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繁體”
去旅行 现场纪念手作专辑 [音乐] 豆瓣
8.2 (44 个评分) 丝袜小姐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7年5月1日 出版发行: 村山小學福利社
去旅行现场纪念手作专辑
火车他决定飞走,再也不过山洞了
在一个又一个自己之间旅行,顺心而为的并且坦荡荡
无论喜乐或者困顿,我就活这么一次
去旅行 现场纪念手作专辑
收录9首2006/12/30在女巫店现场表演的曲目,这些歌以后可能也不会再录了。
有DUDU老师的家乡民谣《三宝颜》,还有四川友情赞助的老歌吉他伴奏《南海姑娘》,
当然还有《去旅行》这首歌的新歌发表,再加上一首神秘的森林版本曲目。
特别感谢小野先生帮我们现场收音,当然回家之后ARNY有偷偷混过,让她听起来更好听。
限量300张的手作CD,从封套到光碟本身,全部都用绢印完成,包含加工及包装部份
这张CD要回馈给喜欢我们却老是买不到CD的朋友们。
这是丝袜小姐的第三张唱片,从《我会在那里跟你说再见》到《去旅行》,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
从台中搬到台北,在一个又一个工作里面互换脚色,不停地适应并且感受。
今天是全身脏兮兮的油漆工人,明天要妆扮自己去表演,
又或者是在场记打板之后,卡位找地方躲的小小美术助理,
更妙的是自己帮自己化妆演戏,演一个不是很熟悉的脚色。
这张CD记录了很多我们的改变,好或不好我们都不知道。
生命里触动人心的事情一再提醒我们,那些做过的事情从来没让我们失望过。
当然偶尔也会有遗憾,《想念》这首歌是写给我外公的,在他生病很严重的时候,
当时想过要做一张特别的纪念CD送给他,还要放日本老歌进去,
不过CD还没做,他已经去世了。
很多事情都来不及,这一次不能再错过了,感谢他给我天生拥有的东西。
我们都不知道身体里面蕴涵的能量到底是从何而来,于是学会感谢,于是要记得时时感谢。
制作CD的过程,让人很平静,我们还是喜欢手作的感觉,一张一张慢慢做,
每一张都有点不一样,像是亲手作一份礼物给朋友,每一个细节都留下手的痕迹。
这张CD对我们来说很珍贵,以后不见得还会这样做,能够拥有这张CD的人很幸运,
因为这是一份我们亲手完成的礼物,也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张CD,
就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BULLSHIT JOBS
8.4 (32 个评分) 作者: 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 译者: 李屹 商周出版 2019 - 1 其它标题: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
狗屁工作的蔓延與膨脹如同病毒,充塞在我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沒有什麼比自己的工作從根本上就無用、對這個世界毫無貢獻更讓人沮喪的了。
恐怖的是,這是多數人所面臨的命運……
敬告全體冗員:廢的不是你,是那些毫無價值的狗屁工作!
★ 德國亞馬遜政治及社會學類、政治經濟類排行榜第一名
☆ 德國時代週報選書
★ 美國亞馬遜財金類排行榜第一名
☆ 英國亞馬遜經濟類排行榜第一名
★ 法國亞馬遜政治、企業投資類排行榜第一名
狂掃多國亞馬遜排行榜 No.1,報刊媒體瘋狂熱議,全球社畜含淚推薦
《債的歷史》大衛.格雷伯最新力作,顛覆你對工作的想像!
「《狗屁工作》是現代職場的大揭露,充滿各行各業從業人員真心告白。「涼差」不一定是「爽缺」,無所事事的工作不只是「廢」,員工還得費力假裝忙碌,瞎忙於一些瑣碎無聊的細節。這一類的狗屁工作誤國誤民,有時還帶來更例如金融海嘯的災難。」──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專文介紹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何明修 /文化與政治評論人 張鐵志
有用推薦     清華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方怡潔
社會學家、作家 李明璁
主持人 陳嘉行(焦糖)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張烽益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劉瑞華
-----------------------------------------------------------------------------------------------------
◆ 為何這份工作明明爛透了,卻無法說出口?
◇ 強調效率利益至上的私營企業,冗員數竟然會比公部門還多?
◆ 「怨人有,笑人無」的全球民粹反智氛圍,居然也跟工作有關?
工作好無聊!這工作根本就是狗屁,有做沒做哪有差!你是不是也這樣怒吼千百次了?1930 年凱因斯曾預言,科技發展將讓人類工時變短,但這個願景並未實現:全世界發明了各式各樣叫不出名堂的「服務性」職業,各種諮詢、顧問、仲介、行政……根據統計,竟有高達 40% 的人在做這類工作。受訪者對自己工作的枯燥乏味感到絕望,感覺不出自身貢獻,「少了我根本沒差」。
上述「狗屁工作論」的發想源自 2013 年格雷伯一篇網路刊文。該文一推出後轟動全球,兩周內轉發逾百萬次,更在短時間內被譯成十幾種語言,甚至驚動主流財經媒體為文回應。全世界各地人士紛紛寄信給格雷伯,分享自身的狗屁工作經驗,讓他決定擴大該文篇幅,撰寫成一本書。本書中他援引諸多真實案例,將數年來的觀察、研究與反思悉數呈現。他舉出狗屁工作的五大類型,分析職員無可奈何的困頓心態,更回到歷史追溯資本社會及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隱含的瑕疵,探討此類工作大量增生之因,以及為何政府不去遏止這類現象。他認為,狗屁工作貶抑了人的存在價值,更助長了當前社會反智民粹對立。狗屁工作是理解當代社會病徵的一個重要現象,所有人都應該正視這個從來沒人願意好好關注的問題。承繼他的犀利風格,本書將再度扭轉既定觀念,是新時代必讀的工作思維書。
-----------------------------------------------------------------------------------------------------
國外讚譽
機敏,極富魅力。──《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開創全新想法、激發群眾辯論的大師。—Slate
令人驚奇的原創思想家……總能以機敏風趣的口吻,傳達複雜的想法。—The Telegraph (UK)
對我們的工作生活一次發人深省的盤檢。──《金融時報》
記錄諸多悲慘個案之餘,這本書就像一幅肖像畫,畫出了這個社會忘了自身存在為何的面貌。──《衛報》
這本書想問,是否有個更好的方式能組織起全世界的工作──確實是個好問題。──《紐約時報》
既滑稽又活靈活現,點出了我們既定價值的一次文化轉移。──《紐約郵報》
這可能會是你今年讀到最棒的一本非小說書。記得別告訴你老闆就好。──The Globe and Mail
每一位千禧世代及Z世代的新科畢業生都該讀這本書……格雷伯以學院式的嚴謹但清爽易讀的文筆,帶我們理解這些似是而非又容易被誤解的狗屁工作。──網路媒體 Salon.com
先不管皮凱提或馬克思了。在社畜經濟底下,格雷伯說這一切都是狗屁……對那些做類似機器人煎肉排這種鳥工作、每分每秒都是煎熬的白領階級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些指引。──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國內推薦
揭露無用勞動的空虛價值,逼視無謂工作對人性消耗。──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我早知道有些人做的事根本是狗屁工作,這本書提醒我,應該想想自己做的事會不會也是如此。──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騎乘鐵公雞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Riding the Iron Rooster:By train through China
8.0 (29 个评分) 作者: 保羅.索魯(Paul Theroux) 译者: 徐麗松 馬可孛羅 2016 - 2
能夠在一塊充滿未知和變化的土地上遊歷,是件很棒的事!
——保羅.索魯
他們眼中的保羅.索魯:
◎詹宏志:「保羅.索魯是一位想像力最奇詭的旅行作家。索魯的風格是那種穿透世俗虛偽的銳利,毫不留情,也絕不隨俗。如果你願意冒著自己的自尊也受一點點傷害的風險,讀到的確實是極其敏銳的觀察及冷面笑匠式的幽默。」
◎吳繼文:「他常常置身荒涼甚至荒謬,但他自有定見、自得其樂。他的眼界與幽默使得他的招牌嘲諷辛辣但不帶酸腐味。今天的世界訊息如雲而真相如煙,行者移動更快、選擇益多卻看得更少,沒有保羅.索魯的手眼,我們真的不知道還要失去多少。」
◎邱一新:「他是個具有穿透能力的旅行作家——不媚俗、不矯揉,不隨波逐流,但也毫不留情,讀起來令人拍案叫絕、心有戚戚焉。」
◎韓良憶:「這傢伙實在太會寫了,他那支偶爾憤世嫉俗卻也常有敏銳觀察與清澈洞見的筆,使得我這個讀者讀上了癮。」
中國人最大的特色是,無時無刻不在奔忙!即使在走過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以後,他們依舊走個不停。中國歷史教給我們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他們從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下腳步……
保羅.索魯在一九八O年首次遊歷中國,他順著長江一路南下,沿途走訪了十幾個城市。這年,眼見的中國是個有趣的年代,文革結束,求變的浪頭竄起,境內正處於保守和改革兩派間權力角逐如火如荼的社會氛圍。人們穿著藍裝、腳登布鞋,騎著自行車穿過泥濘的街道;工人在照明不佳的工廠逐漸失去視力;服務生不但不拿小費,而且還高喊著「為人民服務!」。境內唯一明亮的色彩,是那些膽子較大的婦女和姑娘們髮上別著的紅絲帶……
過了六年,保羅.索魯再度造訪中國。這回,他心血來潮參加了旅行團,從倫敦搭火車穿越東西德、社會主義的波蘭、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這些國家如今都已經變了天——然後由邊境進入中國內地……一路到上海、北京、廣州等人口稠密的大城,轉抵西藏山野……這趟搭乘火車環遊中國,他訝異於中國的改變之大與快速。原有的公社不是關閉便是展現新的風貌;稻田不見了,無田可種的農民開始湧現全國各地找工作。
「能夠在一塊充滿未知和變化的土地上遊歷,是件很棒的事!」
保羅.索魯透過他的心和眼,為我們勾勒出一個蛻變中的中國風貌,新奇卻也有著荒謬的趣味。
【名家推薦】
「扣人心弦……旅行家保羅.索魯憑藉真情、活力及無比決心,探索他想發掘的事物……他是個從不懈怠的旅人。」
——華盛頓郵報
「《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是一位頂尖旅行作家與一個最佳旅行素材——中國向外國自由行觀光客重新開放的火車之旅——結合而成的美妙結果,兩者的碰撞產生細膩動人的火花……保羅.索魯帶著他一貫的主體性,再次以高超技巧冶煉無數巧合與邂逅,展現每個他所到之處的動人底蘊。」
——《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
「一本精采好書、緊扣人心的冒險故事,帶領讀者探索世界上最後一個謎樣國家。」——《休士頓郵報》(Houston Post)
「作者對於交流對話的巧妙掌握,充滿細節、色彩與生命的細緻描繪,無不使這本書絲絲入扣,栩栩如生……閱讀保羅.索魯,彷彿經歷一場奇異旅行,穿梭在一個出人意表、喜感十足、妙不可言,也充滿官僚糾結的世界中。所有動人的旅行都應該像這樣。」
——《克里夫蘭據實報》(Cleveland Plain Dealer)
「這位旅行家用生花妙筆造就強烈的身臨其境之感,讀者彷彿親自經歷了一場旅行。」
——《柯夢波丹》雜誌(Cosmopolitan)
「美不勝收……保羅.索魯在字裡行間傳達出世界彼端的喜樂與苦惱,使一切顯得生動、親切而真實。」
——《西雅圖郵訊報》(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公允無私、洋溢同理心的絕妙之作。」
——《哥倫布電訊報》(Columbus Dispatch)
「很少作家能像保羅.索魯這樣,以精湛的文筆,對在疆域遼闊而矛盾重重的當代中國所見那些轉瞬即逝的萬般意象,進行如此深刻的記錄。」
——《聖荷西信使報》(San Jose Mercury News)
「保羅.索魯是個神乎其技的說書人。」
——《沙加緬度蜂報》(Sacramento Bee)
成功的反思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8.1 (14 个评分) 作者: 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译者: 賴盈滿 先覺 2021 - 2
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引領思潮的重要指標
《正義》哈佛教授桑德爾 睽違八年重磅新作
用思辨回應撕裂的世界,當前我們最需要的一本書
只要努力就有機會成功的社會,真的實現了平等與正義嗎?
桑德爾高聲疾呼:我們迫切需要重新思考「成功」的價值。
直視當代社會最重大的課題與挑戰,
前所未見的反思角度與解方,在各國激起全新對話!
◎《衛報》2020年度最佳觀點好書
◎空降英國、美國、德國、荷蘭、西班牙、韓國、巴西暢銷榜
◎《彭博》《新政治家》《泰晤士報文學增刊》2020年度選書
是什麼讓我們失去了一同思索重大公共問題的能力,甚至傾聽對方都有困難?
面對疫情危機,人們該如何才能同舟共濟?
當不同立場的人再也無法溝通,只能不斷撕裂;
當「成功者」與「失敗者」衡量價值的方式失去交集;
當人民愈來愈不相信政府,更無法信任觀點相異的人……
桑德爾認為,是我們看待「成功」的方式,讓社會陷入了前所未見的困境!
這是一個「贏家」與「輸家」截然劃分的年代,機會與命運,只會眷顧本就幸運的那群人,而「只要努力便能成功」成了天大的謊言。若你幸運擁有市場經濟重視的才能,便能往上爬;反之,只能跌落機會之梯。失敗者的憤怒與挫折感不斷醞釀,造成了民粹主義的崛起,人們在不同的立場之間撕裂對立,就連「贏家」也活得辛苦──這是當前世界所面臨的最大危機。
桑德爾細細爬梳這一切的根源,述說菁英才德思想是如何創造出平等的假象,帶領讀者深度思辨──我們究竟該如何定義「成功」,打造一個讓所有人都能擁有幸福與尊嚴的社會,甚至面對疫情的挑戰?他從三大層面提出擲地有聲的討論:教育的本質與目的、如何建立每一份工作的價值與尊嚴、重新反思成功的意義;並提醒我們保持謙卑、珍惜所有人的付出,積極討論能夠讓社會更公平、更正義的具體作為。
這是混亂世局中,我們都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無論在政界、社群或是教室,我們都能夠藉由書中的思辨,一起提升公共利益,讓每一個人都真正擁有尊嚴和幸福。
名人推薦
◎朱敬一‧張鐵志 專文推薦
關於女兒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딸에 대하여
7.6 (11 个评分) 作者: 金惠珍 / 김혜진 译者: 簡郁璇 時報文化 2019 - 1
《82年生的金智英》後,最受矚目的韓國女性小說
一個關於女兒、關於母親、關於女人的故事
女兒即將面對、而我無法看見的世界會是何種模樣
會比現在更美好嗎──會比現在,更煎熬嗎?
「要求這些孩子保持緘默的活著,放逐到社會的邊緣,
想到女兒會被這樣對待,我很心碎。
我的女兒喜歡女人,明明和這世界一點關係也沒有。」
我在女兒出生後,不得不辭掉工作,為了生活做過各種打工,最後來到療養院擔任看護。
女兒出社會後,費盡千辛萬苦才當上大學約聘講師,但待遇很糟,頻頻向我借錢,我只好建議她搬回家住。
沒想到,女兒把她的女朋友也帶回來了。
「媽,她是我的丈夫、妻子和子女,她就是我的家人。」
「她怎麼會是妳的丈夫、妻子和子女?妳們可以結婚、生孩子嗎?妳們根本是在扮家家酒!」
「難道就不能接受我本來的樣子嗎?妳不是告訴過我,這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人,跟別人不一樣不代表是壞事,為什麼這些話在我身上就變成了特例?」
女兒的同事被發現是同志而遭到不當解雇,具正義感的女兒發起抗議,於是威脅、暴力接踵而至。我開始感到害怕──雖然「不同」不代表「錯誤」,但當世界的殘酷擺在眼前,我多希望自己的女兒可以平凡的結婚生子、當個「正常人」就好,以免她受到更多傷害。
畢竟她是,我的女兒啊。
【關於本書】
從我血肉中誕生的孩子,成為心靈最疏離的陌生人,
生而為家人,會有理解另一個家人的可能嗎?
以「我」為敘事者的母親,一生都為女兒而活,對女兒抱有許多期盼。女兒卻認為母親從不聆聽自己,更帶回同志伴侶,迫使母親面對從未正視過的性傾向議題。
而母親在療養院照顧的珍罹患失智症,成為沒有人願意負責的包袱,在珍的身上,母親彷彿看到老後將孤獨走向死亡的自己。
作者金惠珍以常被孩子埋怨「什麼都不明白」的母親眼光,描繪出社會對老人、對同志,以及對任何不理解的事物的歧視與排擠,揭開女性至今仍持續面臨的惡意。
本書中,母親與她照顧的老人,女兒與她的伴侶,世代的差異在一個家庭裡交會,在碰撞中看見彼此的難題。即便各自的迷惘與恐懼持續如影隨形,仍嘗試向對方伸出手,一同等待理解的那一天到來。
得獎紀錄
◆榮獲第36屆「申東曄文學獎」
◆《中央日報》、《東亞日報》、《韓民族日報》、國立中央圖書館員推薦好書
◆Yes24網路書店2017「文學作家選定的今年之書」、「文學採購喜愛的今年之書」
◆教保文庫2017「推薦小說家50人」、「書店店員喜愛的小說」第2名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李屏瑤(作家)
金申賢京(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諶淑婷(作家)
簡至潔(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祕書長)
好評推薦──
尤美女(立法委員)
紀大偉(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姜英淑(韓國小說家)
馬欣(作家)
許秀雯(伴侶盟常務理事,釋字748號婚姻平權案訴訟代理人)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陳夏民(作家)
劉育豪(高雄市港和國小教師、高雄市性別公民行動協會理事長)
(依首字筆畫排序)
也許人終究是無法理解另一個人的,愈貼身愈難看清楚,儘管如此,要先「看見」。當女性真正看見自己的處境,釐清自己為何這樣說、這樣想,才能找到無止盡的力量來源。──李屏瑤
每個人都可能是彼此過去、現在或未來的母親,因為「毫不相干的外人」實際上並不存在,也許憑藉這股力量,終能走向「宛如奇蹟般諒解」的那一步。──金申賢京
在眾人大肆爭辯酷兒如何,女性主義又怎樣之際,本書已領先群雄,是一部前衛又大膽的作品。──姜英淑
本書最牽動我的部分是年老的母親回顧養育子女的心情,對正育有兩名稚齡子女的我來說,本書滿是警語。──諶淑婷
金惠珍以簡單幾個角色:櫃子內/外的、失依的、勞動權被剝削的、情緒勞動的……殘酷呈現韓國女性的諸般壓抑,以讓讀者思索:深陷父權泥淖的「女人」究竟如何掙脫?── 劉育豪
和本書的女兒有高度相似性的我(投身社會運動、又身為女同志),特別喜歡作者描繪的幾場母女對話(這裡的「女」包括女兒及其伴侶),每一個場景都似曾相識,每一次對談都驚心動魄。──簡至潔
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Against the Grain : A Deep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ates
8.3 (10 个评分) 作者: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 译者: 翁德明 麥田 2019 - 6 其它标题: 反穀
★當代最重要的政治人類學家詹姆斯.斯科特全新著作。★顛覆過往對國家與文明成形基本假設,提出今日國家建立的各種想像。★《紐約時報》《衛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同聲讚譽!
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專文導讀王驥懋(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宋世祥(國立中山大學人科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李明璁(社會學者、作家)、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專業推薦
兩河流域文明的開展,起源於農業社會。高度文明的開始,背後有農業社會支撐?
作者認為,無論是農業或大規模定居本身都不會促成國家形成。中東農民在終年耕作的農村出現以前,就已經開始栽種農作物;從游牧轉變為大規模永久定居的原因,主要取決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提供豐富的野生植物和水中生物等食物來源,而不是因為人類開始從事農業。
他表示早期國家的形成是由一群極具野心的統治者,將農業與定居社群強迫結合的結果。國家的形成始於濕地區域,例如肥沃月彎這種蘊含面積廣大的肥沃土壤,糧食產量不但足夠供應給居民,單一作物也能以較小的空間儲藏,更重要的是方便國家控管和徵稅。
但這些剛萌芽的農業國家型態也極為脆弱,經常分裂成更小的政治實體或完全崩潰。史考特認為,研究人員往往忽略考古記錄中的「瓦解」,其中包括居民對戰爭、稅收、傳染病和作物歉收忍無可忍的可能性。
作者借鑒過去和最近二十年的考古研究,表明六千多年前出現的農耕從某些方面來看並非進步的過程。例如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終年忙碌於耕作的農村或早期農業社會,這種轉變讓他們犧牲了原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長時間勞動、家畜傳染病、營養不均、收稅徵兵等代價。他也未將狩獵和游牧生活方式描繪成烏托邦的制度,而是仔細觀察兩者的優缺點,提供讀者更全面的觀點:進入農耕並不是人類選擇了一種比較合理或簡單的方式生存,更應該說選擇了另一種同樣困難的方式生存,文化也從此改變。
人類並未因從狩獵到農耕,而擺脫嚴峻的生存難題!
今年最吸引人的非小說類讀物……強力推薦,讀來十分有趣。——泰勒.科文(Tyler Cowen),《紐約時報》專欄主筆
本書從農民的、懷疑的觀點看待國家的形成……他最著名的作品《國家的視角》已成為政治學家的試金石,相當於對中央計畫和「極端現代主義」的激烈批評……本書將那些想法延伸到遙遠的過去,並利用現有的研究成果來論證我們的歷史不是線性進展的,而且時間軸也複雜許多,此外他也論證標準版本的因果關係是錯誤的。——約翰.蘭徹斯特(John Lanchester),英國記者、作家
作者提供了一種替代傳統敘述的方式,這種方式更加引人入勝,尤其是他屏棄了對人類成就的沾沾自喜。他的描述不在對過去提出蓋棺論定的說法,但肯定比我們所習慣的論點更加準確。——史蒂文.米森(Steven Mithen),英國雷丁大學教授
忘掉遠古飲食:斯科特一路證明了肥沃月灣早期的游牧民族如何比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城市中那些被奴役的神廟建造者更健康、更快樂、更具生產力。——詹姆斯.惠普爾(James Whipple)
這是一本重要的書,它講述的內容和大家習以為常的說法如此不同、如此對立,所以應該到處為人所知。作者對證據的介紹如此完整,以至於傳統的論述不再站得住腳。此外,作者的文筆非常好:清晰、明確、平易近人,偶爾閃耀出溫柔的幽默,以方便論述繼續鋪陳。讀這本書是種知性享受。——喬治.蓋勒(George Gale),《後設科學》(Metascience)
作者以鷹眼般銳利的目光觀察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變化……這是以正確書寫歷史的方法寫出來的歷史。——巴瑞.康利夫(Barry Cunliffe),《衛報》
此書以高漲的熱情寫出,流露獨特才華……作者直截了當揭露了我們祖先為了文明和政治秩序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沃爾特.謝德爾(Walter Scheidel),《金融時報》
該書對「文明崛起」的主題進行徹底和挑戰性的審視,特別關注那些在傳統歷史論述中通常被忽略的組成要素、民族和議題。——艾莉森.貝茨(Alison Betts),澳洲雪梨大學考古學系教授
這本書很吸引人,很有創意,每一頁都使人獲得新知。才華橫溢。詹姆斯.斯科特是個傳奇。——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Dear Undercover Economist)作者
作者在《反穀》中呈現出兼容並蓄之知識分子的形象,他運用大量的資料來推翻我們對國家形成和文明的基本假設。——愛德華.梅利洛(Edward D. Melillo),《熟悉土地上的陌生人》(Strangers on Familiar Soil)作者、美國阿默斯特學院副教授
《反穀》不僅是一種反傳統的論述,也是局外人對於農業制度演變以及美索不達米亞第一批國家之定見的懷疑反應。作者關心的是城市的勞動者、農民和野蠻人以及抵抗統治者的力量。些研究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其他早期國家的人都應關注他的研究。——諾曼.約費(Norman Yoffee),《早期城市比較研究》(Early Cit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編輯
當代反傳統的政治論述大師出版了一本關於文明起源的書。總歸一句,這書非讀不可。——大衛·溫格羅(David Wengrow),《文明是什麼造成的?》(What Makes Civilization?)作者
這是一本探討定居生活起源、農耕、國家以及農業和游牧社會之間關係,出色、容易閱讀又具高度原創性的作品。——J. R.麥克尼爾(J. R. McNeill),喬治城大學環境史教授


出版社 麥田 (城邦)
越南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
8.2 (9 个评分) 作者: [美]克里斯多佛‧高夏(Christopher Goscha ) 译者: 譚天 聯經出版公司 2018 - 4 其它标题: 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
許多世紀以來,越南人本身既是殖民者,又是其他殖民者的犧牲品。越南的國家版圖時而擴張,時而縮水,有時分裂,有時消失,而且這一切遠非他們所能掌控。儘管一再面對龐大的壓力,越南存活下來,創建了亞洲最特出、最複雜的文化。
近年來,隨著造訪這個獨特國度的人越來越多,對一本重要史冊的需求也不斷升高:我們需要有一本書,讓外界人士了解過去的統治者、叛亂者、僧侶與殖民者在越南留下的歷史痕跡。
高夏的新作《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充分滿足了這項需求。根據他對中南半島投入畢生研究的心得,所寫的這本書既能隨時保有越南「圈內人」的省思,在觀念上又不失與越南「圈外人」的聯繫。一波又一波來自中國、法國、日本或美國的入侵者最後都被越南人逐退,我們也見到越南人本身為這一切付出的可怕代價。由於冷戰期間最曠日持久的一場衝突戰就發生在越南,許多年來,為了宣傳,越南的過去一直遭到扭曲、操控。或許直到今天,我們才終於能從一種真正歷史的角度,對造成現代越南的事件進行觀察。
高夏運用越南文、法文與英文資料完成這項最新的研究。《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既有越南史的宏觀描述,又包容許多世紀以來詮釋越南層層面面的各種野史、傳說、歧見、文化與人物,無疑是一本卓越而重要的巨著。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9.0 (6 个评分) 作者: 顧燕翎 (主編) 貓頭鷹出版社 2019 - 1
二十年前,為了向國內讀者介紹歐美女性主義流派的演變和核心論點,女書店出版了《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成為重要的啟蒙書。現在,堪稱全球第三波婦女運動的#MeToo,在國際上呼聲四起,臺灣卻安靜無聲。這是否代表著臺灣的女性意識並未與世界接軌,還停留在舊觀念之下?
《第二性》被視為女性主義聖經,貓頭鷹曾傾七年之力,以法文直譯此經典。延續此一努力,再於二〇一九年,與顧燕翎老師合作推出女性主義系列書籍。我們相信,真正的觀念翻轉,不只有賴體制與法律的變革,而需要從「理論」、「經典」和「臺灣婦運」三個方向,紮下性別平等意識的根基。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
始於十八世紀末期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領先質疑與挑戰過去以男性為主的思考方式和社會習俗,經過無數世代女性的接力,從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為起點,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性別革命:女性從爭取和男性平等的投票權、子女監護權、財產權、教育權、工作權,到身體和性的自主權,公開站出來與曾經隱藏於暗處的性騷擾與性暴力對抗。
本書爬梳數世紀以來的女性主義理論與婦運行動,歸納為十一種主要流派,剖析其理論內容與歷史歷程,以及不同流派間的相互啟發與激盪。全書以《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為底,大幅度翻修,以反映二十年來各理論的變化、演進。同時增「國家女性主義」一章,聚焦於女性進入公領域後的政策變化。
二十年前,劉毓秀女士鼓勵女性進入公部門,主張女人要掌握國家權力,成為社會、國家、世界的照顧者。現在,我們有了首位女總統,性別主流化也成為國家重要政策,其策略和成效皆值得觀察。再者,性別議題已經發展成全民公投的抗爭場域,更是需要全民關注與深思。不論是在個人的生活層面,或是國家政策層面,女性主義理論都成了不可或缺的思考工具。
本書由十位長期在婦女運動和女性主義耕耘的本土學者通力合作,不僅引介理論,也省思女性主義的論述和實踐。期待透過本書,我們能以深入且平衡的視角,透視女性處境,並想像和規劃未來。
蟬時雨 [图书]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藤澤周平 译者: 高詹燦 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6 - 5
善描人生百態的日本第一小說家!作品引起日本千萬上班族的共鳴!
某日的清晨,文四郎在河畔邊解救遭蛇咬傷的鄰家女孩,一段發生在江戶時代淡淡戀情於是沿著溪流緩緩展開。面對友情、不幸的命運、忍耐與戀情的鍛鍊下,少年藩士文四郎在充滿希望之中採取行動,企圖找出自己生存價值的證明。其逐漸成長的姿態,很難不引人莫以名狀的悲嘆與動容。

作者藤澤周平擅長透過出身卑微的武士,將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刻劃得淋漓盡致,其深刻細膩的淡淡描述卻糾結人心,使得即使是數百年前與今日截然不同的武士世界,依舊仍能引起現代讀者的共鳴,尤其更能貼近終日惶惶鬱悶的上班族心情。《黃昏清兵衛》、《隱劍鬼爪》等作品改編成電影後,激起了藤澤周平熱,因為每個人在書中都可以找到貼近自己際遇的角色。

倘若要說《蟬時雨》是時代小說的話,應該稱它為新時代小說。而且是本質煥然一新的小說。文無贅字,流暢優美,清麗玲瓏。構思宏偉,人物細膩,具有獨特的美與魅力。
摺紙動物園 [图书] 豆瓣
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刘宇昆 译者: 張玄竺 新經典 2018 - 5
全球第一位同時獲得星雲獎、雨果獎和世界奇幻獎的作家 劉宇昆
最負盛名的短篇小說
本書獲讀者票選為「2017年軌跡獎最佳短篇小說獎」
本書收錄15篇劉宇昆的短篇小說,其中10篇獲得各種科幻奇幻文學獎入圍、進入決選或獲獎的記錄,包括最負盛名,同時榮獲雨果獎、星雲獎與世界奇幻獎的〈摺紙動物園〉,與隔年蟬聯雨果獎的〈物哀〉。
「我們花一輩子的時間,努力說著關於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關乎我們怎麼讓活在這冷酷無情的無常世界,變成尚可忍受的事。我們把這種意圖稱做敘事謬誤,但並不表示它無法觸及某些真實面。
有些故事再真實不過了。」――劉宇昆
劉宇昆的作品探向宇宙,觸擊時間,捕捉記憶,抵抗監控,也回望世界神話、中國傳說。在他指間流動的,是人類知識的合體、古今東西的交疊,是想像與定見的衝突,是冷硬與溫柔的熔爐。他大量閱讀,筆下看似虛擬的物事往往有文獻可查;他挖掘歷史,在共同的傷痛裡尋找平復的出口。幼時隨家人移民至美國的他,對種族對立與文化互斥的體會經常展露在小說裡——小說家總是以看似虛構的筆,寫著再真實不過的故事。
擁有摺紙魔法的中國女子,卻沒有讓兒子不歧視自己的魔法。(〈摺紙動物園〉)
她的靈魂是一塊冰,想要擁有熱情,除非把自己融化。(〈形變〉)
當土地的法力消失,只有擁抱科技、接受機器的變造,才能重新獲取求生的能力。(〈狩獵順利〉)
智能助理幫我們打點了一切,人真的自由了嗎?(〈完美配對〉)
活得太長的人生,五味雜陳的人生,疲累卻仍高歌前進的人生(〈所有味道〉)
政治手段的「不得已」,真能拿來原諒自己嗎?(〈測字〉)
只要回到過去,歷史的真相就能被還原嗎?(〈終結歷史的人〉)
劉宇昆的寫作設問深刻,取材上天下海,創作力自由奔放,有些美得像詩,有些痛得令人沉吟。他受邀參與為紀念《星際大戰》40週年而推出的正史小說,撰寫了《盧克.天行者的傳說》(The Legends of Luke Skywalker),該書於2017年10月31日在美國出版。
評論
這些出色的短篇小說凸顯出劉宇昆對家庭、愛與政治的關注,小說合集則匯聚出更大的震撼力。推崇短篇臆想作品的人絕對會想收藏這本書。――《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文筆優雅,深刻動人,這些短篇小說是當代臆想小說的顛峰之作。――《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讀完本書很久之後,這些情節仍持續提供故事不可思議的力量,讓人深入核心,探究何者為是,何者為非。――星雲獎獲獎作家妮思.梭(Nisi Shawl),《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從來沒有一本短篇小說集這樣令我感動,我捨不得讀完它。――星雲獎獲獎作家阿瑪爾.艾爾摩塔(Amal El-Mohtar),《美國全國公共廣播網》(NPR)
一種罕見的組合:華麗的書寫,迷人的角色,獨特的情境和令人心碎的時刻。――劇作家、遺傳學者提薇.巴杜尼(Devi Bhaduri),《芝加哥書評網》(The Chicago Review of Books)
知識的不正義 [图书] 豆瓣
Epistemic Injustice: Power and the Ethics of Knowing
8.4 (5 个评分) 作者: 米蘭達.弗里克 Miranda Fricker) 译者: 黃佩玲 八旗文化 2019
內容簡介
不正義的另一種面貌
貶低一個人的人性,
並且剝奪一個人的力量的最好方法,
就是剝奪他的發言權
正義是哲學裡面最古老、最核心的主題,人們總以為只要了解正義是什麼,便能以否定的方式來理解所謂的不正義。然而,本書作者弗里克透過揭示認知活動的倫理向度,將焦點從正義轉向了不正義,藉由不正義開展的空間,更深刻反思正義是什麼。
在不正義的範疇中,除了女性和少數群體所面臨的社會或政治不正義之外,還存在著一種獨特的認知類型的不正義,叫做知識的不正義。
這種不正義又分成兩類。
證言不正義:我們常因一個人的身分,而貶低了他話語的可信度,這樣是對那人作為一個「認知者」的不尊重和傷害,更會產生不正義的後果,比方說那人無法伸冤。常見例子是兒童對於性騷擾的指控常遭大人漠視,或是警察因為你是黑人而不予採信你的證詞。在無法伸冤下,他們往往會繼續被騷擾或欺壓,因此可能懷疑自我的價值,認為自己低人一等,不值得被人所相信。
書中舉了哈波.李(Harper Lee)所著的《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為例說明。小說場景發生在1935年阿拉巴州馬州梅岡郡的法庭上。一個年輕黑人被控強姦白人女孩。儘管被告辯護律師已證明,年輕黑人湯姆無法毆打這女孩並造成她受害當天留下的傷口,但審判過程中,證據的力量與種族偏見的力量直接交手,清一色白人組成的陪審團所做出的判決最終屈服於後者。
小說場景呈現了作為一名發言者,湯姆如何被陪審團所認識,這個過程中有著相當複雜的社會意涵在運作。最終,陪審團成員堅持他們對被告所持的偏見,而這類偏見主要來自當時的種族刻板印象。
詮釋不正義:是指我們受了冒犯或者經歷痛苦,但因為集體詮釋資源的差距導致的認知劣勢,以致我們不屬於社會關注的團體,對相關經驗的語言甚至概念都還未形成,於是我們受苦但講不出來,講了別人也聽不懂,甚至有時自己也不太能理解。比如說,年幼的房思琪被補習班老師性侵,深感困擾,卻無法明確了解自身的經驗,而誤以為是愛情。又如一個人若不瞭解醫療相關用語與自己的身體器官部位,去看病時完全無法跟醫生溝通,就可能在很危急的狀況下,卻不理解自己情況危急。
書中以埃德蒙•懷特(Edmund White)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成長故事的自傳體小說《一個男孩的故事》(A Boy’s Own Story),呈現了在當時的詮釋資源下,一個男孩以扭曲方式理解自己的慾望,而覺得自己不正常。由於當時集體社會對於同性戀的理解如此強大,而個人經驗卻是如此孤獨和不明確,導致他覺得自己的欲望很可恥。
這本開創性的著作為這兩種知識的不正義清楚定義和命名,帶給我們的深層啟蒙。這本哲學界的重要著作,將有助於社會各界提升理解彼此的能力,並重視不正義的認知歧見,並消弭社會偏見,深具意義。
審定
賴天恆 (澳洲國立大學博士候選人)
名人推薦
朱家安(沃草公民學院主編)
林雅萍(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吳秀瑾(中正大學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好評推薦
◎整體來說,《知識的不正義》是對一個很少用清楚概念來談論的普遍問題所做的檢視,當這些問題可以被理解、被傳達,真是令人感到興奮,最終期盼能獲得解決。——女性主義評論
◎對當代知識論做出了原創且刺激的貢獻…….弗里克的書中有許多令人欽佩的東西。它清晰、流暢、結構合理、論證嚴謹、不流於資料堆砌。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透過密切關注我們的經驗,豐富了當代的知識論,並調遣倫理學、政治理論和女性主義哲學,深化我們對認知問題的理解。因此,知識的不正義不僅對知識論卓有貢獻,而是對所有學科都做出了重大貢獻。──Michael Brady,分析評論
◎在這個優雅且具開創性的作品中,弗里克為這種不正義現象命名,並分成兩類型,並針對每一種提出了相應的補救措施。正如書名所傳達的,弗里克在價值理論和知識理論的嶄新肥沃邊界地帶,積極地耕耘開闊。我們是社會性的生物—─在傳統的分析知識論中這常常被忘記;我們也是認知者——這則在癡迷於權力的後現代理論中常常被遺忘。這本書不僅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倫理學和知識論結合起來,一個美妙且雄心勃勃的嘗試,也是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進行命名的美麗的有力嘗試。要有所進展,必須能命名敵人!管它是性騷擾還是知識的不正義!——Rae Langton, Hypatia
◎弗里克以經常會令人抓狂的方式,跨越了哲學的分支,揭露我們認知活動中某些更險惡的面相。任何對道德、哲學、社會和政治哲學感興趣的人,這都是一本必讀之作。──Francesco Pupa,Metaphilosophy
建設中國的耶路撒冷 [图书] 豆瓣
Constructing China’s Jerusalem: Christians, Power, and Place in Contemporary Wenzhou
8.4 (5 个评分) 作者: 曹南來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 10
與以往學界對中國基督教活躍於內陸鄉村社會的認識有所不同,本書側重描繪基督教在發達的沿海商業中心溫州迅猛崛起的軌跡,並以溫州為例,剖析宗教實踐、宗教空間和宗教話語在中國城市現代性變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內容涉及政教關係、民營資本主義發展、日常消費、性別關係、道德文化、階層關係、城鄉差異以及農民工的城市融入。作者為寫作本書所做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和生活史素材的收集歷時近兩年,勾勒出一幅新興城市商業精英所引領的宗教復興之圖景。通過著重記錄商人基督徒群體在日常框架下對現代性與經濟發展的理解以及他們的身份建構,力圖從社會文化層面揭秘改革時期都市基督教的驚人增長。本書強調基督教並非一個內部高度同質的意義體系,而可將其當作一面棱鏡,多角度透視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宏觀過程。本書可用作中國人類學/社會學、都市研究、宗教研究以及定性研究方法的大學教材。
「對於對政教關係或對現代中國宗教實踐有興趣的人士來說,這是一本必讀書,作者淺白易懂的文字適合用於本科教材。」──《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這是第一部關於中國基督新教的民族志專著。曹南來博士成功地粉碎基督教在中國作為洋教的刻板認識,讓讀者窺見一個已高度本地化、去政治化的宗教,而這一宗教又與資本主義經濟行為形成高度互滲。」──《亞洲人類學》(Asian Anthropology)
空間物種 [图书] 豆瓣
Espèces d’espaces
6.8 (5 个评分) 作者: 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译者: 許綺玲 麥田 2019 - 1
法國當代奇才作家培瑞克
日常哲思散記、空間書寫經典逸品
活著,是從一個空間移往另一個空間,同時盡可能避免相互碰撞。
「居住在一個房間裡,這意味著什麼?居住在一個地方,是占有它?何謂占有一個地方?從何時起,一個地方才真正算是你的?是當你把三雙襪子泡在一個粉紅色的塑膠臉盆內?是當你把衣櫃裡的所有衣架都派上用場?當你在牆上用圖釘釘住一張老舊的明信片……?當你在房間裡經歷了等待的痛苦煎熬,或者忍受牙痛的折磨?還是當你為窗戶掛上合適的窗簾,貼上壁紙,打亮地板?」
「任何一位貓主人都會告訴你,貓比人要更懂得如何安居屋室,即使是在極端方正、簡直無比駭人地步的空間,貓也自然可以找到一個適合它的角落。」
【內容簡介】
培瑞克於一九七四年出版的《空間物種》廣闊地涵蓋了有關空間的當代議題、歷史的記憶、未來的啟示,以及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大小事例、提問和實驗,是開創生活空間書寫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只與同時代社會學者的日常生活研究或空間理論同步,又與當時欲撼動生活的許多藝術行動深有默契;且持續地、經久地影響了許多後來的空間研究者、社會學家,以及城市規劃者和建築界人士。
「空間物種」:是空間的什麼物種?物種,來自生物學研究的分類法,培瑞克反過來,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安排篇章,就近從他寫作的紙上空間開始,然後依序擴展,形成各章節:紙頁、床、房間、公寓、樓房、街道、社區、城市、鄉下、國家、歐洲、世界、空間。
培瑞克談的就是人所經營和經驗的空間,生活中的、理想中的、記憶中的,也許耽溺其中、也許視而不見、也許嚮往、也許恐懼、也許遺忘、也許無中生有、也許根本無以想像……
這本小書是培瑞克作品中最受讀者喜愛的一部,文筆隨和,諧趣間流露憂鬱。對臺灣的讀者而言,欣賞艾可的博學與「無盡的名單」、驚嘆波赫士各種想像的「寫作計劃」、讚美清少納言的主觀審美羅列、喜愛卡爾維諾從遠古、異國到科幻未來的空間幻想、喜愛西西看圖說故事的讀者,都可以在培瑞克這部空間書寫文集中,感受到或近或遠的共鳴迴響。
Instant Light 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 [图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Andrei Tarkovsky 译者: 虹風 繆思出版 2008 - 8
《Instant Light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摄影集》是Instant Light: Tarkovsky Polaroids的中译本。这本书收集了塔可夫斯基在1979至1984年之间,在前苏联和意大利所拍的69张照片,即塔可夫斯基完成《潜行者》(Stalker,1979)之后,在《乡愁》(Nostalgia,1983)摄制期间所拍的。
这本拍立得摄影集,背后有段曲折复杂的故事。1981年,塔可夫斯基已名声远播,受邀和妻子至意大利工作,继而计划定居异国。此举触怒苏联当局,于是将其儿子扣押,一家分隔两地,塔氏不得返回俄国。这本摄影集的前半部,包括大量塔可夫斯基在俄国时期的家庭、妻儿、及生活快照,后半部,则是他至意大利后的影像素写。除了他一贯的诗意与神秘气质外,里面诸多故土与爱子照片,之后变成流亡异国的导演魂牵梦系的执念,这些影像后来变成电影,就叫做《乡愁》(Nostalghia)。直到塔氏病痛缠身,即将离世前夕,其子才获准前往意大利,一家拥抱。
綠光往事 [图书] 豆瓣
作者: 詹宏志 馬可孛羅 2008 - 8
簡潔、淡雅,畫面清晰,讀之韻味縈迴久久不去,是詹宏志與眾不同的文字魅力。小說家朱天文曾說,詹宏志是當代極少數能寫明朗文章的人之一,明朗絕不抽象,將複雜的來龍去脈說得有趣、帥勁,他是此中高手。因之,我們讀來絲毫不沾華麗、卻擲地有力的字字句句,總是不自覺地讓我們如同走進劇院,觀看一幕幕精彩的電影,即便是散了場,我們還是捨不得移開腳步……
透過作者敏感精準的文字,常常可以讓我們發現他筆下驚奇的世界。就像他的新作《綠光往事》,張望著時間流轉,繼續爬梳記憶底層的往事。
這些過往的生活風景,在他淡雅娓娓道來的文字中有如一幕幕的舞台劇。主角這會兒是個五歲小男孩,努力在清晨四、五點時自個兒早起,只為了有機會與父親出外喝上一碗豆漿;一會兒他又是個小電燈泡,負責在阿姨約會的餐桌邊狼吞虎嚥;轉眼間,主角長大了,青澀少年與同學一塊兒翹家,正準備搭夜車南下瞧一瞧當年響叮噹的「南一書局」;再下一幕,場景來到了紐約,「神祕書店」(The Mysterious Bookshop)的男店員望著眼前長髮及肩的東方男子半晌,開口說出台詞:「你每個月都有按時收到書訊嗎?」東方男子瞬間忘詞,上回演出這幕戲可是六年前啊!……
全書分輯成兩部:第一部〈家族私史〉,20篇與家人的故事,巧妙編織出作者從懵懂到認知的成長經緯,其中有著對家人親友的追想,同時帶出五、六O年代的社會氛圍;第二部〈綠光往事〉,記錄著作者的啟蒙片段──音樂的啟蒙、文學縫隙的窺見、咖啡生活的品嚐......
〈自序〉綠光往事
◎第一部 家族私史
1.夜市
2.六阿姨的聘禮
3.末子阿姨的婚禮
4.四阿姨的約會
5.山的那一邊
6.舅舅來訪時
7.阿雪 (之一)
8.阿雪 (之二)
9.在山中 (之一)
10.在山中 (之二)
11.二姐的抽屜 (之一)
12.二姐的抽屜 (之二)
13.二哥的大考 (之一)
14.二哥的大考 (之二)
15.父親的水晶 (之一)
16.父親的水晶 (之二)
17.持子之手 (之一)
18.持子之手 (之二)
19.持子之手 (之三)
20.持子之手 (之四)
◎第二部 綠光往事
21.脫衣舞孃
22.潛入戲院
23.升旗台上的軟骨美女
24.升旗台上的管樂隊
25.少年陳瑞仁
26.筍滾筍的滋味
27.難忘的書店 (之一)
28.難忘的書店 (之二)
29.難忘的書店 (之三)
30.難忘的書店 (之四)
31.我最喜歡的書店 (之一)
32.我最喜歡的書店 (之二)
33.有咖啡的生活 (之一)
34.有咖啡的生活 (之二)
35.有咖啡的生活 (之三)
36.有咖啡的生活 (之四)
37.文學門縫 (之一)
38.文學門縫 (之二)
39.我和你和一隻狗叫布
40.世界旋轉,吉他哭泣
41.第一件差事
胡風 [图书] 豆瓣
Hu Feng: Poetic Ideals, Political Storm
作者: 魏時煜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17 - 7
胡風是魯迅晚年親密的弟子和友人,在魯迅去世之後被看作其批判精神的重要承襲者,通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影響很大的《七月》和《希望》雜誌,培養了一代新文學的闖將,並作為「同路人」,幫助共產黨做了很多宣傳工作。1949年之前,共產黨曾經通過兩輪有組織的批評,嘗試團結和爭取胡風,但是他無法放棄自己的文藝理念、遵從藝術為政治服務的方針,最終釀成「新中國最大的文字獄」。
本書透過對84位受訪者的口述、從各家搜集的圖文資料以及對報刊文本的解讀,嘗試用多重聲音和視點,呈現政治風暴的各個層面,描摹五四之後幾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為他們的詩人理想付出的代價。
1925年秋,三個來自不同省份的年輕人同時入讀北京大學文預科。在動盪的時局中,他們選擇了三種不同的革命道路:王實味留在黨內,胡風一直是黨的同路人,而王凡西則轉向為黨的反對派。「北大三人行」這部歷史三部曲,以王實味、胡風、王凡西的生命脈絡為中心,借用紀錄片的手法,以多重視點組織材料,重塑三人之間遙遙相望又息息相關的顛沛命運,折射中國知識分子追求革命的歷史變奏,冀為讀者提供一部時間跨度大、同時可讀性強的中國知識分子通史。
台北小吃札記 [图书] 豆瓣
作者: 舒国治 皇冠文化 2007 - 5
內容介紹
《商業周刊》專欄,結集了!十年來,最讓人流口水的一本書!
跟著舒國治遊台北、吃小吃!
小吃的佳美,透露出城市裡人的佳良;事實上台北之好,主要是人與人的關係最密切,人對於別人的需要,亦最了解;甚至可以說,台北是人情最溫熱,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別人的體貼之城。若有一個年輕人,不想再忍受上班,決心每天烘三百個蔥花麵包,下午三點出爐,六點便全數賣完。再如主婦每日中午將精心調製的五十個便當拿到公園賣,半小時賣完回家,這皆是我所謂「理想的行業」,更別說對社會之貢獻了。──<自序>
選買小吃亦有技術,謂「雜湊」也。譬似買「秦家餅店」的乾烙蔥油餅,再去「鼎泰豐」外帶它的「小菜」(即豆干絲、海帶絲、粉絲、豆芽菜四味拌成),如此返家,一層層撕下油餅,就著這極富醋香滋味的小菜而吃,這便最好。若是再有一碗濃郁香烈的牛肉湯,則不妨至「汕頭牛肉麵」攤買上一大袋牛肉湯。
這些皆是台北所製足以傲視世界的小東西,只是取用它須得稍費周章與些許巧思。──<東門市場滷肉飯>
清晨進店,菜包上桌,取小碟,倒白醋,再擱一小匙辣椒醬,算是配色,也增些許辣氣,不加醬油,就這麼蘸包子吃。
菜包之菜,青綠至極,一口咬下,見綠絲如韌,有人不禁會問:「是雪裡蕻嗎?」當然不是,是青江菜。只是所有極綠之菜絞成細絲,皆很近雪裡蕻之質也。──<康樂意包子>
林家的福州乾麵,拌麵的汁是白汁,麵相淨雅,頗見品味。桌上的黑醋,識者自會酌量調灑,不灑亦隨意,在此店斷沒有貼一布告教你如何加醋調味那一套。──<林家乾麵>
如今,做湯湯水水蔬菜的店,不知怎的,少了。莫非台灣拋卻農家生活習尚真有這麼快? ──<永樂布市對面「清粥小菜」>
此店的湯頭,色較清亮,有椒香氣,有薑沖氣,亦有近似淺淺的沙茶的藥香氣;簡而言之,清鮮也。亞熱帶地區或許最適宜這般口味,華南口味,而不是坊間那些我們習以為常、視為當然的、豆瓣醬風味的──牛肉麵。──<汕頭牛肉麵>
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林孝庭 译者: 朱麗雙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8 - 2 其它标题: 西藏問題
本書是中國邊疆研究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重要專著,曾入圍2007年國際亞洲學者研究大會(ICAS)人文類最佳圖書獎。在這部書中,林孝庭教授通過深入探討民國政府與西部邊陲地方政治勢力的互動關係,揭示了國民黨政權在對日抗戰前後與國共內戰期間等不同歷史階段,把原本幾乎不存在的中央政令與影響力,滲入包括西藏在內的中國西南與中亞內陸地區,逐步實現在這些地區的國家建構。在作者看來,國民黨政府所謂的「邊疆」議題,並非全然是傳統上所認知的那種對一個中央政權不斷帶來侵擾的「邊患」議題,亦非完全是國民革命意識形態驅使下民族主義式的「族群政治」議題。相反的,一個本質上屬於地方性政權,政令與影響力皆有限,卻宣稱代表全中國的國民黨政權,面對近代西藏和其他邊疆地區的「主權」問題,靠的更多的是政治上與宣傳上的修辭,然而此種政治修辭流佈如此之廣、影響如此之遠,對1949年以後上至國家政策,下至普通民眾的一般觀念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本書對今人理解過去和現在的漢藏關係,有着相當高的價值。
她厭男,她是我女友 [图书] 豆瓣
나의 미친 페미니스트 여자친구
作者: 閔智炯 译者: 黃莞婷 皇冠 2021 - 5
如果金智英結婚前看了這本書,
應該會有不一樣的人生吧?
即將改編拍成電影與電視劇
釜山影展「Book to Film」最適合拍成電影的作品
韓國教保文庫年度小說
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推薦好書
她說就算不能改變世界,
但也許還能治療我的「直男癌」?!
金勝俊沒想到,再次遇見她,竟然是在要求墮胎合法化的示威現場。更沒想到這個讓他思念多年的初戀情人,會成為人們口中的「女性主義者」,而最沒料到的是,他發現自己再次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她!
儘管網路上、好友間充斥各種對女性主義者的批評,勝俊仍深信兩人的邂逅是命運給的第二次機會。但她卻斷言他們之間不可能,最後還提出交往的條件:如果勝俊先想要分手,就要給她一百萬。
雖然以這種有點奇怪的方式復合,但勝俊心想只要用「好男人」攻勢,一定可以讓女友回歸「正常」,與自己結婚、生小孩……才怪!女友的態度依然若即若離,還老是穿著印有「善良的女人才能去天國,壞女人想去哪就去哪」的T恤,完全不管勝俊怎麼想。
希望她能分享日常,她卻逼他看性侵、偷拍、猥褻的新聞報導;夢想最終能和她步入禮堂,也被她的「不婚宣言」一擊敲碎;就連最能展現自己男性地位的性愛時光,女友都說她要「在上面」!
勝俊不過是想談一場平凡的戀愛,卻沒有一件事情照著他的想像發展,彼此價值觀的歧異讓他的壓力日漸累積,終於在某個事件後徹底爆發開來……
名人推薦
【小說家】劉芷妤 專文推薦
【女性主義者】周芷萱、
【作家】許菁芳、
【女人迷主任製作人】張婉昀 Wanyun、
【文字工作者】諶淑婷
齊聲共鳴!
與其說這是一個戀愛故事,不如說是一則迎向未來的序章……在作者口中的「三十多歲女性主義者的戀愛陰屍路」上前進,有不成為喪屍還繼續活下去的可能嗎?戀愛,可能嗎?——女性主義者/周芷萱
這是個不可能再關上的潘朵拉盒子,是千百年來壓抑、欺凌、侮辱的力道,將女人壓制濃縮成一個集體——怒力十足,值得玩味。——作家/許菁芳
「她的話使我再次爆笑,怎麼會有這麼可笑的笑話,她也衝著我笑,是那種萬念俱灰的笑容。」那個萬念俱灰的笑容,讓我第一次在這個故事裡泛淚。啊我多麼懂那個萬念俱灰,多麼懂那個哭不出卻不自覺笑了的萬念俱灰。——小說家/劉芷妤
與其討論這個世界哪來這麼多女性主義者,不如來想,這個世界是怎麼把我們打造成女性主義者的,那過程其實很不愉快,所以必須起而改變。——文字工作者/諶淑婷
英華沉浮錄 [图书] 豆瓣
作者: 董橋 明窗 1996
詞匯是語言的建築材料。社會不斷演進,語言不斷發展,詞匯因此也處於經常變動的狀態之中:新詞誕生,舊詞消失,甚或舊詞另生新意。眼看詞匯步步豐富、步步充實,自然可喜;反之,一見詞匯受到扭曲、變得累贅,難免憂心。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