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criabin”
全部 | 书籍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119) | 游戏 | 演出
霍洛维茨在莫斯科 [音乐] 豆瓣
9.9 (40 个评分) Vladimir Horowitz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6年8月1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1986年4月20日的下午,4点,天下着雨。几百名莫斯科人打着伞在雨中,旁边,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大礼堂里,正举行着一场音乐会。雨中的人们一个音符也听不见,他们站在这里只是为了以后能对别人说:“那天,我在那里。”
演出的时间已到,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一个瘦小的老人出现在台 上。他身穿着蓝状,打着蝴蝶形领结,掌声夹杂着欢呼声,老人不太灵便的走到舞台中央,对着狂热的观众耸耸肩,挥挥手,笑了笑。然后,他轻轻抚了一下钢琴,似把乐器和自己都安置稳当,等待观众沉静下来。
手放在了键盘上,按下了斯卡拉蒂奏鸣曲的第一个音。历史,欢悦、激动的音乐从他手上流淌出来,仿佛宣示着:弗拉吉米尔 霍洛维茨,这位82岁的老人,在阔别祖国六十年之后回来了。
60年前的那天,当22岁的霍洛维兹在边境准备出关时,一位闻知这位年轻钢琴家大名的士兵,将手放在了他的肩上:“你走了,别忘了你的祖国。”霍洛维兹紧张的心放了下来,他知道,这位士兵不会再检查他了,而他的鞋里藏着几千美元,这是他出国后的全部费用。他的签证只有6个月,而他一去便是60年。1942年,他放弃了苏联国籍。他常说,他不想回苏联。
然而,时至暮年,他却开始生出了一个愿望:在死之前,再看一看莫斯科。1985年,随着美国与苏联间文化交流的恢复,他的回国之行安排好了。这年,他82岁。
听到他要回国的消息,他的侄女艾莱娜马上激动的来信确证。他出国时,她才9岁。在莫斯科机场的休息处,叔侄俩不顾记者的闪光灯和提问就坐在椅子上叙开了旧。
在莫斯科,霍洛维兹拜访了斯克里亚宾的故居。霍洛维兹9岁时,斯柯里亚宾就听过他的演奏。在作曲家生前用过的钢琴上,霍洛维兹为作曲家的女儿叶莱娜弹奏他父亲的练习曲。。。。。。
莫斯科音乐学院贴出了告示,霍洛维兹将举行演奏会,惊喜传遍了莫斯科。。。。。。
正式音乐会即将开始时,200多名没有票的音乐学院学生,避开警察的防线,钻进礼堂挤满了边道。。。。。。
现在,欢悦、激动的斯卡拉蒂奏鸣曲结束了。可是这首四五分钟的小区还不足以宣誓老人登上舞台为乡亲演奏的欣喜之情,第二手接着是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清新、欢畅、纯净的莫扎特音乐,让劳热更透彻的艺术情怀。斯卡拉蒂、莫扎特的的这两首曲子,是霍洛维兹深为喜爱的,他谈了多少次,可他今天弹得甚至比年轻人还有活力,还要有灵性。82岁的高龄竟然没有在这里印下痕迹,而且,今天圆润、自然、优美达到了他一生从未达到的境界,美得让人难以按耐住心中的喜悦。
接下来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和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进入角色之后的霍洛维兹,要触及自己与听众共有的心魂了--俄罗斯的音乐。
第三首曲子是,拉赫玛尼诺夫的《g大调前奏曲》。以往多少次的演奏中,霍洛维兹曾在这个美丽的曲子中倾注了无限的优美与幻想的。但今天,味道不同以往,这首小曲的优美与幻想中,精神头出了从未有过的宽阔深情与苍劲感慨。
台下观众的心肯定在为之颤栗,他们肯定从中听到了俄罗斯大地上的歌声,感受到了一个在海外漂泊了60年的老人对这个伟大而饱受磨难的祖国的无限的感怀。许多观众落泪而泣,在这个悲得让人充实、美得让人落泪的曲中哭泣,激动而又幸福。
演奏在莫斯科人的欢呼与泪水中继续前行:肖邦、李斯特、舒曼。。。。。。
大厅以外,世界并不安宁。四时,北非的利比亚遭到了美国空军的轰炸,美国此举也是向敌人苏联的挑衅。但在莫斯科这边,从美国回来的老钢琴家正在为俄国乡亲演奏舒曼的《梦幻曲》。西欧、美国都在转播这场演出,从银幕上关注战争情况的人们,此刻也正从银幕上观看这场音乐会。
远在万里之外的纽约,专栏记者安德鲁 卢莱写道:“看着演出,我的眼睛湿润了。不是悲伤,而是喜悦。当电视镜头从钢琴家的收益到一位苏联听众的脸上时,我发现,他的头正在微颤,笔者的眼中流下了泪水。他不像是敌人。而同时,我的泪水也流了下来。”
----------李清《音乐大师和唱片》
1988年格莱美奖最佳古典专辑,1987年法国唱片大奖
这场「霍洛维兹在莫斯科音乐会」在俄国唯一有的宣传是只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墙外一张小小的公告纸,上面写着「霍洛维兹将于此演出一场音乐会」。一张小小的告示,却在整个莫斯科引发有如被电电到般的喜悦和兴奋。所有看到、没看到那张告示,或只是听到这件事的人,口耳相传,光是霍洛维兹要来开音乐会的消息对他们来说就是永生难忘。1986年4月20日,星期天下午4点,霍洛维兹一样步上舞台,一个他久违了的舞台,对着台下音乐会还没开始,就已经如痴如醉的观众挥手致意,献上一个飞吻,再加上他著名的笑容,开始了这场传奇的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从一开始,许多人眼中就是含着眼泪在听霍洛维兹的演奏,对在场聆听的人来说,永远不会忘记霍洛维兹走上台时心中的快乐,这是他们人生中一段永远特殊的珍藏记忆。对于这场音乐会的成功,第二天纽约时报的以头版头条报导的标题是「霍洛维兹在莫斯科,喝采与泪水」,他也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更不提唱片及录影带的狂卖,霍洛维兹的旋风,从1928年开始吹袭全世界,到这时到达了最高顶点。
Alexander Scriabin: Le Poème de l'extase; Piano Concerto; Prométhée [音乐] 豆瓣 Spotify
10.0 (11 个评分) Anatol Ugorski / Pierre Boulez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7月2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If you want to hear music suited to the millennial frenzy, a prime place to start is with Russian maverick composer Alexander Scriabin. In the final years of his unfortunately brief life, he dreamed up transcendent musical projects that make Wagner seem like parlor entertainment. Among the relatively few orchestral works Scriabin did complete are some stunners that blaze a uniquely visionary, idiosyncratic path beyond the impasse of ripe fin-de-siècle romanticism. The three starkly contrasting pieces gathered here offer a splendid entrée into his music. Henry Miller once described the Poem of Ecstasy as "a bath of cocaine, ice, and rainbows." Boulez conjures oceanic heavings and flickering, perfumed washes of color from his players, leading to a mighty orgasm of sound. The composer was also a dynamic virtuoso pianist (a classmate of Rachmaninoff's), and his early concerto shows its debt to Chopin while pursuing an original and tightly integrated blend of soloist and orchestra. Pianist Anatol Ugorski's unflapping conviction reveals the piece for the gem it is--the slow movement's melody is particularly indelible--leaving you wondering why this concerto is programmed so rarely. The piano also adds an important color in Scriabin's 1910 symphonic poem Prometheus, where he ventures even beyond the Poem of Ecstasy into progressive musical territory. From this amalgam of occult mysticism and pioneering harmony, Boulez fashions a majestically textured, multidimensional account that sounds opulent but unclotted. If this whets your appetite for a truly unique composer, try the Scriabin twofer on Chandos that includes his bizarrely brilliant Divine Poem Symphony. --Thomas May
The Salzburg Recital [音乐] 豆瓣
9.6 (9 个评分) Grigory Sokolov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5年1月19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Salzburg Festival 2008
DATE: 30 July 2008, 20:00
VENUE: Haus für Mozart
PROGRAMME
WOLFGANG A. MOZART • Piano Sonata in F, K. 280
WOLFGANG A. MOZART • Piano Sonata in F, K. 332
FRÉDÉRIC CHOPIN • 24 Préludes, Op. 28
PERFORMERS Grigory Sokolov, Piano
王羽佳 - 奏鸣曲与练习曲 [音乐] 豆瓣
9.2 (5 个评分) Yujia Wang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4月21日 出版发行: DG
王羽佳小传(2009年3月)
今年刚满二十二岁的中国钢琴家王羽佳,以她纯熟稳定的精准度结合年轻人无畏的想像力让许多人惊艳。羽佳驾驭钢琴演奏的能力被乐评们以「惊为天人」与「不同凡响」来形容,她对技巧最繁复的曲目表现熟稔、对音乐洞察力又极有深度、她的诠释充满新鲜感,优雅的舞台魅力也让人赞誉有加。上个表演季《旧金山日报》就如此描述:「中国钢琴家王羽佳在当今乐坛的发展实在令人引颈企盼。现场听她的演奏,简直就要完全颠覆你原先对一个人究竟能把钢琴弹得多么美妙的一切假设。」
羽佳生于北京,六岁开始学钢琴就展现了她的才气,随后就读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跟随周广仁和凌远两位老师学习。她在1999年至2001年迁至加拿大就读于皇家蒙特音乐学院(Mount Royal College),师事台湾钢琴家陈宏宽,十五岁起只身前往美国费城就读科蒂斯音乐学院 (The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 ,拜音乐大师Gary Graffman为师,并已于2008年毕业。 2006年羽佳曾获得Gilmore青年艺术家奖。 她已经和许多世界顶尖的乐团合作过,包括美国国内的巴尔的摩、波士顿、芝加哥、休士顿、新世界、旧金山等交响乐团和费城管弦乐团,国外则有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名古屋爱乐和NHK交响乐团等。 2006年羽佳首次和纽约爱乐在Bravo! Vail音乐节同台演出,紧接着,她又在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的指挥下继续参与了纽约爱乐的日韩巡演。 2008年春季,她随奈维尔.马里纳爵士(Sir Neville Mariner)指挥的英国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室内乐团全美巡回演出。在北美和世界许多大城市她陆续举行过独奏会,定期参与各地的音乐节,同时也非常投入室内乐的演出。 2008至2009年的表演季,羽佳和四个美国乐团首次同台,分别是洛杉矶爱乐、国家交响管弦乐团、匹兹堡及达拉斯交响乐团,也在国外与伦敦交响乐团及瑞士琉森节庆管弦乐团(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合作。不久后她将在伦敦伊莉莎白女王音乐厅举行在当地的首次独奏会。今年内她会再次和旧金山、新世界、休士顿和底特律交响乐团、日本NHK交响乐团及瑞士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等乐团合奏。独奏会则定在华盛顿特区、西雅图、巴黎、布拉格和慕尼黑等大城市举办。另外她也会回到新墨西哥州圣塔菲室内音乐节、瑞士Verbier音乐节演出,并且在2009年夏天和费城管弦乐团一起在Vail河谷音乐节表演。
羽佳目前只为德意志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做专属录音,她的第一张唱片《奏鸣曲和练习曲》将在2009年春天于美国发行。
(来源于
)
[新闻]2009年3月26日王羽佳携手克劳迪奥·阿巴多首次亮相意大利,演出大获成功。在博洛尼亚的曼佐尼剧院,由阿巴多指挥的莫扎特管弦乐团伴奏,王羽佳演奏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引用一位评论员的话,她“迷倒了”观众。
米兰《24小时太阳报》在评论这场演出时,说王羽佳“集合了高超的技巧与东方的优雅风度”,她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艳惊四座……阿巴多的指挥不同凡响。这对爆炸组合完全征服了曼佐尼剧院。王羽佳身上体现出一名艺术家最基本的特质——寻求个性与音乐的完美统一。似乎有一股魔力,把她与阿巴多紧紧系在了一起。整场演出没有丝毫做作之处。成立不久的管弦乐团的演奏雄伟华丽,配合天衣无缝。”曲目结束后,观众们纷纷起立,掌声雷动,使得年轻的钢琴家不得不返场三次。
下半年王羽佳还将携手克劳迪奥·阿巴多出席瑞士卢塞恩音乐节(8月12日、14日和15日),演出轰动米兰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及马勒的《第一交响曲》。此后,他们将前往北京举办两场音乐会,继续演绎普罗科菲耶夫这部作品(9月20日和21日)。王羽佳签约DG后的首张唱片将于4月21日全球发行。这张唱片将收录她独奏的肖邦、里盖蒂、斯克里亚宾和李斯特的作品。
王羽佳羽6月亮相大剧院 一年四度展钢琴技艺
2009年05月17日 《北京晨报》
(记者 李澄)从6月4日到10月18日在北京上演三场重量级的钢琴音乐会,加上年初在国家大剧院全球华人新春音乐会上的亮相——21岁的王羽佳将用四场演出让2009年成为“羽佳年”。
王羽佳,一位身材瘦小、却充满朝气的中国女孩,在不久前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一场音乐会上,以超级炫技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曲令全场观众为之癫狂,尚未决定返场的王羽佳遭指挥大师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跪求”,才再献一曲齐夫拉版的《野蜂飞舞》。在欧美,王羽佳正广受热捧,仅2009年,她在全球的签约演出已经达到了74场且合作者多为阿巴多、阿什肯纳齐、托马斯等顶级大师,这个数字虽然不能与郎朗的130场至170场相比,但对于任何一位钢琴独奏家来讲也已经是一个密度很大的数字了。而今年9月15日她在国家大剧院将与阿巴多和瑞士卢瑟恩节日乐团合作演出,10月18日则是与阿什肯纳齐率领的悉尼交响乐团亮相北京国际音乐节。
对于喜爱钢琴的乐迷肯定会高度关注6月4日她在大剧院的独奏会,曲目除了显示她扎实功底的斯卡拉蒂、勃拉姆斯、斯克里亚宾的奏鸣曲之外,还有一首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组曲《彼得鲁什卡》的钢琴改编曲是相当值得期待的。当然,她的返场曲也许更加值得期待,没有人知道那个晚上,她会给我们演绎出什么样的惊奇和惊喜。
请摘掉“郎朗眼镜”
说到NBA,中国人言必称姚明;谈起钢琴,中国人言必称郎朗。这不奇怪,一姚一郎,都是中国的骄傲。只是,这种“言必称”的定式隐约给我们戴上了两副眼镜:“郎朗眼镜”、“姚明眼镜”,它们让我们经常无视其他俊秀如无物。
2009年,我们又多了一个王羽佳。这一次,请不要戴着“郎朗眼镜”忽视她的价值。王羽佳能够以国内“无人知晓”而一年四次亮相北京,不仅是因为她深得阿巴多、阿什肯纳齐、迪图瓦这样的超级指挥大师的青睐,更因为她超水平的钢琴技艺,“更更”因为她不同凡响的音乐个性。达到这个层次的艺术家,技术已经不再是决定性因素,艺术、尤其是艺术个性将决定她是否能够独树一帜,能够一举成名。
一年四次亮相,今年可谓 “羽佳年”。我们由衷地为中国又多了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世界级钢琴家而自豪。在音乐艺术的花园中,只有每一朵花都与众不同彰显个性,这个花园才称得上是丰富多彩。
期待每年都会出现新的 “XX年”,当然,首先请摘掉“XX眼镜”。
霍洛维茨1985年纽约录音室录音:克莱斯勒偶记、斯卡拉蒂奏鸣曲等 [音乐] 豆瓣
10.0 (6 个评分) Vladimir Horowitz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6年4月29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1985年九月,霍罗维茨年近82岁。他做了一件十多年没有做的事情,走近纽约RCA录音室,录制一张专辑,其中有他从未录过音的舒曼《克莱斯勒偶记》,以及他常弹的斯卡拉蒂奏鸣曲,李斯特和斯可里亚宾的小品,难度极高的卡尔·陶西格版舒柏特《军队进行曲》(原曲是四手联弹版)。按霍罗维茨的说法,他对这些曲子有了新的想法。
Grigory Sokolov Plays [音乐] 豆瓣
Ludwig van Beethoven / Franz Schuber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10月14日 出版发行: Opus 111
Grigory Lipmanovich Sokolov born April 18, 1950, is a Russian concert pianist. He is among the most esteemed of living pianists, his repertoire spanning composers from the Baroque period such as Bach, Couperin or Rameau up to Schoenberg and Arapov. He regularly tours Europe, and resides in Italy.
Grigory Sokolov Plays Schubert, Schumann, Chopin, Scriabin, Stravinsky, Prokofiev [音乐] 豆瓣
格里戈里·索科洛夫 Grigory Sokolov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4年9月9日 出版发行: Melodiya
1966年柴可夫斯基大赛金牌得主;1969~1988 年間錄音&列寧格勒音樂會紀實
資深鋼琴樂迷最佳典藏立体聲銘盤
俄羅斯原裝進口,原始母帶精心轉製
Grigory Sokolov’s recordings featured in this set embrace a 20-year period of the outstanding artist’s career. You are about to hear him as a vivid romantic virtuoso, a contender for victory at the competition in 1966, and artistically balanced pianist of the next decade and a mature, experienced musician of the late 1980s. The recordings were made in studio and at concert in Moscow and Leningrad.
Stravinsky: The Rite of Spring; Scriabin: The Poem of Ecstasy [音乐] 豆瓣
Valery Gergiev / Kirov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1年6月29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Amazon.com

Editorial Review:
Gergiev's is a Rite of Spring with a difference. He stresses the primitive barbarism of Stravinsky's groundbreaking score--the strange wheezings of the winds, the wild yawps of the tubas, and the deep rumblings of the bass drum. It's a Rite that stands out at a time when so many internationalized western orchestras give the piece an overlay of sophisticated polish that can rob it of the shock factor that drove the audience at the Paris premiere to riot. There are also numerous personal touches that can be controversial, such as the pause before the final chord, which may bother some but which work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pretation. Gergiev's Rite faces strong competition from recorded versions by Markevitch, Dorati, Monteux, and Stravinsky himself, but it's definitely among the top choices. The Scriabin's less compelling, though still fascinating. Gergiev's approach tends to sound sectional, as the overall line is subordinated to momentary thrills. --Dan Davis
索科洛夫演奏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拉赫玛尼诺夫 [音乐] 豆瓣
Grigory Sokolov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Opus111
Grigory Lipmanovich Sokolov born April 18, 1950, is a Russian concert pianist. He is among the most esteemed of living pianists, his repertoire spanning composers from the Baroque period such as Bach, Couperin or Rameau up to Schoenberg and Arapov. He regularly tours Europe, and resides in Italy.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