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往事
友爱与背叛 豆瓣
作者: 海野弘 译者: 张洋 东方出版社 2016 - 6
世界史中的同性恋文化始于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禁欲、“世纪末”的爱的迷宫、帝国主义和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性意识扩大的二十世纪所产生的美和多种多样的价值观。
作者将自古希腊、古罗马至现代的著名人物与事件通过同性恋文化这一条主线将他们串联在一起,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揭开世界同性恋历史的神秘面纱,可读性强又兼具很高的学术价值。
溺水 豆瓣
Le Lieutenant - colonel de Maumort
8.3 (1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罗杰·马丁·杜加尔 译者: 黄春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2
《溺水》和《萨扬旧事》是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杰•马丁•杜加尔遗著《穆默尔中校》中的两部分,可以各自独立成篇,也可互相对照着读。这是遗著中花费最多时间、几番修改的章节,被纪德称为马丁•杜加尔“所写过的最坚实、最有个性的作品”。《萨扬旧事》中,主人公贝特朗•德•穆默尔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十二三岁时,在自家的萨扬城堡里与表兄居伊和家庭教师格扎维埃之间的故事,而格扎维埃成为《溺水》中的主人公。叙述者贝特朗通过回忆和情景重现,交织刻画了青少年在青春期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变化,突出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和性教育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了法国上层社会青少年受教育的方式以及巴黎与外省之间的巨大差异。
给伊夫的信 豆瓣
Lettres à Yves
作者: (法) 皮埃尔•贝尔热(Pierre Bergé ) 译者: 袁筱一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3
这是国际时尚大师伊夫•圣罗兰去世后,与他共同生活了五十年的同性伴侣、生意伙伴皮埃尔•贝尔热给他写的一些信。这是对他们五十年生活的一个总结,告诉大家,伊夫•圣罗兰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有一天,我也许又会重新开始给你写信,谁知道呢?我们不会分离,不管有什么事,我都不会停止爱你,想你。五十年里,你将我带入一个美轮美奂的故事,一个梦,梦中有最为疯狂的景象,现实在此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今天,我醒了。你的死亡敲响了结束这一乐章的最后音符。在你活着的时候,你的魔法令我心醉神迷……”
这注定是一个不同凡俗的故事。不仅仅因为在一起经历了五十年激情、动荡和风雨的这对伴侣是同性。事实上,所有的爱情——无论是同性之间,还是异性之间——都是一样的道理,都有中心,有牺牲,有遇见“唯一”的人时所看见的炫目的光环,有光环背后深深的怀疑,对自己,对他人。
你好,无聊 豆瓣
MES ILLUSIONS DONNENT SUR LA COUR
作者: [法] 萨沙·斯佩林 译者: 朱志平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3 - 1
法国“90后”的青春迷惘小说!被誉为当代的《你好,忧愁》!
萨沙是个十四岁的少年,因为厌倦学校生活,在新朋友奥古斯丁的陪伴下,渐渐地开始逃学。因为还是中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也都喜欢流连于游乐场和快餐店。他们对一切幻灭,开始吸毒。他们从一般好友,变成情人,他们在恋爱。对他们而言,相爱,即是一同达到“一切都消逝的境界”……
法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Frédéric Beigbeder):“这本书是2009年的《你好,忧愁》!”
介入的旁观者 豆瓣
Le Spectateur engagé
作者: [法] 雷蒙·阿隆 译者: 杨祖功 / 海鹰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3 - 8
雷蒙•阿隆是难以归类的。作为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他逆左翼知识界主导思想的潮流而动。其他方面,在对苏维埃政权和斯大林主义的本质上,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五十年代,他有勇气坚持自己的立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完成一部无可争议的科学的工作。
雷蒙•阿隆同时身为记者、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在这部与让-路易•米西卡和多米尼克•沃尔顿的访谈录中,他回顾了自己的政治和精神的历程,在这段生动和激情四溢的对话中,他分析了他所经历的半个世纪的重大事件:希特勒的崛起,法国人民阵线,慕尼黑会议,法国的崩溃,维希政权和抵抗组织,种族灭绝,冷战,以及与萨特和梅洛-庞蒂争论的问题,欧洲一体化,核子战略,阿尔及利亚和非殖民化,戴高乐主义和68年5月风暴,左翼联盟……
在这本新版的《介入的旁观者》中,我们发现一种让自己置身于人类的自由的历史观,一份为西方民主的辩护词,同时也洞察到一种复杂、清醒且令人感动的人格。
达摩克利斯的暗室 豆瓣
DE DONKERE KAMER VAN DAMOKLES
作者: (荷兰)威廉·弗·赫尔曼斯 译者: 宋德利 译林出版社 2011 - 9
威廉•佛雷德里克 •赫尔曼斯作为欧洲重要作家,近来赢得了国际声誉,与克莱斯特、卡夫卡、塞利纳等人齐名。几十年来他在自己国内被看作是文学界的一位主要作家,他凭借尖锐深刻的杂文在社会辩论中占有权威地位。在小说中他创造了一个残酷的世界——一切必定以人类遭受厄运而告终。赫尔曼斯的毕生作品展示了巨大的文学力量和幽深忧郁的孤独感。在他最著名的作品《达摩克利斯的暗室》一书中,赫尔曼斯讲述了一个女里女气的小伙子欧斯瓦奥特的故事,他在二战中遇见了自己富有男子气概的对应人多尔贝克。多尔贝克下达各种密令,让欧斯瓦奥特深信不疑他是抵抗运动的一员,但在战后他却被当作叛国者被关押起来。欧斯瓦奥特是否有罪?他是否遭受错觉的愚弄?真有多尔贝克其人吗?甚至在合上最后一页后,读者仍困于悬念之中。正是无法搞清英雄究竟是在“正确”还是“错误”的一边,使这部著作成为技艺精湛的作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二战的看法。《达摩克利斯的暗室》是融令人毛骨悚然的惊险小说和哲学性杰作为一体的作品。
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东尼·莱里斯 译者: 朱艳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11
海明威的《巴黎是一场盛宴》代表了所有钟情于这个城市的人们想象中的巴黎:一座我们可以年纪轻轻、囊中空空地幸福相爱的城市。巴黎怎么可能成为一曲为生活、艺术、创造力和人与人之间友爱奏响的挽歌呢?
控诉恐怖袭击不是书的核心内容。这本书是一曲爱与亲情的咏叹调。
本书为读者描绘的,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或已经经历或某天将要面对的——失爱之痛。安东尼用他的笔,以一种融合了记者的冷静与诗人敏感的风格,解剖了这人类情感中最难以接受的剧痛。
这本书因此也教会了我们如何直面失爱之痛——“我们无法医治死亡。我们满足于将它驯服。”
————————
星期五晚上,你们偷走了一条出色的生命,我的生命之爱,我儿子的妈妈,但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
你们想要我害怕,想要我以怀疑之眼看待我的同胞们,想要我为安全而牺牲自由。你们输了……
我知道她将陪伴我们今后的每一个日子,我们将在灵魂自由者的天堂里重逢,那是你们永远进不去的地方 ……
我们只有两个人,我儿子和我,他刚满十七个月……这个小男孩将以他的幸福和自由羞辱你们。因为,你们同样无法得到他的恨。
————————
2015年11月13日晚上,安东尼·莱里斯失去了他的妻子海莲娜· 缪雅儿-莱里斯,她在巴黎恐怖袭击中遇难。面对失去爱人的难忍之痛,他只有一件武器:他的笔。如同那封透着希望与柔情的网文“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在本书中,安东尼·莱里斯向我们讲述生活在发生了这一切后应该如何继续。他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父亲与一个儿子之间受伤但温存的日常生活,一段震憾内心的见证。
柏林墙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泰勒 译者: 刘强 重庆出版社 2009
这是一部讲述柏林墙的兴建与倒掉的作品。在西方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柏林墙从来都是绝望、英勇的东德人逃离“魔掌”时的背景。泰勒却使用大量的官方记录、史料、私人叙述证明,柏林墙从来不只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也不仅是东德为了阻止居民外逃而修建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大舞台。二战之后核俱乐部成员们的危险游戏、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政治做秀,竞相借之登台亮相。美国总统肯尼迪、英国首相麦克米兰、法国总统戴高乐以及前苏联的领导人们,都以柏林墙为话题,或长袖善舞或惺惺作态或肆意叫嚣,只有柏林墙静静地站在那里,纹丝不动。泰勒指出,柏林是美苏两个大国博弈的棋盘,而柏林墙就是双方都最看重的那颗棋子。
泰勒用很多精力去辨识关于柏林墙的传说和神话,把它们还原为现实。他追溯了柏林墙从1961年8月开始的历史,指出修建伊始它只是铁丝网,后来才发展成103英里长的钢筋混凝土墙体,配有300个瞭望哨及荷枪实弹的士兵。泰勒调查清楚了修建柏林墙的“罗斯工程”的细节,讲述了柏林墙建成后东德人的生死逃亡,也谈到了柏林墙倒掉后被人分拆销售的情况。但他最关注的是柏林墙背后的可怕景象。撇开政客和政治不说,人们一度对把柏林人为分裂开的想法嗤之以鼻,而当柏林真的一分为二时,大家又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习以为常,甚至以为本应如此。泰勒说,当时普通人都产生了世界末日般的感觉,觉得毁灭性的核战争随时都可能发生。
该书是第一部深入细致地描述当时的柏林和柏林人的著作,资料翔实,穿插了很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