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杂文
一个人 豆瓣
作者: 网络与书编辑部 现代出版社 2005 - 5
● 问世间,孤独为何物?(葛兆光)
同样的神情、同样的笑容、同样的姿态,整整期期的簇拥在你的面前,看不到一张不同的脸,这是群众里的孤寂……
● 如果在冬夜,一个男人(吴滋仁)
在冬夜,一个男人的关系可以有四种:一个人,一个人和一个人,两个人,一个人和几个人……
● 一品夫人一品书(张大春)
因为人一但混到有人给写行壮传记之际,已经不够孤独了。
● 如何设计一个人的快乐或者感伤(欧阳应霁)
都说创作是孤独的,所以孤独的创作人以孤独的用者为目标对象,是自然理想不过的事。一个人独处,一个人上路,每一个人都有特别的特殊要求和打算,究竟是强化这桩那件身外物可以好好作伴的作用,还是以物喻人……
2009年5月2日 已读
创意不错,文章了了。
散文杂文
癖理由 豆瓣
作者: 网络与书编辑部 现代出版社 2007 - 1
两岸三地50位尊荣读者的共同推荐!
“人无癖不可与交”,癖其实就是每个人的独特个性,也是嗜好的“极致”;癖到极至,就成为一种能力和能量。今天“个人”与“富裕”的社会,提供了适合癖的环境;网络发达,使得癖的同好容易交流,但这两个条件的搭配,一不小心会使“癖”只是一种流行。分不清“癖”与“习性”或“嗜好”,很严重。我们需要区别癖的本尊,不能错认分身与变身。
2009年5月2日 已读
角度新颖,有一些变态的人在世上营营苟苟并且自得其乐
散文杂文
美食评论家的乔装秘密生活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露丝·雷克尔 译者: 黄芳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8
《美食评论家的乔装秘密生活》讲述她扮成白发老太、红发俏妞,只为替市井小民尝出真滋味。精彩的故事+私房食谱+《纽约时报》上的评论,她的照片被贴在纽约各大餐馆的布告栏上,经理、厨师、服务员严阵以待,甚至悬赏5000美金悬赏发现她的人,因为她是《纽约时报》新上任的餐厅评论员。一篇《纽约时报》的餐厅评论,可以让一个餐馆门庭若市,也能让它门可落雀。为了“公正”,她绝不能让餐厅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因此她乔装打扮,化身各式各样的人物……退休的灰发教师、跋扈的老太太、婚姻不美满的金发尤物……这下,餐厅的食物、环境、服务都逃不过她的侦察!书中不但讲述了作者乔装打扮,微服出巡的故事,还提供了作者为《纽约时报》所写的餐厅评论以及私家菜谱。
2009年5月8日 已读
我也想有能抗在肩上的棒棒糖
散文杂文
暧昧的日本人 豆瓣
作者: 李兆忠 金城出版社 2005 - 9
这是一本剖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书。
“暧昧”并非日本人独有,然而,它在日本神伤热播表现得如此极端,是以成为其民族性的“品牌”。他们尚武又爱美,封闭又开放,自然又人工,顺从又反抗,视“瞬间”为“永恒”,模仿中有创造……但是,一旦涉及大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和根本利益,日本人从来不“暧昧”,不含糊;其“暧昧”,往往是清晰到极致的表现。
猎人们 豆瓣
9.3 (17 个评分) 作者: 朱天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10
这本书虽是散文随笔集,但也可以视为小说家“都市人类学”式的台湾社会“畸零族群”观察,只是凝视对象从人转移到了猫,作家用情更深,在她自己的人生与时间中的刻凿痕迹也就越深。在这本书的九篇作品中,作家述写自己与屋里屋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领域里众猫族的邂逅与相处,她给他们自由,却赚得了羁绊;对他们的生命尊之重之,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丰富。
在作者的笔下,猫已经不是宠物、不是朱家男女老小的玩偶,而是一群独立自在的主体,各逞其能在人类支配的环境里寻找空隙,争取一份存活的空间。这种视猫为自由主体的猫书,应该与人类英雄的传记归于同一类文体。
2009年5月15日 已读
买的过程太艰难,书竟然没有辜负。大半夜读《李家宝》嚎啕大哭。
散文杂文
我从战场归来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唐师曾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 7
1990年,中东火药库被引爆,战争硝烟弥漫海湾,并迅尔演变为20世纪仅次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湾战争。远离“冷兵器”的现代战争,少了荡气回肠万人冲杀的壮烈,多了瞬间殒命变幻莫测的神秘,禁飞、戒严、封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文明”战争造就的是人间地狱——精神肉体双重折磨中的无可逃遁……
这是一本用身躯和生命谱就的一个人的战争史实,他的诗一般的文字十几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阅读的激情在全国大小校园里随着青春荡漾——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经典。
文学的哲学 豆瓣
作者: 古斯塔夫・缪勒 译者: 孙宜学/郭洪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10
《文学的哲学》是一部非常奇特的书。作者以哲学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方法,将欧洲历史上一些典型的哲学家、如柏拉图、伊壁鸠鲁,和文学家,如荷马、莎士比亚、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海塞,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解析了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所代表的时代哲学思潮或文学思潮,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指出:文学史上不断变化的文学风格都是潜在于一切文学里的哲学变化的结果。哲学家视其为哲学著作,文学家视其为文学史或文学理论著作,一本薄薄的小书竟能有这样大的容量,这本身就值得深思,值得研究。
2009年5月21日 已读
大略翻过。印象不深了
散文杂文
时间,这永恒的雕刻家 遗存篇 豆瓣
作者: [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译者: 陈筱卿 / 张亘 2002
《时间,这永恒的雕刻家 遗存篇》是一本文学评论集,收有《西斯廷教堂》《历史小说中的语调与语言》《宁为玉碎》《皮毛兽》《镜子的效果和鬼火》《年节》等文。
我最宝贵的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思乐维 三联书店 2005 - 2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你生活中最宝贵的,你会怎样回答呢?是否想到一些物件?一些你买过或者想买的东西?还是一些人?
1998年,香港乐施会职员访问过几个中国西南部的农民,问他们最宝贵或最珍贵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这是了解当地居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的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有用的教育工具,让身处富裕地区的居民认识贫穷问题。
2002年,上海爱的教育研究会发现这个意念很有趣并很有启发性,便组织少量学生干部到安徽、江西和延安作一次试探性的调查,结果出奇地好。于是在2002年和2003年寒假,又分别有近三万和十万名学生,在全国各地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我最宝贵的”调查……
琼美卡随想录 豆瓣
8.7 (65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辑录散文46篇。在书中,读者可以一如既往地体会木心行文“丰沛而娴熟”的技巧,他“善用汉赋般的奇字”以及“在别人说不下去的地方说出别开生面”的话的特色。
2009年6月12日 已读
08年冬,窝在阿姘床上读的。
散文杂文
文化@私生活 豆瓣
7.1 (11 个评分) 作者: 王小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文化私生活》是作者的第二本博客文集,精选了其博客“不许联想”上2005下半年至今的文章40多篇。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化篇:给你自由过了火”,主要是文化时评,尖锐而真切;第二部分,“私生活篇:人人都爱塞林格”,是作者个人生活中的故事,妙趣横生;第三部分,“文化私生活篇:十面埋妇”,是作者第二部博客电影《十面埋妇》的剧本及花絮。
书名“文化@私生活”是指一个人完全属于自己的、极少公之于众的文化生活,甚至一被人知道会遭到嘲笑。这个提法既有戏谑之意,又点出了人们在文化消费中面临的某种尴尬,非常真实。全书仍然是王小峰特有的辛辣、幽默然而引人深思的风格。
做书虫也做玩家 豆瓣
作者: 刘轩 2002 - 1
作者用散文的笔法,写下了自己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与生活的经历。比较作者过去的创作,显然无论题材还是创作手法都大有不同,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轻风扑面的文学气息……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描写哈佛大学墙外的流浪汉,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还是描写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咖啡店,都使读者看到了七十年代出生的年青一代,他们的成长路以及他们对生活中爱与美理想境界的追求……
作者在书中告诉每一位追求事业、理想的年轻人:工作是为了休闲,战争是为了和平,辛苦是为了享乐,所以,做个可怜的书虫是为了做个轻松的玩家。
善待自己而不留愦憾,这就是新新人类全新的读书理念,以及现代精神生活。
情的菩提 豆瓣
作者: 林清玄 九州出版社 2000 - 10
《情的菩提》是作者菩提系列散文精品自选集。菩提系列散文原书共有10册,他别是《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星月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提》《随喜菩提出》《有情菩提》,是作家写作生涯中最生要的作品,也是其思想和风格形成的代表作。《情的菩提》从中选文78篇文字精烁优美,风格清新隽永,寓意深刻,读者可以窥见作家内在的成长与蜕变历程。与《心的菩提》堪称姊妹篇。
菩提喻教中觉悟的境界。作家通过作品,使那些命运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获得“免疫力”重新充满希望和信心,如拔云见雾的心灯把读者的心底照亮。文章看似“镜花水月”实则含蓄内敛,追求出尘尘出世,淡泊清净。
海外文摘・历史文明卷 豆瓣
作者: 祝勇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 1
《海外文摘》杂志于1984年11月创刊,原名《台港与海外文摘》,1986年改名为《海外文摘》。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还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普通老百姓希望了解外部的世界,但又受到条件限制,难以实现。《台港与海外文摘》的面世,令广大读者的眼睛为之一亮,他们惊奇地发现,国门之外原来还有这么精彩的世界。
这是一部精品的荟萃。书中的所有文章都是从二十年来《海外文摘》刊登过的一万多篇文章中精选出来的。这些文章当初经过读者的推荐,编导者的筛选。又经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品评。可以说是千锤百炼、精中选优。本书的主编祝勇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他以作家特有的社会认知感和青年人的审美观念来选编这部作品,更突出了它的社会性、时代感和高品位。我们不能说它篇篇都是珍品,但它肯定是高质量、可读性强的美文。“新奇而不荒诞,优美而不媚俗,高雅而不孤傲”。这是《海外文摘》的特色,也是这部书的特色。
单行道 豆瓣
Einbahnstrasse
8.3 (2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李士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9
《单行道》是一本很难归入某一类别的书。所收数十篇文章大多短小精悍,文笔诡异,奇思异想中闪动着智慧的灵光。这种断片式的文风可追溯到尼采、施莱格尔、拉罗什福科,直至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作者。
《单行道》本身在思想表述上就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向度,一个在人群纷扰中跑入了一条不为人知的单行道的猛烈转向,这本书在德国出版不久,对于希特勒时代之前的德国充满了敏锐的观察的克拉考尔随即将该书视为“魏玛共和国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一次革新”。 本雅明在写完为申请大学教授资格而作的《德意志悲剧的诞生》后,感到他的写作与正统的学院规范有距离,毅然收回了这篇论文。此后,他开始了另一种写作,《单行道》就是这种写作的第一部著作,这是散文的和格言的,这是最强烈和最直觉的思想在瞬间的喷发。这是思想的烟花开在求索者的夜空。烟火有其璀璨的明亮,而瞬间明亮在夜空中却又如同一段谜语。
阿多诺在评说《单行道》时这么说:“应该是通过智力活动的某种短路去点燃火焰的东西,这个火焰即便不把既存的东西烧尽,也会将它照得熔为灰烬。”下面就是我的一些被照亮的、熔为灰烬的思绪,它们等待被风迁徙,飘往单行道上……
本雅明藏在厚厚的玻璃镜片后面,他的眼神不断射出逼人的光芒,而我知道一些事情他是不说的,因为没有对等的倾诉者,因为没有真正的天才的保护神的存在,因为藏匿才是天才真正的策略。藏匿才是不受审查和曲解的惟一选择,死亡是最终的藏匿,本雅明最终选择了死亡,而不是被迫出售自己的内心。在法国和西班牙的边境线上的他的结局,对于写《单行道》的他不算是遥远的未来时刻。
本雅明在《单行道》的开篇就发出不要出卖自己的警告。他借用民间说法,提醒人们不要在没有吃早饭前讲述昨夜之梦,不能在梦还没有彻底醒的时候讲述自己的梦。“依此看来,叙述梦的内容很可能带来灾难,因为与梦中世界依然处于若即若离状态的人通过叙说出卖了这个世界,他必然会遭到报复。用更现代的话说,他出卖了自己。”
《单行道》的题词,指明这本书献给阿西娅·拉西斯。这个女人难道是本雅明在梦犹未醒时的表白,是一次对于警惕的放弃,是一次情不自禁的表白,是爱情。
“这条路/叫阿西娅·拉西斯街/是她作为工程师/使这条街整个地穿过了作者。”一个女人穿越了天才。本雅明讴歌了这位女性,这是一位天才对于激发自己灵感的女人的讴歌,是一位洞察世事的智者对于沉溺的恶补,这个恶补看起来就是一场要把自己交待出去的爱情,而在给这位女人的献辞中,他最大程度地回收了对自己的不可抑止的骄傲。本雅明说:“伟大的作家们都毫不例外地对他们之后的世界进行了构想”,而我说,伟大的天才都毫不例外地对自己的历史进行了构想。
在梦彻底醒来之后,那些经过检视和修饰的梦,可以反复地言说,且可以记录在案,以供他人研读。本雅明的造访歌德宅邸之梦就是如此。当他梦见馆长请他到通道的尽头,在窗台上打开着的来访者登记簿上签名时,他说:“当我上前伸手翻开登记簿的时候发现,我的名字已经被狂放的儿童笔迹大大地写在上面了。”这样的意象,几乎构成了所有天才们的相似的故事集了,一位天才总是在自己童年时代就受到伟大的前人的眷顾,或者和伟大的前人有着一种冥冥中的灵魂交流。
这个梦还在继续:“在桌子一端的右首,我在歌德身边坐下。饭后,歌德费力地站起身,我用手势恭请允许扶他。当我的手碰到他的胳膊肘时,我激动得开始流泪。”在这种流传甚广的天才传说中,我依然被本雅明的深情打动。我只能用我的一次梦中的泪流满面作为对他的致敬。在看完安东尼奥尼的回顾展所有影片后的夜晚,我梦到了我们举行一次小的聚会来庆贺这次影展的成功。在一间仓库一样的影院中,放映着一部黑白的电影,故事和人物依稀是前苏联的,但这部电影在我的梦里的作者是安东尼奥尼。看完之后,大家来到庭院,有梧桐一样的树在落叶,三张长条木桌构成一个小的会场。一位同事将话筒递给我,让我说几句。我拿过话筒,发现是一截旧的、上了锈的自来水管。我说,“他终于来了!”然后就泪流满面,等醒来的时候枕头是湿湿的。在不断阅读本雅明之后,我最为害怕的事情是他会走入我的梦境。
“笃信是不具有创生力的。”(“致男人们”篇)创生的力量如果不能来自笃信,那么只能在笃信的反面蕴育和生长,在这个方面是单行道一样的毅然决然,这是一个空间的隐喻,如同本雅明对于巴黎街道的空间思考一样,单行道的空间,构成了一个孤独者的穿越,构成了一种一个向度的决不妥协的穿越行为。
本雅明熟知的波德莱尔在巴黎的清晨起来,在匆忙的上班人流中,他发现自己是惟一的逆行者。人流中的逆行者才真正构成了灵魂深处的单行道,这不是空寂的空间的单行道,这是喧哗中的单行道。一个逆行者擦过所有迎面走过的表情时,一定是孤独与狷介,一定也是逃亡和哀愁。
创生的思考在本雅明处只是写给男人们的话,给一位女人的话则是这部书的题词。天才在梦见歌德的时候是骄傲的,在工作的时候是艰辛的,所以本雅明在“标准时钟”片中说,“天才是勤奋”。男人在渴望女人的爱情时,把自己的才华献给女人,然后,让这种爱情穿越生命时,却只想证明男人的创生力。
我不得不抗拒这种通过对女人的命名的自我证明,这本书的那段题词,开始扭曲变形,它们成为这样:“这条路/阿西娅·拉西斯不是街的名称/不是这条街道的修筑者/她是一位路人。”在现实生活中,阿西娅·拉西斯没有中断和本雅明的交往,但是也没有答应本雅明的求婚。
快煮慢食 豆瓣
作者: 欧阳应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7
十八分钟,习惯滥情的可以下跪向上问天,一生人究竟有多少个十八分钟?又或者你顶回一句,十八分钟,行行企企,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但如果只给我十八分钟,我当然可以走入厨房,快手快脚全无难度地只做一样东西,可以是汤可以是面是饭是前菜是甜品,反正都是最能够讨好五劳七伤的自己的comfort food。实验成功满足了自己,当然也可以进一步惠及心爱的一人或众人。
大条道理地奉献大家回归厨房也是多余的了。享受过程,好滋味说明一切,就让这十八分钟为食之旅,从当下这一秒钟开始!
2010年8月25日 已读
有几道想尝试的菜><
散文杂文
非常故事 豆瓣
作者: 陈礼勇 2003 - 1
也许我们从未注意地这样一群人,也许我们从未被这样一些故事感动过,但是这些有意无意的忽视并不代表他们的不存在。事实上,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们中不乏达官显贵、艺坛红星,当然更多的是像你我这样的普通百姓。社会看到的是他们的表面,只有夜色缥缈的孤独里,他们还原自己。在他们的隐秘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故事。在这里我们只截取生活的一些细节,只关注生活的某个截面,也许通过这些被大众忽略的东西能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去看他们,进而认识他们。
我们台湾这些年 豆瓣 Goodreads
我们台湾这些年
7.2 (200 个评分) 作者: 廖信忠 重庆出版集团 2009 - 11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
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
我明白,对于很多大陆朋友来说,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过去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其实,台湾30年来的社会巨变,绝不亚于改革开放30年的大陆。
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台湾局势骤然微妙;蒋经国于70年代末力排众议,强力发动台湾社会变革,直接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腾飞;接下来的几十年,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台湾社会风起云涌,每一个最普通的台湾人,都卷入其中,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30多年的社会巨变,也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欢笑与泪水。
本书从我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细述30多年来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与您分享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读完本书,您多半会感叹一声: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豆瓣
8.6 (53 个评分) 作者: 黄永玉 作家出版社 2006 - 11
一位67位岁的中国画家,支起画架,安顿好三脚凳,安然从在巴黎塞纳河畔、翡冷翠(佛罗伦萨)优雅的街头,专心画他的画。这是1991年的春天夏天的事情,画家黄永玉完成了他两次丰盛的艺术的旅程。
黄永玉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写的散文等文学作品又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是他在国外小住时所写的艺术游记散文集,由三联书店在1999年《黄永玉艺术展》前出版。每篇文章都配有黄永玉所作的油画、水彩等,总计数十幅。读这两辑游记,我们如同与画家一起,沿着塞纳河,踏着当年印象派画家的脚步,来到处处入画的梵高故乡,又与画家一起,崇敬地来到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生活的地方,呼吸着那仍然留下来的醉人空气。
父母在世时你要做的43件事 豆瓣
作者: 高道原 译者: 王崇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6
《父母在世时你要做的43件事》内容简介:我们常认为父母会永远在我们身边。由于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所以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很了解父母的内心。有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说一些令父母伤心的话,而过后才祈求原谅,想更多的敬一份孝心,可是父母已经离开这个世上,令我们后悔莫及。本书介绍了父母活着时我们可以做的表达爱的方法:记住父母爱吃的食物,按时奉上零用钱,在妈妈怀里撒娇,和爸爸共舞一曲,邀请父母参加毕业典礼……朴实无华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孝敬父母不是物质上的、也不是看起来非常艰难的事情。陪伴父母的日子,即时可以再多爱一天,我们也是幸福的。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那你就是真正最幸福的人。即使二老中只有一位健在,那你也是非常幸福的。因为你还有机会。”
2013年10月3日 已读
非常感动,庆幸来父母依旧身体健康,能令自己有尽孝的机会。读着读着觉得作者大概是基督徒,后发觉其父是乡村牧师,毕竟侵淫多年,基督徒的味道是在的。插图朴实,令人安心,是典型的韩国画。
散文杂文