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比较”
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 [图书] 豆瓣
昔話と日本人の心
7.5 (11 个评分) 作者: 河合隼雄 译者: 范作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6
含蓄、幽默的日本民间故事及神话传说,极具想象力和神秘色彩,同时有着深刻的内涵。河合隼雄以其独特的方式解读日本民间故事,比较日本与世界各国神话传说的异同,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日本特有的文化、日本从的心理结构,以及人类普遍相同的心理意识及其意义。本书是河合隼雄的代表作之一,获日本第九届大佛次郎奖。
解说 鹤见俊辅
第一章 禁忌房子
1.黄莺之家
2.文化差异的问题
3.意识体系
4.究竟发生了什么
5.隐身而去的女性
第二章 不吃饭的女人
1.山姥
2.母亲的形象
3.贪吃的葫芦
4.击退山姥
第三章 鬼笑
1.夺回美女
2.日本神与希腊神
3.冲破母与女结合的力量
4.露出性器官
5.鬼笑
第四章 姊姊之死
1.天鹅姊姊
2.异性手足
3.姐姐与弟弟
第五章 两种女性形象
1.浦岛太郎
2.母亲与儿子
3.龟与龟姬
4.乙姬——永远的少女
5.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
第六章 异类女性
1.鹤妻
2.异类妻子
3.世界的异类婚姻
4.人与自然
第七章 有耐力的女性
1.没有手的姑娘
2.东西方“没有手的姑娘”
3.幸福的婚姻
第八章 老翁与美女
1.火男的故事
2.老人意识
3.父女结合
4.海底的三元结构
5.第四元结构
第九章 有自我意识的女性
1.烧炭富翁
2.女性意识
3.神圣的婚姻
4.整体性
附录
1.黄莺之家
2.忠实的约翰
3.三眼男
4.不吃饭的女人
5.鬼笑
6.天鹅姊姊
7.浦岛太郎
8.鹤妻
9.没有手的姑娘
10.火男的故事
11.烧炭富翁
后记
岩波现代文库版后记
索引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图书]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本书初版于1922年,是梁漱溟新儒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全书共五章,主要包括了本体论、认识论、文化观、历史观和伦理学思想五个部分内容。作者将西方的非理性注意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对东西文化加以比较,极富开创性和启发性。梁漱溟(1893-1988),原名梁鼎焕,毕生致力于中国儒家文化的复兴和著述研究,主要代表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印度哲学概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中西文化比较 [图书] 豆瓣
作者: 贺毅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7 - 9
《中西文化比较》将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多方位的对比,即从决定中西文化根本差异的生成土壤入手,通过发展历程、制度演变、哲学精神、宗教差异、对经济的作用、文学差别、艺术的不同表现、教育传统、科技进步、民俗等方面的以比,系统地揭示了中西文化的异同和各自的内在价值。并回顾、阐释了历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展望了中西文化未来发展的趋势,最后以中西文化的突出差异结尾。《中西文化比较》每章均结合其内容配有相关图片,文后附有思考题,以帮助读者理解每章的内容,也方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中西文化比较》是新世纪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教材。
布萊森之英語簡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Bryson, Bill 译者: 曹嘉秀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8 - 7
大家天天努力K英文、說英文,但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英文是怎麼一回事?英文為什麼有那麼多沒道理的規則,例如「四」是four,「四十」為什麼不是fourty?同樣說英語的英國人和美國人,怎麼也會雞同鴨講?哪些英語姓氏可能源自隔壁店家的招牌?
本書的作者比爾‧布萊森,是聞名世界的旅遊作家,其寫作風格一向走寫實、嘲諷、搞笑的路線,因此非常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在這本書中,布萊森從旅遊作家,搖身一變成語言歷史學家,然而其幽默的寫作風格依然不變,他以談古道今、旁徵博引、及追根究柢的方式談論「英語」,使得這本書彷彿是一本資訊豐富的百科全書,或說像是一本另類的英語語言學書籍。誰說學習英文就只能單調地背單字、記文法,如果對於英語的背景知識及相關文化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相信學起英文來會感覺更親切、更帶勁!
《布萊森之英語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能啟發英文學習興趣的書。這本書適合對英語有好奇心、當然最好是具備一定英語程度的讀者,尤其適合做為英語語言學課程的課外補充教材,因為它能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累積豐富的英語知識。
媒體推薦「不僅引人入勝,並且令人爆笑。」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迪頓(Angus Deayton)
「這是我喜歡的語言書類型,書中穿插許多趣聞軼事,充滿啟發性,沒有一個段落會令你感到無聊。」
--《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藍黛兒(Ruth Rendell)
「一本讓人開心、引人發笑、也發人深省的英文概述,以雀躍的語調頌揚英語這美好的語言,每一頁都趣味盎然、深具啟發性。」
--《週日快報》(Sunday Express)/羅德(Graham Lord)
「一座語言的金礦--軼事、趣聞、資訊、珍奇。每一頁都令人驚訝……太迷人了!」
--《觀察家報》(Observer)
欧洲十一国游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康有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 1
本书为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康有为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时所写,百日维新后,康南海开始了“流离异域一十六年,三周大地、遍游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路,一生不入官,好游成癖”的考察生活、“其考察着重于各国政治风俗,及其历史变迁得失、其次则文物古迹” 。尤其在意大利和法国的游历感触顿多,回国后写成《意大利游记》和《法兰西游记》,即为本书收录的主要籍章。这些游记文字涉及了很多方面的观感记录,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
“西洋映像手记”这个系列主要是整理、出版清朝一些官员和知识分子到国外访问、游历的日记,这些日记是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在当时一经出版即已引起很大反响。
他们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来选择、理解异域文化,从多个局部和侧面反映了传统观念在西方思潮冲击下的反应和变化。
他们是借游记之名,讨论中国的问题,阐发他们政治改革的思想,要在西洋找到中国将来应当发展的理想,从而造就出一个在体制上和财富上超过西方的新中国。 本书根据广智书局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初版本《欧洲十一国游记》校注。
日本行.中国更行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锦思 2010 - 1
《日本行,中国更行》打破以往反映日本的书籍单纯分析日本的做法。从全新的视角,把日本作为参照物,关照中国的百年兴衰,寻求中国各种问题的解决之道。书中关于中日两国的一系列对比,无论是经济发展指标,还是国民素质。乃至于在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和陶瓷领域,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在许多领域还落后于日本,这些对比无不振聋发聩,引人深思。《日本行,中国更行》纠正了人们诸多惯常的关于日本和各种史实的认知。同时也自我剖析和深入反省中国的各种问题,许多观点十分独特。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思想深度。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日本经验对于中国十分重要。勇敢地承认日本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优点。不妨碍批判日本的缺点,这才是中国励志进步的必然一步。承认当前日本行,是为了未来中国更行。中国更行是深切的期待,也更是未来的必然和可能。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图书] 豆瓣
作者: 杨自俭编 2004 - 10
2004年是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正式成立十周年,其间在5所大学召开过5次全国性大会,其中2002年在华东师大开的是国际性大会,与会代表来自全国各地和香港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共300多人,提交论文300余篇。大会以“新世纪、新趋势”为主题,主要讨论了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翻译学、英汉语篇学、汉语典籍英译学等五个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问题。本书是汉英对比与
语言与文化 [图书] 豆瓣
作者: 邓炎昌,刘润清 1989 - 3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内容简介:北京外国语学院邓炎昌教授根据自己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的经验,参考当代语言学方面著作,写了《语言与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一书,就英汉语言文化进行对比,以适应英语教学与研究的需要。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详细论述在使用英语时所涉及的重要文化因素,以大量实例说明,必须掌握与这些因素有关的英语使用规则,才能措词得当,言语得体。《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对大专院校学生、英语教师、外事工作者、翻译工作者、出国进修人员以及希望了解中国语言文化并懂英语的西方人等,都有参考价值。
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 [图书] 豆瓣
作者: 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 译者: 郑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5 - 8
在不同的现代法律制度中,法官所扮演的角色有何区别?在英美、西欧和社会主义国家中,民事诉讼当事人、刑事被告以及他们的律师各享有什么权利?在这部启人深思的著作中,一位卓越的法学家对世界各地的法律制度如何管理司法以及政治与司法的关系作了高度原创性的比较分析。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展示了一种新的视角,使得迥然相异的程序特征呈现为可辨识的几种模式。
本书在2004年出版了中文版,现在这个修订版被编入《雅理译丛》。
Comparative Employment Relations In the Global Economy [图书] 豆瓣
"Employment Relations" is widely taught in business schools around the world. Increasingly however more emphasis is being placed on the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employers and workers. It is becoming ever more important to comprehend today’s work and employment issues alongside a knowledge of the dynamics between global financial and product markets,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mployment actors and institutions 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relationships play out in different national contexts.
This textbook is the first to present a cross-section of country studies, including all four BRIC countries, Brazil, Russia, India and China alongside integrative thematic chapters covering all the important topics needed to excel in this field. The textbook also benefits from the editors' and contributors' experience as leading scholars in Employment Relations.
The book is an ideal resource for students on advanced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comparative programmes across areas such as Employment Relation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olitical Economy, Labour Politics, Industrial and Economic Sociology, Regulation and Social Policy.
Rethinking Comparative Cultural Sociology [图书] 豆瓣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This book provides a powerful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ross-nat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Focusing on France and America, it analyses how the people of these two different cultures mobilise national 'repertoires of evaluation' to make judgements about politics, economics, morals and aesthetics. The analysis draws on eight case studies by eleven French and American researchers who have worked together over a number of years to develop systematic comparisons between these countries. The topics are wide-ranging, comparing how individuals use the cultural tools at their disposal to answer questions such as: Are races equal ? What constitutes sexual harassment? What is the value of contemporary art? Should journalists be neutral? How can the defense of the environment be reconciled with economic imperatives? Moving beyond simplistic essentialist models of national character, this comparative approach offers important insights that will interest not only sociologists but also political scientists and anthropologists.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 [图书] 豆瓣
作者: Antoine Meillet 译者: 岑麒祥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8 - 6
本书是法国语言学家梅耶的重要著作之一,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部经典论著。它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和原则。本书共分十章:一、比较方法的定义;二、共同语;三、所用的证明;四、共同时期和有史时期之间的语言发展;五、方言;六、语言地理;七、混合语的概念;八、语言变化的一般公式;九、特殊的创新;十、新的精密的研究之必要性。
书末附俄译本序,另附两篇文章:《法国语言学家梅耶和他的业绩》和《<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评介》。
印欧语词汇比较词典 [图书] 豆瓣
英文影印版
作者: [美]卡尔·达令·巴克 中西书局 2017 - 1
巴克所着的《印欧语语汇比较词典》不仅是他最集中心血,也是受众面最广的著作,此书正文厚达1515页,按照语义分类,可以让读者快速获悉同源词在各种印欧语中的分布情况,提供了关于原始印欧人的环境、文化和制度的重要信息。
字典主体分为二十二个章节,分别是:1.物质世界;2.人类;3.动物;4.身体部分;5.食物和饮料;6.衣服装饰;7.住所;8.农业;9.技艺动作和制品;10.运动;11.财物;12.空间关系;13.数量;14.时间;15.感知;16.情感;17.思想;18.言语、阅读和书写;19.社会政治;20.战争;21.法律;22.宗教。每一章节内再细分为数个小章节。比如第一章物质世界就有土地、山、水、树木、日、月、风、云、烟等分类。在每一项语义词条下除了列举在各种语言中的形式外,还附有简短的语义解释和词源学讨论。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图书] 豆瓣
作者: 伊斯特林 译者: 左少兴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6
这部著作以社会经济、文化为背景,比较全面地论述世界各主要文字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语言特点等方面谈到文字的类型学和分类学上的一些问题以及文字史学界在这方面的不同观点,阐述人文科学各学科与文字及其发展历史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作者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比较正确地分析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发展途径,描述从远古图画文字到现今许多文字体系的发展过程,同时还对文字发展的前景做了探索。
瞩望新轴心时代 [图书] 豆瓣
作者: 汤一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汇聚汤老的三十余篇论文、书序、演讲及访谈录,集中反映了汤老于新世纪伊始对华夏文明统序的深切反思,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士子的家国情怀与拳拳之心。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