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羊呆住了 豆瓣
5.8 (19 个评分) 作者: 李盆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11
“无文体写作”横空出世
八十九篇作品实验又好玩
不写诗的广告人不是好小说家
知乎鬼才李盆作品首次结集出版
🐑编辑推荐
作者远离文坛、远离名利场、远离小圈子、远离对历代大师的迷信、远离道德制高点、远离各式桥段与套路、远离颠倒梦想,得以留存天真与纯粹,得以达成诗性与实验性。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入的小说多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素材,却以一种高度自由的、超现实的手法加以表现。内容涉及童 年回忆、日常观察、社会学思考、科学幻想、古代传奇等。语言灵活多变,叙事充满诗性,往往在极短的篇幅内,提供一个看待周围世界的全新视角。作者以其强大的想象力与精简、清奇的语言风格,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中文写作的又一新的可能。
🐑名人推荐
李盆的作品有着奇妙的叙事角度,这个角度是一种在主人公内部的远观,就像你胃部的一粒电子,对整个的你的那种远观。一种微观的宏大。对这样的写作天分感到嫉妒。
——多抓鱼CEO 猫助
李盆发明了一种新的修辞,那就是按摩。锤击着读者的语感和思维方式,直到它们发热、翻身,并自愿舒展成另一个样子。
——编剧 梁边妖
李盆,李盆的关键,是他捅到了极少有人用笔尖能够抵达的物种起源。野生蒜,文字谷物,城中村个人调查,现代蕨类,老树上刷下一个新号码,咬不断的社会学,当代贴吧艺术,响铛铛是凭自己用手打了这些个,很多作家,记者,学者,艺术家都想啃但啃不到的,块状不明文学物体。实属罕见,而且,在我看来——非,常,绝。
——广告人 成长
2021年3月14日 已读
据说是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我也不懂,只是单纯的表示有的从意境上理解的话,还可以,但真看不懂,我想如果现实中有人这么讲话的话,进精神病院的概率应该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中国 原创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不是东西 豆瓣
作者: 刘勃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0
本书是青年学者刘勃的历史随笔集,文章大多曾发表于《国家人文历史》和《读库》,深受读者喜爱。
“不是东西”,是对文化决定论的调侃。不论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都根植于非常具体的历史事实,迷恋传统或狂信西方,都是腾腾虚火,本书是泼过去的一瓢冷水。
不管古今中外,历史故事,文化掌故,皆信手拈来,风吹哪页读哪页。把浩大的历史打散,从边边角角细枝末节中,探寻人性的复杂与幽微。通过对比同一时间线不同环境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分析因果,解读命运。当人心不明、前途不清的时候,历史这块石头,摸着过河,或过不了河,摸一摸也是温润如玉。
本书的缺陷是缺乏真正的深度,不过好在有些深度也没有必要。
2021年4月6日 已读
刘勃的随笔集,特别推荐《科举考什么》,科举面临的问题其实跟现在教育部面临的问题差不多,怎么调整都会有人不满意,怎么考试终究还是那些人能考好。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文学 刘勃 历史
时间的仆人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蒯乐昊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十部中短篇小说,十个余味悠长的故事:疲倦中年人危如累卵的家庭生活;垂暮者向死而生的求爱故事;令人哭笑不得总是败下阵来的偷情男女;一群前赴后继排除万难也要生下孩子的女人;一次家庭内部的小型地震;一则关于时间的寓言,以及一场平凡的葬礼……这其中正是疲惫、残缺、衰老、卑微和不完美的我们。日常即是史诗,普通人的生活里危机四伏,但他们依然对这个世界怀有盲目的深情。在小说的世界里,我们寻得片刻的自由和最后的尊严。
2021年4月13日 已读
2020年之后看过的最好的中文小说,想象华丽情感细腻语言优美吐槽也精准,遗憾的收尾有些力道不够,不是某篇的问题,整本书都是这样,开头很好,中间也很妙,只是收尾有些遗憾。
中国 中国文学 大陆 小说 文学
读库2101 豆瓣
7.5 (11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21 - 2
1999年,在外打工七年的田维堂回到贵州老家结婚生子,当农民种地的日子过得依然艰难。一年多后尝试做生意、当学徒,并不顺利,2003年初,怀揣着“赚够一万块钱就回家”的梦想去了上海闯荡。在《上海浮生》里田维堂回顾了自己一家三口在上海生活的九年光景,从跑户外广告到卖保险做房产中介,再到报社的广告部,还去参加电视台的海选节目,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在上海的经历可谓丰富多彩,在一家人觉得日子有奔头的时候,因为孩子的上学问题,举家回乡。
山西人刘涛喜爱收藏旧纸片,民国名片是他收藏的一个门类。2015年8月,他购得两册民国早期名片,名片的主人叫张振鹏,字凌霄,山西离石人,民国初期曾任临县第四区行政长兼警佐。此后,刘涛多方打听并实地走访,顺藤摸瓜搜集资料,用这批三百五十人的四百枚名片串联出一位民国基层官员的“朋友圈”通讯录,进而梳理出他的为官轨迹。《百年前的交游》对了解民国初期山西的历史状况、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特定的时代风尚或有助益。
2020年11月27日,诗人老木(刘卫国)去世,享年五十七岁。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编选的《新诗潮诗集》,被广大诗歌读者和诗歌研究者一致公认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最权威、最经典的“中国现代诗歌第一选本”,对中国现代诗坛影响甚大。2018年3月,姜红伟曾就诗集的编选和出版对老木进行采访,《诗的奇迹》记录下了这段宝贵的诗歌史。
张宏杰在《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自序里说,对于“写历史”的人来说,“皇帝”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题目,后来他有了机会在专栏里解读中国帝王,陈列中国人在皇冠重压下的各种表情,其中的“杨广”一篇,正是《大业》的前身。隋炀帝杨广可以说是古往今来被历史学家侮辱和损害的人中最严重的一个,张宏杰笔下的杨广,曾竭尽全力、机关算尽地夺取了皇冠,然后又狂喝酣饮权力之酒,毫无节制地榨取皇冠给他带来的快乐,终于死于权力之酒的酒精中毒症。
《心病》是余凤高《疾病入画》《不可言说之病》(参见《读库1805》《读库1903》)的续篇,讲述了艺术史上与五种病症——相思之疾、一夜白头、白内障、忧郁症以及自闭症相关的绘画作品背后的故事。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艺术家的创作密码会被慢慢解读,而对闭症儿童的天才及其神秘等诸多问题,科学家至今仍然没有搞清楚。
现在讲小说史,特别看重《三国演义》开山之作的意义,古代文人的看法却大不相同。后者的认知里有一条完整的鄙视链:史书>不可以虚构的“小说”>可以虚构的“传奇”>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白话小说,而在处于底端的长篇章回小说内部,《三国演义》得到的评价非常有趣。刘勃在《文化人黑〈三国演义〉》遍举不同时代文人对《三国演义》的批评和赞美,倾向认为它是史传传统排挤民间传统的产物。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出生于英国,早年学数学,去美国后转行做物理,可以说,他终其一生都在试图打通各种“看起来毫不相关的”方法和领域,同行给他的评语是,“他也许会犯错,但从不乏味”。《戴森印象记》是2020年戴森去世后,科普作家卢昌海写的纪念文章,他自己阅读所得的“戴森印象”:由现实而梦幻,越来越梦幻……
2021年5月6日 已读
比较喜欢的一期读库。《上海浮生》发生的地点就在我住的附近,也是浮华背后的底层故事,你看不见则不代表着他不存在,我想也只有读库才会发这样的没有流量没有话题,但充满了真实的细节的农民作家的文字。
mook 中国 张立宪 文学 读库
读库2102 豆瓣
6.0 (7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21 - 4
《1583-1592》可以看成是汪小智对中国和欧洲这十年间若干关键时点历史演进的比较研究,这种打通时空的历史写作,展现了同一时间维度下的不同空间,东西方不同的世界观以及人性的共通之处。这边厢是历法的演变改革、宗教的矛盾,那边是白山黑水之地的蛰伏、皇权的争夺;这边厢西班牙国王在为测量东半球的经度问题费尽心思,那边的万历皇帝正登高为自己预选吉壤……
2020年9月19日,南通籍艺术家冷冰川在读库阅读基地与《读库》主编张立宪做了一次有关文与艺的对谈。女性、阅读、自然是冷冰川作品永恒的主题,此次从画家三百多幅作品中选出二十余幅,浏览他这四十年的创作生涯,聊创作中的所思所想。疏野的《闲花房之冬》,满载童年记忆的《鸟儿乖乖》,第一次在画面里用光的《秋虫夜雨》,用刀画出“云”“霞”的《流霞》……冷冰川的创作都不打草稿,一旦出现错误,就在错误里瞎跑,跑得远远的。
2017年,历史学者傅国涌在杭州开设了国语书塾,并多次将课堂放在西子湖边,山水和人文景观给课堂带来许多无法预想的新因素。《少年西湖记》源自傅老师的一个构想,带领童子们在季节的轮转和物候的变化中重读西湖,以“西湖的声色香味”为纲,将阅读、行走、课堂和写作结合。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游记之作,更像是一个知天命之年的童子师和童子们共同完成的西湖心灵史。
虞凯伊是上海京剧院的工作人员,2016年开始做京剧老照片的修复整理工作,四年间修复了一万四千多张照片。2020年2月,他把部分照片和京剧老录像上传到网络,公开分享,让上海京剧院收获了大批粉丝。《京剧院里的修图师》是虞凯伊自己对这些年工作的回顾,“做了这么几年,最后的价值就是要给大家看到”,文末集中展示了三十余张老照片,包括马连良的“四十八我”组图。
樋口一叶对中国读者来说比较陌生,即便在日本,熟悉她作品乃至其生平的人也不多。因为翻译《樋口一叶选集》,整整十个月,默音都沉浸在一叶的世界中,读她的小说、日记,还找来一堆别人写她的资料。这篇《樋口一叶:在明治的尘世中》便是默音跟读者分享的她眼中的这位十九世纪末的小说作者。
今年距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先驱者”探测器已近半个世纪,五十年来,已先后有五个探测器飞出太阳系。卢昌海老师在《太空中的“漂流瓶”》中先对“飞出太阳系”这一概念做了界定,进而聊聊这些“漂流瓶”设计制造的故事,以及它们将会漂向何方。
《击鼓骂曹》里的祢衡面对曹操,只能佯狂发愤,并没有真正有效的手段去扭转世道和乾坤,满满的只有绝望。戏曲舞台上比祢衡更早的绝望者,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的吴汉,之后还有身负亡国剧痛的周遇吉和崇祯帝。无论是《吴汉杀妻》,还是《别母乱箭》,或者《撞钟分宫》,主人公都是看着挚爱的亲人以非正常的方式去死,不仅无能为力,更像是亲人离世的催化剂。这些戏曲史上最壮烈的诀别场面,傅瑾老师谓之“至暗时刻”。
2021年5月9日 已读
略差,除了讲樋口一叶的那篇不错之外,其他的差不多都太过于牵强和肤浅。特别是第一篇,简直就是浮光掠影却又故作深沉,你看我写的NB吧?其实啥也没说透,就是生拉硬拽了几个不相干的人物硬凑在一起而已,失望。
Mook 张立宪 文学 读库
一日三秋 豆瓣
8.2 (44 个评分) 作者: 刘震云 花城出版社 2021 - 7
刘震云2021重磅新作,人间多少事,两三笑话中。小说《一日三秋》引用民间“花二娘”的传说,以想象的故事描述“我”记忆中的六叔生前所画的画作,探讨延津人幽默的本质。
从两米见方的剧团人物群像素描中挑出陈长杰、李延生、樱桃,围绕几位主人公身边出现的人物,有开车的、扫大街的、开饭馆的,串联起几个家庭的人生经历和故事,把世人被忘却的情感和心事复刻出来。后引出寻常父子二人遍尝生活辛酸后对人生至理的了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悟出:一个重要的的瞬间,在人生中犹如一日三秋,但这瞬间永不再来。
小说充满了黑色幽默,世俗生活所包含的哲理,及打破日常生活壁垒的想象力。刘震云写出现实与想象中的人性、土地、命运。既是幽默,也是讽刺;既是魔幻,也是现实。

【编辑推荐】
★《一日三秋》是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的现实魔幻主义新作,《一句顶一万句》的升级版,从百年延宕到千年求索。
★从《一地鸡毛》中的一斤豆腐到《一日三秋》中的一把韭菜,我们走过三十年,心态却如同经历了三千年。
★神界鬼界 画里画外 戏里戏外 梦里梦外 故乡他乡 历史当下——“一日三秋”不止于时间体验,更是六重矛盾中的空间体验。
★《一日三秋》是刘震云对故乡、对人生的多维反思,以笑话结构全书,以冷幽默消解严峻。
★在人与故乡渐行渐远的年代,故乡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符号,然而它对人的影响却是连绵不绝的。刘震云以其独特的观察和幽默风格,写出了人类本质的命运。
2021年7月26日 已读
打四星的原因不是不够好,而是没有《一句顶一万句》好,两篇作品的骨子是一致的,就是人生巨大的孤独和悲凉,只是本书采取了更加魔幻的题材,写出了一部哭书,人啊,活着活着就成了一个笑话。延津宇宙扩展到了俺的老家,很好很好。
中国 中国文学 人性 刘震云 小说
不文集 豆瓣
8.3 (14 个评分) 作者: 黃霑 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2004
《不文集》是黃霑廿多年來最受歡迎的經典著作,前後已加印過60版。書中有不少霑叔自創的不文笑話,亦會引經據典解釋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粗言穢語;更介紹了不少廣東不文歇後語,甚至追溯恥毛、做愛等研究。「不文」二字,自此就跟霑叔形影不離,而別號「不文霑」亦隨之而來。
《不文集》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為了表示對霑叔的最後致敬,現將《不文集》重新包裝為方便收藏的《不文集典藏版》,讓他的作品永留香港人心中。
2021年8月5日 已读
黄色小笑话文集,跟现在的比,不是不文,反而是挺文的。
情色 文学 随笔
读库2104 豆瓣
8.6 (9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21 - 7
《莫言和他的高密东北乡》是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摄制组跟随作家莫言数次回到高密,并赴龙口、长岛、济南等地拍摄,以及在北京进行访谈之后的整理稿。导演张同道跟莫言聊故乡、聊童年、聊父辈、聊成长,同时聊作家一系列作品诞生的故事以及作家的心路历程和影响他的人。他作为一个过来人,作为一个作家,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历史用文学的方式,给它一个记录。在访谈最后二人谈到诺奖,莫言说一个作家最终真不是靠数量,而是靠作品的质量来取胜的。
《母亲的病》是一位九零后作者对自己家庭的记录。母亲操劳大半生,一直为疾病所苦,头痛、高血压、贫血、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肌肉疼痛等等。全家人因为母亲的病痛四处求医问药,母亲自己几乎到了乱投医的地步。从这段2017年到2020年的记录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县城普通家庭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现在的生活变迁。
电影海报既可以说是所有视觉艺术的集合体,同时又具有广而告之的作用,一张好的海报能够说服观众产生观看影片的欲望。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电影院连续关闭了数月,许多电影的上映计划都被打乱,电影海报的数量也随之减少。《这一年的电影海报》是亓冠奇继《这两年的电影海报》之后盘点的2020年优秀海报,所选十一张电影海报无论从图像运用、字形运用、色彩运用,还是平面构图方面,都有着自身的优点与风格。
天宝初年是大唐盛世的最高潮,也是唐代文化最灿烂的一刻,诗坛巨星荟萃,画坛高手云集,书坛名家辈出,乐坛精彩纷呈,造园领域同样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但直到王维的辋川别业建成,才达到真正的顶峰。这座园林可谓王维心灵的归属,同时也是诗、画、园汇为一体的艺术杰作,唐代诗人在此园林中集体亮相。辋川别业虽然躲过了安史之乱,至晚唐已逐渐颓败,但其造园意匠以及诗、画、园三位一体的模式,对同时代和后世园林的影响更为深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贾珺老师所写《松风水月归辋川》,便爬梳了这段草蛇灰线、伏脉千载的历史沿革。
1982年开始连载的漫画《阿基拉》曾神奇地预测到2020年东京将举办奥运会,并因重大灾难而停办,同名动画电影入选《连线》杂志评选出的影史最佳科幻片,作者及导演大友克洋成为日本赛博朋克的开创性人物。此前,1960年代,菲利普·迪克为赛博朋克世界开一道门。1970年代,朋克兴起。1980年代,弗诺·文奇在这个世界里描绘出赛博空间,布鲁斯·贝思克把这个世界命名为cyberpunk,不懂电脑的威廉·吉布森编出的《神经漫游者》,将cyberpunk广为传播。不不在《赛博与朋克》里从cyberpunk这个单词的产生演变入手,介绍一波波掀起赛博朋克浪潮的经典。
2021年9月3日 已读
质量相当高的一期《读库》,从篇幅内容到文字都算的上精益求精,莫言的不错,赛博朋克的也很好,这就是我喜欢《读库》的样子。
2021 Mook 中国 张立宪 文学
东京贫困女子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8.3 (128 个评分) 作者: [日]中村淳彦 译者: 傅栩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8
Literature Publishing Pub 2021-07-01 288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In an interview for this book. there are young girls who are forced to enter the custom industry before the entrance ceremon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who ...
2021年11月4日 已读
写的很好,几乎就是目前日本现实的反应,但作者的意识还是太狭窄,虽然这是一个个微观的群体现象,其实背后无非是宏观日本经济日渐萧条在个体上的反应而已,如同泰坦尼克的沦陷,被抛下船的永远是最底层的人民。如何解决?除了最基础的国富民强之外,只能让社会堕落的慢一些罢了。
女性 文学 日本 纪实 非虚构
鄙视 豆瓣 Goodreads
Il disprezzo
8.1 (126 个评分) 作者: [意]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译者: 沈萼梅 / 刘锡荣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7
婚后两年,丈夫在工作、金钱和理想面前节节败退,妻子的鄙视成了对他而言最大的惩罚。他时时揣摩自己为什么被妻子鄙视,却把妻子越推越远,一桩原本幸福的婚姻即将轰然崩塌。
“我鄙视你,这就是我不再爱你的原因。”

★意大利的“鲁迅”
★20世纪意大利国民作家◈犀利审视时代的精神症候
★15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入选法国《世界报》20世 纪百大图书。
★由新浪潮名导戈达尔翻拍成《蔑视》,成为影史标杆
★卡尔维诺、加缪、埃科、苏珊·桑塔格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鄙视》写的是婚姻危机,讲的是现代人的爱无能。
★我渴望的其实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爱。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

我偏爱莫拉维亚,他是意大利唯一一个就某个角度来说我愿称之为“风俗”派的作家:定期交出的作品中有我们这个时代时光流转间对道德所下的不同定义,与风俗、社会变动、大众思想指标息息相关。——卡尔维诺
·
我们的意大利朋友在今天的全部创作中,体现出一种豁达、一种由衷的热情、一种鲜明的朴实,这些是我们法国作品所略微缺乏的。——加缪
·
我们不要忘了,中流社会说的意大利语,其最高尚的形式,其实源自一些作家朴实而且完全为大家所接受的散文,比如莫拉维亚。——翁贝托·埃科
·
莫拉维亚的作品被看作一种对意大利社会进行批判探索的介入文学的起点。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常是一个既头脑清晰又无能为力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远在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之前,就表达出一种存在的不安。丧失行动的能力,而又对自己的不行动有负疚感,他不停而又徒劳地去适应一个离他远去的世界。对生活的厌倦和冷漠是莫拉维亚世界的中心主题。——米歇尔·玛利(《导读戈达尔》作者)
·
在他的小说中,爱情几乎总是受苦而不是享受。不管是在最不忠诚、最热烈的时候,还是在讨论夫妻关系的时候,它很少能解除一种咬牙切齿的疏离感,因此,他作品中的人物经常在惊讶、困惑的不同阶段中互相凝视。无论如何,他的作品是具有启发性的。他把强迫性的思考和梦幻般的情节展开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完全个人化的世界观,迫使我们把书翻到最后,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既一致又难以捉摸的心理结构,以至于读者会在未来数周——我身上则是数年——思考它,重新考虑它。如此,我对一本书没有更多要求。——提姆·帕克斯(《鄙视》英文版导读作者)
·
莫拉维亚笔下的里卡尔多跟其他几部小说的主人公一样,“他们都在与现实抗争,竭力想征服现实,因为他们感到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斥,无法融入现实生活”。小说《鄙视》就是从一对普通的夫妇感情生活的破裂这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危机。——沈萼梅(意大利文学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
莫拉维亚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而《鄙视》又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却特别贴近当今中国的生活。故事讲一个在罗马寻求发展的剧作家里卡尔多的遭遇,他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接了一些收入颇丰的工作之后,买了房子和车子,却遭到妻子的鄙视,两人关系破裂。他为付月供蝇营狗苟,妻子也沦为制片商的情妇。莫拉维亚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经济发展时期的夫妻关系,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里卡尔多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丧失尊严,沦为工具的过程。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夫妻相爱,赤诚相对,这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艰难?这也是作者通过整个故事,反复探讨的问题。——陈英(意大利文学翻译,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
莫拉维亚被认为是“天生的叙事者”。他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化为各种抽象的人生态度:《冷漠的人》《鄙视》《不由自主》《同流者》和《愁闷》等。继而以叙事文学的形式,创造出无穷的人物和场景,动作与行为,以及复杂的心理活动,以一个局外人的严厉而敌视的目光,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批判资产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态,而且这些状态又主要与他所创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紧密相关。在小说《鄙视》当中,影评人里卡尔多为了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而迎合制片人的要求,甚至被妻子怀疑有意将她献给制片人,并因此遭到妻子的鄙视。这个形象正是莫拉维亚创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中的一个,而小说的书名又一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魏怡(意大利文学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
莫拉维亚是意大利文学史上一位公认的来不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小说家。——《共和国报》
·
莫拉维亚是意大利“本世纪继皮兰德娄之后在全世界最受推崇和赞赏的作家”。——《新闻报》
·
尽管是让-吕克·戈达尔将莫拉维亚的《鄙视》改编成电影,贝托鲁奇导演了《同流者》,但莫拉维亚真正的精神亲属是费德里科-费里尼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纽约时报》
·
莫拉维亚如今被忽视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因为这种道德目的和艺术完整性的罕见结合曾经使他跻身于欧洲最优秀的作家之列。我认为,现在是重新评估的时候了,也是他的作品推出新版本的时候了。——《卫报》
·
莫拉维亚的所有文学作品都充斥着他那个时代原始而尖锐的现实主义,自他充满挑衅意味的处女作《冷漠的人》(1929)出版后,就一直如此。——意大利驻沪总领事 陈琪(MIchele Cecchi)
2021年11月23日 已读
结局让女主角死掉,顿时丧失了那种直击现实的力量,但瑕不掩瑜,意大利人描述的就是中国人的现实,男人在这个资本主义充斥的世界里,无法做到事业家庭和工作的平衡,金钱就像意念上的春药,没有他,不仅不能雄起,而且会被莫名其妙的鄙视。
名著 外国文学 婚姻 家庭 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性描写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茅盾 / 傅憎享 等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3 - 3
张国星主编。写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合的科学的审视,探讨了中国封建生产关系制约下的性编收论文16篇,从多种角度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性描观念、性意识等。
目录

前言
中国文学内的性欲描写..............茅盾
艳情小说和小说中的性描写...........林辰
古代性爱小说的性心理意识..........鲁德才
论青楼小说中的性意识..............陶慕宁
性心理的两极对立与性文化的二元互补
-----试论中国古代小说的性心理描写
论中国古代性小说中的性观念
别一种审美价值的奉献
-----<<肉蒲团>>审美价值探究
<<红楼梦>>诲淫辩诬
------红楼梦与金瓶梅情欲描写之比较
论金瓶梅的性描写
金瓶梅的性描写思辩
纵欲与死亡
------金瓶梅情节进程的剖析
性.人物.审美
------金瓶梅谈片
如意君传.金瓶梅.肉蒲团
------兼论古代小说性描写的评价
金瓶梅的突破与失落
------金瓶梅性描写的文化批判
"仙踪"中的俗韵
------谈绿野仙踪中的性描写及其他
性爱的异化和文人心态
附录 涉及性描写的古代通俗小说书目
编后记
2021年12月21日 已读
大多是80年代的论文集,都太过于严肃和端着学术的架子,生怕人家说这些学人不正经,并且研究来研究去,举例的也就是那几本书,好像古代小说也就这几本而已。不过开篇茅盾的文章说为何没有贾南风为女主角的小说,原因是她面貌太丑身材太差,笑死了,真中国古人之真心话也。
中国 中国文学 古典文学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