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茶”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2013) [剧集] 豆瓣
8.2 (40 个评分) 导演: 王冲霄 演员: 方亮
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千百年来,茶文化几经传承、历练、蜕变,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和魅力。本纪录片寻访了云南、福建、四川的产茶重地,记录下小小的一片那嫩叶是如何历经风雨被采下来,并经过复杂的工序和手艺焙制称清香四溢的坐上佳品。跟随摄制组的脚步,观众走访了中国、日本、印度、泰国、肯尼亚,领略了千百年来茶叶在亚非各国落地开花,所滋养出来的不同的文化底蕴。茶叶何止滋养了一方水土,更联络其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现代全人类的灵魂与情感。
它本是一片绿叶,当与人类邂逅之后,它走过漫长的旅途,最终上升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信仰……
茶之书 [图书] 豆瓣
7.1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冈仓天心 译者: 谷意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 6
冈仓天心在20世纪初旅英美期间,意识到西方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荒谬的想法及误解,因此相继用英文写下《东洋的理想》(The Ideals of the East,1903)、《日本的觉醒》(The Awaking of Japan,1904)、《茶之书》(The Book of Tea,1906)被并称为冈仓天心的“英文三部曲”,前一部刊行于伦敦,后两部刊行于纽约。
三部作品中,《茶之书》的影响最大,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多种译本,并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该书在为冈仓天心赢得世界性声誉的同时,也向西方世界谱写了一曲意味深远的以“茶道”为主题的“高山流水”。
“茶道”为日本传统美学之精髓,作者文笔清雅隽永,蕴藏文人气息,带领读者一窥日本古典美学的世界。
《茶之书》能引发中国读者思考的地方应不只这些……我们可以欣赏日本茶道的美,我们可以共同品味艺术殿堂里的人类思想与艺术的精华,然而,当冈仓天心满怀深情的守护“大和之心”时,难道我们不也应当好好守护我们的“中华之心”?
——“冈仓天心研究”著名专家、学者 蔡春华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把世俗形下的饮馔之事,提升到空灵美妙的哲学高度,甚至视为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
——台湾作家 蔡珠儿
《茶之书》,是使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书,能让日本人以及东方人认识自己的文化。
——日本文化观察家 李长声
茶叶大盗 [图书] 豆瓣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How England Stole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 and Changed History
5.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萨拉·罗斯 译者: 孟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0
这是一部描写大英帝国东印度公司雇员罗伯特·福钧在华经历的历史故事书,情节非常吸引人,写法像小说,将罗伯特·福钧个人的“冒险故事”讲述的异常精彩。罗伯特·福钧的故事核心是受东印度公司在利益和社会需求驱动的商业行为资助,凭借着自己的植物学才华和强烈兴趣在中国寻找优茶种的故事。
南方有嘉木 [图书] 豆瓣
8.5 (12 个评分) 作者: 王旭烽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
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
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九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上。下一代茶人叫杭州市天醉,生长在封建王朝彻底崩溃与民国诞生的时代,他身上始终交错着颓唐与奋发的矛盾。有学问,有才气,有激情,也有抱负,但却优柔寡断;爱男友,爱妻子,爱小妾,爱子女……最终“爱”得茫然若失,不得已向佛门逃遁。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经历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日日是好日 [图书]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森下典子 译者: 夏淑怡 印刷工业出版社 2013 - 11
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茶道修行日记,详尽细致的描述了茶道的美妙与禅意——行茶、分茶、碗泡、传杯、清壶的茶事美学
分享茶道大家于茶道中感悟出的生命智慧:“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照着做。茶道就是这样。” “马上做,不要思考。手自然知道,听手的感觉行事。” “不需思索,指尖自然就反射了内心的情绪,手随心动。”
在日本流传20多年,公认的“茶道心灵圣经”!李曙韵、祝晓梅、解致璋等茶道名家强烈推荐:“懂茶、惜茶之人不可能错过的好书”!
停下来,饮一杯茶,喝出人生与幸福:迷茫时,饮一杯茶;心累时,饮一杯茶;痛苦时,饮一杯茶,沉浸在茶的清香中,心境已然不同!
与维多利亚共品香茗 (2013) [剧集] 豆瓣
Victoria Wood's Nice Cup of Tea
7.5 (8 个评分) 导演: John Moulson 演员: 维多利亚·伍德
如果说意大利人是吃货,那么英国人就是"喝货"。二战时期,当意大利人忙着用军用储水煮意面时,英国人也在忙着把茶叶藏到英国各地以免遭到袭击失去茶叶储备,而且每到下午五点就停火喝茶,然后德国人就等他们喝完再战,丘吉尔还说军火什么的才没有茶重要呢!神马,你还不知道英国人爱茶成痴?大英帝国就是靠泡茶起家的好吗!
主持人维多利亚用优雅的英式口音为大家解说呆萌英国人与茶的恩怨情仇,带你走入中印茶乡,回溯茶的古今传奇,解说英国人爱茶缘由。不同于一般纪录片的沉闷,本片语言幽默风趣,时不时能让你开怀大笑,各位看官不妨沏上一壶好茶,与维多利亚共品之,边看片边愉♂悦地领略悠远绵长的品茶文化。
筑草为城 [图书]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王旭烽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 - 5
《茶人三部曲》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风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茶的青烟、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九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上。下一代茶人叫杭天醉,生长在封建王朝彻底崩溃与民国诞生的时代,他身上始终交错着颓唐与奋发的矛盾。有学问,有才气,有激情,也有抱负,但却优柔寡断,爱男友,爱妻子,爱小妾,爱子女……最终“爱”得茫然若失,不得已向佛门逃遁。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经历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衰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族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衰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衰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不夜之侯 [图书]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王旭烽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8 - 8
《茶人三部曲》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风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茶的青烟、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九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上。下一代茶人叫杭天醉,生长在封建王朝彻底崩溃与民国诞生的时代,他身上始终交错着颓唐与奋发的矛盾。有学问,有才气,有激情,也有抱负,但却优柔寡断,爱男友,爱妻子,爱小妾,爱子女……最终“爱”得茫然若失,不得已向佛门逃遁。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经历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衰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族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衰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衰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茶道之旅 (2016) [电影] 豆瓣
Tsuruko's Tea Journey
演员: 半澤鶴子
其它标题: Tsuruko's Tea Journey
70高龄的半泽鹤子献身茶道,携带茶具在日本旅行,在旅途中为当地人演示茶艺和怀石料理。本片耗时两年拍摄,讲述鹤子把四世纪历史的技艺带到日本的乡野村镇。
茶事遍路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 陈舜臣 译者: 余晓潮 / 龙利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陈舜臣作品:茶事遍路》是一本有关茶史茶话的历史随笔。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茶,在世界风云变幻的数千年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旅日华人、作品风靡东瀛的历史作家陈舜臣先生饱览了各种史料和诗歌文献,亲身游历考察了许多茶产地,以细腻且真挚的情感、生动而又富于哲思的笔触,将茶源、茶品、茶人、茶地、茶事等娓娓道来。
茶之路 [图书] 豆瓣
作者: 《生活月刊》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2014年6月,《生活月刊》“茶之路”系列别册荣获SOPA(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卓越生活时尚报道奖,被评“笔触传神富感染力;全篇充满浓烈文化气息,兼具专业知识性。整体筹划及制作宏大而细腻”。《茶之路》为此系列别册的结集,并在原册基础上作了重要补充和修订,鲜明区别于普通的茶类图书,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档案价值,是一本实地探访茶山茶人,追寻和探求茶的源头与真味,反思人与自然、生命与生态关系的踏实诚朴之作。
2013年春茶开采,“茶之路”站抵达四川,随后历时一年的时间,采访小组到达浙江、江苏、广东、云南、安徽、福建、台湾……共计踏访四十多座茶山,涉及绿茶、黄茶、白茶、红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等主要茶类品种,对于每种茶生长在怎样的水土,经历了怎样的各自区别的种植过程和制作工艺,以及茶人展现的制作工艺,均有详述
《新民说·茶之路》为四色图文书,所配图片均为知名摄影师实地拍摄,既有茶山茶树样态,又有制茶工艺呈现,图片精美、大气、有意境,富含人文张力和表现力。
第一,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档案价值,是一本实地探访茶山茶人,追寻和探求茶的源头与真味,反思人与自然、生命与生态关系的踏实诚朴之作,鲜明区别于普通的茶类图书。
第二,四色图文书,所配图片均为知名摄影师实地拍摄,既有茶山茶树样态,又有制茶工艺呈现。图片精美、大气、有意境,富含人文张力和表现力。
第三,反思之路:在依托自然与人工成就茶的文明里,追寻茶人是如何从自身出发观照土地、生态和生命的,藉此潜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茶归山林,人归自然。
第四,造访四川、浙江、江苏、广东、云南、安徽、福建、台湾等重要茶区,涉及绿茶、黄茶、白茶、红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等主要茶类品种,对于山间茶树的生长样态、种植过程以及茶人展现的制作工艺,均有详述。
一心一意来奉茶 [图书] 豆瓣
作者: 程然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 2
《一心一意来奉茶》以茶作为依托,来写对茶的喜爱,对茶人的描摹,对茶禅的体会。茶,只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饮品,却能折射人生百态。每一泡茶的滋味,也因着环境、氛围、气候、同饮者的不同,让人生发出不同的感怀。茶本身、茶与人、茶与禅,亦有着很多因缘故事,或感伤哀婉,或动人心魄,或铭心刻骨,或温暖如斯,不仅值得细细品味,更能让人涤尽尘劳,是非放下,安然面对生活中的诸多烦恼。
有茶气 [图书] 豆瓣
作者: 曾园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茶文化拨乱反正之作……
打破传统认知,还原茶之真相
——茶是雅事,但极易落俗——
……茶事、茶道、茶理……
宣和年间茶叶的摘制时间一直在提前,最后居然提前到了腊月,宋徽宗在冬至时就喝到了明年的春茶!这很让人抓狂,因为当某种未来之物成了现成之物,时间感就崩溃了。
我慢慢发现,中国人喝茶,能够品出其他民族觉察不了的味道,茶道之上,正是中国人的味道。
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三天不做事,心里静下来,就能体会到茶在味觉上的各种层次。
在普洱茶里,人人争说“老班章”和“冰岛”等名山,这些名山不好买,买下来也有可能“扑街”。在茶这个古怪行业里有句笑话说,买茶人比卖茶人更懂茶。
茶人口耳相传的“茶气”有多种说法:手心后背发汗,一股热流直坠丹田,“气”在脉络间游走……
……有故事,有知识,有见识……
喝茶是件简单的事,喝不懂,是不信任自己的舌头
茶的真实历史 [图书] 豆瓣
The True History of Tea
作者: 梅维恒( Victor Mair ) / 郝也麟(Erling Hoh ) 译者: 高文海 / 徐文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茶的真实历史》,以时间变迁为经线,以全球的地域传布为纬线,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茶史全图。既有中国茶饮的历史,中国茶叶向外传布的不同途径,亦涉及日本、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东方各国的茶饮历史,以及茶叶在西方世界的轨迹。作者梅维恒、郝也麟以社会、宗教、文化、历史、经济、文学、科学、语言等多种视角,串联起散落在历史长河中、遍及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与茶相关的大小事件,解读茶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的真实面貌,讲述一个关于茶的真实的故事。即使你未必全部接受作者的观点,但仍可从中扩展视野,汲取或许你未曾留意过的信息和见解。
生熟有道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静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1
【内容简介】
普洱茶在云南的“六大茶山”种植了几个世纪,经由茶马古道从西南走向世界。20世纪90年代,普洱 “越陈越香”的特性被重新发现,可饮、可品、可投资,由此成为茶客的最爱,其身价也一路水涨船高。然而,在2007年,普洱茶市场大起大落,达至高潮,随后崩溃。
《生熟有道》追溯了这一现象的始末。通过对普洱茶采收、加工、交易和消费空间的追踪、关注,人类学家张静红生动地描述了普洱茶从一种家庭手工制品到一种重要产业的过程,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读者将进入普洱江湖中人的生活和戏剧化冲突之中,感受他们周旋在多方力量下的坚韧。
本书曾于2013年出版第一版的英文版,该版本荣获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 (ICAS)2013-2015年度英文社会科学杰出图书奖。其后十年,作者多次回访田野现场,对第一版进行了超过60%篇幅的修订,于2024年推出全新中文版。本书不仅适合茶叶爱好者和鉴赏家,也适合想要了解物品的本土化、全球化、现代性、传统的再造等话题的读者。
【名家推荐】
名家推荐
本书改自张静红的博士论文,探讨了普洱茶在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呈现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作者使用“江湖”作为全书的核心概念,展现了社会实践中的各种角力和比拼;价值观的角力和比拼更是本书的精彩部分,反映了作者田野研究的细致和用心。书中描写的江湖也少不了不同的“对策”,江与湖,动与静、新与旧,更重要的是一幕幕动人心弦的人与人和人与地的对策;不单是勐海的霸气和易武的柔顺的对决,作者还使我们置身于思茅和普洱新旧交替的张力中。最后,有别于一般探讨地方品牌建构的处理,作者通过描写茶/人/地的关系为读者带来一个独特且具说服力的地方共塑过程。回到庄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作者无疑再一次提醒生活在今天的我们需要放弃执着,以不同的文化(人类学)角度来了解和迎接外在辽阔的世界。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张展鸿
我和静红差不多同时间开始研究普洱茶文化。静红全心投入,我则是路过昆明时顺便做些调查;静红从茶马古道、产区、商人、贸易、消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我则聚焦于台湾及香港;静红从传统文化中“江湖”的视角阐释普洱茶产业里的人、事、物,我则将普洱茶当作一个文化感官理论研究的个案。两人的出发点虽不同,但都期望从学术观点来打破刻板印象,呈现普洱茶的真实面貌。学术贵在从不同观点检视现象,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也在于能够融会贯通人类学诸多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以轻松的语调呈现普洱茶市场错综复杂的现象,再以“江湖”这一在地观点将这些现象串联起来,成就一个完整的诠释。如果您仍认为“普洱茶不过是炒作的结果”,我建议您细读一下这本书。
——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余舜德
趁着人类世的开启,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骤然升温。该书作者并未加入热闹的讲堂,而是埋头整理二十余年的考察经验,以人类学的扎实训练为基础,写出了一部绝不逊于《末代松茸》,甚至在田野深耕方面对之有所超越,学术视野更显独特的专著。阅读此书,我习惯的视觉已不够用,更需调动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跨越人类与生物的边界,打破文科理科的藩篱,从云南漫游到亚洲南部,以学者,以及植物猎人、商贩、品茶师、纪录片作者等复杂身份,混迹于普洱茶的江湖,把食物当作文化象征来品尝。书里的故事,让我读出一番这样的感受:但凡被人类深刻掌握了的物质,都难免会因文明的浸染,由神鹿幻化成怪兽,从深山老林渗入汤婆婆的洗浴场,细润无声地改造着老饕们的胃口和认知,不紧不慢地解构着这赛博朋克的奇迹。人类文明自以为“熟”化了山河湖海的本性,却难预料,在某个世纪,或许就在后天,尘要归尘,土要归土,煮熟的饭又将变回野生稻,压制的茶饼又会长回枝头。数字化的重新扎根大地,熟的再次进化成生的。领悟到文字后面的这番景象,我没有悲哀,唯有释然。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郭净
为何普洱茶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由一种云南的土特产摇身一变成为赫赫有名的消费时尚?作者独辟蹊径,以此为个案,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一手资料,用深入浅出的文笔,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讲述了这个当代新神话的建构过程,并将其置于转型期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剖析。作者发现,在普洱茶横空出世的背后,是错综多元流动变化的各种因素互动的结果,涉及到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和政治各个方面。作者富有创意地将复杂时代大背景形象地比喻为“江湖”,而将普洱茶视为其中独领风骚的新门派。江湖意味着风险和机遇,门派不时需要巩固并面对挑战。普洱茶的风行一时和以此相随的沉浮起落,正是风云诡谲的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本书的价值在于见微知著,通过解剖一个有趣又典型的案例,收一叶知秋之效。读者可举一返三,触类旁通,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巨大变迁。所有对茶文化,饮食人类学和当代中国社会感兴趣的读者,此书定会让你开卷有益!
——南方科技大学/北师港浸大讲座教授 周永明
张静红的民族志在极具亲和力的同时又不缺乏学术深度和学者自信,这种特质在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作品中是罕见的。如同普洱茶本身一样,这本书可以在多种层面上供人品鉴,专家里手和初入门者均无不可。跟随作者的讲述,读者不仅可以了解普洱茶,更可借此探知关于人物、地方、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广阔知识。娓娓道来和环环紧扣的叙述背后,还映射着作者在方法论上的抱负,即通过展现而非告知的方式来呈现更佳的人类学研究。
——悉尼科技大学媒体文化研究学教授 孙皖宁
作者十余年在普洱茶领域“深耕”,静观其间普洱茶的风云变幻,既有新闻记者的敏感,更有人类学家的细腻与洞察,对于“江湖”概念的学术改造与应用,尤其具有重要的研究方法论意义和“本土”价值。无论在普洱茶江湖,还是物的人类学研究领域,本书终将会有一席之地。
——广州大学教授(三级)、“百人计划”学科带头人 郭建斌
对形塑普洱茶市场的复杂社会关系进行了令人赞叹的连贯分析.....这是对商品“文化生命史”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推荐用于政治经济学、文化经济学、中国社会转型、区域发展研究等课程的教学。——《中国季刊》
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历史和轶事。应该是任何对普洱茶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书目。 ——二茶狗博客
这本优秀的书为我们讲述了普洱茶相关的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与港台等多地的联系。内容丰富,文笔优美。——陈志明《澳大利亚人类学期刊》
作者在这本书中捕捉到了非常有趣的一点,那就是数个世纪以来普洱茶的价值被深层的社会经济和历史结构所形塑。追溯普洱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普及,从它的兴起、高峰,直到2007年的最终崩溃,这本书无疑是对普洱茶世界的深刻审视……这部民族志为那些对商品、交换、本真性和符号价值感兴趣的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本书的优势在于丰富的民族志细节,除了提供丰富的视觉材料来阐明普洱茶的生产、种植和销售的复杂过程外,还优先考虑(并问题化)了普洱茶中许多参与者的声音。——甄颖,《食物、文化与社会》
这是一项关于普洱茶产业及相关文化领域的引人入胜的研究。茶叶行业以及历史学家、鉴赏家和爱好者都会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茶叶出版物很少(如果有的话)讨论将茶叶带往餐桌的复杂关系,而且从未以如此广泛、彻底和迷人的方式对茶叶进行剖析。——史蒂文•D.欧阳《韩国茶经典作品》共同译者
The One Taste of Truth [图书] 豆瓣
作者: William Scott Wilson Shambhala 2013 - 1
Traditionally in China and Japan, drinking a cup of tea was an opportunity for contemplation, meditation, and an elevation of mind and spirit. Here, renowned translator William Scott Wilson distills what is singular and precious about this traditional tea culture, and he explores the fascinating connection between Zen and tea drinking. He unpacks the most common phrases from Zen and Chinese philosophy—usually found in Asia printed on hanging scrolls in tea rooms, restaurant alcoves, family rooms, and martial arts dojos—that have traditionally served as points of contemplation to encourage the appropriate atmosphere for drinking tea or silent meditation.

Part history, part philosophy, part inspirational guide, The One Taste of Truth will connect you to the distinctive pleasure of sipping tea and allowing it to transport your mind and thoughts. This beautifully written book will appeal to tea lovers and anyone interested in tea culture, Chinese philosophy, and Zen.
茶与茶器 [图书] 豆瓣
作者: 静清和 2017 - 10
从上古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写到今天,重点研究和探讨了茶、饮茶方式与茶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
本书的知识构架较为完整,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不仅对各个时代的茶与茶器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探讨,对每一个观点、每一类茶器,尽量写精写透,而且对于如何正确选择茶器,一针见血地从根本上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选购与参考的客观标准,让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知中·中国茶的基本 [图书] 豆瓣
作者: 罗威尔 主编 中信出版社 2018 - 5
编辑推荐
无论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抑或“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从未远离中国人。
喝茶有讲究吗?自然也是有的,讲究到了极致,便成了“茶道”。空间与时间、水与火候、器具与温度,都能影响茶汤的滋味,但就算不懂这些形式与方法,茶仍是一服能够疗愈身心的饮品,更遑论泡茶、品茶的方法,不同茶人心中自持千百种说法。
现在,中国茶的六大类是以颜色来命名的。相同的一片树叶,经过不同的制作过程,可能变成各种各样的茶,从而有了不同的颜色、香气、味道。在爱茶文人的笔下,茶是诗词歌赋,是笔墨丹青,是儒释道的大学问,为了喝一杯好茶,他们甚至做了不少“学术研究”。极致地喝茶,大约可以看作庸碌生活的美学起点。
中国传统器物推崇以形态语言表达意境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作为茶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茶具,它们不仅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造物条件,也反映着时代风格和审美变迁,而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中也折射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继唐、宋、明之后,中国茶如今迎来了第四次繁荣发展。在国茶的复兴时代,我们决定用一本书,兼顾古今,给大家讲讲中国茶的基本。席卷而来的“新中式”能为茶的传统文化带来怎样的新生,让人非常期待。
在喝茶之前,如果知道这些,将更能体会茶的滋味——这是我们制作这本书时的心情。
唐宋明之后,国茶复兴再启动!
不仅是琐碎日常的温暖饮品,也是竞速时代的精神疗愈。
◎ 梳理中国茶的前世今生
◎ 解读六大类的基本知识
◎ 还原中国茶的雅玩传统
◎ 展现新中式的现代可能
书中特别呈现:
◎ 从“传统茶”到“新中式”!了解中国茶的前世今生
◎ 中国茶的六大 类!各类名品的历史、产地、冲泡、制作、品鉴,你知道多少?
◎ 茶人谈茶——
知名茶人周重林专访!为什么他说“茶就是一切”?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茶人三部曲》作者王旭烽专访!她眼中、笔下的中国茶为何物?
◎ 喝茶的讲究——
何谓茶艺?何谓茶道?非遗传承人陈再粦讲解潮州工夫茶的标准程式!
何谓茶修?茶修创始者王琼吐露习茶的心态转变
◎ 古代人的茶生活什么样?唐宋明饮茶方式小探
◎ 唐宋茶书都研究些什么?为你解读古人的茶学专著
◎ 从茶马古道到茶的边销与侨销:茶为何是边民命脉?
◎ “器以载道”是造物的意境:茶器中的时代风貌审美变迁
◎ 谈茶避无可避的话题!了解日本茶道的基本
◎ 一片树叶引发的鸦片战争!探索英国下午茶的形成
◎ 特别奉送:武夷岩茶诞生记!采摘、制作全流程之图文全解说
东京艺术之旅:日本茶 [图书] 豆瓣
TOKYO ARTRIP:日本茶
作者: [日]美术出版社书籍编辑部 中信出版社 2019 - 7
20位文化学者带领我们从文化与艺术的视角重新解读日本,从建筑、日本古董、和果子、日本茶、日本酒五个不同维度展开。《东京艺术之旅》系列中解读50位建筑大师的代表作品,逛遍30个古董集市,了解和果子与日本茶背后的日式美学,解密日本酒背后的门道。更有近400家店铺与景点推荐,地道东京漫游指南就在这里!
《东京艺术之旅:日本茶》一书中超过300年历史的日本茶老铺——一保堂和三位茶艺研究者为你普及正宗日本茶的喝法,新式茶馆和正宗抹茶,日本茶的门道一本网罗!从文化与艺术角度打造3D体验,中英双语的东京攻略读本就在这里!

已从结果中略去了来自同一作品或有相同标识号的1个条目,点击这里可重新显示

茶之书·“粹”的构造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 冈仓天心 / [日] 九鬼周造 译者: 江川澜 / 杨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本书是一本有关日本美学思想著作的合集,收录了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与九鬼周造的《粹的构造》。《茶之书》是冈仓向西方宣扬日本文化和美学的著名作品,以优雅的英文,考察茶之种种,如历史、流派、茶室、插花等等,藉此阐述自己对东洋美学之理念与思索。《粹的构造》是研究日本美学不可不读的名作,亦是最早使用西方理论建构亚洲文化特质的理论作品。“粹”是日本特有的名词,作者从词源、内涵、外延等方面考察了“粹”的含义,借用胡塞尔的现象学阐释日本特有的文化习俗,构建起独特的国家美学认同。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