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布偶 豆瓣
作者: 陈河 2011 - 9
七十年代初期, W城的一群拥有华侨身份的人趁文革之乱“占领”了一所教堂,在里面办起了纺织厂。从此这个“教堂工厂”成了这个特殊群体的避难所。他们高度团结,谨守秘密,每年一度在裴家花园聚集作为精神狂欢。然而,随着局外人莫丘挤进工厂,乌托邦的平静被打破了。17岁的莫丘与群体中一位姑娘柯依丽互有好感,但他们的恋情陷入了全厂人员高度默契的抵制与阻挠。荒诞的力量把这对年轻人步步逼上绝路。在沉重的历史面前,个体的命运就好像一只被人施了盎的布偶。
《布偶》是一份奇异的中国秘史。它在很多方面超出了我们的知识、经验和想象。漂泊、跨界、哥特式的幽暗、隐秘的乌托邦,这些元素置于“文革”,几乎是错误的、荒谬的,而陈河展现了错误和荒谬如何可能。中国经验之复杂、之出人意表和出奇制胜,在《布偶》中再次得到印证。 ——李敬泽
停车暂借问 豆瓣
8.0 (27 个评分) 作者: 钟晓阳 新星出版社 2011 - 9
本书以中国东北为背景,从四十年代写到六十年代,从东北写到香港,以“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三部曲叙述了赵宁静一生的浪漫爱情传奇。一九八二年,《停车暂借问》先后在台港两地出版,引起轰动,名盛文坛。近三十年来,再版无数次,深受读者喜爱,已成为一代经典。
钟晓阳是“今之古人”,能用现代小说的形式包装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情思,其中尤其擅长描绘流离的哀伤。相较于决定台湾文学史发展的张爱玲的精警叙事观点,钟晓阳的叙事手法明白突显感伤的情愫。 ——文学评论家 王德威
从写字楼到玉米地 豆瓣
作者: 周竹本 / 李小卷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 - 11
《从写字楼到玉米地》内容简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记录了老周十年IT、五年农场的创业经历。创业的热潮似乎总是集中在高新科技业,但是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有人却反其道而行,从IT回归最原始的农业,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他就是老周!老周原名周玉堂,军校毕业后,做了10年IT白领,其间打过工、创过业,合伙的小公司被收购后拿到一笔不大不小的钱,却发现房子涨价的速度永远比赚钱的速度快,而且偌大的城市,却不愿意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张书桌,于是,他跑到广西的一个监狱农场租了三百亩地,开始了从写字楼到玉米地的创业之旅。当大多数都市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家“偷菜”的时候,老周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上网记下玉米地里的点点滴滴,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初创时期的艰难,玉米丰收后的喜悦,广西大旱时的奋争,西瓜灾难之年的淡定,开创上海市场时兴奋,以及他对纯绿色种植的执著……老周的行动和文字打动了无数的网友,他在天涯社区的帖子点击率已经突破150万,是名符其实的网络热帖。这一帖子不仅在各大网站转载,而且被《南方日报》等媒体深度报道过。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豆瓣
8.6 (23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10
戈壁滩上,只需一棵树,就能把大地稳稳地镇在蓝天之下。
阿尔泰茫茫群山中,只需一片纯真,走夜路也能无所畏惧。
*李娟继《阿勒泰的角落》之后最新散文集。
*她的文字浑然天成,无法教出也无法模仿。
*李敬泽、赵长天、孙甘露、叶兆言等联袂推荐。
*随书赠送新疆喀纳斯纯美风光明信片,超值珍藏。
这些文字都与记忆有关,讲“童年”、“成长”、“青春”、“改变”以及种种“瞬间”的事。
李娟用独特的视角写生活中的悲喜,评判心中的情感与得失,了悟人生的悲苦与孤独。对小事件的追索中,有关于时间、等待、生死、爱情、命运的独特思考。她的文字,无法教出也无法模仿。任何一个小情节,总能在她的笔下活泼自然地以原貌展现。在她的世界里,一直有我们久违了的朴素情感和梦想。
我的阿勒泰 Goodreads 豆瓣
My Altay
8.8 (188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 7
本书是作者十年来散文创作的合集。分为阿勒泰文字、阿勒泰角落和九篇雪三辑。这是一部描写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和风情的原生态散文集。充满生机活泼、新鲜动人的元素。记录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滴,包括人与事的记忆。作者在十年前以天才的触觉和笔调初现文坛并引起震惊。作品风格清新、明快,质地纯粹,原生态地再现了疆北风物,带着非常活泼的生机。
阿勒泰的角落 豆瓣
9.1 (66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 6
《阿勒泰的角落》是关于新疆的最美丽文字,这是现代版《呼兰河传》。由作者1998-2003年之间陆续完成并在《文汇报》、《南方周末》等发表的短篇散文集结成册。作者以天然而纯真的笔调描述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点滴趣事:做裁缝、可爱的孩子、来来去去的陌生人。她刻画的不是一组有关新疆的异域风情,她刻画的是我们内心的牧歌: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白桦林,优美、明亮。李娟 阿勒泰的角落,给你带来最生动的故事!
《阿勒泰的角落》适用于:青年,女性,对新疆好奇的读者,文艺青年。
杜甫评传(上中下) 豆瓣
作者: 陈贻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杜甫评传(套装全3册)》内容主要包括:上册、序一、序二、作者自识、第一章“未坠素业”的家世、一、远祖的功业、二、祖父的文学、三、几个奇特的亲族中人、第二章童年琐事、一、杜母小议、二、绮丽的童年回忆、三、凤凰——诗人的“图腾”、四、“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第三章壮游、一、“太平盛世”和“太平天子”、二、盛唐漫游之风盛行、三、首游郇瑕和吴越之行、四、“忤下考功第”和“放荡齐赵间”、五、归筑陆浑庄和六、“二年客东都”等等。
遇见一些人,流泪 豆瓣
6.5 (13 个评分) 作者: 韩梅梅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11 - 5
世界上最触动人心的东西,其实是人的命运。
可以说,这是一本人物小记,也可以说,它是一本心情手记。
翻读它,就像触摸人物柔软的命运。
不管是李叔同,还是三毛,还是诗人普拉斯,画家潘玉良,歌手科恩……
他们的生命是多么伤感,孤独是多么深刻,情感是多么脆弱。
他们的爱与恨,和他们的作品一样,让人爱怜,让人惊叹。
爱情会崩溃,寂寞会唱歌,人生会告别。
遇见了20个人,遇见了他们的脆弱与眼泪……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豆瓣
6.2 (27 个评分) 作者: 韩梅梅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10 - 1
“只需去做,生活就会改变”,《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是一本看了就想去做点什么的好书。提供的是生活的建议,提供一些大家平时想不到,或者想到了却一直没有去做的事情,并且告诉读者,怎么去做,或者去哪里可以做到。
书里讲的事,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小事。但是,生活并不是由大事组成的。这些事,并不枯燥,认真看,每一个都非常有意思,如果这一件又一件的小事都去做了,生活的质量就变了。
草木的理想国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阿来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3
《草本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内容简介:一个城市是有记忆的。凡记忆必有载体作依凭。然而,当一个城市的建筑不可能再来负载这个城市的记忆时,那么,还有什么始终与一代代人相伴,却又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那就是植物,是树。
阿来说过,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有人认为这是狂妄的话,他却认为这是谦逊的话。既然我们身处如此开阔敞亮的自然界,为什么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呢?阿来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于是,便有了这本与众不同的小书。
帕慕克说过:我们一生当中至少要有一次反思,引领我们检视自己置身其中的环境。阿来写就的这组关于成都的花木记,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为不高兴的欢乐 豆瓣
作者: 顾湘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5
顾湘的小说语言有着独有的韵味和气质,往往感情质朴而充沛,语言瑰丽而准确,节奏明快,干脆利落,同时又具有层次感和深度,既保持了尖锐的实验品质,又能兼顾圆熟,使小说整体显得新颖而不花哨,内敛而又充斥着张力。一种挥之不去的、高贵的超现实气质始终落在具体而又平凡的形象之上,漫不经心的温暖感让读者渐渐沉入旋涡。
该书由《红马》、《为不高兴的欢乐》、《决斗》、《起床的爱丽丝》、《了不起的守门员》、《小猫》等10个短篇组成。
世间的盐 豆瓣
8.2 (96 个评分) 作者: 高军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5
《世间的盐》是高军(豆瓣网名:风行水上)出版的第一本书。他笔下的人与故事充满智趣。他有敏锐的触觉,观察细致入微,将日常的所见所闻,描摹得生动有趣。他俚俗掌故、吃喝玩乐、行走见识、家常咸淡、邻里小事,什么都可以拿来写,什么都可以拿来说;他似乎没有什么胆怯的东西,抓过来了就是十分有趣的见识;他兴味起落、挥笔飞白,都是文章,热闹里头自有真意趣在。
我执 豆瓣
7.8 (156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为梁文道先生所撰写的散文随笔集,是以香港《成报》文采版专栏“秘学笔记”的文字为主,谈及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疾病经历、信仰感悟、城市文化、文学艺术、历史记忆等个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诸多方面。读来清新自然,体贴入微,在淡雅简约的叙述中往往给人意外的启迪。
走到人生边上 豆瓣
7.5 (63 个评分) 作者: 杨绛 商务印书馆 2007 - 8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第一个集子,由杨绛女士编定。本书则是这个集子的注释,回答了神和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
此书共分为两部分,在书中杨绛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后一部分则由注释《写在人生边上》多篇散文构成。在《论语趣》一文中,杨绛提到,钱钟书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
绿皮火车 豆瓣
7.6 (73 个评分) 作者: 周云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6
《绿皮火车》是民谣诗人周云蓬2011年至2012年初的歌游记合集。包括“一路”“二歌”“三人”三个部分。这其中有不少文字出自他在《南方都市报》开的“首如飞蓬”的专栏。周云蓬天南海北地游唱自己的歌,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把自己天涯海角的“行路,歌唱,遇人”经历写成文字,为自己过去的岁月作个见证。他关心很多事情,关心很多人,这位盲人歌者内心广阔的世界,会令“正常人”倍感羞愧。未来日子里,他还将继续写字,唱歌,行走,一直在路上。
附魔者 豆瓣
作者: 陈雪 新星出版社 2012 - 9
《陈雪自传体三部曲:附魔者》内容简介:陈雪,台湾都市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早期以性别议题、情欲描写而广受讨论和瞩目,之后不断拓展创作维度,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创伤,主题和写法上都有所突破,备受关注和好评。作为陈雪的“自传体三部曲”完结篇,《陈雪自传体三部曲:附魔者》讲述了主人公琇琇因童年创伤而在爱情中不断地投入逃离,对自身不断摧毁重建,并最终获得救赎与安宁的过程。以流畅的文字、喷涌的情感、全方位的视角展现当代都市人的情感爱欲,具有极强的文学感染力。作家骆以军赞叹,该书“是陈雪进入成熟期最重要的一部小说”。至此,陈雪的“自传体三部曲”——《桥上的孩子》《陈春天》《附魔者》从整体到细部,从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坦诚地剖白了个体的内心世界,以个体经历为生命的宏大主题写下了注脚。
老照片上的建筑、人群、风景都已斑驳,纸张已泛黄,面容都模糊,她用指腹仔细摩挲。如今她知道,从二十岁起她不断崩坏不断逃逸以各种方式摧毁又重建自己,是照片上的人以肉身阻挡了她堕入无尽黑暗。那些重叠的影像,她的爱人、情人与家人,以某种方式承接了从她体内爆炸出的巨大毁灭力量;他们总是错身互不相见却彼此牵扯,牵扯如此之深,在不自知的某一刻间崩裂各自存在的世界,制造出不能凝视的破损。如深渊。曾经以为那就是万劫不复了,但是竟没有毁灭。
泪奔吧,无用超能力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王小能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 - 4
关于一群有着无用超能力的超能力者的怂货励志屎尿屁故事。如果你也曾经幻想过挖粒鼻屎就能让一个人贩子拉肚子诸如此类的事情,恭喜你,你是个配看这本书的温暖的废物点心。
粗口童话,励志宝书,下至10岁上至100岁都可以放心阅读。当然,如果有105岁的老爷爷愤怒地说:“我也想看呐!”我们也是不会拒绝的。
西夏旅馆 豆瓣
6.4 (21 个评分) 作者: 骆以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骆以军 台湾中生代最重要的小说家
耗时四年倾力书写一部关于异族人、变形者的疯癫、妖艳、镜中幻城的恶魔之书
王安忆 莫言 梁文道 戴立忍 桂纶镁 跨界鼎力推荐
《西夏旅馆》是台湾中生代小说家骆以军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作品,作者写作期间曾三度遭受忧郁症侵袭,最终耗时四年,倾力写就一部关于异族人、变形者的创伤与救赎、离散与追寻的疯癫、妖艳之书。
2010年,《西夏旅馆》荣获华文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红楼梦奖”首奖,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在颁奖词中如此陈述:《西夏旅馆》以十一世纪神秘消失的西夏王朝作为历史托喻,以一座颓废怪诞的旅馆作为空间符号,写出一部关于创伤与救赎、离散与追寻的传奇故事。骆以军糅合私密告白与国族叙事,魔幻现实与情欲臆想,黑色幽默与感伤格调,铺陈现代中国经验最复杂的面貌。全书试探文学想象的禁区、人间伦理关系的极限,尤其值得瞩目。《西夏旅馆》文字华丽,结构繁复,意象奇诡,寄托深远,为新世纪华文小说所仅见。
本书获奖记录:
2008 《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2008 《亚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说
2009 台湾文学奖小说金典奖
2009 第33届“金鼎奖”图书类最佳著作人奖
2010 第3届“红楼梦奖”世界华人长篇小说奖
推荐语:
骆以军是最近台湾十多年来最了不起、最有创造力的一位作家,而且甚至是整个华文世界里面最有重量的作家之一。……《西夏旅馆》在骆以军怪异、绚丽、有点色情意味的笔下,透露了外省第二代的漂流经验。
——王德威
这不是一部易懂的小说,但它是骆以军语言技艺的大成,更有可能是华文小说的新路碑。若要我用一句话去总结,我只能勉强地说:“西夏”在骆以军笔下成了一切历史中曾经灿烂登场却又终归灰灭的记忆之象征,“旅馆”乃是容纳无穷故事但又不可一一说完的迷宫装置,其奇诡复杂让人叹为观止。如果这是台湾中生代作家对小说提出的疑问和挑战,大陆这边又有哪一个同代人愿意去接应回答?
——梁文道
骆以军是个蛮横的蠢孩子,他具有极大的破坏力,把现有的时空砸个稀巴烂,再把齑粉般的碎片凑起来,搭一个莫须有的新时空,好歹拼成个四不像,却找不到进去的路径。正彷徨着,忽然蹈入一扇门,又陌生又熟悉,既不是砸烂的那一个,也不是新凑的这一个,而是第三个,叫做“西夏旅馆”。
——王安忆
这是一部庞杂的书,也是一部匠心独运的书。这是一部琐碎的写实之书,也是一部超越了现实生活的象征之书。这是一部让读者望之却步的书,也是一部让读者手不释卷的书。
——莫言
长辈不在的时候,我们都称骆以军为台湾文坛一哥,六〇以降第一人。
——戴立忍
作家翻箱倒柜将一幕幕荒谬乖离的末世景象以无比温柔的笔触结印。自脱稿那日, 便注定是一部跨世纪、 跨古今与两岸的文学巨著。
——桂纶镁
目送 Goodreads 豆瓣
目送
8.0 (491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0
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祸枣集 豆瓣
8.2 (9 个评分) 作者: 缪哲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1 - 2
本书《志愧谈》一文里,取了段玉裁一句注说:“古人著书,不自谓是,未死以前,不自谓成。”这种视文字为生命的认真,用在这本二十年才成的文集上,也是恰当的。
作者缪哲出身北大,是国内著名的艺术史学者,曾在《南方周末》、《读库》、《读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作品,话题兼及时事、历史、艺术、文学、教育等等方面,获得知识界、媒体圈的高度评价。“缪哲的文字里有一种隐约的文气,与我们几千年的东西暗暗相通:他用母语,还原和再现出了传统思想的精髓与优美。”正是学者对其文的绝佳评价。《南方周末》的副刊编辑更是感叹:“如果说近年来,有谁的文字能看见陈寅恪的影子,那就是缪哲了。”
本书自云“祸枣”,取意于“祸枣灾梨”一词:旧时印书,多用枣木梨木刻板,嘲喻滥刻无用之书。正由于缪哲先生一向惜字如金,才如他自序所言:“人间的事,我偶有感兴,但胆小,逡巡避席。有时又觉得不可与言而与言,是谓失言。故二十年来,写的全是淡话,仅得这薄薄一册。”不过思想与文采往往不在身段,而藏于眉眼之间。君不见这个浮躁的年代,有多少著作等身的“大师”,又有多少依靠包装、营销堆砌出的“畅销好书”。
这本多年才完成的小册,虽不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但实是一琢一磨、字斟句酌的远谋之作。时事之类,从文史哲学等角度提出“国学非学”论,所谓“国学”一词,实是学术界的一个笑话而已;回味历史,正谈何兆武先生的“兴亡哀思”,反弹杨绛先生的“道德底线”;艺术方面,贯穿古今,纵横东西,不圈于大义,不拘于小节,颇有拈花捭阖的大家之谈;文学一项,左忆北岛,右复金庸,前后二十年北大人的深刻变化尽收一章;教育题材,则从陈丹青看教育界的弊病,又从学术界论陈先生之不足……
真正北大出身的作家,总似有一种无形的烙印,使人易于辨识、记忆。诗人西渡回忆缪哲时说,他是北大最有特点的诗人之一,那种讽喻、睿智的诗歌在北大没有继承者。作家冯唐则十分推崇缪哲、艾丹、骆驼、石涛、狗子、阿坚等人的作品,说那帮作者是他见过的最厉害的一群人。孔庆东教授在《本科岁月》一文里,曾笑谈他们在学校时受到了老生们的“精神污染”,主要的罪魁祸首就是八二(级)的缪哲、刀尔登、邹玉鉴等等。《读库》主编张立宪谈起真正的北大人,得出的是这样的结论:有一次在三里屯的“老汉字”,北大中文系的一群老战士聚会。我也在其中浸淫半夜,马上得出结论。一间屋子里,如果有超过一半的人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对不起,你就会感受到一种恨不得让自己自杀的颓废、颓唐之气……其实所列种种的评文或评人,不过是一者之言而已。山有千仞,云开百形,一本值得细细体味的书,实是不需要别家的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