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写书
小说面面观 豆瓣
Aspects of the Novel
7.7 (13 个评分)
作者:
E.M.福斯特
译者:
冯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9
E.M.福斯特(1879~1970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包括六部小说,两集短篇小说集,几部传记和一些评论文章。他的长篇小说几乎都是反映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贫困,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都试图通过挣脱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福斯特的作品语风清新淡雅,虽然人物的个性很容易被把握,但命运安排往往令人不可预测却又铺叙自然。八十年代以来《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莫利斯》和《霍华德庄园》都被成功地搬上银幕,使福斯特的作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虽然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二十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状况,但其间表达的自由、平等与人道的精神对正在走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仍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被背叛的遗嘱 豆瓣
8.5 (37 个评分)
作者:
米兰・昆德拉
/
米兰・昆德拉
译者:
余中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2
依我看来,伟大的作品只能诞生于他们所属艺术的历史中,同时参与这个历史。只有在历史中,人们才能抓住什么是新的,什么是重复的,什么是发明,什么是模仿。换言之,只有在历史中,一部作品才能作为人们得以甄别并珍重的价值而存在。对于艺术来说,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坠落在它的历史之外更可怕的了,因为它必定是坠落在再也发现不了美学价值的混沌之中。
对我来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在实践某种“文学体裁”;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一种排除了任何同化与某种政治、某种宗教、某种意以形态、某种伦理道德、某个集体的立场;一种有意识的、固执的、狂怒的不同化,不是作为逃逸或被动,而是作为抵抗、反叛、挑战。
对我来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在实践某种“文学体裁”;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一种排除了任何同化与某种政治、某种宗教、某种意以形态、某种伦理道德、某个集体的立场;一种有意识的、固执的、狂怒的不同化,不是作为逃逸或被动,而是作为抵抗、反叛、挑战。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豆瓣
Cartas a Un Joven Novelista
9.0 (14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赵德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10
在我们所熟知的拉美作家中,最著名的当数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第三位应该说就是略萨。他们曾深度影响过中国当代的年轻小说家,乃至决定过中国当代小说写作的某种走向。十几二十年过去了,今天来读略萨的这本写给年轻作家的书《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赵德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10月版),对早已进入中年的我们来说算是重温,而对现在的风流少年而言则是初读。我很难猜测年轻读者的感受,只是有一种直觉,这本书或许并不能激发初读者如重温者的那种感动和共鸣了。在我们当下的这种文学时代,这本书所崇尚的文学信念和专业探讨精神,可能会显得过于“古典”,甚至有些不合时宜。这本书真的能够指引我们接近文学吗?它对青年作家真的会有实际的价值吗?
全书由十二封信的形式组成。除作为“附言”的末信外,第一二封信谈的都是些“大道理”,第三至第十一封信则具体探讨(长篇)小说的语言、风格、空间、时间、视角等等叙事形式和技巧问题。从纯粹实用的角度来看,写作者主要关心的恐怕都会是后者涉及的那些具体问题。确实,略萨在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里都在努力探讨写作中的具体问题,他是在用自己的文学经验和理论素养指导年轻作家掌握写作的技巧和克服文学的障碍。不过,他所说的一切,其实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文学的才能必须首先建立在写作者的大量阅读和写作实践之上。这只要看略萨所同时提及并凭借的众多作家作品的名单即可一目了然。相对于理论而言,阅读和写作无疑是更重要的。理论可使人获得抽象的明白,但真正的文学悟性在我看来只能产生于具体的阅读和写作之中。这也正是文学常常会难以言说的原因所在。如略萨所说:“即使在评论是非常严格和准确的情况下,也不能穷尽创作现象的研究,也不能把写作的全貌说个明白。无论什么成功的小说还是诗歌总会有某个因素或者领域是理性批评分析无法捕捉到的。因为文学批评是在运用理性和智慧;在文学创作中,除去上述因素,往往还有以决定性的形式参加进来的直觉、敏感、猜测,甚至偶然性。它们总会躲开文学评论研究最严密的网眼。”(附言)一句话,相对于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性,理论评论不能不是极其有限的。
但是,即便如此,文学仍然有其不变的、恒定的乃至是最根本的要素。这是理论要加以阐明和表达的,同时也是略萨在这本书里列为首要内容而要求青年作家牢固建立的信念。如果说略萨的那些关于形式和技巧的所有说法,不难从别一个老练、成熟的作家口中听到的话,那么这个杰出作家的胸怀气度及文学信念,恐怕就远非一个平常作家所能有或所敢有的了。这就不能不谈谈略萨所说的文学大道理了。
在第一封信里,略萨首先谈及的是写作者的“文学抱负”问题。他认为对一个准备成为作家的人来说,“文学抱负是必要的起点”。什么是作家的文学抱负?“作家从内心深处感到写作是他经历和可能经历的最美好事情,因为对作家来说,写作意味着最好的生活方式,作家并不十分在意其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后果。”换言之,作家获得或建立文学抱负的过程是,“一天,突然感到自己被召唤,身不由己地去从事这种活动――比如写故事,根据自身条件,使出浑身解数,终于觉得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而丝毫不认为是在浪费生命”。在略萨看来,这样一种内心的或真正的文学抱负的获得和建立,“不能仅仅解释为自由选择”,而应该确切地说是一种“自我选择”。所谓自我选择,突出的是作家对自己的生活及文学的自觉的承担意识。这就需要作家具备源于内心的或精神的支持力量。由此便能够更深入地谈这种文学抱负的起源。不是别的,略萨提供的答案就是“反抗精神”。“我坚信:凡是刻苦创作与现实生活不同生活的人们,就用这种间接的方式表示对这一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表示用这样的拒绝和批评以及自己的想象和希望制造出来的世界替代现实世界的愿望。”并且,“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应该坚决、彻底和深入,永远保持这样的行动热情――如同堂吉诃德那样挺起长矛冲向风车,即用敏锐和短暂的虚构天地通过幻想的方式来代替这个经过生活体验的具体和客观的世界。”反抗精神即文学抱负的起源,就是堂吉诃德的精神,也就是文学的真精神。它可被视为滑稽,也可被视为崇高;可被视为喜剧,也可被视为悲剧。――但这种精神,恰恰是“文学存在的秘密理由”,“决定了文学能够给我们提供关于特定时代的唯一的证据”。略萨还有下面这段话,把他的文学抱负观推向了极致的表达:文学抱负“是一种专心致志、具有排他性的献身,是一件压倒一切的大事,是一种自由选择的奴隶制――让它的牺牲者(心甘情愿的牺牲者)变成奴隶”。如福楼拜所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真正的作家“不是为生活写作,而是为了写作而生活”。像献身宗教那样献身文学(而非仅仅是“从事文学”)的作家,“他才有条件真正地成为作家,才有可能写出领悟文学为何物的作品”。(略萨)这样的作家也就成为其文学抱负的快乐而幸福的“奴隶”。
由此看来,略萨的这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探讨的主旨并不在如何使作家的成功写作成为可能,而是在如何使杰出的作家成为可能――文学抱负的获得或建立,将促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显然,这与大多数的文学历史和我们的现实状况都是相距遥远的,这同时也就是杰出作家不能不是稀少的原因。
最后再顺便提及两个小问题,也算是读书余谈。一是略萨所谈的文学抱负及反抗精神(诸多引文未录),我以为其实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文学层面(如本文所谈),二是政治层面。后者显然与略萨所处的拉美政治环境有关(本文未详)。其次,看遍全书,我发现略萨所举的作家作品之例,除美洲以外,几乎都是西欧(法国、英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的文学,那么,至少,还有俄罗斯文学呢,为什么未见提及呢?
本书系当代拉美最重要的作家玛利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一部讨论小说写作技巧的随笔集,1997年在西班牙出版后,陆续在世界各国出版了多语种版本,是一部难得的文艺散论作品,它以书信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小说创作中,一系列关于技巧和形式方面的基本问题所作的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巴尔加斯・略萨在这本书中谈及的语言风格、时间、空间视角、不同的现实层面以及许多技巧变化都属于小说创作的“基本功”。读者可以从中窥探到优秀现代小说的欣赏途径。
全书由十二封信的形式组成。除作为“附言”的末信外,第一二封信谈的都是些“大道理”,第三至第十一封信则具体探讨(长篇)小说的语言、风格、空间、时间、视角等等叙事形式和技巧问题。从纯粹实用的角度来看,写作者主要关心的恐怕都会是后者涉及的那些具体问题。确实,略萨在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里都在努力探讨写作中的具体问题,他是在用自己的文学经验和理论素养指导年轻作家掌握写作的技巧和克服文学的障碍。不过,他所说的一切,其实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文学的才能必须首先建立在写作者的大量阅读和写作实践之上。这只要看略萨所同时提及并凭借的众多作家作品的名单即可一目了然。相对于理论而言,阅读和写作无疑是更重要的。理论可使人获得抽象的明白,但真正的文学悟性在我看来只能产生于具体的阅读和写作之中。这也正是文学常常会难以言说的原因所在。如略萨所说:“即使在评论是非常严格和准确的情况下,也不能穷尽创作现象的研究,也不能把写作的全貌说个明白。无论什么成功的小说还是诗歌总会有某个因素或者领域是理性批评分析无法捕捉到的。因为文学批评是在运用理性和智慧;在文学创作中,除去上述因素,往往还有以决定性的形式参加进来的直觉、敏感、猜测,甚至偶然性。它们总会躲开文学评论研究最严密的网眼。”(附言)一句话,相对于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性,理论评论不能不是极其有限的。
但是,即便如此,文学仍然有其不变的、恒定的乃至是最根本的要素。这是理论要加以阐明和表达的,同时也是略萨在这本书里列为首要内容而要求青年作家牢固建立的信念。如果说略萨的那些关于形式和技巧的所有说法,不难从别一个老练、成熟的作家口中听到的话,那么这个杰出作家的胸怀气度及文学信念,恐怕就远非一个平常作家所能有或所敢有的了。这就不能不谈谈略萨所说的文学大道理了。
在第一封信里,略萨首先谈及的是写作者的“文学抱负”问题。他认为对一个准备成为作家的人来说,“文学抱负是必要的起点”。什么是作家的文学抱负?“作家从内心深处感到写作是他经历和可能经历的最美好事情,因为对作家来说,写作意味着最好的生活方式,作家并不十分在意其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后果。”换言之,作家获得或建立文学抱负的过程是,“一天,突然感到自己被召唤,身不由己地去从事这种活动――比如写故事,根据自身条件,使出浑身解数,终于觉得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而丝毫不认为是在浪费生命”。在略萨看来,这样一种内心的或真正的文学抱负的获得和建立,“不能仅仅解释为自由选择”,而应该确切地说是一种“自我选择”。所谓自我选择,突出的是作家对自己的生活及文学的自觉的承担意识。这就需要作家具备源于内心的或精神的支持力量。由此便能够更深入地谈这种文学抱负的起源。不是别的,略萨提供的答案就是“反抗精神”。“我坚信:凡是刻苦创作与现实生活不同生活的人们,就用这种间接的方式表示对这一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表示用这样的拒绝和批评以及自己的想象和希望制造出来的世界替代现实世界的愿望。”并且,“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应该坚决、彻底和深入,永远保持这样的行动热情――如同堂吉诃德那样挺起长矛冲向风车,即用敏锐和短暂的虚构天地通过幻想的方式来代替这个经过生活体验的具体和客观的世界。”反抗精神即文学抱负的起源,就是堂吉诃德的精神,也就是文学的真精神。它可被视为滑稽,也可被视为崇高;可被视为喜剧,也可被视为悲剧。――但这种精神,恰恰是“文学存在的秘密理由”,“决定了文学能够给我们提供关于特定时代的唯一的证据”。略萨还有下面这段话,把他的文学抱负观推向了极致的表达:文学抱负“是一种专心致志、具有排他性的献身,是一件压倒一切的大事,是一种自由选择的奴隶制――让它的牺牲者(心甘情愿的牺牲者)变成奴隶”。如福楼拜所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真正的作家“不是为生活写作,而是为了写作而生活”。像献身宗教那样献身文学(而非仅仅是“从事文学”)的作家,“他才有条件真正地成为作家,才有可能写出领悟文学为何物的作品”。(略萨)这样的作家也就成为其文学抱负的快乐而幸福的“奴隶”。
由此看来,略萨的这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探讨的主旨并不在如何使作家的成功写作成为可能,而是在如何使杰出的作家成为可能――文学抱负的获得或建立,将促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显然,这与大多数的文学历史和我们的现实状况都是相距遥远的,这同时也就是杰出作家不能不是稀少的原因。
最后再顺便提及两个小问题,也算是读书余谈。一是略萨所谈的文学抱负及反抗精神(诸多引文未录),我以为其实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文学层面(如本文所谈),二是政治层面。后者显然与略萨所处的拉美政治环境有关(本文未详)。其次,看遍全书,我发现略萨所举的作家作品之例,除美洲以外,几乎都是西欧(法国、英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的文学,那么,至少,还有俄罗斯文学呢,为什么未见提及呢?
本书系当代拉美最重要的作家玛利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一部讨论小说写作技巧的随笔集,1997年在西班牙出版后,陆续在世界各国出版了多语种版本,是一部难得的文艺散论作品,它以书信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小说创作中,一系列关于技巧和形式方面的基本问题所作的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巴尔加斯・略萨在这本书中谈及的语言风格、时间、空间视角、不同的现实层面以及许多技巧变化都属于小说创作的“基本功”。读者可以从中窥探到优秀现代小说的欣赏途径。
小说门 豆瓣
作者:
曹文轩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
本书是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小说的艺术”的最终成果。这是一部系统化的小说理论著作。作者从“古典”和“现代”的双重维度,探究了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的重大差异,在指出两者差异的同时又揭示了两者所共同遵循的小说艺术的基本面。书中若干富有新意的判断来自于对大量小说文本的精细阅读,也来自于对古今中外小说理论的吸纳与辨析。在坚持学理的同时,作者将自己在创作实践中所感悟到的若干小说艺术的奥秘,上升到理论层面,直接进入表述。其中,“摇摆”、“渗延”、“情调关系”等一系列观念,都是以前的小说理论中未曾有过的。本书既是纯粹的学术著作,又是小说创作的入门之书。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缘起
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小说史
2.永在:故事
3.书写经验的最佳文体
4.无所不能:再造一个世界
5.与游戏精神的契合
第二章 经验
1.小说与个人经验
(a)小说意义上的个人经验
(b)小说的自传性
(c)失败者:在个人经验之外的徘徊
(d)个人经验与集体经验
2.经验与经历
(a)经验大干经历
(b)自诉与拒绝自诉
3.极端的个人经验
(a)私人经验
(b)极端经验
4.动词意义上的经验
(a)命运:经历的书写者
(b)“深入”与“投入
5.理性与经验
(a)心智的力量
(b)理性:无法否决的力量
第三章 虚构
1.从前:对虚构的回避
(a)以虚构开始的小说史
(b)对“虚构”之名的躲闪
(c)想像等于回忆
2.小说家:准造物者
(a)对“虚构”的全面认定
(b)准造物者
3.对“虚构”的现代性理解
(a)存在的虚构性
(b)现代小说的策略
4.无法遗弃的真实性
(a)基本行为:观察
(b)似真性
第四章 时间
1.压制与自由:时间
2.“渗延”困境
(a)对“渗延”这一术语的界定
(b)情感:渗延状态
(c)空间化
(d)对策
3.切入与回旋
(a)纸上:时间游戏
(b)切入
(c)建立主体化的时间格局
4.速度
(a)均匀:一种失败的速度
(b)减速与加速
第五章 空间
1.一切皆发生于空间
2.场面
(a)场面:小说的单元
(b)大场面与小场面
(c)单一场面与众多场面
(d)无人之境与有人之境
(e)场面也是角色
3.特别空间
(a)异境
(b)目的:试验人性
4.重组与虚幻:新空间
(a)符号空间
(b)位置也是一种性质
(c)虚拟空间
5.“空间”概念的现代性理解
(a)对物质性空间的蔑视
(b)分别以“空间”和“时间”作为核心概念
(c)内空间
(d)对大信息量场面的追求
第六章 悬置
1.悬置
(a)小说:叙事
(b)小说的忌讳:判断
(c)“自然而然地
(d)“含而不露
2.零度
(a)“感动”文章
(b)古典的节制
(c)零度写作
(d)悲悯情怀
3.“介入”与“隐退
(a)戏剧化的叙述
……
第七章 摇摆
第八章 风景
第九章 结构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缘起
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小说史
2.永在:故事
3.书写经验的最佳文体
4.无所不能:再造一个世界
5.与游戏精神的契合
第二章 经验
1.小说与个人经验
(a)小说意义上的个人经验
(b)小说的自传性
(c)失败者:在个人经验之外的徘徊
(d)个人经验与集体经验
2.经验与经历
(a)经验大干经历
(b)自诉与拒绝自诉
3.极端的个人经验
(a)私人经验
(b)极端经验
4.动词意义上的经验
(a)命运:经历的书写者
(b)“深入”与“投入
5.理性与经验
(a)心智的力量
(b)理性:无法否决的力量
第三章 虚构
1.从前:对虚构的回避
(a)以虚构开始的小说史
(b)对“虚构”之名的躲闪
(c)想像等于回忆
2.小说家:准造物者
(a)对“虚构”的全面认定
(b)准造物者
3.对“虚构”的现代性理解
(a)存在的虚构性
(b)现代小说的策略
4.无法遗弃的真实性
(a)基本行为:观察
(b)似真性
第四章 时间
1.压制与自由:时间
2.“渗延”困境
(a)对“渗延”这一术语的界定
(b)情感:渗延状态
(c)空间化
(d)对策
3.切入与回旋
(a)纸上:时间游戏
(b)切入
(c)建立主体化的时间格局
4.速度
(a)均匀:一种失败的速度
(b)减速与加速
第五章 空间
1.一切皆发生于空间
2.场面
(a)场面:小说的单元
(b)大场面与小场面
(c)单一场面与众多场面
(d)无人之境与有人之境
(e)场面也是角色
3.特别空间
(a)异境
(b)目的:试验人性
4.重组与虚幻:新空间
(a)符号空间
(b)位置也是一种性质
(c)虚拟空间
5.“空间”概念的现代性理解
(a)对物质性空间的蔑视
(b)分别以“空间”和“时间”作为核心概念
(c)内空间
(d)对大信息量场面的追求
第六章 悬置
1.悬置
(a)小说:叙事
(b)小说的忌讳:判断
(c)“自然而然地
(d)“含而不露
2.零度
(a)“感动”文章
(b)古典的节制
(c)零度写作
(d)悲悯情怀
3.“介入”与“隐退
(a)戏剧化的叙述
……
第七章 摇摆
第八章 风景
第九章 结构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人人都能成为简·奥斯丁 豆瓣
作者:
【美】莎拉·米诺基
/
【美】法琳·雅各布
译者:
沉汐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5
写时尚,写生活,写男欢女爱,“鸡仔文学”如今在国际上销售大好,曾经沉迷过《傲慢与偏见》的你,如今又爱上了《BJ单身日记》和《穿Prada的女魔头》。你忍不住蠢蠢欲动: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故事吧?我要是能写出畅销的小说,就不用朝九晚五地坐办公室了。
本书也许可以让你的梦想成真。
这是你的指南针,教你构思,下笔,设计任务、冲突,再引导你安排时间,找个经纪人,使你的作品成为畅销书,可谓面面俱到。书中,你会读到著名作家诙谐、幽默的提示和建议。如果你有个故事要讲,就请放心地让这本书手把手地帮助你成为下一个饶雪漫,下一个落落,下一个中国的简·奥斯丁。
本书也许可以让你的梦想成真。
这是你的指南针,教你构思,下笔,设计任务、冲突,再引导你安排时间,找个经纪人,使你的作品成为畅销书,可谓面面俱到。书中,你会读到著名作家诙谐、幽默的提示和建议。如果你有个故事要讲,就请放心地让这本书手把手地帮助你成为下一个饶雪漫,下一个落落,下一个中国的简·奥斯丁。
小说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Fiction: Illustrated from Classic and Modern Texts
7.4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戴维·洛奇
译者:
卢丽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是英国小说家、文艺理论家戴维·洛奇所著的小说艺术赏析,为一般读者提供了欣赏小说这门艺术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学术理论的入门书,和写作技巧的指南。
本书分为五十个篇章,从五十个方面,对小说艺术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每篇引用一到两个小说片断,在对文本作细读分析的基础上,展示了小说技巧的方方面面,既有传统小说中的开场白,细腻的人物刻画手法,也有现代派和后现代派小说特有的意识流、元小说等理论。书中的大多章节曾在《星期日独立报》《华盛顿邮报》作为专栏文章登载,内容涉及范围极广,几乎包括了英语小说史上古典和现当代的每一位大作家,如菲尔丁、萨克雷、奥斯丁、亨利・詹姆斯、乔伊斯、海明威、贝克特、米兰·昆德拉等等。
本书行文既浅显易懂,又专业准确,可以作为小说学习和写作的教科书、参考书;作者风趣幽默、兴味盎然的文笔,又使之也适合于大众读者的口味。
本书分为五十个篇章,从五十个方面,对小说艺术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每篇引用一到两个小说片断,在对文本作细读分析的基础上,展示了小说技巧的方方面面,既有传统小说中的开场白,细腻的人物刻画手法,也有现代派和后现代派小说特有的意识流、元小说等理论。书中的大多章节曾在《星期日独立报》《华盛顿邮报》作为专栏文章登载,内容涉及范围极广,几乎包括了英语小说史上古典和现当代的每一位大作家,如菲尔丁、萨克雷、奥斯丁、亨利・詹姆斯、乔伊斯、海明威、贝克特、米兰·昆德拉等等。
本书行文既浅显易懂,又专业准确,可以作为小说学习和写作的教科书、参考书;作者风趣幽默、兴味盎然的文笔,又使之也适合于大众读者的口味。
成为作家 豆瓣
Becoming a Writer
7.0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多萝西娅·布兰德
译者:
刁克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1
什么人能成为作家?写作需要天才吗?作家是可以教会的吗?文学创作需要什么天赋、才能和技艺?作家的“黑匣子”里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本书可以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作者首先指出作家天才论的误区,认为一个人能否进行文学创作,首先不是技巧上的问题,而是认识上的问题。作者认为,写作确实存在一种神奇的魔力,而且这种魔力可以传授。教诲谆谆,直面问题本质,带领读者踏上一条成为作家之路。
本书出版于1934年,风行美国文学界近80年,是长盛不衰的经典之作。
本书可以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作者首先指出作家天才论的误区,认为一个人能否进行文学创作,首先不是技巧上的问题,而是认识上的问题。作者认为,写作确实存在一种神奇的魔力,而且这种魔力可以传授。教诲谆谆,直面问题本质,带领读者踏上一条成为作家之路。
本书出版于1934年,风行美国文学界近80年,是长盛不衰的经典之作。
别样的色彩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宗笑飞
/
林边水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3
一些帕慕克自称“小说无法表达”的想法、影像和片断,成就这部《别样的色彩》,他的第一部“碎片式组合集”。一部通过记忆、遐想、素描、访谈与旅行,展现作者多个自我的优美篇章,向我们透露出更多你不了解的帕慕克。帕慕克回忆了他拥有的第一本护照、他的第一次欧洲之行、女儿如梦的小时候,还讲到自己父亲的过世,谈及他不久前的官司,以及他所亲历的1999年伊斯坦布尔大地震。还写到了几位对他影响深远的作家,如劳伦斯·斯特恩、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以及略萨…… 当然,少不了伊斯坦布尔和纽约,那是他所有作品成形的地方。伊斯坦布尔是他的起点与归宿,而他在纽约生活过两年。一部帕慕克三十年创作生涯的个人精选集,展现出独特视角下,作者倾其一生对孤独、满足、书籍与城市的执迷。
小说写作教程 豆瓣
Immediate Fiction:A Complete Writing Course
7.5 (22 个评分)
作者:
克利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1
音乐家和画家可能需要天赋才能成功,但作家不是。一个好的故事的发生是无法遏制的,在你反应过来之前它就已经触动了你的心灵。本书将会教你们写这样的故事。
本书涵盖了包括手稿准备、时间管理、构思、文字见稿、思路畅通、向经纪人和出版商交稿的整个写作过程。此外,本书见解深刻,有助于解决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疑虑、担忧、障碍和恐慌。每天你只需要花上几分钟就可以提高写作技艺。总而言之,本书切合实际,实用有效,容易掌握。在某种程度上,可算是你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本写作手册。
本书涵盖了包括手稿准备、时间管理、构思、文字见稿、思路畅通、向经纪人和出版商交稿的整个写作过程。此外,本书见解深刻,有助于解决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疑虑、担忧、障碍和恐慌。每天你只需要花上几分钟就可以提高写作技艺。总而言之,本书切合实际,实用有效,容易掌握。在某种程度上,可算是你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本写作手册。
开始写吧! 豆瓣
Now Write!: Fiction Writing Exercises from Today's Best Writers and Teachers
7.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雪莉·艾利斯(编)
译者:
刁克利(译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收集了一些当代知名作家的个人写作练习。在这些备受好评、屡获大奖、成功丽多产的作家们的写作生涯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神助抑或是天赋异禀?当我们为写出一句话丽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之时,这些作家已经写出一篇又一篇佳作了!尽管这些佳作看似写来都不费吹灰之力、一挥而就,但其背后都有一个打开思路简单的秘诀:写作练习!
本书中,有八十七位美国一流作家向您呈现其新颖有趣而又实用的练习。这些练习都是作家们极力推荐的,简单易懂,可立即使用。通过展现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和古根海姆奖等获奖者的写作技巧,《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鼓励那些渴望在写作方面一展风采的人们:开始写吧!
本书中,有八十七位美国一流作家向您呈现其新颖有趣而又实用的练习。这些练习都是作家们极力推荐的,简单易懂,可立即使用。通过展现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和古根海姆奖等获奖者的写作技巧,《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鼓励那些渴望在写作方面一展风采的人们:开始写吧!
失落的书 豆瓣
作者:
(德) 亚历山大•佩希曼
译者:
丛明才 覃红波
凤凰出版社
2010
- 4
书籍的典故轶事浩如烟海,作家的行谊作品,在书迷之间,亦是不断传颂。但是,像佩希曼这样钻研失落的书、未写出来的书、想象出来的书的作者,倒是少见。这位德国作家编辑翻译过不少十九世纪的英美文学作品,对文坛上的趣事轶闻了如指掌。在他这本趣味横生的书中,我们才豁然明白,原来身为读者的我们,竟然错过了许多文学大作。许多作家的作品遗失销毁,不管是出于有意,还是无心。在这位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周游在杜斯托也夫斯基、福楼拜、托马斯曼、海明威等人从未问世的作品中,见到拜伦、巴尔札克、乔伊思、卡夫卡、普希金未曾写下的奇特故事。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我们才磻然恍悟原来还有另一个浩瀚未知的文学世界如此多姿。
在这位图书馆管理员——佩西曼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一座幻想图书馆,周游在杜斯托也夫斯基、福楼拜、托马斯‧曼、海明威等人从未问世的作品中,见到拜伦、巴尔札克、乔伊思、卡夫卡、普希金未曾写下的奇特故事。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我们才磻然恍悟原来还有另一个浩瀚未知的文学世界如此多姿。
在这位图书馆管理员——佩西曼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一座幻想图书馆,周游在杜斯托也夫斯基、福楼拜、托马斯‧曼、海明威等人从未问世的作品中,见到拜伦、巴尔札克、乔伊思、卡夫卡、普希金未曾写下的奇特故事。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我们才磻然恍悟原来还有另一个浩瀚未知的文学世界如此多姿。
随性而至 豆瓣
The Vagrant Mood
8.2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宋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9
《随性而至》是一部风格多样、精彩迭出的随笔集,也是毛姆备受推崇的一部文艺批评的代表作,笔下的人物和主题从哲学大师康德到硬汉侦探小说家钱德勒,从西班牙巴洛克画家苏巴朗的传说到西方侦探小说的艺术,从政治家伯克到游记和回忆录作家奥古斯都•海尔,“纯文学”作家当中则有对亨利•詹姆斯、H•G•威尔斯、阿诺德•本涅特以及伊迪丝•华顿等剑走偏锋而又妙不可言的描述。毛姆以其塑造小说人物的洞察力和讲述故事的高超技巧,既生动有趣又入木三分地活画出这些著名人物的性格、气质、怪癖乃至于灵魂,实在是打通了记人随笔和文艺批评两个不同领域的不可多得的妙文。
观点 豆瓣
Points of View
8.6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夏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0
《观点》是英国著名作家、“故事圣手”毛姆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文集,这既是一部精彩迭出的随笔集,同时也是一部知人论世、体贴入微的文学评论集,涉及的人物和主题从大诗人歌德的小说到一位印度教圣哲的精神修为和人生故事,从法国三位以日记闻名于世的作家的自我中心和尖酸刻薄到英国神学家兼大主教蒂乐生的宽厚仁慈及其平实自然的文体,特别是通过对他赞赏的爱伦•坡、吉卜林,尤其是莫泊桑、契诃夫和曼斯菲尔德等几位短篇小说大师人生经历与艺术特色的解读,对于短篇小说这一他本人也是当行大师的文学样式进行了一番精彩而又深入的探讨和剖析。毛姆以其塑造小说人物的洞察力和讲故事圣手的高超技巧,活画出一组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文人形象,进而深入到他们的文学世界和内心灵魂,最终打通的是普遍的人性和人心——从“文心”到“人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也可以看作毛姆一生不变的终极“观点”。
时光噬痕 豆瓣
Time Bites: Views and Reviews
作者:
[英] 多丽丝·莱辛
译者:
龙飞
2010
- 7
《时光噬痕:观点与评论》内容简介:多丽丝•莱辛或许是英国女作家中最受人爱戴和崇拜的人。半个多世纪绚烂的生活阅历教会她以一种不同的目光,解读文学与世界。融汇其智慧与洞见的文学随笔、评论虽俯拾皆是,而将之甄选、汇集成书并出版——《时光噬痕》乃力拔头筹之作。
时光轻噬,处处留痕:从托尔斯泰秘密性生活到苏菲派禁欲神秘主义,从评论经典作品到指点世界政治……《时光噬痕:观点与评论》涵盖简•奥斯汀、穆丽尔•斯帕克、弗吉尼亚•伍尔夫、D•H•劳伦斯等众多对象,涉及文化、时代等诸多主题。
犀利的观察,清晰优美的文字体现莱辛之大智慧、真性情,任何喜欢莱辛极具直率热烈之顽童性格的人都会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媒体推荐
多丽丝•莱辛的语言轻快但不失幽默,逻辑紧密且热情洋溢,有理有据地评述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列夫•托尔斯泰和简•奥斯汀的作品,观点新颖,思想深邃。
——《出版人周刊》
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一本不可多得的集子。
——《洛杉矶时报书评》
莱辛有一流的批评头脑,她对社会和政治的观察犀利无比。
——《迈阿密先驱报》
这些文章雄辩且具真知灼见。
——《西雅图时报》
时光轻噬,处处留痕:从托尔斯泰秘密性生活到苏菲派禁欲神秘主义,从评论经典作品到指点世界政治……《时光噬痕:观点与评论》涵盖简•奥斯汀、穆丽尔•斯帕克、弗吉尼亚•伍尔夫、D•H•劳伦斯等众多对象,涉及文化、时代等诸多主题。
犀利的观察,清晰优美的文字体现莱辛之大智慧、真性情,任何喜欢莱辛极具直率热烈之顽童性格的人都会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媒体推荐
多丽丝•莱辛的语言轻快但不失幽默,逻辑紧密且热情洋溢,有理有据地评述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列夫•托尔斯泰和简•奥斯汀的作品,观点新颖,思想深邃。
——《出版人周刊》
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一本不可多得的集子。
——《洛杉矶时报书评》
莱辛有一流的批评头脑,她对社会和政治的观察犀利无比。
——《迈阿密先驱报》
这些文章雄辩且具真知灼见。
——《西雅图时报》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豆瓣 Goodreads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1
9.2 (9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译者:
黄昱宁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2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近四十八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三卷陆续出版。第一卷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近四十八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三卷陆续出版。第一卷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