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袁枚”
随园食单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0 (32 个评分) 作者: 袁枚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 1
清代大学者袁枚在治学之余对饮食文化也情有独钟。由于他在诗士林的声望与地位,使得他 常常成为各地门生故旧,社会名流宴请的对象。
而他每次遇上美味佳肴都要让自己的家厨向 主人的厨师学习烹饪之法,以至四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珍贵 的食谱,于是就有了这本值 得重视的文化遗产――《随园食单》
子不语 [图书]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袁枚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 - 9
【内容简介】
本书为清乾嘉年间袁枚编撰的笔记小说,初名《子不语》,后见元人说部有雷同者,乃改为《新齐谐》。书中故事来源于民间传闻、亲朋口述、他人著说、现世生活及作者创作,多写鬼神精怪,也讲奇人异闻。袁枚以简练的文字、记实的写法、离奇的故事,展现了光怪陆离的世间百态,用极尽幽默且晦涩的方式揭示了寻常生活中的诸多“恶”,涉及道德、制度、宗教、风俗、人性等方方面面。
本版内容以嘉庆年间《随园三十种》为底本,考以朱纯点校本,申孟、甘林点校本,《笔记小说大观》,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精选二百〇五篇,重新点校、编排。按照搜神、志怪、鬼魅、奇人、幻术、秘闻分为六大章节,并根据文中内容配以全新创作鬼怪插图。
【编辑推荐】
子不语,怪、力、乱、神。本书所记,皆为子所讳避者。
土地、城隍,飞僵、缢鬼,女巫、怨灵,毛人、魍魉,雷公、旱魃,日夜出行,奔走江湖。
更有仙童行雨,番僧化鹤;痴男怨女,前生今世。挑粪人、磨镜人、卖浆人、箍桶匠,总能在危难之际点拨开化、救人于水火。
神鬼妖谈,本是惊悚骇然之事,实则时而举书高谈,时而助人为乐,时而劝人向善,自此神鬼节操已全无。
雾里看花,妄言妄听,记而存之;奇闻轶录,写尽人间百态。
广采游心骇耳之事,成此游戏谰言,供诸君一笑。若说有所求,大抵是“以妄驱庸,以骇起惰”这八字了。
【名人推荐】
盛名之下,占尽韵事。——钱钟书
屏去雕饰,反近自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随园诗话(上下) [图书] 豆瓣
作者: [清] 袁枚 译者: 顾学颉 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 9
批本随园诗许,原藏清人某待郎家。近人冒广生据第十六卷跋语,知为满人福建总督伍拉纳之子所作;乃删润刊行。邓之诚复据伍拉纳子舒石舫所着适紊居士集及其行述,疑此批本作者卽舒之兄仲山;并加批语及引证若干条于书眉。此次,卽据王利器同志所藏邓、张二氏手批之本印行。
原批语作者,与随园诗话作者袁枚同时而略晚,并有数面之雅,又系封疆大史之子,对于当时官场、文坛、社会风气及袁氏交往、诗话底细等等,均有相当了解。批语文笔虽极粗俗,学识亦欠高明;但作为研究干隆时代、袁枚、诗话等方面情况,尚不失为有用之文史参考资料。故于随园诗话重版之际,将批语附于全书之后印行,并逐条注明见某卷某页某条,以便检阅。其中误、漏、衍文,均经改正。至于袁枚及诗话介绍,已见校点后记,兹不复赘。
诗品集解·续诗品注 [图书] 豆瓣
作者: [唐] 司空图 著 / 郭绍虞 集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诗品集解·续诗品注》这两种诗品,虽有正绩之分,但性质不同,内容各异。一则可以意会,而不易阐释,一则浅显明白,本不烦解说,所以我对两种注解,也取不同的方法。一则选用古人旧说,取其会心不远,比烦琐的解释反要明白一些;一则以袁注袁,即随园诗话,也能使之突出精华。司空图的诗品为什么要重在标举妙境呢?其实,在唐人诗格中也可以看出一些渊源。昔人李杜并稻,杜诗切实,稻为诗圣;李诗旷放,比以诗仙。于是王渔洋以王维配之,稻其诗多韵外之致,不即不离,遂稻之为诗佛。
小倉山房詩文集(全四冊) [图书] 豆瓣
作者: 袁枚 / 校注 周本淳 标 1988 - 1
《小仓山房诗文集(共4册)》主要内容:清代经康熙、雍正两朝的惨澹经营,生产发展民殷物阜,人才亦因之辈出,至乾隆朝号称极盛。文士之中,享年之高,享名之大,交游之广阔,生活之优豫,恐怕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袁枚的。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家。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他与纪晓岚(清乾隆四库全书的总编纂)有“南袁北纪”之称。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一生以率情以行、风格特异而闻名。曾自谓“孔郑门前不掉头,程朱席上懒勾留”。他好咏,好色,好钱,好游,好友,好花鸟泉石,不愿“为大官作奴”。在江宁(今南京)任上建得随园后,思想“使吾官于此,即一月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因而辞去官职,“竟以一官易此园”。

已从结果中略去了来自同一作品或有相同标识号的7个条目,点击这里可重新显示

随园食单 [图书] 豆瓣
袁枚
7.7 (11 个评分) 作者: 陈伟明 / 袁枚 中华书局 2010 - 9
身为乾隆才子、诗坛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颇丰。作为一位美食家,《随园食单》是其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作者以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我国14至18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我国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饮食名著。
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自问世以来,这部书被公认为厨者的经典。
子不语(上下) [图书]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袁枚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子不语》是清朝中叶著名文学家袁枚撰写的一部笔记小品,共二十四卷。多记述奇闻异事、奇人鬼怪,全篇行文流畅。《子不语》(又名《新齐谐》),清代文言小说集。取意于《论语》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所记正是孔子所“不语”者。
随园食单 [图书]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袁枚 三秦人民出版社 2017 - 2
【内容简介】
《随园食单》,活得要任性,吃得要讲究。乾隆才子袁枚平生九大爱好,第一是“吃饭”,读书排最后。“豆腐煮得好,远胜燕窝;海菜若烧得不好,不如竹笋。”饮食,是大雅学问。
《随园食单》,将饮食上升为大雅学问,写吃货严苛的要求:
一碗粥,必水米融洽,柔腻如一。曾在某观察家用餐,诸菜尚可,饭粥却粗粝,我勉强咽下,回去就生了一场大病!
一盘菜,若用肉,不要超出8两,若用鸡、鱼,最多不过6两。有人会问:不够吃怎么办?答案是:吃完再炒。
鲫鱼,要选扁身且带白色者,肉质鲜嫩松和,熟后一提,骨肉自然分离。圆身黑背的鲫鱼,肉质僵硬多刺,简直是鲫鱼中的“地痞鱼”。
猪有43种做法,而甲鱼只有6种;鸡分5个部分可吃,而鹿最佳者,只在尾上一道浆。做一餐饭有14个注意事项,而且绝对不能涮火锅……
《随园食单》,乾隆才子、诗坛盟主袁枚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蔬饭之间,是闲情,是雅趣。
【编辑推荐】
◇ 《随园食单》将饮食变为大雅学问。在蔬饭之间,写生活态度,文字清爽可爱。
◇ 人生不过几十年,活得要任性,吃得要讲究。
◇ 如何对待食物,就如何对待生活。
◇ 本版《随园食单》,特邀青年设计师徐婧儒全新设计绘制,配以57幅全彩插图,以现代手法,完美诠释袁枚四十年美食实践。
△袁枚,清代文人中活得最洒脱,吃得最讲究。被描述为“通天老狐,醉辄露尾”。
子不语全集 [图书] 豆瓣
作者: (清)袁枚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 9
《子不语》是清朝中叶著名文学家袁枚撰写的一部笔记小品,共二十四卷。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享年82岁。他出身寒门,从小苦读经史,涉猎群书,以博学多才闻名乡里。23岁考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入翰林。后历任江苏溧水、江浦、沐阳、江宁等县知县,为官清廉,执法不畏权贵,有政声。33岁时即辞官不复出仕,居于南京小仓山下的随园,搜集书籍,吟诗作文,优游其中近五十年。
袁枚的诗作在清朝中叶诗坛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主张写诗直抒胸襟性情,表现自我感受,所作之诗大多风格清新灵巧,潇洒秀逸,开创一代诗风,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江右三大家”。他的文章也很有才气,明丽自然,典雅超脱,尤工于骈文和尺牍,颇受时人推崇。其诗文集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子不语》一书专记鬼神怪异之事,其得名源于《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是袁枚在从事诗文创作和史学考辨之余,“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子不语·序》)。书成后袁枚见元人说部有一小说名与此完全雷同者,乃改名为《新齐谐》。《新齐谐》之名出自《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但因“子不语”一名业已流传社会,且影响广泛,故后人仍以此为其书名。清代文言笔记小说中最负盛名者首推蒲翁的《聊斋志异》,其次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再其次就要算袁枚的《子不语》了。三者鼎足,文章笔法各有千秋。大致《聊斋志异》寄托“孤愤”,爱憎分明,《阅微草堂笔记》劝善惩恶,强调因果,《子不语》则搜奇猎异,遣兴娱心。但由于所记的鬼神怪异之事或采自民间传说,或源于亲朋好友述闻,或直录公文邸抄,或出自袁枚本人的亲身经历,因而较为广泛地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与世风的浇薄,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袁枚撰写《子不语》的年代,正是清王朝封建统治从“盛世”向“衰世”转变的乾隆年间。当时贪官污吏充斥官场,徇私枉法,贿赂公行,风气大坏。素有清廉正直之名的袁枚对比深恶痛绝,在书中或用直接写实手法予以刻绘鞭挞,或借助鬼神之事予以披露谴责。如《七盗索命》、《土地奶奶索诈》、《雷部三爷》、《阎王升殿先吞铁丸》、《一字千金一咳万金》、《饶州府幕友》、《悬头竿子》等篇章,或实写或影射人世间大小贪官以权谋私、贪得无厌、残暴虐民、曲断案情的丑恶面目。特别是《土地受饿》通过冥中低级官吏的控诉,声讨了阳世间贪官污吏通过欺下媚上而不断升官发财和清官为官场所不容甚至挨冻受饿的真实现象。
在《子不语》中,袁枚还以辛辣的笔调对人情势利、道德沦丧等社会恶习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嘲笑。如《地藏王接客》着意刻绘人情冷暖;《鬼借官
街嫁女》描写鬼嫁女儿时求借阳间同姓之官衔封纸以装饰门面的可笑举动,并在篇末以感慨的言语一针见血地直刺世风的爱慕虚荣和趋炎附势:“鬼亦如
人间爱体面而荣势利,异哉!”再如《风水客》言迷信荒唐,《科场二则》写考官昏庸,《狐道学》斥理学虚伪,《鬼宝塔》讥世态炎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奇形怪状。还有《奇骗》、《骗人参》、《偷靴》、《偷墙》等篇章,揭露了形形色色的骗子、骗局与骗术,道尽了当时阴暗险恶、尔虞我诈的世情人心。
袁枚是清代中叶思想比较自由开放的诗文大家。他提倡人道天性,反对程朱理学禁锢和扼杀人性的说教,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大胆向异性表露爱情的女子抱着赞赏的态度,同时对青楼卖笑的妓女充满了同情和怜悯。如《赑贝精》描写了一女妖与华生一见钟情,深夜幽会,虽屡经磨难但两情难绝的动人故事;《紫姑神》叙述了一神女下凡私奔,与尤琛共结伉俪并再生姻缘重续的爱情喜剧。《平阳令》写平阳县令朱铄以种种惨无人道的手段摧残凌辱妓女,最后遭鬼神报复,误杀妻妾子女,自己也被活活气死。以如此结局斥责和警告那些道貌岸然却心地肮脏的“正人君子”,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青楼女子出了一口恶气
《子不语》虽然是一部专写鬼怪神道的著作,但其中也有一些讥刺佛道虚妄误人的篇章,讲述了很多人们戏鬼、打鬼和捉鬼的故事。这些并非表明袁枚就具有破除迷信的进步思想,其本意无非是要求人们不要盲目地信佛崇道和一味地尊神事鬼。如《李通判》、《炼丹道士》、《道士作祟自毙》等篇,讲
的都是道士法师装神弄鬼,骗人妻女钱财的故事。《赵大将军刺皮脸怪》、《鬼畏人拼命》、《鬼有三技过此乃穷》、《陈清恪公吹气退鬼》、《油瓶烹鬼》、《丁大哥》等篇,记述了人们凭正气、勇气和机智战胜恶鬼凶妖的故事。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就是《子不语》中时时显现的笔法涤意。
《子不语》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袁枚身为一代诗文巨擘,文学造诣很高,又深得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笔法,写起笔记小说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文笔流畅,风格多变,气象万千。《子不语》有些篇章写得文辞简约,质朴无华,有些写得扑朔迷离,一波三折;有些写得正气凛然,鼓舞人心;有些写得
古怪幽默,妙趣横生;有些写得电闪雷鸣,石破天惊;有些写得委婉幽峭,缠绵凄恻……这些都使得全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令人过目难忘,久久萦怀。呈现给读者的这个选注本,即力求选编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曲折,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篇目,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这里还应当指出的是,《子不语》是袁枚的遣兴娱心之作,自题为“随园戏编”,自然难免精华与糟粕并陈,神奇与腐朽纷呈。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
史略》中对《子不语》的评价可谓是一语中的,极为精辟:“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
《子不语》传世的版本很多,最早的是乾隆五十三年随园刻本,其后有嘉庆二十年美德堂刻本、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刻本、1914年上海锦
江书局石印本、1983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笔记小说大观石印本等。这次选注即以随园刻本为底本,参校以笔记小说大观本,并做了标点、分段、改错的工作。漏误之处,尚祈方家不吝指教。
随园食单 [图书] 豆瓣
作者: (清)袁枚 凤凰出版社 2006
《随园食单》主要是介绍汀浙一带富有特色的饮食的制作方法,因此它是一本地域性的“江浙食单”。但其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海鲜、特牲、羽族、水族、素菜、点心、茶酒等等十四单,当时江浙人生活中各种类型的饮食几乎网罗殆尽。每一单罗列的品种也十分可观,例如《特牲单》就介绍了三十馀种菜肴,涉及到猪、牛、羊、鹿、獐、果子狸等牲畜与动物的许多烹饪方法;《点心单》介绍了面、饼、饺、馄饨、合子、馒头、面茶、粽子、汤团、糕、豆粥等五十馀种点心的做法。它集中了江浙厨师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烹饪经验,弥足珍贵。
随园诗话 [图书] 豆瓣
作者: 袁枚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 - 1
《随园诗话》是袁枚论诗的主要著作,集中体现了袁枚作诗尚“性灵”的主张。“性灵”一说,本为明代“公安派”所创,袁枚吸取其主张并加以发展,从而在当时王士稹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充斥的诗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他所主张的“性灵”,就是认为作诗应抒写胸臆,辞贵自然,而不必过于讲究境界的大小和格调的高下。在本书中,他一再强调作诗要有独创,反对“宗盛唐”、“学七子”、“分唐宋”、“讲家数”,抨击了拟古倾向和儒家倡导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书中所称誉的,多是闲情逸致之作,也有一些不满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作品,这种取向体现了袁枚的思想和文学主张。 《随园诗话》本次点校,以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随园自刻本为底本,参校清同治五年(1866)三让睦记刊《随园三十种》本、1934年上海广益书局本等,择善而从,不出校记。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