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汪精衛”
全部 | 书籍 (12)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驚弦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8.9 (10 个评分) 作者: 李志毓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 9
《惊弦─汪精卫的政治生涯》一书是一部关於汪精卫政治生涯的评传。汪精卫是民国政治史上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他是国民党高层领导人,曾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军委主席,中政会主席,行政院长等,1938年当选为国民党副总裁,地位仅次於蒋介石。抗战期间,汪对日讲和,擅自脱离重庆,发表求和通电。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以通敌者的身份终结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本书基於充分扎实的史料基础,客观呈现汪精卫从革命到退隐,从联共到反共;从主战到主和,重新考察“革命者”汪精卫与“通敌者”汪精卫的复杂思想与行动,特别关注汪“主和”的思想、政治脉络,及“和平运动”的展开与沦落。既不赞同将汪精卫简单贴以“汉奸”标签,也不认为他的对日媾和与成立汪伪政府,是某些海外学者所认为的“舍身饲虎”的英雄主义行为。本书认为,汪精卫的“主和”,有超越个人权力动机的思想脉络与政治考虑。汪精卫的悲剧性,源於一个军事化时代的文人的处境,也源於自身的弱点。
從豔史到性史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許維賢 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2014 - 7
本書重新考掘被中國近現代文學史大敘述遮蔽的同志書寫(1849年至2001年),反思以父權意識形態為主導的近現代中國男性建構如何支配中國的同志書寫和性別政治。本書指出曾經作為中國性愛藝術的「豔史」傳統敘事癖好,發展到近現代中國是如何被民族國家以「性科學」為名的「性史」病理 敘事機制所邊緣化,而這些轉變也非常弔詭地正是與近現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男性建構並肩同行,並以民族國家男性建構的「同志」之名進行連結和互相詢喚。本書重新想像「同志」的系譜,解構中國民族主義的男性建構,並提出以「『老同志』-新同志」範式來描述那些在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或「社會性」論述的理論基礎上有所差異的不同男性建構表現。本書的分析對象主要是選取那些在中國大陸以男同性戀、「哥兒」或「兄弟」情誼或其他性/別議題作為敘事主軸的同志書寫,除了大量的舊報刊史料,其餘是自敘傳、私函、日記、筆記、小說、散文和詩詞,也包含從小說改編的同志電影、網路小說以及現有同志論述和反同志論述的再解讀。
導讀、推薦
推薦
本書探討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男性欲望的流變以及其歷史意義。作者以同志論述角度切入議題,探索「豔史」與「性史」的辯證關係,以及其書寫與藝術創作的呈現。從王韜到王小波,從張競生到郭沫若,全書考證細膩,議論深刻,堪稱現代中國性別研究又一重要貢獻。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許維賢的大作《從豔史到性史:同志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審思男同性欲望論述從晚清至今在華語文化的發展。除了結合了淵博的全球理論和前現代中國論述外,此書的重要貢獻在於批駁一些認為酷兒理論僅為西方英語世界獨有現象的謬論,並在正值茁壯的華語學術世界裡,注入了深具生動原創性的研究和理論。
──裴開瑞(Chris Berry),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電影系教授
從男男情感和身體欲望為主的同性戀,到社會角色和氣質展現為主的男性建構,加上以革命情操和救國大業為主的國族打造,在許維賢精闢的歷史文學分析中編織成繁複而明確的軌跡,也寫出了「同志」概念在中國風起雲湧的時代氛圍中所形成的重要凝聚意義。
──何春蕤,台灣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專任教授
一份非常具有重大價值的文獻記錄。
──韓依薇(Ari Larissa Heinrich),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系副教授
雙照樓詩詞藁 [图书] 豆瓣
9.2 (9 个评分) 作者: 汪精衛 译者: 汪夢川 註釋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12 - 4
汪精衛詩詞集,包括注釋、補遺、題解等。余英時作長序,葉嘉瑩審訂作序。全面介紹汪一生的詩詞藝術成就。
余英時長序不但分析汪的詩詞,也引證大量歷史資料,剖析汪的心態。全書註釋深入,附錄不少輔助資料,有助讀者領會。
还有3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 [图书] 豆瓣
作者: 金雄白 色香味居文库
《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金雄白著,研究汪伪政府极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全书一百余万字,不仅详细记述了政权的始终,国内战场及太平洋战场的进展与背景,沪渝双方及日本方面的角力,战时南京上海一干名流的纸醉金迷,新闻战、特工战等等。还记载了沦陷区民众的生活,如米粮棉纱管制的情形和政策的出台背景之类。内容浩瀚,资料充实,在研究汪政权的书中,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全书204节,1000多页,100万字以上。先后出版了四册、五册和六册三种版本。
汪精衛與現代中國系列叢書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何孟恆 編著 時報文化 2019 - 7
我的革命決心,固然始終沒有改變;而我對人對事的態度卻不免時有改變。但所以改變的理由,我無不講出來。至於理由的對不對,則我願接受現在和後人的評論。—汪精衛
《汪精衛與現代中國》系列全六冊叢書匯集從未公諸於世的汪精衛手稿,內容包括自傳、信件、詩詞、政治論述。本系列伴隨汪氏身邊至親的收藏與回憶,描繪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政治人物之一。各書更以註釋附上補充史料以及相關人物簡介,又在書末加設人物索引,讓汪氏的話與客觀史料能夠相互印證。
本系列出版目的並非在於另闢蹊徑,開創「新」汪精衛研究,而是立足於原始資料,由歷史人物「自己的聲音」,再現民國時代的複雜與多樣性,以供讀者撇開歷史偏見,自行判斷是非對錯。
我覺得拿生平的演講和論說,當做自傳是最真實的
—汪精衛
《汪精衛與現代中國》套書全六冊‧分冊簡介
01《汪精衛生平與理念》(560頁)
本書為汪精衛女婿何孟恆根據未完成的「自傳草稿」所編撰。該稿始於清末截至1927年底,是汪精衛自述的親身經歷及其所見所聞的獨有見解。本書順序記述汪精衛的一生,並列舉其已發表的政治寫作、演說,也同時把從未刊登的55封私人書信穿插其中。書中更請與汪精衛有着密切接觸的後輩寫出他們與汪氏的回憶,並介紹汪精衛鮮見於其他史料的親人、密友與同僚,藉此顯示汪氏的人際關係。
02《汪精衛政治論述》(480頁)
本書120篇為《汪精衛生平與理念》內所提及的汪氏寫作,當中包括已發表過的政治文章、演講、書信及電報。從辛亥革命前的〈民族的國民〉,企圖行刺攝政王被捕後的〈供詞〉、〈革命之決心〉,以至關於中日和平建議的〈舉一個例〉,陳述和平建議的原則與態度的〈艷電〉,逝世前十年寫的〈自述〉,這書由何孟恆挑選,收錄了最能代表汪精衛一生政治理想及懷抱的作品,並於書末附上搜集到的手跡複本,讓讀者更易了解一九○五至一九四四年間汪精衛的抉擇。
03《汪精衛詩詞新編》(272頁)
內有《雙照樓詩詞藁》全部詩作、從未面世的134張詩詞手稿,並增補了13首未收入「雙照樓」的作品。更是汪氏詩詞出版以來,首度於目錄羅列出每首詩詞題目,又把「雙照樓」作品與何孟恆編撰的讀後記上下併陳展示,讓讀者在同一頁下,既可細閱作品,同時能取得字彙的註釋、汪詩創作背景,是迄今為止,最接近汪氏內心和本意之集大成者。
04《汪精衛南社詩話》(184頁)
首次公開汪精衛以「曼昭」署名的《南社詩話》手稿,共計132頁掃描,與謄錄文字併陳展示,讓備受猜測的「曼昭」身份,隨鋼筆手稿面世而塵埃落定。《南社詩話》收集了汪精衛的舊有詩作,以及他對當時文壇風格變化的看法,也詳細記錄了社員之間的互動、軼事及革命經驗等,是研究民國時期文學社團、知識分子網絡及革命文學不可或缺的史料。
05《獅口虎橋獄中作品》(392頁)
本書彙集了抗戰後與汪精衛政權有關連,而被囚於南京老虎橋和蘇州獅口監獄中的眾人所撰寫的文學作品,由何孟恆所收藏,包括詞學大家龍榆生與陳璧君的詩詞創作、私人通信原稿、《雙照樓詩詞藁》手抄本;龍氏於獄中寫成的《倚聲學》,即後來出版的《詞學十講》之最初稿本;江亢虎、韋乃綸、高齊賢等數十人的獄中之作;最末更附上汪精衛與龍榆生批註的陶淵明詩集。
06《何孟恆雲煙散憶》(280頁)
汪精衛女婿回憶錄。生於民國初年,何孟恆在一個世紀的漫長人生中,所見所憶,不啻是整個當代歷史的一角。從民國初年廣州風景,到求學北京的童年趣事;從汪精衛遭遇黨部暗殺、河內暗殺,到名古屋汪氏去世,他都一直跟隨在側,細記見聞;從汪氏去世後他移居香港,到晚年的生活點滴,這些場景歷歷如繪,如同親見。
Iconographies of Occupation [图书] 豆瓣
作者: Jeremy E. Taylor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21 - 2
Iconographies of Occupation is the first book to address how the “collaborationist” Reorganized National Government (RNG) in Japanese-occupied China sought to visualize its leader, Wang Jingwei (1883–1944); the Chinese people; and China itself. It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this administration sought to present itself to the people over which it ruled at different points between 1939 (when the RNG was first being formulated) and August 1945, when it folded itself out of existence. What sorts of visual tropes were used in regime iconography and how were these used? What can the intertextual movement of visual tropes and motifs tell us about RNG artists and intellectual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occupation and the war?
Drawing on rarely before used archival records relating to propaganda and a range of visual media produced in occupied China by the RNG, the book examines the means used by this “client regime” to carve out a separate visual space for itself by reviving pre-war Chinese methods of iconography and by adopting techniques, symbols, and visual tropes from the occupying Japanese and their allies. Ultimately, however, the “occupied gaze” that was developed by Wang’s administration was undermined by its ultimate reliance on Japanese acquiescence for survival. In the continually shifting and fragmented iconographies that the RNG developed over the course of its short existence, we find an administration that was never completely in control of its own fate—or its message. Iconographies of Occupation presents a thoroughly original visual history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 much-maligned regime and opens up new ways of understanding its place in wartime China. It also brings China under the RNG into dialogue with wider theoretical debates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visual”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foreign occupation more broadly.
高陶事件始末 [图书] 豆瓣
作者: 陶恒生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2 - 2
《百科史学•史学名著丛书:高陶事件始末》内容简介:1940年,日本欲以诱降手段结束侵略战事,与汪精卫签署“汪日密约”。高宗武和陶希圣曾追随汪精卫鼓吹|“和平”运动,并参与筹组汪伪政权及与日本的“和平”谈判。在谈判过程中,高、陶二人逐渐认识到汪精卫所谓的“和平”运动是彻底的投降与卖国。1940年1月3日,高、陶二人在杜月笙及其门人的精心安排下,逃离上海抵达香港,在《大公报》揭露汪日密约及其附件。他们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幡然醒悟,以自己的行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政策,给汪精卫卖国逆流以沉重的打击。这就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震惊中外的“高陶事件”。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