为我们时代最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在这部极富胆略的著作里,他把媒介解释推向新的高度。他向我们发出挑战,让我们与他一道纵身投入他所谓的“创新认知过程”。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理解媒介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作者: [加拿大] 马歇尔·麦克卢汉 译者: 何道宽 商务印书馆 2000 - 10
本书是一部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认为,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塑造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和传播方式。通过对不同媒介的比较,以及与种种文化现象的关联,作者勾画了一种电子媒介文化社会的图景,并对其发展趋向作出了某些预言
图像的生与死 [图书] 豆瓣
Vie et mort de l'image: Une histoire du regard en Occident
9.6 (5 个评分) 作者: [法]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 译者: 黄迅余 / 黄建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4 - 8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在书中,雷吉斯•德布雷第一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该学科处于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等多学科的交汇之处。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游戏研究读本 [图书] 豆瓣
作者: 何威 / 刘梦霏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国内首次以数字游戏研究为主题的原创学术成果集
•汇聚中国游戏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精华
•一览游戏研究的国际新近趋势
•掌握游戏研究的知识结构
•给渴望做游戏研究的学者们提供建议
这是国内首次以数字游戏研究(Digital Game Studies)为主题的原创学术成果集,汇聚了中国游戏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精华,也收录了少数海外游戏研究的重要篇目。包括“路径与方法”“美学与技术”“叙事与机制”“历史与产业”“玩家与文化”“严肃游戏与游戏化”等多个维度。它们或具备宽广学术视野,或引介关键理论资源,或提供鲜活案例,或呈现创新观点,开卷之际,游戏研究宽广而跨界的学术地图将在您眼前徐徐展开。
媒体考古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 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 译者: 荣震华 商务印书馆 2006 - 10
本媒体考古学另辟蹊径,它让时间箭头从“现在”掉过头来,穿越以往的种种事件和人物后才指向可能的未来。它展开了一个范围广阔的搜索运动,去寻找那样一些理念、构想和实践,所涉及的是当时还不可能实现成为媒体式事物、而后来又遭大家遗忘和排斥、甚或至今还毫不为人们所知的那些探险式的作为,由此产生出一大批令人振奋的发现,给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某种富有建设性的多样性。在此,技术所起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在于它有潜能去消除人们的恐惧感,满足那些致力于全球化的实践家们的需要,而在于它能有助于展开想象力和诗意的创作。
揣测与媒介 [图书] 豆瓣
Unter Verdacht:Eine Phanomenologie der Medien
作者: [德] 鲍里斯·格罗伊斯 译者: 张芸 / 刘振英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当今的艺术往往以揣测为源:艺术展现的只是日常的表象,人们总在琢磨其背后隐匿的秘密。只有某种诡谲的、色彩斑斓的画面才会彻底唤起我们的注意。鲍里斯?格罗伊斯在他这部伟大的著作中,向我们解释了揣测怎样在不同的媒介中起作用,以及为什么自马勒维奇与杜尚以来,人们总是在为“现代艺术中究竟何为艺术,何为俗物”这类问题争论不休。艺术是值得人们去揣测的东西,就好比将一把铲雪锹或者一小撮米放在博物馆中一件广受认可的艺术品旁边,任由人们去讨论,这就一定会引起揣测。这类争论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可能为在物质上有限的艺术作品开启了一个潜在的可以无限反思的空间。通过这本书,鲍里斯?格罗伊斯论证了艺术与媒介间广泛的现象学,同时也把其先前一本著作《论新事物》中的一些论题进行了拓展。
传媒的四种理论 [图书] 豆瓣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8.5 (8 个评分) 作者: [美]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等 译者: 戴鑫、展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3
本书作为新闻理论研究史上经典的文献之一,为研究和了解在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兴起的几种不同的传媒理论及传媒制度,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本书的作者将传媒与其所属的社会的哲学思潮、政治结构、个人和社会关系等联系起来,显示了研究传媒的一种综合视角。...
作为文化的传播 [图书] 豆瓣
作者: 詹姆斯·W.凯瑞 译者: 丁未 华夏出版社 2005 - 8
詹姆斯·凯瑞超凡的洞察和富有见地的评论,在学术批评家中是少有的。他的著作启发了不同的学者群,还有媒介的专业人士,因此,他在这部著中提出的观点应该引发更广泛、更有价值的讨论。
凯瑞富有创见的著作不仅涉及了这个领域的核心问题,而且对此作了新的界定。他的著作会让读者用新颖而有益的方法,思考传播研究中传递观对仪式观、行政性对批判性、实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对权力取向研究等两分法。凯瑞对一些重要事物与理论所采用的历史观,值得有内涵的学者一读。
凯瑞这些论文所包含的东西远不止对某一学科的批判,其生动的思想、明晰的风格以及深邃的学问将引领读者穿越一片开宽而丰盛的知识领地,尤其是那些已经影响现代美国人思想的议题。无论作为一种思想启示,还是作为一次愉快的阅读经历,《作为文化的传播》必将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
普通媒介学教程 [图书] 豆瓣
Cours de Médiologie Générale
作者: [法]雷吉斯•德布雷 译者: 陈卫星 / 王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 9
媒介学(Mediology)这个新名词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德布雷1979年的著作《法国的知识权力》中。按照作者后来的阐释,从学科意义来讲,媒介学不是媒介社会学,也不是符号学,与传播学的路数也不同,因为它不聚焦孤立的个体,而是采用一种跨学科方法,论述范围或论据来源包括历史(技术史、书籍史、美学理论和历史)和信息传播理论。
与传播学界的工具主义的概念划分不同,作者在《普通媒介学教程》中提出的最新颖而富有想象力的核心概念是媒介域(mediaspheres),就是以信息传播的媒体化配置(包括技术平台、时空组合、游戏规制等)所形成的包含社会制度和政治权力的一个文明史分期。按照媒介学的史学观对技术与文化的关系的界定,人类文明史被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媒介域:文字(逻各斯域)、印刷(书写域)和视听(图像域)。
媒介学可能在学科身份、学理基础、专业的合法性和概念的逻辑性等方面遭遇种种评判,但无论在何种批评语境中,媒介学所提出的问题、在演示中再现的场景、所进行的历史阐释,都可以提供反思资源。媒介学不一定保证提供新的知识,但肯定是认识的新形式,从而为我们理解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参照。
景观社会评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德波 译者: 梁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综合景观同时表现为集中和扩散。二者成功地缔结联盟之后,集中和扩散各自的特性便通过综合景观在更大的规模上得到了发挥。同时,它们各自此前的实践应用模式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就集中而言,控制中心现在已经变得隐蔽;从扩散的角度来说,景观从未以如此的规模在几乎所有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对象上刻上它的印记。综合景观的最终意义就在于,将自我彻底融合到它一直着力刻画的现实中去,并且根据其刻画的内容不断地重新建构现实。因此,这样的现实不再将综合景观视为某种外来物而与之对立。目前,景观已经无孔不入地扩散到现实存在的方方面面中去了。
本书为(法)德波在68年出版景观社会后的续篇
1.序言
2.关于景观社会
3.景观的现实表现
4.景观模式
5.综合景观的社会特征
6.景观的隐藏性
7.景观的历史缺失性
8.景观的民主性
9.景观与恐怖主义
10.景观逻辑
11.景观的逻辑缺失
12.景观与现实的分离
13.景观的虚假性
14.景观与当代科学
15.景观的修辞表述
16.景观与虚假消息
17.景观与艺术
18.景观的欺骗性
19.景观的权力体现
20.对景观真相的认知
21.景观的秘密状态
22.景观对真相的掩盖
23.景观与黑手党的蔓延
24.黑手党的景观表现
25.景观对事件的揭露
26.景观的经济规律
27.景观的政治阴谋
28.景观的自我监督
29.景观社会的一致性
30.景观的秘密争夺
31.面对景观
32.景观统治的变革问题
上帝的眼睛 [图书] 豆瓣
作者: 瓦尔特·本雅明等 / 苏珊·桑塔格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本书可以说是关于“摄影文化”思考的一条河流,书中介绍了在相机后面和围绕着相机的视觉文化的历史,以及围绕在摄影的艺术、哲学与美学,摄影的意识形态、摄影的“观看之道”等,自本雅明的那个“机械复制的时代”就成为“灵光”围绕,在布尔迪厄、约翰·伯格、苏珊·桑塔格等思考者的笔下,摄影展现出一派关于人类目光与影像的“生存图景”。  本书可以说是介绍在相机后面和围绕着相机的视觉文化的历史,那些围绕在摄影的艺术、哲学与美学,摄影的意识形态、摄影的“观看之道”以及摄影与殖民统治等等,这些围绕在摄影的久远的问题,自本雅明的那个“机械复制的时代”就成为“灵光”围绕,在布尔迪厄、约翰·伯格、苏珊·桑塔格等思考者的笔下,摄影展现出一派关于人类目光与影像的“生存图景”,从而在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可以说是关于“摄影文化”思考的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在“摄影”的光耀并未消散之时,本书亦是一种缅怀与追奠。
传播的偏向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作者: 哈罗德・伊尼斯 译者: 何道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 6
《传播的偏向》集结了一些略文经修订的旧文。集结的目的是便于读者翻检,同时也便于以更加详尽的形式支持我在《帝国与传播》中提出的主题。《传播的偏向》试图回答一篇心理学文章提出的一个问题,在《传播的偏向》中,伊尼斯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学习过程中的口头法和书面法的对立。在《挑剔的批评》一章中,他解释说:“我偏向于口头传统,尤其是希腊文明中反映出来的口头传统。我认为有必要重新把握其神韵。”
Pressed for Time [图书] 豆瓣
作者: Judy Wajcma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
The technologically tethered, iPhone-addicted figure is an image we can easily conjure. Most of us complain that there aren't enough hours in the day and too many e-mails in our thumb-accessible inboxes. This widespread perception that life is faster than it used to be is now ingrained in our culture, and smartphones and the Internet are continually being blamed. But isn't the sole purpose of the smartphone to give us such quick access to people and information that we'll be free to do other things? Isn't technology supposed to make our lives easier?
In Pressed for Time, Judy Wajcman explains why we immediately interpret our experiences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as inexorably accelerating everyday life. She argues that we are not mere hostages to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the sense of always being rushed is the result of the priorities and parameters we ourselves set rather than the machines that help us set them. Indeed, being busy and having action-packed lives has become valorized by our productivity driven culture. Wajcman offers a braci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xploring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lock time, and how the speed of the industrial age became identified with progress. She also delves into the ways time-use differs for diverse groups in modern societies, showing how changes in work patterns, family arrangements, and parenting all affect time stress. Bringing together empirical research on time use and theoretical debates about dramatic digital developments, this accessible and engaging book will leave readers better versed in how to us
The Lumière Galaxy [图书] 豆瓣
作者: Francesco Casetti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5 - 3
Francesco Casetti believes new media technologies are producing an exciting new era in cinema aesthetics. Whether we experience film in the theater, on our hand-held devices, in galleries and museums, onboard and in flight, or up in the clouds in the bits we download, cinema continues to alter our habits and excite our imaginations.
Casetti travels from the remote corners of film history and theory to the most surprising sites on the internet and in our cities to prove the ongoing relevance of cinema. He does away with traditional notions of canon, repetition, apparatus, and spectatorship in favor of new keywords, including expansion, relocation, assemblage, and performance. The result is an innovative understanding of cinema's place in our lives and culture, along with a critical sea-change in the study of the art. The more the nature of cinema transforms, the more it discovers its own identity, and Casetti helps readers realize the galaxy of possibilities embedded in the medium.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图书] 豆瓣
作者: Marshall McLuhan / Quentin Fiore Gingko Pr Inc 2001 - 8
30 years after its publication Marshall McLuhan's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remains his most entertaining, provocative, and piquant book. With every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advance" McLuhan's proclamation that "the media work us over completely" becomes more evident and plain. In his words, Uso pervasive are they in their personal, political, economic,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moral, ethical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that they leave no part of us untouched, unaffected, or unaltered'. McLuhan's remarkable observation that "societies have always been shaped more by the nature of the media by which men communicate than by the content of the communication" is undoubtedly more relevant today than ever before. With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explosion of the digital revolution there has never been a better time to revisit Marshall McLuhan. New printing - 2011 - with cover design by Shepard Fairey.
大眾媒體的實在 [图书] 豆瓣
作者: Niklas Luhmann 左岸文化 2006
我們對社會、世界、自然的知識,都是透過大眾媒體而得知。但另方面,我們知道很多關於大眾媒體的事情,以致我們無法信任大眾媒體的消息來源。我們的應對之道是去疑慮其中有操弄,但終究不會產生任何有意義的結果;因為由大眾媒體得來的知識,猶如自發地融入一個自我再強化的結構中。
大眾媒體的實在,它的真實實在,在於它自己的運作中。社會進行著印刷與廣播,事物被閱讀,節目被接收到。事先的準備與隨後而來的許多討論都環繞著這個活動。然而,傳散的過程只有以技術為基礎才得以可能。這些技術運轉的方式結構化著並且限制著作為大眾溝通而可能的東西。任何大眾媒體理論都應該考量到這一點。但是,我們不想要將這些機械的作用,甚至它們的機械性或電子性內在作用,看作大眾媒體這個系統的運作。並非系統運作的每一個可能性條件都可以是系統自身運作序列的一部份。因此,有意義的是,將大眾媒體的真實實在,看成是在大眾媒體自己之中進行著的,貫串於大眾媒體的諸溝通。我們毫不懷疑,這樣的溝通確實發生著。
信息社会理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弗兰克·韦伯斯特 译者: 曹晋 / 梁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6
《信息社会理论(第3版)》坚持从梳理资本的历史脉络中洞察信息社会的本质,借助勾勒贝尔、吉登斯、哈贝马斯、卡斯特等重要信息社会理论家的论述优劣,敏锐揭示了信息社会成为当下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展示出商业文明覆盖全球的所向披靡之势,而政治压力与商业、技术迷思经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整合,严重消弱了公共服务与民主基础。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