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社会学 理论”
全部 | 书籍 (380)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 [图书] 豆瓣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2nd edition)
9.7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伯克 译者: 李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1
社会理论对历史学家来说有什么用?历史学对社会理论家又有什么用?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史学家,伯克在此书中对这两个乍看简单的问题作了清晰有力、影响深远的回答。这个经典文本的第2版作了修改和更新,伯克重新检讨了历史和社会科学这两个领域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最近几十年间的初步交汇。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第2版将会通过挑战对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角色的当下定位,继续激励学生和学者跨越学科边界。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图书] 豆瓣
9.4 (8 个评分) 作者: 巴赫金 译者: 白春仁 / 顾亚铃 三联书店 1988
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评论著述对它的阐释
2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主人公和作者对主人公的立场
3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思想
4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体裁特点和情节布局特点
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言
身体与社会理论(第二版) [图书] 豆瓣
Body and social theory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 克里斯·希林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9
《身体与社会理论(第2版)》内容简介:在当代消费社会,身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身体问题在西方社会文化理论中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西方身体社会学领域的一本代表作,《身体与社会理论(第2版)》纵览该研究领域诸多研究路径的长短优劣,全面展现各路发展如何推动身体成为突破场所,探寻晚近来自女性主义、现象学、行动导向思路的身体研究,考察“身体规划”、“身体面具”和“身体潜势”等方面最新论述,分析身体与自我认同之间关系,提出了整合论的身体观,对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具有较大参考与启发价值。
艺术社会学 [图书] 豆瓣
Sociology of the Arts: Exploring Fine and Popular Forms
9.0 (8 个评分) 作者: 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 译者: 章浩 / 沈杨 凤凰传媒集团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3 - 9
《艺术社会学》是对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全面概述,同时也是该领域一位最重要的专家撰写的学术专著。
《艺术社会学》综合艺术社会学中的多种理论模式,并提供了大量经验性的案例,包括艺术社会学研究中极具启发性的的经典案例。这些关于艺术作品的案例研究来自于文化谱系的两端:美的艺术(戏剧、舞蹈、交响乐、歌剧)和流行艺术(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低俗小说、电视剧、情景喜剧、广告)。这些研究和《艺术社会学》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艺术被创造、分配、接受、消费和使用的过程。《艺术社会学》还讨论丁关于艺术作品本身、艺术作品的意义方面新近出现的争议。“
从事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25年来,这是我记忆中唯——本让我既觉得有趣又收益良多的教科书。亚历山大的(艺术社会学)同时鲜活地展现丁关于文学、音乐、艺术和流行文化的社会学领域最经典和最前沿的研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研究者用社会学的方式研究艺术时所发现的迷人风景,而专业学者可以从中看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正在发生什么。”——艺术/文化社会学研究领域重量级学者安·斯威德勒(Ann Swidler),加州伯克利大学。
本版为2009年《艺术社会学》的再版,收录在集团凤凰文库丛书下。
艺术的理论与哲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迈耶·夏皮罗 译者: 沈语冰 / 王玉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夏皮罗自选集的第四卷,收入了他关于艺术理论与艺术哲学的*重要作品。他极其清晰的论辩,优美雅致的散文,异乎寻常的博大精深,透过丰富多样的探索领域,引领读者在诸多课题中探幽揽胜: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与批评的社会角色,赞助人与艺术家、精神分析与艺术、哲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等等。
夏皮罗融会人类学、语言学、哲学、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广泛资源和批评方法,厘定了诸如“绘画风格”“场域与载体”“内容与形式”之类极其重要的语义学术语;阐明了弗洛伊德论达芬奇、海德格尔论凡高的著名文本中隐匿着的意图;反思了伯纳德贝伦森的批判性方法,以及狄德罗和弗罗芒坦写作中的社会哲学。
通过这些文章,夏皮罗为我们提供了安顿我们往昔的方法,理性与激情皆备,方法与创意并存。在这样做时,他激发了我们对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独立的极端重要性的信念。
埃利亚斯与现代社会理论 [图书] 豆瓣
Norbert Elias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作者: 【英】丹尼斯·史密斯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7
埃利亚斯一生颠沛跌宕,晚年终获世界声誉,成为20世纪社会学大师之一,学界已广泛认可其文明化过程理论。评述埃利亚斯研究的作品已有不少,但出自其核心圈子之外人手的,本书尚属首例。史密斯在书中以引人入胜的笔调,考察了埃利亚斯其人其作,回溯了其声名的后来居上;从独特的角度将埃利亚斯的著述与帕森斯、阿伦特、福柯和鲍曼等彼此相异的学说逐一对论,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利用埃利亚斯的洞见,增进对西方现代性和社会政治变迁的理解;同时也点出了其研究思路的局限。
法国理论在美国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弗朗索瓦·库塞 编著 译者: 方琳琳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4
在本书中,弗朗索瓦·库塞详尽地勾勒了“法国理论”的新大陆之旅。作者以索卡尔事件为开篇,详述了以福柯、巴特、德里达、波德里亚、德勒 兹等为代表的法国思想家们在自己的本土或多或少被人遗忘之时,如何影响并改造了美国的知识生活。波德里亚、德勒兹、瓜塔里、福柯、德里达……20世纪70年代,这些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的作品在纽约与反文化相遇,随后,流入美国大学的文学系,在那里,从内部颠覆了整个知识领域。它们被重新阐释,重新挪用,服务于世纪末的身份斗争,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石。在此基础上,文化研究、性别研究、多元文化研究竞相争放。本书中库塞所描述的正是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艺术理论基本文献·西方当代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周宪 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5
本书收集20世纪至今具有代表性的西方艺术理论文献27篇,主要涉及艺术理论基本问题、现代主义与先锋派、艺术与其社会语境、艺术史及其社会体制、艺术的符号与风格等五个方面,囊括了现代西方艺术思想领域较为重要的主题,展现了一幅西方艺术理论发展的现当代图景。每篇文献之前,附有简短介绍,以便读者能对相关作者、思想有更深的了解。
法国社会理论 [图书] 豆瓣
French Social Theory
作者: 【英】麦克·甘恩(Mike Gane)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本书纵览法国社会理论,起自法国大革命余波(圣西门、巴札尔与孔德),直至克里斯蒂娃、德勒兹、布迪厄和布希亚主导的当代景观,颇有新意。书中将法国社会理论划分为三个内在逻辑一致的周期:1800-1880(社会学的最初发展);1880-1940(古典社会学与现代人类学之诞生);1940-2000(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每一周期都体现出从世俗思想朝宗教思想的演变轨迹;融合法国历史跌宕起伏的社会政治背景,讨论了一系列个体与思想流派的核心方法和研究,挑战了有关法国社会思想的传统观点。
涂尔干:社会与国家 [图书] 豆瓣
作者: 渠敬东 商务印书馆 2014
 首次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对涂尔干社会理论中的国家问题展开研究
 首次推出涂尔干政论文章的中译版
社会理论辑刊,第一辑:以“涂尔干:社会与国家”为主题,主要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涂尔干社会理论中的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和发掘其对当下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又收入一系列学术论文,从社会理论和社会史角度,分别讨论了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有关生活世界的核心问题和中国社会中的乡约和法律的相关议题。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收录了三篇书评,对英国的自然法、法国的社会理论传统和德国的齐美尔研究作了出色的评论。
世纪末社会理论 [图书] 豆瓣
Fin De Siecle Social Theory: Relativism, Reduction and the Problem of Reason
作者: 杰夫瑞·C.亚历山大 译者: 张旅平 / 霍桂恒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
In four closely interwoven studies, Jeffrey Alexander identifies the central dilemma that provokes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 and proposes a new way to resolve it. The dream of reason that marked the previous fin de siecle foundered in the face of the cataclysm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en war, revolution, and totalitarianism came to be seen as themselves products of reason. In response there emerged the profound skepticism about rationality that has so starkly defined the present fin de siecle. From Wittgenstein through Rorty and postmodernism, relativism rejects the very possibility of universal standards, while for both positivism and neo-Marxists like Bourdieu, reductionism claims that ideas simply reflect their social base. In a readable and spirited argument, Alexander develops the alternative of a "neo-modernist" position that defends reason from within a culturally centered perspective while remaining committed to the goal of explaining, not merely interpreting,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On the basis of a sweeping reinterpretation of postwar society and its intellectuals, he suggests that both antimodernist radicalism and postmodernist resignation are now in decline; a more democratic, less ethnocentric and more historically contingent universalizing social theory may thus emerge. Developing in his first two studies a historical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absent reason," Alexander moves via a critique of Richard Rorty to construct his case for "present reason." Finally, focusing on the work of Pierre Bourdieu, he provokes the most sustained critical reflection yet on this influential thinker. Fin de Siecle Social Theory is a tonic intervention in contemporary debates, showing how social and cultural theory can properly take the measure of the extraordinary times in which we live.
社会理论的诸理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苏国勋 / 刘小枫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5 - 6
社会科学是现代以降才形成的,如今虽与所谓“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三分学术分天丰,在文教制度和政制层面所占据的实际位置要显赫得多。社会科学通常指关涉“社会”的各门具体学科的总称,社会理论不直接就等于社会科学,而是这些门类繁多的具体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社会理论家的身份有点像古希腊的“诗人”中古的“神学家”、近代的“形而上学家”,他们无不企图总揽全局地提供可施教化的“绝对知识”。认清西学面目乃晚清以来中国学人没法摆脱的历史任务,选编这个文选便是我们承继前贤未竟前业的一点努力。文选包含一些社会理论大家的作品,但主要是晚近欧美社会理论学学者陈述、分析、反思这一现代的“绝对知识”形态的文章,共分四大部分:卷一,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卷二,社会理论的诸理论卷三,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卷四,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册) [图书] 豆瓣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作者: 詹姆斯·S.科尔曼 译者: 邓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 10
卓越的社会理论需要又坚固的基础,而社会的基础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而有所变化的本书就充分认识到重建社会需要相应的社会理论,并力图使书本内容满足这一要求,在为社会理论提供基础之时,也为行动提供了基础,而不仅仅是理解行动。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 [图书] 豆瓣
作者: 苏国勋 / 刘小枫 2005 - 6
此文选主要取材于苏国勋先生主持的《国外社会学》以及《哲学译丛》和其他学刊选取一些篇目,并新组译了若干文献,主要包含了一些西方社会理论大家的作品,主要是晚近欧美社会理论学者陈述、分析、反思这一现代的“绝对知识”(即社会理论)形态的文章,共分四大部分(四卷):卷一,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卷二,社会理论的诸理论;卷三,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卷四,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社会科学是现代以降才形成的,如今虽与所谓“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三分学术天下,在文教制度和政制层面所占据的实际位置要显赫得多。社会科学通常指关涉“社会”的各门具体学科的总称,社会理论不直接就等于社会科学,而是这些门类繁多的具体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社会理论家的身份有点像古希腊的“诗人”、中古的“神学家”、近代的“形而上学家”,他们无下企图总揽全局地提供可施教化的“绝对知识”。
生成音系学理论及其应用 [图书] 豆瓣
作者: 包智明 / 侍建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 1
本书的宗旨是介绍生成音系学的基本理论,希望能将生成音系学作为一个整体介绍给读者。从音系学与生成语言学的关系开始,根据其发展,逐步介绍生成音系学的理论,由浅入深,全书有它的系统性。在介绍时,强调理论的应用,同时不乏批判性;并尽量用汉语的例子,力求把问题说明白。对于生成音系学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适用于汉语的地方,也都一一说清楚,使读者对音系学的理论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为以后的运用打下基础。本书参考了大量的有关对汉语研究的材料(包括作者们的博士论文和其他论文),所以这本书叫《生成音系学理论及其应用》。
关于语音学的术语及英语的人名、地名,本书尽量采用汉语中的惯例和已有的翻译,不另新造;同时在书后附录英汉术语对译以备查检。
卢曼法社会学理论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杜健荣 2012 - 11
《卢曼法社会学理论研究:以法律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为中心》围绕“法律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对卢曼法社会学理论进行一种整体性的研究。从卢曼对有关社会系统一般理论之建构的基本立场出发,基于其对现代社会高度复杂情形下功能分化的观点,分析了卢曼法社会学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点及内在的理论转换,并对有关该理论的批评和质疑进行反思,总结了这一理论所体现出的创新之处,以及对当代中国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所可能带来的启示。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卢曼通过结合系统理论、沟通理论及演化理论,经由开放系统观向自创生系统观的转变,建立起一种功能主义、多向度、多维度的法社会学理论。
社會生物學 [图书] 豆瓣
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
作者: 威爾森 (Edward O. Wilson) 译者: 薛絢 左岸文化 2013 - 4
人類的爭鬥行為是演化適應的結果嗎?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當然應該是。
我們很難相信,爭鬥行為這麼普遍存在又容易引發的特性,
在人類這個物種身上,竟然與個體存活及繁殖無關。
當然,公開表露爭鬥性,並不受大多數人類文化所鼓勵。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
例如食物不足且人口密度高的時候,爭鬥行為就是一種可行的策略。
人要學會的教訓是:個人的快樂在其中無甚關係。
適應性高、卻不快樂,是可能的。
我們若想減少自己的爭鬥行為,
就應該把社會系統設計成不適合爭鬥行為,使爭鬥行為的適應性降低。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