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波兰尼”
全部 | 书籍 (18) | 影视 (6)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索拉里斯星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Solaris
8.6 (293 个评分) 作者: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靖振忠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这颗星球,知道你内心深处的秘密。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原著小说。
🌌刘慈欣、梁文道、戴锦华、吴岩、江晓原诚意推荐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触探人类认知边界。人类追寻着地外文明的蛛丝马迹,遇见了索拉里斯星的蓝色大洋。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人类的忧伤与迷惘,恐惧与执念。而它本身是什么,人类却永远也无法知道。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据此改编《 飞向太空》,铸就电影史上的经典。
🌟被无数人誉为无法超越的科幻神作,设立太空想象天花板,刘慈欣、梁文道、戴锦华、吴岩、江晓原诚意推荐。
🌟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索拉里斯星是一颗围绕双星运转的星球,表面被胶质海洋覆盖。根据人类既有的认知,这样的星球的运转轨道应该是不稳定的。但仅仅过了十几年,人们就发现,索拉里斯星的轨道并没有显示出预期的变化。这激发了人类对这颗星球无限的兴趣。
心理学家凯尔文降落到索拉里斯星,迎接他的不是同伴们的热烈欢迎,而是杂乱的太空站、疯癫的科研人员和凝重的暗黑气氛,他试图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在一片扑朔迷离中撞见自己已经过世十年的妻子……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
——梁文道
《索拉里斯星》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科幻作品,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甚至是一部现代哲学读本。
——戴锦华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索拉里斯星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Solaris
8.5 (89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陈春文 商务印书馆 2005 - 10
小说以一个被神秘大洋覆盖的星球为背景,演绎了人类寻求知识和生死相爱的科学神话。莱姆笔下的神秘大洋似乎是有智慧的,能够物化人类头脑中的隐私和邪念。科学家们围绕这个不解之谜作出种种推测,却难以自圆其说。任何一种解释都不过是用“一个更费解的谜代替另一个谜而已”。
未来学大会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Kongres Futurologiczny
9.0 (191 个评分) 作者: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许东华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如果可以选择,是直面悲惨的现实,还是用致幻剂营造虚假幻象?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之一,以科学幽默和辛辣讽刺勾画人类未来。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科学幽默和辛辣讽刺勾画人类未来:如果可以选择,是直面悲惨的现实,还是用致幻剂营造虚假幻象?
🌟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伊扬•蒂赫去参加第八届未来学大会,讨论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难题,不料却误服致幻药物,穿越到一个未来幻象中。那里的人们消灭了贫穷与疾病,平安喜乐地生活着,可蒂赫却始终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第九道门 (1999) [电影] 豆瓣 TMDB
The Ninth Gate
6.9 (156 个评分) 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 演员: 约翰尼·德普 / 弗兰克·兰格拉
其它标题: The Ninth Gate / 魔鬼手记
卡索(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饰)着迷于收藏离奇古怪的珍稀书籍。这种才华令富翁巴尔坎(弗兰克·兰格拉 Frank Langella 饰)大为赏识。他派给卡索一个艰巨的任务——寻找一本叫《第九道门》的古书,并鉴定他手中那本的真假。这本书在世界上仅存3本,剩下的两本,分别流落到了葡萄牙和法国。
传说,只要通读此书,就可以召唤魔鬼的到来。卡索开始了曲折而又魔幻的寻找历程。他探访了书的原主人之妻、古籍修缮专家、遇上绿眼珠的神秘女人,期间他朋友的暴毙竟然跟书里的插图如出一辙,命案还在连连上演。原来,书中所带的咒语,恐怕会使得拥有者无一幸免。而如果三本书合在了一起,就会迎来邪恶的撒旦。而到底最终魔鬼的脸有没有出现?
其主之声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Głos Pana
8.7 (79 个评分) 作者: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由美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一封来自群星的信,折射出未知的自己。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之一,匈牙利名导乔治•巴勒菲同名电影原著小说。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探讨人类与世界的本质。人类意外发现一段来自太空的中微子信号,这个信号也许代表了宇宙中存在智 慧生物。在解读这封来自太空的信件时,人类自身的多重面相反倒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8年被匈牙利导演乔治•巴勒菲搬上大荧幕。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被译成52种语言,畅销4000余万册。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机缘巧合之下,科学家发现了来自外太空的一封中微子信件,也许这正是智慧生物的象征。我们不知道发信人是谁,该如何解读这封信的内容呢?如果我们甚至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发信人呢?《其主之声》围绕谜团展开的故事,比众多冒险小说都更扣人心弦,尤其与未知的较量,激发了对世界本质、人类本性和生命为何存在缺陷等基本问题的思考。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
——梁文道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完美的真空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Doskonała próżnia
8.8 (23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王之光 商务印书馆 2005 - 10
《完美的真空》作者莱姆是欧洲最多才多艺的独创性作家之一,是国际公认的科幻小说天才作家。他的头脑具有大无畏的尖刻讽刺精神,在《完美的真空》中,他凭借巧妙的构思和无孔不入的机智,用人们喜闻乐见、熟悉得令人不设防的发明来迷住我们——从“请你来写”的文学提神器,到“性爆炸”的社会被三家大公司驱赶入性福的大餐,到“小队元首路易十六”的纳粹战犯在南美的荒原里再造法国的黄金时代,他为模仿滑稽作品开拓子美丽的新世界。
机器人大师 [图书] 豆瓣
Cyberiada
9.6 (18 个评分) 作者: (波兰)斯坦尼斯拉夫·莱姆 译者: 傅临春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特鲁尔和克拉帕西厄斯既是竞争对手,更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两人不断制造出奇妙的机器。这些机器有的让他们陷入尴尬难堪的境地,有的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两人时常结伴在宇宙中漫游,或经历奇异的历险,或拯救星球于危难之中。种种荒诞的设想,让两人获得了不少荣誉,但闹出的笑话更多,总是表现得十分滑稽可笑。
小说集的副标题为“计算机控制时代的寓言”,在莱姆的这些寓言里,控制论的产品和试图控制事物的企图,最终都遭到了无一例外的失败;“控制”最终演变为“不可控制”,“控制者”最后也变成了身不由己的人。是我们通过控制让一切得以被控制,还是一切都被控制的控制根本不可能实现,而使控制者丧失了控制?莱姆的一个个短篇让人读起来不禁捧腹一笑,却又发人深省。
超越《1984》?有科幻迷说《机器人大师》或许在思想探索上超越了《1984》。全新校译,插图珍藏版。收录插画大师丹尼尔·科鲁兹14幅珍贵原版插图。最幽默的科幻小说。计算机控制时代的精准预言,是我们控制机器?还是机器控制我们?
Struggle: The Life and Lost Art of Szukalski (2018) [电影] TMDB 豆瓣
Struggle: The Life and Lost Art of Szukalski
8.9 (15 个评分) 导演: 艾瑞克·多布罗沃斯基 演员: 斯坦尼斯拉夫·苏卡斯基
其它标题: 고뇌: 슈칼스키의 삶과 예술 / 挣扎:生命与失落的艺术
1971年芝加哥,晚年默默无闻的波兰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苏卡斯基(Stanisław Szukalski)被当地的一位收藏家偶然发现,并因此吸引了众多当地艺术家和地下漫画家。其中一个人是乔治·迪卡普里奥,而他的儿子就是本片的制片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
通过更深入的交流,人们发现这位老者竟然是30年代波兰的国宝级雕塑家。二战期间,波兰经历华沙保卫战后覆亡,苏卡斯基及家人流落美国,并与好莱坞传奇编剧本·赫克特(Ben Hecht)成为挚友,之后在“芝加哥文艺复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苏卡斯基的雕塑和绘画精致细腻,充满戏剧性和超现实主义特点。而其色彩浓厚民族主义作品以及晚年独创的伪科学历史主义理论 “Zermatism” 也引起了众多争议
大转型 [图书] 豆瓣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7.6 (10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卡尔·波兰尼 译者: 刘阳 / 冯钢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 5
在这部关于经济史和社会理论的经典著作中,卡尔·波兰尼分析了工业革命的大转型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他的分析不仅阐述了自我调适的自由市场的缺陷,而且阐述了资本主义市场带来的可怕的社会后果。新的序言和导言揭示了在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时代波兰尼的精辟分析所具有的新的价值。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两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出版了。一本是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它成为20世纪最后四分之一世纪里的自由市场革命的推动性力量。另一本是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它值得人们好好阅读,它是这个世纪最重要、最具创造性的著作,就扩展和加深对市场社会的批评而言,这个时代没有其他书比《大转型》做得更多了。
还有2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巨变 [图书] 豆瓣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9.0 (8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卡尔·波兰尼 译者: 黄树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
20世纪思想巨匠卡尔·波兰尼代表作,台湾中研院黄树民教授经典译本修订版。
《巨变》(又名《大转型》)一书最初于1944年出版。在这部公认的伟大著作中,波兰尼的主要关切是:造成19世纪西方文明衰败的起因。波兰尼 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勾勒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 部社会福利的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换言之,他以自由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过程来解释自律性市场社会的建立及其衰败,亦即19世纪西方文明的崩溃。这一主题是波兰尼一生思想的总结。
“欧洲文明所经历的转变,今日看来就如同当代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转变一样,以至于波兰尼的这本书几乎就像是在评论当代议题。”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20世纪的经典之作。"——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巨变 [图书] 豆瓣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7.2 (8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尔·波兰尼 译者: 黄树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
20世纪思想巨匠卡尔·波兰尼代表作
台湾中研院黄树民教授经典译本修订版
一部“历久弥坚”的著作
在这部公认的伟大著作中,波兰尼的主要关切是:造成19世纪西方文明衰败的起因。波兰尼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勾勒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福利的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换言之,他以自由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过程来解释自律性市场社会的建立及其衰败,亦即19世纪西方文明的崩溃。这一主题是波兰尼一生思想的总结。
欧洲文明所经历的转变,今日看来就如同当代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转变一样,以至于波兰尼的这本书几乎就像是在评论当代议题。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20世纪的经典之作。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索拉利斯星·K星异客 [图书] 豆瓣
Solaris•K-Pax
7.3 (12 个评分) 作者: (波)斯坦尼斯拉夫·莱姆 / (美)吉恩·布鲁尔 译者: 李玲 / 陈宁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 9
本书包括两个故事,前者《索拉利斯星》曾被俄美两国大师级导演两次搬上银幕,后者《K星异客》刚一出版即被环球电影公司看中改编为电影,于2002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票房佳绩。《索拉利斯星》的作者斯坦尼斯拉夫・莱姆是二十世纪欧洲最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累计发行量达1200万册!该小说以一个被神秘海洋覆盖的星球为背景,演绎了人类寻求知识和生死相爱的科学神话。
《K星异客》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吉恩・布鲁尔的近作。小说中,一个叫彼特的神秘人物,自称来自K星,一个技术高超的精神病医生力图将他从虚幻的精神世界里拯救出来,结果两种观念的冲突使医生迷失在现实与虚幻之间。
科学、信仰与社会 [图书] 豆瓣
Science, Faith and Society
作者: (英)迈克尔·波兰尼 译者: 王靖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
作为20世纪欧洲卓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凭其著名的意会(tacit)认知理论和富有人性的科学哲学观引发了现代认识论上一场根本性的变革。本书收录了波兰尼的两部代表作《科学、信仰与社会》与《人之研究》。
《科学、信仰与社会》是根据1946年波兰尼在英国达勒姆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发表的路德纪念讲座(Riddell Memorial Lectures)结成的集子,该书是波兰尼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名作,是波兰尼第一部系统的科学哲学著作,概括地陈述了其科学观。波兰尼指出科学家的个人判断和寄托是科学构序和进化的重要动因,一切科学的知识塑造都离不开科学家个人,他们摆脱不掉的个体热情、价值等同样也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也是在该书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与价值、科学家个人与科学理性权威的内在关系,以此成为科学历史学派的重要思想先驱。
出版于1959年的《人之研究》是基于波兰尼在基尔大学((Keele University)发表的林赛纪念讲座(Lindsay Memorial Lectures)而完成的另一部作品,这三场讲座为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理论提供了基础知识,可以被视为波兰尼最著名的作品《个人知识》(1958年出版)的导言和扩充。此时波兰尼的科学哲学思想已臻全面成熟,并拜多年的科学家生涯和社会活动领域的丰富阅历所赐,其笔锋在从精密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学科在内的一切学科领域中纵横驰骋,游刃有余。
个人知识 [图书] 豆瓣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作者: 【英】迈克尔·波兰尼 译者: 许泽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 - 10
自休谟与洛克以来,客观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经得起经验的检验,不得超越经验,如果知识与经验冲突,人们必须随时准备抛弃这种“知识”。依据这种认识论,我们必须尽力排除求知过程之中的个人系数,才能达至完全客观的理想该书认为,这种以主客观分离为基础的认识论不仅是错误的,而且还是有害的。事实上,求知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个人怀着责任感与普遍性意图、从启发性前兆不断趋近真实的过程,一旦缺少了个人的求知热情与参与,任何有意义的知识都无法获得。而个人对求知的寄托、科学社群对知识主张的共识,以及社会对自由思维的尊重,都是人类知识增长过程中环环相扣的要素。
严密的理路、详尽的论证,《个人知识》所呈现的,不仅是一个科学家对自己志业的热情与省思,更是一个公民对自由社会的忠贞与执着。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个人知识 [图书] 豆瓣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作者: [英] 迈克尔·波兰尼 / Michael Polanyi 译者: 徐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9
《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是波兰尼耗费十余年心血的一部洋洋几十万字的哲学巨著。该书有一个醒目的副标题:“一种后批判哲学的探索”。从这个副标题可以看出,作者自认为捕捉到了长期以来为人忽视的人类认知理性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即缄默的理性。波兰尼认为,相对于传统认识论所依托的可明确表述的(explicit)逻辑理性,人的认知运转中还活跃着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认知功能,而这种意会认知却正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波兰尼宣称,意会认知论的提出将导致全部传统认识论的重大格式塔转换,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认知构架。对此,我有一个不够确切的比喻:波兰尼是认识论中的弗洛伊德。如果说弗洛伊德是发现了心理意识现象背后无意识活动的水下冰川,那么波兰尼则是透视了人类认知表层逻辑运转内部的隐性意会整合之地下火山。有人说,意会认知机制的揭示必将造成逻辑理性的彻底翻转,这也许就是“哥白尼革命”的直接含义吧。
《个人知识》一书共分四篇:第一篇,认知的艺术;第二篇,缄默的层面;第三篇,个人知识的辩护;第四篇,认知与存在。全书在写作上颇具古典色彩,结构严整,逻辑解释清晰,由表层及内里,再复归于现实的统一,把作者欲创立的意会认知论烘托得如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毫无造作专怪之嫌。 波兰尼称自己的《个人知识》是创建了一种新的“历史理论”,其意思是表明自己的意会认知论已经泛化为一个能够重新勾画全部人类知识的崭新世界图景。在这本书中,波兰尼操着意会认知之剑,在思想史、自然科学研究、认识论研究、社会政治、文化艺术、以及宗教等几乎所有知识领域,处处证实着缄默整合功能的隐性运行。
“个人知识”概念的提出,是针对西方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知识观提出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认为知识是客观、公共、普遍适用、与个人无关的;知识必须经得起经验的检验,不得超越经验,如果知识与经验相冲突,人们必须随时把这种知识抛弃。波兰尼认为,客观主义的科学观或知识观以其大规模的“现代性荒唐”,几乎统治了20世纪的科学思维,这种见解实际上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虚假的理想。为此,他提出了“个人知识”的概念,表达了他的理想是“用多个世纪以来的批判性思维教导人们怀疑的官能把人们重新武装起来”。他强调,“要使长期以来被客观主义框架歪曲了的世界万物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
波兰尼主要从三个方面表达其“个人知识”的认识论框架。第一,知识具有个人性,是一种要求技能的行为,是一种艺术。每一项这种行为,都需要参与的人热情洋溢的个人介入。知识具有内在的美,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正是这种美的追求,这是知识的理性内核,具有逻辑功能,是知识的一个有机和必要的组成部分。第二,知识具有缄默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从这种意义上说,知识也是具有个人性的。“缄默知识”不可言传,靠的是师傅带徒弟这种方法来传授。第三,知识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寄托。我们从来不说不含有明确的感情性的东西,我们对事实所作的任何断言,本质上都是有求知满足感或说明别人的愿望和个人责任感这样的感情相伴随的。
木匠 (1976) [电影] 豆瓣
Stolarz
导演: 沃杰西奇·维斯尼维斯基 演员: Jan Himilsbach / Adolf Hitler
其它标题: Stolarz / The Carpenter
The film is reminiscent of "Gosciminska" by virtue of both analogy and a reversal. Both films are based on a written text - a colloquially worded document written and read out by the protagonist, which initially takes form of curriculum vitae, but as it progresses begins to sound more like a letter of complaint. The protagonist's account spans from the pre-war to the post-war period. What is reversed is the relationship accounts and the film footage illustrating them. The unique method of editing archive material is particularly worthy of note. As each take is replayed a number of times the footage looses its credibility.
波兰尼《大转型》与中国的大转型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绍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8
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史家波兰尼所著《大转型》是现代西方的一本经典著作,描述了欧洲文明从前工业世界到工业化时代的大转变,以及伴随这个过程而发生的观念、意识形态、社会和经济政策上的转换,预言了自由市场经济自身逻辑的深刻悲剧性,及其必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本书作者通过事例分析,介绍了《大转型》及波兰尼的主要观点:第一,自我调节的市场从未真正存在,其缺陷将给人类世界带来毁灭性灾难;第二,市场力量的扩张或早或晚会引发旨在保护人与自然的“反向运动”,其具体表现为保护性立法和政府干预。作者并以中国现当代的发展状况印证波兰尼的观点,认为在1990年代短暂经历了“市场社会”的梦魇之后,中国已出现蓬勃的“反向运动”,并正在催生一个“社会市场”。
作者王绍光是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主任、讲座讲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国际学术刊物China Review主编。
关于“经典通识讲稿”:近年来,以甘阳为代表的一批学人着力推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尤重“研读中外经典文本”,旨在重新树立认真读书、自由思考的风气,以抵抗整个社会以至大学校园的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心态。“经典通识讲稿”秉此理念,特邀各学科著名学者,以深入讲解中外经典文本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对思想文化中根本问题的思考。
公羊 (2020) [电影] 豆瓣
Rams
6.7 (6 个评分) 导演: 杰瑞米·西姆斯 演员: 山姆·尼尔 / 米兰达·理查森
其它标题: Rams
由格里莫·哈克纳尔森自编自导的冰岛影片[公羊]将被翻拍成英文片。该片曾入围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一种观众单元。电影讲述冰岛两位40年没有交谈的兄弟,为保护他们最爱的羊而冰释前嫌。该片的翻拍权被英国的WestEndFilms和澳大利亚的WBMC两家公司拿下,剧本将由Jules Duncan执笔,并将在西澳大利亚拍摄。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