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论述”
全部 | 书籍 (12)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单恋 [图书] 豆瓣
片想い
7.6 (11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赵峻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10
一个深藏内心的秘密究竟有多大杀伤力?
哲朗与美月久别重逢,十年前的一夜缱绻如在昨日,但眼前一切恍若隔世:昔日风姿曼妙的她,如今形容举止竟全如男子!更令哲朗震惊的是,她自称刚杀过人,并爆出一个更大的秘密。
哲朗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个越来越大的旋涡,越卷越深。他猛然发现,美月及那起命案的真相早已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本书从一起命案切入,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复杂心理纤毫毕现,将一批多被世人忽视的边缘人的惨烈挣扎刻写得惊心动魄,悲凉命运令人神伤,曲折情节一唱三叹……
现在的我,会尽量写出即使不爱推理小说甚至不喜欢阅读的人看了都会觉得有趣的作品。——东野圭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图书] 豆瓣
8.9 (21 个评分) 作者: 张隆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 7
二十世纪形形色色的西方文论如果说有什么明显的总趋势,那就是由以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对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的批评理论和研究方法步步紧逼地否定。批评家的目光从作者的社会背景、身世缩小到作品,从作品整体缩小到作品的语言文字,从阅读的作品缩小到作品的阅读,以至于研究阅读而抛开作品,使批评本身成为一种创作。
二十世纪文论不再那么看重诗人英雄的创作,却强调批评的独立性,乃至宣告作品与作者无关,作品的意义需借助读者(即批评家)才能显示出来。
大致说来,现代西方文论经历了从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结构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各种理论亦即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这样几个阶段。
俄国形式主义者雅各布森提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形式主义特征,即文学性。英美的新批评派也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背景、作者身世这类“外在”因素,而应集中注意作品的本文(text)和肌质(texture),也就是作品的文字和各种修辞手法。
在战后十年间,新批评成为英美文论的主流和正统,新批评家对文学作品条分缕析的“细读”取得出色的成果,直到六十年代结构主义兴起之后,才失去原来的声势。
新批评以作品为中心,强调单部作品语言技巧的分析,就难免忽略作品之间的关系和体裁类型的研究。结构主义超越新批评也正在这些方面。
结构主义把每部作品看成文学总体的一个局部,透过各作品之间的关系去探索文学的结构。
索绪尔语言学对结构主义批评影响极大,批评家把具体作品看成文学的言语,透过它去探索文学总体的语言,于是作品不再是中心,作品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批评家的兴趣转移到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同类型作品的共同规律。结构主义文评对体裁研究贡献不小,普洛普研究童话,列维—施特劳斯研究神话,为结构主义文评奠定了基础,在叙述体文学的研究中成绩尤为显著。结构主义文论家都把语言学的模式应用于文学,去研究文学的规律,甚至直接说文学的“语法”。
结构主义文评往往把同一类的许多作品归纳简化成几条原理。
托多洛夫就认为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语法”,实际上就是思维或认识的普遍规律,掌握了这“普遍的语法”,也就把握住了“世界的机构本身”。
结构主义发展到后来,有人对遵照语言学的榜样遍寻隐藏在作品本文下面的结构表示怀疑。法国文论家罗兰·巴尔特曾经出色地将索绪尔关于符号的理论加以发挥,把它应用到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他后来放弃了在作品本文的符号下面去寻找总的结构这种努力,而强调每部作品本身的特点和符号本身的魅力。巴尔特要读者不要理会作品文字下面有什么意义,而在阅读过程中创造意义,去享受作品文字提供给他的快乐。雅克·德里达认为,并没有一个超然于作品之外的结构决定作品的终极意义,写作是独立的符号系统,而不是指事称物、开向现实世界的窗户。
后结构主义不是回到英美新批评那种对本文的解释,因为它把文学作品视为符号的游戏,批评是参加这样的游戏,而不是去给作品以解释,找出一个固定的意义。批评家现在留意的是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本身,而不是最后得出的结果,这就和德国文论中对文学阐释和接受问题的研究汇合起来,形成当前西方文论中一股声势浩大的新潮流。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有几个特点是很突出的。一个是注重形式:……都把分析作品本文当成批评的主要任务或出发点,而不是把作品看成一个容器,里面装着历史、现实、思想、感情或者叫着内容的任何东西。另一个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索绪尔语言学对结构主义的影响,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关系,都是显著的例子。
人间词话七讲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5 (24 个评分) 作者: 叶嘉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5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的文词优美,但因为它的解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感悟式的意象批评,所以一般读者不易读懂。本书作者以深入浅出和典雅细腻的文字,带你读懂王国维及《人间词话》中讲述的词的故事及其美感特质。
所附录的光盘中有叶嘉莹先生讲《人间词话》的视频。
谈美 [图书] 豆瓣
8.6 (12 个评分) 作者: 朱光潜 译林出版社 2018 - 2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写于1932年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是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之中,指引着读者们在美学的道路上前进。
小说面面观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Aspects of the Novel
作者: [英] E·M·福斯特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5
《小说面面观》是E•M•福斯特唯一的文学批评专著,原是作者一九二七年应母校剑桥大学“克拉克讲座”之请所作的系列演讲,系统并深入地讲解和论述了长篇小说这个文学门类的取材、内容与艺术形式等诸方面的问题。作者将小说的艺术分为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与节奏等七个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地进行讲解和分析,以自己小说大师的切身创作体验去体贴和关照小说史上的众多名家与名著,慧眼独具、洞见迭出,同时又轻松幽默、如话家常。
福斯特在这组系列演讲中谈到小说与现实的关系,提出小说既大于现实又小于现实的观点;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著名观点,成为后世的评论家所经常采用的术语;提出“小说家的职能就是从其根源上揭示隐匿的生活”的著名观点,对于叙述角度以及艺术表现形式如模式与节奏的探讨尤其深具开创之功与启发意义。《小说面面观》至今仍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美学的经典名著。
小說中國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德威 麥田出版社 1993 - 6
小說是現代中國文學最重要的一種文類,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小說記錄中國現代化歷程中種種可涕可笑的現象,而其本身的質變,也成為中國現代化的表徵之一。本書討論晚清至當代的小說作品,涵蓋文類則包括了狎邪與政治、科幻與歷史、鄉土與怪誕等多種。藉此,作者不僅探勘現代中國小說的複雜脈絡,也強調「小說」虛構中國的必要。
一战秘史(修订版)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A World Undone: The Story of the Great War, 1914 to 1918
作者: 梅尔 译者: 何卫宁 新华出版社 2013 - 9 其它标题: 一战秘史:鲜为人知的1914-1918
《一战秘史》分6大部分36章,详细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进程,及其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本书的4大突出特点:
◎介绍历史线索和背景。在每章正文之后,都有一个背景回顾。分析了众多历史事件背后的联系,指出一战爆发的必然性。
◎描绘人物的思维活动。作者参考了238部有关一战的回忆录,非常重视描绘关键人物的思维活动,以及他们发挥的重要作用。
◎公平地对待交战双方。比如,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犯的错误也很多。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其战略、战术仍然有许多过人之处。
◎分析战略和战术问题。作者不仅重视描绘具体战场,也重视讲解战略问题。描绘战局和主观因素对战略目标形成的影响。
企业家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维迎 盛斌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6
经济学家张维迎、盛斌,系统厘清“企业家”基本常识的经典著作,精装纪念版。
《企业家》是张维迎、盛斌,系统厘清“企业家”基本常识的经典著作,精装纪念版。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一个理念上的旧时代的结束,企业家新时代的开始。但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家做什么?哪些人可以成为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政府还是企业家?如何从简单的套利者(商人)和模仿者转变为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者?商学院能培养出企业家吗?就产业发展的走向而言,能对未来做出最好判断的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中国企业家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本书是写给学者和政府官员的,也是写给企业家的。此书虽然成书于20多年前,但它的内容对当下的中国更具有理论和现实的针对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有关企业家与政府关系的讨论对我们理解当下政府产业政策面临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花间集笺注 [图书] 豆瓣
作者: 解玉峰 2017 - 7
《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500首经典作品,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集中之词多为冶游享乐之作,风格以婉丽柔靡为主,语多浓艳。风格香艳的“花间词派”即由此形成,对后世影响甚大。本书据最接近原著原貌的明正德辛巳(1521)覆刻本进行整理。编者对每首作品进行校勘、注解,对创作背景及题旨进行简说,汇辑历代诗词评家对作品的评点。
開拓通識:知識份子的香港路 [图书] 豆瓣
作者: 陳智傑 編著
著名公共知識份子龍應台曾說:「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一個城市的身份建構,與「文化工程師」— 亦即公共知識份子的論述,可說密不可分。
透過與十位從事學術研究、寫作、媒體評論、公共事務、民間組織及社會運動人士的訪談,本書希望與讀者一起進入他們的思路、透過他們的眼睛、從不同的時空和角度去梳理香港社會的發展脈絡,從而好好地反思「香港」這身份從何而來、現處何方、將往何處。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