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lenngould”
全部 | 书籍 (13) | 影视 (5) | 播客 | 音乐 (118) | 游戏 | 演出
巴赫《戈德堡变奏曲》 / 格伦·古尔德1981年第二版录音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字版)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码录音版) [音乐] 豆瓣
9.9 (147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3月8日 出版发行: Glenn Gould Edition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古尔德: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 1955版 [音乐] 豆瓣
9.7 (59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0月27日 出版发行: Sony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Glenn Gould Edition - Bach: French Suites, Overture [音乐] 豆瓣
9.7 (39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2月7日 出版发行: Sony
组曲,是将可以独立又互有联系的几首乐曲组合为一个整体。那时的组曲通常由四种舞曲组成:
(1)阿列曼德舞曲,4/4拍子,多为沉稳的情绪。
(2)库兰特舞曲,活泼的3/4拍子。
(3)萨拉班德舞曲,也是3/4拍,但缓慢、凝重,常有悲哀的意味。
(4)吉格舞曲,是非常快的三拍子。除这四个基本部分外,还可加入加伏特舞曲(中速,4/4)、小步舞曲(典雅的3/4拍)、布列舞曲(快速的四拍子,总是从弱拍开始)。这些不同的节拍、速度、性格互为对比,但各组内的各曲,调性都是一致的。例如第一首是E大调,所有各曲则都用E大调。至于《法国组曲》为什么叫“法国”?据说是因为组合方式、音乐风格都有法国风格的影响。但本质上,还是德国音乐。凡是学过一段钢琴的,都弹过我们通常称为“小巴赫”的那本书,那里有几首就是选自《法国组曲》的,如第23首:这是第五首G大调《法国组曲》中的第4曲,《加伏特舞曲》。明快、优美而又典雅。乐曲综合了复调与和声两种手法。再如第24首《小步舞曲》,是第六首《法国组曲》中的第7曲。
这套法国组曲是巴赫为第二任妻子安娜而写,充满了温柔和甜蜜。这套法国组曲中,第四号是最意境美丽的,第五号是最脍炙人口的,第六号是最欢快的。以下是我从美丽元素中找到的一篇乐评,虽然我对其观点有保留,但觉得有助于欣赏这部作品。所以转过来:听Gould先生的“法国组曲”仿佛又一次体验了那时的生活,每次听的时候,他那清新而自由的风格都深沉地打动了我。我最喜欢的是第六首组曲,但放下我的喜好不提,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艺术家,非常的真诚,深深地了解自己在演奏什么,必须演奏到什么样的水平。他对巴赫作品的深切了解和掌握使得他在演奏时深深的溶入其中,这是你在其他人的演奏中很难找到的。Gould先生演奏的巴赫超过了所有的人,他的演奏随着旋律起伏,而旋律又随着乐章起伏,这就是为什么巴赫的作品在Gould先生手下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富有诗意。你可能会被被这些组曲不同的演奏方式所吸引,浪漫的、激情的、解析的,但Gould先生的演奏则会让你回味无穷……
古尔德的32个短片 (1993) [电影] 豆瓣 TMDB
Thirty Two Short Films About Glenn Gould
8.6 (10 个评分) 导演: 弗朗索瓦·吉拉德 演员: 科鲁姆·费奥瑞
其它标题: Thirty Two Short Films About Glenn Gould / グレン・グールドをめぐる32章
Side #1- WIDESCREEN
0. scene selections
1. Aria [2:49]
2. Lake Simcoe [4:20]
3. 45 Seconds and a Chair [:52]
4. Bruno Monsaingeon [1:54]
5. Gould Meets Gould [4:38]
6. Hamburg [4:19]
7. Variation in C Minor [:39]
8. Practice [3:35]
9. The L.A. Concert [4:03]
10. Cd318 [3:40]
11. Yehudi Menuhin [2:24]
12. Passion According to Gould [3:16]
13. Opus 1 [3:46]
14. Crossed Paths [6:04]
15. Truck Stop [3:36]
16. The Idea of North [3:22]
17. Solitude [2:51]
18. Questions With No Answers [4:32]
19. A Letter [:43]
20. Gould Meets McLaren [3:15]
21. The Tip [3:51]
22. Personal Ad [1:57]
23. Pills [2:28]
24. Margaret Pacsu [1:13]
25. Diary of One Day [2:07]
26. Motel Wawa [3:51]
27. Forty-nine [1:29]
28. Jessie Greig [2:18]
29. Leaving [2:30]
30. Voyager [:49]
31. Aria [2:30]
32. End Credits [3:08]
Side #2- FULL SCREEN
0. scene selections
1. Aria [2:49]
2. Lake Simcoe [4:20]
3. 45 Seconds and a Chair [:52]
4. Bruno Monsaingeon [1:54]
5. Gould Meets Gould [4:38]
6. Hamburg [4:19]
7. Variation in C Minor [:39]
8. Practice [3:35]
9. The L.A. Concert [4:03]
10. Cd318 [3:40]
11. Yehudi Menuhin [2:24]
12. Passion According to Gould [3:16]
13. Opus 1 [3:46]
14. Crossed Paths [6:04]
15. Truck Stop [3:36]
16. The Idea of North [3:22]
17. Solitude [2:51]
18. Questions With No Answers [4:32]
19. A Letter [:43]
20. Gould Meets McLaren [3:15]
21. The Tip [3:51]
22. Personal Ad [1:57]
23. Pills [2:28]
24. Margaret Pacsu [1:13]
25. Diary of One Day [2:07]
26. Motel Wawa [3:51]
27. Forty-nine [1:29]
28. Jessie Greig [2:18]
29. Leaving [2:30]
30. Voyager [:49]
31. Aria [2:30]
32. End Credits [3:08]
Bach: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音乐] 豆瓣
9.9 (56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Sony
谁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促发了古尔德重录《哥德堡变奏曲》的念头。1955年他所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一直畅销不衰。在很多人眼里这张唱片几乎成为古尔德就的一个标志。重录《哥德堡变奏曲》对于古尔德,确实是一个非同可的挑战。他1955年的录音不仅为很多人所熟悉,而且被公认为是他巴赫演释独特风格的一座丰碑。如果在他49岁时,他拿不出能够超越自己23岁时的演释结果,那么就等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终,在第一次录制这部作品26年后,古尔德再次回到位于纽约东30街的录音室,谱架上再次摆上了《哥德堡变奏曲》。重录《哥尔德堡变奏曲》先后用了七段时间,分别是在1981年的4月22日至25日和5月15日、19日、29日,每次基本都是从下午4点到第二天凌晨。1982年,这张唱片与广大听众见面。
“早先的演释富于朝气,以力量和自由为本。”评论家们这样写道,“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早先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 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深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以及声部进行令人震惊的高度清晰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哥德堡变奏曲》染上了一层超然物外和深棠驳钠省!?br />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星期后,古尔德便突发脑溢血,撒手人寰。几乎所有熟悉古尔德的人都惊讶地注意到,《哥德堡变奏曲》的两次录音不仅是这位钢琴怪杰生前的第一张唱片,而且还可以说是他的最后一张正式唱片。尽管古尔德在1982年2月至8月间还录制了一些其他作品,但这些唱片均是古尔德去世后才发行的。迷信的人认为这肯定是天意的安排。这同一部作品代表著古尔德职业生涯的起点和终点。古尔德从这里出发,临死似又重回故里。
风景依旧,人事全非。这时的古尔德与二十七年前的自己相比,无论从什么方面说,都已经完全不同。青年古尔德踌躇满志,演奏中尽显英华四溢的天才本色,整部作品只用38分27秒,可谓快马迅捷;暮年古尔德则深邃内省,少年天才一变为沉思稳健的智者,持重坚忍的速度居然将演奏时间拖至5l分15秒。他这两个同样精妙绝伦、但风格完全不同的录音版本成了一个象征。古尔德向世人、也向自己证明,在艺术中,天才不可多得,但对自我的不断修炼和超越才是艺术之本。
古尔德的两次录音版本中,很多人在音乐背后听到了演奏家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早年的意气风发和英姿勃爽。晚年让位给老人面对死亡时超然的平静。让我们来看看现场拍摄的纪录片:电视镜头中,古尔德身著深蓝色的布衬衣,袖口忘了系扣,脸色疲惫,容面苍老。他几乎蜷缩在钢琴上,戴著老花镜的眼睛死死盯著琴键,似乎要看破钢琴这件乐器的整个奥秘。熟悉青年古尔德英姿的人看著古尔德一步步走向老态龙钟的晚年,不仅会感慨时光的流失和岁月的无情。然而,随著音乐声响起,观众会逐渐忘却一切,开始被古尔德对音乐的投人所打动。荧屏上的古尔德依稀仍和年轻时的他一样,演奏时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只见他嘴里不停地哼唱著音乐,只要能腾出手,就会做出各种自我指挥的动作。
回想一下,巴赫也是在垂暮之年写下了这部作品。“五十而知天命” 。正是这同在垂暮之年的古尔德,只有这同在垂暮之年的古尔德,参透了这最后一道宿命的咒语。“朝闻道,夕死可矣”。古尔德在大彻大悟之后死去,这也许是成就他艺术生涯的最完美的一个句号。
走近钢琴奇才格伦·古尔德 (2009) [电影] 豆瓣
Genius Within: The Inner Life of Glenn Gould
8.8 (19 个评分) 导演: Michèle Hozer / Peter Raymont 演员: 格伦·古尔德
其它标题: Genius Within: The Inner Life of Glenn Gould / 格伦·高德:内心世界
影片讲述了著名的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的故事。
巴赫《六套英国组曲》 / 古尔德演奏 [音乐] 豆瓣
9.7 (29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2月7日 出版发行: Sony
巴赫的英国组曲是17世纪键盘名作,根据最新考证应该写于巴赫服务魏玛宫廷时期(1708-1717)。各曲都充满协奏曲的华丽精神,具有典型的德国风格,因为巴赫将乐谱献给某英国贵族,所以被称之为《英国组曲》。《英国组曲》共有六号,在规模、表现力以及情感上都比巴赫的同类键盘作品《法国组曲》要庞大。这些组曲有的短小但意境广博,有的具有浪漫的气息,有的清新内敛,有的庄严肃穆。用现代钢琴来演奏这部巴洛克的复调作品更有一番迷人的风韵。明朗、快乐又清澄的第一号;华丽却流露出女性般的柔美与优雅的第二号,而阴暗感伤味较沈的第三号,流露牧歌气氛的华丽组曲的第四号,有威严威、作曲法很用心的第五号,隐藏阴暗热情的第六号。
《英国组曲》的得名“英国”,前面已经提到过了。音乐的基本结构和音乐的性质与《法国组曲》大同小异。只是每首之前多了一个前奏曲,音乐的对比因素和结构的规模,都略有增强和加大。在“小巴赫”里,也可以听到几首《英国组曲》中的段落。如那首非常迷人、可爱的第20首《加伏特舞曲》,原为第三首g小调《英国组曲》中的第5曲:再如同样美丽的第18首,也是《加伏特舞曲》,是第6首d小调《英国组曲》中的第5曲: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是D大调的乐曲。不是说每首组曲都是一样的调性吗?d小调的组曲怎么出来了D大调?对了,这种在小调中置入同名大调(d.D同名)的情形,也是《英国组曲》与《法国组曲》的一个不同。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 古尔德录音室演奏版录像 (1981) [电影] 豆瓣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 Glenn Gould Plays Bach
9.6 (18 个评分) 导演: 布鲁诺·蒙桑容 演员: Glenn Gould
其它标题: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 Glenn Gould Plays Bach / 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
Prepared, shot, and edited over a period of five years from 1976 to 1981, the three-part series Glenn Gould Plays Bach has so far only been seen via the limited parameters of television transmission. Now,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testment is made available with a sound and picture reporduction faithful to our original conception.
Glenn Gould's first recording of Bach's Goldberg Variations in 1955 had made his name legendary. This film, shot in New York in April and May 1981, marks his life--as if interpolated between the two peaceful Arias and the two recordings, the one opening, the other closing his career--with a symbol of cyclic perfection.
——Bruno Monsaingeon
Bach: The Art Of The Fugue [音乐] 豆瓣
9.6 (26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ony
专辑介绍:
巴赫最后一部作品《赋格的艺术》被誉为音乐家的“哲学著作”,他以音乐思维中的高度逻辑性和结构的严密性来反映音乐所包含的数理与宇宙的和谐之美。运用对位法的顶峰可从这部作品中见到,他把超越人类脑力极 妙技,处理得极为简单而鲜明,其中的对位技巧极为复杂精致,绝非仅靠耳力所能理解.其中很多以c小调开头,到后来则像最棒的魔术师的戏法一样,以d小调结束。而这些,却只有最留心的听众的耳朵才能识破产生变化的那一瞬。借助调性的跳跃,可以无限重复音乐作品,直到他被所有音阶的音符都变形过为止。巴赫解释说:“只有这样才能使国王的荣耀在转调的同时不断升高。”最后一首赋格曲没有完成,在以他的名字“B-A-C-H”。因为在德语里,B就是降B音,H是B音……这是他第一次用自己的名字去谱曲。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是这么容易拼写,他是第一次写这样的赋格曲。人们认为这是4声部的赋格,作品最后的切入点,重新诠释了赋格的艺术。但他去世了,没有完成。所以,他留下了这个忽然结束的让人惊讶的结尾……
专辑曲目:
01 contrapunctus 1
02 contrapunctus 2
03 contrapunctus 3
04 contrapunctus 4
05 canon alla ottava
06 contrapunctus 5
07 contrapunctus 6, a 4, in stylo francese
08 contrapunctus 7, a 4, per augmentationem et diminutionem
09 canon alla decima, in contrapunto alla terza
10 contrapunctus 9, a 4, alla duodecima
11 contrapunctus 10, a 4, alla decima
12 contrapunctus 8, a 3
13 contrapunctus 11, a 4
14 canon alla duodecima in contrapunto alla quinta
15 contrapunctus 12, a 4. rectus
16 contrapunctus 12, a 4. inversus
17 contrapunctus 13, a 3. rectus
18 contrapunctus 13, a 3. inversus
19 fuga a 2 clav.
20 alio modo. fuga a 2 clav.
21 canon per augmentationem in contrario motu
22 fuga a 3 soggetti
格伦·古尔德谈话录 [图书] 豆瓣
Conversations with Glenn Gould
9.3 (6 个评分) 作者: 乔纳森·科特(Jonathan Cott) / 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 译者: 蒋怡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3 - 5
格伦•古尔德 (Glenn Gould, 1932 – 1982)是20世纪最具个性和最富魅力的音乐家之一。作为一名钢琴家,他在演奏的时候通常坐在一张木凳上,漫不经心地伏在钢琴前,指尖急速敲击着琴键,用清晰、纯净的琴音诠释着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的旋律。古尔德不仅以音乐天赋闻名于世,其怪异举止亦是赫赫有名。他常常身着皱巴巴的燕尾服或裘皮大衣,戴着无指手套出现在音乐会上,并一边演奏,一边跟着旋律大声哼唱。1964年,他在巅峰时期急流勇退,彻底告别了自己充满争议的舞台生涯,开始专注于录音唱片和作曲事业。
古尔德读本 [图书] 豆瓣
The Glenn Gould Reader
作者: [加] 格伦·古尔德 / [加] 提姆·佩吉 (编) 译者: 庄加逊 / 曹利群 (校) 漓江出版社 2016 - 7
本书编选了格伦·古尔德最富代表性的文章,包括一些从未发表的作品,按音乐、表演、媒体等辑分类,在编者精心的编排下,仿佛一部完整的古典乐章,精彩呈现了这位音乐怪杰的玩笑与沉思,堪称是对其音乐人生的最好注释。古尔德的文风精灵古怪,与他的钢琴演奏形成奇妙的呼应。无论是关于贝多芬 、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的评论,还是对于马勒、勋伯格创作的理解,他机智幽默的表达中充满真知灼见。对国内众多的古尔德迷来说,本书是一部缺席已久、期待已久、应当第一时间购买收藏的必读之作。
Glenn Gould Plays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The Historic 1955 Debut Recording; The 1981 Digital Recording [音乐] 豆瓣
9.4 (16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2年10月30日 出版发行: Sony Classical
2012年是鋼琴家顧爾德(Glenn Gould, 1932~1982)誕辰八十週年,同時也是逝世三十周年,為紀念這位在歷史上有著難以撼動地位的鋼琴家,索尼音樂特地將他的作品重新整理,有系統地分別以二十套專輯,以超值價位同時發行。一九三二年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由母親啟蒙音樂教育,七歲開始演出,一九八二年逝世於多倫敦,顧爾德的傳奇故事始於一九五五年在美國演出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驚動了樂壇,爾後他的一行一言皆受到高度關注,從公開現場演出時,椅子的高度、大熱天依舊穿著厚重大衣等種種異於常人的行為,到發表「現場音樂已死」的理論,三十一歲後便不再公開演出,專注於錄音室的作品錄製。他對巴哈作品的研究與獨樹一格的詮釋,無疑是「巴哈鍵盤作品最佳詮釋者」,後代無人能出其左右。他留下的所有錄音作品至今依舊暢銷,是古典樂壇恆久閃亮的一顆星,也是人類最重要的文化瑰寶。
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可以說是與顧爾德劃下等號的作品,他一共留下了三份郭德堡變奏曲的錄音,兩份是錄音室的作品、一份是他在薩爾茲堡的現場演奏。他讓這首曲目再度獲得世人喜愛,詮釋得精采生動,生意盎然的顧爾德,是一九五五年因為這首曲目一夕成名,從此一舉成為世人天下知的鋼琴怪傑;二十五年後他又再度進錄音室錄下此曲,再次紀錄經過歲月洗練,反覆琢磨下的看法詮釋。這套曲目絕對是第一步也是最直接認識這位鋼琴怪傑的途徑。
不可思议的惊奇 [图书] 豆瓣
作者: 凯文·巴扎纳 译者: 刘家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不可思议的惊奇》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当代最富盛名的钢琴家深邃、绚丽的音乐世界,把一个立体矛盾的天才音乐家展现在读者面前。并将古尔德许多引人注目的特征放在一个更为宏大的架构上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更为完整的全新评价。
Bach: Italian Concerto, Partitas no 1 & 2 / Glenn Gould [音乐] 豆瓣
9.8 (17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9月28日 出版发行: Alliance
LP Title: Bach: Italian Concerto in F Major & Partita Nos. 1 & 2
CD Titles: Glenn Gould: Plays Bach (SMK52620)
Bach: Complete P artitas ; Preludes, Fugues and Fughettas (SM2K52597)
LP: ML5472 [no Labelcopy in GAS] / MS6141
CD Source: SMK 52620: Tracks 13-15
SM2K 52597: CD 1; Tracks 1-12
Disc 10 Total Time: 40:05

Italian Concerto in F Major, BWV 971 USSM15901540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Recording: Columbia 30th Street Studio, New York City, USA, June 22-26, 1959
Producer Howard H. Scott
Piano Glenn Gould
Originally released 1960 SONY BMG MUSIC ENTERTAINMENT
Published By: Public Domain)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BWV 825 USSM15901538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Recording: Columbia 30th Street Studio, New York City, USA, May 1 & 8; September 22, 1959
Producer Howard H. Scott
Piano Glenn Gould
Originally released 1960 SONY BMG MUSIC ENTERTAINMENT
Published By: Public Domain)
Partita No. 2 in C Minor, BWV 826 USSM15901541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Recording: Columbia 30th Street Studio, New York City, USA, June 22 & 23, 1959
Producer Howard H. Scott
Piano Glenn Gould
Originally released 1960 SONY BMG MUSIC ENTERTAINMENT
Published By: Public Domain)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