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欧阳应霁”
全部 | 书籍 (15)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设计私生活 [图书] 豆瓣
6.8 (16 个评分) 作者: 欧阳应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动情,不管是对人,猫狗兔、大树小草等等,都是人们熟悉的有情众生,可有些人的磁场特别敏感,这种人不只能感受有机生物的电波,对无机生物的能量也极其感应,因此他们看椅子、玩具、衣服、灯、笔记本、积木、图画……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活物,看到它们活跃的电子活动场。
欧阳应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描述行遍花花世界看尽设计百态的种种私生活,你会突然觉得此人前世可许是个行脚僧,他今生如专研迷恋人间色相的肌理,百物浮华的层次,其实做的还是修行的事,他修的是悟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
他的《设计私生活》一书,好看就在文章中色与空的辩证,此人写的是时尚神学,他下笔天下微物,表面写得唯物,其实唯心极了。I shop therefore Iam 就是他和创造万物的上帝之间的命题。
年轻人看欧阳应霁这本书,会看到他眼下热门极了的人间花鸟,好多奇人奇物,有一点年纪的就会看到他心中安静下来的世态山水。他写物写到了让人想放下物,他把物看得如此分明,如此认真,最后却像是想转开身,说“我都看过了。”
在他还没有完全转开身前,就让我们来分享一下他充满自觉的“设计私生活”吧!上帝玩设计的游戏,欧阳应霁爱看这场被设计的游戏。
香港味道1 [图书]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欧阳应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0
《香港味道》是香港著名跨媒体创作人欧阳应霁以多年之力寻访香港食肆,为香港大众饮食文化所做的一个“全记录”,囊括了香港饮食的历史。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香港味道1:酒樓茶肆精華極品 [图书] 豆瓣
作者: 歐陽應霽 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 1
香港飲食潮流文化,從來都是中西薈萃開放包容,百年下來已自由發揮,發展出一種獨特的形格。從大小食肆經營競爭、菜式設計創新、製作技法演化,到不同階層家庭飲食習慣的變遷、本地生產食材與外來食材的互補關係……凡此種種都是豐富有趣的書寫內容。歐陽面對這個龐大題目,刻意從「味道」入手切題。因為味道是聞的,是嚐的,是一種最直接的感官體驗,當一切人事記憶淡化,味道作為一種刺激,卻最能勾起回憶。而我們對食物的選擇取捨堅持,所持的標準也正是「味道」這種好惡分明的態度。
《香港味道》共分為十大類,《香港味道1》著重餐廳和大菜,內容有經典名菜、燒味、粥飯粉麵類、中式點心、節日時令等;《香港味道2》重點是街坊小吃,包括冰室西餅店茶餐廳、中式甜點飲料、唐餅糕點、街頭小吃零食、醬料調味料等。各類別之下再細分147種食物項目,各自獨立成篇,每一篇除了作者與該項食物的個人體驗回憶的主文,另有二篇附文,其一為推薦三家可品嚐此項食物的店家,其二為人物訪問,暢談對此項食物的喜好心得。
由講究美食、深諳香港「味道」之內涵菁華的道地香港人歐陽來介紹香港美食及尋味門道,本書將是所有老饕上路前必攜帶的寶典。
香港味道2 [图书]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欧阳应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
作者“从小吃大,眼阔肚窄嘴刁”,“不求甚饱,唯独好吃不倦”,著书两卷来对香港的饮食文化与历史做全景式的纵览。作者对每一道食品既有自己的历史回顾,又有制作流程的介绍展示,同时还分别邀请香港演艺明星和文化名流做嘉宾助阵,把饮食与人生、经历与记忆柔为一体。另外,这本书也是可以按图索骥的香港美食地图。
半饱 [图书] 豆瓣
7.1 (7 个评分) 作者: 欧阳应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半饱--生活高潮之所在(欧阳应霁)》的作者一个擅长设计、见闻广博,对生活永远有热力永远有好奇的创作人,如果他恰巧又精于厨艺,你可以想像,他的美食世界必定也精彩万分。他对待厨房不会规规矩矩,每道料理每样食材都有乐趣。他又坚持半饱,让自己有余裕去容纳其他美好;享受恬适的同时,还有动力追求刺激。半饱,其实更贪心。
为什么半饱?
身边大吃大喝至死方休的多的是,半饱,是不是故作另类?
半饱,开始最初其实是被迫的——
因为平日工作实在太忙,吃到一半就要赶着翻江倒海地做别的事情,所以常常不知不觉半饱着肚。
也因为如此这般活着太累,吃到一半就想睡觉了,饭桌旁沙发上一躺下,马上沉沉睡去,剩下半桌饭菜明天收拾。
生活迫人累人之外,也因为头发都白了,不再像少年时代饥不择食,多了点选择,真的好吃的才动心动情。偶然有放肆乱吃的,都挤得饱得苦不堪言,而且一团腹肌马上跑出来,后悔也来不及。
所以不是念营养学出身不是专业厨师的我,也大胆走出来身体力行振臂一呼:半饱就好!
两个人住 [图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欧阳应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9
《两个人住》是欧阳应霁设计生活的又一典范,它虚拟了这样一种情景:在茫茫人海中,两个人相遇相识,从素昧平生到相亲相爱,最后决定在同一个屋顶下生活,他们如何从家徒四壁开始,建构他们的家,营造他们的家居情调和氛围?从一把椅子、一只杯子、一幅窗帘的寻寻觅觅,到一盏灯、一只花瓶、一面镜子的挑挑拣拣,这中间还夹杂着两个人的口味和品位、争执与协调、恋物与超脱,颇能捕捉现代都市人飘忽的心绪。
家在这书里被分解成一件又一件细微的器具性物质元素,一事一题,题目先就取得精巧,如谈窗帘的“帘卷东西风”、谈厨房兵器的“十八般厨艺”、谈沙发的“软硬兼施”。由物质而文化,而设计,而自我们熟视无睹的对象中提取出精致的意味和艺术的底蕴,如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意,谈的是物质和空间层面的家,解读的却是精神和心灵的家园。文字的灵动配上图片的诱人,那份细腻和体贴,对正在都市半空漂泊,却随时准备或正在进入家居状态的读者,多少还有一层实用意义。
回家真好 [图书] 豆瓣
7.6 (10 个评分) 作者: 欧阳应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你可以走出房子,但你总要回家。”
――Witold Rybezynski,Home: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一个家的装饰风格,不仅反映居住者的喜好与生活质感,也直接影响居住其中的日常心情。本书介绍的大陆、港、台三地精彩的家和家中精彩的人物,能够启发我们对家的想像。
家,不只是栖息的住所,一个舒适自在的家,能提供我们能量和灵感,让自我展现,并且是家人与爱人乐于安顿身心的据点。
作为一个长期研究家居设计的专家和造访者,欧阳应霁捕捉了这些家中令人赞叹的设计,发掘了家与舒适的关系和意义,也让我们体验到恋家、爱家的价值。
回家,是件幸福的事。
味道台北 [图书] 豆瓣
作者: 欧阳应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台北,吃什么?
香港饭人欧阳应霁点火x台北地陪韩良忆煽风
欧阳应霁与六十位台北好友严选一百二十个吃喝地标,与嘴馋为食的你一同从早到晚从粗到细从轻到重从新到旧由始至终,吃出台北历史文化真材实料最最滋味!
台北,美食之都,汇集大江南北各式美食。老饕们曾有过这么一种说法,要吃 最精致美味的各地中国菜,不在大陆在台北。也正因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台北多元的美食文化。这次,资深老饕欧阳应霁与他的台北在地好友韩良忆,将带领我们走遍街头巷弄,品味地道台北美味。
台北,该怎么吃呢?
从<早餐台北>的烧饼油条∕东门米粉汤∕万华周记咸粥∕大稻埕慈圣宫排骨汤到好样Brunch……欧阳仿佛汇聚了众家美食友人的功力与记忆,台北成了另一款的分类记忆:从早到晚,可以是这么一路吃下来:<早餐台北><恋恋菜巿场><不只牛肉面><馅露乾坤><coffee or tea><面包新世界><甜美台北><吃出民国范儿><好呷台菜><东洋风不息><异国在地><夜巿夜宵><伴手礼><走出台北>等十四章美食乐曲。
“这碗卤肉饭,就叫人想搬到台北。”欧阳团队里的上海姑娘如是说。
原来,台北可以吃出天堂。
旅行,有各式动机种种目的,各式主题各种玩法;但如何吃喝?总是避不开的课题。如果用吃喝来理解一个城巿,那又会是何种感受?香港作者欧阳应霁,在漫画创作∕设计书写外,最为关心的其实是这么件饮食小事。
在每个城巿如何吃喝,是他在2007年出版了两本《香港味道》后最关心的问题。“夫饮食,小术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决定从他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开始,进行一个个城巿的city food guide的吃喝玩乐饮食书写。所谓:从私人味道体验出发,带领读者进入每个城巿的味道质感。
本系列名为〈吃到底〉味道城市系列,以《味道台北》为首发,预计出版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美食导览。
我的我的天 [图书] 豆瓣
作者: 欧阳应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1
这本集子收录的作品,源起自许多年前作者在台北的半载勾留。四格八格接接续续在台北的一份晚报上发表,后来转在香港一份日报里出现,又再延伸发表在台北另一份日报,至今未断。漫画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作为一种感情?),兼收并蓄然后孑然一身,什么也是什么也不是:最有韧性最有弹性,最鲜活最高贵,最轻佻,最贱。这本书带你去认识一个私密的、狂乱的、黑色的、漫画的欧阳应霁。
路漫漫 [图书]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欧阳应霁 / 智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个人,独立,在众声喧哗的今日,越见难能可贵,保持凌厉尖锐目光,出手如灵巧针炙师的飞针,狠重如拳击手的左勾右勾,下盘坚穏皆因有立场有态度,框架内外连环天地宽,一笔一画一呼一应,都是美的实践。──智海欧阳应霁 序
一直觉得香港独立漫画是香港文化最灵动的语言,她拒绝商业化的丈量,突破技巧和风格的束缚,由此成为心灵世界的倾诉者和社会文化的刺客。这本书里我们发现27个甜蜜的“孩童”,他们以别样的情怀把图像和文字细细研磨在一起。路漫漫,所以要漫漫品。——独立漫画人聂峻
香港是本土漫画的先锋,也是原创作品的重要产地。在那里,除了占据“主流”市场的漫画,还有一班独立漫画人在默默耕耘,展示出可喜的创作活力。他们如何走上独立创作的道路?如何发表自己第一部作品?他们的动力来自何处?本书编者以时间为线索,走访香港从80年代至今的老、中、青三代二十七位独立漫画人——荣念曾、曾子、一木、马龙、杜琛、阿平、草日、欧阳应霁、利志达、麦家碧、何家超、黎达达荣、刘莉莉、何家辉、林祥焜、国志鸣、二犬十一咪、John Ho、杨学德、智海、小克、阿高、大泥、阿兴、梁以平、江康泉、Stella So,由漫画家自述创作历程和发表经验,并附有每个人的创作年表和推荐书目,既让读者分享创作人的苦乐,也反映出香港出版业生态及传媒的发展状况,更对内地创作人以及方兴未艾的动漫产业有着可贵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放大意大利 [图书]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欧阳应霁 三联书店 2004
在设计方面,因为《设计私生活》将所有设计物摆在一大张跨页照片中的创意作法,几乎已成为《设计》系列的首创特殊标记,本书仍将延续。但是封面会完全不同,将呈现义大利的缤纷热闹,与先前几本走沉静气质路线的封面有很清楚的区隔。内页的几个主色,也会以义大利红、白、绿经典代表色为基础。
香港春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歐陽應霽 / 楊學德 大辣 2006 - 2
香港春卷Springrolllll
吃一口五味雜陳的春卷,發現不同的香港
《香港春卷》是一本漫畫合集,由歐陽應霽、Eric So、小克、楊學德、智海等五位資深香港獨立漫畫、插畫、動畫及玩具等跨界藝術家共同完成。內容包含十個以英文字母S起首為題的故事,包括sweet、success、slow、soft、sad、sorrow、situation tragedy……等。創作者各自以其專長的風格構思編寫,以「香港」的文化精神為出發點,從不同角度定義出香港的多元面貌。
為什麼取名為「春卷」?而不是燒賣或叉燒包?五位作者並沒有給出標準答案,而是派出作者之一智海,寫下這麼一段結語:「大伙兒各自表述,一起驗證、一起定義、一起更新——於是我們有幾個這樣的故事:應霽在鬧淘氣的思考間,總是最抽身遠看的一位,呼喚大家要慢下來的他其實心很軟;阿德一如既往把焦點放在城中心之外的普羅眾生,賦予面孔和身分,且要警告大家蟻民人數非同小可,崩魂出巡隱現某種政治野心;Eric在虛構的繁華、虛構的成功景象下,走向更樸實的人情旨趣,一破他向來予人的流行形象;小克面對我們被地產商割據的城市,他忠實地描述我們又愛又恨的維港:『這是有急流的海港、這是會翻浪的海港。』弦外之音教人激動萬分;而我只管繼續找洞鑽,鑽進地下鐵的海底隧道,在人海中再找洞鑽。」
「東塗鴉」系列是集結台北、香港、北京、上海、首爾、東京……等亞洲各大城的城市漫畫專案,每座城市由5?10位當地漫畫家,用漫畫訴說他們的城市故事,並有每位創作者的私人城市座標,介紹自己在這個城市生存的秘密基地,包括街道巷弄、餐廳、小店、展覽館和自己最愛的城市角落。香港之後,下一回的東塗鴉,將在台北發生。
漫漫食 [图书] 豆瓣
作者: 歐陽應霽 / 小克 凌速姊妹(集團)有限公司 2008 - 8
近年盛夏,「香港書展」與「香港動漫電玩節」在會展輪流上場,既像接力賽,又像競賽。1998年以前,動漫展銷仍隸屬書展,此後才一分為二。反諷的是,今屆「香港書展」最暢銷的竟然就是漫畫:馬仔《我們的低能婚禮》。在這文字衰微的視覺文化時代,漫畫的潛力倒是不容小覷。
歐陽應霽邀請了中國內地及香港的獨立漫畫家各五名,以食物為題作畫,出版《漫漫食》及在會場裡舉辦展覽。近年香港獨立漫畫家陸續進佔多種本地報刊,其中小克的漫畫集更是大受歡迎,因此「獨立」未必意味著小眾,而是抱著與主流快餐抗衡的創作態度。
飲食不只是個人享受
香港自詡「美食天堂」,飲食文化一直是各大媒體的重鎮:不管主持人是蘇絲黃、梁文韜抑或蔡瀾,介紹飲食的電視節目從年頭播到年尾;飲食網站「開飯喇」大受歡迎,每月瀏覽量高達2400萬次。報章大多有飲食版,而飲食雜誌《飲食男女》每周出版……林林總總,其實共通點都在於強調飲食是享受,鼓吹消費。另一方面,在本地較受歡迎的日本動漫也與此遙遙呼應。《伙頭智多星》、《將太壽司》、《中華小廚師》、《日式麵包王》各有個性,然而說到底都不過是美食之旅的不同路線而已。
《漫漫食》卻告訴我們:飲食不單是個人享受。或許基於兩地尺度有異,《漫漫食》中的內地跟香港的作品取向大異:前者大多借食物書寫個人夢幻,後者念念不忘放眼社會。
卡夫卡筆下的香港
智海〈種米吧!〉以半虛半實的情景寫食物進口與全球化經濟剝削:兩個香港人坐看遠雲,談到本地適宜以水稻方式種米,看著看著竟發現眼前的雲原來是山,而山下的濕地忽然冒出稻苗──這都是夢。主角醒後走到街上,目睹韓農遭警方鎮壓,便忿然把白米奮力一撒,竟令警隊盡數跌倒。
漫畫一開始出現的雲是一團抽象的黑塊,巧妙地演化為山、甚至伏著睡的人。這種壓縮效果,在講求精細的日本主流漫畫裡難以看到。智海早期作品帶卡夫卡的荒誕味道,多寫孤寂內心與人際張力,但自與江康泉合作重繪香港文學作品開始,社會脈絡在其作品裡漸趨明顯。
邊哭邊笑,張望歷史
小克〈老火湯〉以暗藍為主調,通篇都是朦朦的鬼怪異像,而主角的內心獨白每句皆以「忘記了」開始。它說的是亡靈喝掉孟婆湯後的異象,也是主角懷念被拆的虎豹別墅而產生的幻象,兩者都象徵了香港喪失歷史──想想天星,想想皇后,以及無數已經無法記起的其他。
這類沉痛的思考,一直以比較輕鬆的方式貫穿小克的其他作品,例如「維港巨星」系列把匯豐銀行、中央圖書館、西九等大型建築物想像成像變形金剛一樣的機械人,讓他們廝磨爭鬥,不時以瘋狂戲謔的形式諷刺盲目的城巿發展。近年時興正字正音,小克卻在最新出版的《偽科學鑑證3之心上人》以食字爛gag諷刺時弊。例如他說去了皮的梨是「竟然梨」﹝景賢里﹞,香港街舖消失的原因是香港人入了魔:Shopping Mall!
一百萬人的故事,一百萬種風格
飲食有時候不過是藉口,比如寒喧語「食咗飯未?」,鴻門宴或和頭酒。楊學德〈和頭酒〉把一眾江湖人物的臉畫成戲曲臉譜的模樣,又煞有介事戲擬飛機、游輪的求生指南,大談「飲和頭酒安全指引」,把本應劍拔弩張的場面弄得異常滑稽。所謂指引竟包括了「請勿輕易遺棄身受重傷的兄弟,務必請其掩護自己撤退」!結尾是兩個老大在便利店碰上,肚子的鼓聲卻讓他們戰意全消,各吃各的和氣收場。
楊學德筆下的草根人物一向可親,連草莽人物也未必可怕,其書寫屋邨生活的名作《錦繡藍田》同樣如此。最近出版的《標童話集3之門外漢》仍不乏對基層的關顧,例如〈黑色聖誕〉以剪影般的默劇世界描畫童工製作雪人掛飾,本該製成笑臉,卻把自己的哭臉畫了上去,以致給工頭痛斥。哭臉雪人輾轉給送到聖誕派對上,賓客隨手就把它丟掉。輕鬆的消費往往暗藏剝削,這種思考與智海〈種米吧!〉不謀而合。
在近年崛起的獨立漫畫家中,楊學德的畫風也許最為多變。《標童話集3》有多篇漫畫試驗純圖像敘事,省卻文字。黎達達榮對此早有嘗試,但其超現實的故事容讓大步的跳躍,楊學德卻力圖令情節發展完整,難度更高。
路上風景
歐陽應霽寫有毒與假的食物充斥中國,何達鴻﹝John Ho﹞借甜品寫愛,在此無法一一細述。反正這場「新漫畫運動」才剛開始,值得注意的漫畫家也不只上述幾位,走著瞧!
作者:陳子謙
──原載《經濟日報》,以上版本略有修訂
快煮慢食 [图书] 豆瓣
作者: 欧阳应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7
十八分钟,习惯滥情的可以下跪向上问天,一生人究竟有多少个十八分钟?又或者你顶回一句,十八分钟,行行企企,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但如果只给我十八分钟,我当然可以走入厨房,快手快脚全无难度地只做一样东西,可以是汤可以是面是饭是前菜是甜品,反正都是最能够讨好五劳七伤的自己的comfort food。实验成功满足了自己,当然也可以进一步惠及心爱的一人或众人。
大条道理地奉献大家回归厨房也是多余的了。享受过程,好滋味说明一切,就让这十八分钟为食之旅,从当下这一秒钟开始!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