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甘肃”
河西走廊 第一季 (2015) [剧集] 豆瓣 TMDB
所属 : 河西走廊
9.1 (121 个评分) 导演: 王新建 / 赵启辰 演员: 吕树廷 / 让波拉
本系列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了从汉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河西走廊历史,撷取河西走廊上的绚烂瞬间;以编年体史诗的形式,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系统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呈现出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
风味原产地·甘肃 (2020) [剧集] 豆瓣
所属 : 风味原产地
8.5 (53 个评分) 导演: 汪健红 / 杨苏烨 演员: 李洁
陈晓卿团队继《风味原产地·潮汕》、《风味原产地·云南》又一精品美食力作,将继续以食物为窗口,探寻中国各地丰富的物产,以美味为媒介,展示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理念。 《风味原产地·甘肃》为该纪录片系列的第三部,秉持“硬核”美食的风格,突出“原产地”的概念,通过短片发掘一种“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甘肃独特食材、食品和味道,并在此基础上,联结沙漠、草原、丹霞地貌,体会最具民族特色的丰富饮食文化、最令人向往的特色生活。
敦煌 (2010) [剧集] 豆瓣
8.4 (34 个评分) 导演: 周兵 / 李果 演员: 孙悦斌
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摄像机对准敦煌和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将那些被遗忘了的文明一一重新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主创人员力求奉献一部全方位反映敦煌历史与文化的文献纪录片,全面纪录敦煌地区16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散落其中的故事;全方位展现100年来敦煌学的学者对这个沙漠宝库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成果。
第一集:“探险者”来了
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开了一个沉睡近千年的藏经洞……文物的流失让国人痛心疾首,学者的奋力拯救让人心生感慨,而这些故事似乎都昭示着一个帝国的国势衰微……本集将为观众展现一部中国近代的伤心史。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第一集里的王道士应如何评价?
《敦煌》第一集讲述的是那个伤心的故事,遗憾的是我们本来想对王道士进行一次分析,鉴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一直以来传统的观点认为王道士是一个历史的罪人、卖国贼,我们这一集的导演李果不这样认为,或许他心中的王道士很复杂,关于对他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我很同意他的想法。我想他是可怜、可悲、可叹的人。先不去管它了,还是来看看我们这部纪录片吧,我们还是很用心的花了5年的时间做出来的,欢迎大家拍砖。
第二集:千年的营造
莫高窟首先是一个佛教的圣地,是一个表达宗教感情的所在。公元366年,三危山的万丈金光感动了一个叫乐尊的和尚,他开始在这里开凿石窟,这是莫高窟的肇始。本集讲述的是供养人李大宾、李明振开窟的故事。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跨越1600年,这1600年里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中国历史中的每一个时代都留给莫高窟不同的印记和风格。莫高窟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的地方是怎样从一个荒芜的沙漠中的山丘成为一个宗教艺术的圣地?它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化?这其中它又历经了战乱、阴谋和杀戮,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用信仰的力量构建的一个接一个美丽而多彩的洞窟。在长长的历史中,绝大多数竟奇迹般的保留了下来。今天我们再去观看这些艺术珍品时,它已经不再是历史的颜料,很多壁画的色彩和线条在慢慢的消退,它曾经的功能和价值也许被很多的人遗忘和误解。
第三集:藏经洞之谜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是黑汗王朝入侵的马蹄让僧侣们心生恐惧,进而将佛教典籍保存在藏经洞中?还是寺庙将无用、残破的经卷集中的储藏在这里?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在这一集里,我们将讲述藏经洞一千多年前可能形成的原因,之所以说它可能,是因为直到今天没有一个公认的绝对说法。持避难说的学者们认为,是因为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敦煌的历史,也造就了一千多年后一次伟大的发现。参与这个事件的主角有很多个,甚至其中包括一次谋杀的发生,曾经一位日本导演把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但最新的一种说法,认为避难说是错误的,他们研究出藏经洞的形成有可能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将废弃的文献、经文和艺术品存放起来而形成的。当然他们有很多的证据拿出来证明他们观点的正确。
第四集:无名的大师
史小玉是元代敦煌地区的画匠。他完成了莫高窟第3窟壁画的绘制,第3窟中的壁画绘画手法上乘,艺术欣赏价值极高。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今天学习绘画的人们把它视为艺术的圣殿,要去顶礼膜拜。我们在这部纪录片里推测出生活在元代的一位画家——史小玉。他可能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生涯。今天也有学者认为他不是一位画家,他可能是一位曾到过敦煌的游客。他似乎是极少数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一幅绘画上的人。在敦煌莫高窟神秘的第三窟,从来不对世人开放,在那里有一副据说是史小玉创作的千手观音,那是一副举世之作,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在片中我们将向你呈现这幅堪称伟大的画作和史小玉的故事。
第五集:敦煌彩塑
对于最经典的彩塑进行展示将是本集的主要内容,首先将对敦煌彩塑的类型进行整体概述,展示不同类型的代表作;其次将对不同时期的彩塑进行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特点,同时体现历史传承;最后将对彩塑的细节进行展示,比如菩萨的手、服饰等,展现敦煌彩塑的美伦美幻,从而体现中国文化的璀璨。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正如希腊人赋予了印度佛陀那属于希腊审美的形象一样,敦煌的塑匠们,也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本土文化悄悄的渗入了这西域远道而来的佛陀形象之中。于是,这些远道而来的佛陀菩萨们,悄然换上了中原特征的薄衣薄带。还有那佛陀脸上的神情,安详、坦然、超逸,你从他的眼缝、脸颊、嘴角乃至身姿上能清晰的读到,这是东方人特有的含而不露.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艺术效果。
第六集:家住敦煌
阿龙,是敦煌城中一个小康家庭的少妇。丈夫和儿子的突然辞世,改变了阿龙安宁的生活。一个吐谷浑人强占了阿龙的土地和水源,阿龙的生活从此不得不与这场土地官司纠缠在了一起。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阿龙是个寡妇,一千多年前,要回了曾经属于她丈夫的土地,我们的片子围绕着这场官司的进展,将向你展示一千多年前敦煌老百姓的生活,他们的喜怒悲哀和他们的信仰等等。在今天敦煌的乡村里,你或许还能看的见一千多年前人们生活的样貌,看到传统的耕作方式,他们一样喜欢吃面食,比如面片子、浆水面及大饼,唐宋时期的餐桌上一样是这些食物。当然不一样的是气候变化,那个时期的敦煌,比现在要湿润得多,水草丰美的地方也比现在要多。当然,在我们这个故事里说的最多的还是阿龙的这场官司和她一生中最难忘的几件事,包括她的婚姻及她的丈夫和儿子不幸的遭遇,也包括生活里的甜蜜回忆,幸福宁静的时刻。千年过去,生活在变与不变之间延续着。
第七集:天涯商旅
本集讲述的正是沙拉等几个粟特人怎样踏上丝路商贸之旅,经过一路坎坷之后,却因安史之乱而终生未能到达长安,最后终老敦煌的故事。通过勾勒沙拉这个个体曲折的命运,展现历史行程的衍进,反映赋予丝绸之路以活力的粟特人群体与敦煌的商贸气质。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我们通过几个来自中亚粟特商人的故事向你讲述一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是如何进行贸易,如何旅行,如何遭遇强盗,又如何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的故事。您将会了解到曾经风行于丝绸之路上的很多风情和生活方式,你也会了解到一个在当今已经消亡殆尽的民族粟特人的点滴故事。这部片子试图通过短短四十多分钟挖掘出一些封存已久的历史信息,以及那些久远但在今天触摸起来依然会让我们心动的丝路商旅的故事。
第八集:舞梦敦煌
这是一种流传了千年的舞蹈,舞动的琵琶,飘逸的身姿,灵动的眼神,无不展现出它来源于宗教华丽唯美和神性的气息。这是敦煌壁画中最为人所知的一种舞蹈——反弹琵琶舞。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是如何被整理挖掘出来的,他们如何将绘画的线条变成灵动的舞蹈,跨越一千多年依然在今天保留着神秘。我们将在这一集中向您详细的讲述。而程佛儿的故事,也是我们从浩瀚的历史中捕捉了很多真实的史料拼接而成,她的身世和经历因在历史中和很多宫廷舞女相似而真实。我们把故事一直讲到了今天,这种美的气息在今天我们依然能享受和传承。
第九集:敦煌的召唤
风沙、地震都是洞窟的宿敌,而水气、虫害等微小的元素都可能给壁画带来致命的损坏。敦煌研究院要做的工作,大者维护整个莫高窟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小者细心呵护每一寸壁画......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这段历史离我们还是很近的,不到一百年。我们讲述了几个人在二十世纪最动荡的岁月中的一段故事,常书鸿、张大千、王子云等。由于他们的努力,敦煌开始被更多的中国人知道。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也因为他们开始进入更多人的学术和艺术的领域,张大千在敦煌做了很多的事,临摹壁画,给洞窟编画,当然他的一些做法也引起后人的争议。常书鸿离开美丽和浪漫的巴黎,来到荒凉的敦煌,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情感变化,依然在敦煌坚守着,被后人称为敦煌守护神。在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于右任和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前的小院里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谈话,我们的纪录片将详细的解读。这一集的敦煌是想这些先辈们致敬,并怀念他们。
第十集:守望敦煌
本集以20世纪初叶至80年代这一时间跨度为背景,表现一组为敦煌奔走呼吁,致力于敦煌拯救、守护、研究的人物群像,并突出反映常书鸿这一人物在敦煌50年中的动人故事。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的保护一直是受人关注的一个话题。六十年来在严酷的自然界环境恶化中,敦煌莫高窟留存到今天实属不易。我们将讲述这六十年来敦煌的保护、学术的研究和国际化的合作等许多话题。这一集的故事讲得有点严肃,也许并不是那么有趣,但必须要讲,这关系到很多人一生的倾情付出。我们把镜头同时对准了散落在英国和法国珍贵敦煌文献以及他们今天的故事。
黄河尕谣 (2018) [电影] 豆瓣
7.1 (26 个评分) 导演: 张楠 演员: 张尕怂
其它标题: 黄河谣 / Stammering Ballad
三十年前,甘肃黄河岸边的十万农民离乡迁居,陆续进入城镇,随人一起消失在黄土高原的还有世代传唱的黄河歌谣。出生于白银乡间的牧羊少年张尕怂从小患有口吃,却受到父辈熏陶,自幼喜欢民歌。
2012年,尕怂来到城市闯荡,阴差阳错走上演艺道路,四处在酒吧演出,寄希望于以此成名。他醉心于西北民歌,四处寻访学艺,也因“泥土味”的特色而受邀参加一档火热的电视选秀节目,成为广受欢迎的“民谣歌手”。正在此时,爷爷的意外离世让尕怂发现自己身上正在失去“农村味儿”,而远方的故土和家园也渐告崩裂。
未来迟迟还没来,等待成名的尕怂逐渐感到失落,能够慰籍心灵的只有麦穗泥土的深沉味道。而过去的已经过去, 唯有聆听家园故土的遥远回音。
高三16班 (2014) [电影] 豆瓣
6.4 (5 个评分) 导演: 向健 演员: 刘海培(解说)
其它标题: 会宁高三 / 冲刺高考
甘肃会宁二中高三16班有64名学生,学校给各班下了指标,第一次带高考班的侯小兵知道这是个必须完成的死任务,于是他只能扮演着“魔鬼”的角色,于是他制订了全年级最为苛刻的作息计划……箭在弦上,这已经是一个没有退路的战场。
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套装全2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莫理循 译者: 窦坤,海伦 2008
《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套装全2册)》从莫理循自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至新疆乌鲁木齐。莫理循拍摄了大量路上所见自然景象、人物、遗址、建筑的照片。他尤其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景物着迷,有时会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景观拍多幅照片,如嘉峪关的照片即极具代表性,他总计拍摄了近20幅,而且在报道中详加叙述,对于其历史、现状一一道来。读者对着照片,辅以报道,即可对当时嘉峪关的状况产生深刻印象。莫理循通过照片逐日详尽地记录了从星星峡至乌鲁木齐沿途所见北疆的山野、客栈、当地居民、差人、废墟或某地区同时存在的新旧两城。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乌鲁木齐拍摄了主张“新政”改革的巡抚王树根等官员的照片,也留下了被流放此地的维新人士彭翼仲、保守势力代表之一载澜等人的身影,并且保留了一些载澜本人拍摄的照片,《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套装全2册)》选人。1898年戊戌政变后被流放新疆的张荫桓同样引起莫理循极大的关注。早在l898年当年,莫理循就曾为营救张而煞费苦心,但为张荫桓所婉拒。来到乌鲁木齐后,他一路打听张荫桓的下落。原来,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慈禧太后下令将张处死。莫理循拍下了张被行刑的地点。这张照片以及前述图片,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均弥足珍贵。
回族行店与地方社会 [图书] 豆瓣
作者: 靳晓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 - 7
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张家川回族行店,其特征以中介商为主,兼具中间商属性。本书以结构功能论为视角,通过考察晚清至民国以及现当代两大时段中张家川回族行店的经营特征、行店对地方社会的构造等方面,系统揭示了这一组织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互渗关系,彰显其形塑地方社会的内在活力。全书的讨论虽然以行店的兴衰为主脉,但在问题拓展方面无不以错综复杂的地方社会为介入参照,可以说,后者在某种程度上是行店发生、发展的土壤,也是行店功能借以体现的平台。二者相因相依,绘制了张家川地区百余年丰富多彩的生活图式。
走进八坊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东平 民族出版社 2017 - 7
内容简介:八坊是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个回族聚居的城镇社区。本书通过对八坊回族社区的民俗生活进行整体性的田野式的调查,描述和阐释了八坊的回族民俗文化。内容包括:八坊经济习俗、日常生活习俗、社会组织习俗、仪式民俗、节日民俗和口承民俗等,阐释具体民俗的乡土象征意义,指出并以期解决八坊民俗的转型和调适问题,以及八坊民俗主体的民生问题。
读者对象:民族学研究者
《尋找人吃人見証》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依娃 / 明鏡出版社 明鏡出版社 2016 - 03
 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餓得啃石頭。——農村俗語。    1958 年~1962年的中國大饑荒,餓死數千萬農民,全國各地發生過數以萬計的人吃人事件。餓到極點的饑民吃死屍、吃活人、甚至殺吃自己的孩子,慘絕人寰!    動物尚不吃自己的同類,人何以吃人?虎毒尚不食子,人何以殺吃親生骨肉?人吃人,親相食,那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野蠻、最殘酷、人間煉獄般的毛澤東年代。    作家、大饑荒調研者依娃一次次跋山涉水於河西走廊,東至荒漠酒泉,西到山區天水。她來到大饑荒時期人吃人非常嚴重的臨夏回族自治州、餓死三分之一人口的通渭縣,一個鄉、一個村走訪,在回族老奶奶的熱炕上,在村口曬太陽的老爺爺身邊,在田間地頭、農家小院,    她詢問、探究、記錄當年人吃人的見証:“吃人的是誰?”“被吃的叫什麼名字?”“你親眼看見了嗎?”……    浮誇虛報,口糧被高徵購搜空了;野菜、草根、榆樹皮被挖完吃盡了;乞討受攔,要飯被截;許多村莊十戶九空,關門絕戶……“他不吃人,他就要餓死了!”這些飽經滄桑的老人,耳聞甚至目睹生存壓倒一切、動物性吞噬人性的慘景。    《尋找人吃人見証》為作者“大饑荒三部曲”的第三本。這是一本令人不忍翻閱的書;這又是一本中國人必須閱讀的書——我們有責任正視和銘記那一頁血淋淋的歷史,因為那些被迫吃人的人,那些被吃掉的人,都是我們的同胞,是我們的同類,是人。    這些文字是審判毛政權反人類罪的証詞。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祁连山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冯虎元 / 潘建斌 商务印书馆 2016 - 3
本书介绍了祁连山区常见维管植物80科296属569种(包括8亚种、14变种、1变型),约占祁连山区维管植物种类的44%。植物种类的选择上除了考虑常见之外,还选择了一些具有本区特色的植物。在中国植物区系中,祁连山植物区系属于泛北极植物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唐古特地区,是该地区区系向东北延伸的部分,与甘肃中部、西南部的兴隆山、马啣山、莲花山、太子山和甘南高原以及青海省东部和北部的植物区系组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本手册收录的植物对于这些地区的常见植物识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祁连山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国第一、二级阶梯、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内流区和外流区、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青藏高寒气候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祁连山孕育了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及其多条内陆河流,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
祁连山东段植物种类较多,西段分布的乔木和灌木较少。另外,受山地气候垂直变化的影响,植被类型也出现相应的垂直变化,自下而上依次呈现出草原化荒漠植被、山地草原、山地森林草原、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垫状植被。
本书所记载的每种植物均配有花果期(蕨类植物为孢子期)的图例,植物图片均为作者在祁连山及周边地区拍摄,在一些植物介绍时附有1~2种形态相似的物种。这里的“相似”指的是花、果、叶等形态学上的相似,并非亲缘关系上的相近。
希望本书能为您在祁连山及其邻近地区旅行带来更多的快乐,让您通过此书认识更多的植物,更希望您能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及时改正。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